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热环境对人居方式、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影响

合集下载

居住小区室外热环境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居住小区室外热环境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对角的缺 口成 为了一条通 风的廊 道 。也可算 是中国传统建
筑 的 历 史 传 承 。 本 文 对 居 住 小 区 室 外 热 环 境 的 构 成 及 影 响
成一个联 系各建筑的共享空间 ,还 可以为 首层的户
外空 间 起 到 遮 挡 阳光 的 作用 。 利 用 风 洞 实 验 , 测 定 各 排 建 筑 迎 风 面 和 背 风 面 的风 压 系 数 差 , 并 以此 作 为 建 筑 群 通 风 效 率 的 评 价 估计标 准 ( H 为 前 排 建 筑 商 度 ,D 为 前后 排 建 筑 间
距 ):
因素进 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满足居住 需求 。
【 关键 词】居住小【 室外热环境 影响因素
合 理 地 设 计 建 筑 热 环 境 , 主 要 是 通 过 建 筑 围护
绿化 对周边小气候有净化 空气 、杀菌除尘 、调节 和
改 善 城 市 气 候 等 作 用 。 鉴 于绿 化 对 “ 热 岛 效 应 ” 的 有 效缓 解 作 用 ,广 州 市 政 府投 入 5 O亿 元 资 金 ,在 全 市范 围内实施 “ 青 山绿 地 ”工 程 , 大 力 提 高 城 市 绿 化 覆 盖 率 及 重 点 整 治 珠 江 河 水 质 。 现 在 广 州 的森 林 覆盖率达 到了 5 0 % ,初 步 形 成 了抱 拥 城 市 的生 态 圈 。 广 州 的 主 要 绿 化 系统 外 围 有 帽 峰 山 、 莲 花 山 、 大 夫
边接 直 接 接 收 太 阳 直 接 照 射 的 区 域 温 度 约 低 0 . 5 ℃
左 右 。 而 有 研 究 表 明 场 地 内 足 够 的 温 度 变 化 ( 0 . 5 ℃~ 1 ℃ ) 可 以改 善 热 量 的 舒适 度 并 提 供 良好 的通 风 因 此 , 如 何 利 用 建筑 阴 影 区 来 改 善 小 区 热

气候与建筑形式

气候与建筑形式

气候与建筑形式、功能气候因素(日照、降雨、风、温度、湿度等)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形式、维护结构等。

因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特征的不同,世界被划分成七大类型气候区。

地球上各个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环境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

各气候区的建筑受气候条件制约功能各异,因此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建筑形式之间也各有差异。

一、热带地区在热带和赤道地区,终年皆夏,温度较高,空气潮湿,因此,通风降温成为房屋居住的主要要求,房屋窗户要大而多,通透性好,多面向海风或山谷风方向。

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C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

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

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热带地区农村民居的另一大类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一般先夯木柱,上架横木,然后再在上面造屋。

上层住人,因为高处通风凉爽,同时也避免地面潮湿和蛇虫蚊蝇叮咬;下层圈养家畜或放一些杂物。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孔明帽式竹楼,就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典型代表。

过去竹楼都用长竹片条编墙和地板。

通过墙壁空隙,晚上可见星星;人踩在地板上弹性很强。

但近年来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楼正慢慢被木楼代替,但房屋的结构和形状都没有变化。

干栏式建筑也遍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但住法略有差异。

例如澳大利亚的有些地方,干季中人是睡在楼下的,因为进出方便。

而新几内亚人的高脚木屋下层更是作为日常的家庭劳作、接待客人和取暖做饭的地方,上层只是晚上用来睡觉而已。

这就要看当地气候的干湿和风俗习惯了。

热带雨林建筑最大的特点是他的船型屋顶,坡度陡且屋顶大,在热带雨林地区,易于排水。

由于热带地区总体日照时间较长,气温相对较高。

为了隔热,采取了一些内庭布置措施,使院内大部分处于变化的日影区,院内气温较低,建筑外部气温较高。

气候变化对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气候变化不再仅仅是环境领域的问题,其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和参与度都在发生着显著的改变。

首先,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意愿和能力,从而对文化消费产生作用。

极端天气如高温、暴雨、暴雪等,使得人们在外出参加文化活动时面临诸多不便。

炎热的夏季,高温天气让人望而却步,宁愿待在有空调的室内,减少前往剧院、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场所的次数。

