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_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 253 期 第 1 期 2 0 1 1年 1 月
贵州社会科学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Vol. 253, No. 1 January 2 0 1 1
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 影响因素分析
张继焦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北京 100081)
摘 要 : 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 将是中西部地区一次规模巨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 ,
1 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 产业转移 ( Industrial Transfer ) 是指由于资源 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 引起产业在各国之
作者简介: 张继焦 , 工业社会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 区、 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 四川省、 重庆 市、 云南省、 贵州 省、 西藏自 治 区、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湘西、 湖北恩施、 吉林延边等 12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3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 面积为 685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的 71. 4% 。 2002 年末人口 3. 67 亿人, 占全国的 28. 8% 。 2003 年 , 国内生产总值 22660 亿元 , 占全国的 16. 8% 。但由于自然、 历史、 社 会等原因 ,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 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 40% , 迫切需要加快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 50 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 从 2001 年到 2010 年为奠定基础阶段 , 从 2010 年到 2030 年加 速发展阶段 , 在 前 段基础设施改善、 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 , 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 , 巩固提高基础 , 培育特色产业 , 实施 经济产业化、 市场 化、 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 , 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从 2031 年到 2050 年为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地, 产业转移的重心从原材料工业转向加工工业、 从制造业转向高附加值工业、 从传统工业转向新 兴工业、 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第三次是 2000 年 前后, 由于加入 WTO 带来的新机遇, 我国抓住新 一轮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 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环渤海湾、 福建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信息产业基础。中国不但已成为东亚区域产业循 环中梯度转移的主要承接者, 而且已成为世界 制 造中心 。改革开放之初, 东部沿海地区正是在承 接国际产业转移中迈上 第一级台阶 。而今, 中 国开启产业梯度转移第二幕: 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经济发展方式; 11 月初, 西部大开发 十二五 规 划 编制工作正式启动。随着产业转移不断推进 和高铁网络快速建设, 中西部地区将成为下一个 5 年我国经济发展中心。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的产 业转移, 将是中西部地区一次规模巨大的工业化 和城市化过程。
一、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及中国的产 业转移发展历程
二、 影响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 因素分析
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经济高速发展, 造成 资源紧张, 直接带来土地、 劳动力、 水、 电等要素成 本大幅度上升, 沿海发达地区纷纷把工业或工业 的加工环节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其本身则由工业 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王先庆认为, 由不
参阅 A kamat su, K aname, 1962, A H istorical Pat t ern of Economic G rowt h in Developing Count ries. in J ournal of Dev el opi ng E conomies, 1 ( 1) : 3- 25, M arch- A ugust . 赤松要 1935 年提出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他对日本棉纺工业从进口发展到国内生产 , 再发展到出口的过程进行考 察后得出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应遵循 进口一国内生产一出口 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 , 其理论模型在图表上酷似飞行中的雁阵。按照该模式一国 的产业结构升级依次分为劳动和资源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个梯度。后来,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 雁形产业发展 形态 理论进行了扩展 , 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 逆进口五个阶段 , 从而更加详尽地展示出 : 后进国家如何通过进口先进国家 The T heory of M onopolist ic Compet it ion- A General Theory of Economic A ctivit y. ( English translation by 产品和引进技术 , 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 不仅可供出口 , 而且后来居上取代 领头雁 地位并最终实现经济起飞。 Francois Perroux, 1955 [ 1953] . K rishnan Kut ty of Perroux' s preface t o the French t ranslation of E. H. Chamberlin's Theory of M onopolistic Competit ion, Paris: Presses U niversitaires de France. ) , in T he Indian Economic Revi ew , 2 ( Feb. ) : 134- - 43.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 1955 年提出了增长极 ( growt h pole) 理论。针对古典经济 学家的均衡观点 , 他指出 : 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其基本观点是: 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 , 它以不 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 长极上 ; 它通 过不同的 渠道向外 扩散 , 并对整 个经济产 生不同的 影响。 20 世纪 60 年代 以来 , 布代维 尔 ( Boudeville, 1966) 、 赫希曼 ( H irschman, 1958) 、 弗里德曼 ( Friedmann, 1966, 1973) 、 汉 森 ( Hansen, 1972) 等人进 一步修正和发展 了佩鲁的增长 极理 论。 R aymond V ernon, 1966, Internat 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 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 e, in The Quarter ly Jour nal of Economics , M IT Press, U nited States.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 ( Raymond V ernon) , 1931 年出生 , 二战以后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方面最多产的经济学家之一 , 产品 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者。从 1959 年开始 , 他在哈佛大学任教 , 是克拉维斯 狄龙学院的国际问题讲座教授。 1966 年 , 发表 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 资和国际贸易 一文, 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8 年, 在 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 一文中进一步完善了其产品周期理论。他认为 , 商 品与生命相似 , 有一个从出生、 成熟、 衰老的过程, 弗农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 新产品阶段、 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产品阶段。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出口贸易, 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 Lew is, William A rthur, 1978, The Ev olut ion of the I nternat ional Economic Or der , Princet on U niversit y Press.