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行星数据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3)

《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期第三单元《宇宙》第5课《太阳系》这一课知识点比较密集,内容比较抽象,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具有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学校计算机室的条件,这一课的教学我让学生们在学校电脑室里进行学习。
先教师告诉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系的知识,然后分小组进行整理,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学习机会,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个体学习——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学习——交流汇报——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识。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上网络自主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加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收集到的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进行整理,有条理地交流太阳系的天体特点及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交流介绍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及运行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的PPT课件,师生上网的计算机室保证计算机和网络正常使用。
教师课前先预览一些相关网站。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师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在网上给你们播放一段非常好看的录像片,你们想不想看?(播放一段杨利伟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
你们看到了什么?欣赏完我们美丽的家——地球,你是否也想到太空去看一看呢?二、学生自主探究1.初步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亲临”太阳系参观游览。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我们了?(电脑上出现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的八大行星)。
那就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看你都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言)学生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2太阳系八大行星介绍

外行星
• 由上而下: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在外 側的四顆行星,也稱為類木行星,囊括了環繞太 陽99%的已知質量。木星和土星的大氣層都擁有 大量的氫和氦,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層則有較 多的「冰」,像是水、氨和甲烷。有些天文學家 認為它們該另成一類,稱為「天王星族」或是 「冰巨星」。這四顆氣體巨星都有行星環,但是 只有土星的環可以輕鬆的從地球上觀察。「外行 星」這個名稱容易與「外側行星」混淆,後者實 際是指在地球軌道外面的行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 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二顆。在中國古代又稱 為「長庚」、「啟明」或「太白」。公轉周 期是224.71地球日。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 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後才 能達到亮度最大。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有時也被人們叫做地 球的「姐妹星」,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沒 有磁場的行星。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 接近圓形,偏心率最小,僅為0.7%。
土星
•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陽距離(由近到遠)位於 第六、體積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屬氣 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國亦稱之鎮星或填星。 土星是中國古代人根據五行學說結合肉眼觀測到的土星的顏色 (黃色)來命名的(按照五行學說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 土黃)。而其他語言中土星的名稱基本上來自神話傳說,例如 在歐美各主要語言(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葡萄牙語、 德語、義大利語等)中土星的名稱來自於羅馬神話中的農業之 神薩圖爾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還有希臘神話中 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說其在羅馬神話中即薩 圖爾努斯)、巴比倫神話中的尼努爾塔和印度神話中的沙尼。 