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合集下载

姜片说明1

姜片说明1

使用须知
选姜是原始点内热源的重要环节。

本姜源自“平顶山”附近的寺院,年产值仅有万斤左右,属小黄姜中有名的“药姜”。

却原生态无杂染和农药。

用于“原始点治疗”重症患者效果极佳。

单价一般在20元一斤。

清洗方式:
需煮的姜片放置温水中浸泡5分钟,洗净、置入白色陶瓷器内(姜量原始点导师定量)。

水量控制:
温水淹过姜片一指节。

熬制方式:
使用前炒微黄,再洗。

将洗净的姜加水(参照水量控制),大火烧开,最小火烧3-4小时,开小火后不可揭盖,得两小碗姜汁。

第一遍为药,第二遍为开水饮用,第三遍用于泡脚洗澡,姜渣晒干磨粉用于外伤涂抹。

成品色感:
出锅时汤汁金黄色,放置半小时后汤汁成褐色。

成品口感:
厚纯/苦/涩/辣/药味。

保存方法:
真空袋取后密封放置干燥通风之处。

生姜

生姜

生理特性
多年生宿根草本。姜原产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和抗旱能力较弱,植株只能无霜 期生长,生长最适宜温度是 25-28℃,温度低于20℃则发芽缓慢,遇霜植株会凋谢,受霜冻根茎就完全失去发芽 能力。广西主产区大部分县的年平均温度为18-19℃,7月平均气温为25.3℃,极端高温为39℃;一月份平均气温 为10.2℃,极端低温为-4℃;全年无霜期330天以上。年降雨量900-13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为80%左右。
性味
味辛,性微温。
归经
归肺、脾、胃经。
功效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主治
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
生姜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炮制方法
选肥大无嫩芽的新鲜姜切片,用沸水烫5~6分钟,使姜内的淀粉润洁。然后每100千克鲜姜用硫磺1.5千克进 行5分钟左右的熏硫溜,尔后用冷水洗净,再送入烘干室内烘干,温度以65℃~70℃为宜。烘时温度应逐渐上升, 免得淀粉糖化、变质发黏。经过烘干,即得姜片干成品。
用药部位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片,生用。 炮制方法 1、生姜:取鲜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片。 2、煨姜:取生姜块,置无烟炉火上,烤至半熟,或用草纸包裹生姜数层,浸湿后置炉台上或热火灰中,煨至 纸变焦黄、姜半熟时取出,除去纸,切薄片。煨后解表作用减弱,主要来凤、通山、阳新、鄂城、咸宁、大冶各省区广为栽培。山东莱芜、安丘亦有 出产。
相关论述
《金匮要略》: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呕,合用益佳;并有开胃和中之功。用于胃气不和,呕哕不安。
感谢观看
生姜
中药

姜皮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姜皮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姜皮
药材名称:
姜皮
拼音名称:
JIANGPI
别名:
生姜皮(《食疗本草》),生姜衣(《江苏植药志》)。

科属:
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的栓皮。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性味:
[性味归经]辛,凉。

入脾、肺二经。

功能主治:
行水,消肿。

治水肿胀满。

中成药:
共有2种中成药使用姜皮:肾炎消肿片伤科万花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5钱。

附方:
1.治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
妨饮食,上攻下庄,来去不定,举动喘乏: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

上为粗末。

每胀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
不拘时候。

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

(《局方》五皮散)
2.治偏风:生姜皮,作屑末,和酒服。

(《食疗本草》)
采收储存:
秋季挖取姜的根茎,洗净,用竹刀刮取外层栓皮,晒干。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性状:
干燥栓皮,呈卷缩不整齐的碎片,灰黄色,有细皱纹,有的具线状的环节痕迹,内表面常具黄色油点。

质软,有特殊香气,味辣。

各家论述:
《医林纂要》:"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

以皮达皮,辛则能行,
故治水浮肿,去皮肤之风热。

姜发汗,则姜皮止汗,且微寒也。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生姜的简介

生姜的简介

生姜(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是姜科姜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茎部分即为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根茎。