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 刘 易斯通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现象的探讨后认为 : 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非熟练劳动力不足 , 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 , 这种成 本的变化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 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 产业转移的主体。 [ 日 ] 小岛清著 , 周保廉译 : 对外贸易论 ,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年。小岛清为日本经济学家 , 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根据 20 世纪 60 年 代末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 1978 年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其基本涵义在于: 一个国家的某些产业在本国已经或即将失去发展空间 ( 处于 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 , 成为该国的 边际产业 ,
70
贵州社会科学
百度文库
总第 253 期
间或一国内部、 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 是通过 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 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理论源于赤松要( Ka name Akamatsu) 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理论 、 佩鲁 ( Franco is Perroux) 的增长极理论 、 弗农 ( R Ver non)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威廉 阿瑟 刘易斯 ( William Arthur Lew is)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 论 、 小岛清 ( Kiyoshi Kojima) 的边际产业转移理 论 等。产业转移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 进而到资本、 技术密集型产业; 通常地主要是从发 达地区( 国家) 向较发达地区( 国家) , 再由较发达 地区( 国家) 向欠发达地区( 国家) 渐次推进。 2 产业转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大致承 接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 第一次是 20 世纪 80 - 90 年代, 我国抓住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 加快了轻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第二次是 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 移的难得机遇, 成为了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
也是一个紧迫的、 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 企业搬家 , 从 影响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 移 、影响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两个角度, 探讨这两大方面不同的影响因素 , 对于东部和中西部来说 , 都是新课题和新挑战。
关键词 : 产业转移 ;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6924( 2011) 01- 069- 073
在我国编制 十二五 规划和即将实施下一个 10 年的西部大开发 战略之际, 科学地评估最近 一些年以来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已经和即将产 生的各种影响, 是一个紧迫的、 很有现实意义的 课题。 2010 年 8 月 25 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 布了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 ; 紧接着, 9 月 6 日国务院发布了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 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 以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 承接产业转移, 并从财税、 金融、 产业与投资、 土 地、 商贸、 科教文化等 6 个方面明确了若干支持政 策; 10 月, 十二五 规划建议出炉, 提出加快转变
贵州社会科学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Vol. 253, No. 1 January 2 0 1 1
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 影响因素分析
张继焦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北京 100081)
摘 要 : 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 将是中西部地区一次规模巨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 ,
1 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 产业转移 ( Industrial Transfer ) 是指由于资源 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 引起产业在各国之
作者简介: 张继焦 , 工业社会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 区、 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 四川省、 重庆 市、 云南省、 贵州 省、 西藏自 治 区、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湘西、 湖北恩施、 吉林延边等 12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3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 面积为 685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的 71. 4% 。 2002 年末人口 3. 67 亿人, 占全国的 28. 8% 。 2003 年 , 国内生产总值 22660 亿元 , 占全国的 16. 8% 。但由于自然、 历史、 社 会等原因 ,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 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 40% , 迫切需要加快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 50 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 从 2001 年到 2010 年为奠定基础阶段 , 从 2010 年到 2030 年加 速发展阶段 , 在 前 段基础设施改善、 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 , 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 , 巩固提高基础 , 培育特色产业 , 实施 经济产业化、 市场 化、 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 , 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从 2031 年到 2050 年为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地, 产业转移的重心从原材料工业转向加工工业、 从制造业转向高附加值工业、 从传统工业转向新 兴工业、 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第三次是 2000 年 前后, 由于加入 WTO 带来的新机遇, 我国抓住新 一轮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 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环渤海湾、 福建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信息产业基础。中国不但已成为东亚区域产业循 环中梯度转移的主要承接者, 而且已成为世界 制 造中心 。改革开放之初, 东部沿海地区正是在承 接国际产业转移中迈上 第一级台阶 。而今, 中 国开启产业梯度转移第二幕: 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经济发展方式; 11 月初, 西部大开发 十二五 规 划 编制工作正式启动。随着产业转移不断推进 和高铁网络快速建设, 中西部地区将成为下一个 5 年我国经济发展中心。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的产 业转移, 将是中西部地区一次规模巨大的工业化 和城市化过程。
一、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及中国的产 业转移发展历程
二、 影响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 因素分析
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经济高速发展, 造成 资源紧张, 直接带来土地、 劳动力、 水、 电等要素成 本大幅度上升, 沿海发达地区纷纷把工业或工业 的加工环节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其本身则由工业 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王先庆认为, 由不
