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15 中-新生代地史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

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

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是一本涵盖中国历史地理重要问题的书籍,全书分为十四讲(请注意,尽管标题为“十五讲”,但实际上可能只有十四讲,这可能是出版或编辑时的误差)。

以下是各讲的主要内容概述:1.第一讲为绪论,主要讨论人类对地理的认识以及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2.第二讲关注史前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史前聚落的环境选择以及这种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

3.第三讲从地理视角探讨中国历代疆域变迁,包括“中国”含义的变化、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以及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等。

4.第四讲和第五讲主要关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植被地理分布,以及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中第五讲还探讨了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5.第六讲至第八讲属于历史农业地理的范畴,分别讨论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变迁,以及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6.第九讲和第十讲聚焦于历史政治地理,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以及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7.第十一讲至第十三讲属于历史交通地理的领域,但在这段概述中并未具体提及它们的主题。

8.第十四讲关注历史军事地理的内容,但同样没有具体描述。

当然,我会尝试继续补充《中国地理历史十五讲》可能包含的内容,但请注意,由于我没有实际的书籍在手边,我只能基于类似的出版物和常见的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来进行推测。

9.第十二讲:历史时期的水运交通o讲述中国主要河流如黄河、长江、珠江等在古代水运中的作用。

o探讨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o分析海港的发展,如泉州、广州等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10.第十三讲:古代陆路交通与通讯o追溯古代陆路交通的发展,包括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o讨论古代驿站系统的建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o探讨长城在军事防御和交通通讯中的双重功能。

11.第十四讲:历史军事地理与战略要地o分析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及其地理背景,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第二篇 第十章新生代地史

第二篇 第十章新生代地史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2.新近纪沉积类型及构造分异 新近纪渤海湾地区裂谷作用已经停止, 地壳活 新近纪渤海湾地区裂谷作用已经停止 , 动趋于大面积上升或下降, 动趋于大面积上升或下降 , 沉积范围普遍扩大 新近系与古近系多为不整合接触。 。新近系与古近系多为不整合接触。 广泛的褐煤层分布和新近纪后期沿海地区大面 积玄武岩喷溢, 积玄武岩喷溢 , 也是中国新近纪地史发展的突 出特点。 出特点。 新近系除在广东雷琼海峡两侧为海相沉积以外 均为陆相沉积。可区分为以下不同类型: ,均为陆相沉积。可区分为以下不同类型: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2.从猿到人的演化
关于从猿到人的进化已有大量化石证据, 关于从猿到人的进化已有大量化石证据,分 为三个阶段。 为三个阶段。 南方古猿或南猿阶段 南方古猿能直立行 走,其中一部分古猿制造和使用最原始的石器, 其中一部分古猿制造和使用最原始的石器, 相当于考古学划分的旧石器早期的前一阶段, 相当于考古学划分的旧石器早期的前一阶段,从 而进入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 而进入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或从猿到人的过渡 阶段。 阶段。 直立人( 直立人阶段 直立人(Homo erectus)四肢 ) 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脑量增大, 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脑量增大,所制造和使用 的石器仍很原始, 的石器仍很原始,相当于考古学划分的旧石器早 期的后一阶段。 期的后一阶段。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中国古大陆东部古近纪和新近纪地史特征 中国古大陆东部古近系、新近系, 中国古大陆东部古近系、新近系,除台湾 及个别地区有海相沉积外, 及个别地区有海相沉积外,全部都是陆相沉积 古近纪、新近纪又有明显不同。 。古近纪、新近纪又有明显不同。

科普探索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到现代

科普探索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到现代

科普探索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到现代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孕育了亿万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想要深入了解地球的历史,我们需要一次科普探索,从古生代一路走来,直到现代。

本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揭示地球的历史之谜。

一、地球历史的起源——古生代的奥秘在了解地球历史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形成。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形成于约45亿年前的古太阳星云中。

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地球逐渐成为了一个适宜生命存在的星球。

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久远的时期,它从45亿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形式。

最早的生命形式可能是一些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在海洋中繁衍生息。

经过漫长的时间,生命逐渐发展壮大,地球上出现了多样化的生物。

早期的古生代,地球表面几乎完全覆盖着海洋。

这时期出现了重要的生物事件,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这一阶段,海洋中迅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标志着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增加。

