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文化赏析
中国武术文化 鉴赏论文材料
![中国武术文化 鉴赏论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024d771514791711cc791767.png)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映出较为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高尚文明,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它集技击、艺用和体用于一身,并赋予深刻的道德情感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形式,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意体之用•文化创造是精神历程的展现。
•人类的文化创造是意显现为象,象著明为言的过程。
所谓“文化创造”,可大体分为“宏观”、“微观”。
宏观的,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类的一切创造;微观的,系指作为个体的个人的精神、物质活动。
无论是“人类”或是“个人”,他们的创造历程,都是意→象→言:在此,意是象、言是用。
——人类总是先有了某种体验,或某种意,才去表达无形的意(体验)的、有形的象和言,使意(体验)得以显现。
象、言是显现意体之用。
•马克思有一段名言,表明了人类的精神活动创造象,进而物化的过程:“建筑师以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脑筋中把他构筑成了。
劳动过程终末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
”(《资本论》第一卷)。
这种“观念地存在着”的“蜂房”,便是象;蜂房便是物化的象。
•与此类似,《易.系辞下》所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的《大壮》卦便是象,“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的宫室,便是物化的(大壮)卦象。
象是意(体验)的表达:“圣人立象以尽意。
”(《易.系辞上》)这意,便是外向投射为“道”的体验。
不过,就建筑师的事例而言,由古至今人类所创造的风格迥异的各种类型建筑物,,无疑表达着殊不相同的意(体验),——就连蜜蜂建造它们的蜂房,也是某种意的表达;特种结构的蜂房,显然更适合于它们“安身立命”,这便是它们的意;我们不解其意,故而称之为“本能”。
•表意之象,包括精神之象及其物化形态——物质之象。
当然,较为深层的精神之象,大多是不能物化的。
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be0950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a.png)
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首先,中华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身心修炼方式,强调修身养性、强健体魄,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
其次,中华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动作的优美、舞姿的华丽和响亮的鼓乐,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此外,中华武术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佛家等,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自然、宇宙的独特理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追求。
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还表现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
作为中国古代武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武术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了古代战争、武侠文学、武术名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华武术,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武术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激发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活力。
同时,中华武术还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可以培养人们的品质和能力,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中华武术还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的关注和学习。
在国际间,人们通过学习中华武术,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习俗和民俗,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传播。
同时,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通过学习和弘扬中华武术,可以促进身心健康、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中华武术能够继续传承发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fe17d64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f.png)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在技术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一、身心统一的修养中国武术一直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身心统一的修养。
通过武术练习,人们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血液循环、呼吸系统以及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而通过对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武术练习者能够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进一步培养内心的稳定和平静。
这种修养不仅有益于武术练习本身,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带来身心健康和平衡。
二、德育与道德规范中国武术注重德育,通过武术的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武术源于古代的军事和防身技巧,讲究以德治人、以武守国。
在武术练习中,弟子要尊敬师长、团结合作,严守规矩和纪律,注重诚信和正直。
同时,武术还注重尊重生命,追求和平,以及对他人的和谐相处。
这些道德规范在武术练习中得到体现,并在练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得以贯彻。
三、哲学思想的体现中国武术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思想就是“太极”理念。
太极强调阴阳相互转化,追求平衡和和谐。
武术运用太极的思想,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追寻动静之间的平衡。
此外,武术还包含了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等观念,鼓励武术练习者做一个有担当、有道德的人。
通过这些哲学思想的体现,武术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从古代起,中国武术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无论是形意拳、八卦掌还是太极拳等,每一种武术都传承着特定的历史和传统,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同时,武术在表演艺术、戏曲以及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解读
![中华武术的文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bf9928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e.png)
中华武术的文化解读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武术技艺,更是一种体现中国文化智慧和价值观念的艺术形式。
在中华武术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融合。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武术的发展。
