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具体措施
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具体措施
一、制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1.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2.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档案,记录学生在各个学段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3.定期开展核心素养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2.选取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涵,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三、推进课堂改革与创新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
2.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与体验教育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注重实践过程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
3.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五、提升教师素养与专业能力
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3.建立教师评价机制,注重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和成果的评价。
六、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1.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日前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学生的学习活动除了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外,还应该有学科实践和跨学科性的生活实践。
实践活动一部分是以参观、访问、研学考察等外出活动的形式组织,还有一部分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我们一直在“直面问题、浅尝实践”的道路上前行着。
用育人的眼光审视课堂,实践价值难以凸显《纲要》已经正式发布,学校、教师是否真正感受到学科的育人价值,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质量呢?我们走进课堂看看教学现状吧。
问题一:学生“动而不活”武汉市教科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徐宜汉老师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特征,提醒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少讲少讲再少讲、多做多做再多做。
”但是,学科执教的老师多数都是语文或数学学科的兼任教师,受考试等评价要求的影响,习惯讲授式教学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也是牢牢把住话语权,教一步,学生动手做一步,看上去学生都“动起来了”,但是思维没有“活”起来,学生处于被动的实践状态。
这种简单的“看一看”“玩一玩”“试一试”“做一做”的实践误区,让教师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个“鸡肋”,教师这样的行为、态度、教学决策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价值难以实现。
问题二:学生“活而无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生活课程、实践性课程。
如果简单地把“与生活有关”理解为“联系生活”,把“动手操作”理解为“实践”,没有触及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活动就会活而无序。
在调研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兼任教师,他们无心也无力去研究课程的活动组织技巧,这样的课堂如何能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让教师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接受这门课的教学,才可能改变教育现状。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表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表达作者:郑瑞芳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第07期创新时代的核心素养培养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未来的呼唤。
从学校层面来说,我非常赞同成尚荣先生的观点:对于核心素养,学校可以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中国表达相呼应,形成中国课改、教改的生动气象。
而学校表达的主题,就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这需要我们通过课程建设落实核心素养;通过课堂文化支撑核心素养;通过实践活动践行核心素养;通过教育评价推动核心素养;通过增加有效的教育供给养成核心素养。
1.七彩课程整体推进核心素养培育要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聚焦培养“健全的人”。
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学校应该淡化学科,在完整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下整体推进。
学校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了七彩课程,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绽放课程。
基础课程满足所有学生的根本需求和根本发展,包括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必修课程。
拓展课程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选择性需求和发展,包括综合选修课程和社团。
绽放课程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选择性需求和发展。
作为学校的核心特色课程,绽放课程还会生成出更丰富的课程内容。
2.“课堂四声”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课堂是实现课程内容的主阵地,课程的出发点是课堂,课程的落脚点最终回归于课堂。
从课程的高度看课堂,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教与学的方式也要有所突破。
学校一直致力于文化育人,努力打造“课堂四声”文化。
“课堂四声”是指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它以学生现实课堂状态为表征,以激发学生自主化深层学习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合作精神的学习者。
掌声源于对他人的赞美和认可,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
掌声能给予他人精神的力量,使他人更自信阳光,更易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们希望的掌声是自发的掌声,允许一个人喝彩的掌声。
笑声则传递出学习中的愉悦,同时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笑声,实际上也是在创造心理自由与安全的环境,打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可以“即使说错了也要理直气壮”。
核心素养落地的三个关键点
核心素养落地的三个关键点作者:柏冬鸽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47期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深度思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健全人格、勇于探究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小学,该以怎样的方式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能力?这是考验校长办学能力、反映校长办学水平的关键。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寻找到适合本校的落实途径?这是打造富有本校特色的“常态优质”的基本前提。
根据实践经验,笔者将其归纳为三个关键点。
首先,基于校长的专业素养来思考“核心素养”。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核心素养与当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内在相通的。
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这都体现了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业务能力。
因此,校长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还要具备专业素养以及影响、感染他人的人文素养。
校长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修炼自身,在实践中总结和提升领导与管理智慧。
其次,基于学校课程来思考“核心素养”。
今天的孩子注定要生活在未来的社会中,我们应该筹划怎样的课程,以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呢?笔者认为那一定是具备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和选择性的课程。
