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资料属性分析
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

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GIS)是一门研究地理空间信息的学科,它涉及地理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方面。
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中,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意义、方法和应用。
一、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意义地球物理数据是指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手段获取的地球内部和表层的物理参数数据,如地震波数据、重力数据、磁力数据等。
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勘探与资源开发: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帮助地质勘探人员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灾害预测与防治: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用于地震、火山喷发、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高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应对能力。
3. 环境保护与生态研究: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生态研究,了解地球表层的物理特征和环境变化,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解释和数据可视化等步骤。
1. 数据预处理:地球物理数据预处理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去噪、滤波、校正等处理,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小波变换、滤波器设计、数据插值等。
2. 数据解释: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是指根据地球物理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推断地下的地质结构和物理参数。
常用的数据解释方法包括反演方法、模拟方法、统计方法等。
3. 数据可视化:地球物理数据可视化是指将处理后的地球物理数据以图像或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于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理解。
常用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包括等值线图、三维立体图、动态演示等。
三、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应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分析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的各种物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地球各层圈结构构造、地球物质的分布及迁移的关系的学科。
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分支:重力学、地磁学、地震学、地热学、地电学。
地球物理学最早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广义上说,地球物理研究的领域涉及天体物理学、地质构造物理学、大地测量学、海洋物理学、大气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等。
狭义上说,地球物理学指的是固体地球物理学,即以研究地球的各种物理特征与地球运动、地球内部结构构造、地球内部物质成分及其分布等关系的学科。
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地球化学被称为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
地球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化学、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科。
太阳系内的行星的轨道特征(规律性):⑴轨道的规律性共面性:行星轨道平面几乎平行,且与太阳赤道面平行。
同向性:行星公转方向,除金星、天王星和冥王星以外,都与太阳自转方向一致,为逆时针方向。
近圆性:行星轨道偏心率小,除水星(0.206)和冥王星(0.248)以外,均小于0.1。
⑵日距分布特征——Bode定律rn = 0.4 + 0.3× 2n (天文单位:AU)其中n为行星秩序数,水星取-∞,金星取0,地球取1,火星取2,小行星取3,…,冥王星取8。
⑶太阳系天体的自转行星的自转可分两种情况,类地星自转速率差异较大,金星需244天,火星只需1.03天;巨行星和远日星自转较快,均不到1天。
太阳自转有″赤道加速″现象,即赤道处自转约25.4天,两极附近约35天,其内部旋转速度更快,可能比表面快十几甚至几十倍。
⑷质量与密度分布特征太阳占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5%,行星占0.135%,其它占0.015%。
若将行星分为三类,即类地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和远日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则有质量分布:类地星<巨行星>远日星密度分布:类地星>巨行星>远日星2.1.3 太阳系的起源自从1775年康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提出星云说以来,先后出现了几十种假说。
地球物理场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

地球物理场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地球物理场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是一门关于地球内、外部物理场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地球的引力场、磁场、地电场等物理量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的地质特征,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地球物理场数据分析的基础是精确的测量。
科学家使用各种仪器和技术对地球的物理场进行测量,例如重力仪器、磁力计、电位差计等。
通过测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各个特定地区的地球物理场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不同地点的引力强度、磁场强度、电位差等物理量的数值。
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的引力场、磁场和电场受到地球内部和地表下地质构造的影响。
科学家通过对地球物理场数据进行解读和数值模拟,可以推测地下岩层、矿产资源、地壳运动等信息。
例如,引力异常可以指示地下矿床的位置和分布,磁场异常可以揭示地下火山活动的迹象。
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分析还可以构建物理场数值模型。
数值模型是用来模拟和预测地球物理场的数学方法和算法。
通过对地球物理场数据的拟合和模拟,可以构建出逼真的物理场数值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地壳的运动、地震活动、地热资源等。
利用物理场数值模型,研究人员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确定地热能的潜力等。
在地球物理场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的研究中,统计学和数据处理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统计学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从大量的地球物理场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例如分析数据的分布和相关性。
数据处理技术则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降噪、平滑等操作,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除了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分析与模型构建,这一领域还涉及其他重要的研究方向。
例如,地球物理场的反演问题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反演问题是指通过已知的地球物理场测量数据,推断地球内部结构和地下物质的分布情况。
反演问题的解决对于解决地下资源勘探、地震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地球物理场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是一门涉及地球内、外部物理场的研究领域。
测绘技术中的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介绍