土星的天文學符號是代表農神薩圖爾努斯的鐮刀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痕元素,內部的核心包 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覆著。最外層的大氣 層在外觀上通常情況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時會有長時間存在 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 的風快速。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 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60顆。其中,土 衛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太陽系最大 的衛星是木星的木衛三),比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並且土衛 六是唯一擁有明顯大氣層的衛星 •
新高考高三地理大题训练1宇宙中的地球教师版

1.收集人类进行宇宙探测,特别是在生命探索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
太阳系八大行星基本数据名称 与太阳的距离(X106km)赤道半径(km)质量(地球=1) 体积(地球=1) 平均密度(克/厘米3)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已知卫星数 水星57.9 2440 0.05 0.056 5.46 58.6天 87.9天 0 金星 108.2 6050 0.82 0.856 5.26 243天224.7天 0地球 149.6 6378 1.00 1.000 5.5223时56分1.0年 1火星 227.9 3395 0.11 0.150 3.9624时37分1.9年 2木星 778.0 71400 317.94 1316.000 1.339时50分11.8年 66土星 1472.0 60000 95.18 745.000 0.7010时14分29.5年 62天王星 2870.0 25400 14.63 65.200 1.2417时54分84.0年 29海王星 4496.0 24750 17.22 57.100 1.6619时12分 164.8年 14注:卫星数据资料截至2013年(1)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
这些条件被科学家称为“金锁链条件”。
试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优选例题 宇宙中的地球大题优练1(2)除地球外,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哪个?简要阐述判断理由。
(3)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而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
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试对你的答案做出解释。
【答案】(1)(2)火星(开放性答案)。
可以从火星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周期及与太阳的距离等方面和地球进行对比,以证明自己的推测。
(3)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将会导致地球上的整体自然环境也变得极不稳定。
木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木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木星(jupiter)古称岁星,是离太阳远近的第五颗行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且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质量大2倍(地球的倍).木星(a.k.a. jove)希腊人称之为宙斯(众神之王,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和罗马国的保护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儿子.公转轨道: 距太阳 ,, 千米 (5.20 天文单位)公转周期:木星拖太阳太阳的周期为.天,约合11.86年.自转周期:木星赤道部分的自转周期为9小时50分30秒,两极地区的自转周期稍慢一些.木星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行星.行星直径: , 千米 (赤道)质量: 1.90*10^27千克表面重力加速度:23.12 米/秒2卫星数量:16逃逸速度:60.2 千米/秒木星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小,它有著极其非常大的质量,就是其它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还多,就是地球的倍,而体积则就是地球的1,倍.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将近到远排在,木星名列第五.同时,木星还是太阳系中进动最快的行星,所以木星并不是正球形的,而是两极稍施明德,赤道略锣.木星就是天空中第四暗的星星,仅次于太阳、月球和金星(在有的时候,木星可以比火星稍暗,但有时却必须比金星还要暗).木星主要由氢和氦共同组成,中心温度估算高达30,℃.木星表面有一个大红斑,从东到西有40,公里,从北到南有13,千米,面积大约,,平方千米.对于它是什么目前仍有争论,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旋风,它的范围可以吞没3个地球.木星就是天空中第四暗的物体(仅次于太阳,月球和金星;有时候火星更暗一些),晚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类所知悉.