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考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共5题;共15分)
1. (2分) (2015八上·南山期末)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 绮(qǐ)丽寒噤(jīn) 追溯(sù)风雪载(zài) 途
B . 繁衍(yǎn)诘(jié)问镂(lóu) 空啸(xiào) 聚山林
C . 颠沛(pèi)尴(gān) 尬伧(cānɡ)俗连声诺诺(ruò)
D . 瓦砾(lì) 殷(yān) 红嶙(lín) 峋销声匿(nì)迹
2. (2分)下面句中空白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临行时我_______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②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的_______过去。
③家是游子梦魂_______的永远的岸。
④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_______。
A . 珍重流泻萦绕赞誉
B . 郑重流逝缠绕赞颂
C . 珍重流逝缠绕赞誉
D . 郑重流泻萦绕赞颂
3. (3分) (2016七上·滦南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 . 生物学家给大家讲了有关许多人类起源的知识。
B . 校园里生满了白的、红的、黄的等五颜六色的花。
C . 他这个人有不少值得表扬。
D . 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的涌现。
4. (3分)《骆驼祥子》中祥子偷来三匹骆卖了多少个大洋?()
A . 三十五个
B . 三十个
C . 二十个
D . 十五个
5. (5分) (2018七上·云安期中)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夕阳西下,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乡书何处达?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4)《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涛句是:________,________。
(5)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阅读理解(55分) (共5题;共55分)
6. (3分)阅读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唐代)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1)
赏析前两句中的“岁岁”、“朝朝”有什么表达作用?
(2)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 (14.0分) (2019八上·天台月考)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①之。
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于是苏秦并相六国。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少:轻视,贬低。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________)②衡于虑(________)③出游数岁(________)④期年,以出揣摩(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赵相奉阳君弗说之
B .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C . 乃东之赵以天下之所顺
D . 乃西至秦,说惠王蒙乃始就学
(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5)【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8. (5.0分) (2017九上·靖江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
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
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
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
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
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
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
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
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
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
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
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
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
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
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
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
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
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简要分析文章第4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3)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9. (20.0分)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后面问题。
谈用人
①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说过这样的话:“发现并运用一个人的优点,你只能得60分;如果你想得100分的话,就必须容忍一个人的缺点,发现并合理利用他的缺点和不足。
”这话既有新意,又富有哲理。
②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长处和短处并不是绝对的,没有静止不变的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短。
在不同的情景和条件下,长与短都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长的可以变短,短的可以变长。
这种长与短互换的规律,是长短辩证关系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部分。
用人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这个人而不用那个人,而在于怎样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最适当的位置,发挥最大的潜能。
有人性格倔强,固执己见,但他同时必然颇有主见,不会随波逐流,轻易附和;有人办事缓慢,手里不出活,但他同时往往办事有条有理,踏实细致;有人性格不合群,经常我行我素,但他同时可能有诸多发明创造,甚至硕果累累。
管理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短中见长,善用其短。
③古今中外,善用人短者不乏其人。
④唐朝大臣韩幌一次在家中接待一位前来求职的年轻人,此君在韩大人面前表现得不善言谈,不懂世故,脾气古怪,介绍人在旁边非常尴尬,认为他肯定无录用希望,不料韩幌却留下了这位年轻人。
因为韩幌从这位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任命他为“监库门”。
年轻人上任之后,恪尽职守,库亏之事极少发生。
⑤清代有位常胜将军叫杨时斋,他认为军营中没有无用之人。
聋者,安排在左右当侍者,因耳塞少听可避免泄露重要军事机密;哑者,派他传递密信,因守口如瓶可免通风报信而令其传递密信被敌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之外,再也问不出更多的东西;跛者,命令他去守护炮台,因艰于行走很难弃阵而逃;盲者,听觉特别好,命他战前伏在阵前窃听敌军的动静。
杨时斋的用人观点虽有夸张之嫌,但却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的短处之中肯定蕴藏着可用的长处。
⑥现实生活中,善用人短的大有人在。
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
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
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
柯达公司管理层接受了这一建议,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结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还给公司增加了可观的利润。
在暗室里工作,盲人远胜过正常人,真可谓善用人短,化短为长。
⑦深圳有一家公司,在对全部员工进行综合测评时,除了根据各人的专长与优点分工外,还采用了按照每个人的缺点来编排岗位的办法,千方百计地用人之“短”,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他们让爱吹毛求疵的人去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去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一些斤斤计较的人去参加财务管理;让爱道听途说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去当信息员;让性情急躁争强好胜的人去当青年突击队长……结果,这家企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公司效益成倍增长。
⑧唐人陆贽说:“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任何人有其长处,就必有其短处。
用人所长固然值得提倡,而从人的短处中挖掘出长处,由善用人长发展到善用人短,化短为长,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
(1)
本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文章开头引用一位人力资源专家的话有何作用?
