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

合集下载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物联网产业布局研究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物联网产业布局研究

2基于技术路线 图的物联网产业布局
2 . 1基于技术路线 图的物联 网产业布局的原则
键词 】技 术路 线图 物联 网产业 原 则 关
联 网概述
物 联 网当前 还没 有一 个统 一 的标 准 的定 各行各业 多从 自己的行业特点出发 ,站在 : 业 的角度上对 其作 出了定义。同时不同的 : 和地 区,以及 不同的国际组织对 物联网的 也各抒 己见 ,在此 笔者就这 些众 多的关于 7 联 网”的定义 中比较 有代表 性的表述条例
I n 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信息技术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物联网产业布局研 究
文/ 刘佳听 刘靖
物联 网 已经 深入 到 了社会 生 活 生成 的各 领 域, 国家也 把物 联 网产业 的发展 提 升 大 国家战略 的 高度 。在 这样 的时代 背 景 下,学 术领 域也 对 物联 网产 业 的相 关 问 题做 了一些 探讨 ,笔者 就 物联 网 的基 本 情况 ,以及 基 于技 术路 线 图的物联 网产业 布局 的原 则和 关 键 点发表 了一些 自己的看法。
技术数据服务技术 ,物 联网搜 索引擎技术,云 计算技术 ,电力通信技术 ,纳 米技 术,边缘计 算 ,高速态无线 自组 网,物机电控制技术等等。 因而在给物联 网产业布局做技 术路 线图是要 以 发展和利用这些技术为重点 。 2 . 2 . 2政策上 物联 网产 业 的布局 和发 展离 不开 国家 政 策的支持 ,同时物联 网产业 的布局 也许需要相 关的政策保驾护航, 维持相关产 业的市场秩序 , 给予相关 的技术 以政策 的扶持 。基于技术 路线 图的物联网产业布局 ,在政策上 的关键 点主 要 有: ( 1 )有 关物 联 网产 业入行 标准 的制 定。 由于资金和技术 问题 ,我 国物联 网前期 的发展 直处于某种垄断 的状态 ,这极不利 于物联 网 产业的发展,因此政策制定者应给通过制 定政 策,打破这种垄断 ,引进各方 资本 ,激发物 联 网产业活力,通过竞争 的加大 ,来提 高核 心技 术的研发 。国家可 以制定物联 网行业条例 ,制 定有关物联网技术的条例 ,比如 ,传感器标 准 条例。 ( 2 )物联 网产业基础 设旌 的建 设上保护 上,需要有关的政策来支持 。物联 网产业是 建 立在互联网上的产业 ,互联网是物联 网产业 的 基 础,也是基本设施 。而互联 网的建设 需要 出 台相关的政策,加大技术和资金 的投入 ,同时 互联 网 的安全 平稳运 行 也需要 法律 法规 来保 障。国家可以制定关于物联网基础设施 的政策 性法 规,制定维持物联网健康 运行的法规。

电信行业5G工业互联网融合方案

电信行业5G工业互联网融合方案

电信行业5G工业互联网融合方案第一章 5G工业互联网概述 (2)1.1 5G与工业互联网的定义 (2)1.2 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2)第二章 5G网络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3)2.1 5G网络技术特点 (3)2.2 5G网络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场景 (4)5.2.1 工业自动化控制 (4)5.2.2 智能制造 (4)5.2.3 工业大数据分析 (4)5.2.4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应用 (4)2.3 5G网络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优势 (4)第三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5)3.1 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 (5)3.1.1 数据采集与传输层 (5)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 (5)3.1.3 应用服务层 (5)3.1.4 系统集成与管理层 (5)3.2 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5)3.2.1 传感器技术 (5)3.2.2 大数据处理技术 (5)3.2.3 云计算技术 (6)3.2.4 人工智能技术 (6)3.3 平台安全与隐私保护 (6)3.3.1 数据安全 (6)3.3.2 网络安全 (6)3.3.3 隐私保护 (6)第四章 5G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设计 (6)4.1 解决方案设计原则 (6)4.2 解决方案关键组件 (7)4.3 解决方案实施步骤 (7)第五章 5G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 (8)5.1 制造业案例 (8)5.2 交通运输业案例 (8)5.3 能源行业案例 (8)第六章 5G工业互联网政策法规与标准 (9)6.1 政策法规概述 (9)6.2 标准制定与推广 (9)6.3 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策略 (9)第七章 5G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构建 (10)7.1 产业链分析 (10)7.2 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11)7.3 产业生态发展前景 (11)第八章 5G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 (11)8.1 安全风险分析 (11)8.1.1 网络安全风险 (12)8.1.2 设备安全风险 (12)8.1.3 数据安全风险 (12)8.2 安全防护技术 (12)8.2.1 防火墙技术 (12)8.2.2 加密技术 (12)8.2.3 身份认证技术 (12)8.2.4 入侵检测系统 (13)8.2.5 安全审计 (13)8.3 安全管理策略 (13)8.3.1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13)8.3.2 安全培训与教育 (13)8.3.3 安全风险评估 (13)8.3.4 安全监测与预警 (13)8.3.5 应急处置与恢复 (13)第九章 5G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与培训 (13)9.1 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13)9.2 培训体系构建 (13)9.3 人才培养与培训政策 (14)第十章 5G工业互联网发展前景与展望 (14)10.1 发展趋势分析 (14)10.2 发展前景预测 (14)10.3 发展建议与展望 (15)第一章 5G工业互联网概述1.1 5G与工业互联网的定义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继2G、3G、4G之后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电信行业5G网络应用创新方案