测绘技术中的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介绍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是测绘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为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
下面将介绍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是指通过将地球物理数据进行预处理、处理和后处理等一系列步骤,提取和处理出有效的地球物理信息。
其中,最常见的地球物理数据包括地震数据、电磁数据、重力数据和磁力数据等。
1. 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现象,通过地震数据的处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地下岩石的构成、厚度和形状等信息。
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地震数据质量控制、地震数据成像和地震数据解释等。
地震数据经过处理后,可以生成地震剖面图和速度模型,为地下构造和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电磁数据处理电磁数据是指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电磁场变化来研究地下结构和资源的一种方法。
电磁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解释和数据建模等。
电磁数据处理可以提供地下岩石的电导率分布图,从而为地下水资源勘探和矿产资源勘探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3. 重力数据处理重力数据是通过测量地球引力场的变化来研究地表和地下质量分布的一种方法。
重力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解释和数据建模等。
重力数据处理可以提供地下质量分布图,从而为地下岩石的密度分布和构造特征提供了信息。
4. 磁力数据处理磁力数据是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来研究地下磁性物质的一种方法。
磁力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解释和数据建模等。
磁力数据处理可以提供地下磁性物质的分布图,从而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地下构造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二、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技术是指通过对处理后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得出地下结构和地下资源的有关信息。
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技术主要包括数据解释方法和解释工具两个方面。
1. 数据解释方法数据解释方法是指通过对处理后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反演、成像和模拟等方法,得出地下结构和资源的一系列信息。
地球物理数据

地球物理数据地球物理数据是指通过对地球内部和表层物质进行测量、观测和解释,获取到的各种信息和数据。
地球物理数据可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资源探测、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是地球科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理数据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测量地震波、磁场、重力场、电性质、热流等。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地球物理数据及其应用。
1.地震波数据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由震源产生的机械波传播到地球内部和表面的波动。
地震波具有绕射、反射、透过等现象,可以被用于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特性。
地震波数据包括地震波速度、振幅、频率等,通常通过地震勘探、地震探测仪器等手段进行获取。
地震波数据在地质勘探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对地震波进行反演和解释,可以确定地下岩石层的厚度、性质和深度等信息,帮助地质勘探人员进行矿产勘探、石油勘探等任务。
2.重力场数据重力场是指地球受万有引力作用形成的场,具有密集的变化。
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重力场强度不同,因此测量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揭示地下岩层的变化。
重力场数据可通过重力测量仪器等手段获得,包括重力场强度和重力梯度等。
重力场数据可以被应用于测量地下岩石层的密度和变化,帮助勘探人员进行找矿和石油勘探。
地球磁场是指地球内部电流与固有磁矩所产生的磁场。
地球磁场的强度及方向会随时间、位置而变化。
测量磁场变化的数据可通过磁力计、磁场探测仪等手段获取,包括磁场强度和磁场梯度等参数。
磁场数据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矿产勘探和石油勘探。
例如,在找矿任务中,常常观测地表磁场数据,通过比较磁场异常的分布和地质结构图之间的关系,来寻找隐藏的矿藏。
4.电性质数据地球内部和表层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导电性和介电常数,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电场或电磁辐射来反映地下物质的电性质。
电性质数据可以通过电场测量仪、电磁辐射探测仪等手段获得,包括电场、磁场、电导率等参数。
电性质数据可以被应用于测量地下岩石层的孔隙度、水含量、矿物颗粒尺度和成分等,有助于勘探人员进行矿物勘探、水资源评估等任务。
地热地球物理特征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热地球物理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地热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它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
了解地热地球物理特征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地热地球物理特征进行概述说明和解释。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介绍了地热地球物理特征的概述、分布、重要性以及原因解释。
具体来说,第二部分将阐述地热的定义和起源,以及地热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情况;第三部分将概述说明温度分布与梯度变化、热流分布与热异常区域以及地壳厚度与构造对地热特征的影响;第四部分将解释研究人员在发现各种地热特征时所找到的原因,包括火山活动与热对流关系、岩浆活动与地下水蒸汽的影响以及断裂带与岩层隔绝效应对地热特征的作用;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对主要观点和发现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地热地球物理特征的概述、说明和解释,深入探讨地热能资源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特征。
通过对地热特征的系统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热能分布规律,从而为相关行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此外,本文还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平衡发展的重视,并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2. 地热地球物理特征:2.1 地热的定义和起源:地热是指地球内部自然存在的热能。
它的起源主要包括来自太阳能的辐射,并通过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释放出来。
这种热能通过地壳、岩层以及其他地质结构传输到地表。
2.2 地热能的分布:地热能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匀。
它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大陆运动和板块活动:活跃的构造板块会导致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地热能。
- 地质构造:巨大断裂带或裂谷可能会导致更高程度的岩浆活动和温泉形成,增加了该区域的地热能。
- 地壳厚度和类型:地壳厚度越薄,岩石中存储的热量就越容易传导至表面。
同时,不同类型的岩浆有着不同程度的储存和传输热量的能力。
地球物理导论

