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毕业论文
中医毕业论文 从气化论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毕业论文从气化论气血津液病证从气化论气血津液病证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化观念等。
其中,气化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气化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气血津液在疾病证候中的作用。
一、气化论概述气化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它是指人体内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气体、食物等的流变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气化可分为六气化生和六气化伐两个方面。
六气化生是指人体通过呼吸吸入外界的天然气体,然后在内脏经络中进行转化,最终形成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
而六气化伐则是指人体通过排泄和排汗等途径将废气和废物排出体外。
二、气血津液的作用气血津液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下面将分别介绍气、血、津液在疾病证候中的作用。
1. 气的作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基础,它由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基本气体所组成。
在中医理论中,气分为精气和营气两种形式。
精气是人体先天之气,它主要储存于肾中,对于生殖、生长发育和繁衍等方面的功能至关重要。
而营气则是人体后天之气,它通过呼吸和饮食等方式摄入,并在脾胃中进行化生。
营气主要通过脾胃的功能来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2. 血的作用血是气化后在脏腑经络中生成的物质,它主要由水谷精气形成。
血在中医理论中有养肝、益肺、补心和温胃等作用。
血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证的发展。
3. 津液的作用津液是人体体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脾胃的水谷化生而来。
津液在中医理论中有润肺、养阴、滋肾等作用,对于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环境和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三、气血津液病证的表现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津液的失衡常常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下面将分别介绍气、血、津液失调所导致的病证表现。
1. 气的病证气的病证表现为气滞或气虚。
气滞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气结等症状,常见于肝胆疾病、胸腹脏腑病变等。
而气虚则表现为乏力、气短等症状,常见于脾胃虚弱、贫血等疾病。
中医毕业论文 内经和思想的医学价值和意义
中医毕业论文内经和思想的医学价值和意义10月8日导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内经是中医的重要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智慧。
本论文旨在探讨内经和思想在中医领域中的医学价值和意义。
一、内经对中医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它集中体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原则。
内经通过对阴阳、五行、脉络、经络等概念的阐述,形成了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
例如,《灵枢经》中详细介绍了脉络的分布和功能,为脉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内经还提出了“藏象”理论,即人体内脏与外部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内经中的医学思想对中医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内经中的诸多医学思想,如辨证论治、调摄阴阳平衡等,对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症状、脉象和舌苔等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内经中提出的辨证施治方法,为中医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此外,内经还强调了个体的阴阳平衡,并提出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和情志等方面来维护平衡状态。
这些思想在中医防病保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内经的思想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内经中的许多理论和思想,如患者的整体观念、病因的多元性等,在现代医学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代医学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这与内经中的思想不谋而合。
内经中还强调了病因的多元性,这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多因素影响的认识相符。
因此,通过对内经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思想,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结论综上所述,内经及其思想对中医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内经中的知识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中医的瑰宝,并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1. 王亚南, 汪传芳. 《黄帝内经》医学思想的医史研究[J]. 济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5(2): 50-54.2. 郭洪文.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与现代医学[J]. 知识导报,2015(13): 40-41.。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篇1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中医学的毕业论文范文原发性痛经(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又称“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痛经,是由内在的子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1].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措施多有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对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内治法1.1朱小南先生治疗痛经,不仅重视辨证分型,而且认为掌握医治时机也很重要。
虚寒气滞型痛经,在行经初期,小腹不畅时用药最为妥当。
与寒证治疗时机相同,则为血瘀型痛经,两者又有气滞血阻,也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腹痛剧烈、夹有瘀块时服药。
