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中医管理【发文字号】国中医药发[2006]42号【发布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日期】2006.08.01【实施日期】2006.08.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6〕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局各直属单位:现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蓝图,是中医药行业“十一五”期间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中医药行业要按照《规划》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附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二○○六年八月一日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城乡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得到改善。
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能力提高。
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高,特别是在防治非典的战役中,中医药的作用得到社会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较好的效果。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任务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完成了《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抓紧组织落实。
各地要高度重视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所具有的医疗与科研创新潜力,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请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项目和资金,严格坚持建设标准和规范,抓好《规划》的实施和建设。
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力争到2011年,基本形成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龙头,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为骨干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逐步实现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
附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九年三月十三日附件1: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要求,为明确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要求,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开展建设工作,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指导意见所称建设项目,是指经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评审遴选出的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第三条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技创新体制,在重大疾病防治和群众健康维护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9.10.30•【文号】国中医药发[2009]30号•【施行日期】2009.10.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3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加快中医药学术发展,整体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五”期间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医药教育、科研和医疗基地,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专门人才,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我局对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经各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遴选、推荐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审评,我局研究确定323个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现予公布(见附件)。
请各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加强对本地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工作。
各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求,认真修改完善学科建设规划,切实加强建设和管理,确保实现各项建设目标。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二○○九年十月三十日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注:加“﹡”为培育学科,“﹡﹡”为西部地区扶持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2.03.06•【文号】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2]35号•【施行日期】2012.03.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2〕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财务局: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提高三级医院医疗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共同设立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项目,为做好2012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项目申报和推荐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申报范围肺病科、脾胃病科、脑病科、心血管科、肝病科、外科、儿科、皮肤科、骨伤科、肛肠科、血液病科、推拿科、康复科、传染病科、民族医。
二、申报要求(一)基本条件1.申报专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或“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或培育项目,其所在医院为三级医院。
2.申报专科整体实力强,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和疗效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中医药特色优势显著,中医疗效突出,工作绩效高。
3.申报专科人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及学历结构合理,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专科人才队伍。
4.认真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在中医诊疗方案的梳理、验证及中医临床路径制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5.积极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并认真完成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申报和推荐安排1.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本省名额分配数量(见附件1(略)),对申报专科遴选审核后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不得超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启动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启动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9.10.12•【文号】国中医药办发[2009]32号•【施行日期】2009.10.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启动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9〕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我局对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经研究,决定启动新一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
请你部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做好本地区(单位)评审、申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申报条件(一)“十五”期间建设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均可申报新一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二)新申报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学科所在单位应当为三级以上医疗机构或省级以上教育、科研机构。
2.学科应有明确具体的学科学术发展目标和三个以上相对稳定、已取得标志性成果的研究方向。
3.学科有一支结构合理,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学术团队。
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深,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组织能力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7岁,身体健康。
4.学科的教学、科研、临床整体水平较高,综合能力较强。
5.所在院校重视学科建设工作,组织落实,制度健全,管理科学。
6.教学、科研条件居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支撑相关学科的能力,有良好的图书文献和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具备学科建设工作和开展学术活动的支撑条件、后勤保障条件。
7.申报单位和地方政府应有经费支持。
二、申报、评审、上报程序(一)单位组织申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十一五”重点专科评审验收合格项目(第一批)名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十一五”重点专科评审验收合格项目(第一批)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2.05.17
•【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函[2012]86号
•【施行日期】2012.05.1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
正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十一五”重点专科评审验收合
格项目(第一批)名单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函〔2012〕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我局于2011年5-9月组织开展了对全国“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的评审验收工作。
