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提升思考
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
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摘要:2020年,中国经历了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水。
总体而言,包括长江和黄河在内的六条主要河流发生了21次编号洪水,836条河流发生了超警洪水,其中269条河流超过了保证洪水位,78条河流超过历史洪水位。
各级水利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贯彻“两个应急、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以水技术监测、预报、预警、规划“三个责任”为基础,以及为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援助,并通过科学规划和积极防控,重点防止洪水泛滥、水库溃坝和山溪成为防洪领域的“三大风险”。
有效应对了罕见的河流洪水、暴雨和山溪等灾害,实现了“四不”目标,即“不因洪水过多引发战争,不因洪水在正常范围内引发事故,不因水库工作不力导致溃坝,不因山溪造成群体性伤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保障,“六稳”与“六保”任务的落实。
关键词: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实践与思考引言新时代,中国水利部科学部署防汛抗旱重点工作,明确强调各级水利部门要坚持党中央、国务院精神部署决策,采取先进组织、先进培训等一系列工作方法。
密切监测预报,加强对水旱问题的科学应对,确保抗洪斗争取得全面胜利。
从客观角度来看,防汛抗旱措施的实施往往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和社会保障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各级水利部门要深化责任意识,坚持新时代水旱灾害防御的要求和相关理念,着力解决水旱灾害防护中的关键复杂问题。
通过不断缩小差距,为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和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该指出的是,防汛抗旱面临许多挑战。
在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运用新的理念和技术内容,建立水旱灾害预防工作体系,确保新时代水旱灾害的高质量预防工作。
1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在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是预防水旱灾害决策的重要依据。
水文是水旱预防和灾害准备的“先锋队”、“耳朵、眼睛”和“参谋”。
水和干旱的预防和灾害防备离不开水文监测和分析。
特别是近年来,水文信息的监测和传输能力大大提高,为水旱管理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1)报告洪水情况。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分析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分析近年来,我国遭遇了频繁的干旱和洪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如何做好抗旱防汛工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思路和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
一、思路分析1. 加强科学研究,深入探讨干旱和洪涝成因在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来深入研究干旱和洪涝的成因。
我们应该加强科学研究,深入探讨干旱和洪涝的成因,从而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信息在新时期,加强监测预警工作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信息,提前做好准备,降低抗旱防汛工作的难度和损失。
3. 强化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抗旱防汛工作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就需要形成跨部门的合力。
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加强跨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干旱和洪涝灾害。
二、措施分析1. 深入推进节水技术应用在新时期,推进节水技术应用是一项重要的抗旱工作。
我们可以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领域,深入推进各种节水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减轻干旱的影响。
2. 完善灌溉设施,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在抗旱工作中,完善灌溉设施,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加大投入,不断改造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其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管理,减少浪费,提高灌溉效果,从而缓解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3. 积极开展水库修建和改造工程在新时期,积极开展水库修建和改造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抗洪工作。
我们可以加大对水库的投入,不断修建和改造水库,提高其防洪能力,保障防洪安全,减轻洪涝灾害对人民生活和财产的影响。
4.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加强社会应急体系建设在新时期,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加强社会应急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抗旱防汛工作的认识,同时加强社会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应对灾害的能力,做好抗旱防汛工作。
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站 达到 8 0 9 mm。 近年 , 我 国暴 雨强度 增加 , 而 且城 市暴 雨 增水过程 。 ③加 强研 究海平 面上升规 律和风 险管理 , 提 出
的频次也 明显 增加 。 根 据 国家住房 与城 乡建 设部 的统计 , 适应性 对策 。 2 0 0 8 ~2 0 1 0年 , 全 国有 6 2 %的城 市 发生 了不 同程 度 的 洪 1 . 4 山 洪 灾 害 涝, 有1 3 7 个城市洪 涝灾害超过 3 次。
统3 . 0 ” “ 智 慧 防 汛” 等被 广 泛提 及 和 讨论 。 围绕如 何 在 新 的 防汛抗 旱 信 息化 项 目建 设 中缩短 与现 代
信 息技 术 的差 距 、 加 快 构 筑新 时期 我 国防 汛抗 旱 指挥 系统 、 全 面提 升 我 国 防汛 抗 旱指 挥 系统 整体 水平 、 不 断 满足 防汛 抗 旱工 作 新 需 求等 理 念 , 本期 特 别 集 纳 了部 分 专 家对 防汛 抗旱 信 息 化 建设 的 探 索与研 究成 果 , 以期 为 我 国的 防汛抗 旱信 息化 建 设 工作提 供借 鉴 。
山洪 地 质 灾 害 目前 是 我 国因洪 灾造 成 人 员死 亡 的
建议 : ①城 市暴 雨呈增 多增强趋 势 , 逢大 雨必涝 已成 主要 灾种 。 我 国有 山洪地 质灾害 防治 任务 的 山丘 区面 积 中 国城市 的通病 。 城市洪涝防治应 该纳入 国家防汛抗 旱指 约 4 8 7 万k m , 约 占 国土 面积 5 0 . 7 %, 防 治 区 内约有 人 口
1指挥 系统业务的拓展
1 . 1城市洪涝
2 0 1 6 年, 城 市洪涝 问题 突 出 , 长江发生 1 9 9 8 年 以来最
大 的洪水 , 太湖发生 历史第二位洪 水 , 城市局部洪 涝严重 ,
论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
论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防洪抗旱工作一直在持续开展。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要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相结合的水旱灾害防灾信息化应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载体功能,在智能化程度上取得突破,确保水旱灾害防灾信息化建设成效。
在此基础上,本文在对我国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1.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特点1.1.感知体系的全面性和精准性新形势下建设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可以利用各种高新技术快速确定灾害发生的具体位置,有效支持灾害防御业务。