武术练习者在修炼过程中,往往会注重顺应自然、融合自然的原则,体会自然规律,锻炼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身体和心灵。
这种敬畏自然、融合自然的理念贯穿于武术的各个练习环节,使其成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体验。
其次,中华武术蕴含着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尊崇和理解。
武术练习强调“不以力取胜”,注重内修外练,培养出人们内在的素质和道德规范。
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人们要保持谦虚、虚心、坚韧的品质,不仅要锻炼肢体,更要修炼心性。
这种尊崇生命、培养道德的精神指导人们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中不退缩,坚守信念,追求完美,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另外,中华武术还传承了中国人民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体悟。
武术套路中的起手动作、身法步法、攻防技术等,都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等思想,体现了人们对宇宙、人生规律的探索和领悟。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感悟生命的脉搏,体验宇宙的奥秘,领悟人生的真谛。
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体悟,让武术不仅是一种技术动作的展示,更融入了中国人民对生命、自然、宇宙的深刻认知。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力量,更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底蕴。
通过中华武术的练习和传承,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独特魅力。
因此,中华武术的文化解读不仅是对技术动作的解读,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宇宙的理解和敬畏,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和智慧。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灵。
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
![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https://img.taocdn.com/s3/m/e157b11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7.png)
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一项战斗技能,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通过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可以更好地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武术强调内外兼修。
内外兼修是指修炼武术既要注重身体的外部技术表现,如姿势、招式等,也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如心态、意志力等。
中国传统武术追求的是内在的宁静和坚韧,而不仅仅是外表上的力量和技巧。
武术大师们通过不断的修炼,将内外融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中国传统武术强调以德治武。
武术的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和他人,而不是去伤害他人。
中国传统武术注重品德和道德教育,通过修炼武术,培养人们的正直、勇敢和宽容。
武术强调的是自律和自制,而非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力量。
武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人们的品德,使其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道义感的人。
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项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
通过学习武术,可以培养人们的意志力、耐力和毅力,增强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武术的训练方式也有助于调整身心的平衡,释放压力,增加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武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力量与美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力量与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5ec356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4.pn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力量与美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种独特的身体技巧和精神境界,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艺,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智慧和哲学。
通过深入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力量与美感。
一、武术的力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融合了身体的力量和内外调和的理念,展现出了独特的力量特质。
首先,武术注重身体的锻炼和力量的发挥。
练武者通过不断的拳法、器械、套路的训练,使身体逐渐变得强健有力。
其次,武术重视内外调和的理念,通过呼吸、内功、心性的修炼,达到身、心、意的协调与和谐。
这种力量不仅仅是肌肉和体力的表现,更是内外结合、身心合一的体验。
武术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技巧上,更表现在意志和精神层面上。
传统武术注重练功的内涵和精神状态的培养,要求练习者具备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在持久的练习过程中,武者锻炼出了毅力和忍耐力,不断超越自我,战胜困难。
这种力量可以使人具备战胜外界困扰和抵御身心疲惫的能力,具有强大的心理韧性。
二、武术的美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以它独特的身体美感和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首先,武术强调身体美。
通过各种动作和招式的组合,武者的身体在空间中形成一种优美的姿态,如行云流水、动静结合。
同时,武者的身体线条与动作的韵律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美感。
其次,武术强调心境美。
武者在修炼中注重塑造一种内敛淡定的精神状态,这种心境美贯穿于他们的身体语言中,通过动作和表情传递出来。
最后,武术强调意境美。
在武术表演中,武者通过挥洒自己的身体、呼吸与内力,创造出一种高度集中、深入人心的表现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
武术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表现在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上。
武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民族情感。
不同的武术流派传承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武术的展示和传承,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智慧的深刻。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5b82476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1a.png)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华武术,人们不仅可以掌握一门实用的自我防卫技能,更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首先,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武术强调的是内功修为、外形训练以及心境调整,这既包括了对身体的掌控和锻炼,也包括了对心灵境界的追求。
练习武术需要耐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中华武术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观念。