常用活血调经药如山楂、枳壳、川芎、当归尾、乳香、没药、青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至于虚性痛经无论是气虚、血虚、还是冲任虚弱,都是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以致经来腹痛,因此体虚是本,经痛是标。
此证适合平时服药,气虚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血虚用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冲任虚弱用紫河车、鹿角霜、巴戟肉、仙灵脾等药;再略加苏梗、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醒脾药。
到行经期间不一定要服药,痛经也会逐渐缓解。
1.2刘奉五先生认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见证型为:(1)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与胞宫而作痛;(2)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以血瘀为主;(3)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4)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5) 湿热下注,湿热博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6)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7)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
刘老[4]认为脾胃虚寒是痛经最重之证型,其症状特点一是痛泄,一是脐周痛甚(脐周属太阴脾经,此证型的病因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化源不足、冲任失调受阻。
综刘老的经验,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温中散寒治其本,用沉香取其辛香温化,元胡、香附等温经舒气,共奏温通降气止痛之效。
中医学毕业论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一、引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中医学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独特价值。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1. 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思维方式,为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原则。
2.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表象,听取其声音、呼吸、脉搏等情况,询问其症状及病史,以及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医生能够初步确定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病因,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激发自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1. 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中医药在多种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慢性疾病管理上,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在感染性疾病防治中,中药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得到了广泛应用。
2. 中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康复医学中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
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改善气血流通,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在康复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3. 中医学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中医学在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学注重辩证施治,能够从病因、机制和治疗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治疗方案。
四、中医学的独特价值1. 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人体与环境、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了整体观念。
这一观念有助于提醒现代医学专家不仅要关注疾病局部症状,还要考虑整个身体系统的协同作用。
2. 个体化治疗中医学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经络、脏腑、气血、精神等为基本理论,以针灸、草药、推拿、气功等为主要治疗手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促进人类健康、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撰写一篇中医学毕业论文是对中医学专业知识的总结和应用,也是对中医学专业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展示。
下面,将以《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为题,对中医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选题。
中医学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中医学专业相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可以从中医诊疗、中药研究、中医养生、中医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选题,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进行选择。
选题时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基础和研究条件,确保选题的可行性和研究的深入性。
二、文献综述。
在进行中医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综述工作。
通过查阅相关的中医学专业书籍、期刊论文、学术报告等,对选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
中医学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实验研究、临床观察、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多种形式。
需要根据选题的特点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设计和实施,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四、研究成果。
在进行中医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呈现和分析。
通过数据统计、实验结果、临床案例等形式,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指出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五、结论与展望。