根据评审验收工作程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等520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通过了评审验收(名单见附件),现予公布。
请各专科项目按照有关要求继续开展重点专科各项工作,我局将于2015年对重点专科项目进行复核。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评审验收合格项目(第一批)名单
二○一二年五月十七日附件:
注:含29个专病通过专科验收合格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评估细则
2.未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每少1年扣2分,未实施,每少1年扣2分;工作计划不符合专科建设要求,内容不完整或实施不到位,酌情扣分;
3.未制定本专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扣5分;未实施,扣5分;具体措施实施不到位,酌情扣分。
②医师职称结构不符合要求,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0.5分;
③医师学历(学位)结构不符合要求,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0.5分。
2.学术带头人:(12分)
①未发挥指导作用,扣3分;
②专业水平未达到要求,扣3分;
③专科中医特色不突出,扣3分;
④未确定学术继承人,扣3分。
3.专科负责人:(20分)
①未组织实施专科建设规划,扣5分;
①开展辨证施护;
②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专科护理常规;
③对中医药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
查阅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相关资料及现场考察。
1.床位数(10分)
①床位数低于40张,或者低于医院设置病床的临床科室平均床位数:根据医院级别及科室特点酌情扣分;
②床位增加,在2007年原有基础上增加10%以上:加5分★;
现场考察设备配备情况。
1.诊疗设备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酌情扣15分、10分、5分;
2.未配备专科中医诊疗设备,扣10分;配备不足,酌情扣分。
25
(七)经费投入
1.建设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2.地方与单位投入经费总额不低于国家投入的经费总额;
3.地方政府或单位对重点专科建设额外投入专项经费。
查阅相关资料。
查阅2007、2008、2009、2010年门诊相关资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一览表
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一览表省 份 数 量 学科名称 建设单位北京 15中药分析学 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北京大学中医传染病学 北京地坛医院药用植物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医眼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中西医结合基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中医心病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脾胃病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肿瘤病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医皮肤病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针灸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医肿瘤病学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肺病学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日友好医院天津 13 中西医结合临床 天津市南开医院 方剂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肺病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13 中医疮疡病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心病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肾病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儿科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皮肤病学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北 6中医骨伤科学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脾胃病学 河北省中医院中医肾病学 河北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基础 河北医科大学 针灸学 石家庄市中医院中医络病学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山西 6中医肿瘤病学 山西省中医院中医文献学 山西中医学院方剂学 山西中医学院针灸学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中医肾病学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内蒙古 5民族医学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 民族医学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 民族医学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 民族药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医急诊学 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辽宁 13 中西医结合临床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13中药鉴定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肺病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临床中药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肛肠病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医心病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脾胃病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内分泌病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儿科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13内经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药用动物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病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肺病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骨伤科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推拿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药用植物学 吉林农业大学中医老年病学 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药化学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中药药理学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14中药药剂学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中医肾病学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 中医皮肤病学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 针灸学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黑龙江 14中药鉴定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康复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针灸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金匮要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方剂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病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内分泌病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妇科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志病 黑龙江神志医院上海 13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各家学说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肿瘤病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肛肠病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骨伤科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肝胆病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传染病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针灸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推拿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肾病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江苏 14温病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文献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药用植物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14中药炮制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肛肠病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医院 中医肝胆病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脾胃病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肾病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儿科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护理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浙江 12中医肾病学 杭州市中医院针灸学 浙江省针灸推拿医院中医文献学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脾胃病学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肺病学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肿瘤病学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血液病学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骨伤科学 浙江省中医院金匮要略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痹病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安徽 