相反,在寒冷的冬季,暴风雪可能导致交通瘫痪,阻碍居民前往文化场所。

即便是在相对温和的天气条件下,不稳定的气候变化也可能让人因为担心天气突变而提前取消文化活动的出行计划。

其次,气候变化对文化活动的举办时间和地点产生了影响。

许多室外文化活动,如音乐节、露天电影放映、街头艺术表演等,原本可能在某个季节或特定的天气条件下更受欢迎,但由于气候的变化,这些活动的时间安排变得更加不确定。

比如,原本适合在春季举办的户外音乐节,如果遭遇频繁的降雨或者异常的低温,可能不得不延期或者改变场地,这不仅给组织者带来困扰,也让期待参与的居民感到失望,进而影响他们的消费热情。

再者,气候变化对文化设施和场所的运营产生了压力。

持续的高温可能导致空调系统超负荷运转,增加能源成本;暴雨和洪水可能损坏文化场馆的建筑和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和恢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文化场所可能不得不提高门票价格或者增加其他收费项目,以弥补运营成本的增加。

这无疑会增加城市居民参与文化消费的经济负担,从而导致部分居民减少文化活动的参与。

另外,气候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内容和形式。

在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的情况下,线上文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

人们更多地选择在家中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电影、电视剧、在线音乐会,参与网络文学创作和阅读等。

这种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文化需求,但也减少了人们面对面交流和共同体验文化活动的机会,对文化的传播和社区的凝聚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

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

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如何在炎热的夏日中寻找一片凉爽的避风港?住宅小区的室外热环境是关键。

本文将通过实测与模拟,深入探讨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改善策略。

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在炎热的夏天,室外热环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舒适度,还对人们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脱水等不适症状,甚至引发疾病。

因此,对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显得尤为重要。

实测与模拟是了解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有效手段。

实测工作主要通过在住宅小区内设置观测点,利用温度传感器、风速仪等设备,对小区各区域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

而模拟工作则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基于实际测量数据,对小区室外热环境进行仿真分析,预测不同条件下的环境状况。

在实测与模拟过程中,我们发现住宅小区的室外热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绿地覆盖率、建筑布局、道路材质等是影响小区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在实测数据中,绿地区域的温度明显低于非绿地区域,说明绿地具有降温作用。

建筑物的布局和道路材质也会影响小区内的风速和温度分布。

针对实测与模拟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改善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提高绿地覆盖率:增加小区内的绿化面积,种植遮阳乔木和花卉,提高小区的生态效益和降温效果。

优化建筑布局:在住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群的风向和日照情况,合理安排建筑朝向和间距,以改善小区通风和采光。

选择适宜的道路材质:采用具有较好透水性和反光性的道路材质,如渗水砖、沥青等,以降低道路表面的温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增加户外遮阳设施:在小区公共区域,如休息区等候区等,设置遮阳设施,如遮阳伞、遮阳板等,以减少太阳辐射对人们的影响。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外出。

通过对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我们深入了解了影响小区热环境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改善策略,提高小区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厦门大学(355) 建筑学基础 — 专业课笔记 - 物理构造常考数据补充#考研

厦门大学(355) 建筑学基础 — 专业课笔记 - 物理构造常考数据补充#考研

1.思考气候(室外热环境)对人居方式,地域文化以及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

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建筑上反映出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在寒冷的北方,建筑需防寒,保温和节能,建筑布局紧凑,体形封闭,厚重;在炎热多雨的南方,建筑应通风,遮阳,隔热,内外通透,以利降温除湿;沿海地区的建筑还需防止强风和暴雨;高原之上的建筑要注意利用太阳能等。

例如,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因此形成特有的四合院建筑;我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的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另外,在南北方建筑上也存在显著差异:(1)北方气候干燥,日照短,故多建有地下室和阁楼来提高空间利用率;而南方炎热潮湿,日照强烈,故阁楼的作用是提供隔热而非实际使用,另外,由于防潮成本高,南方地下室也较少。

(2)北方建筑多双层窗,少大型带状窗;南方建筑单层窗,多为大面积带状窗。

(3)北方建筑造型强调厚重,朴实,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南方建筑强调清新通透,立面多为浅色,多用涂料、木结构。

2.分析几例我国的传统民居,说明在不同的气候分区中,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表现。

(1)福建土楼:作为一种生态性建筑,就地取材,原材料是杉木和泥土,厚重的土墙利用生土本身透气的功能,有效调节了内部房间的温湿度,适应了山区恶劣潮湿的气候。

底层厨房的烟熏,使二楼谷仓干燥且不生虫,卧室设在三四层凉爽通风,成功营造了楼内冬暖夏凉的小气候。

(2)窑洞:黄土高原上阳光充足,干燥少雨,窑洞利用土层保温蓄热,改善室内热环境。

另外,窑洞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也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从而充分利用太阳辐射;(3)干阑式建筑:底层架空,设凉台,屋顶坡度较大,多采用“歇山式”以利屋顶通风,飘檐较远,多采用重檐的形式以利遮阳、防雨。