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防汛排涝工程等,可以实时监测到雨水情和工情信息,实现智能化感知,提前预警水旱灾难,降低灾害的影响力。
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能力,可以及时向群众更新汛情的发展情况,推广应急处理措施,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国家的信息技术一直在进步,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将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5 G技术等各种先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到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的历史数据,收集、整合并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有关部门更准确、全面地了解该区域内水旱灾害的真实特点和现状。
通过将分析结果与实时监测数据相结合,可以使有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区域内常见水旱灾害的发生情况,在相似情景下对风险发生的征兆做出有效的辨识,并依据风险辨识的结果与级别,提出相应的防灾对策与方案,对重点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减少水旱灾害的危害与影响。
1.3.强调人机智能协调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应用,促进了各个行业的生产率的迅速提升,从而降低了岗位的工作难度,也提高了岗位的工作效率。
在构建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系统的时候,要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模拟人类思维,以收集到的数据为依据,对可能会发生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的重要地区进行判断。
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之后,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灾害等级进行识别,之后再通过信息化灾害防御系统,向工作人员发出应急救灾指令,让工作人员的应急响应速度得到提升,并以指令为依据,对救灾物资进行调配,让救灾工作人员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救灾行动。
探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旱涝天气交替进行,防汛抗旱工作任务将会日趋严重。
在提高现有水利工程行洪除旱能力的同时,快速建立健全县级区域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体系,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线。
标签: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一、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部分子系统介绍事实上,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内容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一般说来,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应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一是远程会商系统;二是数据采集系统;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
有些研究人员将信息化建设分为6部分,分别是光传输系统、程控交换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工程监测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
但不管如何划分,建立防汛抗旱信息化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预报一监测一会商一调度一执行一反馈。
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其信息化建设必然有其内在局限性,但应具备基本的信息化建设条件,首先是重点水利工程的水情遥测系统建设(属数据采集系统),水情遥测系统实际上是由常规通信系统和应急通信系统所支持的。
所谓常规通信,指常规的移动、固定电话、电报等通信手段,应急通信则指在常规通信系统遭到破坏或发生紧急情况时,为保障通信联系,采用机动设备进行的通信。
应急通信的主要技术手段有4种,一是短波通信,又称高频(HF)无线电通信,用以传递语言、文字、图像和数据等信息,其稳定程度高,相位抖动减少、调谐减少、调谐时间缩短,能够实现短波电台的数字化、软件化和模块化。
二是卫星通信技术,第三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使人们与卫星直接建立通信链路,实现个人通信,以多媒体业务和互联网业务为主的宽带卫星系统已成为当前通信发展的新热点。
三是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数字集群通信属于移动通信范畴,以灵活的分组调度,迅速的持续速度,保密的话音通信,智能化的网络管理,高效的频谱利用和优良的资源共享等技术手段,已成为无线通信调度指挥的主要手段,其特点是连续时间短,能快速获取信道和脱开信道,具有先进的数字信念系统,采用分散化容错处理,有故障弱化功能,可进行数据传输并与其它通信网络互联。
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探讨——以秦州区天水镇为例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2023, Vol.13 No.7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探讨——以秦州区天水镇为例何 伟天水市秦州区水务局,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旱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扩大,防汛抗旱工作亟需加强。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从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和水旱灾害防御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防汛抗旱;水旱灾害;信息化建设中图分类号:P426.616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7–0314-03天水镇隶属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位于秦州城区西南部,地处西秦岭山脉北麓,地势东高西低,东与平南镇相邻,南与汪川镇接壤,西与陇南市礼县盐官镇相连,北与华岐镇毗邻,区域面积92.02 km2。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天水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滑坡等;暴雨灾害3年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8月,最严重的1次发生在2010年8月11日,陈家湾自然村山体滑坡,滑坡裂缝长达1 000多 m,最宽处达2.5 m。
故此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对天水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根据国家和甘肃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与安排,秦州区于2021年度开展重点集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通过分析评价工作,分析重点集镇小流域暴雨洪水特征,提供防灾对象的现状防洪能力、危险区等级划分及预警指标等成果,为重点集镇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案编制、人员转移、临时安置、防灾意识普及、群测群防等工作进一步提供科学、全面、详细的信息支撑。
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自动监测、分析和预测,为防汛抗旱和水旱灾害防御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具有以下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实时监测与预警。
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对水资源、气象、地质等方面数据的实时监测,及时获取灾害预警信息,为防汛抗旱和水旱灾害防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新时代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提升思考
新时代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提升思考摘要:面对愈发严峻复杂的防汛防旱形势以及国家机构改革后对防汛防旱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结合防汛防旱工作实际和信息化发展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 防汛防旱〃作用,提升防汛防旱指挥体系智能化水平,成为当前应急管理、水务防汛防旱工作者的重点难点课题。
