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e426c33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d.png)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国家对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视,以及“一带一路”等倡议的推进,中国的城市转型也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著名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在国内外都颇具知名度。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苏州市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资源环境危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及结构升级问题等。
因此,文章旨在从区域转型视角出发,重点探讨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苏州市的发展困境1.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苏州市的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资源短缺、环保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
尤其是苏州市东部地区发展较为迅猛,但水资源供给量严重不足,而地下水超采已经导致地面沉降,影响了城市的稳定发展。
2.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以制造业为主,房地产业发展过于繁荣,而服务业经济比重过低。
这种产业结构对人口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同时也让苏州市的竞争力遭受了挑战。
3.城市发展不均衡。
苏州城市的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东西发展格局不对称,经济增长区域重心偏向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不利于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加强环保建设。
苏州市应该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在实际实践中,可以加强建设各类环保设施,将环保考虑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苏州市现有的重要产业链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它需要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带动着传统行业的改进和转型升级。
所以,应该全面推动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需要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同时升级传统产业链。
3.提升服务业比重。
苏州市应该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服务业比重。
目前,服务业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和中国世界城市排名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特别是在“新经济”中,如O2O、物流、共享经济等,通过互联网渠道推广营销和管理等应更加重视。
数据研究苏州产业发展趋势
![数据研究苏州产业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d21b60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5.png)
数据研究苏州产业发展趋势苏州市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苏州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成为了一座产业发展相当活跃的城市。
本文将通过对苏州产业发展的数据研究,分析苏州产业发展的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些预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苏州市的经济总量。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苏州市的GDP总量已达到2.3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中国城市第十位。
苏州的经济增速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19年的增速为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说明苏州市的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苏州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均衡,主要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
制造业一直是苏州的经济支柱之一,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最早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也是苏州经济的重要引擎。
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苏州工业园区的产值已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占据了苏州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
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增长尤为迅猛,为苏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服务业在苏州经济中的地位也不可忽视。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苏州市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据统计,截至2019年,苏州市的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6万亿元人民币,占据了苏州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8%以上。
其中,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的增长尤为明显。
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苏州市服务业的水平,也为苏州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房地产业一直是苏州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苏州的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
截至2019年,苏州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元人民币,成交面积达到了6500万平方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苏州市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以上几个产业领域,苏州市还在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新能源等。
电子商务在苏州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也启动了电子商务园区的建设,吸引了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入驻。
苏州文旅产业发展趋势
![苏州文旅产业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aece92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7.png)
苏州文旅产业发展趋势苏州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近年来逐渐崛起为中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和人们对文化体验的追求,苏州的文旅产业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苏州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苏州文旅产业发展概况苏州的文旅产业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对旅游业的重视,苏州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目前,苏州的文旅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以古城区和各类园林为核心的旅游格局,包括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著名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然而,苏州的文旅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旅游资源集中在苏州古城区,导致旅游压力过大,游客流量过大,给城市的交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苏州的文旅产业中,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景区门票和餐饮购物上,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体验项目的开发还比较薄弱。
再次,苏州的文旅产业发展比较依赖政府补贴和项目投资,市场化程度较低,对市场的敏感度不高。
二、苏州文旅产业发展趋势1. 旅游消费升级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旅游消费正逐渐从单纯的观光旅游转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和主题旅游等多元化发展。
这为苏州的文旅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因为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古建筑,具备了打造文化体验型旅游目的地的优势。
苏州可以开发更多的文化体验项目,例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展示、传统节日庆典等,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和参与,提升旅游消费水平。
2. 旅游与科技融合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旅游产业也开始与科技融合,开发了更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虚拟化产品和服务。
苏州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智慧旅游导览系统、虚拟现实游览模拟器、无人机航拍景区等新兴产品,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同时,苏州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游客的消费习惯和兴趣进行分析,个性化推荐旅游线路和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47992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9.png)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苏州相城区是苏州市辖区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东部。
根据相关数据和观察,以下是对其产业结构的分析:
1. 制造业:苏州相城区发展制造业比较突出,其中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表现较好。
该区域拥有众多知名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2. 服务业:服务业在相城区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 文化创意产业:相城区在近年来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规划,并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企业。
该区拥有一些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涵盖了设计、艺术、传媒等领域。
4. 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相城区也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该区拥有多家环保技术企业和新能源公司,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仅为常见产业领域的概括,具体的产业结构还需根据具体数据和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f9581fa28e9951e79b8927fa.png)
浅析XX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摘要:XX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XX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XX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XX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XX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XX近十年产业结构正文: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XX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XX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
但与此同时,XX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