根据伽利略年对木星四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现常被称作伽利略卫星)的观测,它们就是不以地球为中心运转的第一个辨认出,也就是赞成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有关行星运动的主要依据.许多年去人们一直指出木卫三就是年由伽利略通过他自造的望远镜辨认出的,联同木卫一、木卫二、木卫四被称作伽利略卫星.其实木卫三就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天文学家甘德辨认出的,他撰有《岁星经》和《天文星占到》两书,可是均以佚失.唐朝天文学家瞿昙悉超过编著的《开元占到经》第二十三卷中存有这样的记述“甘氏曰:单阏之岁,摄提格在卯,岁星在子,与须女、虚、危晨出来夕入,其状甚小存有光,若存有大赤星列于其侧,Montoire同盟”.甘德早在公元前年发现了木卫三,比伽利略早了将近年.朱庇特及木星符号气态行星没实体表面,它们的气态物质密度只是由深度的变小而不断加强(我们从它们表面相等于1个大气压处已经开始算是它们的半径和直径).我们所看见的通常就是大气中云层的顶端,应力比1个大气压略低.木星由90%的氢和10%的氦(原子数之比, 75/25%的质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头”组成.这与形成整个太阳系的原始的太阳系星云的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个类似的组成,但天王星与海王星的组成中,氢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我们获得的有关木星内部结构的资料(及其他气态行星)来源很不轻易,并存有了很长时间的停滞不前.(源自伽利略号的木星大气数据只观测至了云层下千米处为.)木星可能有一个石质的内核,相当于10-15个地球的质量.内核上则就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质集结地,以液态氢的形式存有.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础可能将只在40亿帕应力下才存有,木星内部就是这种环境(土星也就是).液态金属氢由离子化的质子与电子共同组成(类似太阳的内部,不过温度高多了).在木星内部的温度应力下,氢气就是液态的,而非气态,这并使它沦为了木星磁场的电子指挥者与根源.同样在这一层也可能将所含一些氦和微量的冰.最外层主要由普通的氢气与氦气分子组成,它们在内部是液体,而在较外部则气体化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这深邃的一层的较高处.水、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一些简单气体分子在此处也有一点儿.云层的三个显著分层中被指出存有着氨冰,铵水硫化物和冰水混合物.然而,源自伽利略号的证明的初步结果表明云层中这些物质极其稀疏(一个仪器认为已检测了最为外层,另一个同时可能将已检测了第二外层).但这次证明的地表边线十分不同寻常--基于地球的望远镜观测及更多的源自伽利略号轨道飞船的最近观测提示信息这次证明选好的区域很可能将就是那时候木星表面最温暖又就是云层最少的地区.来自伽利略号的大气层数据同样证明那里的水比预计的少得多,原先预计木星大气所包含的氧是目前太阳的两倍(算上充足的氢来生成水),但目前实际集中的比太阳要少.另外一个惊人的消息是大气外层的高温和它的密度.木星和其他气态行星表面有高速飓风,并被限制在狭小的纬度范围内,在接近纬度的风吹的方向又与其相反.这些带中轻微的化学成分与温度变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带,支配着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面带被称作区(zones),暗的叫作带(belts).这些木星上的带子很早就被人们知道了,但带子边界地带的漩涡则由旅行者号飞船第一次发现.伽利略号飞船发回的数据表明表面风速比预料的快得多(大于英里每小时),并延伸到根所能观察到的一样深的地方,大约向内延伸有数千千米.木星的大气层也被发现相当紊乱,这表明由于它内部的热量使得飓风在大部分急速运动,不像地球只从太阳处获取热量.木星表面云层的多彩可能将就是由大气中化学成分的错综复杂差异及其促进作用导致的,可能将其中混进了硫的混合物,催生了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但是其详情请仍无法知悉.色彩的变化与云层的高度有关:最低处为蓝色,跟着是棕色与白色,最高处为红色.我们通过高处云层的洞才能看到低处的云层.木星表面的大红斑晚在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观察所知悉(这个辨认出常归因于卡西尼,或是17世纪的robert hooke).小红斑就是个短25,千米,跨度12,千米的椭圆,总以容纳两个地球.其他较小一些的斑点也已被看见了数十年了.红外线的观测加之对它进动趋势的推论表明小红斑就是一个高压区,那里的云层顶端比周围地区特别低,也特别热.相似的情况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存有.目前还不确切为什么这类结构能够持续那么短的一段时间.木星向外电磁辐射能量,较之从太阳处接到的来说必须多.木星内部很热:内核处可能将高达20,上开.该热量的产量就是由开尔文-赫尔姆霍兹原理分解成的(行星的慢速重力放大).(木星并不是像是太阳那样由核反应产生能量,它太小因而内部温度比较引发核反应的条件.)这些内部产生的热量可能将非常大地引起了木星液体层的对流,并引发了我们所看见的云顶的繁杂移动过程.土星与海王星在这方面与木星相似,奇怪的是,天王星则不.木星与气态行星所能达到的最大直径一致.如果组成又有所增加,它将因重力而被压缩,使得全球半径只稍微增加一点儿.一颗恒星变大只能是因为内部的热源(核能)关系,但木星要变成恒星的话,质量起码要再变大80倍.宇宙飞船发回的考察结果表明,木星有较强的磁场,表面磁场强度达3~14高斯,比地球表面磁场强得多(地球表面磁场强度只有0.3~0.8高斯).木星磁场和地球的一样,是偶极的,磁轴和自转轴之间有10°8′的倾角.木星的正磁极指的不是北极,而是南极,这与地球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木星磁场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木星磁层.