本文就新时代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引言r水利事业作为国家建设工程当中的重点项LI,影响尤其巨大。
防汛工程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当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防汛抗旱工程对信息分析的准确性,也是新时期水利建设工作者最重视的课题。
做好防汛抗旱工程,才能从根本上造福群众,保障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这对技术人员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所以提高水利工作者的主动防汛抗旱意识,才能真正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
1信息化技术对水利防汛抗旱的重要性从社会各个角度上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关乎着各行各业的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换一句话说,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水利项LI的顺利开展,保证项LI的施工质量,还能带动其他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改革和进步。
信息技术不仅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进步和改革, 对很多地区江河建设的发展和防汛抗旱措施都有很大的作用。
保障了水利项U周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另外,信息技术对水文建设也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的科学指导,才能使水利工程防汛匸作的顺利开展。
当然现阶段树立项LI建设当中的信息技术还属于新兴产业,仍然处理发展阶段,作为相关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和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和理论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水利事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2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中的应用2.1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完美结合,信息技术自然也就成为水文信息技术的载体。
随着当下雨水监测系统和末端传感器雨水观测体系的广泛应用,水利防汛工作的开展也更加便捷和高效。
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提升分析
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提升分析摘要:在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防汛防旱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此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是解决洪水灾害问题科学方式。
本文从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的特点入手,对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提升展开阐述,仅供业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一、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的特点水利防汛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是新时代人们思想观念进步的成果。
实际上,信息技术与卫星技术在同步发展,经过二者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水利防汛人员简化了工作内容,提升了水利工程防汛工作的准确性。
水利工程防汛人员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准确掌握管辖区域的降水状况与天气状况,并对所统计的信息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运用雨水测报系统,运用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含沙量传感器等先进仪器,将最终检测的信息传输到防汛监控中心,帮助防汛人员节省了大量时间。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水利防汛问题,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各自为营,缺乏统一布局机构改革后,防汛防旱职能在应急与水务两部门间交叉,工作开展往往需要部门联动合作,但在信息化项目开发时,往往各自为营,缺乏统一布局。
两部门信息化项目往往覆盖全局各项工作职能,开始建设时间不同,推进速度不同,针对防汛防旱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
在顶层设计时,可能尚未明确各自工作职能,无法统一规划,导致部门间系统出现应用内容重叠、功能雷同、数据标准不一等问题。
2.信息壁垒,资源共享不足防汛防旱工作需要实时掌握大量的水情、雨情、工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进行科学研判,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会带来资源的共享不足。
部门间信息传递手续繁琐,仍存在纸质数据传输为主的现象,未实现重要数据的数字化,未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及平台。
已完成系统只在部门内部进行信息交换,不同系统的基础数据库各自建立,各数据库接口不一,进而形成信息孤岛,最终导致资源共享不足,重复统计还会造成基础资源的浪费。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运用探讨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运用探讨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说信息化早已体现在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那些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及旱灾的地区来说,防汛抗旱工作始终是比较艰巨的。
而当我们有效地运用水利信息化的手段,就可以更好地促进防汛抗旱工作的规范化,并有效地提高其效率。
本文对此进行相关研讨。
标签: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工作;运用;探讨我国近些年较为频繁地出现水旱灾害,各地都存在不同的水旱灾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比如发生于2016年夏天的湖北水灾,造成的后果就比较严重,至今令人历历在目。
现在,伴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为了有效地防治水旱灾害,我们就要积极探索将信息化与水利相结合的手段,把水利信息化积极运用在防汛抗旱工作当中,有效地提升防汛抗旱水平。
一、水利信息化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意义前面说过,水利信息化有效地提高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水平。
那么它对于防汛抗旱工作又有哪些重要意义呢?(一)使预警能力得到增强对于那些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及旱灾的地区来说,有效的预警机制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及早地防患于未然,把一切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比如发生于2016年7月的武汉洪灾,超过100万人受灾,农作物受损177.6万亩,其中绝收65.6万亩。
倒塌房屋8326间,严重损坏房屋2573间,直接经济损失39.96亿元。
因灾死亡14人,失踪1人。
假如我们能够有效地提升预警能力,那么这样的损失就可以有效地得到控制。
而水利信息化給预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出路。
它运用计息技术的手段对该地区进行有效的监测,一旦出现洪灾、旱灾的蛛丝马迹,便能及时进行预警。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洪灾、旱灾所在承德严重后果。