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正是由于XX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XX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在2010年两会期间,XX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XX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XX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XX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XX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XX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XX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年份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58.80%39.40%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9078a81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4.png)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苏州市,其发展也在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境。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的视角出发,探讨苏州市当前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期为苏州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苏州市的发展困境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苏州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环境压力增大,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人口结构不断变化,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这些困境无疑给苏州市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针对苏州市当前的发展困境,我们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为苏州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
鼓励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加强对环保、节能、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投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城市功能定位,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功能定位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与上海的协同发展,深化两地产业合作,形成有机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其次要发挥苏州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
鼓励外资企业在苏州投资兴业,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苏州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95fff574783e0912a2162ae3.png)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主要苏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分析其中的权重构成情况,得出其各自内部不合理的情况并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评析。
而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苏州市以后产业布局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产业结构苏州市意见1.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据2010年苏州统计年鉴,自1978- 2010年三大产业占苏州GDP比重数据进行分析,苏州第一产业呈接近零增长趋势;第二产业处于高水平的稳定发展的状态;第三产业远低于第二产业的上升趋势。
2010 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可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7:57.8:40.5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 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
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33亿美元。
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从表1.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40多倍,经济实力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
三大产业比重很明显的从“二一三”发展到“二三一”。
第一产业2004年以来,比重趋于稳定,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必须把农业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上,否则整个经济体系会处于瘫痪。
第二产业近些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持续高位,第三产业比重,根据最新的数据,2010年将突破40%,但依然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_5%的平均水平,与苏州经济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产业的比重太大,第三产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函待转型。
第二产业内部比重不合理从表1.2中可以得出,第二产业内部,主要分析工业内部的构成状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的比重达到了将近60 070。
苏州行业报告
![苏州行业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1bf884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14.png)
苏州行业报告一、苏州行业概况。
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苏州拥有着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发展潜力。
目前,苏州的主要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等。
二、苏州制造业发展情况。
苏州的制造业是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苏州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
苏州的制造业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苏州也在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向发展。
三、苏州服务业发展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的服务业也在不断壮大。
目前,苏州的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金融、旅游、物流、教育、医疗等领域。
苏州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拥有着完善的金融体系和丰富的金融资源,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和人才的聚集。
同时,苏州的旅游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苏州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四、苏州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作为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重镇之一,苏州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苏州的信息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开发、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
苏州拥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企业和创业者的聚集。
同时,苏州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五、苏州行业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的各个行业都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未来,苏州将继续加大对制造业、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等行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苏州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苏州也将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动能,推动苏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结语。
苏州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发展潜力。
未来,苏州将继续加大对制造业、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等行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苏州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ace347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b.png)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一、现状的定义与特征当代中国的经济变革已经成为一种长期的历史趋势,苏州的经济转型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苏州市在经济结构调整上逐渐从过去的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转型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一中心经济体。
二、工业结构的特征及演变苏州市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从1978年到1993年,苏州市的主要工业产值增长率达到了114%。
在此期间,苏州市的工业结构以轻工业和针纺织品工业为主导,重型工业基本上属于落后行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苏州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快速吸引外商投资,实现了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商业环境和资源、企业、技术、人才等新一代产业聚集区。
三、新时期发展中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互动,苏州市仍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能源与环境压力;劳动力资源短缺;经济结构不合理等。
苏州市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的水平。
四、服务业成为产业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转型,由原已经形成的基础消费领域衍生出新的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领域。
苏州市的服务业行业也呈现出了快速成长的态势。
目前,苏州市的服务业已经成为苏州市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拥有完善的产业结构框架,优质的服务行业资源和完善的营商环境,这使得苏州市的服务业在未来具备充分的发展潜力。
五、展望未来苏州市目前的经济发展已不仅仅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还涉及能源、环保等一系列需要垂直与水平领域的跨越。
相信城市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并继续推进自身经济发展改革,最终将会成为21世纪的亚洲制造业商业中心。
苏州市经济发展案例分析一、苏州苏宁广场苏州苏宁广场是苏州市李渊路最大、最高档次的商业中心之一。
全部租赁面积达12.5万平方米,主营业态有超市、家电、通讯、展示、餐饮、休闲娱乐、体验式等,包括200余个品牌和各种规模的厂商。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a5c585d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9.png)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和城市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变化和挑战。
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在长期的高速增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苏州市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
一、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及原因在长期的高速增长过程中,苏州市的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1、产业结构失衡,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
苏州市的制造业发展非常发达,但服务业和高端创新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够均衡。
2、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突出。
由于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苏州市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越来越突出。
3、圈层分化加剧,社会经济不平衡。
苏州市的经济增长主要局限于城市中心区域,城市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城乡发展的差距较大。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苏州市长期以来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而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另外,由于制度和政策体系的缺陷,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加剧。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了解决苏州市的发展困境,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的一步。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是: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和高端创新产业的比重。
