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检测课程设计(DOC)

合集下载

自动检测技术 课程设计大纲

自动检测技术  课程设计大纲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大纲自动检测技术设计是《自动检测技术》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本设计的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熟悉电路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步骤。

同时掌握综合和分析的设计思想,并了解如何进一步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案选择元器件,使设计的方案在功能上和经济上均可行。

对于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提高他们使用电子CAD及EDA软件的能力。

本设计的总时间为2周。

2、主要设计内容:设计一个温度检测电路。

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电路供电电源;(2)设计温度检测部分的电路;(3) 设计信号放大电路及温度补偿电路;(4) 设计液晶数码显示电路,能够显示当前温度;(5) 设计液晶驱动电路,将检测的温度信号转化为液晶显示信号;(6)温度报警电路,要求当温度超过预定值时,能够启动报警。

(7)对于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使用Protel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并设计印刷电路板。

3、课程设计进度:本设计进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10天)而编定课程设计进度安排表1、理解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半天课室2、学习课程设计指导书;3、复习《自动检测技术》教材4、收集有关设计资料一天图书馆和机房5、学习电子CAD软件Protel的使用一天机房6、电源部分电路的设计一天课室7、测量部分电路的设计半天课室8、驱动及显示部分电路设计一天课室9、放大电路部分的设计与计算半天课室10、补偿电路部分的设计与计算11、报警电路的设计一天课室12、使用Protel设计电路原理图一天机房13、编写设计说明书两天课室14、修定、完善全套设计半天课室课余时间和休息天应酌情妥善运用,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适当充实。

4、考核标准5、参考书目1、《自动检测技术》马西秦机械工业出版社2、《Protel99SE电路设计与仿真》机械工业出版社3、《集成化智能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沙占友电子工业出版社4、《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何希才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5、《现代传感器集成电路》赵负图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基于电流互感器的单相交流电流测量系统设计

基于电流互感器的单相交流电流测量系统设计

南京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名称检测技术与系统课程设计院(系、部、中心)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学号姓名起止日期指导教师许大宇目录一、设计要求 (1)二、功能要求 (1)三、原理及方案论证 (1)1、电流互感器的选型及工作原理 (1)1.1选型及外形 (1)1.2工作原理 (1)1.3原理接线图 (2)2、AT89C52单片机 (3)3、通用A/D转换器 (4)四、硬件系统的设计及总体框图 (6)1、系统仿真接线简图 (6)2、总体框图 (7)五、小结 (8)六、参考文献 (8)附录、单片机程序 (8)南京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名称检测技术与系统课程设计院(系、部、中心)电力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姓名起止日指导教师许大宇一、设计目的基于电流互感器的单相交流电流测量系统的设计(通过单片机对电流的测量)二、功能要求1、数字电流表在平常工作环境中能良好工作;2、能测0——5A电流,检测精度0.1A;3、A/D转换器的使用和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4、电流表能数字显示,且由单片机处理采集数据并驱动LED显示三、原理及方案论证1、电流互感器的选型及工作原理1.1选型及外形电流的测量选用TV A1421型立式穿芯小型精密交流电压,电流互感器,这种通用型互感器是由两个相同副线圈构成的电流互感器,测量精度高,采用范围宽,也较灵活。

1.2工作原理其工作原理与变压器相同,基本结构也是铁心和原、副绕组。

特点是容量很小且比较恒定,正常运行时接近于空载状态。

电压互感器本身的阻抗很小,一旦副边发生短路,电流将急剧增长而烧毁线圈。

为此,电压互感器的原边接有熔断器,副边可靠接地,以免原、副边绝缘损毁时,副边出现对地高电位而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

测量用电压互感器一般都做成单相双线圈结构,其原边电压为被测电压(如电力系统的线电压),可以单相使用,也可以用两台接成V-V 形作三相使用。

实验室用的电压互感器往往是原边多抽头的,以适应测量不同电压的需要。

基于项目教学的《检测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基于项目教学的《检测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基于项目教学的《检测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作者:陈庆来源:《电子世界》2011年第11期【摘要】检测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实验实践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文章将从项目教学的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检测技术与应用”课程进行全新的课程设计,使“检测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实施能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

【关键词】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教学;高职1前言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

姜大源提出“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由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而“在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中是通过具体的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来实现。

2《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教学方案2.1项目课程的内容《检测技术与应用》是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贯彻工学结合教学理念,实施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贯穿启发式、指导式、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实践、探究问题能力。

充分利用实验实训环境与设备,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打造~体化课堂。

授课时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出发,从结构、原理入手,着重分析各种结构图、原理图,用实验验证加深理解,从学会各种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

主要内容包括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温度测量、环境状态检测、位移检测、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等五个项目。

《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2.2课程的考核课程的考核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侧重于对学习者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考查。