(二)更好地帮助人们进行救灾并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要想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旱灾所造成的后果,我们除了要提高预警能力之外,还要积极地提升灾害的应对机制,提升救灾的能力和效率,提升灾区的自救水平。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分析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抗旱防汛工作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思路与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思路1.科学研判,确保预警及时性一个有效的预警是抗旱防汛工作的关键。
因此要保证准确的预警信息,应加强对气象、水文、地质等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
2.科学调水,维持生态平衡抗旱防汛工作中,保障水资源的供给和利用是重要内容。
合理的调水方案可有效地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并且维持水生态平衡。
3.加强防汛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为了提高抗灾能力,必须建立健全的防汛系统,包括准备预测制度、应急救援机制、防护措施等。
同时,由于城市地区雨洪威力巨大,建设城市防汛体系更显得至关重要。
4.构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模式抗旱防汛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
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吸纳各方的需求和建议,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应对。
二、措施1.加强用水效率管理为了提高用水效率,政府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同时推广水利保洁技术,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自动化灌溉等,优化农业用水结构,减少水浪费。
2.提升城市防汛能力城市防汛能力是不断提高的,需要建设更加完善的工程。
例如,在城市地下铁路站点建设深度蓄洪池;采用洪涝灾害避难所等。
创造空间以储存洪水,减轻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3.提高水环境治理力度为了减少洪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的影响,需要加强水环境治理力度,防止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
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湿地、阔叶林等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4.提高群众自救能力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自救意识,教育群众灾害防范知识。
同时,严格执行抗旱防汛措施,减少洪涝灾害对人员财产的影响。
总之,实现抗旱防汛目标需要持续探索创新、协作共治。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科技创新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全面提升中国抗旱抗灾防汛的水平。
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思考
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思考摘要: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到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大大提升了防汛抗旱监测预报预警和调度及决策指挥的支撑能力。
基于此,本文针对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的防汛抗旱事业做应有贡献。
关键词:水旱灾害;防汛抗旱;信息化1防汛抗旱信及水旱灾害防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健全和完善了防汛抗旱的计算机网络建设,使其在发生灾害损失时,能及时向上级决策者提供可靠、迅捷的第一首资料,从而为降低灾害损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但某些地区由于信息化技术相对滞后,当发生灾害时,仅可通过短信平台这种原始的方式向下级部门发送相关短信,传达防汛抗旱的命令,以期降低灾害损失,但这种传讯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易受网络信号干扰的影响,从而造成命令下达的滞后性。
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防汛抗旱信息化配备程度也不尽相同,经济程度高的区域,信息化设备相对完善,在运用方面也高于欠发达区域,从而造成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利于抗灾工作的开展。
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某些区域由于受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部分区域在城镇化中没有专门的防汛抗旱综合处理办公大楼,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一定的系统规范指导;其二,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区域之间未建立有效的共享网络,严重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区域防汛抗旱信息的封闭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其三,应急通信系统配套落后,工程遥测系统建设不健全,从而延长了各信息的传递,降低了客观准确率的同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影响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2.1资金问题我国地域辽阔,但经济发展状态却存在严重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因此,由于受资金制约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而使得地方财政机构无法出资相应的资金,完善信息化配置,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更是天方夜谭,从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处于原始阶段,进而影响防汛抗旱系统的完善与发展。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分析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分析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加大,抗旱防汛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在新时期,为了有效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必须采取科学的思路和有效的措施。
一、思路1.科学化科学化是防汛抗旱的根本,必须根据气象和水文预报结果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
同时,加强装备水文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洪水和旱情信息,提高应对能力和效果。
2.综合化抗旱防汛工作涉及统筹水资源、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多方面,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加强各方合作,形成抗旱防汛的强有力合力。
3.先进化防汛抗旱工作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工作,它需要不断研究、掌握和创新先进技术、先进思想、先进管理理念等,以提高抗旱防汛工作的水平和响应能力。
二、措施1.完善防汛抗旱预案完善防汛抗旱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机制和应急响应体系,提高应对上级指示和公众调度的能力,从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
2.强化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河道治理、防洪建筑和设备、水库大坝管理和维护,完善防洪运河、排涝体系、水文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农村生态系统结构,实现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和社会稳定和谐。
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化、雨水收集和防汛设施,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4.加强宣传与教育加强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汛抗旱意识,号召企业、群众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防汛抗旱工作,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