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现已成为全球普遍栽培的香料和药用作物。

形态特征:
-生姜植株高约0.5至1米,茎直立,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无毛,无柄,具有抱茎的叶鞘。

-根茎肥厚且多分枝,表面呈淡黄色至黄褐色,内部肉质为黄白色,具有强烈的芳香及辛辣味。

-生姜在适宜条件下会抽出穗状花序,花小而密集,颜色黄绿色,蒴果有3室。

功效与作用:
-生姜作为中药食材,性温,味辛,入脾胃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化痰止咳、温肺化饮等功效。

-食疗方面,生姜可用于烹饪调味,增加食物风味,同时能够帮助消化,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特别是在食用冷饮或者寒凉食物后使用可起到温中的效果。

-生姜提取物含有“姜辣素”,可以刺激胃肠黏膜,增强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助于缓解肌肉疼痛和关节炎症状。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生姜还可以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腹痛腹泻等多种病症。

生姜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广泛的健康效益,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用于烹饪、医药以及保健领域。

在选购时,新鲜的生姜质地坚实、饱满、色泽鲜亮,香味浓郁,没有腐烂或干瘪的现象。

在保存上应避免潮湿环境,保持通风干燥以延长保质期。

炮姜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炮姜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炮姜药材名称:炮姜拼音名称:PAOJIANG别名:黑姜。

科属:为姜科植物姜干燥根茎的炮制品。

产地: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苦、涩,温。

归脾、肝经。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中成药:共有41种中成药使用炮姜:加味八珍益母膏参芪益母颗粒痛经丸暖胃舒乐片理中片理中丸(党参理中丸)少腹逐瘀丸香砂理中丸少腹逐瘀颗粒加味生化颗粒等。

应用:1、出血证。

本品性温,主入脾经,能温经止血,主治脾胃虚寒,脾不统血之出血病证,可单味应用,如《姚氏集验方》以本品为末,米饮下,治血痢不止;临床用以治疗虚寒性吐血、便血,常配人参、黄芪、附子等同用。

若治冲任虚寒,崩漏下血,可与乌梅、棕榈同用,如如圣散(《证治准绳》)。

2、腹痛、腹泻。

本品性温,善暖脾胃,能温中止痛止泻,适用于虚寒性腹痛、腹泻。

如《千金方》以本品研末饮服,治中寒水泻;《世医得效方》以之与厚朴、附子同用,治脾虚冷泻不止。

若治寒凝脘腹痛,常配高良姜,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产后血虚寒凝,小腹疼痛者,可与当归、川芎、桃仁等同用,如生化汤(《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3~6G。

注意事项:孕妇及阴虚有热者禁服。

鉴别用药:生姜、干姜和炮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

由于鲜干质量不同与炮制不同,其性能亦异。

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至药;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而止血。

炮制工艺:以干姜砂烫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或炒炭至外表色黑,内至棕褐色入药。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树脂、淀粉等。

2、药理作用:能显著的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应激性及幽门结扎型胃溃疡、醋酸诱发的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

茶疗食谱:炮姜粥[材料]炮姜6克,白术15克,八角茴香、花椒少许,粳米30克。

[做法]将炮姜、白术、花椒、八角茴香装在纱布包里,放入锅中加水先煮20分钟,然后下粳米煮粥。

每日1剂,分3次温月艮。

连服1~2周。

[养生提示]温中健脾,散寒利湿。

生姜性味归经功效及应用

生姜性味归经功效及应用

生姜性味归经功效及应用生姜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

它的性味归经为辛、温,入肺、脾、胃经。

生姜具有广泛的功效和应用,包括清热解毒、健胃止呕、散寒温经、化痰止咳、止痛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生姜的性味归经、功效及应用。

生姜的性味辛,具有散发辛辣气味的特点。

辛味能散寒散邪,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的作用。

因此,生姜主要用于肺寒、胃寒和脾寒的病症,如感冒、咳嗽、胃寒呕吐等。

生姜的温性能提升阳气,促进血液循环,具有温肾壮阳、温经散寒的功效。

因此,生姜对于肾阳虚、寒凝经络引起的疼痛也有一定的作用。

生姜的归经为肺、脾、胃经。

肺主呼吸,脾主运化,胃主水谷。

生姜对于肺部疾病具有较好的祛寒散痰的功效,如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

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生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生姜能发散辛温之性,可用于清热解毒、祛邪降火的病症,如高热、咽喉肿痛等。