武术养生的理念源自中国古代医学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内家武术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法则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修炼武术,人们可以加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保持身心的平衡,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第三,中华武术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许多武术门派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传承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武术的练习过程也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例如太极拳、八卦掌等武术套路中蕴含了许多道家、儒家哲学思想。
通过学习和修炼武术,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
最后,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国人对和平、团结和谦逊的追求。
武术源自武德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标准。
武术强调的是正气和义理,倡导“和平为贵”、“克己复礼”的价值观念。
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更可以培养自律、团结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不仅是一门优秀的武术技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练习武术,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到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和传承中华武术,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697975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d.png)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瑰宝。
武术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其哲学思想上。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天人合一观念在武术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等,都是武术招式和技法的重要原则。
刚劲的拳法与柔韧的身法相配合,进攻的招式与防守的姿态相互转换,这种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在武术中随处可见。
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则让习武者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顺应天时地利,借助自然之力来提升自己的武艺。
武术与道德伦理紧密相连。
“武德”是武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练武之人强调尊师重道,尊敬师长,传承技艺和品德。
讲究诚信、正义,不以武欺人,而是用武术来维护正义、保护弱者。
这种道德规范不仅约束着武者的行为,更是塑造了他们的人格品质。
在武术的世界里,一个真正的高手不仅要有高超的武艺,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胸怀。
武术还承载着民族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习武者在艰苦的训练中磨练意志,不断超越自我,克服困难,这种坚韧的精神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
武术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在国家危难之际,许多武林人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武艺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民俗和地域文化信息。
不同的武术流派往往源自特定的地域和历史背景,其招式、风格都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比如,少林武术源自佛教文化深厚的少林寺,其拳法刚猛有力,蕴含着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武当武术则与道教文化紧密结合,注重内功修炼和阴阳调和。
武术在健身养生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通过武术的练习,可以调节身心,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许多武术功法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体的放松,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这种养生理念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相通,体现了中国人对健康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再者,武术在艺术表现上也独具魅力。
中国武术文化鉴赏
![中国武术文化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0496586453610661fd9f411.png)
中国武术文化的美与德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
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
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
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对于中国武术的美可以分两种: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
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武术套路中的没主要在于神韵美,意境美,自然美,及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
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姿势、劲力、节奏、结构等特有要素学内容。
也就是说,武术套路的神韵是通过这几大要素来实现或表现的!姿势美即姿态,架势美。
武术套路是很讲究姿势的,如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轻快潇洒;少林拳古拙,紧凑,矫捷刚健;八卦拳身灵步活,姿势连绵;通臂拳发力透达,放长击远等等。
劲力美即武术中丰富的劲法和力度之美。
区别于形体美学中所讲的力度和方法,武术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而出手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肘,达于手。
协调顺畅,力点清晰。
南拳步稳势猛,多短拳,擅标手,动作紧削而刚劲有力。
再如太极推手,柔中寓刚,绵里藏针。
它以捧、捋、挤、按、采、捩、肘、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等。
结构美即武术技术战术的配合组织美。
特别是武术套路,因为它是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由手眼身法步诸动作要素在同一时空中运作而成。
传统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
![传统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6db632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5.png)
传统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承载着中国人民智慧和精神追求的传统艺术形式。
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武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和武士之间的格斗技艺。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不仅是战争的武器,更是一种展示个人修为和内在力量的方式。
通过实际的武术练习,人们能够感受到祖先留下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其次,中华武术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和价值观念。
在武术的实践过程中,强调的是内外兼修、柔中带刚、动静结合等原则,这些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五行等思想。
武术强调的是身心的修炼,追求的是身心合一的境界,倡导的是尊重他人、不以暴力解决问题的价值观。