同时,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提供支持,鼓励开展新型防汛抗旱技术的研究和实现。
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及打算
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及打算2024年是我国防汛防旱工作极为重要的一年。
根据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的趋势,我们必须加强对防汛防旱工作的重视和应对能力,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一、总结2024年工作回顾2024年的防汛防旱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我们在防汛工作中做了有效的预测和预警,组织了紧急撤离和安全转移,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预警信息不准确、传播速度慢,以及抗洪能力不足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早期警报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洪能力。
其次,我们在防旱工作中采取了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保证了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需求。
但是,一些地区仍然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旱灾时期。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调配,提高用水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
最后,我们在防汛防旱工作中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形成了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态势。
但是,由于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畅通和功能重叠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实现有效的联防联控。
二、工作思路与打算为了做好2024年的防汛防旱工作,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打算:1. 加强科技研究与应用:加大对气象、水文、地质等领域的研究投入,提高防灾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防汛防旱技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2. 提高抗洪能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河道整治、堤防加固、水库疏浚等。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和运行维护,确保防洪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开展抗洪演练和培训,提高抗洪应急处置的能力。
3.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调配,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减少水的浪费。
加大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分析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干旱和洪涝灾害成为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尤其是在我国,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频发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加强抗旱防汛工作已经成为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新时期的角度出发,对抗旱防汛工作的思路与措施进行分析。
1. 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规律随着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干旱和洪涝灾害也越来越频繁,但其规律和成因却并不完全清晰。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规律,了解其发生的机理和特点,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
2. 建立多层次的灾害预警系统在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需要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的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态势,为抗旱防汛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支持。
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地减轻干旱和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新时期的抗旱防汛工作需要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应对。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制定和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措施。
二、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具体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在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供水安全。
可以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加强水资源调度,提高水资源的效益利用,以应对干旱和洪涝灾害。
2. 建设防洪设施在新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建设防洪墙、改造排水系统等方式,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
3. 加强抗旱技术研究新时期的抗旱防汛工作需要加强抗旱技术研究,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在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需要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提升防汛信息化水平的思考
提升防汛信息化水平的思考摘要:防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在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信息化防汛已经成为未来防汛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必要的决策内容。
可以对防汛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制定合理的调度方案,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信息防汛直接影响着防汛工作的指挥,相关决策都需要以防汛信息作为判断基础。
关键词:防汛信息化;水平提高;思考1、前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工程项目,关系着经济民生。
提升防汛和信息技术水平是水利建设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使用信息化防汛的手段可以实时进行雨水管理、台风信息管理、防汛综合信息管理、防汛信息网上管理,提高了防汛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当前防汛信息化的基本现状通过“十五”及“十一五”的努力,我国在防汛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包括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商系统等建设日趋完善,特别是信息采集系统在防汛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监测站网布设及监测系统的设计实施,信息采集的准确性、时效性有很大提高;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发布与信息共享大大加强,为防汛信息化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防汛信息化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体制不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设施老化与落后4个方面。
2.1对防汛信息的资金投入量不够在新的信息发展时期油于信息化的投资比较大,涉及到的范围也比较大,数据库的建设、网络的连接、信息的收集都需要不断的进行投资。