同时,生姜还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于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咽炎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生姜具有健胃止呕的作用。

生姜能温中驱寒,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减轻胃纳减退、呕吐等症状。

同时,生姜还能疏散肠气,有助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胀气等问题。

生姜散寒温经的功效也被广泛应用。

生姜温性并能温经散寒,对于经络寒凝、寒湿痹阻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生姜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寒邪、湿邪的排出,缓解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不适。

生姜还具有止呕的功效。

生姜含有姜酮类物质,能刺激味觉神经,改变呕吐的神经传导,对于呕吐引起的恶心、呕吐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因此,生姜在旅途中晕车、孕妇晨吐等情况下经常被使用。

生姜具有止痛的作用。

生姜能温中散寒,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寒邪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生姜还含有姜酮类物质,具有镇痛作用。

因此,生姜对于头痛、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总的来说,生姜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止呕、散寒温经、化痰止咳、止痛等功效。

中药材干姜

中药材干姜

中药材干姜采收加工: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药用部位:根茎产地:主产四川、贵州等地科:姜科原植物:姜植物情况:多年生草本干姜饮片性状: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

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

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

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

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药性:【本经中品干姜味辛温。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

久服主臭气,通神明。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

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

(真武汤加减: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

)火性炎上,有戊土以降之,则离阴下达而不上炎;水性润下,有己土以升之,则坎阳上达而不下润。

戊己旋转,坎离交互,故上非亢阳而不至病热;下非孤阴而不至病寒。

中气既衰,升降失职,于是水自润下而病寒,火自炎上而病热。

戊土不降,逆于火位,遂化火而为热;己土不升,陷于水位,遂化水而为寒;则水火分离,戊土燥热而己土湿寒者,其常也。

而戊土之燥热,究不胜己土之湿寒,盖水能胜火,则寒能胜热;是以十人之病,九患寒湿而不止也。

干姜燥热之性,甚与湿寒相宜,而健运之力,又能助其推迁,复其旋转之旧;盖寒则凝而温则转,是以降逆升陷之功,两尽其妙。

仲景理中用之,回旋上下之机,全在于此,故善医泄利而调霍乱。

凡咳逆齁喘、食宿饮停、气膨水胀、反胃噎膈之伦,非重用姜苓,无能为功;诸升降清浊、转移寒热、调养脾胃、消纳水谷之药,无以易此也。

五脏之性,金逆则生上热,木陷则生下热。

吐衄呕哕、咳嗽喘促之证,不无上热;崩漏带浊,淋涩泄利之条,不无下热。

而得干姜,则金降木升,上下之热俱退。

以金逆而木陷者,原于中宫之湿寒也,干姜温中散寒,运其轮毂,自能复升降之常而不至于助邪。

中药“温里药”——干姜

中药“温里药”——干姜

中药“温里药”——干姜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广东广西。

均系栽培。

冬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趁切片晒干或低温燥者称为“干姜片”。

本品气香特异,味辛辣。

以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切厚片或块,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孕妇慎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干姜味辛,表解风寒,炮苦逐冷,虚寒尤堪。

三、临床应用1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本品辛热燥烈,主人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感寒腹痛”,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多与人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伤寒论》);《外台秘要》单用本品研末服,治寒邪直中脏腑所致腹痛;治胃寒呕吐,常配高良姜,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者,可与黄芩、黄连、人参等同用,如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论》);治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与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

2.亡阳证,肢冷脉微本品辛热,入心、脾、肾经,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

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伤寒论》)。

正如《本草求真》所云:“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3.寒饮喘咳本品辛热,入肺经,善于温肺散寒化饮。

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常与细辛、麻黄、五味子等同用,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挥发油,如6-姜辣素、α-姜烯、牛儿醇、β-甜没药烯等,6-姜辣素是其辛辣成分。

