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

合集下载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1.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不灭,循环往复;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物质循环中的生物作用。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有机物质腐烂的速率。

人类活动影响。

元素的性质。

生物的生长速率。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4.碳循环:c的存在形式:co2、无机盐、有机碳。

主要循环过程: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5.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外表而导致气温上升。

温室气体:CO2\CH4\N2O\SF6\CFCs\HFCs。

温室效应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全球气候常发生暴雨或干旱。

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改变。

6.N循环:生物可利用的N的形式:NO3-\NO2-\NH4+。

N循环的主要过程: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意义:平衡反硝化作用。

对局部缺氮环境有重要意义。

使N进入生物循环。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氮气,回到大气库中。

7.P循环:典型的沉积循环。

P以不活泼的地壳作为主要的储存库。

v磷的循环过程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或直接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

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应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

一局部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外表的磷矿化•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

8.赤潮:氮和磷的浓度大于0.2和0.02mg/L时,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性变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在水面上聚集成大片的水华〔湖泊〕或赤潮〔海洋〕。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反复性和循环性。

1. 全球性:物质的全球性流动是从太阳向地球的各个方向进行的,不受地域限制。

2. 反复性:物质从生产者固定下来后,即被消费者利用并重新回到无机环境,开始新一轮循环。

3. 循环性: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通过吸收和分解作用不断进行着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即使没有人类或其它智慧生命介入的情况下也依然存在。

此外,物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两者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同时,这种流动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会导致自然界的平衡机制受到破坏,从而给人类带来危害。

第三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第三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⑤ 未喷洒农药的邻近地区一带生物体内也含有农药
的成分
A.①②
B.②④⑤
C.③④
D.②③
6.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 生态系统的成分,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C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生产者 C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
递是以 ____C_O_2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
生物圈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联系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2.在生态系统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
程是 A.光合作用
练习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1)碳存在的形式 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 碳酸盐 形 式存在,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是 有机物 。
(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碳通过__光__合__作__用__和__化__能__合__成__作__用___两种代谢 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碳以___C_O_2___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D
统各成分中A为 消费者,B为 分解者。 A
B
(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光合 作用实现的,C
D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
过____分__解 作用实现的。碳循环始终与 能量 结
合在一起。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__石__油__、__煤___炭__等__形式
储藏在地层中。
7.(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 CO2的方式。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食物链中每 一营养级生 物所含能量 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 生物个体的 数目
每一营养级 生物的总生 物量
(1)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现象。数量金字 塔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大,而后一营 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小时,会出现倒置现象。 如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个体数比例关系可形成如右 图所示的数量金字塔。
(2)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金字 塔呈现倒置状况。如人工鱼塘中生产者的能量未必比消费 者(鱼)多。天然生态系统则必须当能量状况表现为金字塔形 状时,方可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维持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


[课堂笔记] (1)玉米、鸡、牛、人之间的食物关系见答案。 (2)因人与鸡均食用玉米子粒,而牛食用玉米秸秆,且人还食 用鸡和牛,故人与鸡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人与牛的种 间关系为捕食,而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 (3)该农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玉米,生产者(玉米)固定的 太阳能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食物链越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损耗越多,高营养级获 得的能量也就越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中的能量流入人体内 所经过的食物链延长,故人获得的总能量将减少。
[例1] (2009·全国卷Ⅰ)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
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
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
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
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②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能量流经每一营养 级时均有损耗,故食物链营养级环节越多,能量 损耗越大,欲减少能量损耗应缩短食物链。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水是很好溶剂,水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 利用的作用。
3.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流失
沉积
因此,了解水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
二、水循环的驱动力
1.从能量动力学分析表明是太阳能驱动全球水 循环。
2.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植物 蒸腾作用
3.海洋,陆地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不断蒸发水分。
第三节 气体循环一.碳循环 储存库①储量有多少,蓄库是什么 交换库
②生物的吸收,利用方式(植物利用元素的 性质) ③输入,输出的途径,方式 ④循环途径 ⑤人类活动对循环过程的影响:消极因素, 积极因素
碳存在于生命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中。它最主要 的储存库是岩石圈占总量的99.9%,2.7×1016吨。 多以碳酸盐形式存在,很少一部分以碳氢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形式存在。
大气圈中水的周转时间为10.5d,也就是说,大 气圈中的水分一年要更新大约34次。
在海洋中,硅的周转时间最短,约800a,
钠最长,约2.06亿年。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类型
1.水循环:水的动态平衡
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遇冷 凝结,通过雨,雪,和其它降雪形成回到地球表面, 为水循环。
和流通(flow)两个概念来加以概括。 1.库:Enwion中某一元素 相对集中的地方 蓄库:某种元素储存最多的环境部分,每一种化学元素都存 在一个或多个蓄库。或者说物质循环中物质存放的环境部分。
活动库(交换库):存在于生物体系或非生物体系 中,其中的元素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中进行迅速交 换的,比较小且更加活跃的部分,从形成存在的空 间都比较易于进入生态系统中,通路通常受生命过 程的控制。
四.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是水的循环途径,淡水资源 量,全球水循环是平衡的,但局部地区水分分布 不均匀。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包括截取、渗透、 蒸发、蒸腾和地表径流。