木星磁层的范围大而且结构复杂,在距离木星万~万公里之间的巨大空间都是木星的磁层;而地球的磁层只在距地心5~7万公里的范围内.木星的四个大卫星都被木星的磁层所屏蔽,使之免遭太阳风的袭击.地球周围有条称为范艾伦带的辐射带,木星周围也有这样的辐射带.“旅行者1号”还发现木星背向太阳的一面有3万公里长的北极光.年初,当“旅行者2号”早已离开木星磁层飞奔土星的途中,曾再次受到木星磁场的影响.由此看来,木星磁尾至少拖长到万公里,已达到土星的轨道上.木星的两极存有极光,这似乎从木卫一上火山火山爆发出来的物质沿着木星的引力线步入木星大气而构成的.木星存有光环.光环系统就是太阳系巨行星的一个共同特征,主要由小石块和雪团等物质共同组成.木星的光环很难观测至,它没土星那么明显壮丽,但也可以分为四圈.木星环约存有公里阔,但厚度没10公里.。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和详细资料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和详细资料展开全文在太阳系里,行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有的行星围着太阳打转发光,除月亮这颗瞩目的行星外,最为我们了解的是八大行星了。
这八大行星中最亮的是那颗,最大的是哪颗呢?这八大行星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由我为你揭秘这八大行星从质量大小到亮度大小的具体排列顺序。
八大行星排列顺序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有八个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具体数据如下:水星:水星在九大行星中,他的体积排列倒数第二,但是它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金星:金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次序是第二颗行星,在日落的任何时间里,在西方的上空看见一个发光的天体就是金星。
金星自己不会发光,它是反射了太阳的光才发亮的。
地球:地球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为第三颗行星,是九大行星中唯一适宜生命生存和繁衍的地方。
火星:火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为第四颗行星,又叫“红色星行”,它一出现在天上,就可以看到他那淡淡的红色。
木星:木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为第五颗行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一颗行星,它是地球半径的11倍,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
土星:土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距离排列是第六颗,是太阳系里的第二大行星,它有七个美丽的光环,他的光环鲜艳夺目,因此有人把土星成为“星中美人”。
天王星:天王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距离排列是第七颗,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他的体积位居第三。
,因为它的大气层中含有甲烷,因此天王星呈蓝绿色。
海王星:海王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可颗行星,他是一颗淡蓝色的行星他是典型的气体行星。
而曾经被认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于2006年8月24日被定义为“矮行星”。
此外,太阳系中还有很多较小的行星分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以及从柯伊伯带延伸将近一光年远的奥尔特星云,都属于太阳系的范围,而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木星,人类已发现木星拥有68颗卫星。
太阳系行星质量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太阳系行星质量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行星的质量是评定是否是八大行星的条件之一。
下面我们透过这八大行星的重量及平均密度从大到小做一个排序,比较出太阳系质量最大的行星。
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具体状况如下:1、木星(质量1.90×1027千克、平均密度1.326g/cm3)2、土星(质量(地球质量=1):95.18、平均密度0.70g/cm3)3、海王星(质量1.0247e26千克、平均密度1.66g/cm3)4、天王星(质量8.6810±13×1025kg、平均密度1.318cm3)5、地球(质量5.965×1024kg、平均密度5507.85kg/m3)6、金星(质量4.869×1024千克、平均密度:5.241.318cm3)7、火星(质量6.4219×1023kg、平均密度3.94g/cm3)8、水星(质量3.3022×1023kg、平均密度5.42794g/cm3)但是科学家们的严谨态度,也木星的地位也遭到质疑,在最近几年科学家认为太阳系边缘可能存在太阳系最大的行星,质量为木星4倍,这颗星叫幸神星(Tyche),因为距离实在太过遥远,这颗行星过去一向不为人们所注意。
如果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AstronomicalUnion)最终承认提喀的存在,那么木星作为太阳系最大行星的地位将被代替。
但是这个假设在最近被否定,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透过计算机模拟认为,从统计学的角度上讲太阳系不可能一开始就只有四颗巨行星。
在他的计算成果中,如果太阳系一开始就只有四颗巨行星,那只有2.5%的可能性会衍生出这天太阳系的星球数量和运行轨道。
然而,有十倍的可能性是,以前存在第五颗巨行星,这也是太阳系现状维持的最好解释。