平面呈四方块,中央部分终日处于阴影区内,较为阴凉。

江南私家园林与岭南园林风格影响因素之比较

江南私家园林与岭南园林风格影响因素之比较

长江下游的苏杭及南京、扬州一带即江南园林;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带即岭南园林。

江南园林轻盈淡雅,岭南园林畅朗通透,共同体现了民间造园艺术的主要成就。

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同处于南方潮热多雨气候条件下,其风格既有相同一面,又有相异一面。

本文试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初探这两种园林风格差异的根本原因。

地理环境的影响江南泛指今长江下游的南京、扬州、苏州、吴兴、杭州一带,经济富庶繁华,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江南园林秀气淡雅的特征。

岭南泛指我国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古称南越,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纬度较低,又滨临南海,受来自热带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海洋气候影响的时间很长,造成了岭南炎热多雨、高温高湿的环境特点。

(一)地理环境对植被品种的影响江南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使得该地区植物繁茂,花草树木品种丰富,乔木如香樟、银杏、梅花、翠柏等,观花灌木如海棠、紫薇、芙蓉、杜鹃等,其他观赏草本如竹、兰、菊、荷等在江南私家园林中频繁出现。

而岭南地区的植物可用“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字概括,特征树有棕榈类的大王椰、假槟榔、大王棕、酒瓶椰,有藤本的炮仗花、夜来香、紫藤、筋杜鹃、绿萝,有耐阴的兰花、蕉类、芋类、蕨类、葵类,另有榕树、荔枝等。

(二)地理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与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有所不同。

私家园林的布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园林包围着建筑,这类园林的特点是造园面积较大,追求人格化的自然山水,建筑在园林中只是起陪衬、点缀作用。

此种园林以江南园林为代表。

江南私家园林常常是民居与园林分开设置,在宅居建筑群旁设园,像苏州的网师园、吴江县同里镇的退思园等。

或者干脆另寻地方辟园,园林和住宅各自独立设置,宅居作为园林主人归隐逸世的去处。

另一种类型是生活区和园林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在这种造园类型中,一般建筑包围着园林,园林空间往往是由建筑围合的室外空间,一般比较狭小。

建筑热环境-热工基础

建筑热环境-热工基础

一、人的生存条件 由建筑塑造的室内热环境不仅为人的生存提供
了保障,而且使人在此基础上可以获得更高的 舒适度。 人是高度复杂的恒温动物,需保持37度体温 人对环境有适应性的生理反应 保障人类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三大发明: 生火取暖、缝制服装及建造原始遮蔽物。
25
因纽特人的服饰
羽绒内衣 海豹皮衣
材,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怕火灾,隔音性能好。
15
不严格要求物理环境的建筑
为宗教、政治服务,仅部分对采光有神秘性要求
意大利狄奥多理陵墓
埃及卡纳克神庙 玛雅文明
16
地球环境还可持续发展吗?
空调采暖的普及 使人们不再关心 建筑的性能
遍布全球的玻璃和钢筋盒 子建筑
17
建筑能耗现状
目前美国社会能耗比例
sin = cos cos h cos + sin sin sin A = cos sin h /cos
太阳高度角
54 54
太阳方位角
关于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与太阳通过的路径长度密
切相关,从而影响日射强度太阳高 度角低则日射强度小
太阳高度角低
冬季 清晨和傍晚 高纬度地区
44 44
建筑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
-10~0℃

5700 ℃
-5~35℃
20-28℃
地 10~15℃
45
45
-5~35℃
水 0~30℃
太 阳 辐 射
紫外线
可见光
46 46
近红外线
长波 红外线
太阳总辐射能量比例
太阳常数1353W/m2:大气层外的辐射强度 进入大气层后被反射和吸收,光谱成分有所改变,辐射强
度有所改变。太阳高度角是重要影响因素。

气候与传统民居

气候与传统民居

气候与传统民居上古人类为了“上避风雨,下避野兽”,需要栖身之处。

人类最早的房屋是洞穴和树巢。

例如《易·系辞》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中也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zēng)巢”。

可见连帝王也如此。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真正的房屋,获得了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

由于人类几乎遍布全球,为了适应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解决居住气候条件中众多不同的主要问题,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的类型,体现了劳动人民无比的聪明和智慧。

从“凉亭”到雪屋——炎热和严寒气候如果从两广到黑龙江作一次长途旅行,我们就会发现,祖国南方和北方的农村房屋有着很大的不同。

南方房屋高大宽敞,通风条件良好;而北方,特别是东北的房屋却矮小紧凑,密闭程度很高。

原来,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长而炎热,夏热成为当地居住条件中的主要问题。

而北方地区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促凉爽,冬寒是北方房屋居住的主要问题。

如果房屋高大而不密闭,取暖效果就会很差。

在我国东北,农村房屋普遍采用做饭余热烧炕的办法来取暖。

一般两间为一套,内间是卧室,以炕代床。

炕是用砖和泥砌成的,上铺炕席,横贯内屋南侧,炕中部有火道,一头通外间的灶,一头通烟囱。

每天三餐饭,再加上烧水、熬猪食,就把炕烧暖了。

白天,南窗又充分接受了丰富的太阳热量,所以即使天天都是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也不再需要专门的取暖设备了。

