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期中考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内容定义:花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市。
其规模可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水平;周围应该有永久性的农业区,城市的土地应该归公众所有,并由一个委员会委托。
他提议建立一个“城乡磁石”,将城市高效、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与乡村环境清新、如画的乡村风光结合起来,以摆脱当时城市发展面临的困难。
花园城市的理论模型: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六个扇形地区。
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剧场、医院和博物馆),在公园周围布置一圈玻璃廊道用作室内散步场所,与这条廊道连接的是一个个商店。
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林荫大道的两侧均为居住用地。
在居住建筑地区中,布置了学校和教堂。
在城区的最外圈建设有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一面对着城区最外层的环形道路,一面对着环形的铁路支线,交通非常方便。
田园城市的主要特征:① 以区为城市的基本单位。
② 土地利用呈同心带状③ 放射状林荫主干道④具有145英亩的被水晶宫所包围的中央花园⑤ 农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相结合,城乡结合,形成城乡一体化。
2.斑块、基质和廊道是景观结构的三要素?城市景观是由各种斑块、廊道、网络、基质以及景观体组成的?斑块是城市景观结构的基本功能单元,?廊道是城市景观流的基本通道,? 城市矩阵是景观要素和网络系统的生存基础,?斑块空间格局的对称性、交错性,时间过程的周期性、节律性等等都代表一种韵律?斑块排列成廊道形成的是一种线性韵律? 走廊被组合成一个网络,并与各种网格相结合,形成各种节奏,如方形、菱形、多边形、圆形等。
在基质层次上,可分为三类:绿色天然基质、白色人工基质和灰色天然人工混合基质。
3.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城:最早是指城墙,是建在居民聚居地四周的用来防守的高大围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3、城市辐射逆温——城市在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城市辐射逆温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6、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7、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8、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11、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13、城市植被——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植被,包括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14、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15、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16、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17、伦敦型烟雾——指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与自然雾混合在一起积聚而形成的烟雾,最早发生在伦敦而得名。
18、洛杉矶型烟雾——指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二、简答题1、简述城市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的不同点?答:(1)它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
城市生态学期中考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期中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群落: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它们之间构成一定的互相关系。
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它们区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物质循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和转化。
4.生态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5.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它是每个植物个体通过互惠、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巧妙组合, 是适应其共同生存环境的结果。
6.顶级群落:是一个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平衡的群落,亦即群落与其周围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地形相适应的群落,因此也是一个稳定的群落。
7.生态平衡: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的一致。
8.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
9.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10.生态城市:11.生态环境:12.限制性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13.为什么说当前城市问题实质上市生态问题?答:前提倡的是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城市生态的保护,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构筑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避免重复建设。
因此,城市建设问题实质上是生态问题。
14.什么是城市热岛,它是如何形成的?答:城市中由水泥、沥青、砖石等所构成的下垫面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导热率高,白天贮热多,日落后能够通过长波辐射提供较多的热量给地面的空气,加之空气中污染物多,特别是CO2能吸收较多的热量,同时,城市中又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城市中密集且参差不齐的建筑物大大减少了地面长波辐射的损失,通风不良也不利于热量向外扩散,这就使得城市温度高于郊区。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活。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城市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调控对策的一门学科。
3、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4、生态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5、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6、城市人口:居住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内,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所有人口吸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弃物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15、城市景观:城市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有反馈现象的生态单元或亚系统组合,是具有结构和功能整体的生态学单位。
16、城市景观生态元:城市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有反馈现象的生态单元或亚系统组合,是具有结构和功能整体的生态学单位。
17、生态界面:18、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城市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及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
19、城市生态调控:根据生态控制论原理,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流进行调节,使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实现城市高效、和谐的发展目标。