我们采取形成性考核、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考核标准如表2所示。

2.2.1形成性考核(1)平时作业考核(100分,占比为20%)全学期布置作业不可以少于4次,并要求全批全改,以百分制进行作业评价,不交作业者不得分。

《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自动检测技术是研究信息科学领域中信息捕捉必要手段的一门科学,“自动检测技术”是数控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研发新型测控系统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使学生建立完整的传感技术的整体概念,培养学生组建非电测量和控制系统的实际能力。

在培养高级电子检验与维修人才和电气自动化控制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为今后从事测控系统设计和研究工作起到增强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先修课: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后续课:数控机床的维修。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使学生建立完整的传感技术的整体概念,使学生能够组建非电测量与控制系统。

2.知识目标(1)传感器的基础概念;(定义、组成、分类、特点)(2)传感器的基础理论;(数理模型、基础特性)(3)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和物理原理;(4)传感器的应用方法;(5)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步骤;(6)利用传感器进行自动控制的简单制作。

3.态度目标(1)质量意识:具有质量意识、产品竞争意识、视质量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生命。

(2)工程意识:对项目设计要有工程化管理的意识,工作要系统化,规范化,模块化。

(3)团队精神:要有团队工作精神,合作精神,要有全局观念,能够为团队总体目标的实现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校企紧密合作,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分析,建立课程标准,整合并序化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完善课程的考评体系建设,构建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将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标准-机电一体化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标准-机电一体化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计划学时:56学时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设学期:第四学期制订:张情审定:一、前言1.课程性质《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修课。

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自动测量系统的设计、测量电路的分析以及系统安装的能力。

主要内容是以各种不同的测量对象进行分类,分别介绍各种对象的特点,并详尽介绍各种对象的测量方法,以及实现方法。

自动测量与转换技术波及面很广,各种测量对象种类繁多,各具特点,但其测量原理、测量电路、设计基础都是类似的。

本课程是工学结合将开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讲授练习一体化、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的专业学习领域。

学生通过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学习,获取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1)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把校企合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切入点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带学生实习等方式贴近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掌握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学习情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确定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综合职业能力。

(2)以企业真实产品为依据规划教学内容在课程执行的学期,安排专门的时间用于综合实践和技能提高,以体现工作过程和任务特点,具有先进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的企业真实产品项目为载体,完成自动检测系统的学习。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法实施课程教学:资讯:根据学习子情境确定的工作任务,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积累完成工作任务必备的讯息和相关技能;决策:在获取相关资讯的基础上由学生小组集体充分讨论并确定作业方法;计划:在决策的基础上拟定详细的作业计划并小组间、师生间汇报交流并修改;实施:小组成员间密切协作共同完成作业过程;检查:学生自查、互查,教师督查作业过程和结果;评估:由学生对工作任务完成的结果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课程设计指导书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课程设计指导书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智能检测(或仪表)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二.设计方法(一)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总体设计在设计一台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时,首先要进行仪表的总体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要考虑以下两点。

1.从整体到局部(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开始时,根据仪表功能和设计要求提出仪表设计的总任务,分别并绘制硬件和软件总框图,然后将总任务分解成一批可以独立表征的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再向下分,直到每个低级的子任务足够的简单,可以直接而且容易实现为止。

这些低级子任务可用模块化的方法来实现,有些子任务可以采用某些通用化的模块(模件)实现。

2.经济性要求为了获得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设计仪表时不应盲目地追求复杂高级的方案。

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简单的方案,因为方案简单意味着元器件少,可靠性高,从而也比较经济。

在进行实际的产品设计时,还应考虑仪表的可靠性要求、操作和维护的要求等。

(二)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硬件电路设计1.单片机芯片的选择课题中指定在MCS-51系列单片机中选择机种。

选择时,应考虑单片机的时钟频率、内部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容量、片内功能部件,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等因素。

2.存储器设计如果仪表中所涉及的程序或者数据量使单片机内部存储器难以满足要求时,应设计片外存储器。

3.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单片机从测量环节或者说前向通道(包括A/D转换器和输入电路)输入测量信息、从键盘输入仪表需要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如功能选择,量程范围、阈值等)以及向显示器输出测量结果、仪表的工作状态(如报警信息)都需要通过接口电路实现,因此要设计相应的接口电路。

4.测量部分的设计测量部分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模拟测量部分和A/D转换器。

模拟测量部分如传感器、传感器测量电路、信号放大电路、滤波电路以及其它的信号调理电路都是一些独立的模块或组件,如果已有相应的模块芯片出售,设计时只要选用合适(符合技术要求)的芯片即可;如果没有相应的模块供应,则在设计时要根据仪表的技术指标,自行设计这些组件。

光照强度自动检测显示报警控制系统设计

光照强度自动检测显示报警控制系统设计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光照强度自动检测显示报警控制系统设计学号:姓名:完成时间:2010、12、13至2010、12、19总评成绩:指导教师签章:设计题目:光照强度自动检测显示系统设计一、题目的认识理解本次设计题目是光照强度自动检测显示报警控制系统设计,完成光照强度自动检测、显示、报警、控制系统。

