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整体就业严峻的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加突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经济支持,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寻找工作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如打印简历、购置服装、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这些在普通学生身上很容易实现的东西,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有可能这些费用是他们几个月的生活费的总和。

因无法支付这些费用而导致的寻找工作准备上的不充分,让这些贫困大学生从一开始就和其他学生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

第二、渠道和资源匮乏。

不能否认的是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

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他们和他们远在乡下劳作的父母所谓的“社会竞争力”远远落后于普通学生。

第三、心理困扰。

走出乡村进入大学的贫困学生往往背负着比其他同学更重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学费可能来自于全村乡亲的资助,来自父母常年省吃俭用的劳作。

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现状。

在就业和这种精神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仇富、悲观、偏激、丧失斗志,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这些不但对于贫困学生及他的家庭是强烈的打击,而且对于社会也是不稳定的因素。

摘要:本文就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现状及贫困大学生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笔者的学生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辅导贫困大学生的工作策略,比如转变贫困大学生的观念、构建多元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及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大德育观等等,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和辅导者、管理者的重视和借鉴。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应对策略大德育观
大学校园中日趋严重的贫困现象已成为显著的社会问题,贫困大学生已成为贫困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名额和贫困家庭子女考入大学比例的逐步升高,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这一问题的突出直接带来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等一系列问题的引发。

当马家爵带着莫名的“仇恨”向他的朋友伸出罪恶的手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被推向了一个颠峰。

本文就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以笔者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辅导贫困大学生的工作策略,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和辅导者、管理者的重视和借鉴。

1.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并轨招生的全面实施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作为主要社会问题早已漫延和渗透到大学的神圣殿堂。

贫困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他们多来自边远地区或农村,其中非独生子女居多。

(1) 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
由于经济拮据,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条件非常差。

他们大多数人的月生活费仅
够裹腹,还有一部分人,每月消费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消费。

他们为了自己的学业和生计,不得不与学校联系,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来维持生活。

因此他们常跟社会接触,对社会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其他同学来的深刻。

(2)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些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的窘迫,大多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刻苦、勤奋。

有调查显示,高校得奖学金的学生大多是贫困生。

但是他们的学习状况一般很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

(3)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其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

由于贫困造成的过重心理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困惑;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较低,遇到挫折后悲观消极;许多贫困大学生到了强手如云的高校,失去了从小到大的优秀生的优势,感到失落以致产生心理问题;他们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有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有的对子女过于溺爱,使他们目中无人,任性骄横,因此他们不常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或者从朋友那儿寻求支持和安慰,也不善于通过娱乐或其他活动来缓解内心的压力,以致于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特点。

(一)自尊而又自卑
自卑是高校贫困生的首要心理问题。

具有自卑情绪的贫困生一般情绪低落,遇事退缩,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接触,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

自尊和自卑是一对矛盾心理,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重。

贫困大学生一般好强、好胜、不甘落后,对社会和他人的态度相当敏感。

他们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面对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悬殊的生活水平,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刺激,原有的韧劲、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慢慢地扭曲变形,以致形成了自尊又自卑的双重性格。

(二)逆反和偏激的心理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公现象,使贫困大学生把自己的“窘迫”归罪于社会。

一些老师方法不得当,甚至带有长官意志,使他们对一切正面的教育持怀疑态度,产生逆反心理。

他们以这种逆反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误解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关心,常常故意和学校、老师对着干,以发泄心中不快。

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脆弱、自尊心强,且不够宽广、宽容,对很多事物带有成见,以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爱钻牛角尖,认死理,处理问题时也易走极端。

(三)渴望交往却又自我封闭、冷漠
渴望交往是年轻大学生的共同特点。

贫困大学生渴望交友,但又怀疑他人的真诚。

他们一方面既要掩饰自己的穷困,又想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面对挫折,他们感到无能为力,丧失挑战困难的勇
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但却忽视了因收费标准增长过快而产生的负面效应——贫困生问题的凸现。

2.现行资助制度的缺陷使高校贫困生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穷国办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在实施成本分担机制以缓解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同时,应该制定相应的经济资助政策,以保证贫困大学生有正常的学习、生活条件。

3.高校大学生辅导工作者的应对策略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观念和能力的高级人才基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贫困与贫困意识的日益增长,给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1.对大学贫困生问题的认识
1.大学贫困生问题关系到公民的教育平等权。

从根本上讲,贫困是低收入人群能否获得高等教育权的问题,是关系到高等教育为什么人的问题。

在我国,享受高等教育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的权利,然而目前各高校在校生每人每年至少需承担6000元左右的学杂费、生活费。