2.药理作用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

其水提取物或挥发油能明显延长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时间。

干姜 (2)

干姜 (2)

干姜
[拉丁名称]
[别名]
[药材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均系栽培。

冬季采收。

切片,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辛,热。

归脾、胃、肺经。

[药性说明] 干姜辛热,守中上二焦,长于温暖脾肺而散寒化饮,兼有回阳之功。

故为中焦虚寒、肺寒痰饮之要药;其回阳力缓,多作辅药使用。

[功效] 1.温中散寒主治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及外寒内侵,脘痛呕吐等证。

常配伍益气温中药。

2.温肺化饮主治寒饮伏肺,痰多咳嗽,形寒背冷等症。

配伍温化寒痰药。

3.兼能回阳适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多作附子的辅药用。

[药理知识] 1.治疗外伤化脓性感染:用生姜自然汁调入干姜粉敷于创面,以无菌敷料覆盖,每日换药2~3次(《中医杂志》1989;30(2):41)
2.治疗遗尿:用于姜15g,加入200ml水,煎至100ml,滤渣取液和面粉调成糊状,摊于3块2寸见方布上,晒干即成,选中极、三阴交将此姜饼置于穴上,艾灸,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3天为1疗程。

(《陕西中医》1987;8(11):35)
[有效成分]
[临床应用]干姜为常用驱风,健胃药,可轻度刺激消化道,使肠张力增强、收缩节律和蠕动加快,有时继以运动抑制。

浸膏有镇吐作用。

干姜及其挥发油对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有兴奋作用。

此外,本品还有镇静、镇痛、抗菌作用,并可兴奋心脏和血管运动中枢。

[贮存]
[鉴别]。

干姜的用法用量和功能主治

干姜的用法用量和功能主治

干姜的用法、用量和功能主治1. 干姜简介干姜,即生姜经过清洗、去皮、晾干或烘干而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干姜在中医药理论中被认为是温中散寒、理气和胃的药物。

它具有辣、温的性质,能够活血化瘀、温通经脉、助消化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2. 干姜的用法2.1 冲泡成姜水•取适量的干姜切片,将其放入沸水中浸泡10-15分钟;•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蜂蜜或柠檬汁。

2.2 炖汤煮菜•在煲汤或炖煮菜肴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干姜块;•干姜能够去腥增香,还能帮助提高菜肴的消化吸收。

2.3 干姜粉调味•将干姜磨成粉末,可用于烹饪、烘焙、调味等多种用途;•可根据个人口味适量添加到菜肴中,增香调味。

3. 干姜的用量3.1 冲泡姜水•干姜切片约5克,用沸水冲泡500毫升即可;•如有需要可根据个人口味和需要进行适量增减。

3.2 炖汤煮菜•根据菜肴的具体情况和个人口味,适量添加干姜块;•一般来说,可以将干姜块控制在5-10克左右。

3.3 干姜粉调味•根据菜肴口味和个人喜好,适量添加干姜粉末;•一般来说,每次使用干姜粉末的用量控制在1-3克即可。

4. 干姜的功能主治4.1 改善消化不良•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助消化的作用,能够缓解胃寒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适量食用干姜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效果。

4.2 缓解呕吐和恶心•干姜具有止呕的作用,可用于缓解普通性呕吐、运动晕吐等症状;•将适量的干姜姜水慢慢饮用可缓解恶心感。

4.3 缓解寒性疼痛•干姜具有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缓解因寒引起的疼痛症状,如寒性关节痛、寒疝等;•可以将干姜片研粉,搭配适量的温水敷患处,有助于缓解疼痛。

4.4 驱寒暖身•干姜具有辣、温的性质,可用于驱寒保暖;•可将干姜切片加入热水中泡脚或泡澡,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寒冷引起的不适。

5. 注意事项•孕妇、体质寒凉者、脾胃虚寒者应少量食用或避免使用干姜;•干姜过量食用可能导致口腔、消化道不适,应适量使用;•对于过敏性体质者,应慎重使用干姜,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