采用电路、数电、模电知识柔和一块设计电路,将系统分为四个模块设计电路:检测、显示、报警、控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数据采集模块,可用光敏电阻将光照强度信号转换为电阻信号从而进行测量计算。

测量电路模块,设置分压电路和比较电路,将电阻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分档输出,用于显示和报警。

显示报警模块,用发光二极管进行显示,同时设置光照过强时蜂鸣器报警。

自动控制模块,用或非门实现暗光控制,同时继电器闭合,打开日光灯,当在外界中、强光条件下继电器掉电日光灯熄灭。

一、设计任务要求:设计一个光照强度自动检测、显示、报警、控制系统,实现对外界三种不同条件下光强的分档指示和报警(弱、适宜、强)1、方案的设计根据题目选定光照强度自动检测所用的光电传感器类型;1)自己设计至少三种以上不同光照条件,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光电传感器的输出;2)传感器测量电路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比较器完成,完成至少三种以上不同光照条件下显示报警系统方案的论证和设计;3)完成自然光光照强度自动检测显示报警系统电路方框图、电路原理图的设计;4)完成自然光光照强度自动检测显示报警系统中核心芯片的选型、系统中各个参数的计算(备注:1. 含各种元件参数的计算过程或依据2. 选定最接近计算结果的元件规格);5)设计结束后,进行仿真调试。

2、仿真调试方案利用:Multisim等软件仿真,得出主要信号输入输出点的波形,根据仿真结果验证设计功能的可行性、参数设计的合理性;给出系统整机电路图(利用PROTEL软件做出原理图SCH文件和PCB文件)。

3、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传感器技术及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将学会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自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能运用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开发平台进行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计基础在本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编程及微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前置课程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电路分析及硬件调试经验,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电路的设计和搭建。

三、课程设计内容3.1 传感器及自动检测技术介绍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具有一定的传感器概念并能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构造、原理、种类等相关内容,同时对自动检测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对自动检测技术中的传感器应用进行了解。

3.2 基本电路构建与仿真该章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基本电路的构建及仿真,包括单一电阻、二极管、晶体管、运算放大器等常用的电路,同时了解不同电路之间的联系和构建方法。

3.3 信号处理在学习完基本的电路构建和仿真之后,本章让学生掌握如何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包括滤波、放大、数字化等处理方法。

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信号处理方法的原理以及相应的应用场景。

3.4 传感器应用与实践学习完基本的传感器构造、原理、信号处理后,学生需要对传感器的应用进行实践,主要包括对温度、湿度、光强度等一些常见的参数进行采集、处理、显示等操作。

3.5 课程设计总结在课程结束时,学生需要撰写一篇技术报告来总结本次课程设计的学习成果,报告需要包括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难点、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

学生需要运用Markdown文本格式来撰写技术报告。

四、课程设计考核本次课程设计考核主要包括两个部分:4.1 设计方案及过程报告学生需要提交本次课程设计的设计方案及过程报告,包括选题背景、设计目的、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及分析、成果验证、实验参数及数据记录,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等内容。

4.2 课程设计评分针对本次课程设计,考核分为实验报告及现场答辩两个环节,实验报告占60分,现场答辩占40分。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摘要本课程设计实验采用的是计算机和三菱Q系列PLC和三菱FR-F740系列变频器来实现控制,实验的目标是通过控泵的出油量来把油罐中的液位控制在设定的高度。

本课程设计实验报告首先对此次试验的主要任务和实现方式做了简要的阐述,之后针对实验要求提出了可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讨论和比较。

我们利用PLC,变频器和电机在实验室构成了单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并采用了PI算法对PLC编程。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通过多次校正和对参数的修改调试,最终实现了稳定运行和液位(转速)控制的在设定值的实验目标。

并将整个过程反映在了本次试验报告中。

程设计是以我们自己的专业课程(过程控制系统)为依托,针对一个特定的设计内容对我们进行完整的控制系统设计训练的教学环节。

使我们通过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了解和掌握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步骤、规范和方法等。

为将教材中的理论和上课时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自动化工程提供结合的机会,加深我们对过程控制系统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的认识。

我们的设计内容包括:控制系统可行性分析,控制原理分析与设计,控制设备选型、系统接线图纸设计,控制系统编程实现以及实验验证等。

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各自特色的控制系统设计。

关键词:PLC,变频器,自动化,液位控制目录摘要 (Ⅰ)1. 概述 (1)2. 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2)2.1 设计任务 (2)2.2 设计要求 (2)3. 理论设计 (3)3.1 方案论证 (3)3.2 系统设计 (7)3.2.1 结构框图及说明 (7)3.2.2 系统原理图及工作原理 (10)3.3 单元电路设计 (10)3.3.1 单元电路工作原理 (10)3.3.2 PID参数选择 (13)4. 系统设计 (15)4.1 软件设计 (15)4.2 编程过程 (17)4.3 编程结果 (18)5. 安装调试 (22)5.1安装调试过程 (22)5.2 故障分析 (23)6. 结论 (27)7. 使用仪器设备清单 (28)8. 收获、体会和建议 (29)9. 参考文献 (30)1概述○1过程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是以表征生产过程的参量为被控制量使之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工作原理及分类。

