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体钢

合集下载

贝氏体钢——精选推荐

贝氏体钢——精选推荐

目前许多工程钢构件和机器制造结构钢件的强度要求很高,例如深层地下支架钢构件的强度1000MPa以上,但要保证支架及其相关装备的耐久性,需要该类钢具有良好的塑性,这样设备运行便安全可靠[1]。

一些重要的钢结构采用高强螺栓,其抗拉强度超过1200MPa,但同时也需要高的韧塑性才能保证螺栓不会发生延迟断裂[2]。

此外重载机器设备上的曲轴和齿轮等用钢也要求有良好的强韧性。

许多冶金企业正在发展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钢。

高强钢要求材料具有最高强度和优良的综合性能,其中包括优良的韧性、抗应力腐蚀开裂能力,高疲劳强度和焊接性能。

根据钢中的合金总含量可以将高强钢分为低合金高强钢、中合金高强钢和高合金高强钢[3]。

根据合结钢的物理冶金学特点可以将高强钢分为低合金高强钢、二次硬化高强钢和马氏体时效钢。

[1]姚连登,崔强等.高强钢在液压支架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宽厚板,2003,9(1):16-22.[2]冯金尧.中国紧固行业发展对钢材的需求[J].冶金管理2007,12:16-19.[3]航空制造工程手册总编委会.航空制造工程手册:热处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1.2.4贝氏体复相高强钢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生产一些大型高强度低合金钢零部件时,由于淬透性的原因淬火后的组织常含有一定数量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发现这种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的强韧性优于单一马氏体组织。

因此,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T0mita等[21]对40CrNiMo和42CrMo钢的研究结果表明,下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可以改善钢的强韧性,而上贝氏体/马氏体混合组织恶化钢的强韧性;对4330Si钢和300M钢【22】进行等温处理的实验结果表明,经不同时间等温处理获得的不同无碳化物贝氏体含量的贝氏体/马氏体混合组织均改善钢的强韧性:并且等温处理温度越低,钢的强韧性改善越显著。

20世纪70年代,方鸿生等发明了适合我国资源情况的Mn-B贝氏体钢[23]。

低碳贝氏体和马氏体钢

低碳贝氏体和马氏体钢

低碳贝氏体和马氏体钢低碳贝氏体钢的发展,开辟了获得高强度高韧性低合金钢的途径,这种钢能在热轧状:态直接冷却后得到贝氏体组织,或者仅仅经过正火就可以得到贝氏体组织。

低碳贝氏体钢是以钼钢或钼硼钢为基础,再加入Mn、Cr、Ni,有的在此基础之上又添加微量碳化物形成元素,如Nb、V、Ti等,从而发展了一系列的锰钼钢、锰镅硼钢、锰铬钼硼钢、锰钼铌钢等。

低碳贝氏体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能使钢在空冷条件下就易于获得贝氏体组织的合金元素,主要就是Mo。

根据含钼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来看,Mo能使铁索体和珠光体的析出线明显右移,但并不推迟贝氏体转变,使过冷奥氏体得以直接向贝氏体转变,在此转变发生之前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先共析铁素体析出,而不发生珠光体转变。

(2)利用微量B使钢的淬透性明显增加,并使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进一步推迟o(3)加入其他能增大钢过冷能力的元素(如Mn、Cr、Ni)以进一步保证空冷时足以在较低的温度发生贝氏体转变。

对于较大厚度的钢件来说,简单的铝硼钢往往也不能“淬透”。

(4)加入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以保证细化晶粒,所以不少低碳贝氏体钢中添加V、Nb、Ti等。

为使钢得到好的淬透性,防止发生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加入Mo、Nb、v、B及控制合理含量的Mn和Cr与之配合,Nb还作为细化晶粒的微合金元素起作用。

常见的有BHS系列钢种,其中BHS-l钢的成分为0.10%-10c-1.80% Mn -0.45%Mo -0.05%Nb。

其生产工艺为锻轧后空冷或直接淬火并自回火,锻轧后空冷得到贝氏体、马氏体、铁素体混合组织。

其性能为:屈服强度828MPa,抗拉强度为1049MPa,室温冲击功96J,疲劳断裂周期长,可用来制造汽车的轮臂托架。

若直接淬火成低碳马氏体,屈服强度为935MPa,抗拉强度达到1197MPa,室温冲击功为32J,可用来制造汽车的下操纵杆。

这种具有极高强度、优异低温韧性和疲劳性能的材料可保证部件高的安全可靠性。

贝氏体钢的分类

贝氏体钢的分类

贝氏体钢的分类
贝氏体钢是一种常用于高强度结构材料的钢种,具有优异的强度、韧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船舶、桥梁、压力容器、矿山设备等领域。

根据其组织特点和成分比例的不同,贝氏体钢可以被分为几个不同的分类。

1.低合金贝氏体钢
低合金贝氏体钢是一种含有较低合金元素的钢种,其主要成分包括碳、硅、锰、钼等。

由于其组织中的贝氏体相较其他钢种更多,因此具有更高的韧性和耐磨性。

低合金贝氏体钢常用于制造金属结构件和机械零件。

2.高合金贝氏体钢
高合金贝氏体钢是一种含有较高合金元素的钢种,其主要成分包括镍、钼、铬、钴等。

由于其组织中的贝氏体相较其他钢种更少,因此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高合金贝氏体钢常用于制造化工设备、海洋平台、核电站等高强度、耐腐蚀的结构件。

3.双相贝氏体钢
双相贝氏体钢是一种同时含有贝氏体和奥氏体相的钢种,其主要成分包括碳、锰、铬等。

由于其组织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相,因此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双相贝氏体钢常用于制造汽车零件、轴承、机械零件等需要高强度和韧性的结构件。

4.马氏体贝氏体钢
马氏体贝氏体钢是一种含有马氏体和贝氏体相的钢种,其主要成分包括碳、铬、钼等。

由于其组织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相,因此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