电信行业5G网络应用创新方案

电信行业5G网络应用创新方案第1章 5G网络概述 (3)1.1 5G技术背景与发展趋势 (3)1.1.1 5G技术背景 (3)1.1.2 5G发展趋势 (3)1.2 5G关键技术及其特点 (4)1.2.1 关键技术 (4)1.2.2 5G网络特点 (4)1.3 5G网络在电信行业的重要性 (4)第2章 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5)2.1 5G基站建设与布局 (5)2.1.1 基站选址策略 (5)2.1.2 基站设备选型与配置 (5)2.1.3 基站基础设施建设 (5)2.2 5G核心网与边缘计算 (5)2.2.1 核心网架构优化 (5)2.2.2 边缘计算应用 (5)2.2.3 网络切片技术 (5)2.3 5G传输网络优化 (6)2.3.1 传输网络架构升级 (6)2.3.2 传输网络切片技术 (6)2.3.3 传输网络智能化运维 (6)2.3.4 传输网络安全保障 (6)第3章 5G网络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6)3.1 智慧交通 (6)3.1.1 车联网通信 (6)3.1.2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 (6)3.1.3 公共交通优化 (6)3.2 智慧安防 (6)3.2.1 高清视频监控 (6)3.2.2 智能巡检 (7)3.2.3 紧急救援 (7)3.3 智慧能源 (7)3.3.1 智能电网 (7)3.3.2 智能燃气 (7)3.3.3 智能水务 (7)3.3.4 分布式能源管理 (7)第4章 5G网络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7)4.1 智能制造 (7)4.1.1 5G网络切片技术 (7)4.1.2 5G边缘计算 (7)4.1.3 5G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 (8)4.2 工业大数据分析 (8)4.2.1 5G网络助力数据采集 (8)4.2.2 5G网络与大数据技术结合 (8)4.2.3 5G网络在工业视觉检测中的应用 (8)4.3 设备远程运维 (8)4.3.1 5G网络远程控制 (8)4.3.2 5G网络远程维护 (8)4.3.3 5G网络与人工智能结合 (8)第5章 5G网络在医疗行业的创新应用 (8)5.1 远程诊断与手术 (8)5.1.1 5G远程诊断 (8)5.1.2 5G远程手术 (9)5.2 智慧医疗设备 (9)5.2.1 5G医疗物联网 (9)5.2.2 5G移动医疗设备 (9)5.3 医疗大数据分析 (9)5.3.1 5G医疗数据采集 (9)5.3.2 5G医疗数据分析与挖掘 (9)5.3.3 5G医疗数据安全 (9)第6章 5G网络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0)6.1 智慧农业 (10)6.1.1 概述 (10)6.1.2 应用场景 (10)6.2 农业无人机 (10)6.2.1 概述 (10)6.2.2 应用场景 (10)6.3 农业物联网 (10)6.3.1 概述 (10)6.3.2 应用场景 (10)第7章 5G网络在娱乐行业的创新应用 (11)7.1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11)7.1.1 虚拟现实(VR) (11)7.1.2 增强现实(AR) (11)7.2 云游戏 (12)7.3 4K/8K视频直播 (12)第8章 5G网络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12)8.1 自动驾驶 (12)8.1.1 5G网络为自动驾驶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12)8.1.2 5G网络助力自动驾驶车辆远程控制 (12)8.2 智能车载系统 (13)8.2.1 5G网络提升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体验 (13)8.2.2 5G网络助力车载系统实现实时路况导航 (13)8.3 车联网 (13)8.3.1 5G网络推动车联网发展 (13)8.3.2 5G网络助力车联网实现智能交通管理 (13)8.3.3 5G网络支撑车联网创新应用 (13)第9章 5G网络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 (13)9.1 灾难救援与应急通信 (13)9.1.1 实时视频传输 (13)9.1.2 无人机搜救 (13)9.1.3 应急通信保障 (14)9.2 公共安全监控 (14)9.2.1 高清视频监控 (14)9.2.2 智能识别与分析 (14)9.2.3 虚拟现实(VR)监控 (14)9.3 无人机巡查 (14)9.3.1 大范围快速巡查 (14)9.3.2 高空精细化巡查 (14)9.3.3 实时数据传输与处理 (14)第10章 5G网络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0.1 5G网络技术演进 (15)10.2 5G网络产业生态发展 (15)10.3 5G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前景 (15)第1章 5G网络概述1.1 5G技术背景与发展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从1G到4G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电信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

中国电信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

让客户尽情享受信息新生活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思考提纲1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物联网的标准进展3 4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发展建议物联网(传感网)典型体系架构物联网典型体系架构分层描述感知层是实现物联网全面的感知的核心能力是物联网中包括关键技术、标准化方面、产业化方面亟待突破的部分关键在于具备更精确、更全面的感知能力,并解决低功耗、小型化和低成本的问题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三层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化能力最强、最成熟的部分关键在于为物联网应用特征进行优化和改进,形成协同感知的网络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目标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信息化需求相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集关键在于行业融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效的商业模式的开发物联网应用层物联网网络层物联网感知层物联网扩展系统架构物联网技术路线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分阶段实现3G与传感网的融合,实现物联网的可运营、可管理及产业化主要特征(1)基于多种组网技术融合的无处不在的协同感知能力(2)信息资源使用模式突破以单一应用服务为目标,通过聚合海量信息聚合不断衍生新的应用信息汇聚协同感知泛在聚合主要特征(1)将分散的、利用多种感知技术手段所采集的信息通过网关设备汇聚到3G网络(2)通过3G网络将感知信息汇聚到应用系统(3)由应用系统集中进行信息的处理,并提供信息应用服务。