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78张PPT)

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78张PPT)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
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 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 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 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 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 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 个国际大城市。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A
练习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描述的是( )A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 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糖类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并将 无机氮的化合物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碳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
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 还有化能合成作
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不难看出,碳在生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茎叶加工物叶Biblioteka 水稻粪粪尿




鱼粉 猪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循环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一个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会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和传递,不断地从一个组分转移到另一个组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

2. 全球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它不受地域限制,而是以地球为整体进行运转。

3. 长期性:物质循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地球的演化过程相伴而行,具有长久的时间尺度。

4. 相对稳定性: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地被转化和利用,但总量保持不变。

5. 受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产生影响。

例如,过度的开发和采矿活动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而工业生产和使用化学品也会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这些都会影响物质循环的平衡。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全球性、长期性、相对稳定性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等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第七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北京供水三分之二来自地下水。近年来,由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北京平原地面沉降呈 快速增加趋势。到目前为止,在东郊八里庄—大郊亭、东北郊来广营、昌平沙河—八仙 庄、大兴榆垡—礼贤、顺义平各庄等地已经形成了五个较大的沉降区,沉降中心累计沉 降量分别达到722毫米、565毫米、688毫米、661毫米、250毫米。最严重的地方, 地表还在以每年20至30毫米的速度下沉。
英国伦敦浓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浓雾不散, 连日无风,而而当时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 期,成千上万的烟囱照样向空中排放大量黑 烟,煤烟粉尘和湿气积聚在大气中,各种污 染物凝集在雾滴上成了烟雾,致使在短短的 4天中死亡4000人;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 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 这是20世纪世界上 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
四、磷循环 1、磷循环的途径 (1)沉积型循环 (2)贮存库:岩石圈和水圈 2、磷循环的现状 磷循环是不完全的循环,它实质上是一个单向流 失过程。 3、磷循环的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
Lalli & Parsons
, 1997 )
化石燃料的形成
三、氮循环
1、氮循环的途径 (1) 贮存库:大气。 (2)氮的固定: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大气固氮)、工业固 氮。 (3)氮的损失:反硝化、有机物的燃烧、淋溶、流失、挥 发 2、氮循环失调造成的环境问题 (1)水体富营养化 (2)地下水中的NO2-、 NO3-具有致癌作用 (3)臭氧层的破坏 (4)光化学烟雾
过度开采地下水长三角如何应对地面降?
“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 现象,但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原因是过量开采 地下水。调查显示:在长三角(长江以南)10万km2的 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性地面沉降 与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 200毫米,面积近1万km2 。其中上海市区、江苏苏锡 常地区、浙江杭嘉湖等地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 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08、0.82米,形成 了三个大“漏斗”。苏锡常地区因不均匀沉降,目前已 发生22处地裂缝地质灾害。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发 生地面沉降现象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 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 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显示,由于过量开采 地下水形成“地面沉降”,造成长三角地区经济损失近 3150亿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1一、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⑴⑴循环过程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⑴影响⑴措施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述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述
一般将产生和释放物质的库(即输出大于输入)又称为源(source), 而将吸收和固定物质的库(即输入大于输出)称为汇(sink)。
➢ 贮存库(reservoir pool):容积较大,交换慢,一般为环境库。如土
库 壤库、大气库等。 ➢ 交换库(exchange pool):容积小,交换快,一般为生物库。如植物 库、动物库等。
(5)破坏植被导致区域水分平衡失调。
(6)水资源受污染使本就稀少的淡水资源更加紧缺。
二、碳的地质大循环
1. 碳在全球的分布与循环
碳是生命的骨架,也是能量传递的载体。地球上的碳 在大气、生物体、土壤和水圈及岩石圈中都有分布,岩石 圈是碳的最大贮存库,其次是海洋圈。
图6-3 碳的地质大循环简图(亿t)
(1)含氮有机物的燃烧产生的大量氮氧化物污染大气,一些氮氧化物是 温室气体的成分之一;
(2)发展工业固氮,忽视或抑制生物固氮,造成氮素局部富集和氮素循 环失调;
(3)城市化和集约化农牧业使人畜废弃物的自然再循环受阻; (4)过度耕垦使土壤氮素含量特别是有机氮含量下降,土壤整体肥力持
续下降。
四、磷的地质大循环
0.9 1.8 1-4 0.5 1
(引自Soderlund和Svensson,1975)
自然界的氮素循环可分为3个亚循环,即元素循环、自养循环和异养循环。反 硝化和固氮是氮素循环中2个重要的流 。
图6-4 全球氮的地质大循环简图(1012gN/年) (参照Schlesinger,1997)
2. 人类活动对氮的地质大循环的干扰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目标之一就是提高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转化效率, 使系统的循环效率越接近1越好。