一方面,课程要从课程类型整合、跨学科横向整合、学科内部纵向整合三个维度上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不断挖掘课程资源,突破传统教室边界,通过“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的一体化实施,形成大课堂资源,以特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则需要通过课内外结合、学科间整合、活动中融合、家校组合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与此同时,教师永远都是课程建设最核心、最关键的力量,教师团队在“真”与“动”中,将共同经历、彼此滋养的教研文化融入每个教师的血脉之中,通过变革教研方式、重构教师文化来推动开放、包容的团队教研文化的形成,从而促进教师从学科人到教育人、从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转变。
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
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作为中小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
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学习往往难以使学生真正将道德和法治的核心素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如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引导性活动为了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引导性活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角色扮演、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与问题的处理,领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尊重法律,为什么要守信用,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等道德与法治的基本要求。
二、引导性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还应当不断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各类道德和法治问题。
当讨论社会公德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样的行为算是有公德心?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遇到公德缺失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当讨论法律意识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发现身边的人违法了,你会怎么做?你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吗?通过引导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将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内涵,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实践性活动除了课堂上的引导性活动和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魅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责任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法院、派出所等司法机构,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尊严。
这些实践性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得以落地生根。
四、激发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饱含教育意义的小故事,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班级管理“三大转变”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班级管理“三大转变”发布时间:2021-09-12T02:46:30.11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9月上作者:刘天生[导读] 核心素养,主张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单位。
学生核心素养主要通过班级中师生的互动得以落实;班级行动,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班主任应树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理念,以此为参照进行深度反思,在班级管理行动中落实“三大转变”:从“管控”走向“服务”,从“人治”走向“班治”,从“共性”走向“个性”。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刘天生【摘要】核心素养,主张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单位。
学生核心素养主要通过班级中师生的互动得以落实;班级行动,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班主任应树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理念,以此为参照进行深度反思,在班级管理行动中落实“三大转变”:从“管控”走向“服务”,从“人治”走向“班治”,从“共性”走向“个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班级管理以人为本行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理念,新思考,新行动。
2016年9月,我国正式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明确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素质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提升与超越。
核心素养,在内涵界定上,能力与品格并重;在价值取向上,个人发展取向和社会发展取向相融合;在具体实施上,落实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在班级管理行动中。
核心素养,主张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单位。
核心素养主要通过班级中师生的互动得以落实。
班主任应树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理念,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为参照进行深度反思,剖析班级管理中深层问题,转变观念,更新行动,以人为本,以“法”为依,以理为据,将“人”始终置于班级管理行动的正中央。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过去很长时间里,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知识教育浅薄、实践教育不足、核心素养落地不实”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让学生真正明白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和践行。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往往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讲解上,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道德和法律层面,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实践能力,让道德与法治观念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应用和践行。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力量。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力量的培养。
只有在学生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情感认知,才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守法守规、遵纪守信,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让学生能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形成全面育人的教育格局。
学校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格局。
在学校管理中,鼓励和表彰遵守法纪、守正道德的学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守法守纪的价值和意义。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风气。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注重家校合作,形成教育育人的合力。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小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加接地气,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掌握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系列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