中医学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同时,还需要对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和探讨,为中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综上所述,中医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中医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检验,也是对自身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的考验和展示。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6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6篇中医药学学习心得篇一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摘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生理学中西医融合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对教师的要求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中医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
中医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成为了大学生们完成学业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围绕中医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要点、选题建议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们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
一、写作要点1.明确主题和研究目标:中医学涵盖广泛且深厚的知识体系,因此在选择研究主题时需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同时要设定明确的研究目标,以便在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深入文献综述: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拥有众多的经典著作和研究成果。
在撰写论文之前,学生们应该进行深入的文献综述,全面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争论焦点和研究成果,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启发。
3.合理设计研究方法:中医学研究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验证理论,因此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需要合理设计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案。
可以选择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对照试验等方法,并详细说明每一步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
4.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数据收集是中医学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统计数据等方式来收集研究所需的数据,并使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5.结论和展望:在中医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中,结论部分应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概括研究成果,并提出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结论要简明扼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同时要与引言和目的相对应,形成完整的论证链条。
二、选题建议1.中医药的临床应用研究:选取常见疾病或特殊病例进行研究,探讨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论的丰富和临床实践的深入。
2.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中医药文化角度,探讨中医药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医药对社会健康和文化传统的作用,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3.中医药治疗技术的研究和改进:选取中医药治疗中的特定技术进行研究,如针灸、推拿、草药煎剂等,探讨其疗效及方法改进,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中医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估与机制研究
中医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估与机制研究摘要: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其症状包括肩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肩周炎的治疗中。
针对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和机制进行评估和研究,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总结现有研究,评估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1. 引言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包括肩袖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症等。
该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但效果并不理想。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近年来在肩周炎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评估2.1. 临床疗效评价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价通常包括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
现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肩周炎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其肩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2.2. 影像学评估通过影像学方法评估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肩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减少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厚度,改善关节的活动度,体现了针灸对于肩周炎的治疗作用。
3.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机制研究3.1. 神经调控机制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受和肩关节功能,从而起到治疗肩周炎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脑内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变脑区的活动,进而影响肩周炎的症状。