地球物理导论地球物理,是以地球为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
这门学科自20世纪之初就已自成体系。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发展极为迅速。
它包含许多分支学科,涉及海、陆、空三界,是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作为一个天体来研究地球,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是分不开的;研究地球本身的结构和发展时,地球物理学又和地质学有很密切的联系。
但地球物理学所探讨的范围远不止此,它还包括研究地面形状的大地测量学,研究海洋运动的海洋物理学,研究低空的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研究高空以至行星际空间物理学,研究地球本体的固体地球物理学(或叫做地体学),还有一些较小的分支,如火山学、冰川学、大地构造物理学等等。
地球物理学,如果狭义的理解,指的就是固体地球物理学。
这一般又可分为两大方面:研究大尺度现象和一般原理的叫做普通地球物理学,利用由此发展出来的方法来勘探有用矿床和石油的,叫做勘探地球物理学(或物理探矿学)。
应用于工程地质勘探、工程检测的发展为工程地球物理学,应用于环境探测和监测及环境保护而形成的环境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形成了独立的分支学科:地震学、重力学、地电学、地磁学,还有正在发展可能形成地热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相关的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掌握地球深部构造、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勘察等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球物理的原理,根据各种岩石之间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测量工程区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以了解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探和测试方法。
地球科学中的地球物理研究

地球科学中的地球物理研究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和大气层、海洋等自然界物理现象的学科,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
地球物理研究是对地球的物理性质、构造、演化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人类的工业、农业、能源、生态等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地质和地球物理学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地球物理学运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物理性质,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而地表地貌、构造、岩石、矿物等因素则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因此,地球物理学在地质学研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物理学研究方向广泛,可以分为地球物理勘探、大地测量、大气物理、空间物理、地震物理等。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对地下结构、地质构造、地下水、矿产等目标进行探测的技术手段。
在勘探过程中,通过测量地球上的重力、磁场、电磁、声波等性质,获得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技术在地质和采矿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探测钾矿、铀矿、金属矿、油气藏、地下水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情况,对煤炭、水泥、石灰、石膏等非金属矿产的勘探也有重要作用。
大地测量大地测量主要研究地球重力场、地球形状、地球自转以及大气和海洋对地球运动的影响等。
在大地测量中,常用的方法包括GPS测量、测地线测量、重力测量和地磁测量等。
应用大地测量技术可以制作出地球的精确形状模型,测量地球各部分的质量、引力等参数,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
大气物理大气物理主要研究地球大气现象和气象规律,包括大气运动、大气辐射、大气化学以及大气与地球其他自然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
应用大气物理学研究可以得到有关气象、环境科学、空气污染和化学作用等信息。
大气物理学对于预测和预报自然灾害(如暴风雨、台风、飓风等)和对天气的管理和控制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空间物理空间物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近地空间环境,包括太阳风、磁层、离子层、辐射带、等离子体以及太空中的相互作用等。
应用空间物理学研究可以研究地球的磁层和电离层的变化,以及太空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太阳风暴、地磁暴、电离层扰动等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有重要作用。
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