二、中生代的转折——恐龙的时代中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2.5亿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6600万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尤其是生物界的繁荣和灭绝事件。

中生代早期,地球上的陆地逐渐合并成为超大陆,被称之为盘古大陆。

这一时期,陆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植被,它们为许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恐龙便是此时期的重要代表之一。

恐龙是中生代地球上的主宰生物,它们种类众多,体型庞大。

恐龙的存在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中生代晚期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灭绝事件,导致了大部分恐龙的消失。

科学家们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还存在争议,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理论是陨石撞击。

三、新生代的开始——哺乳动物的崛起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从6600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一时期,地球上出现了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并逐渐演化成为各类哺乳动物。

新生代初期,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迎来了冰河时期。

这一时期,北极和南极地区几乎全部被冰川所覆盖,全球气温骤降。

第九章-新生代地史

第九章-新生代地史

联合大陆分裂过程复原图
特提斯造山带 总体轮廓
瑞士阿尔卑斯造山带演化
喜马拉雅构造演化示意图
早白垩世 太平洋古板块构造
活动边缘盆地 高热流值非活动边缘盆地 正常热流值非活动边缘盆地 海沟
亚洲东缘 海沟和边缘盆地
第四纪的古气候
第四纪气候变化频繁,冷(干)、暖(湿)
多次更替。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冰川广泛 分布
强烈沉陷的”半地堑型”海泛河湖盆地
中 国 东 部 古 近 系 柱 状 剖 面 图
中国古近纪古地理图
中国东部 第三系沉积类型及地史特征

a. b. c.
d. e.
新近系: 大型沉降河湖盆地: 包括松辽盆地、华北盆地、苏北盆 地和江汉盆地. 隆起区上的游移河湖盆地; 隆起区上的静水湖泊沉积及土状堆积: 主要分布于北部 大型沉降盆地两侧的隆起区,以山东临朐一带的中新统 山旺组为代表; 隆起区上的断陷含煤盆地:中国南部滇桂粤闽一带; 沿海玄武岩喷发类型:如长白山区、郯庐断裂两侧、浙 东、福建漳浦、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等。.
4000m 兰州1000m
B
山西5-700m 华北平原 –320m
现在三趾马红土层 (N2)的海拔高度
N2
假定三趾马当时的生态要求相近(海拔高度相近的草原),那么三趾马红土形成 时应大体位于同一海拔高度,所以目前西高东低的地势应主要形成于第四纪
全球新生代构造演化
The two main continental orogenic systems on the Earth today
中国更新世古地理图
3 第四纪青藏高原的迅速隆升
希夏邦玛峰 吉隆
5900m N2含高山栎植物群(现代高山栎生
活海拔高度2500m) 假定N2高山栎生活海拔高度与现代类似: 5900m=2500m(/25-2Ma)+3400m(2Ma) 即在第四纪上升了3400m。17mm/a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最近6500万年的地质时代.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最近6500万年的地质时代.

15.2.3 中国晚第三纪古地理概况
中国晚第三纪地理轮廓已基本和现代相似,除去台湾、海南岛及 沿海个别地段还有海水覆盖,全国大部地区都是陆地。中国东部 相当现代日本海、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等地区也都是陆地, 晚第三纪后期,太平洋海水向西侵入大陆,形成日本海、东海、 南海、黄海等,大约在第四纪初才形成渤海。所以说晚第三纪基 本奠定了现代海陆轮廓。因西南部受印度板块俯冲,东部受太平 洋板块俯冲影响,大陆内部断裂发育,许多已经夷平的古生代和 中生代褶皱山系急剧上升,而断陷盆地则急剧下降。 中国北部和西北部,河湖发育。华北地区也有湖泊分布。 华北平原继早第三纪之后仍然下沉。松辽盆地亦大范围下沉。 秦岭北侧形成渭河断陷盆地下陷一直延续到第四纪。 晚第三纪,特别是在上新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普遍有玄 武岩喷发活动。 在喜马拉雅运动后,青藏高原逐渐隆起。 台湾地区,中央山脉中新世升起,但东西两侧强烈拗陷。
15.3.1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第四纪生物界总的面貌已和今天相似。 1948 年第 18 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真马、真牛、真 象的出现作为划分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马的演化
始新马(始祖马)——早第三纪 生活于低矮密林中,身体小巧(和现代狐狸大小相似),多趾(前 四后三),便于在林间和湿软的地上奔走;采食树叶,牙齿较小。 三趾马——上新世 前后足都有三趾(只有中间一趾接触地面),身体和牙齿也都加大。 因上新世气候变干,草原渐多,有些演化三趾马。 真马——更新世 更新世出现了广阔的草原,马须看得远和行走迅速才能躲避袭击, 找到水喝,发展成肢长体高,具有单趾硬蹄和流线形的身体 ——真 马。同时,为了咬断和咀嚼多纤维的草,牙齿也变得粗大了。
此外,在加里东和海西阶段形成的古老褶皱带,喜马 拉雅运动中也表现了剧烈上升和断裂。