8 中医肿瘤病学 安徽省立医院中药药理学 安徽医科大学中医基础理论 安徽中医学院药用植物学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肺病学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8中医痹病学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内分泌病学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福建 12伤寒学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文献学 福建中医学院方剂学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 福建中医学院中药化学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康复学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针灸学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骨伤科学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中医护理学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中医肝胆病学 厦门市中医院中医脾胃病学 福建中医学院江西 8中医骨伤科学 洪都中医院中医肾病学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 中药炮制学 江西中医学院中药药剂学 江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 江西中医学院中医肺病学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骨伤科学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针灸学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14 中医骨伤科学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中医基础理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文献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剂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14 中西医结合基础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心病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肿瘤病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儿科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全科医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药鉴定学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11 中医骨伤科学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中医心病学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中医心病学 河南省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 河南中医学院 方剂学 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化学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肺病学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儿科学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中药学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传染病学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肝胆病学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北 11内经学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学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药信息学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肝胆病学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肾病学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学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11针灸学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脾胃病学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皮肤病学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药药剂学 武汉市中医医院民族药学 中南民族大学湖南 11中医肿瘤病学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方剂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皮肤病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肝胆病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眼科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19中医心病学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心病学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脑病学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皮肤病学 广东省中医院中药药剂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脾胃病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基础 暨南大学中药药剂学 南方医科大学中药药理学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19中医肾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脑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肝胆病学 深圳市中医院中医急诊学 广东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基础 广东药学院中药药理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痹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广西 6中医各家学说 广西中医学院中药药理学 广西中医学院临床中药学 广西中医学院推拿学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骨伤科学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海南 1 中医肝胆病学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庆 3中医皮肤病学 重庆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药鉴定学 重庆中药研究院四川 11温病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肝胆病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内分泌病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眼科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急诊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医骨伤科学 四川省骨科医院贵州 5药用植物学 贵阳中医学院中医血液病学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学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内分泌病学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学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5 中医肾病学 云南省中医医院中医痹病学 云南省中医医院中医男科学 云南省中医医院临床中药学 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学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藏 5 民族药学 西藏藏医学院民族药学 西藏藏医学院民族医学 西藏藏医学院附属医院 民族医学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民族医学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陕西 10中医文献学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所 中医肾病学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学 陕西省中医医院中医基础理论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 陕西中医学院中药药理学 陕西中医学院临床中药学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脾胃病学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学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医妇科学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 6中医骨伤科学 甘肃省中医院中药鉴定学 甘肃中医学院伤寒学 甘肃中医学院针灸学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兰州大学青海 3民族医学 青海省藏医院 民族药学 青海省藏医院 中医内分泌病学 青海省中医院宁夏 4 中医肝胆病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温病学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脾胃病学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心病学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新疆 4民族医学 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民族医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医医院中医骨伤科学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民族医学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21中医基础理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分析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全科医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妇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医肝胆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肺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21中医脑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分泌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血液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急诊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老年病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 