(3)
本文以例证为主,有人认为用四个事例多了,如果让你删去其中一个事例,你觉得删去哪个好?为什么?
(4)
结合生活中的寻常事例,谈谈你对“这种长与短互换的规律,是长短辩证关系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部分”这句话的理解。
10. (13.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房屋演变史
①房屋是人类栖息的场所,是人类征服自然亦是自身发展的一种象征。
②众所周知,人类从学会制造工具的那天起,就和动物分了家。
人类既然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当然在填饱肚子的同时,也就想到了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栖息环境。
③最早的房屋应推山顶洞人居住的铺有干草的洞穴。
这种房屋,恐怕除了人类自己劳作之外,更多的还是大自然的恩赐。
④到了半坡氏族期间,人类才完全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自己的房屋——用双手堆砌而成的石屋。
这种石屋的顶是用草铺盖的,呈圆锥状。
屋的形状并不规则,屋体一半在地面以下。
几个这样的屋聚在一起,便成为当时的村落。
⑤后来,随着人类文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建造房屋。
于是经过人们精工雕凿、科学拼接的木屋和石屋,以及木石土合用的各种形式的房屋,大量建筑起来,以至发展为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
由于历史文化抑或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又创造了各式不同的房屋。
云南傣族的竹楼,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马,方便安全凉爽卫生;黄土高坡的人们则因地制宜,掘土为屋,建造出一排排冬暖夏凉的窑洞;草原上的蒙古民族更是造出了遮风避雪、随意搬迁的活动房屋——毡包。
各种房屋不一而足,无一不表现了人类创造的艰辛和伟大。
⑥近代的房屋,在本质上又有了巨大变革。
人们不再单纯地依靠天然材料,而是采用钢筋水泥等人工材料,而且更加重视房屋内外的装饰。
例如在墙壁上镶瓷砖,甚至涂上金粉,使得房屋变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这些建筑,无论从结构还是外观,都远远超过了古代房屋。
⑦现代的房屋已不再是仅仅供人们遮风避雨、生活起居的庇护所,它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科研以及一切发展现代文明的实验所和工场。
人们在各式各样的房屋中从事活动,可以说,房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⑧由于人口猛增,房屋的需要量太大,人们不得不向高空发展,于是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据统计,一座高300层的摩天大楼可以住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⑨现代社会,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
房屋在性能、功用方面出现了新的突破。
例如,有的房屋可以抵御地震。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座圆堡形房屋,经受了___级地震,却“毫不动容”;有的房屋可以模拟地球外的空间环境,成了地球上的太空站。
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越来越多的欲望,在将来,人类不会满足于仅仅生活在地球大陆上……
(1)从本文看,房屋的功能是什么?
(2)第⑤段中,列举了竹楼、窑洞、毡包这些房屋,其用意是什么?
(3)第⑨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4)第⑦段中划线的“仅仅”能否去掉,为什么?
三、写作(50分) (共1题;共50分)
11. (50分)(2018·南湖模拟) 按要求写作。
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
是一种改变。
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余光中
请你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以“________,我来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以“旅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共5题;共15分)
1-1、
2-1、
3-1、
4-1、
5-1、
5-2、
5-3、
5-4、
5-5、
二、阅读理解(55分) (共5题;共55分)
6-1、
6-2、
7-1、
7-2、
7-3、
7-4、
7-5、
8-1、
8-2、
8-3、
8-4、
9-1、
9-2、
9-3、
9-4、
10-1、
10-2、
10-3、
10-4、
三、写作(50分) (共1题;共50分)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