但是由于在建设信息化方面,防汛工作部门的投入不够,轻管理、重建设的思想比较严重导致防汛指挥信息化建设缺乏稳定、正规的资金渠道掀乏足够的维护资金,很多系统已经失效达不到现阶段的防汛指挥要求。
此外,由于由于资金不足,使水文设置的自动化水平不高投有对信息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导致传输手段和水文测量手段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防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提升分析
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提升分析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得到了综合性的提升,并且具有高度创新型的信息化系统已经能够在防汛防旱工作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诸多现实原因,在实际工作中,相应的系统运作存在一些困难。
基于上述角度,文章对我国新时代背景之下防汛方案系统的信息化能力提升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希望能够将更为优质的信息化系统应用到当前的防汛防旱的工作之中,使我国防汛防旱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优化。
关键词:防汛防旱;能力提升;新时代背景;信息化系统引言近阶段,我国的信息化能力不断的提高,互联网+的理念已经能够充分的在各行各业中得到综合性的应用。
当前,各类优质的防汛方案指挥系统已经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并且在实际防汛防旱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作用。
然而,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由于整体信息化制机制完善性较低,以及标准统一性较低,同时无法对更为完整的体系进行构建,因此在实际系统的落地过程当中存在诸多现实挑战。
如何将当前的防汛防旱工作以及信息化的发展特征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对互联网+防汛防旱的实际理念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在当前水利工作研究中,属于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以下便对新时代背景如何增强防汛防旱的信息化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
1对当前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提升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1.1“各自为政”,布局统一性有待提升在机构改革之后,防汛防旱职能其自身所具有的工作内容,会在应急以及水利(务)两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性,并且在具体工作的实施过程当中,仍然会有需要由多部门进行联合性的工作。
然而,在各项信息化项目的构建过程当中,会存在着各自为营的现实情况,使得各类信息化发展的统一布局性无法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两部门信息化项目在构建过程当中会覆盖全局各个的工作职能,在建设时间始终会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化特征,并且推进速度的构建过程当中也会存在差异化特征,而针对防汛防旱工作所具有的侧重点也同样存在极为突出的现实差异,在开展顶层设计的过程当中,可能无法对各项工作职能予以明确,并且不能够进行更加统一性的规划,致使各个部门之间所存在的系统严重重叠,并且功能具有高度的雷同性,其数据标准统一性相对较低。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分析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分析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全国各地频繁出现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加强抗旱防汛工作,提高自然灾害防范能力和应对能力,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本文将对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思路与措施进行分析。
1. 科学决策,精准防范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首要思路是科学决策,精准防范。
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抗旱防汛工作计划,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前进行气象监测、水文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等工作,及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精准预警,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2. 综合治理,全面防控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思路也要注重综合治理,全面防控。
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对土地和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对防洪设施和排水设施的完善,全面提高防控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3. 严格管理,强化责任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思路还包括严格管理,强化责任。
要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责任追究,健全防灾减灾机制,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管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库调度调度的科学性,确保在抗旱防汛工作中各项任务的有力推进。
二、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该加大对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和利用,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的调集调配力度,为旱季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保障。
2.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也是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该加快水库、调蓄池、堤防、排涝渠道等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水库调度能力、保证排涝渠道的畅通,有效防范和减轻旱情和洪涝造成的灾害。
3. 加强科技支撑加强科技支撑是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该加大对气象、水文、农业和水利等科研领域的投入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抗旱防汛工作的效率和能力,有效防范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摘要: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从“数字化”层面向“网络化”层面扩展,并朝着“信息化”层面快速推进。
与之相适应,我国的防汛信息化也正从“数字防汛”向“互联网+防汛”迈进。
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工程为龙头的防汛信息化建设工程正分期分批把防汛信息化阶段目标变成现实。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考1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里程碑项目1.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从 2005 年开始到2011 年建成,二期工程从2014 年开始,预计到 2018 年结束,总投资约20亿元,实施范围主要是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4个方面:雨情、水情、旱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高速宽带通信、计算机骨干网络、视频会商系统及移动应急指挥平台,数据汇集、综合数据库及应用支撑平台,决策支持业务应用系统。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的建设和应用,大大提升了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交互、汇集和决策支持应用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技术标准体系、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为水利信息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是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和骨干工程,带动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可谓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项目。