除了火炕以外,我国北方各地农村冬季还有地炉、火墙等其他多种取暖方式。

地炉的炉子是落地的,既用来取暖,也可烧水、做饭。

火墙大多在招待所和旅店采用,在室外生火,房间的侧墙或房内的火墙就是巨型的“暖气片”。

北方城市居民则一般采取暖气或火炉取暖。

在20世纪初,曾有人调查了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

在建筑材料大致相似的情况下,英国南部、比利时和荷兰,即大西洋沿岸地区平均墙厚为9英寸(1英寸=2.54厘米),德国西部为10英寸,德国中部和东部为15英寸,立陶宛和波兰为20英寸,俄国为28英寸~30英寸。

气候对人文环境的影响1

气候对人文环境的影响1
1.下图示意的栽种方式中适用于江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阿联酋某公司在沿海建设 大型的玻璃室内垂直农场, 占地18. 11亩.蔬菜采用营养 液进行栽培、多层种植,产 量相当于室外种植5463.2亩 的农田,用水量只相当于室 外种植的1%。完成2、3题。
2.该玻璃大棚的主要作用是
A.调节温度 B.增强光照 C.减少水分消耗
(3)冬季气候寒冷,降雪量大,积雪厚度大且积雪时间长;山地 地形为主利于滑雪场建设
(3)分析北海道成为著名滑雪圣地的自然条件。(2分)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 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 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 日l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B.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 C.需要大量劳动力,适宜本地推广
D.生产过程对技术要求不高
读某区域主要经济区域分布图,
读图完成7、8题。 7.该区域的主要农业区与城市分 布在南部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 B.气候 C.水源 D.市场 8.下列有关甲、乙两农业区的说法, 正确的是
A.甲农业区气温相对于乙农业区要低,适合发展乳畜业 B.甲农业区气温相对于乙农业区要高,且地广人稀,有利于发展 商品谷物农业
自然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单产
5.气候→工程建设→主要是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 【典型例题3】尼日利亚人口超 过1亿,经济以农矿也为主。 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 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 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 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 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 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 额最大的项目。图4示意尼日利 亚铁路的分布。

地域性气候对新疆喀什民居建筑形式的影响

地域性气候对新疆喀什民居建筑形式的影响

地域性气候对新疆喀什民居建筑形式的影响摘要:结合新疆喀什地域气候特征和当地高台民居的特点,研究了地域气候对喀什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影响,揭示了地域气候影响喀什高台民居建筑风格形成的原理,从而总结出喀什高台民居适应气候、自然的建筑特点。

关键词:地域气候,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影响1新疆喀什地域气候特征地处中亚腹地、北纬42°的喀什,西依帕米尔高原东北麓、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喀什地区平均海拔 1 295 m左右,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4℃~11.7℃,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较为显著,四季特征鲜明。

其中,春季升温快,多大风、沙暴、浮尘天气;夏季炎热干燥、日光照射时间长,最高温度可达40℃,但酷暑期较短;秋季短促,降温迅速;而冬季虽低温期较长,却较少严寒,偶有-22℃低温记录。

喀什年降雨量在39 mm~664 mm 之间,而蒸发量却高达降雨量的几十倍。

总之,新疆喀什具有日照长、降水少、强蒸发、多风沙以及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2地域气候对喀什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影响2.1地区气候对聚落路网结构的影响初入喀什老城者,不免陡发身入迷宫之感。

放眼而望,民居建筑彼此紧靠、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较为密集聚合的格局特点。

聚落中细窄的道路在建筑墙体的错落挤压下,曲折蜿蜒、继而交织成网。

除去人口膨胀导致建筑物的无序增长等因素外,地理气候对这一布局特点的形成无疑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喀什聚落民居中的巷路狭长曲折、路网错杂、忽明忽暗,其间除几条贯通聚落的主要街道外,其他无论主、次干道、巷道,几乎全都呈现丁字形或尽端式形态,鲜见十字路口。

这种道路形态的生成尽管未必缘自聚落构筑者的自觉,却客观上获得降低风速、减轻沙尘危害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效果。

2.2地区气候对建筑群落布局的影响首先,聚落中的建筑通过密集布局,可以有效减少建筑外立面受热面积,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室内外空气通过墙体发生的热量传导。