马氏体贝氏体钢常用于制造锻件、液压缸、导轨等需要耐磨性和高强度的结构件。

不同的贝氏体钢具有不同的组织和性能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工业领域和应用场景。

在实际生产和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贝氏体钢材料,以保证结构件的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疲劳裂纹扩展行为》范文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疲劳裂纹扩展行为》范文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篇一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与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钢铁材料因其高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成为工程领域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其中,贝氏体钢以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在汽车、航空、机械制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作为贝氏体钢的一种新型变种,因其高纯净度和高稳定性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以及疲劳裂纹扩展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主要由贝氏体板条、铁素体基体以及少量的非金属夹杂物组成。

其组织结构的特点是贝氏体板条细小且分布均匀,板条间存在明显的亚结构,如位错墙等。

此外,由于无碳化物的存在,使得钢的纯净度更高,夹杂物数量大大减少。

这种独特的显微组织使得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疲劳性能。

三、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塑性和抗疲劳性能。

其强度主要源于贝氏体板条的强化作用和铁素体基体的稳定性。

韧性则得益于细小的贝氏体板条和均匀的组织结构,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冲击吸收能力和断裂韧性。

此外,由于非金属夹杂物的减少,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抗疲劳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疲劳裂纹扩展行为是评价材料抗疲劳性能的重要指标。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在疲劳过程中,由于细小的贝氏体板条和均匀的组织结构,使得裂纹扩展速率较慢。

此外,由于纯净度高,夹杂物少,裂纹在扩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也较少,从而进一步减缓了裂纹的扩展速度。

同时,铁素体基体的稳定性也有助于抵抗疲劳过程中的裂纹扩展。

五、结论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因其独特的显微组织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细小的贝氏体板条和均匀的组织结构使得材料具有优异的抗疲劳性能和较低的裂纹扩展速率。

钢中常见组织之贝氏体

钢中常见组织之贝氏体

钢中常见组织之贝氏体贝氏体:bainite又称贝茵体。

钢中相形态之一。

钢过冷奥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α-Fe和Fe3C的复相组织。

贝氏体转变温度介于珠光体转变与马氏体转变之间。

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贝氏体转变兼有珠光体转变与马氏体转变的某些特征。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对应于珠光体转变的A1点及马氏体转变的MS点,贝氏体转变也有一个上限温度BS点。

奥氏体必须过冷到BS以下才能发生贝氏体转变。

合金钢的BS点比较容易测定,碳钢的BS点由于有珠光体转变的干扰,很难测定。

贝氏体转变也有一个下限温度Bf 点,但Bf与Mf无关,即:Bf可以高于MS,也可以低于MS。

2,贝氏体转变产物与珠光体转变一样,贝氏体转变产物也由α相与碳化物组成的两相机械混合物,但与珠光体不同,贝氏体不是层片状组织,且组织形态与转变温度密切相关,其中包括α相的形态、大小以及碳化物的类型及分布等均随转变温度而异,就α相形态而言,更多地类似于马氏体而不同于珠光体。

因此,Hehemann称贝氏体为铁素体与碳化物的非层状混合组织。

Aaronson则称之为非层状共析反应产物或非层状珠光体变态。

可以看出,Aaronson强调的是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一样,都是共析转变,只是因为转变温度不同而导致转变产物的形态不同。

需要特别指出,在较高温度范围内转变时所得的产物中虽然无碳化物而只有α相,但从转变机制考虑,仍被称为贝氏体。

3,贝氏体转变动力学贝氏体转变也是一个形核及长大的过程,可以等温形成,也可以连续冷却形成。

贝氏体等温需要孕育期,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也呈S形,等温形成图也具有“C”字形。

应当指出,精确测得的贝氏体转变的C曲线,明显地是由两条C曲线合并而成的,这表明,中温转变很可能包含着两种不同的转变机制。

4,贝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贝氏体等温转变一般不能进行到底,在贝氏体转变开始后,经过一定时间,形成一定数量的贝氏体后,转变会停下来。

钢中典型金相组织

钢中典型金相组织

钢中典型金相组织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钢的组织和性能之间密切相关,钢中的金相组织是其性能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钢中典型的金相组织。

1. 贝氏体组织贝氏体组织是钢中典型的金相组织之一。

该组织由相似于鹿角的条状组织构成,因其形状类似于法国冶金学家贝尔纳德的鹿角而得名。

贝氏体组织的形成与钢的淬火工艺密切相关,通过快速冷却钢材可以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

贝氏体组织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较好的耐磨性,因此在制造强度要求高、耐磨性要求高的零件时常采用贝氏体钢。

马氏体组织是钢中另一个典型的金相组织。

与贝氏体不同,马氏体组织属于无定形组织,其结构不规则、复杂。

同时,马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且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采矿、石油化工等领域。

在淬火工艺中,将钢材加热至温度较高后迅速冷却可制得马氏体组织。

珠光体组织是钢中一种较为典型的变形组织,属于半钢中生组织。

该组织由类似“珠子”形状的球体团进行构成,因其形态类似于珠子而得名。

珠光体组织是一种中等强度的钢结构,具有优秀的成形性和可加工性,在制造材料强度、变形性好的零件时常采用珠光体钢。

4. 混合组织混合组织是一种钢中常见的金相组织,其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的金相组织混合而成。

例如,当沿晶腐蚀与导致钢中存在晶界和粗晶的杂质混合存在时,就会形成混合组织。

混合组织具有钢中两种或多种组织的优点,可以在不同的应用场合中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总之,钢中的金相组织是其性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贝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珠光体组织和混合组织等是钢中典型的金相组织,采用不同的工艺可以得到不同种类的金相组织,从而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2024年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范文

《2024年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范文

《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材料的高强度与高耐久性的需求愈发明显。

其中,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因其出色的机械性能,在航空、汽车和制造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高周疲劳是衡量材料耐用性和长期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这种材料来说尤为重要。

因此,本篇论文旨在研究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性能,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提供理论支持。

二、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基本特性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Nano-bainite High-strength Steel, 简称NBHSS)是一种新型的钢材,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优异的韧性和良好的抗疲劳性能。

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如纳米级的贝氏体组织,为其提供了优异的机械性能。

三、高周疲劳的基本原理与测试方法高周疲劳是指材料在周期性应力或应变作用下,经过一定次数循环后产生的疲劳破坏现象。

其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应力控制法和应变控制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应力控制法进行高周疲劳测试。