11地质基础理论16新史

11地质基础理论16新史
澳洲大陆的特 有生物类型
卵生的哺乳动物
Anteater /食蚁兽
2 被子植物的发展
从K1开始发育,Kz繁盛, 可分为两阶段
E木本植物发展阶段,乔木、灌木为主
N草本植物大发展和C4植物出现阶段,大量
现代种属出现,蕨类和裸子植物减少;C4植物(玉米 高粱小米等赖旱植物)同化 CO2 的速率是 C3植物 (米麦豆枫蜂蜜,木本及喜冷潮湿草本)的两倍
环境条件的变化 也是导致动物界适应 环境加速发展的因素。 一些哺乳动物从第三 纪以来演化速度极为 迅速,如马的演化。
马趾的演化和第四纪动物举例
A. 马趾的演化 1.真马;2.三 Nhomakorabea 马;3.中新马;4.渐新马; 5.始新马;
B.剑齿虎; C.肿骨鹿,Q2-Q3; D.猛马象,Q2-Q3 ; E.披毛犀,Q2
更新世
二 喜马拉雅构造阶段及地史特征
1、新生代的构造运动
新生代的构造运 动称新阿尔卑斯运动, 又称喜马拉雅运动, 简称喜山运动。
从中生代进入新 生代,世界古地理形 式见图。
古近纪古地理图(据《中国 大百科全书﹒地质卷》)
古近纪初期,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 非洲和印度部分之间尚横亘一条古地中海。 古近纪末,欧亚板块和南方板块碰撞加剧, 地球上出现了横贯东西的山脉,有北非的阿 特拉斯、欧洲的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和喀尔 巴阡,以及向东延伸的高加索和喜马拉雅等 地球上最年轻的褶皱山脉。古地中海只剩残 余部分。北美的海岸山脉、南美的安第斯山 脉,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大洋洲 的南岛和北岛等,相继褶皱隆起或形成岛弧。
冈瓦纳大陆继续分裂漂移,越来越接近 现代地理面貌。
新生代后期大陆位置和海 洋分布图(据Dietz和 Holden,1970,简化)

福州大学古生物与地史学新生代地史

福州大学古生物与地史学新生代地史

秦岭
潮湿带
粤北的南雄盆地E红色碎屑 膏盐层沉积 粤南的茂名盆地E1红色碎屑 膏盐层沉积,E2-3碎屑岩, 油页岩、含煤沉积
南岭
中国东部古近系(老第三系)地层对比
喜马拉雅运动II
喜马拉雅运动I
2 中国东部新近系(N)沉积类型 与E相比沉积范围扩大,东部的干旱气候带消失
松辽、华北、 长江中下游 大型沉降河 湖盆地,温 暖潮湿气候 条件,夹海 泛层
• 哺乳动物的演化表现为:古近纪以古有蹄 类和肉齿类等古老类型较繁盛为特征, 含有较多地方性的土著分子; • 新近纪以偶蹄类大发展和象的迅速演化 为特点,随着各大陆的沟通,陆生哺乳 动物趋同性逐渐明显; • 第四纪以出现现代生物属种为特征,人 类的出现和发展是本阶段的重要事件。
哺乳动物 mammals
晋陕地区深棕 色、橘红色粘 土沉积(三趾 马红土) 秦岭
隆起带 上小型 静水湖 泊沉积 (如临 朐盆地)
中国南方—隆起带上小 盆地:热带、亚热带潮 湿气候条件下小型含煤 湖沼盆地沉积
沿海玄武 岩喷发带 (长白山、 庙岛群岛、 郯庐带、 浙闽东部、 雷州半岛、 长江 海南岛北 部)
大 陆 边 缘 (沉 东积 海盆 )地 海 相 沉 积
第三系-R
上新统 中新统 渐新统 始新统 古新统
E-- 古近系
CZ/Kz
第四系-Q
全新统 更新统 N-- 新近系
第一节 新生代的生物界
1. 新生代生物界总貌与现代相近,脊椎动物 的哺乳类空前大发展,取代了中生代十分繁盛 的爬行类。 2. 无脊椎动物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占主 要地位,中生代海洋中繁盛的菊石、箭石等已 经绝灭; 3. 植物界中被子植物全面发展,而中生代占统 治地位的裸子植物大量衰退。