2. 使学生了解自动检测技术在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掌握自动检测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自动检测设备操作、调试和故障排除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情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创新。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知识,对自动化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检测技术基本概念: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组成部分,及其在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作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检测技术概述2. 自动检测技术分类及原理:介绍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光电式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 自动检测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分析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4. 自动检测设备安装与调试:讲解设备安装、接线、调试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自动检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5. 自动检测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介绍设备维护保养方法,分析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检测设备的维护与故障排除6. 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使用相关软件处理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展示。

数学建模—车辆类型与数量的自动检测

数学建模—车辆类型与数量的自动检测

数学建模一周论文课程设计题目:车辆类型与数量的自动检测姓名:齐宠学号: 201420350125专业:城乡规划班级: 1423501指导教师:杨志辉2016年06月09日题目为考察高速公路的车辆通行情况,试图利用安装在路侧的传感装置获取的数据来对通过的车辆类型及数量进行计量。

具体原理如下:(1)首先将激光传感器安装在路侧一定高度的立杆上,安装在激光传感器上的激光头以25HZ的频率旋转,旋转轴与道路方向平行。

如下图:图1:激光扫描所有车道的车辆(2)设置激光传感器的参数,指定要测量的角度范围和步进角度,例如90-180度,步进角度为0.5度,那么就可以获取到181个点的测量数据。

激光头的旋转角度为面向激光头圆形部分,自左向右逆时针旋转。

(3)这些测量点的数据为直线传播距离的数值,也就是说是激光头发射点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利用这些数值加上时间轴,就可以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建立道路车辆运行情况的信息。

(4)这些三维信息是通过一个激光头进行侧面扫描获得的信息,而且激光头扫描的信息受到车辆的颜色和车窗以及车辆形状的影响。

通常会产生一些异常数据。

试解决以下问题:1.根据传感器装置的数据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描述通过车辆的几何特征;2.对异常数据进行判别并给出处理方法;3.利用附件2中的四组数据,给出相应数据对应的车辆形状、所在车道等信息;4.试设计车辆分类标准,对附件3中两组数据给出分类结果(包括种类及数量),进一步讨论算法效率;5.为获取更多分类条件可对此类装置增加速度检测。

如果增加有何进一步建议,请描述增加何种设备,以何种方式准确测速,如何调整安装方式等。

车辆类型与数量的自动检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近年来汽车大面积普及,所以车辆类型与数量的自动检测,对高速公路上监测车辆行驶情况越来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安装在路一侧的激光传感器装置获取数据,来对所通过车辆的类型及数量进行计算,以达到车辆自动检测的目的。

(完整word版)热电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选型及其应用

(完整word版)热电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选型及其应用

(完整word版)热电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选型及其应⽤《⾃动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设计报告热电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选型及其应⽤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录⼀摘要 (3)⼆热电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3)2.1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 (3)2.2 接触电势 (4)2.3 温差电势 (4)2.4 热电偶温度计闭合回路的总热电势 (4)三热电偶温度计的组成结构及其作⽤和特 (5)3.1 热电偶温度计的组成结构 (5)3.2 热电偶温度计的作⽤及特点 (6)四热电偶温度计测温技术中涉及到的定则 (7)4.1 均质导体定则 (7)4.2 中间导体定则 (7)4.3 连接导体和中间温度定则 (8)五热电偶温度计的误差分析及选型 (8)5.1 影响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 (8)5.1.1插⼊深度 (8)5.1.2响应时间 (9)5.1.3热辐射 (10)5.1.4冷端温度 (11)5.2 热电偶温度计的选型 (11)六现场安装及其注意事项 (13)七总结 (13)⼋参考⽂献 (15)⼀、摘要热电偶温度计是⼀种最简单﹑最普通,测温范围最⼴的温度传感器,是科研﹑⽣产最常⽤的温度传感器。

在使⽤时不注意,也会引起较⼤测量误差。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详细探讨影响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热电偶插⼊深度﹑响应时间﹑热辐射及冷端温度等因素对测量的影响;在使⽤时应该怎样选择热电偶温度计,以及使⽤时的⼀些安装注意事项,这对提⾼测量精度,延长热电偶寿命,都有⼀定的意义。

⼆、热电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热电偶温度计是⼀种感温元件 , 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 , 通过电⽓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

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 , 当两端温度不同时 , 回路中就会产⽣电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或者塞贝克效应)。

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为热电极,温度较⾼的⼀端为⼯作端,温度较低的⼀端为⾃由端,⾃由端通常处于某个恒定的温度下。

