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1.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让学生了解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2.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成立中华民国等关键事件,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推翻清朝、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等,使学生认识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的内容,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把握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历史节点。通过分析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认识这场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异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围绕“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展开讨论。
2.小组内分工: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查找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共同探讨话题。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2.设立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提高学生的史研究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
2.运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问题导向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辛亥革命视频
向学生提问:大家在初中就学过辛亥革命,刚刚又看了关于辛亥革命的视频那么你们能给老师说说辛亥革命吗?或者谈一谈你看完视频过后的感受好不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感受:赞叹先人的伟大、无私。
认同当今和平的来之不易,认同祖国的伟大,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等等。
2、新授(教学内容)
(1)革命的背景及爆发:阅读62页,让学生找出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在学生回答后展示PPT,同时为学生讲授分析这些背景的具体情况。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军事准备: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意义: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
然后向学生提问,有了以上的条件后,会出现什么呢?学生答:革命。
展示PPT,介绍武昌起义。
并展示相关图片
通过武昌起义的介绍让学生明白起义推动了革命的进程,众多英雄儿女变成了纪念碑上笼统的数字,让学生感受革命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这是一次很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5)
高一辛亥革命教案【篇一: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辛亥革命(人民版)【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大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能力目标: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通过历史材料、多媒体课件演示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问题,探究问题。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来分析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受成功还是失败。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图片材料等,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再由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的评价。
这样,学生能从感知到认知,从认识到理论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⑴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⑵使学生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处理方法:通过在讲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内部官职的组成部分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两块知识来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以及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问题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ppt上打出电影辛亥革命的剧照师:同学们,大家好。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一: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时间:1905年b、地点:日本东京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不少于300字。
4.拓展阅读:《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文,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4.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张和贡献是什么?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设计以下习题: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首先,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民族危机等。然后,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强调起义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各省响应起义的情况,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强调以下知识点: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1.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它的导火线是什么?
2.请简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及其意义。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哪一年?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请列举辛亥革命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贡献。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3课
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主备人:王花【学习目标】1、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能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3、会分析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导学】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败无能,应当推翻;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1)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2)主阵地:和;人物:、和;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1)兴中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2)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其中最为壮烈的是,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1、时间:年月日2、结果:被革命军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3、影响: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㈠成立概况:1、时间: 年1月1日;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都城:4、国旗: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3、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背景:①清政府:②袁世凯:③帝国主义:④立宪派和旧官僚:⑤孙中山:2、步骤: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覆灭;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孙中山辞职;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类型:新课程研讨课★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
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背景条件和过程;分析武昌起义,评价新开革命。
过程与方法制作图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思路引领、深化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写辛亥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孙中山愈挫愈强的革命精神;认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世界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教学重点: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导入新课★一路奔波来此地,三校联研把课做;共同关注新课改,由来好事需多磨。
好事多磨体现了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也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富强,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进行了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试看:(播放幻灯片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梦想因政治腐败而英雄气短,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努力因制度腐朽而望洋兴叹,农民阶级的两大运动因自身的局限而功败垂成,法国1875年宪法议会共和制(责任内阁制)议会多数党组成的内阁小,总统受内阁部长制约师: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国家虽然同属共和政体,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不同,也有差别。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和解答,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三)小组合作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展示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辛亥革命的背景。同时,我将采用问题引导和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学生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通过辛亥革命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同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学生将培养人文关怀和道德素养,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为他们的历史学习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虚拟的历史场景,如辛亥革命爆发的武昌起义现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作为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我力求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通过我的引导和教学,学生将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培养他们的史实判断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三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上与历史事件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辛亥革命背景:讲解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民众疾苦等问题,为学生提供历史背景。
2.辛亥革命过程:详细讲述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等关键事件,让学生了解革命过程。
3.辛亥革命意义: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作用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价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和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课后总结: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收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4.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品质,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理、进步。
5.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三、教学策略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分析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3课辛亥革命16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背后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
-深入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设计: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如:“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孙中山的主要贡献有哪些?”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情景再现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辛亥革命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图片展示: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如武昌起义、孙中山等历史人物肖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直观的认识。
3.视频播放:播放关于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4.故事讲解:讲述辛亥革命中的典型故事,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情景,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互助精神。