3.2. 炎症调控机制针灸对于肩周炎的治疗也与炎症调控有关。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肩周炎的症状。
4. 讨论与展望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肩周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够严谨等。
今后的研究可以拓宽研究样本范围,采用更为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进一步探究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和机制。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历史、理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中医学的历史中医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学的记载。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体系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的核心。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是由阴阳失衡引起的。
五行学说则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
经络学说则强调了人体经络的重要性,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三、中医学的临床应用中医学的临床应用广泛而深入。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听取患者的言语和呼吸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通过脉搏的触诊,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
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中药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疗法则通过按摩和推拿患者的特定部位,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患者的病情。
四、中医学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学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现代科技的应用为中医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通过使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中药的微观结构,从而进一步研究中药的成分和药效。
同时,现代医学的研究也为中医学的理论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例如,通过研究人体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可以揭示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些现象和机制。
然而,中医学的研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医毕业论文 金匮要略短气辨
中医毕业论文金匮要略短气辨金匮要略短气辨在中医学中,金匮要略是一部被广泛传颂和深受推崇的经典著作。
它由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编纂而成,包含了丰富而宝贵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短气辨”是金匮要略中的一部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围绕着“金匮要略短气辨”这个题目展开探讨。
一、短气的概念短气,也称气短,是指人体气血不足,导致呼吸困难、气短乏力的一种病症。
在中医学中,短气常常与气虚有关,主要表现为气短憋气、声音低弱、四肢无力等症状。
短气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不仅可以单独存在,还可以伴随其他疾病出现。
二、短气辨证方法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而短气的辨证也不例外。
在辨证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主观感受以及客观表现,利用四诊方法找出短气的具体原因和病机。
1. 望诊气短时,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苍白等。
舌质常见淡白或淡红,舌苔可能有薄白或灰白等变化。
望诊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深浅,以及呼吸过程中身体的表情变化。
2. 闻诊通过闻诊患者的呼吸声音,可以初步判断短气的原因。
若患者出现气喘、哮鸣等呼吸困难的声音,可能与支气管痉挛、气管病变等有关。
3. 问诊在问诊环节中,医生需要询问患者关于短气的详细情况,如症状的发生方式、加重或缓解的因素、伴随的其他症状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短气的病机,进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4. 切诊中医切诊主要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辨识患者的体内病理变化。
对于短气的辨证中,需要特别关注脉搏的细弱、缓数等变化,以及是否存在气虚、心脏功能不良等情况。
三、短气的中医治疗短气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并形成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1. 用药调气中医治疗短气常常使用一些能够补益气血、调整气机的药物。
如党参、黄芪等补气药物,人参、红参等补气血药物,逍遥散、清开灵等舒肝理气药物等。
通过合理搭配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短气症状。
2. 调节情绪中医强调情志与气血的相互影响,强烈的情绪波动可能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引发短气等症状。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特色的基础。
对《黄帝内经》所构建的针灸经典理论的深入理解,除在临床上实践体验外,尚有赖于思维方式的研究。
本文着重分析针灸疗法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所蕴涵的主要思维成分,并探讨对部分针灸理法的认识理解。
一、阴阳阴阳学说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思维方式,贯穿于针灸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影响针灸基本理论内容形成的最大因素,也是针灸理论中反映最为明显、充分的认识方法。
对经脉关系和作用的理解至关重要。
在哲学研究者眼里亦是如此,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根基。
整套中医理论和中医学说史,离不开阴阳二字。
阴阳学说的根本思想是整体的对立统一,形式是一分为二,活动特点是消长循环。
经络的基本理论框架是阴阳,以阴阳划分经脉,不仅仅表示脉的分布区域有别,而且使得经脉之间建立起阴阳对应关系,阴脉阳脉构成经脉的整体。
脉行气血,而脉分阴阳,所行之气依其脉的阴阳属性而有阴气阳气之别。
脉气周行全身,无处不到,实际已经作为全身之气的代表或总括,阴脉之气和阳脉之气被视为身体整体之阴气和阳气。
由此在理论上就解决了针刺经脉腧穴能够调整(机体)阴阳的原理/机制。
实际上,对经脉进行阴阳的划分,就已经暗含经脉以阴阳的调整作用为整体自身调节的动力,可以说经脉的阴阳划分是说明机体自身调整功能的基础。
在阴阳理论影响下建立起诸多经脉理论内容,如经脉的作用,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十二经脉的连接方式及其循行走向,经别理论,表里关系,经脉数目。
