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知识总结——对偶

合集下载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式的知识点总结

对偶式的知识点总结

对偶式的知识点总结偶对式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信息对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以便更加突出和强调这些信息。

在写作中,使用对偶式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容易记住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下面我们将对对偶式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什么是对偶式对偶式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称地呈现信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对偶式可以出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

通常情况下,对偶式会使用对称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进行呈现,以便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对偶式的类型1. 词语对偶词语对偶是指在句子中使用对称的词语或短语,以增强语言的鲜明和生动性。

这种对偶形式常用于修辞和修饰,通过对称的语言形式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2. 句子对偶句子对偶是指在文章中使用对称的句子结构,以便更好地强调信息。

这种对偶形式可以让文章更具有节奏感和鲜明性,更容易让读者记住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3. 段落对偶段落对偶是指在文章的段落结构中使用对称的句子或段落,以突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这种对偶形式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记住文章的内容。

4. 整篇文章对偶整篇文章对偶是指在整个文章结构中使用对称的段落或句子,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和重要信息。

这种对偶形式可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感觉,让文章更加有条理和易于理解。

三、对偶式的作用1. 突出信息对偶式通过对称地呈现信息,可以更好地突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让读者更容易注意和理解这些信息。

2. 增加趣味性对偶式常常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对称的语言形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更愿意继续阅读下去。

3. 强调重要性通过对称地呈现信息,对偶式可以更好地强调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让读者更容易记住这些信息。

4. 增强整体感觉对偶式可以使文章更加有条理和整体感觉,通过对称的语言形式增强文章的结构和鲜明性。

四、对偶式的使用技巧1. 注意词语和句子的对称在使用对偶式时,需要注意选择对称的词语和句子,以突出信息的对称性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对偶和比喻

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对偶和比喻

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对偶和比喻
初中语文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学习语文修辞手法,供大家参考。

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对偶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比喻
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最新)

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最新)

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1、比喻(一)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拟人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排比(一)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4、夸张(一)什么是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二)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三)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七.2常见修辞手法(二)——反问、设问、对偶、反复

七.2常见修辞手法(二)——反问、设问、对偶、反复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常见修辞手法(二)——反问、设问、对偶、反复常见答题形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反问:指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举例:《我的老师》中“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否定的“不喜欢”“不愿意”反问,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挚爱之情。

6.设问:指为了引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作回答的一种修辞手法。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举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文题提出疑问,引人思考。

7.对偶:指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一般用于古诗文中。

8.反复: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抒发了……的心情。

举例:《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例题讲练】山岗上的秃树①车过山岗的时候,忽然就发现了那株树,它突兀地站在冬天的地平线上,远离成片结队的森林,独自站立在寒风中,苍老、孤独、虬枝盘结,努力想把枝枝丫丫伸出生空,却怎样都伸不直的样子。

②那时节,夕阳西下,有飞鸟还巢,金色的夕阳把那棵秃树镀了一层金,暗淡的背景里,那棵秃树,彰显,凹凸,浮雕一样,像一张逆光的照片,唯美,清凉,没有一丝烟火气息,周遭的山岗,田野,石头,兀自静默,唯有风,像一个行吟诗人,抚过秃树,抚过旷野,抚过泥土,抚过沙石,留下一行行蹩脚的诗句。

对偶的作用(总结)

对偶的作用(总结)

对偶的作用(一)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十分普遍。

对偶的作用对偶的句式看起整齐美观,读起节奏铿锵,便於记诵情增强气势行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生动形象琅琅上口具有音韵美表意凝炼抒情酣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很多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1、应用于诗歌中。

2、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

3、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

对偶的作用(二)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的修辞法。

对偶句是由对偶组成的句子。

对偶的句式看起整齐美观,读起节奏铿锵,便於记诵。

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

严式对偶的要求极严,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要词性相同、声调平仄相对、不能有相同的字。

对偶句的作用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资料,使之凝炼集中。

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对偶句的特点(1)上下句字数相等。

(2)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3)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1、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到达,不那么严格。

2、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3、对偶里面是两个语言单位,且字数相同。

例句1、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

2、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4、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5、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6、黑发不知勤学习,白发方悔读书迟。

7、登高极目,览水送归。

8、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对偶的作用(三)对偶,在不一样的领域有着不一样的诠释。

有关对偶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对偶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对偶的知识点总结一、对偶的概念1. 对偶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最早由柏拉图提出。

柏拉图通过对立的概念,强调了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

2. 在逻辑学中,对偶是指针对命题形式P↔Q,当P为真时Q也为真,当P为假时Q也为假。

P与Q的真值相同,称为对偶。

对偶是逻辑推理中的重要概念,有助于推理过程的简化和逻辑等价的判断。

3. 在数学中,对偶的概念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代数学中,对偶空间是指给定向量空间V上的对偶空间V*,表示了V中的线性函数构成的空间。

在几何学中,对偶性可以表示为对偶几何,即在平面几何中,对偶可以对应于点与线的对偶关系。

在范畴论中,对偶由自然变换定义,在范畴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 在物理学中,对偶的概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粒子物理学中,粒子-波对偶原理指出了粒子和波具有双重性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行为。