低收入人群子女由于缺乏必要的金钱,常出现难以继续学业的困难。

2.大学生贫困生问题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安定的政治问题。

目前,我国贫困生已成为大学校园里人数众多的群体,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由于经济上的重负,一些人无心学业,甚至讨厌学习,他们的心理负担过重,出现各种消极心理,甚至是心理疾病;有些贫困生对前途悲观失望,自我封闭,乃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 对学生辅导工作者的要求
1 贫困大学生资助观念和方式应该转变应从各高校实情出发,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工作,让有限的资助经费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使广大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

1.变单纯发挥资助的经济功能为经济和教育功能并举
①困难补助与勤工助学融为一体。

有的贫困生因可以定期从学校得到困难补助金而养成依赖困难补助的心理,应该采取困难补助经费与共建基金相结合的新的资助方式。

因为教学生怎样去挣钱买面包比给他们面包要有意义得多,“授人鱼不
如授人渔”。

②抓住机遇、全力贯彻好国家有关政策。

各高校应抓住契机、充分利用、落实到位,这是学校做好贫困生工作的有效途径。

③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激励贫困生成才。

加大奖学金的发放力度,不仅使贫困生能以此支付学杂费,补贴生活,解决生活困难,还有助于优秀的贫困生集中精力完成学业,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2.变无偿资助为主为有偿资助为主。

在现实条件下,对大学生进行有偿资助比无偿资助更能收到资助的效果,增强自主工作的有效性。

将无偿资助转变为有偿资助,采取勤工助学、实行贷学金的制度等资助方式,能为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使资助经费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3.变完全依赖政府资助为在坚持政府资助为主的同时,开拓社会资源。

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继续依赖政府下拨学生资助经费已不能完全解决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

所以,在坚持政府资助为主的前提下,高等学校应积极开拓社会资源形成新的大学资助经费来源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关注并资助贫困生。

3.建立科学现代的教育管理队伍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教育管理的对象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困惑,学生工作人员必须有坚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需要建立专家专职型的教育管理工作队伍。

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高速公路及传媒,既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产生一些负效应。

强化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引导,建立大学生网上行为监控机制,制定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的筛选、鉴别和使用。

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及时地反馈学生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正确地作出客观判断,对学生工作的及时改进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正确、公正、公平的测评,能激发更强的工作责任心和成就动机,对不足、缺陷会起到鞭策作用。

4.改善不良的心理关怀
据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工作者对于贫困生心理关怀的看法与实践有以下误区:
物质化。

多数教师认为对贫困生的帮助只是物质和资金上的,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一般很少关心。

思想政治化。

多数教师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或品德问题,基本上是自发地从一般教育经验出发,采取单一的谈话、说服教育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个别化。

多数教师对贫困生充满了关爱并真情相助,但由于物质、精力有限,很难照顾到多数贫困生,更多的是对少数特殊的学生给予特殊的政策和照顾。

鉴于以上问题,学校和辅导工作者应改变对贫困大学生关怀和帮助的方式和观念,不应该单纯的物质化,而应该物质和精神帮助并重;不应只重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更多的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给他们更多的心理关怀;不应只是对个别和特殊的优秀生给予照顾,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对更多的贫困生给予多方面的关爱和帮助。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转变贫困大学生的观念
我们常说,人穷志不短。

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贫困的学生在贫困面前失去了自己的志向和人格。

(1)首要的是要培养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的观念和改变贫困的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争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可以实现梦想,成就自我。

(2)设立勤工俭学岗位,既可以给特困生一些物质帮助,又可以锻炼自食其力的能力,防止有些人养成不劳而获、只知伸手要钱的习惯,同时锻炼大学生在社会上最基本的谋生能力,使大学生待业的比例降低。

(3)设立奖学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而特困生作为学生中的一部分,刻苦学习,立志成材,争取成为学业上的佼佼者不仅是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好方法,也是增强自信,回报社会的好方法。

2 构建多元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高等学院作为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应逐步建立和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机制,以保证他们完成学业。

首先,高校根据自己的财力,划拨一定的教育基金,作为贷学金、奖学金和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基金。

奖学金不仅依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考评进行评定,而且应对贫困生有一定的倾斜政策,使他们获得精神鼓舞和经济支持。

贫困大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状况申请定期或临时困难补助。

从长远看,改革现有的贷还款方式,以相关的法律制度为保证,贷学金制度应成为高校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本措施。

然后,要让师生都认识到勤工助学的重要性,积极与社会上的企业单位联系,
开发校外勤工助学岗位。

向社会宣传大学生助学的重要意义,让全社会在关心支持他们的同时,把这些具有较高素质又资源丰富的劳动力推销给企业,与更多的企业展开广泛合作。

第三,开展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困难的重要途径和长远之计。

学校应设立一些固定的适合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工作岗位,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工作和劳动来获取报酬,使资助和自助结合起来。