中药大全-解表药-辛温解表药-生姜

中药大全-解表药-辛温解表药-生姜

中药大全-解表药-辛温解表药-生姜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根茎。

根茎肉质、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

也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

1、生姜的药用部位。

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的根茎。

2、生姜的采收。

于9-11月间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入药。

捣汁名生姜汁。

3、生姜的性味
生姜性味辛,微温。

4、生姜的归经
生姜归肺、脾经。

5、生姜的功效
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

6、生姜的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证。

生姜辛散发表,可加入辛温解表剂中,增强发汗效果,如桂枝汤等方剂均有生姜。

轻微感冒,可煎汤加红糖热服。

(2)用于胃寒呕吐。

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

随配伍之不同,可用于多种呕吐,常与半夏同用至胃寒呕吐,即小半夏汤;若热证呕吐,可配伍竹茹、黄连等同用。

(3)用于风寒客肺的咳嗽。

有温肺除痰止咳之效,长配伍其他散寒止咳药用。

7、生姜的用法用量
3~10克,煎服或捣汁冲服。

生姜辛温,对于阴虚内热及热盛之证忌用。

8、文献摘要
《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本草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

高良姜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高良姜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高良姜药材名称:高良姜拼音名称:GAOLIANGJIANG别名: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

科属: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产地:产广东、广西;野生于荒坡灌丛或疏林中,或栽培。

性味:[性味、归经]辛,热。

归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中成药:共有90种中成药使用高良姜:天和追风膏胃泰胶囊补血调经片活血风寒膏王回回狗皮膏牙痛药水甘和茶闽东建曲九气心痛丸救必应胃痛片等。

应用:1、胃寒冷痛。

本品辛散温通,能散寒止痛,为治疗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

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多与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治疗卒心腹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舒,可与厚朴、当归、桂心同用。

2、胃寒呕吐。

本品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

治疗胃寒呕吐,多与半夏、生姜同用;治疗虚寒呕吐,常与党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配伍效用:1、高良姜配伍半夏:高良姜温中化湿;半夏燥湿止呕。

二药伍用,有温中祛湿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寒湿所致之呕吐。

2、高良姜配伍草豆蔻:高良姜温中祛湿止痛;草豆蔻化湿行气。

二者伍用,有温中化湿、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湿所致之脘腹冷痛、泄泻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3~6G。

研末服,每次3G。

注意事项:阴虚有热者忌服。

采收加工:人工栽培的高良姜一般种植4年采收,但以种后5~6年收获的根部含粉质多、质量好、产量高。

多在秋末冬初时选择晴天采收,采收时先将地上茎叶割除,进行翻地,收集根茎,或用锄把根茎挖起,抖去泥土。

炮制工艺: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贮藏储存:置阴凉干燥处。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桂皮酸甲酯,亦含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

根茎尚含高良姜素、山萘素、山萘酚、槲皮素、异鼠李素、高良姜酚。

2、药理作用:(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高良姜煎剂能促进胃酸分泌,能显著对抗阿托品抑制墨汁胃肠推进率,并能对抗番泻叶引起的泻下作用,但不能对抗蓖麻油的泻下作用。

干姜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干姜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干姜药材名称:干姜拼音名称:GANJIANG别名:均姜,川姜,白姜,黄姜,平姜。

科属: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贵州;浙江、山东、湖北、广东、陕西亦产。

其中以四川、贵州的产量大,且品质好,销全国并出口。

性味:[性味、归经]辛,热。

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中成药:共有244种中成药使用干姜:神黄钠铝胶囊定喘膏庆余辟瘟丹骨痛灵酊参贝北瓜膏妇科万应膏骨增生镇痛膏通络祛痛膏活血止痛膏白癜风胶囊等。

应用:1、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

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

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阳证。

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

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3、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

本品辛热,善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配伍效用:1、干姜配伍白术:干姜辛热,温脾胃、散寒邪;白术甘苦而温,补中益气、健脾燥湿。