通过武术的修炼,人们能够培养自律、坚韧和忍耐的品质,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内在力量。
再次,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无论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各种武术门派,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武术已经成为中国的国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
最后,中华武术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人们对身心健康和内在修养的需求逐渐增加。
中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身心修炼途径。
通过学习武术,人们可以提升自身的体质和免疫力,增强自信心和勇气,培养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文化价值。
传承中华武术不仅可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可以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提升人们的修养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精神风貌的彰显。
中华武术的意境美学与审美价值
![中华武术的意境美学与审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3b50cc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4.png)
中华武术的意境美学与审美价值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学和审美价值。
在中华武术的练习过程中,强调内外兼修、刚柔相济,追求内在修养和外在技艺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的全面塑造和修炼的追求。
同时,中华武术注重“以柔克刚”,强调顺势而为、以柔胜刚的策略,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太极”、“道法自然”的理念,展现了一种以和谐为美、以超凡脱俗为美的审美观念。
中华武术的意境美学体现在其独特的动作美、节奏美、形态美等方面。
在中华武术的演练中,武者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对内在力量的掌控和外在形态的展现,追求动作的流畅、准确、有力,展现了一种优美而刚健的美学境界。
同时,中华武术强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注重节奏的平衡与变化,使得每一个动作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反复练习和修行,武者在展现动作美的同时,更能体验到身心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达到意境美学的境界。
此外,中华武术还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在表演中,武者会配合音乐节奏,运用华丽的服饰和道具,通过动作、表情等方式来传递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出丰富的审美内容。
中华武术的表演不仅展示了武术本身的技艺,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启发。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学和审美价值。
在其练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武者们通过不断修炼和实践,将武术内涵的力量与美学的表现完美结合,展现出一种优美、内敛、含蓄、坚韧的审美风采。
中华武术的意境美学和审美价值,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世人展示了一种和谐统一、自然超然的审美境界,传递着人类对美好生活和内心追求的共同向往。
中国武术文化鉴赏
![中国武术文化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ff749d5ad51f01dc281f19b.png)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论文中国武术文化的美学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
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
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
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对于中国武术的美可以分两种: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
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武术套路中的没主要在于神韵美,意境美,自然美,及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
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姿势、劲力、节奏、结构等特有要素学内容。
也就是说,武术套路的神韵是通过这几大要素来实现或表现的!姿势美即姿态,架势美。
武术套路是很讲究姿势的,如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轻快潇洒;少林拳古拙,紧凑,矫捷刚健;八卦拳身灵步活,姿势连绵;通臂拳发力透达,放长击远等等。
劲力美即武术中丰富的劲法和力度之美。
区别于形体美学中所讲的力度和方法,武术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而出手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肘,达于手。
协调顺畅,力点清晰。
南拳步稳势猛,多短拳,擅标手,动作紧削而刚劲有力。
再如太极推手,柔中寓刚,绵里藏针。
它以捧、捋、挤、按、采、捩、肘、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等。
结构美即武术技术战术的配合组织美。
特别是武术套路,因为它是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由手眼身法步诸动作要素在同一时空中运作而成。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1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1](https://img.taocdn.com/s3/m/9544a5fb910ef12d2af9e7c9.png)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映出较为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高尚文明,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它集技击、艺用和体用于一身,并赋予深刻的道德情感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形式,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所熟知的数字“0、1、2、、、9”都在武术中有极深的意用。
那我就谈数字“0”的含义。
(最主要谈道教和佛教中的“空”、太极中的圆圈)1.数字“0”的含义:数的空位,没有数量。
是“空”:(1)道教中的“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道教中的“道”在太上老子那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其实是一种天机,天机不可泄露,凭自己的感觉去体悟它。
关于道教的空与无,实际上是说“道”的“本体空寂”,正如佛教的“法身无相”一样。
所以道的本体,实质是空性与虚无。
“空”对应“实”,“无”对应“有”。
道教和佛教都将大地山河、城市人物看做“六尘幻相”,诸行无常,生灭不停,当然不是实有的,仅仅是我们道体“法性”的暂时影现而已,森罗万象影现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的“无”就是说的是虚无,真空。
这里的“有”说的是妙有,灵性产生(其实是显现)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真空是能产生灵妙的。
“观其妙”就是反观本性(自性),又称“观自在”。
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者,万物万相变化的归宿。
能了了觉知,观察万相而不动心之本体,是谓妙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真空妙有是道的体和用两个方面,都是“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前“玄”指真空,后“玄”指妙有。
把握了真空妙有这一宇宙生命真谛,不就进入了众妙之门了吗。
登堂入室,契入真如法性了。
(2)佛教中的“空”:空、静(净)、能——《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武术文化特征总结范文