学生工作部门应支持学生在假期从事家教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推动其走向社会。

第四,学校在思想上关心爱护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完全的学分制,使学分制成为一种具有相对自主和灵活学习的方式,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勤工助学来完成学业,甚至是提前报效祖国。

第五,各高校应建立勤工助学信息网页,把有关学生的基本情况、专业特长等资料通过校园网向外发布信息,吸引更多的企业寻求合作。

3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大德育观
(1)思想道德教育
勤工助学活动既要经济资助,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既扶贫又扶志的工作。

除了要使贫困生在劳动中养成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还要将之化为学习动力,激励自己不断上进,这比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都好。

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有权力接受高等教育,贫穷不是他们的过错。

当社会各阶层和政府部门采取种种措施为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只是安排一个岗位或创造一次机会就算是解决问题了。

这些大学生的人格尊严及劳动的权益是否得到尊重和保障,同样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思想教育工作人员还可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诚信教育在大多数的物质资助途径中,都需要贫困大学生有很好的诚信才能顺利进行。

但目前,即使在一些个人信用制度很健全的国家,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率也是很高的。

因此,加强特困生的诚信教育对于学生成材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现在一些困难生似乎养成了伸手要补助的习惯,有些人好面子不肯申请勤工俭学,却拿了补助乱胡乱挥霍,这样的困难生最要不得,盲目地帮助他们只会使我们社会多一批无用之才。

对于这些人我们不仅要严加教育,而且要切
断补助来源,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减少其不必要的开支,再循序渐进地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能够成为有用之才。

贫困大学生中大多数人品学兼优,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全社会如果都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真诚、博爱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克服生活上及心理上的重重障碍,将来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2)心理精神援助
在对特困生的心理分析及有关价值观的调查中发现,特困生常常因为家庭原因而产生较重的自卑情绪,做事缺乏自信,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

他们比普通大学生更希望获得理解、宽容、关爱和支持。

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给予他们关爱,端正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鼓励他们向自己发出挑战,去努力完成自己认为很难完成的事情;鼓励他们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来展示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只有不断锻炼自己,树立信心,才能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决心。

为了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建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组织一批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学的讲座和座谈,并结合开展新颖多样的活动,及时地解决贫困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从根本上防止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总之,要从根本上消除高校贫困生,就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实行社会各界资助,政府政策配套,完善高校多渠道扶助贫困生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从而形成经济、教育的良性循环。

据近年来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大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如果没有任何资助,他们将难以支付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从而给他们的学业带来极大的困难,还会一定程度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可见,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是我国大学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如果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贫困大学生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不仅不利于贫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成材,也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甚至从政治层面上讲,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宗旨的体现和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正因为如此,党、国家和高校都非常重视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并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努力去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

而要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资源,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合力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面临困难的个体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它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中心,包括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个体与这些(本
1、生活现状:本次调查的11个省(市、区)中,农村留守率平均为26.1%。

农村留守率最高为51.3%。

城区留守儿童问题也同样存在,城区平均留守率为11.3%,低于农村平均留守率。

不过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城区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以及部分地区城区留守儿童比例高于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的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有43.3%都在“省外”打工;有33.1%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孩子读小学二年级前就已到外地打工了;70.2%的留守儿童父母要“半年以上”回家一次,“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32.8%,“两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12.7%;有6.8%的要“三年以上”才回家一次;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的比例高达66.3%,有3.2%的留守儿童无人监护。

近一半的留守儿童“不到一星期”就与父母联系一次。

联系方式主要以电话为主。

通话内容以身体、学习、生活为主,较少涉及心理层面(比例不到10%)。

只有54.1%的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宿,两个学生一张床的现象普遍存在。

2、学习情况:在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三方面,城区学生的状况好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高于非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的情况相似。

“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考大学,给父母增光”是学生们主要的学习目的,城乡学生间学习目的的分布比较相似,城区学生选择“获取更多的知识”的比例低于农村学生,在农村学生中,以“获取更多知识”为学习目的的留守儿童比例低于非留守儿童。

此外,“朋友”和“教师”是学生们学习问题的主要求助对象。

但城区学生更乐于向“父母”求助。

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向“朋友”求助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向“教师”求助的比例则低于非留守儿童。

3、课外活动:体育运动方面,城乡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态度十分相似。

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的体育态度略比非留守儿童积极,而体育兴趣则无明显差异。

“锻炼身体”和“跑步”是学生们最常见的运动目的与运动类型,城乡学生、留守非留守儿童间的情况均比较相似。

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区学生的运动类型较农村学生更加丰富。

音乐方面,城乡学生、留守非留守儿童之间的音乐兴趣、音乐态度均十分相近。

“无聊的时候”、“孤单的时候”依旧是学生们主要的听音乐情景,在“孤单的时候“城区学生听歌的比例低于农村学生,留守非留守儿童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