根据热电动势与温度的函数关系 , 制成热电偶分度表;分度表是⾃由端温度在 0°C 时的条件下得到的,不同的热电偶具有不同的分度表。

(完整word版)基于51单片机的酒精检测仪课程设计

(完整word版)基于51单片机的酒精检测仪课程设计

1甲醇测试仪总体方案设计1.1甲醇浓度检测仪设计要求分析设计的甲醇浓度测试仪应具有如下特点:(1)数据采集系统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外围电路带有LED显示以及键盘响应电路,无需要其他计算机,用户就可以与之进行交互工作,完成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分析等过程。

(2)系统具有低功耗、小型化、高性价比等特点。

(3)从便携式的角度出发,系统成功使用了数码管显示器以及小键盘。

由单片机系统控制键盘和LED显示来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界面友好。

(4)软件设计简单易懂。

1.2甲醇浓度检测仪设计方案设计时,考虑甲醇浓度是由传感器把非电量转换为电量,传感器输出的是0-5伏的电压值且电压值稳定,外部干扰小等。

因此,可以直接把传感器输出电压值经过A/D转换器转换得到数据送入单片机进行处理。

此外,还需接人LED显示,4*4键盘,报警电路等。

其总体框图如图2.1所示。

图1.1基本工作原理图2硬件设计2.1传感器的选择本系统采用气敏传感器直接测量的是空气中的甲醇浓度。

传感器只能采对甲醇气体敏感,对其他气体不敏感,故选用MQ3型气敏传感器,这是考虑到周围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可能影响传感器测量的准确性。

MQ3型气敏传感器由微型Al2O3,陶瓷管和测量电极、SnO2敏感层和加热器构成的敏感元件固定在塑料或不锈钢的腔体内,加热器为气敏元件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条件。

MQ3型气敏传感器有很高的灵敏度、良好的选择性、长期的使用寿命和可靠的稳定性。

传感器的标准回路有加热回路和信号输出回路两部分组成,它可以准确反映传感器表面电阻值的变化。

传感器的表面电阻RS的变化,是通过与其串联的负载电阻RL上的有效电压信号VRL输出面获得的。

负载电阻RL可调为0.5-200K。

加热电压Uh为5v。

上述这些参数使得传感器输出电压为0-5V。

MQ3型气敏传感器的结构和外形、标准回路、传感器阻值变化率与酒精浓度、外界温度的关系图如图3-3所示。

一般在测量前需将传感器预热5分钟,这个样子是为了使测量的精度达到最高,误差最小,需要找到合适的温度。

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时,应用该方法比较合适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
(4)采样保持器 采样就是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将时间上连续
变化的模拟量转换为时间上断续的模拟量。由于A/D 电路对模拟量进行量化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在这 个转换时间内应保持取样点的函数值不变才能保持 转换的精度。这种暂时保持模拟信号取样值不变的 电路,叫做采样保持器。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
项目10 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技能目标
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的微机化自动检测系统进
习 行设计

能按教学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并完成设计报告
知识目标

了解微机化自动检测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了解微机化自动检测系统设计的一般原
10.1.1 系统的基本构成与功能 1.系统的基本构成
备配套使用,需要使用规范化的总线标准。
(10)微处理器(CPU) 微处理器是微机系统的核心,可实现对整个系统的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
长期趋势的分析方法——数学模型法
数学模型法就是根据时间数列发展形态的特点,选择一种合适的数学 方程式,进而以自变量x代表时间,y代表实际观测值,然后依据此方 程式来分析长期趋势的方法
数学模型有直线型和曲线型两种类型,而每一种类型又有很多种具体 形式。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首先要判断趋势的形态
➢ 第三,计算季节比率
季节指数(S
)
同月(或季)平均数 总月(或季)平均数
100%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
季节周期性数据的分析——同期平均法
同期平均法计算简单,易于理解 但实际上,许多时间序列所包含的长期趋势和循环波动,很少能够通
过平均予以消除 只有当序列的长期趋势和循环波动不明显或影响不重要,可忽略不计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0132013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c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自动化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选修课。

自动检测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生产技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可以获得误差理论、传感器、自动检测工程应用中主要参数的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进一步从事自动化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检测系统的构成和基本特性,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流程工业中参数检测的最新技术。

2.基本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收的能力,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提高分析能力(主要是对测试系统的测量误差分析能力的培养)。

最后,要具备联想与类比的设计能力以建立创新思维的体系。

3.基本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常用传感器的测量和使用技能,学会在系统中合理的使用传感器。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提高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

(完整word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完整word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1060404 课程类别:专业理论课程学时:68 ` 学分:6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撰写人:电气自动化教研室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子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必修课,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可以获得误差理论、传感器、自动检测工程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设计思路1、按岗位所需能力设定培养目标2、按课程培养目标安排理论教学二、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作为是电子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必修课本,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任务是介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提高研发、系统组成等方面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及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分析,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来分析。

1、知识目标①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特性等;②了解传感器的分类;③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2、能力目标①掌握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②理解各类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性能特点,了解其应用;③良好的编程思路和风格。