21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心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痹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内分泌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肿瘤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肛肠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理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骨伤科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医心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血液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老年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药药理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眼科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针灸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医史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文献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药鉴定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炮制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药理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医药信息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合 计 32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7.07.31•【文号】国中医药发[2007]38号•【施行日期】2007.07.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7〕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关单位:为落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重点任务,加强中医药科研基地建设,开展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研究,增强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服务水平,我局在认真研究、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
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命名原则》印发给你们,请及时组织你省(区、市)有关科技管理和科研人员认真学习讨论,领会精神,并按照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的申报条件及其他文件的相关要求,组织基本符合条件的研究室进行申报准备。
为便于大家正确领会精神,掌握要领,做好申报工作,我们初步定于8月中下旬召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说明会,请认真收集大家在学习讨论、准备申报过程中的问题,在说明会上可以一并进行解答和讨论。
说明会之后再请各省(区、市)按照限额进行申报,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本文附件电子版请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自行下载。
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标准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命名原则二○○七年七月三十一日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定本办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名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9.11.23•【文号】国中医药办发[2009]38号•【施行日期】2009.11.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名单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9〕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进一步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工作,充实协作组工作力量,提高协作组工作质量和水平,我局于2008年6月开始组织开展了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推荐、筛选工作。
经各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各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和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推荐,我局筛选、确定了325个科室为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见附件),现予以公布。
请各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按照我局有关要求和协作组安排,积极参加相关专业重点专科协作组的各项协作工作,切实取得成效。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名单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名单一、脑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9家)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医院四川省泸州市中医院头痛(原发性头痛)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海南省中医院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痴呆(血管性痴呆)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二、急诊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23家)外感发热(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昆山市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脓毒症(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河北省中医院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海南省中医院云南省大理市中医院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急性中毒(急性有机磷中毒)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普陀医院浙江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三、心血管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0家)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甘肃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浊(高脂血症)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心悸(心律失常)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心瘅(病毒性心肌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四、老年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23家)老年痴呆(老年痴呆)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湖北省中医院骨痿(老年骨质疏松症)云南省中医医院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颤证(帕金森病)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北省中医院眩晕(与心血管的眩晕验证的是一个方案)云南省中医院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山东省胜利油田胜利医院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海南省海口市中医院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五、精神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0家)不寐(失眠)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郁证(抑郁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江苏省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广东省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六、肺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8家)咳嗽病(咳嗽)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四平市气管炎研究所风温肺热病(肺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哮病(哮喘)辽宁庆元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医院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北京孟庆云哮喘病医学研究院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医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杭州市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肺痿(肺间质纤维化)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七、骨伤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3家)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项痹病(颈椎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山东省新泰洪强康复医院八、针灸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3家)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黄枢中医医院九、康复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1家)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辽宁省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新疆昌吉州中医院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昌吉州中医院十、推拿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9家)项痹病(颈椎病)江苏省昆山市中医院天津北辰北门医院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福建省泉州市正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小儿泄泻(幼儿腹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山东