苏州市应该逐步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单纯的制造业增长向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增长转型。
2、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
苏州市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绿色发展,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维护生态环境健康。
3、加强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全面发展。
苏州市应该加强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总之,苏州市的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和困境,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方向,从经济增长的速度转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为苏州市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434fa6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c.png)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出现在工业园区的发展道路上。
本文将分析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新常态下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困难分析1. 产业结构升级困难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许多传统产业开始陷入困境,产业升级成为当务之急。
许多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时遇到了诸多困难,包括技术更新、市场拓展、人才引进等等。
2. 市场需求下降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传统的产品遇到了市场萎缩的问题,企业面临了销售不景气的情况。
新兴产业和新兴市场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压力。
3. 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环保成本等各项成本持续上升,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营负担。
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方面也面临诸多难题。
4. 人才短缺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企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的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存在严重失衡的问题。
这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构成了巨大障碍。
5. 环保压力增大如今,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环境治理力度加大,企业的环保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一些企业由于环保标准不达标,不得不进行环保设施改造,另一些企业由于环保成本的增大,也面临着生产成本增加和利润减少的困境。
二、对策建议1. 加强产业升级针对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于产业升级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2. 拓展多元化市场在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应着眼于拓展多元化市场,不断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领域,以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
政府应引导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对出口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支持力度。
3. 降低成本增效益针对成本上升的困难,企业应不断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包括改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等方式。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43e4cc731b765ce050814e8.png)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精品文档,仅供参考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
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6.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
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8.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
苏州高新区 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苏州高新区 经济社会发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46b9d9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c.png)
一、苏州高新区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苏州高新区位于苏州市东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
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苏州市的新兴经济增长极。
二、苏州高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1.产业结构苏州高新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以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保税区、吴江生物谷为主体的产业聚集区。
2.发展方向未来,苏州高新区将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
三、苏州高新区的经济发展1.经济总量苏州高新区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
2.增长方式苏州高新区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四、苏州高新区的科技创新1.创新资源苏州高新区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了一大批科技创新资源和优势产业集裙。
2.创新成果苏州高新区在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五、苏州高新区的人才政策和人才队伍建设1.政策支持苏州高新区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人才队伍建设苏州高新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苏州高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1.治污控源苏州高新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污染物排放管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生态修复苏州高新区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绿化植树力度,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七、苏州高新区的社会民生保障1.教育医疗苏州高新区加大对教育医疗事业的投入,全面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提高居民的教育医疗保障水平。
2.就业安置苏州高新区积极实施就业扶贫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助力贫困家庭实现就业增收。
总结:苏州高新区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
苏州发展调查报告
![苏州发展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04dacb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2.png)
苏州发展调查报告苏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江南名城,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步伐,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活力。
一、经济发展苏州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瞩目。
多年来,苏州坚持以制造业为基础,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等产业园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苏州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生产能力。
同时,苏州在智能制造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众多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除了制造业,苏州的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
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苏州还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苏州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苏州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
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苏州设立分支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苏州还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了一批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资源。
在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三、文化传承与保护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苏州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使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典园林、古城街巷、传统工艺等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
同时,苏州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旅游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苏州的传统文化。
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形式也在不断传承和创新,培养了新一代的传承人和观众。
四、城市建设苏州的城市建设展现出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城市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便捷。
地铁线路的不断拓展,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城市绿化覆盖率高,公园和休闲场所遍布,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标准化现状分析与建议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标准化现状分析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4c3536c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d.png)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标准化现状分析与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州是中国重要的纳米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纳米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苏州地区的纳米产业以其技术领先和产业规模优势,吸引了众多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
随着纳米产业的快速发展,标准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各种标准混杂,亟需统一标准进行规范。
为了解决苏州地区纳米产业标准化问题,本文通过对现有纳米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苏州地区纳米产业标准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苏州纳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行业前景的展望,可以为苏州地区纳米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全面了解苏州地区纳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标准化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建议和对策,为进一步推动苏州地区纳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揭示苏州地区纳米产业的优势和特点,找出行业发展的瓶颈和挑战,制定相关的标准化措施,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助力苏州地区纳米产业走向更加稳健的发展道路。
2. 正文2.1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苏州作为中国的一座重要城市之一,纳米产业也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表明,该地区的纳米产业主要集中在纳米材料、纳米制造、纳米生物技术等领域。