-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5.搜集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文物等资料,制作一份辛亥革命主题的手抄报或PPT,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能够反映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和时代特征。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三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更多历史细节,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辛亥革命的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储备:学生在七年级已学习过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历史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3.引导学生从辛亥革命中汲取历史智慧,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下为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内容,导入辛亥革命的学习。
3.组织学生进行辛亥革命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研究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民主革命,理解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民素养。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原因、过程、成果及其历史意义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案例分析、历史资料展示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结合历史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题目,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等。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和伟大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对辛亥革命有什么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等,为学生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详细的讲解,我期待学生在辛亥革命的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他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1_《辛亥革命》导学案
《辛亥革命》导学案课题第13课辛亥革命班级授课(完成)时间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过程与方法归纳概括结论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教学方法探究法分析法学生自学反馈教学过程新知导学备注一、武昌起义1.背景(1)物质基础:《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廷被迫打出“______”和“__________”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__准备了物质基础。
(2)阶级基础:随着__________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邹容等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__________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心:______和__________。
(4)组织基础——兴中会:1894年,________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
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识记类(5)政党基础——中国同盟会成立:①时间、地点:______年8月,日本______。
②纲领:“驱除鞑虏,__________,创立民国,________”。
③领导:__________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机关刊物:《______》。
⑤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________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
(6)政治基础:①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__________,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达五六千人。
______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7)保路运动:①原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__________”,强行收回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②过程:四川组织________________起义,清政府急调______新军入川镇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3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环节四:情景体验:学生试演孙中山宣读《临时大总统誓词》,并阐发中华民国的相关内容。感受孙中山先生的坚强决心和为民族甘愿奉献一切的坚毅态度
祖国为先,责任至上,
诚实勇敢,自律自强,
奋发有为,誓作栋梁。
让我们用责任铸就信仰,
用青春放飞梦想,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环节七:教师小结:最后,希望全体同学都能铭记此刻的誓言,牢记孙中山先生的告诫,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让我们一起奋斗吧!
教学/活动反思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再次,本课设计的环节紧紧相扣,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语言运用十分恰当贴切,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极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知识夯实到位。
不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自主学习内容,个别学生缺乏主动性,仅限于知识的简单填空,不去思考知识的体系和内在联系。
二是课堂时间有限,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历史意义以及《临时约法》等内容只有下节课完成。
环节三:【知识应用与拓展】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根本因素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
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活动
2.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B.积极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
热血青春 血铸中华
资料:这些死去的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他们何以不惜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甘死如饴,只因信仰二字。为了信仰,她们投身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辛亥革命的背景;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
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
题。
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
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清国情,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实施一、课前准备(一)本课概述《辛亥革命》是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3课。
作为一场近代中国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走出了数千年循环轮回的历史旧轨,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
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就发生在我们武昌,因此对于武汉的学生来说,辛亥革命并不陌生,不少学生也参观过武昌的辛亥革命博物馆。
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如何从历史中体会今天“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武汉精神,尤其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为此,笔者以理科班执教的一堂公开课为蓝本,结合经验和反思,重新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本着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糅合本校“两主四环”教学模式的精髓,笔者设计了本课导学案式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事件,通过学生对历史人物袁世凯的探究,体会民主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时代强音。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清末改革,同盟会,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阅读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充分发掘历史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研读袁世凯培养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体会教材、材料的研读概括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民主化是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难点:革命成果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夺取?重点的确定是根据课标而定;难点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疑问而定。
关于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通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配合教师的指导、点拨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正确地引导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差别,从而提练出《临时约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的正确方法,理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革命先烈的诗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历史中感受、秋瑾等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毕生精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知识: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
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义”)
E、主要领导人: 、黄兴
F、机关刊物:《民报》
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黄花岗起义(课本63页)最为壮烈。
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
成为革命的摇篮。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几次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的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
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清政府急调新军人川镇压。
鉴于防务空虚,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可以充分利用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掘本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三镇光复、军政府、全国响应、政府、南北对立、台港澳的殖民化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占领三镇。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请学生边听讲边在课本中划出相关概况。
㈠成立概况: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
3、都城:
4、国旗:五色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阁制,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制度。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课本64页
1、条件:①帝国主义各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助袁篡权。
②.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
如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宣布赞成,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④袁世凯自身条件:拥有当时中国实力最大的北洋新军,善于玩弄政治手腕。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篡夺革命果实的呢?
2、步骤: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进程的丰碑课本65页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㈡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和自由的权利;从此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进程的一座丰碑;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三)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关于辛亥革命胜利还是失败:
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失败。
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于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
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具备彻底铲除腐败社会机制,建立更新机制的能力。
从主观角度看,中国民族资本自身发育严重不良。
从客观角度看,阻碍中国进步的反动力量远远大于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仍可称是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它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对进步意识的弘扬、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尽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同志正是从前辈的革命历程中悟出了革命纲领、革命政党、农民问题、武装斗争、革命中心等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才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了新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此可见,简单地讲辛亥革命成功
还是失败都不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该进一步拓宽历史的视界,而不是简单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