参阅 A kamat su, K aname, 1962, A H istorical Pat t ern of Economic G rowt h in Developing Count ries. in J ournal of Dev el opi ng E conomies, 1 ( 1) : 3- 25, M arch- A ugust . 赤松要 1935 年提出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他对日本棉纺工业从进口发展到国内生产 , 再发展到出口的过程进行考 察后得出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应遵循 进口一国内生产一出口 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 , 其理论模型在图表上酷似飞行中的雁阵。按照该模式一国 的产业结构升级依次分为劳动和资源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个梯度。后来,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 雁形产业发展 形态 理论进行了扩展 , 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 逆进口五个阶段 , 从而更加详尽地展示出 : 后进国家如何通过进口先进国家 The T heory of M onopolist ic Compet it ion- A General Theory of Economic A ctivit y. ( English translation by 产品和引进技术 , 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 不仅可供出口 , 而且后来居上取代 领头雁 地位并最终实现经济起飞。 Francois Perroux, 1955 [ 1953] . K rishnan Kut ty of Perroux' s preface t o the French t ranslation of E. H. Chamberlin's Theory of M onopolistic Competit ion, Paris: Presses U niversitaires de France. ) , in T he Indian Economic Revi ew , 2 ( Feb. ) : 134- - 43.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 1955 年提出了增长极 ( growt h pole) 理论。针对古典经济 学家的均衡观点 , 他指出 : 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其基本观点是: 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 , 它以不 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 长极上 ; 它通 过不同的 渠道向外 扩散 , 并对整 个经济产 生不同的 影响。 20 世纪 60 年代 以来 , 布代维 尔 ( Boudeville, 1966) 、 赫希曼 ( H irschman, 1958) 、 弗里德曼 ( Friedmann, 1966, 1973) 、 汉 森 ( Hansen, 1972) 等人进 一步修正和发展 了佩鲁的增长 极理 论。 R aymond V ernon, 1966, Internat 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 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 e, in The Quarter ly Jour nal of Economics , M IT Press, U nited States.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 ( Raymond V ernon) , 1931 年出生 , 二战以后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方面最多产的经济学家之一 , 产品 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者。从 1959 年开始 , 他在哈佛大学任教 , 是克拉维斯 狄龙学院的国际问题讲座教授。 1966 年 , 发表 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 资和国际贸易 一文, 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8 年, 在 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 一文中进一步完善了其产品周期理论。他认为 , 商 品与生命相似 , 有一个从出生、 成熟、 衰老的过程, 弗农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 新产品阶段、 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产品阶段。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出口贸易, 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 Lew is, William A rthur, 1978, The Ev olut ion of the I nternat ional Economic Or der , Princet on U niversit y Press.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 刘 易斯通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现象的探讨后认为 : 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非熟练劳动力不足 , 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 , 这种成 本的变化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 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 产业转移的主体。 [ 日 ] 小岛清著 , 周保廉译 : 对外贸易论 ,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年。小岛清为日本经济学家 , 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根据 20 世纪 60 年 代末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 1978 年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其基本涵义在于: 一个国家的某些产业在本国已经或即将失去发展空间 ( 处于 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 , 成为该国的 边际产业 ,
70
贵州社会科学
百度文库
总第 253 期
间或一国内部、 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 是通过 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 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理论源于赤松要( Ka name Akamatsu) 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理论 、 佩鲁 ( Franco is Perroux) 的增长极理论 、 弗农 ( R Ver non)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威廉 阿瑟 刘易斯 ( William Arthur Lew is)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 论 、 小岛清 ( Kiyoshi Kojima) 的边际产业转移理 论 等。产业转移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 进而到资本、 技术密集型产业; 通常地主要是从发 达地区( 国家) 向较发达地区( 国家) , 再由较发达 地区( 国家) 向欠发达地区( 国家) 渐次推进。 2 产业转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大致承 接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 第一次是 20 世纪 80 - 90 年代, 我国抓住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 加快了轻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第二次是 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 移的难得机遇, 成为了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
也是一个紧迫的、 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 企业搬家 , 从 影响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 移 、影响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两个角度, 探讨这两大方面不同的影响因素 , 对于东部和中西部来说 , 都是新课题和新挑战。
关键词 : 产业转移 ;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6924( 2011) 01- 069- 073
在我国编制 十二五 规划和即将实施下一个 10 年的西部大开发 战略之际, 科学地评估最近 一些年以来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已经和即将产 生的各种影响, 是一个紧迫的、 很有现实意义的 课题。 2010 年 8 月 25 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 布了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 ; 紧接着, 9 月 6 日国务院发布了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 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 以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 承接产业转移, 并从财税、 金融、 产业与投资、 土 地、 商贸、 科教文化等 6 个方面明确了若干支持政 策; 10 月, 十二五 规划建议出炉, 提出加快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