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写出了小牧童什么的可爱的形象

合集下载

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知识点

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知识点

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知识点『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知识点,欢送阅读!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知识点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⑷欲:想要.⑸捕:捉.⑹鸣:叫.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突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突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突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教案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识记、运用、书写生字.【教学准备】1、插图、录音机.2、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揭题1、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知了图)蝉(正音)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放录音)5、出示课题:所见(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6、读课题:所(正音)理解“所见〞.(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二、初读古诗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设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归纳方法,自由读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7、齐读.三、识字写字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正音.2、真棒、假设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出示小黑板)读词.(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设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观察、汇报)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指导书写)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四、理解词语、诗句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1、玩游戏: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说规则,理解“林樾〞.2、玩游戏: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突然闭口立〞.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质疑.4、表演读诗.五、指导读书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引导.2、齐读古诗.六、背诗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突然)背.。

【古诗专项训练】《所见》袁枚

【古诗专项训练】《所见》袁枚

【古诗专项训练】《所见》袁枚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立刻闭紧嘴巴,悄悄站在树下。

●袁枚的小清闲作者袁枚特别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小细节,他的诗里很少出现什么国家大事啊,天地苍生啊这样的内容,多数都是日常生活还有心灵感悟什么的,而且语言简单生动,明白易懂。

袁枚这个人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他七岁进入私塾学习,但是因为家境贫穷,袁枚经常要面临买不起书,无书可读的问题,他只好路过书店的时候走进去蹭书看。

他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在二十三岁那年考中了进士,之后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进修学习,毕业之后就正式开始做官上班了,但因不适应官场生活,三十三岁的袁枚就选择了退出,开启了轻松愉快的新生活,他人生中的“小清闲”阶段正式开始了。

不上班的袁枚在南京的小仓山买了一处园子(以前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的产业),袁枚买到手之后,把这个园子改名叫“随园”(袁枚的稿费非常可观)。

提前进入养老状态的袁枚过上了有钱有闲的小日子,他在随园里一直生活到八十二岁去世。

●舌尖上的清朝在随园的日子袁枚写出了很多重量级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一部叫《随园食单》,袁枚记录了三百多道菜,包括用料、做法,甚至连这些菜是从哪传过来的,有什么故事,谁家做这个菜最拿手,他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了。

除此之外,他还记录了很多酒水茶水等,这本书要是放到今天,就是“舌尖上的清朝”。

袁枚的私人厨师叫王小余。

王小余去世后,袁枚非常伤心,拿起筷子就会想到他,于是他给王小余写了一篇传记,叫《厨者王小余传》。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给厨师写传记,王小余也就成了唯一一位拥有个人传记的大厨。

袁枚的一生,过得非常潇洒,所以在他的诗里你见不到什么苦大仇深的情绪,都是日常生活。

思维导图记忆法1. 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题1】1. 用“/”标出诗句中的朗读停顿。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所见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所见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所见《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全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户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不望神的气氛,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所以,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除了以上的赏析,这首诗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点:1、简洁明了: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洁,没有任何难懂的词汇或复杂的句子结构。

这使得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诗中的意思,同时也让这首诗更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2、画面感强: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非常生动,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三一文库()〔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所见》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所见》原文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
忽然闭口立⑦。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所见》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古诗意思全解

所见古诗意思全解

所见古诗意思全解
《所见》是清诗人袁枚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全诗的意思如下。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牧童在树林里放牛的情景。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古诗所见·牧童骑黄牛翻译赏析

古诗所见·牧童骑黄牛翻译赏析

古诗所见·牧童骑黄牛翻译赏析《所见·牧童骑黄牛》作者是清朝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前言】《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

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鉴赏】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b/313htm,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最新-《所见》原文及赏析【优秀13篇】

最新-《所见》原文及赏析【优秀13篇】

《所见》原文及赏析【优秀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古诗所见1朝代:清代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所见》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所见》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樾(yuè):树阴凉儿。

意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译文2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所见》原文3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古诗鉴赏4袁枚《所见》古诗鉴赏《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⑴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⑴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所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所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所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

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所见》是清代⽂学家袁枚创作的⼀⾸五⾔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件⼩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然情趣的特点。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课⽂《所见》原⽂及知识点),希望帮助到您。

【原⽂】 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

【知识点】 注释: ⑴牧童:指放⽜的孩⼦。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 牧童骑在黄⽜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唱歌,⼀声不响地站⽴在树旁。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散⽂家。