串讲 (中-新生代及华北寒武纪-二叠纪)——地史学课件PPT

串讲 (中-新生代及华北寒武纪-二叠纪)——地史学课件PPT
子植物,成为植物界中占主导地位的类群。 新生代 被子植物持续繁盛,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处于次要地
位。
二、构造演化特征
中新生代是全球构造运动相对比较活跃的时期。 晚古生代时期形成的联合泛大陆从三叠纪中期开始 解体。泛大陆的解体导致了的新洋盆形成和老洋盆 的衰退,全球大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发生深刻的改 变。环古太平洋和环古特提斯洋边缘,由于板块的 俯冲和碰撞,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造山带。
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开始,中国东部地区的 新华夏构造体系开始形成。
新华夏构造体系: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北北东 向排列的三组隆起带和沉降带。其成因可能与欧亚板块 和太平洋板块的相互挤压有关。
侏罗纪时期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一线以东为构造-岩浆活 动强烈的地区,以西为大型的稳定内陆盆(四川和鄂尔多 斯盆地)。
中新生代总结
一、生物界演化
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陆生植物“三足鼎 立”,并行发展的局面。
1、脊椎动物:
中生代:
爬行类极度繁盛,向地球表面的各种生态空间辐 射演化,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脊椎动物类群。
陆地以恐龙占主导地位,空中有翼龙、喙嘴龙等, 海洋中有鱼龙和海龙类。
生物界演化
哺乳动物虽然与恐龙同时出现,但处于次要地位。 中生代晚期鸟类开始出现并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鱼类除在海洋中持续繁荣外,也在淡水环境中获得
的红色膏盐断陷盆地 ▪ 强烈凹陷的海泛河湖盆地 ▪ 准平原游移河湖盆地
新近纪时期中国东部地区强烈的断陷作用基本停止,但地 壳大范围上升和下降,使沉积盆地范围普遍扩大。沉积类 型与古近纪差别不大,但出现土状堆积类型—“三趾马红 土”
干旱气候带随时间逐渐由南向北推移
白垩纪:
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西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川

讲15 中-新生代地史

讲15 中-新生代地史
见图见图第四纪西部内陆盆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加上气候干燥接受了大量风成黄土沉积而东部气候寒冷发育大量冰川沉积第四纪晚期的喜山运动使西部大幅度上升而东部相对处于稳定状态从而造成了现在西高东低百川东流的地理景第二十六章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一、中-新生代的时限划分
第二十六章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新 生 代
第四纪( ) 第四纪(Q)
显生宙地史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东部新生代地史概况 燕山运动后,在我国东部形成了一系列NNE向断陷盆地, 在这些断陷盆地中接受了少量新生界的沉积,喜山运动,喜马 拉雅海褶皱成山,使西部内陆盆地地壳大部分抬升,造成第三 系的缺失。 见图 见图 第四纪西部内陆盆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加上气候干燥, 接受了大量风成黄土沉积,而东部气候寒冷,发育大量冰川沉 积,第四纪晚期的喜山运动,使西部大幅度上升,而东部相对 处于稳定状态,从而造成了现在西高东低、百川东流的地理景 观 。 思考题: 思考题: 1.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1.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2.简述印支 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简述印支、 2.简述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第二十六章
显生宙地史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二)新生界 1.无脊椎动物 中生代极为繁盛的海生菊石类已绝灭,海生、陆 1.无脊椎动物 生淡水型双壳类、腹足类等占统治地位。 2.脊椎动物 中生代的霸主爬行类动物大量绝灭,取而代之的 2.脊椎动物 是哺乳类。哺乳类在新生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种属繁多,所 以称新生代为哺乳动物时代。 新生代中晚期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是新生代生物进化发展的 又一重大事件。 3.植物界 新生代以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由于被子植物对环 3.植物界 境的变化有更强的适应性,所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裸子、 蕨类植物仅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三、中、新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中国北方三叠纪早期受印支构造运动的影响地 三叠纪 壳差异性升降运动加强,北方大片地区抬升为陆,沉积盆地向 西迁移,形成大型鄂尔多斯内陆盆地的陆相河湖沉积,沉积物 主要