这些素养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必备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当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掌握这些核心素养,让其落地生根。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而现在的教学要求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并且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辩论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自如地与人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社会中,一个人很难完成所有的事情,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会分工合作,相互信任,共同进步。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如果要对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从总体上作一概括的话,那就是,其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结构,具有方向性、理念性、价值性、落实性的召唤,因而它是一个召唤性结构。
其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
其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深植于中华优秀的化传统土壤中,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既具有中国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特点,两者融合、互动、支撑。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植根何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化土壤中,主动、积极回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召唤,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和深度反思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获得重要启示,紧贴中国学生发展的实际,从中国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出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个普通的词语、平常的概念,它不时尚,也不奇崛,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迅速地流行起,显现出巨大的力量。
核心素养的力量,自它提出的时代背景,自它的内涵、它的价值方向,及其所带的变革行动。
众所周知,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所关注、研究的共同话题,而且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共同主题,有关的件及研究成果相继面世:《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的基础》、《21世纪素养框架》、《核心素养建议案》、《课程编制的基础研究》等等。
这些研究给我们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
开放的中国、深入的课改,当然十分珍视并要吸收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历史化背景、现实基础、学生特点以及对未的认知、把握和追求。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应如何彰显“中国”元素?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化土壤中。
在传统化宝藏中,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熠熠闪光,塑造着中国教育之魂。
细察中国优秀的化传统,不难发现对人、对学生发展的宝贵思想,不难发现所蕴含着的化精神、科学理性、创新实践的基因。
让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让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
小学语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的重要使命,而语文核心素养则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情感体验、文学鉴赏、思维品质、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五个方面,这些素养既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让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
教师们需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情感体验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文学、感受生活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以学生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体验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使之能够通过语文学习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和情感交流,培养出健康的情感品质。
教师们需要重视文学鉴赏的培养。
文学鉴赏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择和课外阅读的引导,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领略作品的深厚内涵,感受作品的魅力,培养出良好的文学品味和鉴赏能力。
通过多媒体手段、诗画赏析、文学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的力量,领悟生命的意义。
教师们需要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创新力等方面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课外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们需要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研组落地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任务。
语文教研组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的重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语文教研组如何落地核心素养。
一、明确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终身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必备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语文教研组要落地核心素养,首先要明确其内涵,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核心素养课程体系1. 制定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语文教研组要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
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确保课程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2. 优化课程内容语文教研组要结合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优化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经典文本的阅读与鉴赏,同时关注现代文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方面的培养。
3. 创新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教研组要创新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语文教研组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 培养教师团队精神语文教研组要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培养教师团队精神。
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营造良好教研氛围语文教研组要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心得体会范文
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心得体会范文核心素养是一种全面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我看来,新课标的实施,让核心素养落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指导,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境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包括自我认知、情感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一种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核心素养。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师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核心素养。