3. 物质循环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A
B
A
C
B D FE
D
E
C


答:甲图A生产者;DE消费者;B分解者;C大气CO2。乙图E生产者; FDB消费者;C分解者;A大气CO2。箭头都代表碳的流动方向。代表 有机物流动,甲图是:A→D→E;乙图是:E→F→D→B。
2.物质循环举例——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碳酸盐 ②碳在生物群落中流动形式: 含碳有机物
➢ 请用图解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 CO2库”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1)图中①~⑦各代表什么?
(2)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的两个生理作用是什么?
(3)以上两个生理作用的场所 是什么?
大气中CO2
①②

生产者



消费者 ⑦ 分解者
(1)①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④呼吸作用;③摄食; ⑤分解作用;⑥植物遗体;⑦动物遗传和排出物
课本P104练习:
一、基础题: 1.(1)√ (2)× 2.A 3. B 4.答:生物圈是一个物质上可以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因为生物圈内的物质可以不断循环利用。但在能量上不 能自给自足,能量唯一来源是太阳能,来自生物圈之外。 二、拓展题
1.答:农产品中的氮元素被人吸收利用,不能都归还土 壤。年年耕作收成,只会使土壤中氮元素逐年减少,因 而需要不断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 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比较表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过程
以有机物为载体 沿食物链(网)流动

物质循环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

物质循环是指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物质通过生物间的相互转化,依次从一种生物体向另一种生物体传递的过程。

物质循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循环性:物质循环是持续不断的,一种物质在生态系统内经历几个生物体的代谢后,会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

2.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包含多种物质和生物参与的,不同的物质通过不同的转化途径进入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

3.储量循环:与能量不同,物质是可以储存的,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会有储量循环的特点,即一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会有不同的储存方式。

4.相互依存: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之间相互依存的结果,只有通过各自的代谢过程物质才能继续在生态系统中转移和循环。

5.与能量流动的关系: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相辅相成,能量的流动影响物质循环的速率和形式,而物质循环则会对能量的流动限制和影响。

【课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2课时)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2课时)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注意: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尽可能 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 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例如,将土壤用塑料 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处理一小时。
土壤进行处理, 排除土壤微生物 的作用
实验结果:
土壤不进行处理, 自然状态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案例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 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 碳在生物群落内传递的形式: 含碳有机物
➢ 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
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
CO2
碳循环
➢ 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光合作用;②化能合成作用
➢ 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方式: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碳循环
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乙液:质量浓度为0.0室5温g(/2m0℃l的)环C境uSO4),甲乙液等量 混匀后再注入( Cu(OH放)2置7)d后,现配现用。砖红色沉淀
是因加入为碘产液生了C加U入试2斐剂O林
➢水浴加热
A1
A2
实验结果 不变蓝
出现砖红
色沉淀
加入 碘液
B1 变蓝
加入斐林 试剂
B2 不出现砖红
色沉淀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生物 群落
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降低了植被的覆盖率
碳循环失调——温室效应
(2)影响
✓ 气温升高 ✓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 ✓ 海平面上升 ✓ 洪灾、旱灾不断 ✓ 土地荒漠化加剧 ✓ 威胁人类和生物的生存。
碳循环失调——温室效应
(3)改善措施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包括:
1. 循环是无偿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免费的,也就是不依赖于货币交换。