新生代(地质年代)详细资料大全

新生代(地质年代)详细资料大全

新生代(地质年代)详细资料大全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Cenozoic Era)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

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

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

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

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

基本介绍•中文名:新生代•外文名:Cenozoic Era•宙:显生宙(Phanerozoic Eon)•起始时间:约6500万年前•持续时间:约6500万年前至今地质特征,地质运动,构造阶段,气候变化,中国地貌,时代划分,第三纪,第四纪,矿产资源,地质特征新生代有地球历史6500万年的地质时代。

是继古生代、中生代之后最新的一个代。

新生代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

1760年,G.阿尔杜伊诺把岩石分成3个纪:第一纪为结晶岩;第二纪为含化石的成层岩石;第三纪是半胶结的层状岩石,常含海相贝壳。

1829年,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时,把地层之上的松散沉积层称为。

第一纪、第二纪已废弃,第一纪大致相当,第二纪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

新生代包括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古近纪、又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又分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又分为更新世、全新世。

喜马拉雅山新生代开始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比现代大,古欧亚大陆比现代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为古地中海中的岛屿,这些陆块尚未与古欧亚大陆连线;红海尚未形成,古 *** 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遥远,而古北美洲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

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

印度与亚洲大陆结合发生在距今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喜马拉雅山耸起则是200~300万年的事,与此同时或稍早,欧洲升起了阿尔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

9.新生代地史

9.新生代地史

二、新生代的生物界

新生代是生物界发展的一个最新阶段,是生 物界面貌逐渐接近现代的时期 以哺乳类和被子植物大量繁盛为特征 第四纪以人类的出现为标志。

1 脊椎动物的变革与演化
2 被子植物的发展及地理分区
3 其他门类
1. 脊椎动物的变革与演化
• 以哺乳类、鸟类、真骨鱼类的繁盛为特征 • 哺乳类因演化迅速,化石丰富,具有更重
阶段的直立人。 最初人们认为人类起源于1Ma前,后来化石的发现 使人类开始时期推进到2-3Ma前。近年在肯尼亚 发现了早达四、五百万年的猿化石,我国山西垣 曲也发现古老的始猿化石。 所以人类与猿类的分界以及早期人类出现的年代, 到目前为止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大基础理论 课题。