主要特征(1)具备以事件、任务为驱动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协同工作的更强大的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能力(2)3G网络为物联网业务特性进行优化和定制,满足物联网通信及业务的特性需求(3)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织、协同感知功能是在物联网的整体管理体系下实现的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3G与传感器网络融合泛在网络、信息聚合物联网市场和网络发展规划物联网信息汇聚阶段关键技术第一阶段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相关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高能效通信技术•传感器网络组网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协同体系架构•传感器网络专用操作系统•传感器网络测试验证平台•传感器网络低功耗技术•传感器网络电磁兼容技术•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物联网协同感知阶段--第二阶段3G与传感网络的融合3G与传感器网络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设计及研究物联网的编码体系、码号体系、地址体系研究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研究物联网QoS体系研究增强无线接口物联网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物联网协同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信息库管理策略及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与信息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的计费策略及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建设提纲1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物联网的标准进展3 4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发展建议ETSI2008年成立TC M2M 工作组,该工作组由FT -Orange 发起,包括运营商、设备商、集成商等几百个研究单位和组织加入研究目标研究和制定物联网业务需求报告,聚焦传感网和移动网融合、商业模式和最佳业务应用等研究并规范端到端的物联网网络架构与相关接口对其他标准组织中已有物联网相关规范进行修订研究重点模组规范化传感网技术选择和组网物联网网关规范化网络架构和统一协议统一应用平台面向医卫和监控的应用研究3GPP R10-Network Improvements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NIMTC)•3GPP已完成了业务需求的研究,目前就网络结构(SA2)及无线接口(RAN2)开展了技术方案的研究•基于移动终端的WSN网络结构及协议研究•设计更灵活的自适应编码,优化传输方式,支持更灵活的资源粒度分配•增强L2/L3协议,支持大量M2M终端•简化调度、功控、HARQ、链路自适应、同步、接入和切换过程3GPP MTC Service Requirements •MTC业务的公共需要•地址•识别•收费•安全•远程管理•分类别的系统优化:•低移动性•通信时间可控•仅使用PS域•低数据率•用户分群•仅有移动源发•高可用性•盗窃/故意破坏物联网标准研究进展国内标准物联网进展情况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组(WGSN)标准组由信标委支持,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和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主导成立,主要面向ISO/IEC JTC1进行中国的国际标准提案输出该标准组下设立2个研究组和6个标准组,分别为国际标准化项目组、行业应用调研组、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组、通信与信息交互组、协同信息处理组、标识组、接口组、安全组参加单位众多,主要以高校、科研机构和IT企业为主,包括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为、西电捷通、深圳天智、杭州家和、清华、北大、展讯、中兴、大唐、北邮、工信部研究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上百家单位该标准组提出的物联网信息汇聚、协同感知、泛在聚合三阶段演进路线,已经被ISO/IEC JTC1传感网总体技术文档采纳。

物联网安全架构与技术路线研究_任伟

物联网安全架构与技术路线研究_任伟

doi:10.3969/j.issn.1671-1122.2012.05.020物联网安全架构与技术路线研究任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系,湖北武汉 430074)摘 要:文章回顾了物联网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讨论了如何理解物联网概念。

介绍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并指出物联网架构中有特色的网络技术是:6LoWPAN、EPCglobal和M2M。

提出了物联网的安全架构,及一些思考,包括:物联网安全的总体概貌、物联网安全架构的层次模型、物联网安全设计的参考流程图。

最后分析了物联网安全学科与信息安全学科以及物联网工程学科的关联。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架构;物联网安全模型;物联网安全设计;物联网安全学科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22(2012)05-0070-04A Study of Security Architecture and Technical Approaches inInternet of ThingsREN We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concept and history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firstly, and discusses key points in such concept. It also introduc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oT. We point out that the key networkingtechniques in IoT have three folders: 6LoWPAN EPCglobal and M2M. We also propose architecture of IoTsecurity. Together with some ideas, such as the global view of IoT security, the layered model of IoT security, andthe analysis and design fl ow chat of IoT security. We fi nally analyze the relation of IoT security with other subjectssuch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IoT engineer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curriculum.Key words: IoT security architecture; IoT security model; IoT security design; IoT security subject1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1.1 物联网的概念文献[1]认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方案常用中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

方案常用中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

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注:技术路线部分主要是开发时所用到的框架和技术,关键技术部分主要是当前应用的一些前端技术。

一、技术路线系统采用的技术路线分为以下两个层次:采用良好的系统构建框架及系统实现技术,同时采用良好的数据定义、传输与组成对象交互机制,这两个层次可以贴切的比喻为“人的骨头与血液”的关系,是构建性能优异、架构健壮、开放灵活应用系统的基础。

1、Spring MVC技术框架Spring MVC是Spring框架的一部分,Spring框架成为Java EE开发主流框架后,Spring开发小组又在Spring框架的基础上推出了MVC架构,主要用于支持WEB应用程序的开发。

MVC是Model(模型,也称为数据模型)、View(视图)、Controll(控制器)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

从MVC组合的三个单词也可以看出,MVC是一种设计模型,它使用控制器将数据模型和视图进行分离,也就是将视图和数据解耦。

这样的好处是后端处理的数据模型和前端视图显示的数据格式无关,实现一个数据模型可以对应多个视图以不同的方式来展现数据,当数据模型或视图发生变化时,相互之间的影响也会降低到最低。

MVC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控制器,控制器与视图和模型相对独立,它起到一个负责分发请求和返回处理结果的作用,对请求和数据模型的处理一般由JavaBean负责。

上图是在实际开发中MVC的架构图,架构图分为两部分:虚线框外的是WEB程序的浏览器部分,用户通过浏览器与系统进行交互,同时浏览器也负责解析JSP页面;虚线框内的是WEB程序的后台部分,这部分包括控制器(Controller类)、业务逻辑(Service类)、数据模型(实体类)、数据持久层(Mybatis框架)和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

在MVC架构中,JSP页面就是视图,用户通过JSP页面发出请求后,Spring MVC会根据请求路径,将请求发给与请求路径对应的Controller类,Controller类调用Service类对请求进行处理,Service类会调用数据持久层MyBatis完成对实体类的存取和查询工作,并将处理结果返回到Controller类,Controller类将处理结果转换为ModelAndView对象,JSP接收ModelAndView对象并进行渲染。

天翼物联组织架构

天翼物联组织架构

天翼物联组织架构天翼物联组织架构:探索智慧未来随着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天翼物联作为中国电信旗下的物联网平台,承担着构建智慧未来的使命。