重力异常
重力资料 反演结果
地震剖面
德州凹陷 宁津凸起 无棣凸起 磁镇洼陷 林樊家洼陷
东营凹陷
§5-1 开展综合解释的必要性
二、克服局限性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解决地下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上存
在局限性。在讨论地震勘探分辨能力时,我们说地震勘
探垂直分辨率的极限通常定义为Δh≥λ/4(λ为地震波波
长),如目标层埋深2000米对应的波速为2500m/s,该
响,也使得勘探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5-1 开展综合解释的必要性
三、避免观测误差及各种干扰
地球物理资料是多种多样的,每种资料都是由相应观 测仪器在地面或井下逐点测量,再经计算机或相应分 析工具处理、整理后获得的。某一种物探方法或单一 的波场、位场信息只反映所研究地质体的某个侧面, 而不可能反映其全部物理信息。例如重、磁、电方法, 分别反映地下岩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地震方法反 映地下岩性的弹性和物性等。我们也知道,地球物理 资料虽丰富多样,但各种观测数据中也包含着测量误 差和各种干扰因素。这些观测误差和各种干扰因素的 存在表明,用于地球物理反演的数据不是完全的确定 性数据,而是带有异常随机分布而产生的随机数据与 有效信息互相叠加的混合体。
§5-2 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应用
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的方法,按反演问题解的性质 可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统计性方法两大类。确定 性方法以位场理论和波动理论为基础,导出有关地球物 理场所满足的基本数理方程,进而确定所研究问题的解。 由于解释人员使用的各种观测资料本身就不是确定性 的地球物理异常,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反演问题的解具有 概率-统计性质。概率-统计方法是以数理统计、概 率论和随机过程等理论为工具,根据相当数量的反演问 题解具有概率性质而提出的一些数理统计的模式识别 方法。
地球物理学的知识点解析

地球物理学的知识点解析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面及其周围空间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地球的重力、磁场、地震、地热、地电、地磁、地形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地球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为地质勘探、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预测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地球物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解析。
首先,重力是地球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地球的重力场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点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地球表面上,重力的大小约为9.8米每秒平方,但在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会有微小的变化。
重力的方向指向地球的中心,这也是我们站立时感受到的向下的力。
通过测量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揭示地下的密度分布和地壳的厚度变化,对勘探矿产资源、油气田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地震是地球物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可以提供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它们的传播速度和路径会受到地球内部介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可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等问题,对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热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地热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它来源于地球的内部热核反应和地壳的放射性衰变。
地热的分布和变化会受到地壳的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通过对地热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热流分布和热传导规律,对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热能被广泛应用于温泉疗养、地热供暖、发电等领域。
最后,地磁是地球物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地磁是指地球周围的磁场,它是由地球内部的液态外核产生的。
地磁的强度和方向会随着地点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对地磁场的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磁场的演化规律,对导航、航海、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球物理学涉及到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面及其周围空间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研究。
地球物理和地磁场的调查和应用

地球物理和地磁场的调查和应用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物理现象及其内在机制的科学,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地震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磁学等。
地磁场是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对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和地磁场的基本概念、调查方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地球物理和地磁场的基本概念1.1 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是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以下结构的物理性质、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科学。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三大圈层,涉及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表层的地质地貌、地球大气层和海洋等。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旨在揭示地球各个圈层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动力学过程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1.2 地磁场地磁场是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其磁场源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液态铁磁性物质。
地磁场具有南北极,与地球自转轴大致平行。
地磁场对地球表面的生物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阻挡高能粒子到达地球表面,降低宇宙辐射对生物的伤害。
同时,地磁场还对地球上的导航、通信等现代技术产生重要影响。
二、地球物理和地磁场的调查方法地球物理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地面测量、航空测量和卫星测量等。
这些方法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为揭示地球内部的奥秘和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
2.1 地面测量地面测量是地球物理调查的基础,主要包括地震勘探、地质勘探、重力测量、磁法测量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地表及地下各种物理参数,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组成。
地面测量方法具有精度高、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但受地形地貌、气象等条件的影响较大。
2.2 航空测量航空测量是在飞机、直升机等航空器上进行的地球物理调查。
航空测量方法具有覆盖范围广、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点,适用于大面积的地球物理调查。
主要包括航空磁法、航空重力测量、激光测高、雷达测深等方法。
2.3 卫星测量卫星测量是利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或低轨道卫星搭载的地球物理仪器,对地球进行的远程测量。
第五篇——地震属性的地球物理含义及地质含义