四、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性能研究(一)实验设计我们采用先进的疲劳试验机对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进行高周疲劳测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设定了不同的应力水平,以观察其对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其疲劳破坏的机理。

(二)实验结果1. 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表现出优异的抗疲劳性能。

在较高应力水平下,材料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没有明显的断裂现象。

2. 通过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我们发现纳米贝氏体组织的存在有效地提高了材料的抗疲劳性能。

在疲劳过程中,材料的微观结构没有明显的破坏现象,说明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损伤能力。

(三)结果分析我们认为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性能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优异的力学性能。

纳米级的贝氏体组织为材料提供了良好的韧性和抗疲劳损伤能力,使其在高周疲劳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

贝氏体钢——精选推荐

贝氏体钢——精选推荐

贝氏体钢:第一部分摘要:在板条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细团聚体的形成的区域,,具有一定的高温反应,其中涉及铁素体和珠光体以及一些特色的马氏体反应性能。

在埃德加贝恩与达文波特首次在他们的先锋系统中研究奥氏体的等温分解后,贝氏体就成为了这个中间组织的通用术语。

贝氏体也经常出现在热处理后冷却速度太快来不及形成珠光体但是又没有快到形成马氏体的这个阶段。

贝氏体转变的相变温度更低。

两种主要形式可确定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贝氏体反应对于共析钢,我们可以通过TTT图可知,实际上珠光体的反应本质是在一个发生在550 C和720 C之间的高温反应过程,而马氏体的形成是一个温度较低的反应过程,这久说明了,在一个相当广泛的温度范围内,通常在250-550°C之间,既不会产生珠光体又不会产生马氏体。

就是在该地区板条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细团聚体形成,这是具有一定的高温反应,它们涉及铁素体和珠光体以及一些特色的马氏体反应性能。

在埃德加贝恩与达文波特首次在他们的先锋系统中研究奥氏体的等温分解后,贝氏体就成为了这个中间组织的通用术语。

贝氏体也经常出现在热处理后冷却速度太快来不及形成珠光体但是又没有快到形成马氏体的这个阶段。

贝氏体转变的相变温度更低。

两种主要形式可确定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上贝氏体形态和结晶学上贝氏体的的形态(温度范围550-400°C)有些类似于魏氏组织铁素体,它是从碳化物内中析出的游离铁素体。

两个表面的光学显微镜明显地表明,上贝氏体铁素体部分是由一些薄而平行的板条群构成并具有明确的晶体特征.正如魏氏组织铁素体一样,贝氏体铁素体具有原奥氏体的Kurdjumov-Sachs 取向关系(即奥氏体与马氏体间的密排面平行,密排方向也平行),但是这种关系不能明确说明转变温度将会降低。

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 上贝氏体的晶体结构与低碳板条马氏体的晶体结构非常相似。

然而经过对于晶体结构的更为详细的研究,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上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成不能由马氏体晶体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来解释。

贝氏体钢的热处理工艺为

贝氏体钢的热处理工艺为

贝氏体钢的热处理工艺引言贝氏体钢是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耐磨性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热处理是贝氏体钢获得其优异性能的重要工艺之一。

本文将介绍贝氏体钢的热处理工艺流程、影响因素以及常见的热处理方法。

1. 贝氏体钢的特性贝氏体钢具有以下特点: - 高强度:贝氏体钢经过适当的热处理后,可以获得较高的强度。

- 耐磨性:贝氏体钢表面硬度高,耐磨损能力强。

- 韧性:贝氏体钢在保持较高硬度的仍具有一定韧性。

- 可焊接性:贝氏体钢可通过适当的焊接工艺与其他材料连接。

2. 贝氏体钢的热处理工艺流程贝氏体钢的热处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加热:将贝氏体钢加热至适当的温度,以使其组织发生相变。

2. 保温:在适当的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使贝氏体钢的组织转变为贝氏体。

3. 冷却:将贝氏体钢迅速冷却至室温,以稳定贝氏体的组织结构。

3. 影响贝氏体钢热处理效果的因素贝氏体钢的热处理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 温度:加热和保温过程中的温度对贝氏体钢的相变和组织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 时间:保温时间越长,贝氏体形成得越充分,材料性能越好。

- 冷却速率:快速冷却可以促进贝氏体形成,但过快的冷却会导致材料脆性增加。

- 合金元素含量:不同合金元素对贝氏体形成和性能有不同影响。

4. 常见的贝氏体钢热处理方法常见的贝氏体钢热处理方法包括: - 正火处理:将加热后的贝氏体钢保温一段时间后,通过适当的冷却使其组织转变为贝氏体和铁素体的混合组织。

- 淬火处理:将加热后的贝氏体钢迅速冷却至室温,使其组织完全转变为贝氏体。

- 回火处理:在淬火后,将贝氏体钢加热至适当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至室温。

5. 贝氏体钢热处理工艺的应用贝氏体钢的热处理工艺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 汽车制造:用于制造发动机曲轴、齿轮等零部件。

- 机械制造:用于制造高强度、耐磨损的机械零部件。

- 航空航天:用于制造飞机发动机叶片、涡轮等关键零部件。

《渗碳贝氏体钢在轴承与齿轮中的应用》

《渗碳贝氏体钢在轴承与齿轮中的应用》

《渗碳贝氏体钢在轴承与齿轮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轴承和齿轮等关键部件的制造中,材料的选择和性能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渗碳贝氏体钢作为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钢材,在轴承和齿轮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渗碳贝氏体钢的特性及其在轴承和齿轮中的应用。

二、渗碳贝氏体钢的特性渗碳贝氏体钢是一种高碳、合金化的钢种,其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耐磨性、耐疲劳性以及良好的热处理性能。

在渗碳过程中,碳元素会扩散到钢的表面,形成高碳的表面层,而贝氏体组织的形成则提高了材料的综合性能。

因此,渗碳贝氏体钢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强度、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零件制造中。