生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讲话稿
生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讲话稿)一、怎样完成教师层面的校本化理解1、专人组织概念解读(教导处)在班子层面、教师层面两次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行解读,发放学习材料,进行认知细化。
2、纳入学校课题研究中心重点课题组织学校课题研究中心,选聘学校课题研究中心主任一人,各年级共同体课题研究助理各一人。
将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纳入学校课题研究中心工作体系。
3、启动年级层面的校本化思考组织年级主任或代理以年级为单位,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如何在本年级落地”为主题, 进行主题演讲比赛。
4、启动教研组层面的校本化思考组织教研组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如何在本学科落地”为主题,进行主题演讲比赛。
二、如何完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转化1、启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优化项目明确学校课程建设负责人,形成负责人牵头负责制,周推进,月小结。
2、启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优化项目明确学校课堂建设负责人,形成负责人牵头负责制,周推进,月小结。
3、启动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优化项目明确学校评价体系建设牵头人,形成“评价体系牵头人一一教研组长一一备课组长一一学科教师”四级评价优化机制。
4、分别围绕课堂、课程、评价、管理四方面,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方案建设方案升级版,并逐项落实。
三、完成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1、建设基于“新生命教育”的核心素养表达样式由课题中心主任牵头,建设基于新生命教育理念的核心素养表达样式。
2、建设基于“新生命教育”的核心素养表达图例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样式,由课题研究中心代表学校征集相应的表达图例,用照片厘清方向,突出重点,讲明真相。
3、建设基于表达样式的课程体系与生态由课程建设负责人基于表达样式对课程框架进行在梳理,课程结构进行再优化,课程实施进行再实践。
4、建设基于表达样式的课堂形态与生态由课堂建设负责人基于表达样式对三维生态课堂基本理念进行再梳理,对三维生态课堂管理实践进行再深化。
形成课堂建设新的增长点。
自强教育:寻找核心素养培育的“汇文表达”
55EDUCATOR自强教育:寻找核心素养培育的“汇文表达”杨文利 / 天津市汇文中学校长天津市汇文中学成立于1890年,“图自强,保绵长,日进炽昌,慎守勿怠自芬芳……”的校歌一直在校园内传唱。
校歌所弘扬的自强不息、永不懈怠的精神是学校优良传统的核心,是百年汇文文化的灵魂。
2001年,由三所普通校合并成立了新的汇文中学。
新汇文成立以后,我们以“奠基未来”为引领,着眼于师生未来发展,进行文化寻根,从百年汇文厚重的历史中找到了文化传承的核心要素——自强精神。
以此守护和引领学校建设和发展,引领学校课程建设。
以自强文化推动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学校依托自强教育特色建设,确定了“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与主动发展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自强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发展目标的选择,将“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起点与归宿。
确定了“强责任、强品性、强修养、强认知、强技能、强体魄”的课程建设重点,构建了“基础型、拓展型、活动型、研究型”等四大类型32门校本课程,为学生夯实文化基础、培养兴趣特长、促进自主发展、提升关键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基础型课程。
我们以学校生源的实际状态为起点,研制了较为完备的校本化实施策略,编制分层次的学案、练习题,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
着眼于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对学生基础学力的横向综合与纵向延伸,注重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注重培养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校的拓展课程包括学科拓展、心理辅导、人生规划、明德讲堂、民族教育、礼仪教育等。
如,“明德讲堂”课程以“修身立德”为起点,以“明德树人”为目标,它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着力提升自信心,培育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讲座材料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讲座材料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引子: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不久,有弟子问他:“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道:“圣人的心是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去强求。
尧舜没有制作礼乐,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不需要,没有这件事来找他们。
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找周公了。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学校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育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也就是“核心素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起了自己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XX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建构,作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XX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XX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让国际、国内教育人共同聚焦呢?背景一: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业评价——PISA测试。
参与该测试的国家和地区的GDP总量已占到世界经济的86%。
PISA测试的支撑系统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年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所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核心素养认知一:核心素养是一所学校或一个国家教育获得国际认同的根本所在。
背景二:十八大最新明确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认知二: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抓手和载体。
(它精准回答了“树什么样的德,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背景三:XX年,全国各地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896.5万人,这八百多万人口在七月份所做得这件事影响到中国亿万人民的表情,高考是事关13亿人的大事。
关于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思考
指导思想: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 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培养富有民族自信 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原则: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 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 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形结合;坚持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 结合。
11
整理课件
高中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24个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发展 的核心素 养
必备品格 个人修养/社会 关爱/家国情怀
关键能力 自主发展/合作 参与/创新实践
在此基础上进入各学科: 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科学业质量标准
教材、教学、评价、考试
12
整理课件
核心素养的提法是否过时了?