马王堆古脉书中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尚未完全建立,经脉之间尚不能因脏腑关系形成关联,但由于有阴脉阳脉的划分,阴阳关系就成为经脉关系的基础,即阴阳对应体现为阴脉阳脉的对应,阴脉阳脉代表脉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即体表分布上的表里关系。
《黄帝内经》中经脉与脏腑两种理论相互融合,使得经脉间的关系首先体现为脏腑关系,即脏腑的表里关系。
经脉的阴阳对应关系也因此常常被视为基于脏腑角度的表里关系。
分析经脉的分布特点,经脉对称分布于肢体内外侧,内外侧的相对区域本身构成一种区域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以阴阳而言就是太阴对应阳明、厥阴对应少阳、少阴对应太阳。
中医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
中医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医学的研究与应用。
通过系统综述和实证研究,我们通过分析中医学的历史、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相关文献,揭示了中医学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此外,我们还通过病案分析和临床试验等方法,探讨了中医治疗在一些常见疾病上的应用及其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因此,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近年来,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一直备受关注。
但是,由于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医疗技术的普及,中医学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质疑。
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和实证研究,探讨中医学的历史、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性,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中医学的相关文献、病案分析和临床试验等方法,探讨中医学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为中医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中医学的历史和理论2.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本节将回顾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并介绍中医学流派的演变。
2.2 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节将对中医学的理论框架进行详细的介绍,并解释其中的核心概念。
第三章:中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3.1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其中包含了中医学的独特的观察和询问技巧。
本节将详细介绍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并说明其与西医学诊断方法的差异。
3.2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中药汤剂等,其中药物饮片是中医药学的基础。
本节将介绍中医学的常用治疗方法,并通过病例分析和临床试验等方法,探讨其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第四章:中医学的应用与效果4.1 中医学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通过病案分析和临床试验,本节将探讨中医学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包括感冒、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中医学毕业论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中医学毕业论文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
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中医学毕业论文1 “固本泄浊饮”治疗慢性肾衰竭 30 例临床研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 2010 年 1 月~2011 年 6 月在我院肾内科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共 60 例,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30 例:男 14 例,女 16 例;年龄 28~65 岁,平均年龄(47.8±16.68)岁;病程 5~26 年,平均病程(7.27±6.32年); 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18 例,糖尿病肾病 7 例,紫癜性肾炎 3 例,狼疮性肾炎 2 例;对照组 30 例:男 15例,女 15 例;年龄 30~68 岁,平均年龄(54.83±17.31)岁;病程 6~25 年,平均病程(11.68±10.37)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5 例,糖尿病肾病 10 例,高血压肾损害 3 例,狼疮性肾炎 2 例。
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参考文献[1-2]拟定。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慢性肾功能衰竭符合脾肾两虚、湿浊型中医辨证标准。
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
即予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高热量饮食,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贫血( 贫血者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每次 3000~4000U,每周 2 次,并配合服琥珀酸亚铁片、叶酸片);同时,注意休息,避免疲劳,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预防感染等。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固本泄浊饮口服。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
中药专业论文六篇中药专业论文范文1实践教学可以夯实理论学问,同时提高同学实际操作力量。
通过实践教学这一有效途径,加深同学对基础理论学问的认知,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养中药专业人才,并为同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科学方法、提高课外实践力量搭建宽阔平台。
针对中药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试验教学、实训教学、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1.试验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课程方案中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课程占试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90%以上,并开设肯定数量的创新性试验。
通过开展试验教学,巩固了同学们的理论学问,同时提高了其实际操作力量。
2.实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的课程方案中,支配肯定学时(学分)的实训,让同学在模拟情境中联系理论学问,做到活学活用,从而获得学问综合运用的力量。