1.2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从 2010 年开始建设,覆盖全国30个省级、305个地市级、2 058个县级行政区的3.2万个乡(镇)。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系统和群防体系建设。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完成投资约32亿元,确定防治区面积386万 km2(其中重点防治区120万 km2)、行政村19.7万个、人口约3亿人,基本查清了山丘区53万个小流域单元的基本特征、下垫面条件、暴雨特性及25万座涉水工程的情况,对16万个重点沿河村落的防洪现状进行了评价、划定危险区52万多处、绘制危险区图60多万张、分析确定预警指标14万组。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作者:余生武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防汛抗旱信息科技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他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本文就防汛抗旱信息化的现状,解决策略以及防汛抗旱的未来发展与思考进行深度探究。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水利建设1.防汛抗旱信息化的现状1.1部分防汛抗旱信息化基础建设滞后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在水利行业的投资金额有明显的增长,但是总体的投资仍然无法满足水利行业现有的需求,因此在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信息化基础建设上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
①水利行业信息需求量极大,但是由于基础建设的不完善导致某些偏远地区的水利信息无法完全的获取,部分设施的严重失修导致防汛抗旱能力较差。
例如:中国水利信息无法做到全国全方面的覆盖,在许多偏远地区仍旧沿袭着之前的习惯,依靠传统的手工采集方式进行信息的搜寻以及记录,自动化的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较国外来说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②部分地区虽然有了水利信息化的改善,但是其网络以及计算机配置发展水平较低,基础的网络通讯安全性也较差,在实行信息交流以及物联网技术对接上仍旧存在许多问题。
③部分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当中仍旧存在许多的低级问题。
许多地区虽然建立了良好的数据库,但是利用程度不高,无法显示它真正应有的作用,国外应用的比较成熟的系统在我国还属于试验初级阶段。
防汛抗旱的信息交流仍旧使用之前的纸质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接,无法完好的体现水利信息化的优势,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
1.2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缺乏信息化建设是使得我国水利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重要措施,信息化建设的缺乏使得部分地区的信息交流较慢,建设更新较缓慢,使得地区的水利建设难以跟上国家前进的步伐,从而出现各项问题。
相较于之前而言,如今我国的水利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学历水平有一定的上升,但是仍旧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本科生及以上水平占到18%,中专及以上水平占到了总体人数的60%左右,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在进行水利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许多岗位的职员出现责任不清,工作不明的现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不牢靠是工程无法彻底完成的根本原因,因此,如果想要发展防汛抗旱一体化建设,首先就必须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
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提升思考
工作交流EXPERIENCE EXCHANGEDec.2020NO.12VOL.302020年12月第12期第30卷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提升思考陈滢(江苏省苏州市应急管理局防汛防旱处,苏州215008)DOI:10.16867/j.issn.1673-9264.2020040陈滢.新时代防汛防旱信息化能力提升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20,30(12):94-97.CHEN Ying.Thought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apability of flood and drought prevention in the new era[J].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 ,2020,30(12):94-97.(in Chinese )摘要:经过多年体系建设,苏州市防汛防旱指挥系统基本形成,在防汛防旱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作用,但由于机制不完善、标准不统一、体系不完整等诸多客观因素,在实际落地运用中遇到了诸多挑战。
讨论了在当前严峻复杂的防汛防旱形势下,面对国家机构改革后对防汛防旱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部门间如何从整合信息资源、开发大数据平台、构建物联网感知体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防汛防旱指挥体系智能化水平,切实强化防汛防旱应急管理能力。
关键词:防汛防旱;应急管理;信息化中图法分类号:TV877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264(2020)12-94-04收稿日期:2020-02-28作者信息:陈滢,女,一级科员,E-mail:****************。
0引言目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关键时期,“互联网+政务”逐渐向智能化、移动化快速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提升思考
摘要: 面对愈发严峻复杂的防汛防旱形势以及国家机构改革后对防汛防旱工作提
出的新要求,如何结合防汛防旱工作实际和信息化发展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
防汛防旱”作用,提升防汛防旱指挥体系智能化水平,成为当前应急管理、水务防汛防旱工作者的重点难点课题。
本文就新时代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的提升进行了
分析。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
引言
水利事业作为国家建设工程当中的重点项目,影响尤其巨大。
防汛工程作为
水利工程建设当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防汛抗旱工程对信息分
析的准确性,也是新时期水利建设工作者最重视的课题。
做好防汛抗旱工程,才
能从根本上造福群众,保障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这对技术人员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所以提高水利工作者的主动防汛抗旱意识,才能真正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
1信息化技术对水利防汛抗旱的重要性
从社会各个角度上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关乎着各行各业的建设,起着不容
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换一句话说,
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水利项目的顺利开展,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还能带动其
他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改革和进步。
信息技术不仅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进步和改革,对很多地区江河建设的发展和防汛抗旱措施都有很大的作用。
保障了水利项目周