20、绿色城市:指绿地率高,资源高效利用、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尽可能低的排放污染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二、多择题1、在城市生态位原理中,城市生态位可为分( ABC )。
A、生产生态位B、生活生态位C、工作生态位D、还原生态位2、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口结构包括( ABCD )。
A、性别结构B、年龄结构C、职业结构D、智力结构3、在城市用地结构中,城市用地包括( AD )。
A、建设用地B、耕地C、林地D、非建设用地4、按用地类型、规模及位置,城市绿地可分为( ABCD )。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1、城市化的定义: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城市问题实质上是生态学问题:(1)物流链很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性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2)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
(3)各部门分割,行业间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4)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着重当前经济利益。
(5)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
(6)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自我驯化(self-domestication)。
3、生态学思想:4、生态位的定义: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5、城市生态位的定义: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
6、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重点:7、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生态系统组成: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无生命类可分为三种,有生命类分为六种(一)无生命类:(1)无机物质(2)有机物质(3)各种自然因素(二)有生命类:(1)生产者(2)消费者(3)还原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属于异养生物。
生态系统还可以根据物质和能量的活动性,分为:贮存库交换库(循环库)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是由无生命物质欲生命体构成的。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的和垂直的分布),时间变化(发育、演替和季节性变化)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这些特征与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相一致。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和链条,把生物与非生物紧密的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8、十分之一定律: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则生产效率顺营养级逐级递减,也就是说能量流动过程中有90%的能量是损失了,这就是营养级不超过VI级的原因。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植物体内转移至草食动物体内时大约为总能量的1/10,而再转移到肉食动物体内时,为草食动物能量的1/10左右。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1、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坏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
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系统结构、功能、动力的研究,最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调控、管理及人类的其他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决策依据,使城市生态系统沿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
3、分支学科:①城市自然生态学②城市景观生态学③城市经济生态学④城市社会生态学。
4、三个研究领域:①可持续的生态系统②生物多样性保护③全球变化。
5、城市生态位分为两大类:生活生态位(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态位(包括城市经济水平、资源丰盛度)。
6、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①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②食物链(网)原理③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④环境承载力原理。
7、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包括:①资源承载力②技术承载力③污染承载力。
8、系统的特征:①整体性或集合性②关联性③目的性④环境适应性⑤反馈机制。
9、系统:就是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一定规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集合)。
10、系统研究思路分为:①黑箱研究思路②白箱研究思路③灰箱研究思路。
P2211、生态系统成分中生命类有:①生产者①消费者③还原者12、生境: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13、净化方式:①物理净化②化学净化③生物净化14、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
15、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和非生物生产(包括物质生产、非物质生产)。
16、城市人口的含义:①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②居住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人口;③居住在市辖区域范围内的人口。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城市生态学的定义与特征
2.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3.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城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与覆盖
-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与结构
-城市空间格局与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
2.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评估方法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与建设
3.城市气候与气候变化
-城市气候特征与影响因素
-城市气候变化的影响及调控
-城市气候适应策略与技术手段
4.城市水环境与水资源
-城市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
-城市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5.城市环境污染与废物管理
-城市环境污染形成机制与治理
-城市废物产生与管理
-城市环境风险评估与应对对策
三、城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与样地分析
2.遥感与GIS技术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3.模型与模拟方法
4.空间统计与定量分析
5.案例研究与综合评价方法
四、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1.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支持城市规划与设计
3.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4.为城市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城市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1.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2.生态红线与生态保护优先