“北京人”头盖骨
2) 直立人阶段(能人)
智人的一半;
• ★其中一部分古猿制造和使用最原始的石器(用动
物角、骨和齿制作原始工具),不会用火。相当于 考古学划分的旧石器早期的前一阶段,
• 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
• 南方古猿化石大部分在非洲发现,基本分属三个
种:
• 非洲南方古猿 • 粗状南方古猿 • 包氏南方古猿
• 可能只有比较进步的非洲南方古猿才进化为后一 •
– 北方:山顶洞动物群、萨拉乌苏动物群(赤鹿—最后鬣狗动物群) – 东北寒冷动物群——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 南方:柳江动物群、长阳动物群
• 中更新世:
– 北方:周口店动物群(北京猿人——肿骨鹿动物群) – 南方:万县盐井沟动物群(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动物群)
• 早更新世:
– 北方:泥河湾动物群(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 – 南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元谋动物群(元谋人,哺乳动物)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气候特点:温暖湿润,适宜生物生长 植被类型:以蕨类植物为主,也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动物种类:恐龙、翼龙、鱼类、昆虫等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湖泊、海洋等多种生态系统并存
中生代的地理分布
陆地面积:中生代陆地面积比现在大,但海洋面积比现在小 气候类型:中生代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植被类型:中生代植被类型丰富,包括热带雨林、草原、沙漠等 生物分布:中生代生物分布广泛,包括恐龙、翼龙、哺乳动物等
添加标题
板块分离:中生代时期,板块分离形成了许多盆地,如地中海、大西洋等
添加标题
板块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中生代时期,板块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恐龙的灭绝等
中生代的火山活动与地震
火山活动: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和火山灰 地震: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地震带和地震断层 火山与地震的关系: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共同影响了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火山与地震的影响: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对中生代的气候、生物、地貌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GIS等,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
研究内容:关注中生代地史中的重大事件,如生物大灭绝、气候变化等
研究目标:揭示中生代地史的规律和特点,为地球科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研究意义:为生物进化、环境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参考
THANKS
汇报人:PPT
成矿类型:中生代时期,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金 矿等。
Part Six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 与板块构造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特征
板块构造:中生代时期,板块构造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地壳运动:中生代时期,地壳运动以挤压和拉伸为主,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火山活动:中生代时期,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火山和火山岩 海平面变化:中生代时期,海平面变化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海洋和陆地

中新生代

中新生代

(二)中国侏罗纪古地理
三叠纪结束时,印支运动引起中国南方普遍海退和印 支褶皱带的形成,古中国大陆形成。 海陆分布: 侏罗纪起,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 古地中海占据我国西南广大地区。 构造格局: 东部地区三叠纪前以秦岭-大别山为界的南海北陆古地 理格局三叠纪末结束。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东缘之间 的斜向俯冲,导致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东地区的 强烈构造、岩浆活动、与此线以西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形成 鲜明对照,呈现了地壳构造活动性东西分异新格局。
晚第三纪(新近纪) 早第三纪(古近纪) 白垩纪
中生代
侏罗纪 三叠纪
一、中新生代生物界
1、中生代的生物界 以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和海 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的繁荣为特征,中生代为裸子 植物的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
2、新生代的生物界 哺乳动物的勃兴和被子植物的繁荣
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和恐龙时代: (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一统天下;晚古生代:无 脊椎、鱼类、两栖类的共同繁荣) 至中生代,尤其是J、k,陆生脊椎动物中的爬行动物已 经在地球上陆、海、空生态领域占统治地位。
菊石 缝 合 线 类 型
侏罗纪、白 垩纪箭石(内 壳亚纲)
侏罗纪箭石
淡水湖生生物组合
(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 时代 J3
K-E之交的重大生物事件
恐龙向现生鸟类的过渡
热河生物群集锦
货币虫 d=16mm
马 的 演 化
灵长目分类
人类的(加速)演化
二、全球中新生代地史特点
接受巨厚的沉积;西北区的几个大型内陆盆地仍在继续下 沉。
(五)中国第四纪古地理 第四纪海侵: 从所获有孔虫、介形虫(海生)资料分析,我 国东部沿海各省,在第四纪时曾有过多次海侵,海侵 的特点是”南弱北强,早弱晚强”。 如在古渤海区之内,以华北平原为代表共发生六 次短暂海侵;即早更新世晚期的渤海海进,中更新世 晚期的海兴海进,晚更新世的黄骅海进、白洋淀海进, 沦州海进和全新世的天津海进。 又如长江中下游,早更新世有江镇海进,中更新 世有邓镇海进、西郊海进,晚更新世有曹家波海进等。 南海一带,目前仅西沙群岛有资料,该处第四纪 多珊瑚灰岩、珊瑚贝壳碎屑灰岩,全新世晚期有鸟粪 堆积。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配合。”
这句话强调了历史地理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合作精神,需要历史学、地理学、 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支持。只有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才 能更好地研究和解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著作,通过深入浅出的方 式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精髓和要义。这些精彩的摘录不仅展示了作者的学术造诣 和思想深度,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新视角和新思路。相信 这本书会对更多的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阅读感受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地理著作,作者韩茂莉以十 五讲的内容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中国历史地理的轮廓和细节。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 富的知识,而且激发了我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深深兴趣。
我被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安排所吸引。十五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深入探讨了 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个方面,从中国文明的起源到中国古代的交通、文化传播和外 来文明,再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每个主题都引人入胜,内容丰富。这 本书不仅涵盖了广泛的主题,而且每个主题都讲解得深入浅出,让人易于理解。
第十四讲到第十五讲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者指出,中国历史 地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作者也强调 了历史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作用,认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和未 来。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作者在本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 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的变化和特点。本书不 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这本书的目录安排非常合理,每一讲的内容都与其他讲的内容相互关联,形 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读者可以按照顺序一讲一讲的阅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 趣和需求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阅读。

