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出师表》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出师表复习提纲35页PPT

出师表复习提纲35页PPT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开 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 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 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 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忠 谏之言路,才能真正做到严明赏 罚。
第六自然段
语言特点
• 1、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 2、语言精练,后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 • 成语:“妄自菲薄”、“引喻失
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 涕零”“不知所云”等。
解释下列成语 妄自菲薄—— 随便 的看不起自己
计日而待—— 计算着日子来等待
三顾茅庐—— 诚心地再三地邀请
读了这篇文章,你从诸葛亮身上 学到了什么?(诸葛亮的品质)
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3、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有什么作用?
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 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鼓励后主当有所为。
第二自然段
1、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
严明赏罚
2、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目的)
• 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 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 2、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 3、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
改进工作。 • 4. 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
第七自然段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2020年整理)出师表复习提纲整理.pptx

(2020年整理)出师表复习提纲整理.pptx
出 师 表复习知识要点
学海无 涯
诸葛亮
一、文学常识部分: 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
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中诸葛 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其中最主 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 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 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只为酬三顾。
禅是怎样的一个人?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
刘禅亲小人,远贤臣。宠信宦官黄皓,昏庸无能,不辨忠奸。
能用火攻。”
16、请结合本文中的相关情节评价一下刘备的为人。
三顾:三顾茅庐 东和:东和东吴 六出:六出祁山 北拒:北拒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危难之际委诸葛亮以重任等,可以看出刘
——诸葛亮殿对联
(1)客观条件: 先帝崩殂 (2)主观条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有利因素)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天下三分
(不利因素)
益州疲弊
5、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侯。 6、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以千古奇偶而古今称颂的 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
贤远侫 计日而待
感激涕零 作奸犯科 斟酌损益 察纳雅言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制造木牛流马,可看出他创造的奇巧,心智过人。
18、文章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文中提出的三个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对当 时的内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今天的社会主义

《隆中对》和《出师表》知识点归纳

《隆中对》和《出师表》知识点归纳

24课《出师表》知识点归纳
1、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 诸葛亮在本文中先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劝说后主继承 先帝的遗志;后陈述往事,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深 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 什么? •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侫。亲贤远侫是三条建议的核心, 因为它是另外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只有做到亲贤远侫,才能 为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赏罚分明。

• • • • •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 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答: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 4、结合课文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答: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以复兴汉室为 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谋臣形 象
6、相关诗句: •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7、《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智慧的事例: •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 八封阵、三气周瑜
• 默写: • (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 闻达于诸侯; • (2)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 危难之间。 • (3)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 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 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 外异法也”一致。

《隆中对出师表》复习提纲

《隆中对出师表》复习提纲

★《隆中对》复习提纲一、翻译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你只可以到他那儿拜访,不可以委屈(他),招他上门来。

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5.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6.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7.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8.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8.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9.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10.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1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12.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那么一统中原的大业可以完成,汉朝的江山又可以复兴。

1、时人莫之许也。

译文: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译文: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译文: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二、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1) 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

初三语文隆中对复习要点

初三语文隆中对复习要点

初三语文隆中对复习要点初三语文隆中对复习要点《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诸葛亮:(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概,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

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

——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避世待时而飞.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2、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

《隆中对》文言文复习要点

《隆中对》文言文复习要点

《隆中对》——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朝史学家。

所著《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这部史书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2、《隆中对》是人物传说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二、字词陇.亩lǒng 好.hào 乐.毅yuè颍.川yǐng徐庶.shù屯.tún 枉.驾wǎng 诣.yì屏.人bǐng 倾颓.tuí度.德量.力duó liàng信.大义shēn 遂.用猖蹶..suì chāng jué不可胜.数shēng 挟.天子xié沔.水miǎn吴会.kuài 殆.dài 险塞.sài 刘璋.zhāng民殷.国富yīn 存恤.xù胄.zhòu 诸戎.róng夷.越yí箪食..壶浆dān shí三、一词多义1、为①谓为信然(是)②贤能为之用(被)③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2、已①然志犹未已(止,停止)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③已历三世(已经)3、遂①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②遂用猖蹶(终于或就)③遂迷,不复得路(最终)4、信①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②信义著于四海(信用)③谓为信然(确实)5、因①因屏人曰(于是,就)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③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6、用①遂用猖蹶(因此)②贤能为之用(任用,使用)③此用武之国(运用)7、以①以弱为强者(凭借)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把)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8、谓①谓先主曰(对…说)②君谓计将安出(认为)四、【古今异义】①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②凡.三往——古义:总共今义:平凡③孤.不度德量力——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立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大概今义:危险⑤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⑥遂用.猖獗——古义:因此今义:使用⑦遂用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⑧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今义:压抑⑨因屏.人——古义:命人退避今义:除去,排除⑩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许可⑾此人可就.见——古义:接近,趋向今义:就是。