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转型
通过复习以上提纲,可以系统化地了解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与应用。
同时,也需要理解城市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以便对未来的城市生态学发展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见。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考点).doc

1、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说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3、种群统计参数:种群总体数量、种群生死过程和迁徙过程,以及年龄分布与性别比例。
4、生态平衡: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高度适应, 种群结构和数量比例长久保持相对稳定,生产与消费和分解之间相互协调,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5、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6、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或者说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个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不断提高了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7、城市生态系统:指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8.oo城市气候:指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于城市周围地区的特殊小气候。
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城市化之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不足以改变城市本身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的一种局地气候。
12、“暗岛效应”:指由于城市空气污染使大气透明度减少和城市雨岛效应造成日照时间减少的现象。
13、城市热岛: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
14、雨岛:指空气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时,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得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从而形成雨岛15、热岛环流: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并出现上升气流,到达一定高度则向四周下沉,继之再流向热岛中心,如此反复,形成一个缓慢的热岛环流,又称城市风系16、生态型建筑:满足有足够的居住面积、合理的空间分隔、充分的水电供应、良好的周围环境、便利的交通出行这些城市建筑基本要求,同时符合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生态要求,贯彻3R原则的建筑。
城市生态学复习

城市生态学复习《城市生态学》复习一、单项选择题1.陆地生态系统中以(A )的初级生产力最高。
A 热带雨林B 季雨林C 常绿林D 落叶林2.组成生态系统的有生命的生物成分是指( C )。
A 生物种群B 植物C 生物群落D 动物3.生态系统的( B )决定了它的基本功能。
A 组分B 结构C 生产力D 动态4. 初级生产是无机物转化为(D )的过程。
A 动物B 植物C 微生物D 有机物5.鸟类在繁殖季节时,常伴有鲜艳色彩的羽毛或美妙动听的鸣叫等,这属于( C )信息传递方式。
A 遗传B 生物C 物理D 化学6.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 C )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A 数量B 食物C 空间D 位置7.( D )的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
A 直线型B 对角线型C 凸型D 凹型8.人口的自然结构包括年龄结构、(A )结构和人口增长速度等。
A 性别B 知识C 职业D 民族9.人口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 A )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所有制成分等。
A 知识B 年龄C 性别D 自然15. 城市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明显的是( D )。
A 城市建筑B 城市噪音C 城市垃圾D 环境污染16.按城市环境噪声的来源可将其大致分为( B )噪声、工厂噪声和生活噪声。
A 喇叭B 交通C 航空D 机械17.城市能源种类很多,天然气属于( A )能源。
A 矿物B 自然C 生物D 可再生18.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辨识包括系统结构组分辨识、功效辨识和( D )辨识。
A 结构B 边界C 环境D 过程19.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 C )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A 生物B 动物C 食物网D 消费者20.城市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 A )的,物流链是很短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A 线形B 圆形C 复杂D 闭合21.城市生态系统的( A )模型是真实系统的放大或缩小,但却具有和原型系统相似的形状或具有某些相似的功能。
城市生态学复习材料(汇编)

城市生态学复习材料(汇编)第一篇:城市生态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2.霍华德的“田原城市”理论:每个城市规模不宜过大,约3.2万人包括周围2000公顷土地的农田和绿地森林,城市中心是花园,工业区设在城市的边缘,有便利的交通,整个城市像一座大花园,居民生活在安排合理、优美舒适的环境之中。
而建设这样的城市必须统一开发、经营和管理才能达到。
3.同心圆理论: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然生态的结果。
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4.城市生态位的概念: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等)和生态关系(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的集合。
5.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内容:6.食物链(网)原理(概念、原理内容)7.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内容:① 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② 各子系统功能的状态也取决于系统功能的状态③ 城市各个子系统具有自身的目标与发展趋势,作为个体存在,它们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④ 所以,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而是呈现出相生与相克的关系状态⑤ 因此,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功能和效益8.第二篇:城市生态学复习《城市生态学》复习一、单项选择题1.陆地生态系统中以()的初级生产力最高。
A热带雨林B季雨林C常绿林D落叶林2.初级生产是无机物转化为()的过程。
A动物B植物C微生物D有机物3.鸟类在繁殖季节时,常伴有鲜艳色彩的羽毛或美妙动听的鸣叫等,这属于()信息传递方式。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简答题

四、简答(3×5分)1、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⑴城市拥挤⑵住房紧张⑶城市基础设施滞后(4)环境污染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⑴环境污染引起中毒⑵环境污染致癌⑶环境污染引起突变和畸变③对人的心理影响2、试述城市生态系物质代谢的特征进入城市物质有天然输入和人工输入。
其中一部分在市内不发生变化,仅作为流通物质或商品保持原形在输出城市或保留城市中,另一部分很快被使用而改变其形态。
3、城市生态规则应遵行那些原则?①整体优化②协调共生③功能高效④趋适开拓⑤生态平衡⑥保护多样性⑦区域分异4、什么是“生境”?试述城市生境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联系。
答:生境是生物有机体(个体、种群或群落)占据的空间范围内全部环境条件的总称。