三、渗碳贝氏体钢在轴承中的应用1. 材料选择:在轴承制造中,通常选择具有良好渗碳性能和淬透性的渗碳贝氏体钢作为制造材料。

其表面硬度高,耐磨性好,能满足轴承在高负荷、高转速和恶劣环境下的工作要求。

2. 渗碳处理:通过对渗碳贝氏体钢进行适当的渗碳处理,可以提高其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此外,渗碳处理还能提高材料的韧性和抗疲劳性能,从而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3. 制造工艺: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如冷镦、热处理等,可以保证轴承的精度和可靠性。

同时,通过优化热处理制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渗碳贝氏体钢的机械性能。

4. 应用效果:由于渗碳贝氏体钢具有优异的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轴承制造中,如汽车、机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轴承。

四、渗碳贝氏体钢在齿轮中的应用1. 材料选择:齿轮作为传动装置中的关键部件,需要承受较大的载荷和冲击力。

因此,选择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良好耐磨性的渗碳贝氏体钢作为制造材料是合适的。

2. 渗碳处理:通过渗碳处理,可以提高齿轮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从而提高其使用寿命和传动效率。

同时,渗碳处理还能提高齿轮的抗疲劳性能和抗腐蚀性能。

3. 制造工艺:齿轮的制造需要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和热处理制度,可以保证齿轮的精度和可靠性。

cu在贝氏体钢铁素体中的比界面能及熟化速率计算

cu在贝氏体钢铁素体中的比界面能及熟化速率计算

cu在贝氏体钢铁素体中的比界面能及熟化速率计算在贝氏体钢铁中,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之间的比界面能以及熟化速率是影响材料的性能和性质的重要参数。

下面将对贝氏体钢铁中的比界面能以及熟化速率进行详细的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贝氏体钢铁的基本概念。

贝氏体钢铁是一种强度和韧性较高的铁素体组织材料,其主要组织为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

贝氏体是一种由镍和碳元素组成的奥氏体相,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针状铁素体则是一种由铁和碳元素组成的铁素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之间的比界面能是指两种相之间的能量差异。

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是两种不同的晶体结构,在它们的界面上会产生一定的能量差异。

这种能量差异会影响两种相之间的相互转变过程,从而影响材料的性能。

比界面能的大小决定了相变的难易程度,对贝氏体钢铁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熟化是贝氏体钢铁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指的是在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之间进行相转变的过程。

在贝氏体钢铁中,熟化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相变的完成度。

熟化速率与比界面能有关,比界面能越大,表示两种相之间的能量差异越大,熟化速率越慢;反之,比界面能越小,熟化速率越快。

因此,比界面能是影响贝氏体钢铁熟化速率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计算贝氏体钢铁中的比界面能及熟化速率呢?对于比界面能的计算,可以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方法两种途径。

理论计算方法主要基于热力学理论和晶格能量的计算,包括差排能量、界面能等的计算。

实验方法则通过实际的材料制备、试样观察和测试等方式进行界面能的测量。

对于熟化速率的计算,可以采用相图分析和动力学模拟等方法。

相图分析主要基于相图数据和相变规律,通过对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的相变过程进行分析,推导出熟化速率的计算公式。

动力学模拟则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熟化过程进行模拟和计算,得到熟化速率的数值结果。

总之,贝氏体钢铁中的比界面能及熟化速率是影响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

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

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

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是一种新型的高强度、高韧性钢材,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它的主要成分是铁、碳、锰、硅、钒、铬等元素,其中微量的钒、铬、钛等元素起到了微合金化的作用,使钢材的晶粒细化,提高了钢材的强度和韧性。

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的制造工艺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炼钢、连铸、轧制、热处理等。

其中,热处理是关键的一步,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使钢材的组织发生相变,从而得到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贝氏体组织。

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高强度:微合金化的作用使钢材的晶粒细化,提高了钢材的强度和韧性,使其具有更好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

2.高韧性:贝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塑性,能够在受力时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从而减缓应力集中,提高了钢材的抗冲击性和抗疲劳性。

3.耐腐蚀性好: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中含有一定量的铬、钼等元素,能够有效地提高钢材的耐腐蚀性能,延长钢材的使用寿命。

4.可焊性好: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的碳含量较低,焊接时不易产生氢致脆性,具有良好的可焊性。

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的应用范围广泛,主要用于制造汽车、船舶、桥梁、建筑等领域的结构件和零部件。

在汽车制造领域,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被广泛应用于车身、底盘、发动机等部件,能够有效地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节能性。

在船舶制造领域,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被用于制造船体、船板等部件,能够提高船舶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在建筑领域,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被用于制造桥梁、高层建筑等结构件,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和安全性。

总之,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是一种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新型钢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艺的不断改进,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的性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材料支持。

《渗碳贝氏体钢在轴承与齿轮中的应用》

《渗碳贝氏体钢在轴承与齿轮中的应用》

《渗碳贝氏体钢在轴承与齿轮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对于耐磨、耐热、抗疲劳等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轴承和齿轮作为机械设备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寿命。

因此,寻找具有优良性能的材料,成为机械制造领域研究的重点。

渗碳贝氏体钢作为一种新型的钢材,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被广泛应用于轴承和齿轮的制造中。

本文将详细探讨渗碳贝氏体钢在轴承与齿轮中的应用。

二、渗碳贝氏体钢的特性渗碳贝氏体钢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合金钢,其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强度:渗碳贝氏体钢经过渗碳处理后,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同时保持了良好的韧性,使得其具有较高的强度。

2. 耐磨性:渗碳贝氏体钢的表面硬度高,耐磨性好,能够承受较大的摩擦力和冲击力。

3. 抗疲劳性:该钢种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能够在重复应力作用下保持较高的性能稳定性。

4. 良好的加工性:渗碳贝氏体钢可进行冷、热加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加工性。

三、渗碳贝氏体钢在轴承中的应用轴承是机械设备中重要的支承部件,承受着设备的径向和轴向负荷。

由于工作环境恶劣,轴承需要具备高强度、高耐磨、抗疲劳等性能。

渗碳贝氏体钢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轴承制造中。

1. 渗碳贝氏体钢在轴承套圈中的应用:渗碳贝氏体钢制作的轴承套圈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荷和冲击力,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2. 渗碳贝氏体钢在轴承滚动体中的应用:渗碳贝氏体钢制作的滚动体具有优异的抗疲劳性能,能够在高速、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下保持较高的性能稳定性。