天翼物联组织架构的建立,不仅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本文将围绕天翼物联组织架构展开详细阐述,以探索智慧未来为主题。

一、天翼物联组织架构的概述天翼物联组织架构是为了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组织效能而建立的。

该组织架构由多个部门组成,每个部门负责不同的职能和任务。

在天翼物联组织架构中,核心部门包括技术研发部门、市场营销部门、运营管理部门以及客户服务部门。

二、技术研发部门技术研发部门是天翼物联组织架构中的核心部门之一,承担着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重任。

该部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致力于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通过技术研发部门的努力,天翼物联能够在物联网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满足用户需求,推动行业的发展。

三、市场营销部门市场营销部门是天翼物联组织架构中负责市场营销策划和推广的部门。

该部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推动产品销售和品牌建设。

市场营销部门与技术研发部门密切合作,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满足用户需求,并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四、运营管理部门运营管理部门是天翼物联组织架构中负责日常运营和管理的部门。

该部门负责制定公司的运营管理规范和流程,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转。

运营管理部门还负责资源调配、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等工作,确保公司的运营效率和财务健康。

五、客户服务部门客户服务部门是天翼物联组织架构中负责客户关系管理和售后服务的部门。

该部门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解决客户的问题和需求,保持客户的满意度。

客户服务部门与市场营销部门紧密合作,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和用户反馈,为公司的产品改进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六、天翼物联组织架构的优势天翼物联组织架构的建立,使得公司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和管理水平。

电信运营商网络架构升级与优化方案

电信运营商网络架构升级与优化方案

电信运营商网络架构升级与优化方案第一章网络架构现状分析 (2)1.1 网络架构概述 (2)1.2 现有网络架构分析 (2)1.2.1 传输网络 (2)1.2.2 交换网络 (2)1.2.3 接入网络 (3)1.2.4 支撑网络 (3)1.3 网络架构存在的问题 (3)第二章网络架构升级目标与策略 (3)2.1 升级目标设定 (3)2.2 升级策略制定 (4)2.3 升级阶段划分 (4)第三章核心网优化方案 (4)3.1 核心网现状分析 (4)3.1.1 网络架构现状 (4)3.1.2 业务发展现状 (5)3.1.3 现有网络问题 (5)3.2 核心网优化策略 (5)3.2.1 网络架构优化 (5)3.2.2 业务优化 (5)3.2.3 设备优化 (5)3.3 核心网设备升级 (6)3.3.1 设备选型 (6)3.3.2 升级方案 (6)3.3.3 实施步骤 (6)第四章接入网优化方案 (6)4.1 接入网现状分析 (6)4.2 接入网优化策略 (6)4.3 接入网设备升级 (7)第五章传输网优化方案 (7)5.1 传输网现状分析 (7)5.2 传输网优化策略 (7)5.3 传输网设备升级 (8)第六章数据中心网络优化方案 (8)6.1 数据中心网络现状分析 (8)6.2 数据中心网络优化策略 (9)6.3 数据中心网络设备升级 (9)第七章网络安全优化方案 (10)7.1 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10)7.2 网络安全优化策略 (10)7.3 网络安全设备升级 (10)第八章网络运维与管理优化 (11)8.1 网络运维现状分析 (11)8.2 网络运维优化策略 (11)8.3 网络管理平台升级 (12)第九章网络功能监测与评估 (12)9.1 网络功能监测现状分析 (12)9.2 网络功能监测优化策略 (13)9.3 网络功能评估方法 (13)第十章项目实施与验收 (13)10.1 项目实施计划 (14)10.1.1 实施阶段划分 (14)10.1.2 实施步骤 (14)10.2 项目验收标准 (14)10.2.1 技术验收标准 (14)10.2.2 管理验收标准 (14)10.3 项目风险与应对措施 (14)10.3.1 技术风险 (15)10.3.2 运营风险 (15)10.3.3 管理风险 (15)第一章网络架构现状分析1.1 网络架构概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架构在支撑业务发展、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发挥着的作用。

电信行业物联网应用

电信行业物联网应用

电信行业物联网应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各类传感器、设备、物品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物联网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电信行业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一、物联网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在电信行业中,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远程监控与管理: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电信设备、电信基站等设施的远程监控与管理。

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温度、湿度等参数,并通过云平台进行远程管理和控制,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2. 资产跟踪与管理:借助物联网技术,电信企业可以对自身的资产进行精确的跟踪与管理。

通过将各类设备、设施等进行标记和连接,可以实时了解设备的位置、状态、修复情况等信息,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3. 智能客服与维护:物联网技术可以使电信行业实现智能化的客服和维护服务。

通过连接终端设备和客户的智能手机等终端,可以实现远程故障诊断、智能维修和远程升级等功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维护效率。

二、物联网在电信网络建设中的挑战与机遇尽管物联网在电信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物联网的应用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和设备,对电信网络的带宽和延迟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庞大,对网络架构和资源管理产生了新的挑战。

此外,物联网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这些挑战也给电信行业带来了机遇。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电信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盈利机会。

电信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物联网相关的网络建设、平台搭建、数据管理等服务,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和增值服务的提供。

三、物联网对电信行业的影响物联网对电信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业务创新与增值服务: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信行业从传统的通信服务向增值服务转型。

通过与各行业合作,电信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行业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实现业务创新和盈利增长。

物联网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物联网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物联网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作为信息技术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正在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持续的市场增长。

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得研究物联网工程的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成为当今最具前沿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题之一。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论文旨在探索物联网工程领域中的关键问题,解决物联网系统开发、部署和管理等方面的难题,提出相应的技术方案,以推动行业创新和发展。

具体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联网工程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物联网工程的体系结构,包括硬件平台、通信网络、数据存储和处理等,优化物联网工程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2. 物联网设备和传感器技术:探索新一代物联网设备和传感器技术,提高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的精度和效率,实现对复杂环境中各类物体的智能感知。