3.实习中的自主学习。
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需支配同学进行必要的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中药学专业的同学实习,保证一人一题,并与实际生产问题要紧密结合。
每个同学依据自己的实习方向,设计实习内容,制定实习方案,形成实习成果。
4.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利于拓展同学学习思路,加强同学专业力量和综合力量的提升。
我院中药学专业的同学在大二暑假期间支配去野外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采药,制作标本。
由同学们自由分组,自行打算采集标本的种类,依据采集到的标本,查阅相关资料,猎取与该标本相关的学问。
同时,中药专业的同学每年暑假,每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并依据自己的实践经受,撰写实践总结,从而熬炼和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二、基于其次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其次课堂是相对教学课堂而言,指在完成本专业的培育方案的专业课程之外,基于专业学问,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各项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其次课堂培育同学的综合素养、运用学问的力量、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实践力量等。
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长,其次课堂活动的开展应当符合专业特色,符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育目标。
中医学毕业论文2
中医学毕业论文(2)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
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
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2.5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
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
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 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3.1大胆尝试,推陈出新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
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毕业论文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中医学毕业论文发布时间:2016-12-07?编辑:younian?导语:现代医学早已揭示肥胖症容易合并发生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和各种感染性疾病。
减肥已成为当前预防、保健、美容的热门话题。
近两年来,因针灸配合中药减肥的快速、有效和安全等优点,迅速为肥胖患者所接受。
【关键词】?纯性肥胖症中医针灸治疗电针耳穴贴压减肥疗效Abstract:?Modern medicine has already revealed obesity easy to merg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ypertension, atherosclerosis, diabetes, and a var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Weight loss has become the prevention, care, beauty hot topic. The past two years, because of acupunc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lose weight and so fast, effective and safe advantage, quickly accepted by obese patients.[Paper]?pure obesity acupuncture therapy acupuncture andauricular - plaster effect of weight loss随着人们生活不平的提高,肥胖者与日俱增,单纯性肥胖症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美国肥胖症的患病率为10%-12%,我国也不低于2%。
众多临床及实验资料表明,针灸对肥胖症具有较好疗效。
现就近5年来针灸减肥概况综述如下。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观,而且易引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白内障、癌症等致死致残率很高的严重疾病,它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针刺减肥疗效已得到世界公认[1]。
单纯性肥胖症又称原发性肥胖,是指摄人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量,导致人体脂肪过多积聚。
肥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所以,医学界已把肥胖及伴有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称为“死亡五重奏”…,这可怕的五重奏可能是 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TO)已确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并向全世界宣布,“肥胖症将成为全国首要健康问题”[2]。
肥胖病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综合作用导致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其病因尚在探讨之中。
肥胖病的药物治疗存在着明显的毒副作用的弊端。
针灸治疗肥胖病及其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它的疗效显着,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受到广大医学界的关注,而无毒副作用的针灸疗法越来越被广大肥胖患者所接受[3]。
在祖国医学史书中曾有关于肥胖的论述,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就指出:“凡治消疸仆击,偏桔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明代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亦云:“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
”指出了多食多饮,致膏脂堆集于体内,而致肥胖。
肥胖病的治疗一般包括行为治疗、饮食治疗、体育锻炼、药物及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是以调整脾胃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为原则.将辨病、辨证与对症处理相结合,一般选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为主。
通过针灸治疗可将患者由“肥胖功能状态”转变为正常功能状态.并长期维持[4]。
现将针灸治疗肥胖病的作用概述如下。
1 单纯针刺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阿孜古力?胡达拜地医师[5]使用体针治疗肥胖:按照中医的理、法、方、穴辨证施治。
针灸常取手足阳明、足太阴、任脉经穴为主。