城市中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仅改变了土地的性质,同时对他的环境条件,包括小气候、土壤、水文等产生影响,加强了城市生境的分化。
5、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答:①城市生态系统中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群,人口发展代替或限制了其他生物的发展②人是城市的操纵者和生产者,有事顶级消费者③是调节者有事被调节者6、试述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答: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从数量和组成上反映了城市人口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特征和作用,前者反映城市规模的主要标志之一;后者表明城市人口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7、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特征有哪些?(1)以城市功能布局为基础形成了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基本构架(2)功能混合的旧城区或规模较小的城市形成一种混合的社会空间结构(3)单位的空间格局决定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布局8、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原则有哪些?(1)多种效益的统一(2)生态合理性与生产可行性的统一(3)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组合(4)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重视多样性9、城市地质再累的主要类型有哪些?(1)地震灾害(2)崩滑流灾害(3)地面变形灾害(4)风沙尘暴灾害(5)地下水污染灾害(6)海平面上升灾害10、城市景观规划工作一般分哪几个景观层次?(1)城市总体景观(2)城市区域景观(3)城市局部景观11、发展城市生态农业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合理调整农业结构(2)综合整治农业环境工程(3)生态农业基地建设(4)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12、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1)城市生态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需要有一个人工管理完善的物质输送系统,以维持其正常机能。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1、生态学: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
2、生态因子: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它条件的总和。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3、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
5、城市生态学:是对人们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其环境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6、城市生态系统: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地复合体。
7、城市生态规划: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
8、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9、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两大部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1、生态因子作用的方式(1)拮抗作用: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这几种作用主要是非生物因子中的化合物对生物的毒性作用。
协同作用:共同作用时毒性超过单独作用之和,如王水。
叠加作用:共同作用时毒性等于单独作用之和。
增强作用:某化合物本身无毒,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
(3)净化作用: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1、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通讯信息快捷,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区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2、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3、食物链:指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4、食物网:指一个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5、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
6、消费者: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质为食的动物。
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还原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性动物和腐生性动物。
8、次级生产:指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在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9、生态效率:就是输出和输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生产的物质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10、百分之十定律: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即生产效率顺着营养级逐级递减。
11、初级生产力:是能量被固定的速率,以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或干有机物来表示。
12、净初级生产力:在植物呼吸作用之后,剩余下来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生产的有机物质。
13、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14、主导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
15、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因子起作用(两种以上化合物共同作用时,毒性低于各化合物毒性之和)。
16、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等于或超过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
当某些化合物使机体对另一种化合物的吸收减少、排泄延缓、降解受阻或产生更大的代谢时,都可产生协同作用。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情况下,不属于城市的地理要素包括______。
(1 分)A.位置B.距离C.人口D.结构答案:C2.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______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
(1 分)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答案:C3.平面弯道视距界限内必须清除高于______m的障碍物。
(1 分)A.1.0B.1.2C.1.4D.1.5答案:B4.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即是城市生态系统在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游憩、交通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
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______。
(1 分)A.生产功能B.物质循环功能C.空间转换功能D.信息传递功能答案:C5.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______(1 分)A.10~50%B.25~30%C.10~30%D.50~60%答案:A6.按照起源,不可将斑块分为:______(1 分)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答案:D7.下列不属于城市电话局所规划的主要内容的是______。