3. 物联网数据管理与分析:研究大规模数据的存储、检索和分析方法,挖掘物联网数据中蕴含的有价值的信息,为物联网工程的智能决策和优化提供支持。

4. 物联网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分析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和隐私风险,研究安全认证、数据加密、身份验证等关键技术,构建安全可靠的物联网系统。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论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文献综述与问题定义:首先对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明确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目标。

2.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基于已有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对物联网系统的关键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构建相应的模型和算法。

3.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搭建实际的物联网系统,对关键技术方案进行验证和性能评估,采集相关的数据。

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对实验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并进行结果的可视化展示与分析。

5G无线网络架构及虚拟化技术(中国电信)

5G无线网络架构及虚拟化技术(中国电信)

<7>
CU/DU分离架构的驱动力:更好适应5G业务发展
用户面集中,更好的DC 分流: 边缘计算使能新业务的敏捷 部署:
RAN的控制面、用户面锚点可 RAN的控制面 用户面锚点可 以和分布式网关,甚至是 Application共部署,提供更开 放的接口,使能更多的 Application。
APP Server
<4>
计算带宽的假设条件
Items Channel Bandwidth Modulation Number of MIMO layer IQ bitwidth Assumption [100MHz(DL/UL)] [256QAM(DL/UL)] [8(DL/UL)] [2*(7~16)bit(DL), 2*(10~16)bit(UL)] [2*16bit(DL/UL)] Number of antenna port [32(DL/UL)] Option 7a Option 7b Option 7c Option 8 Option 7b Option 7c(UL) Option 8 Applicability All options
z 3G 3GPP确定Option2(PDCP-RLC划分)为CU-DU之间的划分方案,作 确定O i 2 C C划分 为C 之间的划分方案 作 为R15NRWI阶段的标准化工作重点 z 在R15阶段,DoCoMo牵头底层划分方案的SI研究,希望打开DU和 在R15阶段 DoCoMo牵头底层划分方案的SI研究 希望打开DU和 AAU之间的接口 z 目前3GPP已确定相关文档编号,接口和功能划分的细节还在讨论中
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17>
ETSINFV架构
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物联网

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应用综述摘要:以往人们习惯将物理基础设施及人员、物件和IT基础设施分开,而在“物联网”时代,一切都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一个统一体。

在物联网上,通过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对网络内的生物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管理和控制,从而能让整个地球达到“智能”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管理水平,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

虽然物联网普及的可能性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

那么物联网究竟是什么?这一新兴科技需要什么技术?它能够带来什么?本文将为您简单阐述。

关键字:物联网;技术;应用;前景;智能正文:一、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英文名称:the Internet of Things1.1物联网的起源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Labs)提出的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5年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并随后发布了《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介绍了物联网的特征、相关的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市场机遇。

1.2物联网的定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物联网思考所基于的起点各异,短期内还没有达成共识。

下面给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联网定义:a.物联网是未来网络的整合部分,它是以标准、互通的通信协议为基础,具有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性动态网络设施,在这个网络中,所有实质和虚拟的物品都有特定的编码和物理特性,通过智能界面无缝链接,实现信息共享b.由具有标识、虚拟个性的物体/对象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标识和个性运行在智能空间,使用智慧的接口与用户、社会和环境的上下文进行连接和通信c.物联网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本文观点: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T 983-1998

T 983-1998

YD/T 983-19981. 引言本文档为中国电信标准 YD/T 983-1998 的内容,旨在规范和指导电信行业关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本标准适用于物联网领域中各类设备的设计、生产、测试和使用。

2. 术语和定义•物联网: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传感器、设备和其他物体连接起来,并实现信息互通和自动化控制的网络。

•物联网设备:指用于感知、接入和处理物联网数据的各类硬件设备。

•物联网平台:指提供物联网服务的软件平台,用于管理和控制物联网设备。

•物联网通信:指物联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方式。

3. 设备设计与生产3.1 设备选型在设计和生产物联网设备时,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平台和传感器组件。

同时,应考虑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低功耗等要求。

3.2 设备接入和连接物联网设备应具备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物联网平台进行连接。

应根据环境和距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LoRa等。

3.3 设备安全性物联网设备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应考虑设备的安全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加密通信、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等,以防止设备遭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4. 测试和验证4.1 设备测试流程在物联网设备生产前,应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验证工作,以确保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测试包括硬件功能测试、通信可靠性测试、传感器精度测试等。

4.2 设备认证与标准符合性检测物联网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认证和标准符合性检测。

相关机构可对设备进行检测和测试,以确认其符合标准要求。

5. 应用与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应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结合相关标准和规定,设计和开发物联网解决方案,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

6. 总结YD/T 983-1998 对物联网设备的设计、生产、测试和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指导,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通过遵循本标准,可提高物联网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推动物联网技术行业的发展。