室外热环境对人居方式、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及影响

室外热环境对人居方式、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及影响

室外热环境对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影响摘要: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而人体与此环境中保持平衡,对人的健康与舒适来说是首要条件之一,因此对室外热环境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室外热环境;人居方式;影响;措施室外热环境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

其中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功能之一在于抵抗或利用室外热湿作用,以便在室内产生易控制的舒适热环境。

建筑物所在地的室外热环境通过外围护结构将直接影响室内环境,为使所设计的建筑能创造良好的室内热环境,必须了解影响室外热环境各个因素的变化规律及特征,以此作为建筑热工设计的依据。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热量的基本来源,是决定室外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一部分到达地面,称为直接太阳辐射;另一部分为大气的分子、大气中的微尘、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

被散射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返回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这部分称为散射太阳辐射。

到达地面的散射太阳辐射和直接太阳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然而,太阳辐射的分布并不均匀,它到达地表的全球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基本上成带状,只有在低纬度地区受到破坏。

在赤道地区,由于多云,年辐射总量并不最高。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特别是在大陆荒漠地区,年辐射总量较大,最大值在非洲东北部。

而且,由于太阳的公转和地球的自转,太阳辐射随之改变,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带来的是春、夏、秋、冬四季。

空气温度空气温度也就是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空气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热;地面再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把热传给空气,这是空气中热量的主要来源。

空气湿度空气湿度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可用绝对湿度或相对湿度表示,通常使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的湿度。

室外热环境影响

室外热环境影响

室外热环境对于人居方式地域文化以及传统建筑的影响摘要: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

关键词:室外热环境、人居方式、地域文化、传统建筑、十个中国地域文化区一、室外热环境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

建筑物所在地的室外热环境通过外围护结构将直接影响室内环境,为使所设计的建筑能创造良好的室内热环境,必须了解当地室外热环境的变化规律及特征,以此作为建筑热工设计的依据。

与室外热环境密切有关的主要因素如下:(一)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热量的基本来源,是决定室外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2.太阳辐射的组成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太阳直接射达地面的部分,称为直射辐射;另一部分是经过大气层散射后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散射辐射。

3.影响太阳辐射照度的因素大气中射程的长短,太阳高度角,海拔高度,大气质量。

4.太阳光谱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分布在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区域,其中97.8%是短波辐射,所以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二)室外气温1.室外气温:指距地面1.5m处百叶箱内的空气温度。

2.变化规律室外气温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它的年变化、日变化规律都是周期性的。

年变化规律: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引起,形成一年四季气温变化,北半球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大陆)或8月(沿海、岛屿),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或2月。

日变化规律:由地球自转引起。

日最低气温出现在6:00—7:00左右。

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

(三)空气湿度1.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可用绝对湿度或相对湿度表示,通常使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的湿度。

2.变化规律一般来说,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变化不大,但由于空气温度的变化,使得空气中饱和水蒸气压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相对湿度变化强烈。

微专题 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微专题   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补充案例
4、新疆禾木
门朝东开
禾木全称“禾木喀纳斯乡”,位于新疆北部布尔津县境内,靠近阿尔泰山原
始森林,额尔齐斯河缓缓流过布尔津小城。每到冬季,禾木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
世界,厚厚的积雪,构成童话般的冰雪梦境。其美景少不了木屋,当地人将粗大
笔直的红松整木两端挖槽,相互嵌扣,木头之间的缝隙用泥巴粘合作为房屋墙壁,
②圆锥形屋顶利于冬季快速排除雨水,减轻屋顶 压力;同时减弱春秋季的风沙对房屋的冲击。
③厚墙可以阻隔阳光,减缓夏季室外高温,(冬 季保湿)减小室内温差,抵御风沙及雨水。
补充案例 8、意大利普利亚地区圆锥形石灰岩民居
高补充原案气例候区
案例五:南美秘鲁的的喀喀湖中的浮岛
的的喀喀湖是安第斯山区的高原湖泊,面积约为8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 140-180米,周围高山环绕。有众多河流注入。数百年前,躲避外族侵略的乌鲁 斯人逃到此地,他们用岸边的芦苇、香蒲草在湖面建成一座座浮岛,并住在岛上 以捕鱼为生。下图示意的的喀喀湖位置及浮岛景观。
问题探究:传统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要素 影响因素
布局原则
气温
当地气温高低、气温年 较差大小等
根据气温特点合理选址和 确定墙体厚度、建筑材料、 房间结构等
降水
降水量、降雪强度等
要考虑房屋屋面、墙体、 地面、屋檐以及地下排水 等设计