(1 分)A.研究规划期内局所的分区范围、局所位置和数目、装设交换机械设备的容量以及大致建设年限的考虑B.注意用户密度,以合理安排局所数目C.研究整个市话网路近期至规划期的中继方式和其发展过程D.确定市话线路网在各个时期中的用户线路、局间中继线以及长市中继线等各段落,应分配的线路传输衰减限值答案:B8.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______(1 分)A.电力B.石油C.煤气D.柴油答案:B9.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性表现在______。
(1 分)A.物质、能量、人口等的高度集中性B.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C.城市生态系统的高层次性D.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层次性E城市生态系统的严密性答案:A10.人的活动有其规律性,饮食起居、居家出行,都有大致相同的时间,这使得人们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呈______变化。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城市生态学(P1)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2.环境承载力(P19)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3.人类生态学(P16)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4.生态位(P17)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5.生态学(P15)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环境承载力包括: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9.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1.初级生产(P31)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2.次级生产(P35)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学期中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群落: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它们之间构成一定的互相关系。
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它们区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物质循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和转化。
4.生态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5.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它是每个植物个体通过互惠、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巧妙组合, 是适应其共同生存环境的结果。
6.顶级群落:是一个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平衡的群落,亦即群落与其周围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地形相适应的群落,因此也是一个稳定的群落。
7.生态平衡: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的一致。
8.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
9.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10.生态城市:11.生态环境:12.限制性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13.为什么说当前城市问题实质上市生态问题?答:前提倡的是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城市生态的保护,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构筑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避免重复建设。
因此,城市建设问题实质上是生态问题。
14.什么是城市热岛,它是如何形成的?答:城市中由水泥、沥青、砖石等所构成的下垫面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导热率高,白天贮热多,日落后能够通过长波辐射提供较多的热量给地面的空气,加之空气中污染物多,特别是CO2能吸收较多的热量,同时,城市中又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城市中密集且参差不齐的建筑物大大减少了地面长波辐射的损失,通风不良也不利于热量向外扩散,这就使得城市温度高于郊区。
因此在城市人口密度高、城市建筑密度大、布局紧凑的地方,温度也是最高的。
随着上述各项密度由内向外降低,城市气温呈现出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城市“热岛”。
15.从生态学角度看,理想的住宅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答:A. 是房子要建在高处,周围要有绿化,若住宅是在城市中,则需要处于上风口位置。
B.人住在里面应该能感知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C. 不管是什么样的新建筑,当晚上凉快下来后,自然的风都应该能够进入建筑,这是好建筑的。
D. 尊重大自然.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可能小的变化到原来的自然环境E. 舒适的环境.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不污染环境,安全和,无静电噪音,宽阔的绿色空间和活动空间.16.城市植被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哪些作用?答:A.改善气候:城市植被,特别是树林,夏季使温度降低,冬季则可使温度略升高。
B.净化空气: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放出O2。
除此之外还能细说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例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
C.降低噪音:树叶繁茂的密林可以隔音和吸音,草坪也有隔音和吸音的作用。
D.防灾减灾:茂密的森林能起到防火的效果。
E.保健卫生:由于植物具有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分泌杀菌物质等多种功能,所有它也有保健卫生的功能。
F.心理健康:绿地总能使人感到舒适和惬意,缺少绿地的地方会使人产生失落感。
成片的绿地则会有助于消除身心疲劳和精神压抑。
G.观赏休憩。
17.植被的哪些特征可以用来指示城市生态环境?答:植物的生长、发育受环境影响,它们的分布受环境制约,因此可以利用植物生长、发育、分布等变化推测环境状况,即植物指示环境的作用。
18.什么是城市生态评价?城市生态评价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答:城市生态评价是根据生态系统的观点,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确定该系统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
城市生态评价的目的: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织成分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关系的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
城市生态评价的意义:城市生态评价是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19.城市生态评价的内容是什么?答:城市生态评价一般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数量、质量及其空间格局。
它包括城市人群、无机的物理环境以及有机的生物环境等。
功能分为三大功能: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和还原功能。
城市中的关系协调包括人类活动和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承载力的相互匹配,环境胁迫和环境容量的相互匹配,城乡关系协调以及正反馈与负反馈相协调等等。
20.建立城市生态评价指标的原则是什么?答:A.综合性: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为指导,在单项指标的基础上,构建能直接而全面地反映城市功能、结构及协调度的综合指标。
B.代表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庞大、具有多种综合功能,要求选用的指标最能反映系统的主要性状。
C.层次性:根据不同评价需要和详尽程度对指标分层分级。