电信行业5G网络架构优化方案

电信行业5G网络架构优化方案

电信行业5G网络架构优化方案第1章引言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4)第2章 5G网络架构概述 (4)2.1 5G网络架构基础 (4)2.1.1 核心网 (4)2.1.2 接入网 (5)2.1.3 传输网 (5)2.2 5G网络关键技术 (5)2.2.1 网络切片 (5)2.2.2 大规模MIMO (5)2.2.3 毫米波通信 (5)2.2.4 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功能虚拟化 (5)2.3 5G网络架构发展趋势 (5)2.3.1 网络功能进一步融合 (6)2.3.2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 (6)2.3.3 开放式网络架构 (6)2.3.4 安全与隐私保护 (6)第3章 5G网络架构优化需求分析 (6)3.1 网络功能需求 (6)3.1.1 低时延功能需求 (6)3.1.2 高速率功能需求 (6)3.1.3 高可靠性功能需求 (6)3.2 网络覆盖与容量需求 (6)3.2.1 覆盖范围需求 (6)3.2.2 容量需求 (7)3.2.3 网络密集化需求 (7)3.3 网络切片与边缘计算需求 (7)3.3.1 网络切片需求 (7)3.3.2 边缘计算需求 (7)3.3.3 网络切片与边缘计算的融合 (7)第4章 5G核心网架构优化 (7)4.1 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 (7)4.1.1 分离策略 (7)4.1.2 分离技术 (7)4.2 服务化架构 (8)4.2.1 服务化架构设计 (8)4.2.2 服务化接口与协议 (8)4.3 网络切片技术优化 (8)4.3.1 网络切片概述 (8)4.3.2 网络切片优化策略 (8)第5章 5G无线接入网架构优化 (9)5.1 高密度组网技术 (9)5.1.1 概述 (9)5.1.2 技术方案 (9)5.1.3 实施策略 (9)5.2 大规模天线技术 (9)5.2.1 概述 (9)5.2.2 技术方案 (9)5.2.3 实施策略 (10)5.3 端到端网络切片技术 (10)5.3.1 概述 (10)5.3.2 技术方案 (10)5.3.3 实施策略 (10)第6章 5G承载网架构优化 (10)6.1 网络切片承载方案 (10)6.1.1 网络切片概述 (10)6.1.2 切片划分与调度策略 (10)6.1.3 切片隔离与保障机制 (11)6.2 高效能传输技术 (11)6.2.1 前传网络优化 (11)6.2.2 回传网络优化 (11)6.2.3 边缘计算与缓存技术 (11)6.3 网络切片质量管理 (11)6.3.1 切片质量指标体系 (11)6.3.2 切片质量监测与评估 (11)6.3.3 切片质量优化策略 (11)第7章 5G网络切片优化 (11)7.1 网络切片编排与调度 (12)7.1.1 切片编排策略 (12)7.1.2 切片调度机制 (12)7.1.3 切片编排与调度的协同优化 (12)7.2 网络切片资源分配 (12)7.2.1 切片资源分配策略 (12)7.2.2 切片资源分配算法 (12)7.2.3 切片资源分配的协同优化 (12)7.3 网络切片安全与隐私保护 (12)7.3.1 网络切片安全策略 (12)7.3.2 网络切片隐私保护 (12)7.3.3 切片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协同优化 (12)第8章 5G边缘计算优化 (13)8.1 边缘计算架构设计 (13)8.1.1 架构概述 (13)8.1.2 架构组成 (13)8.2 边缘计算资源调度 (13)8.2.1 资源调度概述 (13)8.2.2 调度策略 (13)8.2.3 调度优化 (13)8.3 边缘计算应用场景 (14)8.3.1 智能家居 (14)8.3.2 车联网 (14)8.3.3 工业互联网 (14)8.3.4 医疗健康 (14)8.3.5 智慧城市 (14)第9章:5G网络功能监测与优化 (14)9.1 网络功能监测指标 (14)9.1.1 用户体验质量(QoE) (14)9.1.2 网络功能指标(KPI) (14)9.1.3 网络资源利用率 (14)9.2 网络功能数据分析 (15)9.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15)9.2.2 数据分析方法 (15)9.2.3 数据可视化 (15)9.3 网络优化策略与实施 (15)9.3.1 功能问题诊断 (15)9.3.2 优化方案制定 (15)9.3.3 优化方案实施 (15)第10章 5G网络架构优化实施与展望 (15)10.1 优化实施策略与步骤 (15)10.1.1 优化目标与原则 (15)10.1.2 优化步骤 (16)10.2 技术演进与产业发展 (16)10.2.1 技术演进 (16)10.2.2 产业发展 (16)10.3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17)10.3.1 面临的挑战 (17)10.3.2 未来展望 (17)第1章引言1.1 背景与意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行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浅析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浅析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浅析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经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物联网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医疗、工业、交通、社区等,而且涉及到了众多的学科,如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物理学、生物学等。

这篇文章将对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进行浅析。

一、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是指物联网系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总体来讲,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含四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1.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系统的最底层,它是物联网的数据源。

感知层包括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智能终端设备和标签等,这些设备负责采集、监测和控制目标对象的信息。

这些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传感器网络发送给物联网系统的下一层。

2.网络层网络层是物联网的核心层,也是连接感知层和服务层的桥梁。

网络层主要是负责将不同种类的设备和网络进行连接,并且能够保证巨量的数据实时传输。

网络层采用高效的无线传感网、有线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3.服务层服务层主要是提供物联网的服务和应用功能。

服务层的作用是将传感器和物联网系统的其他模块连接起来,提供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存储和传输等服务。

服务层是物联网系统的核心,因为它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服务质量和系统功能。

4.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最上层,它基于服务层提供的数据和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服务。

应用层包括物联网应用软件、数据分析应用和云服务等。

应用层的作用是将底层数据变成信息并加以运用,提供年方便的用户界面和友好的用户体验。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为物联网的运作提供了基础,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则是物联网实现的基础。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安全技术和智能算法技术。

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的灵魂,负责将物理世界中各种信息采集到物联网系统中。

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温度、湿度、压力、光照、一氧化碳等各种环境因素的检测和控制,为物联网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电子制造业智能化生产的技术路线与应用

电子制造业智能化生产的技术路线与应用

电子制造业智能化生产的技术路线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制造业正面临着智能化生产的革命。

智能化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带来更高的产品质量。

本文将探讨电子制造业智能化生产的技术路线和应用。

一、智能制造技术的基础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云计算等IT 技术的结合。

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和信息的传输,使得各个设备之间能够实现协同工作;人工智能技术则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实现各种智能决策和控制;而云计算则能够提供海量的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

通过将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电子制造业的智能化生产。

二、在电子制造业智能化生产中,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机器可以自动识别和调整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稳定和高效。

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用于预测产品需求和优化生产计划,从而能够减少库存和提高交付能力。