四、渗碳贝氏体钢在齿轮中的应用齿轮是机械设备中传递动力的关键部件,需要具备高强度、高耐磨、抗点蚀等性能。

渗碳贝氏体钢在齿轮制造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 渗碳贝氏体钢在齿轮齿面的应用:渗碳贝氏体钢制作的齿轮齿面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能够承受较大的摩擦力和冲击力,提高了齿轮的使用寿命。

2. 渗碳贝氏体钢在齿轮整体结构中的应用:渗碳贝氏体钢的抗疲劳性能优异,使得制造出的齿轮能够在重复应力作用下保持较高的性能稳定性,降低了齿轮的失效风险。

《2024年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范文

《2024年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范文

《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材料的高强度、高耐久性以及高疲劳寿命的需求日益增长。

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作为一种新型的金属材料,以其出色的力学性能和优越的耐腐蚀性在许多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篇论文将主要探讨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特性,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简介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是一种新型的金属材料,其结构中含有多样的纳米级贝氏体组织。

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它具有极高的强度和优异的耐腐蚀性。

此外,它的机械性能如硬度、韧性以及疲劳强度等也表现优异,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海洋工程等领域。

三、高周疲劳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高周疲劳是指材料在循环应力或应变作用下,经过大量循环次数后产生的疲劳破坏。

对于高周疲劳的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在材料上施加周期性的应力或应变,观察其疲劳性能;数值模拟则通过建立材料的疲劳模型,预测其疲劳寿命。

四、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特性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特性主要表现为其出色的抗疲劳性能和长寿命。

由于纳米贝氏体结构的独特性,使得这种钢在承受高周疲劳时,能够有效地分散和吸收能量,从而延缓裂纹的扩展,提高材料的疲劳寿命。

此外,其高强度和优异的耐腐蚀性也为其在高周疲劳环境下提供了良好的保护。

五、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研究方法对于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研究,我们主要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

实验研究包括单轴疲劳试验、多轴疲劳试验以及裂纹扩展试验等,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获取材料的疲劳性能参数,如疲劳极限、疲劳强度系数等。

数值模拟则通过建立材料的疲劳模型,预测其在高周疲劳环境下的性能和寿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得到了纳米贝氏体超高强度钢的高周疲劳性能参数。

在单轴疲劳试验中,我们发现该钢具有较高的疲劳极限和较低的疲劳强度系数,显示出其优秀的抗疲劳性能。

好文:钢在冷却时的转变之贝氏体

好文:钢在冷却时的转变之贝氏体

好文:钢在冷却时的转变之贝氏体钢在冷却时的转变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性能、特点一、定义1.贝氏体(中温转变):当奥氏体过冷到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和高于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区时,将发生由切变相变与短程扩散相配合的转变,其转变产物叫贝氏体或贝茵体;2.贝氏体转变特点:具有某些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特点:•同珠光体转变相似之处:贝氏体也是又铁素体+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在转变过程中发生在铁素体中的扩散;•同马氏体转变相似之处:奥氏体向铁素体的晶格改组是通过切变方式进行的;•贝氏体转变是由扩散、共格的转变;二、贝氏体的组织形态1.分类:碳含量ωC形成温度℃贝氏体形态特征ωC >0.4600~350℃上贝氏体羽毛状350℃~Ms下贝氏体黑色针状1)上贝氏体显微组织形貌:•在光学显微镜下:中、高碳钢的上贝氏体组织的典型特征呈羽毛状;•在电子显微镜下:上贝氏体由许多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条状铁素体和在相邻铁素体条间存在的断续的、短杆状的渗碳体所组成;•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含过饱和的碳,存在位错结构;铁素体的形态和亚结构与板条马氏体相似,但其位错密度比马氏体要低2~3个数量级;•形成为温度下降,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条宽度变细,渗碳体丝滑且弥散度增大;•上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条间还可能存在未转变的残留奥氏体。

•上贝氏体组织示例图片:2)下贝氏体显微组织形貌•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它可以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但更多时在奥氏体晶粒内沿着某些晶面单独地或成堆地长成针叶状;•在电子显微镜下:下贝氏体由碳过饱和的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析出的微细碳化物组成。

•下贝氏体中的含碳量高于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其立体形态,同片状马氏体的一样,也呈现凸透状;•下贝氏体亚结构高密度位错,位错密度比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高;•下贝氏体组织示例图片:3)粒状贝氏体显微组织形貌•一般在低碳钢及低、中碳合金钢中在特定状态下存在;•形成温度:一般在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以上和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最高温度(B S)以下范围内;•光镜下组织特征:大块状或针状铁素体内分布着一些颗粒状小岛(这些小岛在高温下原是富碳奥氏体区);•一些研究表明,大多数结构钢,无论C曲线形状如何,也无论是连续冷却还是等温冷却,只要冷却过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形成粒状贝氏体,并且其组织也是多种多样的;三、贝氏体的性能1)贝氏体的性能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其组织形态;贝氏体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双相组织,其中各相的形态、大小和分布都影响贝氏体的性能2)上贝氏体的性能上贝氏体形成温度较高,铁素体晶粒和碳化物颗粒较粗大,碳化物呈短杆状平行分布在铁素体板条之间,铁素体和碳化物分布有明显的方向性。

两种贝氏体塑料模具钢的相变与残余奥氏体

两种贝氏体塑料模具钢的相变与残余奥氏体

两种贝氏体塑料模具钢的相变与残余奥氏体贝氏体钢是塑料模具钢中常用的一种,其强度高、韧性好、耐磨性强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贝氏体钢热处理后,经历了由奥氏体到贝氏体的相变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残余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会影响钢的性能,例如降低强度、韧性和耐磨性等。

因此,钢制造商和模具制造商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残余奥氏体的生成并提高钢的性能。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不同的贝氏体钢的相变方式:一种是由奥氏体直接转变为贝氏体,而另一种是通过马氏体反相变再转变为贝氏体。

第二种方式可以减少残余奥氏体的生成,因此也更适合用于模具制造。

总的来说,了解贝氏体钢的相变与残余奥氏体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制造商选择最合适的钢材和加工方式,并提高模具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贝氏体