出师表复习提纲PDF.pdf

出师表复习提纲PDF.pdf

出 师 表复习知识要点 诸葛亮一、文学常识部分: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

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3、武侯祠匾额对联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过厅对联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诸葛亮殿对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诸葛亮殿对联 二、结合各段分析课文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1)客观条件: 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引历史教训,明确提出亲贤远佞主张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以千古奇偶而古今称颂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白帝城托孤(临崩寄大事)8、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体现“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在表达方式上,六七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2)主观条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有利因素)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10、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以“出师”为中心。

复习《出师表》自主学习提纲

复习《出师表》自主学习提纲
五.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2)先帝不以臣卑鄙
六.说说文章是如何把议论、记叙、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相结合的?(选做题)
提升
小结
1.学习收获:知恩图报,学会感恩;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小组学习情况总结。
补充完善
1.本文与《隆中对》中“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相对应的语句是(),由这个故事衍化而来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2.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刘备招亲——刘备借荆州——
周瑜打黄盖——张飞穿针——
徐庶进曹营——关公面前耍大刀——
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6.第8段作者是按怎样的层次顺序来明确各方责任的?说说用这样的顺序的好处。
合作
展示
诸葛亮知恩图报、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诸葛亮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精神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说说你的看法。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中道崩殂()裨补阙漏(中加粗的词。
(1)猥自枉屈()(2)必能裨补阙漏()
(3)咨诹善道()(4)以彰其咎()
(5)先帝不以臣卑鄙()(6)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安义县中小学自主学习提纲
年级:九学科:语文学期:上学期设计时间:12月20日NO:
课题(内容)

24出师表复习提纲.doc

24出师表复习提纲.doc

24出师表一、与《出师表》有关的诗句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份不》)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表’ ’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W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明确:在出师前对W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明确: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夼战,终于建立了蜀W,身负丞相重任。

蜀W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M 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W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W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4.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三、整体感知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 一5 )指明形势,提出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第二部分(6 — 7 )追忆往事,表明决心(三顾茅庐夸夸其谈兴复汉室)第三部分(8 — 9 )分清责任,结束全文四、第一部分1、第一自然段。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明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

(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要“恩危”: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明确: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隆中对》复习资料

《隆中对》复习资料

隆中对(陈寿)课文分析体裁:人物传记一、初识课文1、关于《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今四川南充市北)人,史学家,著史书《三国志》六十五卷。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

《三国志》分《魏书》《蜀书》《吴书》。

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2、局势:曹操:汉室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相继投靠孙瓒、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但二十余年流亡各地。

)3、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

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

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就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

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二、内容梳理1、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诸葛亮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

2、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3、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4、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表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一、问题解析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战略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出师表隆中对整理复习资料

出师表隆中对整理复习资料

《隆中对》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以。

2、词类活用(1)箪食壶浆箪:名词做动词,用箪盛着壶:名词做动词,用壶装着3、古今异义(1)遂用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可能,能够(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古义:南方近海地方今义:中国南海(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4、一词多义三、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欲信大义于天下状语后置(欲于天下信大义)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此用武之国判断句贤能为之用被动句四、课文理解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这样安排详略得当,能够突出隆中的对策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谦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谋臣形象6、刘备问计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句子)欲信大义于天下7、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8、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隆中对》《出师表》中考总复习

《隆中对》《出师表》中考总复习

《隆中对》《出师表》中考总复习(1)重点字词解释《隆中对》1、亮躬耕于陇亩亲自2、好为《梁父吟》喜欢3、身长八尺身体4、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5、惟博陵崔州平只有6、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7、屯新野驻扎 8、先主器之器重9、谓先主曰对……说,告诉 10、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11、不可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12、宜枉驾顾之屈尊;拜访13、先主遂诣亮于是;拜访 14、凡三往总共15、因屏人曰于是;命人退避 16、汉室倾颓崩溃、衰败17、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计 18、欲信大义“信”通“伸”,伸张19、遂用猖獗因此;失败 20、然志犹未已仍、还;止21、君谓计将安出计策;怎样;产生 2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23、非惟天时只是 24、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25、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 26、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凭借;谋取27、利尽南海物资;全部取得 2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29、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30、帝室之胄后代31、总揽英雄广泛地罗致 32、外结好孙权友好33、命一上将将荆州将领;率领 3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35、百姓孰敢箪食壶浆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36、以迎将军来37、诚如是果真;这样 3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39、岂有意乎有(这种)打算 40、岂愿见之乎是否(可)41、每自比于管仲常常 42、君与俱来一起43、抑亦人谋而且 44、挟天子挟持、控制45、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依靠 46、若跨有荆益占据47、愿君勿复言希望;再 48、所以资将军用来……的《出师表》1、崩殂死(皇帝)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时3、盖追先帝殊遇原来是;优待,厚遇4、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5、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6、陟罚臧否善恶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治 8、是以先帝简拔因此9、以遗陛下给予 10、悉以咨之都;询问11、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 12、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13、躬耕亲自 14、猥自枉屈降低身份15、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16、由是感激感动,激动17、遂许先帝于是;答应 18、二十有一年“有”通“又”,表余数19、夙夜忧叹早晚 20、恐托付不效实现21、深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22、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23、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24、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25、咨诹善道询问 26、临表涕零流下眼泪(2)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3)词类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4)一词多义已 a.然志犹未已b.自董卓已来c.今操已拥百万之众a.停止b.通“以”c. 已经遂 a.由是先主遂诣亮b.遂用猖獗a.就b.因此因 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因屏人曰a.凭,凭借b.于是为 a. 好为《梁父吟》b.谓为信然c.贤能为之用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a.动词,吟诵b.判断词,是c.表被动,被、替d.动词,作为于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欲信大义于天下c.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a.连词,跟、和b.介词,在c.介词,向将 a.则命一上将b.将荆州之军c.君谓计将安出a.将领b.调动,率领c.将要。

