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双轨四段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概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学徒班合影
2014届学徒班合影
3 八个共同,校企育人深度融合
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 共同开发课程 3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4 共同编写教材 5 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6 共同培养师资 7 共同实施教学 8 共同进行学生评价
“八个共同”提出了校企双方在 就业、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等方 面进行有效合作,实现深度融合, 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提 升人才培养质量。
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 进驻负责授课、考核;学 校派教师驻扎,负责学生 德育量化考核。
学习培训 选拔考核 学徒实践 转正入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 论
+ 实 操 考 核 理论学习
实操训练
现代学徒制围绕着“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思想,对
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整合,实现管理、资源、教学和 师资等一体化育人。
科达企业提供给学校的部分教学设备和图纸
2 双轨教学,校企育人质量提高
学徒亲身体验,职业素养提升
学生通过“学徒制”实训技能培养,以学徒身份亲身体验、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接受企业安全、责任、纪律等教育活动,职业素养有效提升,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生产安全教育
企业素养训练
2 双轨教学,校企育人质量提高
教学成果明显,企业认可度高
2014年7月顺利毕业,成为科达员工的有25人,其中,从事大件加工类岗位7人, 月薪8000元以上;从事电工类岗位5人,月薪6000元左右;从事小件加工类岗位6人, 月薪5000元左右;从事装配类岗位7人,月薪4000元以上。
企业培训讲师 企业师傅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形成了“双轨四段式” 现代学徒制培养特色,即将现代学校教育与传 统学徒制相互融合、围绕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 用人标准,以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校企的 深度融合为基础,在吸收传统学徒制“边看、 边干、边学”的现场学习优势上,融合学校、 企业深入教学为支撑的模式。
顾问:姜蕙副总督学
陈村职校
彭志斌校长
项目统 筹规划
科达洁能企业
董事长助理周鹏
袁吉玉副校长 机加工学部
研究制定合作模式、系统规划实施。 确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建设、教 学改革和学徒阶段考核等。
人力资源总监: 张峰、付青菊
人力资源部
专业教师 学徒
成立办公室,组成讲师团,共同制定教 学内容、计划和共同授课。 “一对一”学徒实践,师傅负责指导和 日常考核。
4 特色鲜明,校企育人影响广泛
“双轨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 “职业岗位一工作任务一职业能力”为 核心,以“课程对接岗位、能力对接标 准、评价对接社会”为切入点,以“按 企业员工综合素养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 引入企业关键技术”为原则,特色鲜明。 机械制图等12门课程教材正在开发。
创新举措和培养的人才得到了省研 究院、省教厅等领导、以及企业、社会 的高度认可,影响广泛。
1 双师合作,校企育人师资稳定
校企共同建立人才资源库, 双方成立“现代学徒制”办公 室,建立了一支高质量、高水 平、稳定的“师傅团队”和 “教师团队”。
讲师团成员(部分) 师傅团成员(部分)
2 双轨教学,校企育人质量提高 竞争意识强,学习主动性高
在优秀企业入职的吸引力和师傅及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态度转变,学习 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提高,能主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岗位技能,对职业 规划有了正确的定位。
“双轨” 是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 技能结合起来,培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专业理 论和基础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培养方式。
双轨制尊重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 差异,倡导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和自 身的优势进行人才培养。
校企双方组成“现代学徒制”教 学讲师团队,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专业 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学生(学徒) 考核选拔评定等工作的落实。
2013年4月,陈村职校与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现代学 徒制度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成为佛山市首个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试点单位。省教育厅中职与高中教育处处长邵子铀、市教育局副局长 赵银生、副总督学姜蕙,公司总裁吴木海、副总裁许建清、行政总监张峰 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仪式。
双方签约
开班典礼 中佛职山与市高教中育教局育副处局处长长赵邵银子生铀致致辞辞
“双轨四段式”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了校企双赢:对 学校而言,开展“现代学徒制”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开发、管理模式创新,使教育资源得 到了整合和优化配置,有效提升了人才质量;对企业而言, 培养了专业对口、技术过硬的储备人才,加快了员工与企 业之间的融合,提升了企业实效。
我们将继续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新形式,增加专业 项目,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技能型人 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