太阳系体积最大的行星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是什么下面是以地球体积为1作比例,比较出八大行星体积排列顺序的大小关系,如下面数据所示:ufo-1/article/201509/384.html1442333234木星(71400),土星(60000),海王星(49400),天王星(25900),地球(6356-6378),金星(6073),火星(3332),水星(2439),冥王星(1200)由此能够看出,这个第一非木星莫属。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16(2022新版)

2.八颗行星【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建立太阳系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
学生利用提供的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
本课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学生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聚焦板块,提出了两个问题:八颗行星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呢?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各行星的名称,也是对学生关于八颗行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
第二个问题将关注点放在八颗行星的排列顺序上,让学生的认识从个体到整体,理解八颗行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绕太阳运转和排列的。
探索板块主要安排了 3个活动。
探索活动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和八颗行星的大小。
探索活动2,给八颗行星排序。
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
给八颗行星排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
探索活动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教科书利用三条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
通过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
研讨环节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让学生交流处理数据的方法,体会到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
第二个是让学生观察全班制作出来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的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
拓展部分,教科书介绍了观察木星及其卫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入。
【学情分析】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学生在第1课已经学习了太阳系中的天体,虽然并未着重讲解八颗行星,但是这些行星的名称都有被提及,学生会有一定的印象。
太阳系八大行星数据表

12103 1.0820
0.72
0.81
0.86
5.24
35.03
3 地球 Earth
12756 1.4960
1.00
1.00
1.00
5.52
29.79
4 火星 Mars
6786 2.2794
1.52
0.11
0.15
3.95
24.13
5 木星 Jupiter
142984 7.7833
5.20 318.00 1319.00
0.9341 25.19
5.02
3.72 -55℃
——
——
5 木星
1.3053
0.0489
3.08 60.20 23.12 -140℃
——
——
6 土星
2.4845
0.0542
26.73
35.60
10.17 -140℃
——
——
7 天王星 0.7699
0.0472
97.92
21.30
8.69 -220℃ 18.3755 20.0833
1.64
5.43
序 名称
1 水星
公转周期 87.97天
自转方向
自转周期
表面重力 (g地)
反射率
已确认 卫星数
自西向东 58.65天
0.38
0.11
0
表面温度(摄氏) -180~+430 ℃
2 金星
224.70天
自东向西
243天
0.90
0.65
0
+465~+500 ℃
3 地球
365.26天
自西向东 23时56分
自东向西 17时14分
行星的运动1

让焦点逐渐靠近o 让焦点逐渐靠近o点,请再画两个椭圆
做 了 再 做
简化模型后的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三定律
说 一 说
1、多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 、 太阳处在圆心; 圆,太阳处在圆心; 2、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对某一行星来说, 的角速度(或线速度大小)不变, 的角速度(或线速度大小)不变,即行星 做匀速圆周运动; 做匀速圆周运动; 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 、 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开普勒第二定律 (1609年) 年
开普勒第二定律 (1609年) 年
对于任意一个行星来说, 对于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 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开普勒第二定律 (1609年) 年 对于任意一个行星来说, 对于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 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进行了70多次尝试 进行了 多次尝试…… 多次尝试 否定19 否定 种假设