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对偶的原理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对偶的类型对偶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包括逻辑对偶、数学对偶、物理对偶、文学对偶等等。

下面将针对不同类型的对偶进行详细介绍。

1. 逻辑对偶在逻辑学中,对偶是指一个蕴涵式的两部分,一般都是以“如果……那么……”的形式出现。

逻辑对偶是一个很重要的逻辑等价关系,在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命题逻辑中,对偶是指P↔Q的真值表达式为真。

换言之,当P为真时Q也为真,当P为假时Q也为假。

例如,“如果今天下雨,那么地面会潮湿”与“如果地面不潮湿,那么今天没有下雨”就是一个对偶关系。

在谓词逻辑中,对偶是指量词的对偶,即∀xP(x)与∃x~P(x)的对偶关系。

其中∀表示全称量词,∃表示存在量词,P(x)表示一个关于x的命题函数。

2. 数学对偶数学中的对偶概念涉及到多个领域,例如代数学、几何学、范畴论等。

在代数学中,对偶空间是一个重要概念。

对于一个向量空间V,它的对偶空间V*是由所有从V到其定义域中的标量域的线性函数组成的。

对偶讲解

对偶讲解

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 宫才建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 “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且“六王毕,四海一” 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 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 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对偶
目录:概念 单句对偶 偶句对偶 多句对偶 句中对 总结
概念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意义对称的词组或相关意思的 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如: 天有多高,山有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坟对联)
句中对
同一句中,上下两词语对偶。例如: “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等。

总结



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修辞借代、夸张和对偶知识讲稿

修辞借代、夸张和对偶知识讲稿
例子
她笑得花枝乱颤,仿佛一朵盛开的花朵。(比喻)
练习题二
请将下列句子改写为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练习题
80%
例子
他拿着一本书,仿佛握住了一把 钥匙。(以书代知识)
100%
练习题三
请将下列句子改写为使用夸张的 修辞手法。
80%
例子
他的歌声如此动听,仿佛天籁之 音。(夸张)
练习题
练习题四
请将下列句子改写为使用对偶的修辞 手法。
夸张与对偶的结合
总结词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详细描述
夸张可以夸大事物的特征,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使表达更具震撼力;对偶则是通过字数相等、结构 相似的语句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意思。两者的结合,可以使语言更加整齐、有节奏感,增强语言的音 乐美。
06
练习与思考
练习题
02
01
03
练习题一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有承接、递进、转折等 关系。
对偶的运用
在诗歌中运用对偶可以 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 乐美感。
在散文中运用对偶可以 使语言更加凝练、优美 。
在演讲中运用对偶可以 使语言更加有力、有气 势。
在广告中运用对偶可以 使广告更加吸引人,易 于记忆。
05
修辞借代、夸张和对偶的综合运用
修辞借代与夸张的结合
总结词
增强表达效果
详细描述
修辞借代通过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夸张则通过夸 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使表达更具震撼力。两者的结合, 可以使语言更加丰富、有力,增强表达效果。
修辞借代与对偶的结合
总结词:形成对比
详细描述: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意思 ;而修辞借代则是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两者的结合,可以使语言形成鲜明 的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3篇)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3篇)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修辞: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赏析之对偶+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赏析之对偶+课件

3、工对(对联、对仗)的构成特点:
⑤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⑥上下联平仄要相调,末字要平仄相合。(这点高考一般不涉 及)上下联讲究声律相对,主要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 耳动听,铿锵有力。 上联:云带钟声穿林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 构成和表达效果。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 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 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 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参考答案】 ①对偶构成: “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两两相 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 是两两相对,意义紧密相连。②表达效果: 形式整齐,节奏感 强,语言凝练,概括力强,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突出 了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和传统节日的价值。
3、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 ,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 是唐宫汉阙?
树边红雨,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此间 有尧天舜日。
【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 尧天舜日。
当你来到这湖边,想到它在此成为风景,已有千年的历史,你的心 ,便一定会慢下来,慢下来。
归纳记忆: (1)形式上:句式整齐,音节匀称; (2)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 (3)节奏上:抑扬顿挫,音乐感强; (4)读者上:朗朗上口,便于吟诵。
4.解题思路:
(1)鉴赏对偶手法或分析对偶的表达效果/好处/作用等: ①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②“××”和“××”相对,“××”和“××”相对 ,“××”和“××”相对; ③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反,对仗工整, 音韵和谐,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地写出....../突出了强 调......(回到文本具体分析)

修辞方法简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修辞方法简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修辞方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修辞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一、【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二、【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三、【拟物】: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四、【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类别有: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五、【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要三个以上!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修辞手法知识总结

修辞手法知识总结

修辞手法知识总结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运用特殊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段来达到修辞目的的艺术方法。

它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本文将从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借代和反义等常见修辞手法进行总结。

首先是比喻,指的是通过拟人的方法来生动地描述一些对象,以便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写实对象。

比如:“他心灵的河流干涸了”中的“心灵的河流”用来比喻一个人内心的枯萎和失落。

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过度夸张或缩小来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中的夸张修辞使得形象更加生动。