合客观
理性
合逻辑
整理课件
23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 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朱智贤、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
整理课件
24
思维的类型
直观行动思维(动作思维)
以动作和感知到的具体实物为思维材料
具体形象思维
以表象为思维材料
抽象逻辑思维
以概念为思维材料
整理课件
25
思维的类型
主要内容: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 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国家、 社会、 个人
10
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路径探索
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路径探索1 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路径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是指在学校等教育机构中,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将学科理念、学科素养的重要基础性知识概念与学科素养的关键技能和态度素养系统地落实到课堂教学、学生活动中,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全面发展。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依赖于学校、教师、教材以及学生等多方力量的支撑,主要涉及以下四个维度:1.1 学校建设学校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方面发挥着核心推动作用,要求学校要有健全的课程体系,把学科素养融入教学内容中与学科相关的素养尽量覆盖;同时学校要确立灵活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教学管理,应建立明确的学习考核制度,保证学科素养得到落实;还要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畅通校外合作渠道,让学生更全面发展。
1.2 教师教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关键在于教师,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将学科素养引入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教学,强调发现学生潜力、激发学生活力,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1.3 教师选用的教材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过程中,教材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依据,并能够反过来支撑学科素养的落地,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材,尤其要求能够支撑学科素养落地的教材,能支撑学生足够全面的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及开展活动,从而及时落实学科素养。
1.4 学生的参与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成功的方式在于学生的觉醒,学生要适应学校、教师的要求,并坚持多年的学习,集中精力在学习上,调动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探索学习的新方法,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路径涉及学校建设、教师教学、教材选用以及学生参与,这几个维度交织起来,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因此,要提高学科素养,既要从根本上调整学校教育改革观念,探索学科素养的建设路径,又要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参与到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科素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交流版)(完整版)2016-10-31 22:21新生命教育联盟推荐241次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交流版)(完整版)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引子: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不久,有弟子问他:“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道:“圣人的心是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去强求。
尧舜没有制作礼乐,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不需要,没有这件事来找他们。
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找周公了。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学校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育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也就是“核心素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起了自己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2014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建构,作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让国际、国内教育人共同聚焦呢?背景一: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业评价——PISA测试。
参与该测试的国家和地区的GDP总量已占到世界经济的86%。
PISA测试的支撑系统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年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所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核心素养认知一:核心素养是一所学校或一个国家教育获得国际认同的根本所在。
背景二:十八大最新明确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认知二: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抓手和载体。
(它精准回答了“树什么样的德,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背景三:2016年,全国各地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896.5万人,这八百多万人口在七月份所做得这件事影响到中国亿万人民的表情,高考是事关13亿人的大事。
高考测试依托的是课程标准,是考试大纲。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出台后,影响高考的将是什么?认知三:核心素养将是指导高考改革的关键力量,将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二、核心素养来了,学校何为?自开展核心素养研究以来,许多学校都在研究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之后,学校能做什么?1、形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理解重点在领会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具体的规定要求。
2、完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转化重点在将“国家标准”转化为学校落实的行动计划或方案,落实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方面。
3、生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重点在于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全面理解、执行的基础上,明确本校更强调哪些,需要拓展什么,以更加彰显校本特色。
三、如何形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层面制定的一个相对完备的育人目标体系。
这个体系如何在学校中形成校本化理解,完成校本化转化,生成校本化表达?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主要以“一一三二一”办学基本要求为抓手,形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即:确立一个办学理念,明确一个培养目标,抓好三项建设(课程、课堂、评价),建构两个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涵养一种生态(学习生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确立和再审视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于1991年建校,系原有五个行政村村办小学的合并学校,初期由镇企业主资兴建。