3、素质目标①具备综合技术应用能力;②培养严谨踏实的作风,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③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一)课程内容及要求(二)课程学时安排四、实施建议(一)选用教材宋雪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二)教学方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导入、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三)教学评价1.教学是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教案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教案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原理1.1 自动检测技术的定义1.2 自动检测技术的作用1.3 自动检测技术的分类2.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2.1 传感器的定义及分类2.2 常用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2.3 传感器选型及安装调试3. 信号处理与分析3.1 信号的分类与描述3.2 信号处理与分析方法3.3 信号处理与分析在自动检测中的应用4. 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1 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流程4.2 自动检测系统的硬件选型与配置4.3 自动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5. 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5.1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5.2 生物医学领域的自动检测5.3 环境监测与保护的自动检测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考试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和课程设计,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2课时,实验教学16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原理第二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第三周:信号处理与分析第四周: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五周: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六、教学资源1. 教材:《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作者:,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

2. 实验设备:传感器实验箱、信号发生器、示波器、数据采集器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技术博客、行业动态等。

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通过PPT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检测技术课程参考书目【范本模板】

检测技术课程参考书目【范本模板】

检测技术课程参考书目《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作者:梁森等,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7-111-19926-X,¥35元光盘简介这套课件的主题为“自学与提高”。

主要为“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的授课教师使用,但也是学生的辅助学习工具,内容侧重于检测技术的应用,涉及众多工业、科研、生活中各种常用的传感器。

本课件可拓展师生的视野和思路,它给出众多的实物照片和多媒体动画以及录像,使教师授课时更加直观和形象,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看到各种传感器的外形、工作过程和调试过程,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难题,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

作为学生的辅助学习材料,学生在学习各章的同时,可参阅课件对应章节的有关内容进行复习,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完成课后作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本课件与大多数其他课程的课件稍有不同,它不是教材文字的简单再现,不止是单纯地将课本上的章节提纲和文字打在屏幕上,而是按章节有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上千张实物照片、图片以及许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动画,还有机电一体化现场录像、作业辅导等。

它共分十三章,与作者编写的《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教材的章节一一对应,相信教师在使用本课件之后,对本课程的讲解会有较大的帮助,对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制作过程中,也感觉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水平。

尤其是在搜集大量素材的工作中,常常为一些从未目睹过的精彩照片而感动,希望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本光盘自动播放。

将光盘插入光驱后,会自动进入主界面。

读者点击想要阅读的章节标题,即可逐页翻阅。

本光盘自带相关的播放软件,无需安装,可降低对系统的要求。

第一节现代检测系统的基本结构第二节现代检测系统的接口总线第三节基于虚拟仪器的检测系统第四节传感器在现代汽车中的应用第五节传感器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第六节传感器在机器人中的应用第七节传感器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思考题与习题附录附录A 常用传感器的性能及选择附录B 压力单位及换算附录C 工业热电阻分度表附录D 镍铬—镍硅(镍铝)K热电偶分度表习题参考答案参考文献《自动检测技术》,作者:张欣欣,孙艳华,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781082879,¥22,元第1章绪论第2章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第3章信号及其特性分析第4章检测系统及其抗干扰设计第5章应力与应变检测第6章位移、速度、加速度检测第7章压力及扭矩检测第8章流量检测第9章温度检测第10章检测算法第11章检测系统方案实例附录A铂铑10-铂热电偶分度表附录B铂铑30-铂铑6热电偶分度表附录C镍铬—镍硅(镍铬—镍铝)热电偶分度表附录D铜-康铜热电偶分度表附录E镍铬-康铜热电偶分度表《自动检测和仪表中的共性技术》作者:徐科军陈荣保张崇巍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译者:丛书名:其他出版日期:2000-12—1上架日期:2005—10—8ISBN:730204075320元本书阐述自动检测和仪表中的共性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超声波测距仪的设计学院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科专业自动化113姓名学号指导老师陈焰起止周次12周——16周提交日期摘要由于现代生产要求,人们发现需要实现非接触式的生产测距,而超声波测距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测距方式,主要应用于倒车雷达、工地以及一些工业现场,本文设计了一种以AT89S51单片机为核心的低成本、高精度、微型化LED显示超声波测距仪,并使用一些常用芯片如:74LS04等。