第五篇地震属性的地球物理含义及地质含义1、引言随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日益普及,关于地震属性的研究日益深化,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一门专项技术,称为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包括属性提取,属性标准化,属性关系分析,属性优化处理优化属性的转换与应用等。
2、地震属性的定义关于地震属性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3种:(1) 从地震属性的提取过程看,地震属性是一种描述和量化地震资料的特性,是原始地震资料所包含全部信息的子集,而地震属性的求取是对地震数据进行分解,每个地震属性都是地震数据的一个子集。
(2)从应用地球物理的角度来看,地震属性是地震数据中反映不同地质信息的子集,是刻画、描述地层结构、岩性以及物性等地质信息的地震特征量。
(3)从数学意义上来看,地震属性是地震资料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统计学特征的一种量度。
3、地震属性的提取地震属性的提取采用多种数学方法如傅氏变换、复数道分析、自相关函数和自回归分析等来实现。
到20世纪和90年代中期,随着统计学属性的出现和发展,大量地质统计学方法在属性提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协方差、线性回归、小波变换、模拟退火等。
这些技术对提取相干体等地震属性,识别和定性描述断层、河道砂体乃至碳酸盐岩储层中缝洞发育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波变换是90年代比较活跃的地震属性提取方法,它不仅能提高地震属性分辨率的潜力,而且能优化属性提取的时窗长度。
4、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应用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分析结果可以划分构造,检测断层,预测岩性,确定有利储集体,描述油藏内部的储集特性,甚至可用于监测内部的流体运动等其他油藏工程研究。
近年来,随着油气田开发对油藏描述精度需求的提高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该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油气藏表征、提高采收率和油气藏动态监测领域。
在应用地层属性分析技术解决各种地质问题特别是定量问题时,必须进行地震属性的标定。
对地震属性进行标定,是应用地震属性进行各种研究的前提条件。
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

第二章 地球物理资料地质解释___物探资料综合解释
实例2
羊八井地热田的布 伽重力异常值从西 向东南增大,说明 向此方向基岩埋深 变浅。在重力异常 弯曲处(49、50、 51X10-5 m/s2等值线 向低值凸 ,磁力异 常呈现出近椭圆状 的局部升高区(图 5-7-3),推测深部 存在基底隆起或是 酸性岩体。
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
2018/8/20
1
课程安排
第一章 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基础
第二章 地球物理资料的地质解释 第三章 地震资料解释 第四章 地震储层预测 第五章 第六章 层序地层学概要介绍 第七章 实习
2018/8/20
2
第二章 地球物理资料地质解释
一、对前人勘探成果的了解 二、地质解释的任务和步聚 三、缩小解释不确定性范围的途径 四、物探资料解释的原则
2018/8/20
18
第二章 地球物理资料地质解释___物探资料解释原则
最大符合原则:选择那些
最充分反映地质体(场源)的
观侧异常把握全局,然后对工
区所有的异常进行单个→整体
→单个的解释。
2018/8/20 19
第二章 地球物理资料地质解释___物探资料解释原则
流体泄放通道
东方1-1气田盖层之上地层破裂,形成天然气直通海 2018/8/20 20 底的逸散通道
实例2
首先根据浅 井测温资料 勾划出5m深 的地下温度 平面图,温 度大于10º C 的地热异常 区正是地表 热显示的范 围(图5-72)。温度大 于30º C的有 北部、中部 和南部三片。
2018/8/20 35
第二章 地球物理资料地质解释___物探资料综合解释
实例2
北部的硫磺矿一 带,地层蚀变强烈, 井中温度高达171º C, 在羊八井地热田测量 390个点的传导热流, 最大值高达 85.8×41.868w/m2, 是地壳热流正常值的 57倍,热沟处更高。 测区内最小的热流值 也在 6.01×41.868w/m2。 为评价地热田的热能 提供了可靠依据。
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之七

4
地质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90年代,出现了三
个学派:
Vail (1990)为代表的层序地层学派:以不 整合面或与其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
Galloway (1989)为代表的成因地层学派: 成因层序的边界为最大海泛面。
085第六章 层序地层概述___国内外研究现状
.
0
2
. 2
Johnson为代表的旋回地层学派:层序的边
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的堆积型式确定。层序
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0820第六章 层序地层概述___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
0
2 .
层序边界面上表现为代表海侵体系域的超覆,界
2
0 面下表现为对前一个层序旋回中高水位体系域的
2 4
削截;
S
0821第六章 层序地层概述___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
0 层序边界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存在许多因河流回春作用而形成的深切
086第六章 层序地层概述___国内外研究现状
.
0
2
.
2
层序地层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由于它的可实
0
2 4
践性已被国内外石油地质家所接受,但如何将
以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盆地层序研究为基础,强
调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层序成因和相分布内在机
制的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应用于地
层形成发育与海平面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或根本
但却占有相当大的时间变化范围。在区域性或全球性
地层对比、以及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凝缩段起着重要
作用。
082第六章 层序地层概述___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 0 2 . 2 0 2 4
凝缩段
0829第六章 层序地层概述___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地球物理资料属性分析