![武术文化特征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a2f282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2.png)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以下是对武术文化特征的总结:一、哲理性中国武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哲学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相通,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武术练功强调内外兼修,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体现了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的整体观念。
二、追求中和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追求中和的文化特征。
无论是套路演练还是攻防技巧,都强调刚柔并济、阴阳平衡。
这种追求中和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三、历史传承中国武术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从先秦时期的剑术,到汉代的角抵,再到唐代的武术兴盛,武术文化不断发展、演变。
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武术套路和流派趋于定型。
这些历史传承,使得中国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四、技术多样中国武术内容丰富,包括拳术、器械、气功、摔跤等多种形式。
拳术如少林、武当、峨眉等流派各具特色;器械则有刀、枪、剑、棍等;气功则注重养生保健;摔跤则讲究技巧和力量。
这些多样的技术,体现了武术文化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五、内外合一中国武术强调内外兼修,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这种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念,使武术在健身、自卫、竞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武术的内外合一,不仅体现在练功方法上,还体现在技击技巧和战术策略中。
六、人文关怀中国武术在传承过程中,注重培养武德和武魂。
武德强调尊重他人、忠诚正直、谦虚谨慎;武魂则强调勇敢、坚韧、自信。
这种人文关怀,使得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总之,中国武术文化具有哲理性、追求中和、历史传承、技术多样、内外合一和人文关怀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武术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世界体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武术文化,让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37b624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8.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深受武术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作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一,武术文化既是一种身体技能的综合表达,也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武术文化通过拳法、剑术、刀法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中国人对于身体、健康和内心修养的追求,同时也承载着他们对于团队合作、家族血脉和国家尊严的重视。
一、武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武术作为一种体育形式和格斗技术,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代。
古代的战争需要勇士们具备过人的武艺,因此武术技击得到了很大的重视。
随着历史的进程,武术逐渐从战争中脱离出来,开始作为身体健康、文化修养的一种方式存在。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武术才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武术体系,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流派。
这些武术流派相互承先启后,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结合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
例如,武术中强调的“以柔克刚”和“以静制动”思想,与道家中“无为而治”的理念不谋而合。
武术倡导者通过身体运动和呼吸调节,追求身心和谐一致的境界,与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契合。
这些哲学思想的结合,使得武术文化更加有深度和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
三、武术文化的培养品质和价值观武术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技艺的展示,更是培养人们品质和价值观的一种途径。
在武术修习过程中,人们需要坚持训练,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培养了他们的毅力和耐力。
同时,武术注重团队合作,合练伴随,培养了人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武术强调的礼仪和正直的要求,使得修习者更加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武术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武术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人们普遍面临身心健康的问题。
武术强调的身体锻炼和内心修养,提供了一种促进健康,缓解压力的方式。
同时,武术文化也教会我们如何应对挫折和困难,发扬自己的气概和信念。
在当代社会中培养更多具备武术文化精神的人,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健康和有力量的社会。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应用价值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应用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48c52ed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6.png)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应用价值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文化内涵中华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武术体系。
中华武术强调“德、技、体、智、美”五大要素的综合发展,注重武术技术的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首先,中华武术注重武德教育,尊重师长,遵守规矩,强调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的提升。
武术练习要求人格修养高尚,有助于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和自律能力。
其次,中华武术讲究技艺传承,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师传徒弟为主,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传承过程中,不仅传授武术技能,更注重教育学生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再次,中华武术强调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兼顾身体、心理的训练和健康,注重调整身体状态和气质的供养,培养学生健康、强健、美丽的身材和形象。
最后,中华武术强调学术性知识和研究。
中华武术不是简单的体育项目,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集合了数学、物理、生物、社会学等多项学科的知识。
武术的技术和理论方面都有自己的科学系统。
二、应用价值中华武术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华武术培养健康体魄。
武术运动是一种全面、多元的体育锻炼,可以锻炼人的肌肉、骨骼、神经、循环等各个系统,以及身心的平衡感、敏捷性、协调性等,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其次,中华武术可以提高自卫防身能力。