↓
用图钉和细绳画椭圆
做 一 做
半 短 轴 焦距c 焦距
开普勒第一定律 (1609年) 年 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 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想 一 想
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 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还应该研究行 星运动的哪些物理量? 星运动的哪些物理量?
若tAB= tCD ,则sAB= sCD
近 处 速 度 大
C
SCD D
SAB
远 B 处 速 A度 小
看一看
行 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

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木星(jupiter)古称岁星,是离太阳远近的第五颗行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且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质量大2倍(地球的倍).木星(a.k.a. jove)希腊人称之为宙斯(众神之王,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和罗马国的保护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儿子.公转轨道: 距太阳 ,, 千米 (5.20 天文单位)公转周期:木星拖太阳太阳的周期为.天,约合11.86年.自转周期:木星赤道部分的自转周期为9小时50分30秒,两极地区的自转周期稍慢一些.木星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行星.行星直径: , 千米 (赤道)质量: 1.90*10^27千克表面重力加速度:23.12 米/秒2卫星数量:16逃逸速度:60.2 千米/秒木星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小,它有著极其非常大的质量,就是其它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还多,就是地球的倍,而体积则就是地球的1,倍.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将近到远排在,木星名列第五.同时,木星还是太阳系中进动最快的行星,所以木星并不是正球形的,而是两极稍施明德,赤道略锣.木星就是天空中第四暗的星星,仅次于太阳、月球和金星(在有的时候,木星可以比火星稍暗,但有时却必须比金星还要暗).木星主要由氢和氦共同组成,中心温度估算高达30,℃.木星表面有一个大红斑,从东到西有40,公里,从北到南有13,千米,面积大约,,平方千米.对于它是什么目前仍有争论,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旋风,它的范围可以吞没3个地球.木星就是天空中第四暗的物体(仅次于太阳,月球和金星;有时候火星更暗一些),晚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类所知悉.根据伽利略年对木星四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现常被称作伽利略卫星)的观测,它们就是不以地球为中心运转的第一个辨认出,也就是赞成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有关行星运动的主要依据.许多年去人们一直指出木卫三就是年由伽利略通过他自造的望远镜辨认出的,联同木卫一、木卫二、木卫四被称作伽利略卫星.其实木卫三就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天文学家甘德辨认出的,他撰有《岁星经》和《天文星占到》两书,可是均以佚失.唐朝天文学家瞿昙悉超过编著的《开元占到经》第二十三卷中存有这样的记述“甘氏曰:单阏之岁,摄提格在卯,岁星在子,与须女、虚、危晨出来夕入,其状甚小存有光,若存有大赤星列于其侧,Montoire同盟”.甘德早在公元前年发现了木卫三,比伽利略早了将近年.朱庇特及木星符号气态行星没实体表面,它们的气态物质密度只是由深度的变小而不断加强(我们从它们表面相等于1个大气压处已经开始算是它们的半径和直径).我们所看见的通常就是大气中云层的顶端,应力比1个大气压略低.木星由90%的氢和10%的氦(原子数之比, 75/25%的质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头”组成.这与形成整个太阳系的原始的太阳系星云的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个类似的组成,但天王星与海王星的组成中,氢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我们获得的有关木星内部结构的资料(及其他气态行星)来源很不轻易,并存有了很长时间的停滞不前.(源自伽利略号的木星大气数据只观测至了云层下千米处为.)木星可能有一个石质的内核,相当于10-15个地球的质量.内核上则就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质集结地,以液态氢的形式存有.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础可能将只在40亿帕应力下才存有,木星内部就是这种环境(土星也就是).液态金属氢由离子化的质子与电子共同组成(类似太阳的内部,不过温度高多了).在木星内部的温度应力下,氢气就是液态的,而非气态,这并使它沦为了木星磁场的电子指挥者与根源.同样在这一层也可能将所含一些氦和微量的冰.最外层主要由普通的氢气与氦气分子组成,它们在内部是液体,而在较外部则气体化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这深邃的一层的较高处.水、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一些简单气体分子在此处也有一点儿.