三、智能化生产技术在电子制造业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电子产品的组装过程中,可以使用自动化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组装和焊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产品测试阶段,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进行故障诊断和预测,减少产品的退货率和售后服务成本。

另外,在仓库管理方面,智能化系统能够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和供应链的状况,自动调整库存和订货量,减少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

四、除了在生产环节中的应用,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在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使用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进行模拟测试和优化,从而减少实际的试验和制造成本。

而且,通过智能化系统的支持,还可以进行产品的智能化改造和迭代升级,使得产品具备更多的智能交互和功能。

五、然而,要实现电子制造业的智能化生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投入,包括高性能的计算和存储设备、先进的传感器和机器人装备等。

其次,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重构,包括重新设计生产流程和组织架构等。

2016年-2020年物联网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2020年物联网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2020年物联网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至2020年是XXX“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

本规划旨在通过分析公司现状和形势,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第一章:公司现状及形势分析1.1 公司现状目前,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公司成立于2014年,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和优秀的管理团队。

同时,公司还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 形势分析1.2.1 物联网分析物联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物联网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公司作为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领域的专家,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2.2 国际发展形势国际上,物联网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国际上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如网络安全问题等。

公司需要在这些挑战面前保持警觉,积极应对。

1.2.3 国内发展形势国内的物联网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政府对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相关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壮大。

同时,国内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公司需要在技术和市场方面保持领先地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公司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警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物联网行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2.4 内部形势分析在内部形势分析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公司的内部运营情况,包括财务状况、人员管理、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公司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第2章公司发展思路、目标和规划战略2.1 发展思路公司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2 发展目标2.2.1 总体目标公司的总体目标是成为行业领先的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

中国电信ai架构布局

中国电信ai架构布局

中国电信ai架构布局
中国电信AI架构布局是指中国电信在统一的技术架构下,将AI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其各领域产品及服务中,实现高效、安全、自动化的系统架构。

中国电信AI架构布局包括三个层次:
1. AI能力层:以AI技术为核心,深度学习、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等为基础,应用于业务层、平台层及终端层,实现服务自动化。

2. 平台层:提供统一的AI技术支撑,整合AI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现AI应用场景的管理和协同。

3. 终端层:提供统一的AI计算节点,实现AI应用场景的管理和协同。

总之,中国电信AI架构布局旨在通过AI技术实现全面、可扩展、可维护的架构,最终达到提升智能应用、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客户体验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客户尽情享受信息新生活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思考提纲1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物联网的标准进展3 4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发展建议物联网(传感网)典型体系架构物联网典型体系架构分层描述感知层是实现物联网全面的感知的核心能力是物联网中包括关键技术、标准化方面、产业化方面亟待突破的部分关键在于具备更精确、更全面的感知能力,并解决低功耗、小型化和低成本的问题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三层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化能力最强、最成熟的部分关键在于为物联网应用特征进行优化和改进,形成协同感知的网络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目标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信息化需求相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集关键在于行业融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效的商业模式的开发物联网应用层物联网网络层物联网感知层物联网扩展系统架构物联网技术路线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分阶段实现3G与传感网的融合,实现物联网的可运营、可管理及产业化主要特征(1)基于多种组网技术融合的无处不在的协同感知能力(2)信息资源使用模式突破以单一应用服务为目标,通过聚合海量信息聚合不断衍生新的应用信息汇聚协同感知泛在聚合主要特征(1)将分散的、利用多种感知技术手段所采集的信息通过网关设备汇聚到3G网络(2)通过3G网络将感知信息汇聚到应用系统(3)由应用系统集中进行信息的处理,并提供信息应用服务。

主要特征(1)具备以事件、任务为驱动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协同工作的更强大的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能力(2)3G网络为物联网业务特性进行优化和定制,满足物联网通信及业务的特性需求(3)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织、协同感知功能是在物联网的整体管理体系下实现的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3G与传感器网络融合泛在网络、信息聚合物联网市场和网络发展规划物联网信息汇聚阶段关键技术第一阶段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相关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高能效通信技术•传感器网络组网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协同体系架构•传感器网络专用操作系统•传感器网络测试验证平台•传感器网络低功耗技术•传感器网络电磁兼容技术•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物联网协同感知阶段--第二阶段3G与传感网络的融合3G与传感器网络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设计及研究物联网的编码体系、码号体系、地址体系研究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研究物联网QoS体系研究增强无线接口物联网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物联网协同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信息库管理策略及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与信息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的计费策略及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建设提纲1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物联网的标准进展3 4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发展建议ETSI2008年成立TC M2M 工作组,该工作组由FT -Orange 发起,包括运营商、设备商、集成商等几百个研究单位和组织加入研究目标研究和制定物联网业务需求报告,聚焦传感网和移动网融合、商业模式和最佳业务应用等研究并规范端到端的物联网网络架构与相关接口对其他标准组织中已有物联网相关规范进行修订研究重点模组规范化传感网技术选择和组网物联网网关规范化网络架构和统一协议统一应用平台面向医卫和监控的应用研究3GPP R10-Network Improvements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NIMTC)•3GPP已完成了业务需求的研究,目前就网络结构(SA2)及无线接口(RAN2)开展了技术方案的研究•基于移动终端的WSN网络结构及协议研究•设计更灵活的自适应编码,优化传输方式,支持更灵活的资源粒度分配•增强L2/L3协议,支持大量M2M终端•简化调度、功控、HARQ、链路自适应、同步、接入和切换过程3GPP MTC Service Requirements •MTC业务的公共需要•地址•识别•收费•安全•远程管理•分类别的系统优化:•低移动性•通信时间可控•仅使用PS域•低数据率•用户分群•仅有移动源发•高可用性•盗窃/故意破坏物联网标准研究进展国内标准物联网进展情况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组(WGSN)标准组由信标委支持,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和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主导成立,主要面向ISO/IEC JTC1进行中国的国际标准提案输出该标准组下设立2个研究组和6个标准组,分别为国际标准化项目组、行业应用调研组、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组、通信与信息交互组、协同信息处理组、标识组、接口组、安全组参加单位众多,主要以高校、科研机构和IT企业为主,包括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为、西电捷通、深圳天智、杭州家和、清华、北大、展讯、中兴、大唐、北邮、工信部研究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上百家单位该标准组提出的物联网信息汇聚、协同感知、泛在聚合三阶段演进路线,已经被ISO/IEC JTC1传感网总体技术文档采纳。