省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十一、糖尿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8家)消渴病(2型糖尿病)广东省中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吉林省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山西省中医院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吉林省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河北省石家庄糖尿病医院瘿病(甲状腺疾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十二、肾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4家)淋症(尿路感染)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江苏省南京博大肾病医院水肿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肾衰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南京博大肾病医院河北省保定市中西医结合肾病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十三、外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7家)疮疡(皮肤溃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市中医院脱疽(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吉林省吉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省京东中美医院天津市中医院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胆石症(肝胆管结石)浙江省中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心痛(重症急性胰腺炎)广东省中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精浊(前列腺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烧伤)上海缘杏源中医门诊部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瘰疬(淋巴结核)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十四、风湿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3家)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平安医院大偻(强直性脊柱炎)山西省中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江西中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痛风(痛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燥痹(干燥综合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十五、皮肤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2家)湿疮(湿疹)山西忻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粉刺(痤疮)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青岛市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蛇串疮(带状疱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白疕(银屑病)北京京城皮肤病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白驳风(白癜风)山西省垣曲县泽峰白癜风皮肤专科医院十七、血液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9家)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河北以岭医院紫癜风(过敏性紫癜)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省中医院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髓劳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江苏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十八、眼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7家)青盲(视神经萎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市崇文区红十字会国龙医院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青风内障(青光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河北省张家口市眼科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湖北省宜昌市中医院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暴盲(视网膜静脉/动脉阻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白涩症(干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瞳神紧小(葡萄膜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十九、肝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3家)肝癖(脂肪肝)海南省中医院肝着(慢性病毒性肝炎)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黄石市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北省沧州市传染病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泸州市中医院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积聚(肝硬化)海南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二十、传染一组(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4家)肝瘟(急性肝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艾滋病(艾滋病)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山东临沂市人民医院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二十一、传染二组(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2家)肺痨(肺结核)湖北省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四川省绵阳市中医院哈尔滨自然医学研究所瘟黄(重型肝炎)河北省保定市传染病医院辽宁省沈阳市传染病院江西省南昌市传染病医院北京市解放军302医院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湖北省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东湖医院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传染病医院二十二、肛肠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2家)肛漏病(肛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痔病(痔疮)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脱肛病(直肠脱垂)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肛裂(肛裂)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黑龙江省大庆肛肠病医院便秘病(便秘)云南省曲靖市中医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二十三、脾胃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5家)胃脘痛(慢性胃炎)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宁夏自治区中医医院宁夏中卫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为主型等)河南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苏省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省绵阳市中医院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江苏省昆山市中医院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医院鼓胀病(肝硬化腹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二十四、儿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6家)反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河南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炎喘嗽(肺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河南省中医院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脑瘫疗育中心河南省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哮喘(支气管哮喘)湖北省襄樊市中医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二十五、耳鼻喉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8家)暴聋病(突发性耳聋)浙江省中医院鼻鼽病(变态反应性鼻炎)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慢喉喑病(慢性喉炎)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口腔粘膜白斑症(口腔黏膜白斑)江苏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乳蛾病(扁桃体炎)四川省泸州市中医院喉痹(咽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二十六、妇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26家)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输卵管炎性不孕)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温州中山医院江苏省苏州市中医院北京市房山区鹏园医院带下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湖北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湖北省天门市中医院异位妊娠(异位妊娠)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广东省黄浦区中医院广东江门五邑市中医院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河南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江苏省昆山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宁夏自治区中医医院海南省琼海市中医院山东省滨州中医妇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泰坤堂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胎动不安(先兆流产)江苏省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海南省中医院。
重点学科ppt课件
化
了稳定和谐的科研合作关系。
毕业硕士研究生2人,发表相关论文10篇。