排比是指通过并列的方式为同一事物或主题表达不同的程度或发展,以增加表达的效果。

例如:“既要尊重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严肃认真,又要轻松愉快。

”对偶是指在语句或段落中对称使用相同或类似的语句结构,以增加修辞效果。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表达效果。

反复是指在文章中反复使用一些词语或短语,以增加修辞效果和强调重点。

例如:“我爱你,无论是在黎明之前还是在黄昏之后。

”设问是指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的思考,或者自问自答,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你知道世界上最忧伤的风是什么吗?那就是离别的风。

”借代是指用一个事物或形象代表另一个事物或思想,以增加修辞效果。

例如:“这片绿叶,代表着生机和希望。

”反义是指通过使用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来强调事物的特性,以增加修辞效果。

例如:“愚公移山”中,愚公表示奇思妙想;而“移山”则是一种无比巨大的工程,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

修辞手法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作家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相互结合,形成更为复杂和生动的修辞效果。

因此,对于学习文学和写作的人来说,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修辞手法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

修辞手法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

修辞手法鉴赏知识点总结大全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用以增加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的技巧和方法。

它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以下是修辞手法的一些常见知识点总结: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的比较,揭示出被描述事物的特点。

例如:她的眼睛像黑夜中的明星,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形象和活泼。

例如:大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好像在向我招手。

3. 夸张:对事物的某些特点进行夸张描述,以突出其特殊之处。

例如:他的力气大得可以举起一头大象。

4. 对偶:通过并列或对称的方式,将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呈现。

例如:信任是爱情的基石,背叛是爱情的死亡。

5. 排比:将同类事物或相似结构的短语、词语进行并列,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我希望明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心情愉快。

6. 比拟:通过找出两个相似的事物之间的关联,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识特征。

例如:他的笑声如同天籁般的美妙。

7. 省略:在表达中省略掉一些不重要或明显的信息,以使表达更简洁明了。

例如:今天的天气真糟糕(省略了补充形容词)。

8.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例如:难道我们不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吗?9. 比照:通过对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并从中突出所要表达的特点。

例如:他的眼神像鹰一样锐利。

10. 倒装: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对换,以突出某一部分信息或调整句子的语气和语序。

例如:年轻的时候,我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激情。

11. 擅长运用修辞手法的作家:列出一些著名的擅长运用修辞手法的作家,如李白、杜甫、苏轼、鲁迅等。

总结: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作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本文简要介绍了常见的修辞手法知识点,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比拟、省略、反问、比照、倒装等。

修辞方法简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修辞方法简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修辞方法简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初中其它修辞:引用、互文、借代、顶真、通感、联想……一、【比喻】补充1、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如:在稿纸上踩出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注意: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2、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见《点击中考》P373、作用:生动具体形象;表达效果回答技巧: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写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例:下列句子的修辞及表达效果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紫藤萝的花朵比作帆,花萼比作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紫藤萝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花盛开的喜悦之情(写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二、【拟人】补充1、作用: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表达效果格式回答: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情感或动作行为,生动体现了……表现作者……情感。

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油蛉、蟋蟀人的行为,生动体现了夏天的勃勃生机。

三、【夸张】补充1、作用: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2、夸张类别有:扩大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伸手取弓,那箭早已呼啸着射中目标。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对偶 修辞手法课件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对偶  修辞手法课件

环节三:对偶的方式
串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 偶形式。 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句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前 者写绿树在村边环绕,后者写青山在村外平斜,既有均齐之美, 又意思联贯,自然而不呆板。
环节四:对偶的种类
4.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 【如】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请给下面的句子写出下联 :
清晨雨纷纷。 黄昏路漫漫。
春风起,看彩蝶翩翩舞动。 夏雨落,听大水哗哗流淌。
看祖国大好河山片片。 闻儿童悦耳书声琅琅。
天上星光,河边倩影,袅袅娜娜风姿绰约。 镜中容颜,眉间明眸,羞羞怯怯妩媚妖娆。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刘禹锡《陋室铭》里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分 别从“谈笑”和“往来”两个角度写陋室的朋友,一个“有” 字,一个“无”字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环节三:对偶的方式
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子牛。
《书·大禹谟》里“满招损,谦受益”句子分别从“自满”和 “谦虚”两个相对立的方面去谈,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环节四:对偶的种类
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
来。
环节四:对偶的种类
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
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对句对偶句。 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 ——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
对 偶
修 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知识总结——对偶
一、定义: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二、分类:
1、正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

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

(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

“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

“比邻”,近邻。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岳阳楼记》
——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块璧玉,静静的沉浸在水底。

(“皓月千里”对“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金”。

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2、反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例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

(“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3、流水对
不同于一般对仗出句与对句相互映衬的原则,流水对中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且具有一定的前后次序。

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这两句之间有前后承接关系,必须是先到水穷之处,
然后才能坐下来,看云起云落。

这两句的先后次序不能倒置,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

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又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

(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要想用尽目力眺望到极远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层楼。

(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


三、规则: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四、例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语意相关、字数相等、对应的字词性相同,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这种是工对,平时对于平仄和词性相同的要求不是这么严格。

五、作用
使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