云层的三个显著分层中被指出存有着氨冰,铵水硫化物和冰水混合物.然而,源自伽利略号的证明的初步结果表明云层中这些物质极其稀疏(一个仪器认为已检测了最为外层,另一个同时可能将已检测了第二外层).但这次证明的地表边线十分不同寻常--基于地球的望远镜观测及更多的源自伽利略号轨道飞船的最近观测提示信息这次证明选好的区域很可能将就是那时候木星表面最温暖又就是云层最少的地区.来自伽利略号的大气层数据同样证明那里的水比预计的少得多,原先预计木星大气所包含的氧是目前太阳的两倍(算上充足的氢来生成水),但目前实际集中的比太阳要少.另外一个惊人的消息是大气外层的高温和它的密度.木星和其他气态行星表面有高速飓风,并被限制在狭小的纬度范围内,在接近纬度的风吹的方向又与其相反.这些带中轻微的化学成分与温度变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带,支配着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面带被称作区(zones),暗的叫作带(belts).这些木星上的带子很早就被人们知道了,但带子边界地带的漩涡则由旅行者号飞船第一次发现.伽利略号飞船发回的数据表明表面风速比预料的快得多(大于英里每小时),并延伸到根所能观察到的一样深的地方,大约向内延伸有数千千米.木星的大气层也被发现相当紊乱,这表明由于它内部的热量使得飓风在大部分急速运动,不像地球只从太阳处获取热量.木星表面云层的多彩可能将就是由大气中化学成分的错综复杂差异及其促进作用导致的,可能将其中混进了硫的混合物,催生了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但是其详情请仍无法知悉.色彩的变化与云层的高度有关:最低处为蓝色,跟着是棕色与白色,最高处为红色.我们通过高处云层的洞才能看到低处的云层.木星表面的大红斑晚在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观察所知悉(这个辨认出常归因于卡西尼,或是17世纪的robert hooke).小红斑就是个短25,千米,跨度12,千米的椭圆,总以容纳两个地球.其他较小一些的斑点也已被看见了数十年了.红外线的观测加之对它进动趋势的推论表明小红斑就是一个高压区,那里的云层顶端比周围地区特别低,也特别热.相似的情况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存有.目前还不确切为什么这类结构能够持续那么短的一段时间.木星向外电磁辐射能量,较之从太阳处接到的来说必须多.木星内部很热:内核处可能将高达20,上开.该热量的产量就是由开尔文-赫尔姆霍兹原理分解成的(行星的慢速重力放大).(木星并不是像是太阳那样由核反应产生能量,它太小因而内部温度比较引发核反应的条件.)这些内部产生的热量可能将非常大地引起了木星液体层的对流,并引发了我们所看见的云顶的繁杂移动过程.土星与海王星在这方面与木星相似,奇怪的是,天王星则不.木星与气态行星所能达到的最大直径一致.如果组成又有所增加,它将因重力而被压缩,使得全球半径只稍微增加一点儿.一颗恒星变大只能是因为内部的热源(核能)关系,但木星要变成恒星的话,质量起码要再变大80倍.宇宙飞船发回的考察结果表明,木星有较强的磁场,表面磁场强度达3~14高斯,比地球表面磁场强得多(地球表面磁场强度只有0.3~0.8高斯).木星磁场和地球的一样,是偶极的,磁轴和自转轴之间有10°8′的倾角.木星的正磁极指的不是北极,而是南极,这与地球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木星磁场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木星磁层.木星磁层的范围大而且结构复杂,在距离木星万~万公里之间的巨大空间都是木星的磁层;而地球的磁层只在距地心5~7万公里的范围内.木星的四个大卫星都被木星的磁层所屏蔽,使之免遭太阳风的袭击.地球周围有条称为范艾伦带的辐射带,木星周围也有这样的辐射带.“旅行者1号”还发现木星背向太阳的一面有3万公里长的北极光.年初,当“旅行者2号”早已离开木星磁层飞奔土星的途中,曾再次受到木星磁场的影响.由此看来,木星磁尾至少拖长到万公里,已达到土星的轨道上.木星的两极存有极光,这似乎从木卫一上火山火山爆发出来的物质沿着木星的引力线步入木星大气而构成的.木星存有光环.光环系统就是太阳系巨行星的一个共同特征,主要由小石块和雪团等物质共同组成.木星的光环很难观测至,它没土星那么明显壮丽,但也可以分为四圈.木星环约存有公里阔,但厚度没10公里.。
高中物理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1节 天地力的综合_万有引力定律

苹果与月球受到的引力可能是同一种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他们之间距离r的二
次方成反比。
2、 万有引力的表达式:
F
G
m1m2 r2
注:G是比例系数,叫做引力常量,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
近似处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2.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
的面积。(近日点速率最大,远日点速率最小)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开普勒
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 的比值都相等
g316g002.7 2103ms2
60 2
ar(2)22.7 4 10 3m /s2 T
已知月球与地球的距离 r=384400km、月球的公转周期为27.3天。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计算出的
处在月球轨道的物体的加速度,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恰好相等。
三、引力常量的测量—卡文迪许扭称实验
最富有的学者,最博学的富豪
卡文迪许实验室
亨利·卡文迪许
卡文迪许也因此被称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
卡文迪许扭秤的测量方法
思考:1.两个1千克的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它是如何测量的? 2.力很小读数如何解决?