二者合用,有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胀满、食少、呕吐、泄泻等症。

2、干姜配伍甘草:干姜温助脾阳;甘草补中缓急止痛。

二者伍用,有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时作时止、喜暖喜按者。

3、干姜配伍高良姜:二者均为辛热之品,有温中散寒之作用。

但干姜长于温脾祛寒止呕;高良姜功擅温胃止痛。

相须为用,其温中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胃寒腹痛、呕吐、泄泻等症。

4、干姜配伍人参:干姜辛甘大热,温中散寒;人参甘而微温,大补元气。

二者合用,干姜得人参则中气畅达、行而不过;人参得干姜则补而能行,补而不滞。

共奏补脾胃、温中焦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姜

姜【基源】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的根茎。

姜[3]【别名】紫姜,子姜,生姜,鲜姜,老姜。

【性味】温,辛。

【功用】开胃止呕,发汗解表。

【成分】可食用部分95%。

每100g中含能量172kJ,水分87g、蛋白质1.3g、脂肪0.6g,膳食纤维2.7g,碳水化合物7.6g、胡萝卜素170μg、视黄醇当量28μg,硫胺素0.02mg、核黄素0.03mg、尼克酸0.8mg;维生素C 4mg;钾295mg、钠14.9mg,钙27mg,镁44mg、铁1.4mg,锰320mg、锌0.34mg,钢0.14mg,磷25mg,硒 0.56μg。

尚含促进消化液分泌的姜辣素等成分。

[3]姜科姜属植物,也称“生姜”;开有黄绿色花并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茎。

根茎鲜品或干品可以作为调味品。

姜经过炮制作为中药的药材之一,可用于熬姜汤治疗感冒。

姜姓,中文姓氏之一。

生姜可以去腥膻,增加食品的鲜味。

生姜指姜属植物的块根茎。

性温,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吃过生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

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呆久后,吃生姜就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基本信息【物种名称】姜【又名】生姜、干姜、姜皮【拉丁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英文名称】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科属分类】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Zingiber【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草本。

根茎肉质,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

叶子列,披钍形至条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平滑无毛,有抱茎的叶鞘;无柄。

花茎直立,被以覆瓦状疏离的鳞片;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长约5厘米,宽约2.5厘米;苞片卵形,淡绿色;花稠密,长编印2.5厘米,先端锐尖;萼短筒状;花冠3裂,裂片披针形,黄色,唇瓣较短,长圆状倒卵形,呈淡紫色,有黄白色斑点,下部两面三刀侧各有小裂片;雄蕊1枚,挺出,子房下位;花柱丝状,淡紫色,柱头放射状。

生姜

生姜

生姜(各家本草论)药名:生姜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姜汉语拼音:sheng jiang拉丁文名: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英文名:Fresh Ginger, Common Ginger, Gingerrace,Ginger juice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性味:味辛;性温归经:肺;胃;脾经功效: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主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

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调搽用药禁忌: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功效分类:解表药;开窍药各家论述: 1.成无己: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2.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

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

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3.《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

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4.《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

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

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

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

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5.《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

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

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6.《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2.12生姜

2.12生姜
• • • • • • • • 【药品出处】本品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 【产地】主产于四川犍为、江苏扬州、浙江温州、安徽贵池贵,广西百色、西林,山东、云南、陕西等地亦产。 【采收加工】在冬至前后,茎叶枯黄时开始收获,这时块茎已充分长大,而且组织充实,辣味浓郁,收获时挖起全株,去除茎叶,抖净泥沙。 【药材鉴别】本品为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豉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 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饮片鉴别】本品为不规则的厚片,可见指状分枝。切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品质】本品以呈不规则状、表面黄褐色、断面浅黄色、气香特异、味辛辣、无霉烂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润透后切厚片或块,备用。 【主要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姜醇、B-甜没药烯、a和B-金合欢烯;辛辣成分:姜酚、姜辣醇、10姜辣素、姜辣醇等。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生姜性味辛微温,归肺经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多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归脾胃经,温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呕作用良好,素有“呕家圣药”,多用于胃寒呕吐等证。 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天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均有一定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搽患处或炒热熨。 【使用注意】本品能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慎用。 【贮藏】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