• Single Trace Windowed
Attributes
• Event Object Structure
Attributes
总 结
• 从地震资料尤其是三维地震数据体中确实 可以提取很多很多的地震属性参数,这些 属性参数都是地下地层、岩性、物性特征 的具体反映
总 结
• 有反映储层含油气特征的地震属性参数 • 有反映局部高振幅带的地震属性参数 • 有反映油藏厚度或断层特征变化的地震属 性参数 • 有反映储层频率吸收衰减的地震属性参数 • 还有研究储层裂缝及其发育带的地震属性 参数
• 主功率谱 • 主功率谱密度
之比
8 比率类(7)
• 特定能量与有限能量
之比 • 相邻峰值振幅之比
• 目标区顶底频谱比
• 目标区顶底振幅比 • 正负振动比
• 自相关振幅峰值之比
• 相关KLPC比
属性分类
• 波的运动学或动力学特征进行的地震属性
分类
• 地震属性对储层地质特征的反应进行的属
性分类: • 不同数据对象的地震属性类型
• 小于门槛值的采样数
2 波形类(5)
• 视极性 • 平均振动路径长度
• 峰值振幅的最大值
• 谷值振幅的最大值 • 振幅峰态
3 频率类(14,1)
• 瞬时频率
• 振幅加权瞬时频率 • 能量加权瞬时频率 • 响应频率 • 平均振动路径长度 • 平均零交叉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波形类(5)
• 视极性 • 平均振动路径长度
• 峰值振幅的最大值
• 谷值振幅的最大值 • 振幅峰态
3 频率类(14,1)
• 瞬时频率
• 振幅加权瞬时频率 • 能量加权瞬时频率 • 响应频率 • 平均振动路径长度 • 平均零交叉点
• 瞬时频率的梯度
3 频率类(14,2)
• 主功率谱 • 主功率谱密度
之比
8 比率类(7)
• 特定能量与有限能量
之比 • 相邻峰值振幅之比
• 目标区顶底频谱比
• 目标区顶底振幅比 • 正负振动比
• 自相关振幅峰值之比
• 相关KLPC比
属性分类
• 波的运动学或动力学特征进行的地震属性
分类
• 地震属性对储层地质特征的反应进行的属
性分类: • 不同数据对象的地震属性类型
• 相似系数
7 能量类(13,1)
• 瞬时真振幅乘以瞬时
相位的余弦
• 反射强度的中值滤波
能量
• 反射强度的基于分贝
• 反射强度 • 基于分贝的反射强度 的能量 • 反射强度的梯度
7 能量类(13,2)
• 反射强度乘以瞬时相
位的余弦
• 有限频率带宽能量
• 特定频率带宽能量 • 特定能量与有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量
• 平均振动能量
• 瞬时真振幅乘以瞬时
相位的余弦
• 反射强度
• 基于分贝的反射强度
余弦
• 平均振动能量
1 振幅类(24,2)
• 平均振动路径长度
• 峰值振幅的最大值
• 复合包络差
• 相邻峰值振幅的比率
• 谷值振幅的最大值
• 综合绝对值振幅
• 目标区顶底谱比率
• 振幅梯度
• 复合绝对值振幅
• 均方根振幅
• 大于门槛值的采样数
地震属性对储层地质特征的 反应进行的属性分类(85次)
• 1) 亮点与暗点(17) • 2) 不整合圈闭断块(12) • 3)含油气异常(26) • 4)薄储层(6) • 8)岩性尖灭(10)
• 5)地层不连续性(4)
• 6)灰岩储层与碎屑岩 储层的差异(4)
• 7)构造不连续性(5)
1 亮点与暗点(17,1)
• • • • • • • 平均振动能量 平均振动路径长度 绝对值振幅之和 复合绝对值振幅 第一个谱峰值频率 第二个谱峰值频率 第三个谱峰值频率 • • • • • • • 值振幅的最大值 谷值振幅的最大值 大于门槛值的采样数 小于门槛值的采样数 自相关峰值振幅之比 目标区顶底振幅比 目标区顶底频谱比等
• 1) 振幅类(24)
• 2) 波形类(05) • 3)频率类(14)
• 5) 相位类(05)
• 6) 相关类(11) • 7) 能量类(13)
• 4) 衰减类(08)
• 8) 比率类(07)