《隆中对》《出师表》复习课件

《隆中对》《出师表》复习课件
4、表明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哪句?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
5、第六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
两件事?
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
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标是什么?
已具备出师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目标: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客观条件: “今南方已定,兵甲 已足”
7、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抒发感情:抒发了作者兴复汉室的
5.诸葛亮认为刘备暂时不能与曹 操“争锋”的依据是什么? 曹操谋略出众,(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 (2)军事力量雄厚(已拥百万之 众)
(1)
(3)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
诸侯)
6.诸葛亮认为刘备对孙权“可以 为援不可图”的原因有哪些?
(1)政权巩固(已历三世)
(2)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

险) (3)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出师表》
内容复习
《隆中对》 陈寿 1、文中最能形象概括诸葛亮的才能 和性格特点的一个词是: 卧龙 2、从正面表现诸葛亮抱负非凡的一 句是: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第②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有什么作用? ⑴从侧面表现诸葛亮才能非凡。 ⑵为下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作铺垫。 4、“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 乃见”一句表现了刘备怎样的品质?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决心和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
之职分也”。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一)提出 建议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自叙本志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客观条件 北伐目标
表达方式
寓情于议
(二)回顾 经历
寓情于叙
议论抒情
(三)请命 北伐

《隆中对》、《出师表》知识梳理

《隆中对》、《出师表》知识梳理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一、背景常识。

“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

陈寿,西晋史学,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sì)壶浆倾颓(tuí)屯(tún)新野遂用猖獗(jūe) 挟(xíe)天子2.通假字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③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⑤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3.一词多义。

①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 b通“以”:自董卓已来②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b因此:遂用猖蹶③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于是:因屏人曰④为:a. 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 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⑤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古今异义。

①猖蹶:a.古义:失败,例句:遂用猖蹶 b.今义:凶猛而放肆②许:a.古义:承认,例句:时人莫之许b.今义:允许,赞许③就:a.古义:接近,靠近,例句:此人可就见b.今义:多用作连词④可以:a.古义:可以把(它),例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b.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⑤国:a.古义:地势,例句:国险而民b.今义:国家三、解释句中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复习提纲一、翻译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你只可以到他那儿拜访,不可以委屈(他),招他上门来。

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5.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6.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7.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8.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8.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9.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10.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1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12.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那么一统中原的大业可以完成,汉朝的江山又可以复兴。

1、时人莫之许也。

译文: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译文: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译文: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二、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1) 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

(2)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

三、请用原文的语句填写以下空白(4个)(1)诸葛亮认为与曹操“不可与争锋”的原因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2)诸葛亮认为刘备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5:刘备自身的有利条件:_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6:诸葛亮总的策略方针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答: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4、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答: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_兵力(或“军事”、“军队”)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_人才、民心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物产(或“物资)”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4.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答:(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6.简答:(3分)(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答:①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⑧刘备“总揽英雄”(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答: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7.简答题(3分)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答:天命观(或“唯心主义”)_。

8.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答: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_。

9.“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3分)答:_示例: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

四、你还知道有关诸葛亮的其它故事吗?以小标题形式列举两例。

草船借箭;空城计;舌战群儒★《出师表》复习提纲一、古今异义字: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今指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奋。

今义与“感谢”相近。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为憎恨。

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二、成语: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

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

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三、翻译重点句子: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现在天下分成三国,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5、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6、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7、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时,常常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

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

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1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

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

1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

1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为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1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违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

1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

1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17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1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在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已,三次到茅庐来探访我。

1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诚于陛下的职责。

2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子、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四、阅读1、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2、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

(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 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 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等, 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

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3、第一段中分析不利的客观条件的语句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形成这一条析的原因是: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4、本文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_和亲贤远佞其中重点阐述的是:_亲贤远佞5、文中第五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答:_正反对比论证6、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7、文中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感情可以用文中的六个字概括,即:_报先帝忠陛下__。

8、《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思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