【精品】生姜《中国药典》

【精品】生姜《中国药典》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

【备注】(1)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

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

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

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2)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

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

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3)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

性味辛凉。

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

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炮制】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煨姜: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性味】辛,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千金·食治》:”无毒。

”③《医学启源》:"性温,味甘辛。

”④《医林纂要》:"煨姜,辛苦,大热."⑤《本草再新》:"煨姜,味辛,性温平,无毒。

”【归经】入肺、胃、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经。

”②《本草汇言》:"入脾、肺、肠、胃诸经。

”③《本草经解》:”入胆、肝、肺经。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止呕,开痰。

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中医大全生姜

中医大全生姜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8~11月间采挖,除去泥土、茎叶及须根,临用时切片,生用;或煨制用;或捣汁用。

药材性状:气香特异,味辛辣。

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历史姜以根茎入药,本应为“薑”,《说文解字》写作“薑”,训解为“御湿之菜也”。

《本草纲目》引王安石《字说》云:“薑能强御百邪,故谓之薑。

”1.生姜一名,虽首载于《名医别录》,但实出自《神农本草经》,其中品干姜条下云:“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可见当时二者未加区别入药。

2.《名医别录》区分生姜于干姜,谓其“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3.《本草经集注》“归五脏,祛风邪寒热……止呕吐,去痰下气,除风湿寒热。

”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

5.《本草拾遗》“(生姜)汁,解药毒”。

6.《医学启源》“制厚朴、半夏毒”。

7.《日用本草》“解菌蕈诸物毒”8.《丹溪心法附余》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

9.《本草纲目》“解食野禽中毒”10.《本草从新》谓姜汁“救暴卒”。

11.在概括功效方面,张元素言其“益脾胃,散风寒”12.李时珍言其“生用发散,熟用和中”13.吴仪洛言其“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性能辛,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药食毒,急救昏厥。

应用风寒表证本品辛温发散,逐邪解表,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其又能御邪防病,用于预防感冒,民间俗谚说“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处方”,不仅言其开胃,亦喻其御邪,故李时珍称其“去邪防恶”。

其预防感冒,如复方紫苏膏,以之与紫苏、菊花等同用,制成软膏涂于鼻孔周围或鼻翼两侧(见紫苏);或开水泡服薄茶姜糖饮(《感冒病临床治疗学》)。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生姜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生姜

生姜【来源】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性味归经】辛,微温。

归肺、脾经。

【性能特点】本品味辛发散,微温散寒。

入肺经,散风寒而发汗解表,温肺寒而化痰止咳,为治风寒感冒与咳嗽所常用。

入脾经善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并兼解鱼蟹毒。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

②胃寒呕吐。

③风寒客肺的咳嗽。

④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用量用法】 3~9g。

煎服或捣汁冲服。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故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用。

荆芥【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花穗名荆芥穗。

【性味归经】辛,微温。

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香,微温不烈,药力平和,功在肺肝。

生用长于发散,善散风发表、透疹止痒,为发表散风通用药,治表证及疹痒无论风寒风热皆可。

炒炭性变收敛,善止血,治各种出血可选。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

②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③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④(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

【用量用法】 3~9g。

不宜久煎。

芥穗力较强。

止血须炒炭。

防风【来源】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微温,甘缓不峻,既走膀胱,又入肝脾,功善祛风胜湿而发表、止痛、止痒、解痉,为治风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或兼否寒热皆可投用。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②风寒湿痹,风湿疹痒。

③破伤风,小儿惊风。

【用量用法】 3~9g。

入煎剂、酒剂或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味辛微温,伤阴血而助火,故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羌活【来源】伞形科植物羌活等的干燥根茎及根。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苦燥,升浮发散,主归膀胱,兼归肾,药力较强。

作用偏上偏表,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姜
药材名称:
生姜
拼音名称:
SHENGJIANG
别名:
山姜
科属:
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性味: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中成药:
共有147种中成药使用生姜:附桂风湿膏克伤痛搽剂黄芪健胃膏炙甘草合剂小建中颗粒藿香正气颗粒苓桂咳喘宁胶囊恒制咳喘胶囊通鼻抗感剂通络下乳口服液等。