四 科学研究
省厅级课题
科
肺系疾病
研
(1)《防哮颗粒对哮喘缓解期儿童气道
成
炎性损伤的防护机制研究》,鉴定并获山
果
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与
该课题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发表论文5
转
篇。
化
(2)《清热利湿化痰法干预Balb/c哮喘
小鼠气道炎症的研究》,山东省中医药科
与
研
究
现代文献 资料数据 库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难治性肾病 紫癜性肾炎
(二) 学术创新
新 形成较为规范的中成药辨证论治优化方案
观 为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提供了依据
小儿急性
点
为建立儿科其他疾病中成药辨证论治体系 提供了思路
上呼吸道 感染
新 建立了上感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和规范
新 学
小儿难治 性肾病
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
水湿内泛、湿热夹瘀六型
说
初步建立了规范化中医辨证标准
(三) 学术影响---对协作单位的影响
医疗、教学、科研合作
中医诊疗技术帮扶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北京东方医院 北京东直门医院等
(一) 学科研究
研究 方向
脾系 疾病 研究
学术带头人:
通过对脾胃病的文献梳理和成果总结,
出版了脾胃病专题著作,开发了院内制
剂腹泻贴立项并鉴定省局院级课题共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 “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评审验收工作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评审验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6.09.15•【文号】国中医药办发[2006]40号•【施行日期】2006.09.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评审验收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6]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自治区外)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工作于 2002 年 8 月全面实施,至 2006 年 8 月已建设期满。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现组织开展项目建设的评审验收工作。
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评审验收办法》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评估验收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组织做好评审验收工作。
有关文件可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 )上下载。
附件: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评审验收办法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评审验收工作方案3. 数据申报软件(略)二○○六年九月十五日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评审验收办法第一条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评审验收工作(以下简称“评审验收工作”)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三条评审验收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组织管理。
各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按照本办法,负责辖区内项目建设的评审验收工作。
第四条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评审验收细则》(另发)及各项目的《建设计划书》,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监测数据和项目建设中期评估专家意见,对项目建设进行评审验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7.11.15•【文号】国中医药发[2007]50号•【施行日期】2007.1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7〕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有关工作部署,我局组织实施了“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
为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我局组织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二○○七年十一月十五日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第一部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一、基本目标与要求该部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中的所有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项目通过建设应实现的目标。
(一)基础条件┌─────────┬──────────────────────────────┐│项目│项目要求│├─────────┼──────────────────────────────┤│1.床位数│不低于40张,或者高于医院设置病床的临床科室平均床位数│├─────────┼──────────────────────────────┤│2.设备配备│①共用与专用的诊疗设备满足临床业务工作的需要,其中专用设备配│││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②配备必要的中医药专科诊疗设备│├─────────┼──────────────────────────────┤│3.经费投入│①建设经费做到专款专用│││②本院对专科建设按计划足额投入专项经费│├─────────┼──────────────────────────────┤│4.信息技术应用│①拥有计算机的数量能够满足工作需要│││②建立项目建设信息库,内容应包括:项目所在科室业务工作信息、│││病人信息、医疗质量监测信息及本专科医学情报文献信息等│├─────────┼──────────────────────────────┤│5.对口支援│建设周期内至少对口支援2个单位的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6.接收进修人员│三级医院建设周期内平均每年接收进修人员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建设周期内平均每年接收进修人员不少于2名│└─────────┴──────────────────────────────┘(二)基础管理┌─────────┬──────────────────────────────┐│项目│项目要求│├─────────┼──────────────────────────────┤│1.质量管理│①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②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质量管理与费用控制措施│││③对重点病种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2.技术标准与规范的│①实行中、西医双重诊断,并严格执行相关的诊断标准││执行│②实行中、西医双重疗效判断,并严格执行相关的疗效标准│││③严格执行其它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3.患者随访│①开展患者随访并完善随访制度│││②重点病种的出院患者随访率大于50%│├─────────┼──────────────────────────────┤│4.医德医风│①建立医德医风及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并认真实施│││②无违法、违纪、违规事件发生│││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5.监测数据报送│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及时准确报送监测数据│├─────────┼──────────────────────────────┤│6.协作组工作│积极参加协作组的各项活动并完成所承担的协作组中的相关任务│├─────────┼──────────────────────────────┤│7.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现本专科(专病)中医药文化特色,开展中医药文化推广普及工作│└─────────┴──────────────────────────────┘(三)临床能力┌─────────┬──────────────────────────────┐│项目│项目要求│├─────────┼──────────────────────────────┤│1.门诊量│在国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同专业科室中较高,并逐年增加│├─────────┼──────────────────────────────┤│2.平均门诊人次费用│不高于本区域同一病种平均门诊费用│├─────────┼──────────────────────────────┤│3.出院人数│在国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同专业科室中较高,并逐年增加│├─────────┼──────────────────────────────┤│4.病床使用率│达到90%以上│├─────────┼──────────────────────────────┤│5.病床周转次数│不低于国内同级医院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同专业科室的平均水平│├─────────┼──────────────────────────────┤│6.平均住院日│低于国内同级医院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一病种的平均住院天数│├─────────┼──────────────────────────────┤│7.平均住院人次费用│不高于本区域同一病种平均住院费用│├─────────┼──────────────────────────────┤│8.收治病种│重点专科:重点病种收治人数占项目所在科室收治人数的60%以上│││重点专病:收治专病人数占项目所在科室收治人数的50%以上│├─────────┼──────────────────────────────┤│9.急危重症患者│领先于本区域内同级医院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专业相同单病种的急危││比例│重症患者比例│├─────────┼──────────────────────────────┤│10.疑难病症患者│领先于本区域内同级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专业相同单病种的疑难病症││比例│患者比例│├─────────┼──────────────────────────────┤│11.临床诊疗规范│①研究制定本专科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②规范应用本专科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③定期对主要病种和重点病种的诊疗常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及时修订诊疗常规,优化诊疗方案│├─────────┼──────────────────────────────┤│12.诊断水平│①诊断准确率达到相应级别甲等中医医院的要求│││②中医药辨证论治准确率达到90%以上(辨证论治准确率,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要点为:病史资料真实齐全--病史、症状、舌象、脉│││象等,病因病机分析合理,证候诊断准确,治则治法正确,依法组方│││,君臣佐使合理选药,体现理法方药的完整统一)│├─────────┼──────────────────────────────┤│13.