主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滑肉门、外陵、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
若中阳亢盛者加曲池、上巨虚、下巨虚、内庭。
血瘀阻络加内关、血海。
高血压加合谷、太冲。
便秘加支沟、照海。
失眠加神门、太溪。
治疗结果:显效205例,有效133例,无效83例,总有效率80%。
辽宁中医药大学金爱淑医师[6]使用体针治疗肥胖:取穴阳明经(臂臑、曲池、梁门、太乙、滑肉门、天枢、水道、归来、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太阴经(三阴交、血海、阴陵泉、腹结、大横),少阳经(外关、支沟),少阴经(中注、四满),任脉(中极、关元、气海、水分、下脘、中脘)上述穴位变替使用。
不必1次全取。
但每次必取一部分重点使用泻法或补法的穴位。
治疗结果:显效72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4%。
重钢职工总医院涂小华医师[7]使用针刺治疗肥胖:针刺治疗穴位,太冲、内庭、太溪、三阴交、足三里、上下巨虚、丰隆、梁丘、天枢、大横、中脘、气海、关元、合谷、外关、曲池;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局部穴位:阿氏穴约6~l2个针刺时选择直径为0.3 mm毫针,平补平泻,可取前后各一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留针40分钟。
每隔5分钟行针1次。
治疗结果:显效26例,有效3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9.26%。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宓轶群医师[8]使用针刺治疗肥胖:患者根据症情辨证分为胃肠实热型42例,脾虚湿阻型22例,肝郁气滞型16例。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内庭、梁丘、上巨虚、下巨虚、天枢、大横、中脘、脾俞、胃俞、章门、内关、气海、丰隆、关元、支沟、太溪。
胃肠实热型配大肠俞、小肠俞、二间、上脘、下脘、至阳;脾虚湿阻型配阴陵泉、水分、水道、太白、腹结、太阳、百会;肝郁气滞型配太冲、行间、期门、蠡沟、曲泉、膻中等。
以上穴位可根据部位及经络交替选用,如上下巨虚、梁丘、足三里等交替选用。
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 35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共4次。
隔天治疗1次,治疗1月为一疗程。
治疗结果:显效28例,有效3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76.25%。
江西省瑞金市中医院王传明医师[9]使用针刺治疗肥胖:以任脉、阳明经、太阴经腧穴为主。
主穴:脐十针(天枢、滑肉门、外陵、大横、水分、阴交)、夹脊穴(胸3至腰5)、梁丘、公孙。
胃肠腑热:证见食欲亢进,时而饥饿,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以消腑泄热。
配中脘、曲池、支沟、合谷、足三里、上巨虚、内庭。
脾虚湿困:证见神疲嗜睡,下肢浮肿,肢体倦怠,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濡。
治以健脾利湿。
配脾俞、胃俞、水分、气海、天枢、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痰湿内盛:证见身体肥胖,咳吐痰多,嗜食甘肥食品,苔腻,脉滑。
治以健脾化痰。
配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丰隆。
治疗结果:显效26例,有效3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7.14%。
赵小强医师[10]使用针刺治疗肥胖:取天地针(中脘、关元)、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左右滑肉门、外陵)、大横及腹部凸起处阿是穴。
按腹针疗法要求施针,每次30mm。
治疗结果:显效28例,有效64例,总有效率100%。
2 针刺加电针东台市中医院周春芳医师[11]使用电针治疗肥胖:首先在腹部以脐为中心取脐周8穴:水分、阴交、外陵(双侧)、天枢(双侧)、滑肉门(双侧),局部常规消毒后进针,深度视腹部脂肪厚度而论,以针下感觉穿透脂肪层达腹部肌层有阻挡感为宜,约1.5寸左右,平补平泻法捻转,得气后留针。
然后,用G,6805电针仪两组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左右腹部4穴(每次通电穴位不固定,可轮留进行)。
配穴:胃肠腑热配曲池、内庭;痰湿内蕴加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便秘加支沟、阳陵泉;汗出量多配肺俞、胃俞;嗜睡加照海、申脉;腹胀配小肠俞、大巨虚;下肢水肿加商丘;月经不调加曲泉、血海。
治疗结果:显效27例,有效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
南阳市中医院针灸科陈杰医师[12]使用电针治疗肥胖:患者取仰卧位,选取天枢、大横、腹结、水道四穴 (均双侧),用75%酒精常规消毒,选30号长度分别为40mm、50mm、75mm一次性消毒毫针针刺。
方法:针刺时快速进入皮下0.5mm,然后使针进入肌肉层,指下有滑动发紧感为度。
然后选用G-6805电针治疗仪8个输出极,分别连于天枢支水道、大横支腹结,选择疏密波,频率调节到80~100次/分钟,强度以患者腹部肌肉收紧并伴见针柄来回摆动、能耐受为度,通电40分钟/次,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治疗结果:显效58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3 穴位埋线湖北中医学院齐凤军医师[13]使用穴位埋线减肥:取穴:中脘、天枢、水道、曲池、足三里、丰隆、上巨虚、下巨虚等穴。
多食善饥配脾俞、胃俞;肝阳上亢配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便秘配支沟、腹结;月经不调配三阴交;血脂高配内关;局部肥胖多在局部埋线。
治疗结果:显效32例,有效6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刘远珍医师[14]使用穴位埋线减肥:埋线针刺入穴位 (主穴:天枢、关元、水分、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配穴:胃肠实热型配中脘、曲池、上巨虚、内庭;脾虚湿盛型配阴陵泉、气海、脾俞;脾肾阳虚型配命门、脾俞、肾俞)提插捻转,使之得气。
然后缓慢推针同时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在穴位内,迅速拔针,络合碘消毒。
每周埋线1次。
治疗结果: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2%。
江省东阳市中医院韦莉莉医师[15]使用穴位埋线减肥:取穴(1)足太阳膀胱经:五脏背俞穴为主。
(2)脾胃大肠任脉经穴:曲池、合谷、梁丘、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内庭、公孙、水道、归来、大横、滑肉门、大巨、腹结等,以及脏腑募穴为主。
(3)阿是穴:腹部、肩臂、腰臀、腿部视脂肪的厚度相关选4~8个刺激点。
治疗结果: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重庆市万县中医药学校附属医院姜兴鹏医师[16]使用穴位埋线减肥:药线的制作:用 95%的酒精加入山楂、大黄、麝香适量,将医用外科2号羊肠线置于其中浸泡即得。
依据薄智云着《腹针疗法》所载方法取穴,包括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大横、足三里、丰隆及脂肪结节处。
穴位经常规消毒,在12号针头内置长约1.5~4.0cm 的药线刺入穴位,得气后边退针边进针芯,把药线垂直埋入穴位内,查看针孔处无暴露羊肠线后,用创可贴贴敷针孔。
每月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显效3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4 综合治疗郑州金水中医院郭红医师[17]使用耳穴贴压并中药针灸减肥:体针主穴取天枢、大黄、梁丘、足三里。
若便秘加支沟。
食欲旺盛加内庭及上、下巨墟,月经不调加三阴交、血海,嗜睡加关元、太溪、气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