贝氏体

贝氏体30年代初美国人E.C.Bain等发现低合金钢在中温等温下可获得一种高温转变及低温转变相异的组织后被人们称为贝氏体。

该组织具有较高的强韧性配合。

在硬度相同的情况下贝氏体组织的耐磨性明显优于马氏体,因此在钢铁材料中基体组织获得贝氏体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贝氏体等温淬火:是将钢件奥氏体化,使之快冷到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260~400℃)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淬火工艺,有时也叫等温淬火。

一般保温时间为30~60min。

贝氏体;贝茵体;bainite又称贝茵体。

钢中相形态之一。

钢过冷奥氏体的中温(350~550℃)转变产物,α-Fe和Fe3C 的复相组织。

贝氏体转变温度介于珠光体转变与马氏体转变之间。

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偏高区域转变产物叫上贝氏体(up bai-nite),其外观形貌似羽毛状,也称羽毛状贝氏体。

冲击韧性较差,生产上应力求避免。

在贝氏体转变温度下端偏低温度区域转变产物叫下贝氏体。

其冲击韧性较好。

为提高韧性,生产上应通过热处理控制获得下贝氏体。

超低碳贝氏体(ULCB)钢的研究进展中国钢铁新闻网2007年9月12日报道众所周知,具有低的C含量的贝氏体钢可以获得优良的强韧综合性能,主要原因是极低的C含量能降低或消除了贝氏铁素基体中的渗C体,因此钢的韧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为了保证贝氏体转变的淬透性良好,而马氏体转变的淬透性相对较低,应该适量添加其它合金元素。

大量的研究推进了这种认识,并导致了所谓的ULCB钢的发展。

该类钢具有优良的韧性,强度和焊接等综合性能,并已经应用于极地和海底环境的高强管线。

ULCB钢起源于“强可焊性钢”,在瑞典的实验室得到发展。

最初这类钢的典型成分是0.10~0.16C,0.6Mn,0.4Si,0.35~0.60Mo和0.0013~0.0035B(%)。

少量的Mo和B抑制了多边形铁素体的形成,但对贝氏体转变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

结果对“强可焊性钢”来说在较宽的冷速范围内可获得完全贝氏体组织。

贝氏体钢

贝氏体钢

• 可以看出:
• C:是降低BS 和提高强度最有效的元素,它亦强 烈的降低MS ,其Δ BS/ Δ MS比值是顶小的。高的 C含量不利于可焊性和成型性,又恶化塑性韧性, 故不可取,C<0.15%。 • Cr、Mo较好 • Ni:要求较大的加入量,故不经济 • Mn:有利于淬透性 • Ti、V:细化条束 • P<0.04%、S<0.045%
B
5-LTHAZ and/or BM

16Mn羽毛状贝氏体、断续条状碳化物分布于条状铁素体间

30CrMnSi条状碳化物在于条状铁素体间析出

30CrMnSi针状铁素体上分布片状碳化物与长轴呈55~60o角

粒状贝氏体、光镜500X

40Cr针状贝氏体、基体马氏体
2 低碳贝氏体型钢
• 定义:这种钢在热轧后的正火条件下要求能获得低碳B组 织,或者说此时构件是以低碳B作为使用组织的。 • 提出背景:普通低碳低合金钢构件经淬火后产生的变形较 大,且不能淬透大截面钢件。
• 2.1 性能要求
• (1)在空冷条件下便可获得B组织 • (2)抗拉强度σb由600→1200MN/m2,屈服强度σs由450 →900MN/m2 • (3)具有与上述强度水平相协调的良好的韧性 • (4)在空冷条件下,纵使较大截面构件亦可获得均匀的B 组织,均匀的强韧性;与此同时,即使是小截面构件也不 会出现M组织

• 二种贝氏体组织的σb与ITT的关系
回火对高强度贝氏体型钢( σb =1150 MN/m2) 冲击值的影响 •
回火对贝氏体型钢的屈服强度 和冷脆转化温度的影响
• 2.4 解决方法:
• 改善强韧性的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是降低B形成温度, 即以低温上B来全盘的代替典型上B 。低温上B组织的强 化综合了条束细化、碳化物沉积和位错等强化作用;形成 温度越低,这些强化效应就表现得越为强烈 • 而不同形态的B组织是由其形成温度所决定的,故要设法 降低钢的BS点,就是要使贝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位置向下移 动。为此,需要改进钢的成分设计。 • 加入合金元素可以降低BS点,但也必然连带的降低MS点, 所以要分析各个元素对这两点作用的定量关系。 • 故每加入单位重量合金元素所引起的BS点下降值 (Δ BS )和MS点下降值( Δ MS )的比值越大越好,否则,加入 合金元素后既明显的降低BS点也明显的降低MS点,将明 显的提高焊接件开裂倾向性,这与其性能要求是相悖的。 见下图

贝氏体钢的制备

贝氏体钢的制备

贝氏体钢的制备嘿,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贝氏体钢是咋制备的,就像在厨房捣鼓一道超级复杂的黑暗料理一样有趣呢。

首先啊,这原料的选择就像是挑选一场魔法仪式的初始道具。

咱得精心挑选铁啊、碳啊这些基本元素,这铁就像魔法世界里沉默的巨人,碳呢,就像是给巨人注入灵魂的小精灵。

把它们按照合适的比例凑到一块儿,这比例可得精准得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稍微歪一点,后面可就全乱套喽。