疗效水平│①重点专病:该病种的临床疗效在建设期间有显著提高,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②重点专科:重点病种的临床疗效在建设期间有显著提高,其中2个│││以上病种的临床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③定期对主要病种和重点病种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四)特色优势┌─────────┬──────────────────────────────┐│项目│项目要求│├─────────┼──────────────────────────────┤│1.中医药治疗率│重点病种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85%以上,住院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0%│││以上│├─────────┼──────────────────────────────┤│2.临床经验整理与应│①对本专科领域文献记载的诊疗方法进行发掘、整理与应用││用│②对本专业有代表性的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整理│││与应用│││③对民间具有一定科学和实用价值的方药、诊疗经验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应用、提高│├─────────┼──────────────────────────────┤│3.特色疗法│①大于2项,并有明显的临床效果│││②积极应用中医药非药物疗法,重视中医药康复│├─────────┼──────────────────────────────┤│4.院内中药制剂│①品种数量,重点专科大于5种,重点专病大于2种│││②使用率应占重点病种诊疗人次的50%以上│├─────────┼──────────────────────────────┤│5.单病种优化治疗方│①对重点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优势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案制定与实施│不断优化治疗方案│││②优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全面应用│├─────────┼──────────────────────────────┤│6.护理│①开展辨证施护│││②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专科护理常规│││③对中医药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五)人员队伍┌─────────┬──────────────────────────────┐│项目│项目要求│├─────────┼──────────────────────────────┤│1.人员结构│①医师职称结构:高级的比例,三级医院占30%,二级医院占20%│││②医师类别结构:中医药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③医师学历结构:三级医院研究生学历应占30%以上;二级医院本科│││学历应占70%以上│├─────────┼──────────────────────────────┤│2.老专家作用的发挥│在把握本专科学术前沿动态、制定建设规划、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课题、优化诊疗方案等方面,充分发挥本专科老中医专家的业务指│││导作用│├─────────┼──────────────────────────────┤│3.专科学术带头人│①年龄:一般为60岁以下(院士、全国各中医药学术团体和二级学会│││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全国师承指导老师除外)│││②资历:具有正高级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医院应为研究生导师│││③学术影响:在国内该专业领域中享有一定知名度,受聘全国二级以│││上学术团体的委员(理事)及以上职务│││④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熟悉本专业国外进展和现代医学信息技术;│││能把握本专科学术前沿动态,领导制定专科建设规划;理论研究、诊│││疗技术等方面有独特见解,获得同行认可;对本专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有思路、有措施│├─────────┼──────────────────────────────┤│4.专科学术继承人│①年龄:一般为50岁以下│││②资历:至少有1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③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有扎实的中、西医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本专业的学术建设有创新思路,具有解决本专业临床工作│││中复杂和疑难问题的能力│├─────────┼──────────────────────────────┤│5.其他人员│①中医药类别执业医师熟练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②医师熟练掌握本专科主要病种特别是重点病种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③中级以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熟悉本专科的相关经典文献│├─────────┼──────────────────────────────┤│6.继续教育│全体人员每年均达到有关规定要求│├─────────┼──────────────────────────────┤│7.赴外院进修│建设周期内每年不少于1人,每人进修时间不少于3个月,进修│││内容与本专科(专病)建设密切相关│└─────────┴──────────────────────────────┘(六)科学研究┌─────────┬──────────────────────────────┐│项目│项目要求│├─────────┼──────────────────────────────┤│1.研究重点与方向│①以临床应用研究为重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②保持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不断深入│├─────────┼──────────────────────────────┤│2.科研课题│①围绕重点病种的临床应用研究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建设周期内课题│││数量占项目所在科室课题总数的比例,重点专科达到50%以上,重点│││专病达到30%以上│││②建设周期内围绕重点病种的临床应用研究课题,三级医院至少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在研课题2项,二级医院应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在研课题1项│├─────────┼──────────────────────────────┤│3.学术活动│①重点专科:每年不少于6次,建设周期内举办省级以上继续教育项│││目不少于3个│││重点专病:每年不少于3次,建设周期内举办省级以上继续教育项目│││不少于2个│││②建设周期内主办或联合主办1次国际性或全国性的本专科(专病)│││的学术会议,或者在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围绕重点病种作专题│││报告或大会发言│├─────────┼──────────────────────────────┤│4.技术创新与引进│建设周期内围绕重点病种创新或引进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不少于2项│├─────────┼──────────────────────────────┤│5.技术、成果的│建设周期内至少有1项围绕重点病种的中医药临床应用新技术或││推广应用│新成果向本省(区、市)推广│├─────────┼──────────────────────────────┤│9.创新│在中医药理论、技术、药物及设备、器械等方面有创新│├─────────┼──────────────────────────────┤│ 6.研究室建设★│建有专门研究室,并开展本专科研究工作│├─────────┼──────────────────────────────┤││建设周期内以重点病种的临床应用研究或临床基础研究为主题││7.科研成果奖★│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成果│├─────────┼──────────────────────────────┤│8.学术论文与专著★│建设周期内以重点病种的临床应用研究或临床基础研究为主题│││在国内、国际医学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出版专著│└─────────┴──────────────────────────────┘注:标“★”的指标不作为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验收要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6月13日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评审验收细则》(分中医、中西医结合细则和民族医细则),并将于6月下旬起对部分“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展开评审验收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6月13日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评审验收细则》(分中医、中西医结合细则和民族医细则),并将于6月下旬起对部分“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展开评审验收工作。
根据《细则》,将采取现场考察、访谈、查阅资料、抽查落实情况等方式,对科室建设、特色优势、中医(含民族医,下同)疗效和协作组工作进行评价打分,重点是专科中医理念和中医药特色优势、科室名称(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中医药文化建设、诊疗方案、优势病种的疗效评价、专科难点分析等指标。
在满分1000分值中,诊疗方案分值最高240分,疗效评价其次为180分,仅此两项占总分的42%。
《细则》提出,本专科要有3个以上稳定的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优势病种中、西医病名符合重点专科建设的病名要求;诊疗方案要体现中医临床思维且规范、可行,包括中、西医诊断标准明确、理法方药完整、治疗方法具有中医特色等;诊疗方案中纳入中医特色疗法、中医诊疗设备、适宜技术、中成药、现代技术、收费项目等内容;对诊疗方案的掌握、应用要在疾病诊治的整个过程中体现中医思维理念,在治疗过程中能用中医药解决的问题首选中医药解决;本专科的治疗方法被纳入到协作组诊疗方案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应用推广工作。
《细则》明确,疗效评价包括:优势病种疗效明显(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的改善等);每年至少对一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评价,对治疗方法优势、不足等进行分析、总结,不断优化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有所提高;将协作组验证的诊疗方案与本科诊疗方案进行对照,分析每个方案的优势特色。
此外,要分析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
《细则》要求,优势病种的门诊量要有明显增加,中医治疗比例总体不低于60%,对于优势病种则不低于8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
附件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主攻病种临床诊疗方案修改要求一、主要问题1.部分项目单位的临床诊疗方案未根据协作组、协作分组审核后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2.内容不完整,严重缺项,主要集中在疗效评估、难点分析、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其中以缺少疗效评估部分居多。
3.中医病名不统一,与各协作组规范后的主攻病种中医病名不一致。
4.在中医治疗方法部分将临床现有的全部治疗方法进行罗列、堆砌,未体现出本院在治疗该病上的临床实际情况,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法脱节。
5.疗效评价不具体,或疗效评价内容不支持评价结果,甚至出现介绍辨证分析原理、获奖情况、动物实验结果等作为非疗效评价内容的现象。
举例1(不符合要求的例子)肺胀病疗效评价:前人早有“脾为生痰之源”、“肾虚则水泛为痰”之说。
叶天士认为咳喘之病在肾为虚,故补肾为咳喘病治本之法。
但根据脾肾的关系,补肾之时补益脾胃,以增气血生化之源,杜绝滋生痰湿之因,故必须脾肾并行。