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以单用或配红糖、葱白煎服。

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
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2、脾胃寒证。

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驱寒开胃、止痛止呕,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

若脾胃气虚,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3、胃寒呕吐。

本品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

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宜,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

若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
即小半夏汤;若胃热呕者,可配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温胃止呕之药。

某些
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4、肺寒咳嗽。

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化饮、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治疗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

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常与陈皮、半夏等
药同用,如二陈汤。

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
的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捣汁服用。

注意事项:
生姜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采收贮藏:
10~12月茎叶枯黄时采收。

挖起根茎,去掉茎叶、须根。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姜醇、Α—姜烯、Β—水芹烯、柠
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Α—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

2、药理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作用。

其醇提物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
吸中枢、心脏。

正常人咀嚼生姜,可升高血压。

生姜水浸液对伤寒杆菌、霍乱
弧菌、堇色毛廯菌、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并有防止血吸虫卵孵
化及杀灭血吸虫的作用。

临床应用:
1、生姜30G,炮附子6G,补骨脂12G,敷脐,治疗小儿遗尿25例,取得了良好疗效。

(《江苏中医杂志》1984,2:封三)
2、鲜生姜片外贴内关穴,可以预防晕车。

(《大众医学》1984,2:22)
3、鲜生姜去皮,切成1~2MM薄片,直接外敷于硬结处,每日一次,每次1~2小时,配合理疗治疗臀部注射硬结病,效果显著。

(《中国民间疗法》2001,2:63)
俗方验方:
1、生姜饴糖汤:
[配方]生姜30~60克,饴糖30克。

加水煎成浓汤,趁温热徐徐饮。

[提示]本方以生姜温肺化痰、止咳,饴糖润肺被虚。

用于虚寒性咳嗽咯痰。

[出处]本方源于《本草汇言》。

2、紫苏生姜汤:
[配方]紫苏叶30克,生姜9克。

煎汤饮。

[提示]本方取紫苏叶发汗、解表散寒,用生姜以增强其作用。

不仅便于服用,且有益胃气、助发汗的作用。

[出处]本方源于《本草汇言》。

3、凉拌子姜:
[配方]子姜30~60克,切成细丝,加醋、盐适量拌食;亦可再加适量白糖、芝麻油。

[提示]该品以醋、盐等拌食有很好的开胃和中,止呕作用;味微辛辣而酸,但不甚温热。

用于胃气不和而偏寒的呕逆少食。

[出处]本方源于《食医心镜》。

食疗食谱:
1、鲜柠檬生姜蜜茶
[材料]鲜柠檬、生姜、蜂蜜
[做法]
(1)将柠檬去皮去籽,切成小块;生姜去皮切成细丝。

(2)一层柠檬姜丝,一层蜂蜜,依次放入到一个干净无油的玻璃瓶中,盖紧瓶盖,放入冰箱保存,三天后即可饮用。

(3)取一勺柠檬姜丝及析出的汁液,置于杯底,冲入温水即可。

[养生指南]
(1)为防止变质,一次不要做太多,做好后需放冰箱保存,一周内饮完。

(2)适用于风寒感冒患者。

2、生姜羊肉粥
[材料]生姜20克,羊肉100克,粳米100克,料酒10克,盐3克。

[做法]
(1)将生姜洗净切片;羊肉洗净,沸水汆血水,切2厘米见方块,粳米淘洗干净。

(2)将粳米、生姜、料酒、羊肉同饭铝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成粥,加茹盐搅匀即成。

[养生指南]
本食谱具有暖脾胃,散风寒,增加食欲的功效,适合胃酸过少、脾胃虚寒、
食欲不振者食用。

附药:
1、生姜皮为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

性味辛、凉。

功能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煎服3~10G。

2、生姜汁用生姜捣汁入药。

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与临床应急服用。

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吐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姜汁
冲服,易于入咽;也可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疗中风卒然昏厥者。

用量
3~10G,冲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