主导风向、 盛行风向、 街道走向和建筑物的高度 风向频率及大小、台风等 要合理设计
(1)结合材料说明白川乡“合掌造”两侧 屋顶面向东、西,开有门窗的两面山墙面 向南、北的合理性。
(1)两侧屋顶面向东、西,可阻挡顺着山势刮下来 的寒风,且屋顶两侧的茅草能均匀地晒到阳光,有 利于茅草屋顶的耐久使用;日本在北温带,开有门 窗的山墙朝向南、北有利于屋内采光。

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

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

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空间,其室外热环境的舒适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优化策略及潜在改善方法。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了研究目的和任务。

接着,概述了国内外在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研究方面的现状和进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研究内容和方法,包括实测数据的采集、模拟模型的建立以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改善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实测为了深入了解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际状况,本研究采用了实地测量的方法。

实测工作主要包括选定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小区、布置测点、选择测量仪器和制定合理的测量方案。

我们选择了位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密度、不同绿化配置和不同年龄结构的住宅小区作为实测对象。

这些小区的选择旨在覆盖各种可能影响室外热环境的因素,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特性。

在每个选定的住宅小区内,我们根据小区的布局和特征,合理地布置了多个测点。

测点的布置考虑了小区的开阔地带、绿化区域、建筑阴影区以及人流密集区等因素,以确保能够全面反映小区室外热环境的状况。

我们采用了高精度的温度测量仪器,如红外温度计和温湿度计,以获取各测点的实时温度数据。

同时,我们还记录了风速、太阳辐射等可能影响室外热环境的其他参数。

测量方案根据小区的具体情况和测量目标进行了定制,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频率和数据记录方式等。

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各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详细情况。

数据分析包括了温度分布、温度波动、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实测工作是研究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基础,通过实地测量,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室外热环境的实际状况,为后续的模拟和优化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湿热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特性研究

湿热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特性研究

湿热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特性研究湿热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特性研究湿热地区传统民居是指在气候湿热、多雨的地区,居民长期以来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采用传统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技术所建造的住宅。

这些民居通过巧妙的设计和适宜的材料选择,使居住者可以在极端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获得较为舒适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对湿热地区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特性进行探讨。

一、通风设计湿热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潮湿、多雨、高温,空气湿度相对较大。

传统民居通过合理的通风设计,有效地利用气流来调节室内温湿度。

一般来说,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多采用开敞式的布局,如庭院、中庭、走廊等。

这些不仅能够增加室内外空气的流动,还能够提供遮荫和降低表面温度的功能。

此外,民居还常常设置大型的玻璃穹窿或天井等,以增加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和采光,促进空气对流。

二、建筑材料的选择湿热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通常是当地的自然资源,如木材、竹子、土壤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湿气调节能力,能够在潮湿的环境下防潮保温,提供较为宜人的室内环境。

同时,这些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韧性,可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

例如,竹子的纹理和孔隙结构能够促进气流的流动和湿度的调节,土壤则具有良好的保温和抗潮湿的特性。

三、遮阳保温湿热地区的高温和强烈的日照是民居居住者需要应对的另一重要气候因素。

传统民居通过设计和布置遮阳材料和结构,有效地减少阳光的直射和热量的辐射。

例如,在房屋的外部常常覆盖着茂密的植被,如藤蔓、蔓草等,以形成一种天然的遮阳层,减少室内的温度上升。

此外,传统民居还常常采用小窗户和密封的建筑结构,以减少室内外的热量交换。

在白天,这些小窗户能够减少阳光的直射;而在夜晚,通过打开窗户,室内的热量可以有效地散发出去。

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湿热地区民居的建筑设计也充分考虑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多雨季节,传统民居常常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供日常生活用水。

同时,对于下雨较少的季节,民居则常常建有水井或蓄水池,以储存地下水供应。

气候与建筑形式

气候与建筑形式

气候与建筑形式、功能气候原因(日照、降雨、风、温度、湿度等)直接影响建筑旳功能、形式、维护构造等。

因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特性旳不一样,世界被划提成七大类型气候区。

地球上各个地区巨大旳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环境技术尚未出现旳时代,在目前尚未能采用这些技术旳地区,导致了建筑旳巨大旳地区差异。

各气候区旳建筑受气候条件制约功能各异,因此为满足人们旳平常生活需要,建筑形式之间也各有差异。

一、热带地区在热带和赤道地区,长年皆夏,温度较高,空气潮湿,因此,通风降温成为房屋居住旳重要规定,房屋窗户要大而多,通透性好,多面向海风或山谷风方向。

热带雨林气候区长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C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23毫米以上。

季节分派均匀,无干旱期。

重要出目前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旳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热带地区农村民居旳另一大类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一般先夯木柱,上架横木,然后再在上面造屋。