中华武术历史上曾是战争中的重要武器,技能非常实用。
通过武术训练,可以提高对人体各个部位的认知和控制,提高反应能力和灵活性,增强对暴力、危险、欺凌等情况的反击能力,让人们在面临危险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再次,中华武术可以磨炼意志品质。
修炼武术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不断的挑战和超越,需要不断的坚持和毅力。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坚定意志,不畏艰辛,不屈不挠,这将会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6dccebaeaad1f346933fc6.png)
中国武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所谓“天”并不是指天上的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世间一切人事,都应该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违自然规律,才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更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因此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武术是人体的运动,只有严格遵守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变化,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武术练功十分重视按自然界四季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方法,来达到相应的练功目的。
只有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才能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道家强调要达到天人合一,就应该要遵从自然。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武术主张从大自然的生物与现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
武术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创造出新的武术动作。
如大鹏展翅、白鹤亮翅、金鸡独立、野马分鬃、神龙摆尾等拳术术语。
又如五形拳是根据虎、蛇、猴等五种动物的攻防动作创出的。
形意拳更是依据道家“五行”之说立论,用“五行”与“五拳”相配,用“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劈、崩、钻、炮、横”五拳。
习武要与社会和谐相处,要先立德后学武。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所主张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在武术中则表现为追求“人际关系和谐”。
武术非常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倡武德,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宽厚、容忍。
习武与比武中点到为止,避免致人于死地;遵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理念;以门派规矩约束人的行为,维持武术内部的和谐平衡。
武术将人体视为心与身是统一,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锻炼。
内外兼修、和谐发展,绝不是为了培养争勇斗狠、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
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武术的和谐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武术是人体的一种运动方式,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练武一方面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和谐;另一方面必须达到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以寻求人类自身的最大发展。
中华武术的特点及分类
![中华武术的特点及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c0681e0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b.png)
中华武术的特点及分类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分类。
中华武术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身心和谐、精神境界的追求。
其特点和分类如下:一、特点:1. 内外结合:中华武术强调内功修炼和外功技法的结合,既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也重视心灵修养和气质塑造。
2. 融合哲学思想:中华武术融合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阴阳哲学和道家思想。
3. 多样性:中华武术包含丰富多样的拳法、剑法、刀法、枪法等,每种武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 注重身心调和:中华武术不仅强调技击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身心调和、健康保健的功效,使练习者在修炼中获得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二、分类:1. 内家拳:主要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注重内功修炼和气的调养,以柔化刚,追求内外合一的境界。
2. 外家拳:代表性的有少林拳、武当剑、峨眉刀等,强调外功技法的练习和实战技能的提高,注重力的运用和身体的灵活性。
3. 南拳北拳:南拳以娴熟的脚法和速度见长,如福建白鹤拳、南少林洪拳;北拳则注重力的运用和技击的刚猛,如北京八极拳、演武拳。
4. 器械拳:包括刀、枪、剑、棍等武器的使用技艺,如太极剑、刀法太极等,讲究器械和人的结合,既能练就出娴熟的器械技艺,也能提升身体素质和内力修为。
总体而言,中华武术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吸引着众多练习者和研究者。
通过练习中华武术,不仅可以提升身体素质,还可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和重视中华武术,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中华武术文化的概论
![中华武术文化的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f3f012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2.png)
中华武术文化的概论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国古老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
它涵盖了广泛的拳法、剑术、刀法、棍术等武术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1. 历史渊源:中华武术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它与战争、军事训练和武士精神紧密相关,是古代军事技能和自卫技巧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既包含了武技技艺,也涵盖了哲学、文化、艺术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2. 特点和价值观:中华武术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彰显出其独特性。
它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心统一,强健身体、提升意志力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武术技艺强调技巧、力量、速度、灵活性和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注重修身养性、尊重师德、忠诚、正直、谦逊和精神上的坚韧。
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华武术中体现出了深深的传统文化内涵。
3. 不同流派和门派:中华武术文化有着众多的流派和门派,每个流派和门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特点。
比如,太极拳以柔和、圆润的动作和内功修炼而闻名,少林功夫则以力量、爆发力和技巧性见长,而八卦掌则注重腰腿的转动和身法的变化。
每个流派或门派都有其独立的传承和技术体系,在技艺、理论和文化传统方面独具特色。