新生代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新生代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新生代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更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气候差异。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特征的缩微表示,包括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

3.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各有其特定的表达内容和使用目的。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大气。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受纬度、海洋、地形等因素影响。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 河流与湖泊:河流的流域、水系结构;湖泊的类型和分布。

- 地下水: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及其与地表水的关系。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地质活动。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作用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形态的形成和特征。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类型:土壤的分类、形成条件和分布。

- 土壤侵蚀与保护:土壤侵蚀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 植被分布: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下的植被类型及其生态功能。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概念、历程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 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

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布局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交通运输: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与保护,旅游业的地域分布。

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

- 国际合作与全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国际合作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六章
显生宙地史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纵观中国中生代大地构造特点可总结为: 印支运动早期 中国东部海盆开始发生解体,但仍保持南海北陆的构造格局, 印支运动晚期南北大陆连成一片,形成统一的中国大陆,南海 北陆构造格局结束,开始了东西分异现象。燕山运动,东西分 异进一步强化,出现了明显的东西分带现象。 第三系 中国东部的第三系主要分布于一系列NNE向断陷盆地及大 的沉降带中,主要为陆相河流、湖泊及山麓沉积,在东部沿海 地区普遍形成重要的油气藏及含煤沉积。 第四系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我国晋、陕、甘等地,为风成黄土,例 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另一类主要为一些洞穴堆积,如周口店等 地。第四系的主要特征为未固化成岩,较松散。 见图 见图
第三节 一、中-新生代的时限划分
第二十六章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新 生 代
第四纪( ) 第四纪(Q)
0.02亿年 亿年 喜山构造阶段
(K Z)
第三纪(R) 第三纪( )
0.67亿年 0.67亿年
白垩纪( ) 白垩纪(K) 中 生 代
(M Z)
1.37亿年 亿年
燕山构造阶段
侏罗纪( ) 侏罗纪(J)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3.西南部海相沉积带 3.西南部海相沉积带 西南部的侏罗—白垩纪 (J—K)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南部 等地,主要为海相碎屑沉积夹薄煤层及少量火山岩。 中国J 中国J—K纪地史概况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我国南部地区普遍海退,大部分 地区均为大陆环境,北部与南部连成一片,结束了中国东部长 期以来的“南海北陆”状况。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大雪山两 侧出现了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 燕山运动使东西分异进一步强化,促使J—K纪的地层出现 明显的分带现象,东部沿海区燕山运动异常强烈,火山活动频 繁并由西向东迁移,同时气候也显现出东西差异。东部受太平 洋气候带影响,以温暖潮湿为主,造成了东部沿海陆相盆地广 泛的含煤沉积及油气藏的形成。西部为内陆干旱气候为主,造 成了西部大型内陆盆地中的大量紫红色砂泥岩沉积,并形成重 要的盐层。