上层住人,由于高处通风凉爽,同步也防止地面潮湿和蛇虫蚊蝇叮咬;下层圈养家畜或放某些杂物。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旳孔明帽式竹楼,就是干栏式建筑旳一种经典代表。

过去竹楼都用长竹片条编墙和地板。

通过墙壁空隙,晚上可见星星;人踩在地板上弹性很强。

但近年来伴随傣族人民生活水平旳提高,竹楼正慢慢被木楼替代,但房屋旳构造和形状都没有变化。

干栏式建筑也遍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但住法略有差异。

例如澳大利亚旳有些地方,干季中人是睡在楼下旳,由于进出以便。

而新几内亚人旳高脚木屋下层更是作为平常旳家庭劳作、接待客人和取暖做饭旳地方,上层只是晚上用来睡觉而已。

这就要看当地气候旳干湿和风俗习惯了。

热带雨林建筑最大旳特点是他旳船型屋顶,坡度陡且屋顶大,在热带雨林地区,易于排水。

由于热带地区总体日照时间较长,气温相对较高。

为了隔热,采用了某些内庭布置措施,使院内大部分处在变化旳日影区,院内气温较低,建筑外部气温较高。

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探讨

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探讨

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探讨一、气候及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由于地域性的缘故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是各具特色,并且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并且可以降低建筑能耗。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它是由当地的地理环境、大气环境和太阳辐射等相互长期作用产生的,包括空气湿度、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和风等等,气候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住宿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

从微观上来讲,气候主要是指单一建筑或群体建筑内外特定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建筑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范围内的气候特征来建造,从而给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建筑气候也从属于微气候范围,包括室内微气候和室外微气候,室内微气候主要指的是室内空气的湿度、温度平均热幅度以及气流速度共同组成的综合性室内环境,室外微气候则指的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建筑区域的气候。

二、建筑适应气候的重要性气候环境和建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人类建筑居室最原始的目的就在于防风避雨,通过微调气候为自己创造一个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也是人类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重要方法之一。

比如南宁城市属于亚热带气候,设计建筑物的时候可以对钢筋混凝土加以利用,构建室内微气候。

由于干热气候区空气干燥、太阳辐射强烈、风沙大,而且昼夜温差大的缘故,当地居民的居室通常是以一种内向封闭式的方式建造,外墙厚实、房间门向朝内,以此来减弱太阳的暴晒、抵御风沙的侵袭;湿热气候地区由于常年潮湿、多雨的缘故,当地居民的居室多是轻盈通透型,便于降低室内温度。

而且气候对人的身心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生活在北方的人通常是身体高大强壮、性格直率,行为稳重,南方人则是身材小巧玲珑,性格温婉,出世敏感,建筑适应气候的目的就在于改善自然环境,以提高建筑空间的舒适程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设计建筑对处理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绿化能够有效改善周围的自然环境。

比如我国大部分的建筑都采用坐北朝南的方式,这种建筑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夏季避暑通风、冬季向阳防风的效果,再如单个建筑凸出的阳台、通畅的走廊都能够起到通风遮阳的作用,这就表明了建筑适应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吐鲁番传统遮阳形式及其对当地现代建筑设计启示

吐鲁番传统遮阳形式及其对当地现代建筑设计启示

吐鲁番传统遮阳形式及其对当地现代建筑设计启示李晓艳;潘永刚【摘要】遮阳是炎热地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吐鲁番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遮阳构件及其形式与建筑外观造型表现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当地建筑文化体现的重要表达形式.从吐鲁番地区常见建筑遮阳形式的视角出发,分析和研究吐鲁番地区传统建筑遮阳的典型构件形式,探索适宜于当地现代建筑遮阳的构件设计策略,旨在为当地的现代建筑遮阳设计带来启示.【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6)004【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吐鲁番地区;传统建筑;遮阳形式【作者】李晓艳;潘永刚【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7;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26吐鲁番地区夏季极其炎热且又漫长,平均气温在30~48℃,持续约152天。

全年日照时数高达 3 127小时,全年日照率达 70%[1]18-19。

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如今,大部分现代建筑主要通过空调来降温,相比传统建筑耗能大且不经济。

因此,为了减少夏季空调能耗,节省用电开支以及降低室外眩光和紫外线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在吐鲁番地区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采光部位采取遮阳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在对吐鲁番地区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中建筑遮阳构件是体现其地域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

但是,当地许多新建的现代建筑由于过度追求建筑造型的现代化,严重忽视了建筑遮阳方面的考虑,且缺乏建筑特色。

如何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建筑造型与遮阳的一体化设计,并将象征当地建筑特色的遮阳构件通过改造和创新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取得遮阳和建筑的地域独特性的双赢效果,这对于打造以地域特色旅游城市为主题的吐鲁番地区而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一、传统建筑遮阳的主要形式吐鲁番地区由于气候炎热,干旱少雨多风沙,当地人民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及智慧自发地创造了一系列适应于当地气候特征的遮阳构件。