4. 文化传承和现代发展:中华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和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支持武术的发展和传承。
此外,武术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运用。
许多人将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活动,以提高身体素质和锻炼意志力。
同时,武术也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总体而言,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国古老而深远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包括了武术技击的技艺传承,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武术文化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
武术源于战争、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其发展变化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有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的影响与渗透,具有内倾性、和谐性、艺术审美等特性。
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哺育下,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是历代华夏民族不断创造、提炼的结晶和生活智慧的凝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
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武术可以说是源于流长、穷其内容,是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种健身技艺,而且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
武术这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男女老少锻炼,不受场地、设备、季节、气候等限制,是强筋健骨、陶冶情操、自卫防身的良好手段。
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
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
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
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
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甚至在某一方面代表着中国文化。
所以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竞技哲学、军事思想、人文艺术、医学理论、民族风俗和传统精髓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包含很多东西,有美,有德,有人文道义。
最显著的一点是,中国武术文化具有很强烈的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
武术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
它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出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合一……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
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
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由于中国武术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武术本身是有武德相约束的,武德即是在习武人中崇尚的以武术为载体得到的精神,成语中的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等都是体现着武德的精神,而尚武精神更是一种升华为整个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武德更讲究礼节,尊师重道等等所以区区一个武德就含有中华民族的几乎各种优良品性。
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
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其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个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
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
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
因此,武术由于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
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
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
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
武术有显著的
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
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武术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娱乐性。
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
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
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
武术具有独特的魅力,许多外国朋友不仅积极研习武术特有的精湛技术,而且积极探求武术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思想。
但无论哪一个流派的理论大体上都受到中国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哦的文化积淀,艺术瑰宝对我们每个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都有无穷的价值。
通过对武术文化的探究和对武术发展前景的进一步了解,让我为中国武术文化其价值所折服,无数它不仅是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历史产物,更是留给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一代一代地传承它,要不断地去完善它,更要全面广泛地去推广它。
而作为外国人,要试着去接受它去感受中国武术对我们带来的益处。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是中华儿女感情的寄托,更是华夏人民精神的支柱,作为一种文化它“见证”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作为一种技能它又“传承”着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明。
而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的情况下,以武术为代表的一些代表性历史性传承很强的中国古文化,受到我们周围很多人的忽视。
虽然他早已淹没在社会流行时尚文化的浪潮中,但是继承武术文化传播武术技能弘扬武术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武术煅练不但能强效增强国民体质,更重要的是能熏陶人的毅志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形成公平正义的品格和坚贞不屈的情怀,即武术精神。
让我们回朔以往,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无不把武术作为必修功课用心修习,史不绝书。
荆柯、庄诸刺暴竞志,几近剑侠;李世民、赵匡义文武兼修,成一代霸业;岳飞、张所、韩世忠堪称一代武学宗师,抗金卫国,死而后已;文士中李白、陆游、辛弃疾诗剑风流;更有罗成、张宪、岳云、夏完淳等少年英雄璨若繁星,数不胜数,辉映后世,成为少艾心里忠臣良将之楷模;现代还有杜心武追随孙中山先生为苦难的中国而奔走效力,抗战时期的抗日将士、共和国建国功臣中也颇多习武有成之士。
他们均崇文尚武,养浩然之气,成就清逸大勇之精神,最后为社会美理想奋争不遗余力,其气度风范,大智大勇,为后人所景仰。
他们身上,无不凝聚着中华武魂,他们的尚武精神,为民族生存发展所必须,他们的尚武气韵,将流芳百世,光照后来。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华武术精神也将随着武术的传承而不断复活在新的修习者身上,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