引力常量的测量——扭秤实验----放大法
巧妙之处:两次放大及等效的思想
1.扭秤装置把微小力通过杠杆旋转明显反映出来(一次放大);
2.扭转角度(微小形变)通过光标的移动来反映(二次放大), 从而确定物体间的万有引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2.八颗行星【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2课。
第一课已对太阳系有了初步介绍,这一节课中进一步对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一些探究。
聚焦部分通过两个提问,考察上节课的内容和指出本课研究的方向。
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比较大,大小相差也比较大。
二是给八颗行星排序。
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
给八颗行星排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
三是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研讨部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处理数据的方法。
处理数据是一个难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
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
第二个问题的研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的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
学生能够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
拓展部分,教材通过木星及其卫星的观察将观察活动延伸到课外,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入。
【学情分析】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系中的主要组成天体。
但对于太阳系中主要行星的分布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局限于教材中的太阳系示意图,不知道真实的太阳系与此相差甚远。
本节课通过数据建模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建模的重要性和客观性。
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求真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思维]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探究实践]在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的过程中,认识到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在了解八大行星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继续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难点]建模过程中学生对于各组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一米长的软皮尺[学生]1.一米长的软皮尺2.签字笔3.学习单。
八大行星运行数据表

——
7
天王星
0.7699
0.0472
97.92
21.30
8.69
-220℃
18.3755
20.0833
8
海王星
1.7692
0.0859
28.80
23.60
11.00
-214℃
——
——
序
名称
太阳辐射量(E地)
反射率/
最大光度
表面积
(万km^2)
发现年份
主要大气成分
1
水星
6.674
10.6%/-1.9
7
天王星
Uranus
51118
28.7099
19.18
14.50
67.00
1.29
6.81
8
海王星
Neptune
49528
45.0430
30.06
17.14
57.00
1.64
5.43
序
名称
公转周期
自转方向
自转周期
表面重力
(g地)
反射率
已确认
卫星数
表面温度(摄氏)
1
水星
87.97天
自西向东
58.65天
轨道倾斜角(度)
轨道离心率
自转轴倾
斜角(度)
逃逸速
度km/s
重力加速度(m/s2)
平均表
层温度
近日点
距离
远日点
距离
1
水星
7.0048
0.2056
0.00
4.44
3.701
179℃
0.3075
0.4612
2
金星
4.2太阳系(课件)(共9张PPT)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让科学流行起来
2.下列描述的是金星相对于其他颗行星的特点的是( B)。 A.夜空中最亮的行星 B.运行速度最快 C.与地球的环境最接近 D.体积和质量最大 3.八颗行星中光环最突出和明显的行星是( )C 。 A.木星 B. 金星 C.土星 D.天王星
4.在火星与( D)之间,还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பைடு நூலகம்星。 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木星
5.八大行星中最大的是( )。 A.金星 B地球 C.木星 CD.土星
练一练
二、判断题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围绕着太阳运行。(√) 2.在太阳系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 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3.八大行星都有各自的卫星。(×) 4.彗星距离太阳最远,所以每76年才能看见一次。(×) 5.如果把太阳想象成一个直径1米的大球,月球就相当于直径2.5毫米的豆子。( √)
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浩瀚宇宙》
太阳系
想一想
做个模型?
你知道太阳、地 球、月球三者之间 真实的相对大小和 位置吗?
想一想
哇!教室里摆不下了。
107米
根据数据表,计算一 下它们之间的大小、距 离是多少?
想一想 八颗行星的“直径” 水星:0.38cm 金星:0.95cm 地球:1.00cm 火星:0.53cm 木星:11.20cm 土星:9.45cm 天王星:4.01cm 海王星:3.88cm
你知道在太阳系中有 哪些成员?
想一想
小 行 星
慧 星
流 星
你知道在太阳系中还 有哪些成员?
找一找
是什么力量让月球紧跟地 球“不离不弃”?
物体的重量与万有引力有 关系吗?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内容详析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内容详析作者:郭炳胜项玫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07期一、知识构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涉及天文知识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相关知识,安排在高中地理的开始。
认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乃至其它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发扬科学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长远而积极的意义,绝不能从高考出题的比例来简化知识。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
一个层面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另一层面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普通”即地球与太阳系中其它行星的共性,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特殊”即地球与太阳系中其它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地球拥有生命孕育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上述知识的网络构建如图1(以人教版为例)。
二、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以及对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训练地理表达能力,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学生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也可以组织通过夜晚星空的观察实践、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性;选用一定的图表数据分析比较,说明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同时存在生命使其具有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欣赏星空之高远、无垠,领略宇宙的和谐之美、浩瀚之美、神秘之美;了解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联系的,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有其内在和谐秩序的,形成科学的宇宙观;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对宇宙的认识和地外文明的探讨,培养博大的胸怀、开阔的眼界,热爱地球、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