然后呢,加热这个步骤就像是给这些元素开一场热情的派对。

把原料放进炉子里,温度开始蹭蹭往上升,就像火箭发射一样。

这个温度啊,得控制在一个微妙的范围,就像你在走迷宫,走错了通道就到不了目的地。

要是温度太高,那铁和碳可能就会在炉子里疯狂地“跳舞”,跳出咱们不想要的节奏;温度太低呢,它们又会懒洋洋地不想动,就像冬天早晨不想起床的你。

接下来是保温阶段,这就好比是让参加派对的元素们好好地唠唠嗑,互相熟悉熟悉。

这个时间也得掐得准,太长了它们可能会聊得太嗨,产生一些多余的东西;太短了呢,就像朋友之间还没来得及说上几句话,关系就很生疏,这样也不利于形成咱们想要的贝氏体钢。

淬火可是个关键的环节,这就像是给热热闹闹的派对来个急刹车。

把加热保温后的材料迅速冷却,就像把正在兴头上的孩子突然拉去睡觉一样。

而且冷却速度得快得像闪电,这样才能让材料的组织结构发生奇妙的变化,就像超级英雄变身一样,瞬间就有了新的形态。

在淬火之后呢,还有回火这一步。

这就像是给刚刚经历了大变身的钢铁来个温柔的按摩。

通过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让它内部的应力得到释放,就像给紧绷的肌肉松松绑。

如果没有这一步,贝氏体钢可能就会像一个充满怨气的小怪兽,随时可能出现问题。

再来说说合金元素的添加,这就像是给钢铁这个大舞台请来了外援嘉宾。

像锰啊、镍啊这些合金元素加入进去,就像给钢铁注入了新的超能力。

锰像是一个强壮的大力士,增加钢铁的硬度;镍则像一个温柔的小护士,提高钢铁的韧性。

在整个制备过程中,设备的选择也很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对各种材料的需求在举荐的增多,对材料的性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宽广。

然而,钢材是材料的一项大户,所以钢的发展对于才材料发展至关重要,推动整个材料界的发展。

钢铁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转变主要有三类:1.在较高温度范围的转变是扩散型的,即通过单个原子的独立无规则运动,改变组织结构,其转变产物称之为珠光体,强度低,塑性好;2.钢从高温激冷到低温(Ms温度以下)的转变是切变型的。

即原子阵列式地规则移动,不发生扩散,其转变产物称为马氏体,它具有高强度,但很脆,一般通过回火进行调质;3.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在中间温度范围的转变;以其发现者贝茵(Bain)命名称为贝氏体相变,具有贝氏体组织的钢叫贝氏体钢。

同时,很多重要的有色合金,如铜合金、钛合金等都具有和钢铁相似的贝氏体相变。

其中钢中的贝氏体相变是发生在共析钢分解和马氏体相变温度范围之间的中温转变。

鉴于贝氏体相变是固态材料中主要相变形式之一,其转变机制是材料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氏体钢和具有贝氏体组织的材料已用于铁路、交通、航空、石油、矿山、模具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并在不断扩大,有可能发展成为下一代高强度结构材料的主要类型之一,因此对其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

关于贝氏体相变时铁原子的运动方式,最初由柯俊教授等在50年代开展了研究。

认为铁原子的以阵列式切变位移方式(与马氏体相似)转变成新的原子排列的,而溶解的碳原子则发生了超过原子间距的长程扩散进入尚未转变的残留相或在新结构中析出碳化物。

上述切变位移机制已被欧洲、日本和美国这一领域的主要学者所接受,形成了“切变学派”。

但是这个观点,从60年代起受到了美国卡内基麦隆大学学派的挑战,后者认为贝氏体是依靠铁原子扩散和常见的表面台阶移动方式生成的。

在过去的30年中,由于实验研究手段的限制,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两个学派陷于相持不下的局面。

鉴于贝氏体转变机制是目前国际上两大学派的争论焦点,澄清这一争论不仅对贝氏体转变及相变理论将是一次重大突破,对贝氏体钢及合金的应用也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此,从事相变基础研究的我国科学家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先后开展了贝氏体相变及贝氏体钢的应用基础研究。

从1983年到1989年共计资助12项(批准号:5860248、5860264、5860 293、5860312、5860306、5870039、5850301、5830306)。

自1986年起将当年资助的六个项目:清华大学方鸿生、西南交通大学刘世楷、上海交通大学俞德刚、天津大学刘文西、西北工业大学康沫狂和北京科技大学柯俊等教授组织起来,成为重点项目“低合金钢贝氏体转变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在四年内召开了两次全国贝氏体相变讨论会,开展了不同学术观点与学派之间的自由讨论与争论,从而推动了全国贝氏体研究的进展。

然而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低碳钢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所以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有很大前景。

工程机械制造、架设桥梁、造船、车辆制造、航空等领域广泛地使用着各种规格的钢板。

由于服役条件及焊接工艺的限制,这类用途的钢板不仅要求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塑性,而且还要求具备一定的低温韧性和优良的焊接性能,以适应野外作业和制造工艺的要求。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资源和成本核算考虑,用户普遍要求使用高性能、低成本的金属材料。

低碳贝氏体钢正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研发的,已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车辆、水轮机壳体、舰船、飞机构件及其它紧固件、轴类件等方面,超高强度的低碳贝氏体钢还将满足这些构件的减重要求。

低碳贝氏体钢是以钼钢或钼硼钢为基础,同时加入锰、铬、镍以及其他微合金化元素(铌、钛、钒),从而开发出一系列低碳贝氏体钢种。

这类钢的含碳量多数控制在0.16%以下,最多不应超过0.120%。

由于低碳贝氏体组织钢比相同含碳量的铁素体-珠光体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因此,低碳贝氏体钢种的研发将成为发展屈服强度为450~800MPa级别钢种的主要途径。

低碳贝氏体钢中主要添加的合金元素及其作用如下:(1)碳元素是强间隙固溶强化元素,可提高强度,但不能依靠其提高强度。

尽量降低含碳量,即保持一定的韧性,也为了获得良好的焊接性。

(2)钼元素能够使钢在空冷条件下获得贝氏体组织。

钼元素使钢的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中的铁素体析出出现明显右移,但并不明显推移贝氏体转变,所以过冷奥氏体得以直接向贝氏体转变,而在此前没有或者只有部分先共析铁素体析出,这样也就不再发生珠光体转变。