一伏天的气候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一伏天的气候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一伏天的气候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一、健康影响
一伏天的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人们需要加强防暑降温措施,注意补水和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

二、生活习惯改变
在一伏天的酷热天气中,人们往往会改变生活习惯,比如减少户外活动、选择穿轻便透气的衣物等,以求在高温下保持适宜的体温。

三、交通出行受阻
一伏天的高温容易导致道路变软、轨道膨胀等问题,影响交通出行的安全和效率,人们需要提前规划交通方式并做好防范措施。

四、心理压力增加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会导致人们情绪波动、疲劳感增加,甚至引发脾气暴躁等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保持愉快心情。

五、生产生活受影响
一伏天的高温天气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到生产生活,如农作物受旱、电力消耗增加等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外热环境对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影响
摘要: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而人体与此环境中保持平衡,对人的健康与舒适来说是首要条件之一,因此对室外热环境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室外热环境;人居方式;影响;措施
室外热环境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

其中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功能之一在于抵抗或利用室外热湿作用,以便在室内产生易控制的舒适热环境。

建筑物所在地的室外热环境通过外围护结构将直接影响室内环境,为使所设计的建筑能创造良好的室内热环境,必须了解影响室外热环境各个因素的变化规律及特征,以此作为建筑热工设计的依据。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热量的基本来源,是决定室外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一部分到达地面,称为直接太阳辐射;另一部分为大气的分子、大气中的微尘、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

被散射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返回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这部分称为散射太阳辐射。

到达地面的散射太阳辐射和直接太阳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然而,太阳辐射的分布并不均匀,它到达地表的全球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基本上成带状,只有在低纬度地区受到破坏。

在赤道地区,由于多云,年辐射总量并不最高。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特别是在大陆荒漠地区,年辐射总量较大,最大值在非洲东北部。

而且,由于太阳的公转和地球的自转,太阳辐射随之改变,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带来的是春、夏、秋、冬四季。

空气温度
空气温度也就是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空气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热;地面再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把热传给空气,这是空气中热量的主要来源。

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可用绝对湿度或相对湿度表示,通常使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的湿度。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

在地球上,空气湿度因为降水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也是室外热环境复杂性的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变化不大,但由于空气温度的变化,使得空气中饱和水蒸气压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相对湿度变化强烈。

风(空气流动速度)
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分量,包括方向和大小,即风向和风速。

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我国夏季是东南风,冬季则是西北风。

凝结与降水
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

降水也常常分布不均,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的影响。

室外热环境的影响
对人居方式的影响
当人们在室外活动时,影响人体热舒适感觉的因素有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人的新陈代谢率和衣服热阻,前四个因素为室外物理因素,后两个因素为个人因素。

人体热舒适度受到上述六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但其中人体产生的热量是不可控制的。

人体常常通过自动生理调节系统尽量达到与周围环境的热平衡,但由于空气温度、空气温度、风等影响,人们还需要通过改变人居方式来达到与室外热环境的平衡。

比如冬天添加衣物御寒;夏天打伞遮阳。

对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室内热环境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形式、围护结构。

是紧凑还是疏松的?是封闭还是开敞的?是厚重还是轻盈的?是平屋顶还是坡屋顶等,所有的这些构成了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室外热环境还常常伴随着的问题是湿热、通风不畅、温度流失快、能耗高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深深地影响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

比如说:极地的圆顶雪屋
极地全年只有在1-4月温度在0-10摄氏度之间,冬季酷寒漫长。

降水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苔藓和地衣等少量植物。

而雪屋屋顶一般为圆形(如图一),这样可以更好的应对极地气候区极端恶劣的气候和严重匮乏的资源,显示出气候因素对于建筑最大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图一(极地圆形屋顶) 图二(陕西靠山窑)
再比如:我国西部地区靠山窑
西部地区的靠山窑利用山崖、黄土断层、干洞等纵深掏挖的窑洞,为的是防火、防噪、节省土地。

然而如此经济省工、冬暖夏凉的窑洞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室外热环境对当代城市的影响主要“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

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而且室外热环境常常影响室内热环境,伴随着湿热、通风不畅、温度流失快、能耗高等诸多问题。

改善室外热环境的措施
改善室外热环境方法多种多样,但最有效的还是环境绿化。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环境;
2.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以改善小气候;
3.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4.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

小结:
热环境的各影响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复合的,而各因素之间又是互相影响的, 因此,应该把热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各因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

调节室外热环境的方法有很多,但还是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重视,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保护绿化,调节环境,而作为普通人民更应该用实际行动保护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