显生宙地史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东部新生代地史概况 燕山运动后,在我国东部形成了一系列NNE向断陷盆地, 在这些断陷盆地中接受了少量新生界的沉积,喜山运动,喜马 拉雅海褶皱成山,使西部内陆盆地地壳大部分抬升,造成第三 系的缺失。 见图 见图 第四纪西部内陆盆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加上气候干燥, 接受了大量风成黄土沉积,而东部气候寒冷,发育大量冰川沉 积,第四纪晚期的喜山运动,使西部大幅度上升,而东部相对 处于稳定状态,从而造成了现在西高东低、百川东流的地理景 观 。 思考题: 思考题: 1.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1.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2.简述印支 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简述印支、 2.简述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1.95亿年 亿年
三叠纪( ) 三叠纪(T)
2.3亿年 亿年
印支构造阶段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二、中、新生代的生物界 (一)中生代 与古生代生物相比,中生代的生物界面貌一新。 1.海洋环境 曾称霸一时的三叶虫、笔石、蜓、四射珊瑚全部 1.海洋环境 绝灭,腕足类也急剧衰退。代之而起的是菊石类、双壳类及六 射珊瑚等。 2.陆地环境 植物以裸子植物为主,晚期被子植物出现并迅速 2.陆地环境 发展而取代裸子植物。 脊椎动物爬行类高度发展,不仅成为陆地的统治者,部分 又重新进入海洋,并占领了天空,成为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的重要化石,所以称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中晚期,哺乳类、 鸟类也相继出现,从此生物界占领了海、陆、空三度空间,呈 现出空前未有的繁盛景象。同时因陆地面积的扩大,导致陆生 淡水型生物的空前发展。
显生宙地史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根据中国侏罗—白垩纪 (J—K)的构 侏罗—白垩纪 侏罗 造运动,特别是岩浆活动—火山喷发活动,以及海陆分布的差 异,中国的侏罗—白垩纪 (J—K)可以分为三个带: 侏罗 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陆相为主,火山岩发育。 西部大型稳定类型内陆盆地。 西南活动类型海盆地区 见图 1.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 1.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 此带北起黑龙江畔,南抵海南岛的广大地区,区内以陆相 沉积为主,火山活动强烈,并造成区内地层间的多个不整合接 触。J系以陆相坳陷盆地河湖砂泥岩沉积、火山岩、火山碎屑 岩为主,K系则以河湖及沼泽含煤沉积为主。说明中国东部燕 山构造运动对本区的影响较强,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十分频繁。 2.西部大型陆相沉积盆地 2.西部大型陆相沉积盆地 西部的侏罗—白垩纪 (J—K)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和陕 侏罗 甘宁盆地,以河湖沉积为主,基本不含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砂 泥岩,局部夹煤层。
第二十六章
显生宙地史
插图1 插图1
插图2 插图2
插图3 插图3
插图4 插图4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插图5 插图5
喜马拉雅山脉
插图6 插图6 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漠
插图7 插图7
陕北黄土高原
插图1 插图1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三叠纪早期为紫红色砂岩、页岩和泥岩含石膏,说明当时 的气候干燥。三叠纪晚期,气候转为潮湿,沉积了一套黄绿色 砂页岩含油及煤层。 南方早三叠世早期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海侵,除古陆边缘 有少量碎屑岩沉积外,大部为灰岩沉积。早三叠世-中三叠世 气候干燥,主要为白云岩沉积,但此时中国的“南海北陆”格 局仍保存。中三叠世晚期中国南方的印支运动(早期)使华南 地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江南古陆和华夏古陆古 (浙、闽、赣古陆)大范围抬升成陆,导致华南地区统一的海 见图 盆发生解体。 晚三叠世,西侧为大陆近海盆地,以滨-浅海碳酸岩沉积、 海陆交互含煤沉积为主。东侧为海湾型海陆交互含煤沉积。在 闽西北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向小型内陆断陷盆地,并有 少量中酸性大陆火山喷发活动。因晚期地壳上升,发生大规模 海退,海水退出华南,中国南北大陆连成一片,从而结束了 “南海北陆”的格局,拉开了中国“东西分异”的序幕。 见图
第二十六章
显生宙地史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二)新生界 1.无脊椎动物 中生代极为繁盛的海生菊石类已绝灭,海生、陆 1.无脊椎动物 生淡水型双壳类、腹足类等占统治地位。 2.脊椎动物 中生代的霸主爬行类动物大量绝灭,取而代之的 2.脊椎动物 是哺乳类。哺乳类在新生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种属繁多,所 以称新生代为哺乳动物时代。 新生代中晚期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是新生代生物进化发展的 又一重大事件。 3.植物界 新生代以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由于被子植物对环 3.植物界 境的变化有更强的适应性,所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裸子、 蕨类植物仅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三、中、新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中国北方三叠纪早期受印支构造运动的影响地 三叠纪 壳差异性升降运动加强,北方大片地区抬升为陆,沉积盆地向 西迁移,形成大型鄂尔多斯内陆盆地的陆相河湖沉积,沉积物 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