D.可比性:即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变化,使确定的指标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兼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
E.可操作性:有关数据有案可查,在较长时期和较大范围内都能适应,能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生态规划提供依据。
21.城市绿地建设的生态学原则是什么?(p275)答:A.建成群落的原则B.地带性原则C.生态演替原则D.潜在植被理论E.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F.景观多样性原则G.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22.城市自然保护的作用与建设途径是什么?(p287)答:城市自然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在高度工业化的城市地区保护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历史遗迹,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称为开展科研、科普教育、旅游活动的重要基地。
建设途径:A.制定城市自然保护规划B.建设城市自然保护区C.建立生态公园和自然中心D.城市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23.城市生态管理的主要原则是什么?(p303)答:A.人与自然协调原则B.资源利用与更新协调原则C.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原则D.三个效益同意的原则E.城乡协调原则24.城市生态管理有哪些主要内容?答:A.资源管理(1.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能源管理)B.环境管理(水体、土壤、大气等认为污染的管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C.人口管理D.景观管理(绿地系统管理;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和名胜古迹的管理)E.综合管理25生态系统的功能(p7)答: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6.p19的表格27.城市化的概念: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或者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加,而是各个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不断提高了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28.城市化的特点:人口集中;产业集中;能源结构改变;需水量增加;交通便捷;信息传递快速;不透水地面增加;绿地减少;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29.生态系统: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及其生活在周围无生命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壤等)所组成的统一体30.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P48)答: A.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
B.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C.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研究。
D.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态学研究。
E.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F.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农村生态系统间关系的研究。
31.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答:A.联系性原则B.生态流原则C.生态位原则D.限制因子原则E.生态演替原则F.生态平衡原则G.人和自然统一性原则32.p57~95看目录33.p6034.城市空气污染(p69)答:城市中,集中地工业,密集的人口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空气中增加了很多有害成分,高密度的建筑物不利于这些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加重了它们的浓度个滞留时间,超过一定数量时,就会对有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以至伤害。
城市中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有两种:固定源和流动源。
固定源是指污染物从固定地点(如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等各种类型的工厂)排放,从这些固定源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来自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
流动源是指排放污染物的地点不固定的污染源,主要是指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等。
这种流动污染源与工厂等固定污染源相比,虽然排放量小而分散,但数目庞大,活动频繁,排放出来的污染物总量还是不容忽视的。
其中汽车是最大的污染源,主要的污染物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进入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很多:气体污染物和颗粒污染物。
35城市的水污染科分为五大类:无机物污染;有机物污染;生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
(p79)36.城市的建筑:(p86)大题答:理想的住宅所需要满足的条件。
A.足够的居住面积。
一般认为人均面积达到10~20平方米。
B.合理的空间分隔。
住房空间的合理分隔就是要兼顾不同功能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交往和独处的需要。
C.充分的水电供应。
D.良好的周围环境。
E.便利的交通出行。
F.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建筑物应符合人类身心健康要求,包括采用无毒的建筑材料和装潢材料,设计中保持室内外空气畅通,以及充足的绿化面积。
G.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现代建筑中的取暖、制冷和采光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因此符合生态学要求的房屋,应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而把人工辅加能源降低到最低程度。
H.物质的循环利用。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是不断循环的,上一个环节的废物,可以是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周而复始,不断的循环利用。
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建筑应该要遵循这一原则,实现废弃物重复利用,尽量使垃圾就地消化或半消化,发展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卫生洁具等。
I.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减少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是生态建筑的目标,这不仅涉及内部废弃物的处置,同时也涉及建筑物的布局和建筑材料的使用。
37.人工栽培群落:包括市区道路两旁、街心花坛及住宅区内人工种植的绿化群落,以及郊区的农田和人工防护林,它们是被人为地引入城市区域的群落类型。
(p111)38.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P260)A.生态功能分区规划B.土地利用规划C.人口容量规划D.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E.园林绿地系统规划F.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G.城市综合生态规划39.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生态原则:(P275)A.建成群落的原则B.地带性原则C.生态演替原则D.潜在植被理论E.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F.景观多样性原则G.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40.城市绿地的类型:(p277)按用地类型、规模及位置划分:A.公共绿地:包括市、区级综合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