(3)利用微量硼元素,使钢的淬透性明显增加。

钼硼复合作用使过冷奥氏体向铁素体的等温转变曲线进一步右移,使贝氏体转变开始线明显突出。

为了在空冷条件下得到全部低碳贝氏体组织,钼硼复合作用十分有效。

(4) 硅元素是固溶强化元素,使贝氏体转变发生在更低的温度,并使贝氏体转变C 曲线右移。

(5)加入其它能够增大钢过冷能力的元素,如锰、铬、镍等,以进一步增大钢的淬透性,促使贝氏体转变发生在更低的温度,目的是获得下贝氏体组织,增加其强度。

(6) 加入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即微合金化,以保证进一步细化晶粒。

同时,微合金化也可以产生沉淀强化效果。

奥氏体化的钢过冷到Bs (约550 ℃) 至Ms温度范围等温,将产生贝氏体转变,也称中温转变。

它是介于扩散性珠光体转变和非扩散性马氏体转变之间的一种中间转变。

在贝氏体转变区域没有铁原子的扩散,而是依靠切变进行奥氏体向铁素体的点阵重构,并通过碳原子的扩散进行碳化物的沉淀析出。

一般贝氏体转变会形成3种贝氏体组织: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

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较高,呈羽毛状,性能较差;下贝氏体的形成温度低,其中铁素体片较细,且是位错亚结构,碳化物的弥散度也大,呈针状,性能优良;粒状贝氏体的形成温度最高,是由块状铁素体和岛状的富碳奥氏体所组成,性能优良。

低碳贝氏体钢国际研究现状国外学者根据贝氏体相变理论对贝氏体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设计了不同成分的钢种和生产工艺,形成了不同系列的贝氏体钢,大大推动了贝氏体钢的发展及其应用。

20世纪50年代,英国人P.B.Pickering等发明了Mo2B系空冷贝氏体钢。

Mo 与B的结合可以使钢在相当宽的连续冷却速度范围内获得贝氏体组织。

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因此该钢种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日本东京钢公司研制了低碳含V 贝氏体非调质钢,该钢锻后空冷得到以贝氏体为主及少量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显微组织,其抗拉强度达到800~1000MPa,室温冲击韧性为50J/cm2,而-40℃冲击韧性仍高达40J/cm2。

日本新日铁公司在贝氏体非调质钢的研究开发中多添加微合金化元素,这类钢在很宽的冷却速度范围内都可获得贝氏体组织,并可获得更好的低温性能,适合于强度高、韧性好的汽车行走系部件。

F.G.Caballelo等在设计高强度贝氏体钢的研究中,设计了Fe20.2C22Si23Mn和Fe20.4C22Si24Ni两种钢成分。

研究发现,Fe20.2C22Si23Mn贝氏体钢表现出良好的断裂韧性,强度可以达到1375~1440MPa;而增加碳含量,即Fe20.4C22Si24Ni成分的贝氏体钢强度可达1500~1840MPa,其断裂韧性稍低,但仍然要高于高强度马氏体钢。

这两种钢均需回火处理。

美国联邦铁路管理局与Tuskegee大学联合开发的低碳贝氏体钢轨钢,其极限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分别为1500MPa、1100MPa和13%,比相同条件下的珠光体钢性能要高,且具有良好的断裂韧性(KIc=150MPa·m1/2),其值是相同条件下珠光体钢断裂韧性的115倍。

低碳微合金化控轧控冷贝氏体钢研制成功后,受到工程界的注意,逐步得以推广应用。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超低碳的控轧控冷贝氏体钢(ULCB钢,含碳量小于0.05%)。

McEvily于1967年研制出采用Mn、Mo、Ni、Nb合金化的ULCB钢,经热机械控制(TMCP)处理后,屈服强度达到700MPa,且具有良好的低温韧性和焊接性能。

日本钢铁公司研制了X70和X80超低碳控轧贝氏体钢,其屈服强度高于500MPa,脆性转变温度(FATT)小于-80℃,它既可以作为低温管线钢,也可作为舰艇系列用钢。

DeArDo等开发出ULCB2100型超低碳贝氏体中厚钢板(含碳量低于0.03%),通过控轧控冷处理和高度合金化实现细晶强化、弥散强化与位错强化的综合作用。

该钢种以80%累积变形量进行精轧并随后空冷,其屈服强度可高达700MPa,且FATT可提高到-50℃。

巴西学者通过模拟高强低合金贝氏体钢的控轧控冷工艺过程,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参数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轧制后冷却速率与终轧温度是主要的控制工艺参数。

波兰学者研究了在热轧、淬火及回火加工条件下超低碳贝氏体钢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可以获得屈服强度大于650MPa、低温冲击性能为200J(213K)的应用于造船、海上石油钻采平台、压力容器及高性能结构部件的超低碳贝氏体钢板。

近代工业发展对热轧非调质钢板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有高强度外,还要具有良好的韧性、焊接性能及低的冷脆性。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利用(超)低碳的控轧控冷贝氏体钢生产高寒地区使用的输油、输气管道用钢板、低碳含铌的低合金高强度钢板、高韧性钢板,以及造船板、桥梁钢板、压力容器用钢板等。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高强度钢的发展大约比国外落后数十年,目前我国鞍钢、武钢、舞钢、济钢和宝钢等企业均生产过低碳贝氏体钢板。

总体上讲,国内钢铁企业基本上是跟踪国外的技术,采用与国外类似的合金化体系,技术上主要采用微合金化和控轧控冷技术。

清华大学方鸿生等在研究中发现,Mn在一定含量时,可使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上存在明显的上、下C曲线分离,发明了Mn2B系空冷贝氏体钢。

他突破了空冷贝氏体钢必须加入Mo、W的传统设计思想,研制出中高碳、中碳、中低碳、低碳Mn2B系列贝氏体钢。

西北工业大学康沫狂等通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由贝氏体铁素体(即低碳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准(非典型或无碳化物)贝氏体,并成功研制了系列准贝氏体钢。

与一般结构钢相比,新型准贝氏体钢具有更好的强韧性配合,其力学性能超过了典型贝氏体钢、调质钢和超高强度钢。

山东工业大学李风照等根据贝氏体相变原理,通过合理控制成分和优化冷却制度,并运用细晶强化、弥散强化等主要强韧化机制及其迭加效应,采用微合金变质处理,开发了隐晶或细针状贝氏体的高品质贝氏体或高级贝氏体钢。

我国低碳贝氏体钢的控轧控冷研究和应用相对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武钢1999年开始试制板厚12~30mm、抗拉强度达到590MPa、685MPa级别的低(超低)碳贝氏体结构板,产品采用铁水预脱硫、RH真空处理工艺降低C含量,增添Mo2B2V2Nb等合金元素,且需热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