举例2(不符合要求的例子)中风病疗效评价:本科自2003年以来观察中风病例3383例,采用ADL指数等作为客观评价标准,对中风病的辩证、针灸处方,操作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先后完成中风病相关硕士学位论文6篇。
获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
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发表学术论文8篇。
6.难点分析不明确,把本专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学术创新、证候研究、中医标准化、中医循证等)及与中医治疗无关的内容列为难点,个性化中医治疗难点分析不够。
举例1(不符合要求的例子)乳腺癌的难点分析: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需进行综合治疗。
单纯应用中医药不符合伦理学要求。
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对中医证型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辨证施治是中医取得良好疗效的核心,但目前有关乳腺癌中医证型诊断标准、治疗的标准以及疗效评定标准尚未统一,现有疗效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中医临床治疗效果,因此难以客观地对中医疗效进行科学评价,研究单位之间标准不能互通,难以形成有广泛共识的治疗指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评估细则
2.建设周期出院人数逐年增加;
3.优势病种(3个以上)的收治人数较建设前有所增加;
4.中医治疗比例总体不低于60%;
5.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比例不低于70%;
6.区域外住院患者比例达到30%以上(备注:区域外患者是指户籍或常住地不在本省市的患者)。
7.护理(考察3个优势病种)
②未定期召开专科工作会议,扣5分;
③未组织落实学术带头人及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工作,扣10分;
④专科病种的健康教育宣传,有专科教育处方、专病门诊,加5分★。
2.病房走廊未设立专科中医药文化宣传栏扣15分,无介绍本专科中医药治疗特色容扣5分,无介绍中医药疗效容扣5分,宣传容中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不规扣5分。
30
(四)门诊情况
1.建设周期门诊量逐年增加;
2.优势病种(3个以上)的门诊量明显增加;
3.中医治疗比例总体不低于60%;
4.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比例不低于80%。
附件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
项目建设评审验收细则(中医、中西医结合)
一、科室建设(280分)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评分细则
分值
(一)科室名称
专科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现场考察。
科室命名不符合规定不得分。
10
(二)规划、计划及措施
现场考察设备配备情况。
1.诊疗设备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酌情扣15分、10分、5分;
2.未配备专科中医诊疗设备,扣10分;配备不足,酌情扣分。
25
(七)经费投入
1.建设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科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温免疫科介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风
湿病学科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温免疫科介绍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9(19)7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关键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病;风湿病学;重点专科;浙江省;副主任医师;风温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R197.3
【相关文献】
1.“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生殖医学科 [J],
2.“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生殖医学科 [J],
3.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浙江省中医“名科”建设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科介绍 [J],
4.“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生殖医学科 [J],
5.国家中医药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科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介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名单的通知
【法规类别】中医管理
【发文字号】国中医药办发[2009]38号
【发布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日期】2009.11.23
【实施日期】2009.11.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新增成
员单位名单的通知
(国中医药办发〔2009〕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进一步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工作,充实协作组工作力量,提高协作组工作质量和水平,我局于2008年6月开始组织开展了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推荐、筛选工作。
经各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各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和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推荐,我局筛选、确定了325个科室为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见附件),现予以公布。
请各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按照我局有关要求和协作组安排,积极参加相关专业重点专科
协作组的各项协作工作,切实取得成效。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新增成员单位名单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附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
新增成员单位名单
一、脑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9家)
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医院
四川省泸州市中医院
头痛(原发性头痛)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
海南省中医院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IA)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
痴呆(血管性痴呆)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二、急诊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23家)外感发热(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院
海南省中医院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脓毒症(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河北省中医院
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
海南省中医院
云南省大理市中医院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
急性中毒(急性有机磷中毒)
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
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普陀医院
浙江省第二中医院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三、心血管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0家)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甘肃省中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血浊(高脂血症)
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
心悸(心律失常)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
心瘅(病毒性心肌炎)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四、老年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23家)
老年痴呆(老年痴呆)
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
海南省中医院
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
湖北省中医院
骨痿(老年骨质疏松症)
云南省中医医院
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
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北省中医院
海南省中医院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颤证(帕金森病)
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北省中医院
眩晕(与心血管的眩晕验证的是一个方案)云南省中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
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
山东省胜利油田胜利医院
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海南省海口市中医院
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
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五、精神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0家)不寐(失眠)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郁证(抑郁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江苏省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广东省中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六、肺病科(新增协作组成员单位18家)咳嗽病(咳嗽)
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省四平市气管炎研究所
风温肺热病(肺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哮病(哮喘)
辽宁庆元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医院
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
北京孟庆云哮喘病医学研究院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医医院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杭州市中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肺痿(肺间质纤维化)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