1 振幅类(24,1)
• 瞬时真振幅
• 瞬时振幅积分 • 反射强度的中值滤波能量 • 反射强度基于分贝的能量 • 反射强度的梯度 • 反射强度乘以瞬时相位的
5 相位类(5)
• 瞬时相位 • 瞬时相位余弦
• 瞬时真振幅乘以瞬时相位的余弦
• 滤波反射强度乘以瞬时相位的余弦 • 响应相位
6 相关类(11)
• 相关KLPC1
• 相关KLPC2
• 平均相关
• 集中的相关
• 相关KLPC3
• 相关KLPC比 • 相关长度
• 相关峰态
• 相关极小值
• 相关极大值
4 薄储层(6)
• 有限频率带宽能量
• 特定频率带宽能量 • 特定能量与有限能量
• 衰减敏感带宽
• 功率谱对称性 • 功率谱梯度等
之比
5 地层不连续性(34,1)
• • • • • • 瞬时频率 振幅加权瞬时频率 能量加权瞬时频率 瞬时频率的梯度 响应频率 平均振动路径长度 • • • • • • 带宽额定值 主频额定值 中心频率额定值 心迹线频率额定值 第一个谱峰值频率 第二个谱峰值频率
地球物理资料属性分析
引
言
• 储层物性预测的实质是将地震上的地
球物理信息解译成为储层物性地质信 息,从而实现储层预测的目的。
引
• 这里包含三个环节,
言
– 是获取能最好地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地球物理 信息; – 是建立起地球物理信息与储层物性特征之间的 关系; – 是尽可能准确地把地球物理信息解译为储层物 性特征信息。
什么是地震属性?
• 指的是那些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
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 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
属性分类
• 波的运动学或动力学特征进行的地震属性
分类 • 对储层地质特征的反应进行的属性分类:
• 不同数据对象的地震属性类型
运动学或动力学特征的 地震属性分类(83)
• • • • 瞬时相位 瞬时相位余弦 瞬时真振幅 瞬时真振幅乘以瞬时 相位的余弦 • 振幅加权瞬时频率 • 能量加权瞬时频率 • 反射强度 • 基于分贝的反射强度 • 反射强度的中值滤波 能量 • 反射强度基于分贝的 能量 • 反射强度的梯度 • 滤波反射强度乘以瞬 时相位的余弦
3 含油气异常(26,2)
• 带宽额定值
• 主频额定值 • 中心频率额定值
• 第一个谱峰值频率
• 第二个谱峰值频率 • 第三个谱峰值频率等
• 心迹线频率额定值
4 衰减类(8)
• 衰减敏感带宽
• 瞬时频率梯度 • 反射强度梯度
• 自相关峰值振幅之比
• 目标区顶底振幅比 • 目标区顶底频谱比
• 相邻峰值振幅之比
• 主功率谱梯度
• 瞬时真振幅乘以瞬时
相位的余弦
• 反射强度基于分贝的
能量
• 反射强度
• 基于分贝的反射强度
• 反射强度的梯度
• 滤波反射强度乘以瞬
• 反射强度的中值滤波
能量
时相位的弦
• 平均振动能量
1 亮点与暗点(17,2)
• 平均振动路径长度
• 峰值振幅的最大值
• 主功率谱
• 主功率谱密度
• 谷值振幅的最大值
5 地层不连续性(34,2)
• 第一个谱峰值频率
• 第二个谱峰值频率
• 瞬时相位的余弦
• 视极性 • 响应相位 • 平均零交叉点 • 相关KLPC1 • 相关KLPC2
• 第三个谱峰值频率
• 衰减敏感带宽 • 瞬时相位
5 地层不连续性(34,3)
• 绝对值振幅之和 • 复合绝对值振幅
• 大于门槛值的采样数
• 小于门槛值的采样数
2 不整合圈闭(12)
• 振幅梯度
• 相关KLPC1 • 相关KLPC2 • 相关KLPC3 • 相关KLPC比 • 相关长度
• 平均相关
• 集中的相关 • 相关峰态 • 相关极小值 • 相关极大值 • 相似系数
3 含油气异常(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