系统由单片机、超声波发射电路、超声波放大电路以及显示电路构成。

由芯片AT89S51控制计算机超声波从发射到接收的传送时间,从而得到待测距离。

本系统具有易检测、软件功能完善、工作可靠、准确度高等优点。

本文论述了单片机技术研制成功的超声波测距仪的基本原理,测量计算方法,实现方案。

采用软件校正,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整机的可靠性。

实际使用表明,极大的提高了安全性、可靠性和准确度。

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要测得超声波往返的时间,就可以求出障碍物的距离。

本系统以超声波传感器为基础,DSP芯片TMS320VC5402来控制完成数据采集、处理、显示和报警。

首先由DSP控制发出超声波并开始计时。

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反射回来的衰减信号被超声波传感器接收。

衰减信号被放大和A/ D 转换后输入到DSP 芯片进行处理。

这样就得到了超声波的传输时间,从而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

软件部分则是通过CCS 软件来完成的。

实验后表明:在障碍物距离较近时,所测距离精确度和重复性更高。

该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

最后分析了误差原因,并提出了完善措施。

关键词:超声波、传感器、测距、单片机目录一、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超声检测发展综述 (1)1.2 超声传感器介绍 (2)1.2.1 超声传感器的原理及结构 (2)1.2.2 超声传感器的特性 (4)二、超声测距系统的总体方案 (5)2.1 超声测距系统的总体思路 (5)2.2 系统主要参数考虑 (6)2.2.1 传感器的指向角θ (6)2.2.2 测距仪的工作频率 (6)2.2.3 发射脉冲宽度 (7)2.2.4 测量盲区 (7)2.3 发射电路的方案设计 (8)2.3.1 发射波形 (8)2.3.2 发射波形的数学模型 (8)2.3.3 发射电压 (9)2.4 接收放大器的方案设计 (9)三、硬件电路设计 (10)3.1 发射电路 (11)3.2 接收电路 (11)3.3放大和滤波电路 (12)3.4 温度检测电路 (13)四、系统软件设计 (13)4.1 主程序 (14)4.2超声波测距仪的算法设计 (14)4.2 超声波发射程序和接收中断程序 (15)五、总结 (15)六、参考文献 (16)一、前言1.1 超声检测发展综述高速度、高效率是现代工业的标志,而这是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和工艺人员理应了解:非均一的组织结构,随机出现的微观,宏观缺陷,常常可以有时甚至是只能依靠无损检测技术的运用方可予以发现,评价。

当然,这与数十年来多方的重视和广大从业人员的艰辛努力,使无损检测技术在这方面已具有一定的能力有关。

现在,在工业发达国家,无损检测在产品的设计,研制,使用部门已被卓有成效的运用,1981 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给美国无损检测学会成立 40 周年大会的贺信中就说过:“你们能够给飞机和空间飞行器,发电厂,船舶,汽车和建筑物等带来更大程度的可靠性。

没有无损检测,我们就不可能享有目前在这些领域和其他领域的领先地位。

”无损检测正在以迅猛之势向纵深发展,客观的需要毕竟是一种专业可以发展的最大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波将在测距仪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但就目前技术水平来说,人们可以具体利用的测距技术还十分有限,因此,这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而又有无限前景的技术及产业领域。

展望未来,超声波测距仪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常重要有用的工具在各方面都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将朝着更加高定位高精度的方向发展,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如声纳的发展趋势基本为:研制具有更高定位精度的被动测距声纳,以满足水中武器实施全隐蔽攻击的需要;继续发展采用低频线谱检测的潜艇拖曳线列阵声纳,实现超远程的被动探测和识别;研制更适合于浅海工作的潜艇声纳,特别是解决浅海水中目标识别问题;大力降低潜艇自噪声,改善潜艇声纳的工作环境。

无庸置疑,未来的超声波测距仪将与自动化智能化接轨,与其他的测距仪集成和融合,形成多测距仪。

随着测距仪的技术进步,测距仪将从具有单纯判断功能发展到具有学习功能,最终发展到具有创造力。

在新的世纪里,面貌一新的测距仪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检测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超声检测仪器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单数码显示的超声检测仪测读会带来较大的测试误差。

进一步要求以后生产的超声仪能够具有双显及内带有单板机的微处理功能。

随后具有检测,记录,存储,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多项功能的智能化检测分析仪相继研制成功。

超声仪研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其中,煤炭科学研究院研制的 2000A 型超声分析检测仪,是一种内带微处理器的智能化测量仪器,全部操作都处于微处理器的控制管理之下,所有测量值,处理结果,状态信息都在显像管上显示出来,并可接微型打印机打印。

其数字和波形都比较清晰稳定,操作简单,可靠性高,具有断电存储功能,其串口可以方便用户对仪器的测试数据进行后处理及有关程序的开发。

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设计新颖合理,功能齐全,在仪器设计上有重大突破和创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计算机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采用非一体化超声波检测仪器,计算机可发挥它一机多用的各种功能,实际上是最大的节约。

过去那种全功能的仪器设置,还不使用环境,重复性测试内容等基本情况一样,才可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

仪器设计也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超声波仪器的研制与生产,有较大发展,有的型号已超过国外同类仪器水平。

1.2 超声波传感器介绍1.2.1 超声波传感器的原理及结构超声波传感器是一种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变为所需频率的超声能或是把超声能转变为同频率的其他形式的能的器件。

目前常用的超声传感器有两大类,即电声型与流体动力型。

电声型主要有:1 压电传感器;2 磁致伸缩传感器;3 静电传感器。

流体动力型中包括有气体与液体两种类型的哨笛。

由于工作频率与应用目的不同,超声传感器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名称也有不同,例如在超声检测和诊断中习惯上都把超声传感器称作探头,而工业中采用的流体动力型传感器称为“哨”或“笛”。