目前已明确在JTC1下成立工作组(WGSN),系统推进传感网国际标准的制定国家通信标准工作组(CCSA)CCSA TC5 WG7:正在进行物联网业务相关研究,即将完成《移动M2M业务研究报告》CCSA TC5 WG3:该组将从移动网与传感网结合为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网络架构研究》、《TD-SCDMA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技术要求》和《CDMA2000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技术要求》近期将立项提纲1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物联网的标准进展体系3 4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发展建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完整的标准体系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研发力量比较分散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难成规模体系架构尚未建立行业壁垒有待突破共赢模式有待探索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现阶段运营商应用仅仅体现在RFID/二维码以及数据采集的行业拓展应用方面,单纯提供数据传输通道和行业集成解决方案两种模式,投入产出比较非常低行业融合是要面对的深层次问题行业融合的难度大需求挖掘不足企业技术人员不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从事信息化的人员不掌握各行各业的业务流程行业开放不够行业内部利益相关机构对于信息化服务提供商进入行业具有天然的抵触示范效应不强当前的应用以监控为主,不能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且需要考虑机器替换人员的问题实施风险较大应用影响到企业生产过程的改变,对企业来讲是重大决策,应用新技术风险较大资源开发不足政府和企业拥有大部分信息资源,却由于政府管理、信息安全、企业垄断利润等因素,未能充分得到开发利用安全手段不够应用涉及到政府的管理、企业的生产、人们的生活,当前缺乏技术上统一的手段以及法律上的保护条款涉及企业流程改变、系统对接、设备改造、岗位调整提纲1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物联网的标准进展体系3 4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发展建议物联网系统架构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平台ChinaNET通信网关个人及家庭用户WMMP-AWMMP-T业务平台+企业应用系统通信模组物联网终端承载网络运营支撑系统应用系统控制器传感器物联网网关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平台是业务运营和管理的关键设备WMMP协议是物联网通信的基础物联网网关是传感网与电信网融合的关键基础设备通信模组是终端标准化的重要部分无线传感网是感知客观世界有效手段和物联网基础摄像头读码器我们从那里切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物联网2015年左右才会看到成熟的框架•标准成熟•有可参照的商业模式•形成新的增长点•中国移动在从传感器到应用的全产业链上进行布局•中国电信M2M模块和平台,集团兄弟单位已经布局,但是没有应用的模块和平台是没有价值的•行业应用是物联网的生命线,•现阶段应该持续不断地推进行业应用,占领市场,掌握客户•待应用足够多、技术标准较为明确时,应及时从当前的垂直应用转到横向架构平台的研究和开发中•重视成熟的信息获取手段,尽快开展相关的应用开发工作•二维码•RFID•移动固定融合的网关二维码/RFID应与集团重点产品和运营部门需求结合•移动支付•校园一卡通•二维码小额支付•与号百结合•做后向凭证•三订•折扣/优惠券•做业务标识•号百自营业务•天翼伴游•终端是瓶颈•支持RFID标签/阅读器功能的手机•二维码识读功能手机•特定行业、特殊传感器的智能终端(不仅限于二维码和RFID)二维码在号百中应用的示意(1)•凭证的应用–订电影票(可同时完成小额支付、附带优惠)–订房(可同时附带折扣/优惠券)–订餐(可同时附带折扣/优惠券)–专门的折扣券/优惠券(结合行业首查客户)推送用户通过号百平台申请订票/订房/订餐票二维码凭证以短信的形式推送到用户手机中在影院检票处/餐馆/酒店前台,将电子凭证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在阅读器上读出。

后向客户的促销卷通过号百平台发送二维码凭证以短信的形式推送到用户手机中在后向客户的付款处,将电子凭证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在阅读器上读出。

二维码在号百中应用的示意(2)•号百自营产品–与通信信息助理的结合•企业名片,企业总机的二维码接入–与号百网络业务的结合:•号码百事通门户网站(),完成企业产品的快速搜索功能–与号百移动业务的结合•二维码的信息搜索•后向商家的竞价排名•热点推荐–与电信传媒的结合•拍码读报•拍码看视频融合网关+控制器传感器RS232/485以太网接口WiFicdma以太网接口ADSLcdmaChinaNet/PSTN物联网网关充分发挥中国电信有线+无线(宽带+移动)综合优势传感网和电信网融合的关键基础设备依据物联网演进发展,分阶段开发和扩展网关功能介入物联网感知层,摆脱管道角色,SIM提供商→平台提供商,功能要求物理和电气接口,包括网络侧和传感网侧接口传感网信息汇聚和路由传感网管理和数据维护用户面数据传输协议安全性能保障本地和远程管理维护等加载第三方应用软件融合网关功能模型网络参考模型•位置:位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之间•期望功能:1)协作能力:同一区域不同网关间协作、终端移动过程中的协作管理2)移动能力:网关本身在移动过程中能够保持与网络的连接能力3)信令处理能力:转换无线传感网络与电信网络间的交互信令、数据4)数据存储能力:需要时保留终端节点的位置、路由、认证、其他数据信息等其他工作建议•积极参加标准化组织,尤其是传感网标准组织和CCSA相关标准化工作•积极介入物联网产业联盟,尤其北京地区的联盟组织•积极研究利用中国电信数据中心的能力,建立物联网统一的数据处理和管理中心的技术可行性•积极研究物联网对中国电信全业务网络的需求,为物联网发展提前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