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另外,信息技术对水文建设也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
术的科学指导,才能使水利工程防汛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然现阶段树立项目建设
当中的信息技术还属于新兴产业,仍然处理发展阶段,作为相关人员必须充分了
解和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和理论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
促进水利事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2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中的应用
2.1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完美结合,信息技术自然也就成为水
文信息技术的载体。
随着当下雨水监测系统和末端传感器雨水观测体系的广泛应用,水利防汛工作的开展也更加便捷和高效。
末端传感器主要包含水温传感器、
含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的分布范围十分广阔,能够将大量的雨
水信息进行采集,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信息传送到控制中心,为高层决策机构做
出决策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支持。
而传感器所应用的通信技术包括短波、卫星、
组网和GPRS等,不同的通信技术的优缺点不尽相同,短波需要占用专有的通信
频道,GPRS 所需要的成本较低,而组网比较灵活便捷,不管应用何种技术,其关键在于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和稳定。
由于其中多数设备都是由机器完成,一旦机
器发生故障,将会导致数据传输出现异常,极大地影响最终决策。
2.2水文信息数据库的应用
水文数据信息化能够构建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所存储的信息能
被充分应用于水利防汛。
要想构建出高效的水利防汛抗旱系统,就需要充分利用
这些基础数据,实现水文数据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数字化的目的在于提供便捷的
数据索引,网络化的目的在于数据传输,在两个方面都充足的前提下,水文数据
就能得以充分应用。
而做出防汛抗旱决策还需要一部分其他参数,比如水流量、
雨量、水位等,通过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演算和分析,就能为水利防汛抗旱做出
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
防汛抗旱工作并非仅仅是防汛抗旱部门的工作,同样
是广大群众的职责,将水文数据信息存储于信息数据库,除去一些涉及政府不公
开和保密的信息,其余的天气信息都能放入信息平台,防汛抗旱工作人员将信息
公开化处理,以满足人们和工作人员对水文数据的需求。
2.3视频会商系统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远程防汛抗旱会商系统也将被广泛应用到水利工
程中。
会商信息的集成通常是利用超文本信息系统展现出来,具备较强的动态性、交互性以及便捷性。
防汛抗旱视频会商系统利用宽带网络和远程视频,将各个节
点上的雨水信息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传输给中央决策层,且现场人员和决策
人员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交流和沟通,讨论天气信息,共同做出防汛决策,极大解
决了决策人员必须去现场观察的麻烦。
在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得以广泛应用之后,
极大提升了防汛指挥的高效性,对雨水的监测更加科学和合理。
3防汛抗旱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措施
3.1明确工作职能,整合共享信息资源
根据机构改革后“三定”方案和业务需求,以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
对防汛防旱指挥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和重新规划。
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业务界限,统一规划部署。
立项前期加大与有关部门沟通力度,确保水务、气象、交通、应
急等部门间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系统对接顺畅,信息协同共享,避免业务重叠、
功能重复造成的资源浪费。
学习借鉴税务、气象等信息化水平较高行业领域的经验,切实提升整合共享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建立系统间信息共享平台,将采集到
的数据全面互联共享。
同时,制定详尽可行的数据标准规范,做到全市统一地图、水利工程统一布点、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打破部门间数据共享壁垒,真正做到数
据来源精准、覆盖面广。
3.2运用先进手段,构建全面感知体系
积极使用新的监测手段,利用工程视频实时监控、卫星雷达遥测遥感监控、
无人机巡航监测等多种先进科技,多角度、多层次对水情、雨情、工情进行实时
监控,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全覆盖。
构建全面的感知体系,向环境感知、
目标感知、活动感知、装备感知等综合感知体系发展。
建设统一的防汛防旱物联
网感知控制平台,实现全网统一管理运维物联传感设备,工程设施集中自动化控制,为防汛防旱的智慧化奠定扎实的物联基础。
积极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遥感遥
测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围绕水旱灾害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与综合应对平台。
3.3开发大数据平台,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大数据是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的基础,想要推动防汛防旱系统智能化,就要尽
可能多的掌握监测预警、抢险救援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将不同相关度的数据相互
关联起来,形成维度更广的数据网。
基于原有的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管理子系统、资源目录管理子系统和数据交换子系统,增加多维分析报表模块,支撑顶层
应用决策,实现综合数据平台的能力开放和共享。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自我成长,
构建洪水预测预报、气象预警监控、防汛防旱智能决策、灾情实时评估等多要素
之间的关联模型,对数据资源进行更深层次、更有效率的分析,做出更加智能化
的分析决策。
3.4利用社会信息化资源,强化移动端应用
防汛防旱工作具有灾害突发性强、信息采集环境差、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
在防汛防旱系统开发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各大通信运营商、移动端软件开发公司
等社会信息化资源,打造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实现移动设备信息查询和信息采集,
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快速开展防汛抢险工作。
在防汛防旱工作人员奔赴抢险救灾现场时,也能实时掌握汛情、灾情、险情信息,实现移动数据采集发布、移动OA、移动视频会商等功能,必要时可提供智能防汛决策。
还可充分利用百度
地图、微信等较为成熟的手机软件,及时更新工程信息,接收最新出险情况。
结束语
防汛防旱工程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当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防汛防旱工程对信息分析的准确性,也是新时期水利建设工作者最重视的课题。
做好防汛防旱工程,才能从根本上造福群众,保障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这对技术人员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所以提高水利工作者的主动防汛意识,才能真正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同亮.区域防汛抗旱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方案探讨[J].吉林水利,2019(05):58-59.
[2]米玛桑珠,张文.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陕西水
利,2019(03):147-148.
[3]黄小文,李军.基层防汛防台组织责任体系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3):146-148.
[4]秦正发.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探究[J].消防界(电子版),2018,4(0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