压电传感器属于超声传感器中电声型的一种。

探头由压电晶片、楔块、接头等组成,是超声检测中最常用的实现电能和声能相互转换的一种传感器件,是超声波检测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压电材料分为晶体和压电陶瓷两类。

属于晶体的如石英,铌酸锂等,属于压电陶瓷的有锆钛酸铅,钛酸钡等。

其具有下列的特性:把这种材料置于电场之中,它就产生一定的应变;相反,对这种材料施以外力,则由于产生了应变就会在其内部产生一定方向的电场。

所以,只要对这种材料加以交变电场,它就会产生交变的应变,从而产生超声振动。

因此,用这种材料可以制成超声传感器。

传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压电晶片。

当压电晶片受发射电脉冲激励后产生振动,即可发射声脉冲,是逆压电效应。

当超声波作用于晶片时,晶片受迫振动引起的形变可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是正压电效应。

前者用于超声波的发射,后者即为超声波的接收。

超声波传感器一般采用双压电陶瓷晶片制成。

这种超声传感器需要的压电材料较少,价格低廉,且非常适用于气体和液体介质中。

在压电陶瓷上加有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的交流电压时,根据压电效应,就会使压电陶瓷晶片产生机械变形,这种机械变形的大小和方向在一定范围内是与外加电压的大小和方向成正比的。

也就是说,在压电陶瓷晶片上加有频率为 f0交流电压,它就会产生同频率的机械振动,这种机械振动推动空气等媒介,便会发出超声波。

如果在压电陶瓷晶片上有超声机械波作用,这将会使其产生机械变形,这种机械变形是与超声机械波一致的,机械变形使压电陶瓷晶片产生频率与超声机械波相同的电信号。

图1-1 双压电晶片示意图双压电晶片如图 1-1 所示,当在 AB 间施加交流电压时,若 A 片的电场方向与极化方向相同,则下面的方向相反,因此,上下一伸一缩,形成超声波振动。

双压电晶片的等效电路如图 1-2 所示,C0静电电容,R 为陶瓷材料介电损耗并联电阻Cm 和 Lm 为机械共振回路的电容和电感,Rm 为损耗串联电阻。

压电陶瓷晶片有一个固定的谐振频率,即中心频率 f0。

发射超声波时,加在其上面的交变电压的频率要与它的固有谐振频率一致。

这样,超声传感器才有较高的灵敏度。

当所用压电材料不变时,改变压电陶瓷晶片的几何尺寸,就可非常方便的改变其固有谐振频率。

利用这一特性可制成各种频率的超声传感器。

图1-2 双压电晶片等效电路超声波传感器的内部结构由压电陶瓷晶片、锥形辐射喇叭、底座、引线、金属壳及金属网构成,其中,压电陶瓷晶片是传感器的核心,锥形辐射喇叭使发射和接收超声波能量集中,并使传感器有一定的指向角,金属壳可防止外界力量对压电陶瓷晶片及锥形辐射喇叭的损坏。

金属网也是起保护作用的,但不影响发射与接收超声波。

1.2.2 超声传感器的特性超声波传感器的基本特性有频率特性和指向特性:一、频率特性图1-3 超声发射传感器频率特性图 1-3 是超声波发射传感器的频率特性曲线。

其中,f0=40KHz 为超声发射传感器的中心频率,在 f0处,超声发射传感器所产生的超声机械波最强,也就是说在 f0处所产生的超声声压能级最高。

而在 f0两侧,声压能级迅速衰减。

因此,超声波发射传感器一定要使用非常接近中心频率 f0的交流电压来激励。

另外,超声波接收传感器的频率特性与发射传感器的频率特性类似。

曲线在 f0处曲线最尖锐,输出电信号的幅度最大,即在 f0处接收度最高。

因此,超声波接收传感器具有很好的频率选择特性。

超声接收传感器的频率特性曲线和输出端外接电阻R 也有很大关系,如果 R 很大,频率特性是尖锐共振的,并且在这个共振频率上灵敏度很高。

如果 R 较小,频率特性变得光滑而具有较宽得带宽,同时灵敏度也随之降低。

并且最大灵敏度向稍低的频率移动。

因此,超声接收传感器应与输入阻抗高的前置放大器配合使用,才能有较高得接收灵敏度。

二、指向特性实际的超声波传感器中的压电晶片是一个小圆片,可以把表面上每个点看成一个振荡源,辐射出一个半球面波(子波),这些子波没有指向性。

但离开超声传感器得空间某一点的声压是这些子波迭加的结果(衍射),却有指向性。

图 1-4 是电路中选用得发射传感器的指向图。

图1-4 超声发射传感器指向图超声传感器的指向图由一个主瓣和几个副瓣构成,其物理意义是 0°时声压最大,角度逐渐增大时,声压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