字⼦才,号简斋,晚年⾃号仓⼭居⼠、随园主⼈、随园⽼⼈。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

乾隆四年进⼠,历任溧⽔、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岁即告归。

在江宁⼩仓⼭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收诗弟⼦,⼥弟⼦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之⼀,与赵翼、蒋⼠铨合称“乾隆三⼤家”。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活,辞官后侨居江宁,“⼩住仓⼭畔,悠悠三⼗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

此诗也即是诗⼈在⽣活中看见⼀个牧童骑着⽜、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幕场景后,诗兴⼤发⽽创作。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位⼩牧童骑在黄⽜背上缓缓⽽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事⼉,他⼀路⾏⼀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只蝉⼉也在扯开嗓门,⾃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捉⼀⼿呢!这情景,全被⼈看在眼⾥,写进诗中。

诗⼈先写⼩牧童的动态,那⾼坐⽜背、⼤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然,把⼩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袁枚的清代诗词《所见》阅读

袁枚的清代诗词《所见》阅读

袁枚的清代诗词《所见》阅读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赏析一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不过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赏析二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所见写出了小牧童什么的可爱的形象

所见写出了小牧童什么的可爱的形象

所见写出了小牧童什么的可爱的形象所见这首诗中描写了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快乐的天性。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作。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所见清袁枚诗意思

所见清袁枚诗意思

所见清袁枚诗意思《所见》原文牧童①骑黄牛,歌声奋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忽然闭口公⑦。

注释①牧童:指放羊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钓:捉住。

⑥鸣:叫。

⑦公:俯卧。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高亢的歌声在林中荡漾。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暂停唱歌,一声不响地俯卧在树旁。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就是稳步描绘神态。

第三句就是过渡阶段,就是作势。

写下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公”的原因,也就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例如千尺高悬瀑沉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辨认出树上鹤蝉时的惊艳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整体表现了出。

“忽然”出现了变化:由作响而静、由行及而停在,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鹤蝉的瞬间神态写下得韵味十足。

而“闭合”和“公”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尾纹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整体表现,细腻地写下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使人倍觉小牧童的天真调皮。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所见解释诗句的意思

所见解释诗句的意思

所见解释诗句的意思古诗《所见》的全文和意思如下:全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是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注释:①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②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

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③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

④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⑤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

樾,树荫。

⑥意欲:想要。

⑦鸣蝉:鸣叫的知了。

⑧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赏析:第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第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所见的全诗

所见的全诗

所见的全诗一、原文:《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二、衍生注释:1.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这里可以理解为树林。

所以“歌声振林樾”就是说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声音很响亮,就像震动了整片树林一样。

2. “意欲”:就是心里想要的意思。

在诗里“意欲捕鸣蝉”表示牧童心里想要去捕捉正在鸣叫的蝉。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有趣的乡村小景。

展现了小牧童天真烂漫、活泼机灵的形象。

2. 情感诗中充满了童真童趣,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对这种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这种质朴纯真的小牧童形象的欣赏。

3. 表现手法- 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

像“骑黄牛”“闭口立”,简单的几个动作就把牧童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 以动衬静。

前面写牧童唱歌是动,后面为了捕蝉忽然闭口立就是静,动静的转换一瞬间就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场景。

四、作者介绍:《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他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有大量描写自然风光和反映生活情趣的诗篇,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清新自然、富有情趣的特点。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描写一个生动有趣的场景。

小明写他回乡下爷爷家的经历。

“在爷爷家的小路上,就像古诗里说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看,那边有个小娃子,骑着牛,欢快地唱着歌呢,那歌声回荡在林间,后来就像诗中描写的一样,他听到蝉鸣似乎想要捕捉,一下子就不唱歌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那样子像是生怕吓跑了小蝉,真是好玩极了。

这农村里的景象就像是一幅天然的画呀。

”例子二:夏令营组织大家到乡村体验生活。

导游在介绍乡村景色的时候说:“大家看这边,土地平旷,有没有一种田园诗般的感觉。

就像清代袁枚所写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咱们有时候太忙碌于城市里的生活,可是在这里,多自在,就像那些放牛娃,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当他们看到好玩的事情比如捉蝉的时候,就会突然安静下来,就像‘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那样哦。

所见_袁枚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所见_袁枚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所见_袁枚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所见_袁枚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创作背景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写出了小牧童什么的可爱的形象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纯真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知识多一点】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
在树旁。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

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赏析]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
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
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