2. 具有全球性:整个地球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生物圈中物质的迁移转化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点。

3. 是反复进行的过程:在物质循环过程中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且这个过程可能会反复发生。

4. 与能量流紧密相连: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通常与能量流相联系,因为能量的转换和传递需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物质来完成。

5. 需要生物与非生物的交互作用:物质循环不仅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物质的循环过程。

6. 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归还:有机物质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会被分解成无机物并归还到环境中去,为新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原料。

总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过程,它涉及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物质循环的特点高中生物

物质循环的特点高中生物

物质循环的特点高中生物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的不断循环利用。

它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命现象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的生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质循环是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物质都是有限的,因此物质循环是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始终保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第二,物质循环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有许多不同的物质,包括碳、氮、磷等元素,这些物质之间的循环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

不同的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速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例如,碳循环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来实现的,而氮循环则主要是通过氮循环链条中的一系列微生物来实现的。

因此,物质循环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不同物质之间的循环是相互关联的。

第三,物质循环是一个恒定的过程。

尽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但是总的循环速度是比较恒定的。

生态系统内的物质总量是有限的,因此生态系统内各种物质的循环速度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在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内各种物质的循环速度都是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的。

第四,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生物和环境因素,因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这些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对物质循环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命现象之一,它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的生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质循环的特点主要包括物质循环是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物质循环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物质循环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和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良好运行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 • 磷受水的日到8日,雾大无风,家庭 和工厂排出的烟尘经久不散,大气中SO2含 量3.8毫克/立方米,烟尘4.5毫克,居民普 遍呼吸困难、咳嗽、喉痛、呕吐和发烧,4 天内死亡约4000人
14.7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第14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 • • • • 14.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14.2 全球水循环 14.3 碳循环 14.4 氮循环 14.5 磷循环 14.6 硫循环
14.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 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 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 还于环境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生物与非生物 二者的参与, 同时也包含一些地质与地理作用在內, 因此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 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 产者吸收、利用
本章小结
•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及影响因素 •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与区别 • 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气体型、沉积型、 水循环 • 几种物质的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 环、硫循环 • 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
本章主要概念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小循环、物质循 环的源、库、流,周转率,气体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温室效应、生物富集、生物 放大,酸雨
(4)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 有机物质腐烂的速率:适宜的环境有利于 分解者的生存,并使有机体很快分解,供 生物重新利用 • 人类活动的影响:
– 开垦农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矿物质的流失, 影响物质循环速率
– 化石燃烧把硫和二氧化硫释放大气中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 气体型循环
– 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 – 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 – 循环速度快,例如CO2、N2、O2等 – 贮存库是岩石、土壤和沉积物 – 没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 – 循环速度慢,时间以千年计算,例如P、Ca、Mg等

2023届新高考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23届新高考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夯实基础】一、物质循环的概念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如下图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碳元素的循环)考点解析:1.碳的存在形式 2.碳的循环形式4.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5.碳在生物之间传递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6.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关键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

7.碳传递的方向:碳在生物群落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无机环境中:CO 2、碳酸盐 生物群落中:含碳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CO 2在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其次是某些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1)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3)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四、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五、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实例——铅的富集过程3.途径:食物链(网)4.特点: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高②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

五、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易错辨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物质的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物质循环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过程,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循环。

物质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循环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无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会在生物体内和环境之间不断地转化和传递。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又被动物摄取并转化为能量和废物,最终又通过分解作用返回到环境中。

2.多元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涉及到多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和传递。

有机物的循环主要涉及碳、氮、磷等元素,而无机物的循环还包括水、矿物质等。

这些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物质循环网络。

3.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中的能量转化是不可或缺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物质的形式传递,推动了物质的循环。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这些化学能又被其他生物利用,推动了物质的循环。

4.分解作用:分解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分解作用是指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的过程,通过分解作用,有机物中的元素得以释放出来,进而被其他生物重新利用。

分解作用由分解者(如细菌、真菌等)完成,他们通过分解有机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

5.平衡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一定的平衡性。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基本平衡,循环速度和循环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物质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同时,物质循环还能够维持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平衡,减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失。

物质循环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通过物质循环可以迅速恢复到原有的稳定状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平衡遭到了破坏。

过度的资源开采和排放物的排放导致了物质循环的紊乱和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