合并而成的培育小学有着“全新、自新”的新生命特征。
2000年后,学校生源主体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外来务工人员有着强烈的对于美好生活的追逐力,体现出“常新”的新生命特质。
截止到2012年,学校学生已达1200余名,当年学校稳定的教师编制仅有39人,巨大的缺口迫使学校创新。
基于历史沿革和生源实际,学校以研促思,适时提出了1.0版本的新生命教育理念。
当时的初衷旨在解决教师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新生命教育的实践重点是将2400名家长转化为助理教师,将39名在职教师转化为优秀教师,将1200名学生转化为自主、自发成长的小老师。
2014年,伴随师资状况的逐渐改善,学校进一步升级对于新生命教育的认知,办学实践随即进入到新生命教育2.0时代:学校明确提出新家长、新学生、新教师的标准,倡导展开新课程、新课堂、新学校建设,以十大杰出贡献教师、十大书香家庭、新家长、新学生评选为载体,促进新生命和谐成长。
2015年,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学校完成主要硬件建设任务,进入品质化发展阶段。
在充分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新生命教育”品牌发展报告(2016—2020年)》,第一次将新生命教育写入学校的发展规划。
确立了“新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
新生命是“内源性发展”动力被激发了的生命,是拥有理想,为着理想而努力的生命;是能够自觉完成自新、坚持常新和全新的生命,是追求个体幸福并不断创造群体幸福的生命。
新生命教育理念基于“幸福培育,培育幸福”的学校办学愿景,以“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这一育人目标为支撑。
新生命教育是营造和谐生态,激发生命体的内源性发展动力,让自我、他人乃至一切自然生命精彩绽放的教育。
就培育小学的新生命教育实践而言,就是“在最好的培育,做最好的自己”。
通过一系列的新生命教育办学实践,学校发展绿色质量评价13项指标均逐年提升,特别是学业质量指数、学生幸福感指数、家长认同度指数等以每年5个百分点数据递增。
学业测评、毕业生质量、学科竞赛等均在镇区处于领军位置,成为二七乡镇教育的窗口校、旗帜校。
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确立和再审视。
要求培育人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新生命教育理念进行思考和再审视,对之进行创造性解读。
在全面理解、执行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更为强调“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大核心素养,明确更加注重“自主管理”、“勇于探究”、“批判质疑”、“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指标。
展开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新生命教育实践。
创造,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其他一切皆为准备。
学校应有意识围绕“读出幸福,创出成就”,以“读书文化节”和“创客文化节”为两大抓手,推动新生命教育实践,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确立和再审视培育小学的办学愿景是“幸福培育,培育幸福”,坚持的办学理念是新生命教育,明确的育人目标是“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基于育人目标确立的毕业生形象是新四有:“有底蕴、有涵养、有特长、有抱负”。
近年来,学校围绕育人目标具体展开的办学实践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基于现代人的六大缺失而展开的“诚信、礼仪、责任、情感、理想、感恩”六大德育主题活动,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活动的形式予以强化,通过每个年级聚焦一个主题的方式深化。
二是形成了人人“八会”达标机制(会日常英语、会操作电脑、会用一种简单的乐器进行演奏、会讲流利的普通话、会写一手好字、会诵三本经典、通晓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跳绳或其他体育项目达到优秀标准)。
八会达标围绕“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而设计展开。
三是以《论语》《道德经》《弟子规》的传统文化典籍诵读为抓手,打牢培育学子的民族文化根基。
四是以学校剪纸社团为突破口,引入民族文化传承这一课题,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形成文化品牌。
以上围绕育人目标而展开的办学实践带有校本特质,具有内发、内生等特征,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我们完善学校的育人目标框架提供了科学的范本。
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确立和再审视要完成以下实践:1、从“身份”、“年龄”、“出生地”三个要素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解读;2、建立完备的育人目标达成指标体系,让儿童站到学校中央,创造儿童版的“核心素养”表达;3、对已经成熟的做法,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进行梳理和优化,进一步建立机制、形成品牌。
4、丰富“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和核心素养体系更为贴近。
(三)基于核心素养,抓好课程、课堂、评价三项建设有人将2001年实行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的基础教育改革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以改结构为中心的“1.0版本”,即构建三级课程体系的结构;二是以改关系为核心的“2.0版本”,即改革课堂的师生关系;三是今天以改意义为核心的“3.0版本”,即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全面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工作的三个重点工作,三项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育人目标的达成,三项工作的过程直接或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课程改革进入改意义为核心的核心素养时代,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三项建设应该装载入什么样的3.0内核呢?(1)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的课程建设如同大多数学校一样,先后走过以突出特色为重点的特色课程建设时期,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的主题课程建设时期和以解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重点的课程整合时期。
今天的课程建设,必需加载核心素养这一内核。
应着力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核心素养从整体上设计了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目的是要让学生过完整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是从综合到分科再到综合。
每一次综合都有新知识的诞生。
创新总发生在知识的交叉地带。
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如爱因斯坦本人,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是数学家,更是一位富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思想家。
他发现的相对论影响人类至今已经110年。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级课程扁平化重构要突出三个关键词:关键词一:校本——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学校教育特色主要聚焦于课程的校本化程度,而课程的校本化主要依靠核心素养来指导和统领。
这一统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围绕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学校育人目标而展开的课程体系结构重建上。
)关键词二:跨界——多线整合学科应打开自己的边界,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牵起手来,互相对话。
学科内融合、学科间结合、跨学科弥合是实现课程整合的三个有效策略。
关键词三:选择——双向并重整合与多元,是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