纳米材料在电子、光电子、医药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苏州地区在纳米产业方面也有着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产业链完善的优势。
政府对于纳米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促进了该地区纳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苏州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也为纳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纳米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发展现状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改进的地方。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c641391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e.png)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中国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苏州市自然也不例外。
在区域转型的新视角下,苏州市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
需要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苏州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的视角出发,对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苏州市发展困境分析1. 产业结构老化苏州市作为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传统产业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苏州市的传统产业结构逐渐显现出老化和单一化的特点。
传统的轻工业和服装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竞争力,而现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又发展不足,导致了苏州市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2. 经济增长方式单一苏州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向型产业和城市建设投资带来的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内生动力。
这种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使得苏州市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使得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3. 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苏州市的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涌入,但相对滞后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城市管理难度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发展动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 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苏州市应当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科技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
在绿色环保、文化创意等领域,苏州市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推动智能制造苏州市应当积极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及时转变为新兴的制造业发展方向,助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含量。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084e15866fb84ae45c8d85.png)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081 殷泽敏1 前言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1]。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苏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对于这种“苏州经济模式”,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不难发现它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许多潜在危机。
对于这种模式的弊端,需要从产业机构以及主导产业选择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2.1 苏州经济发展情况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带,东邻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
20世纪80年代,苏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经济从农业为主体向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90年代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国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2]。
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9.75万人,其中市区238.21万人;400多万外来暂住人口,总人口突破1000万人。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62.0和36.4,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2 苏州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
2000年到2008年,苏州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已经由5.9%降至1.6%,第二产业在2005年经历了一个高峰后有所跌落。
第三产业经历了几次波动,2005年降到31.2%后回升,之后持续上升。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动符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苏州产业结构演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GDP总量稳步增长。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03d9d8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9.png)
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房价和生活成本的上涨,苏州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一些 高技能人才选择到其他城市发展。
人才引进政策不够灵活
苏州的人才引进政策相对单一,缺乏针对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人才 引进策略,难以吸引到高端人才。
人才服务体系不完善
苏州的人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对人才的全方位支持和服务 。
04
苏州经济发展策略与建 议
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苏州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发展阶 段等。
现状
苏州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产业结构与特点
产业结构
苏州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
特点
苏州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 产业集群。
苏州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
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 级,苏州作为重要的经济支点,未 来发展潜力巨大。
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苏州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引 更多高素质人才来到城市,为城市 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应对环保和资源约束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 业,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方向 发展。
加强环保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同时合理利 用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对苏州经济发展的总结和展望
经济发展成果显著
苏州作为国内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一直以来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正文: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
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
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年份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58.80%39.40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苏州产业结构所占百分比图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从图中可以看出: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
第一产业总值呈平稳发展,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值总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在总比重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总值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慢,上升幅度小。
总体而言: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下面对苏州各产业的发展状况具体分析:(一)第一产业发展较为平稳,发展基本稳定有上述图表知:苏州市的第一产业的发展规模呈现一种波动中的稳定的状。
第一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比例在下降,但总产值在逐步提升。
因此,可以说苏州在第一产业的内部转型中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逐渐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具有规模化,区域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保持并逐步提升现阶段第一产业的发展成果是苏州的重中之重。
进一步提高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加强完善农田水利与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设生态园林,打造品牌战略,树立创新观念。
建设一套完整优越的产业发展体系。
(二)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无疑是重要的一个产业环节,数据显示,苏州市的第二产业在迅速的增加,1978年苏州市第二产业只有17.79亿元,到了2000年已经上升到870.0980亿元,而到了2009年更是已经突破了3000亿元的大关,这足以显示苏州市的第二产业是最为重要的,占据比例最大的一个环节。
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不难。
但苏州的第二产业还是主要以组装,加工,轻工业品为主要经济增长点,传统的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换一句话说,苏州的第二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快,但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没有良好的工业体系的支撑,技术水品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
而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工业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等等。
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76.3%。
外资在苏州的工业比例很是大的,在竞争能力上,国内企业根本无法与之形成对抗。
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也大多处委托加工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附加价值较低,与高端化的工业发展结构存在差距。
我想,苏州的第二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是很大的,急迫需要有效的措施改变这一局面。
(三)第三产业比重小,发展落后第三产业换句话说就是服务业。
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
2001~2005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短期内竟出现了下降,与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相违背。
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相对落后,处于较低水平。
苏州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依然偏低,传统流通产业占较大比重,全市流通部门(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一半。
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比重仍明显偏低。
看看数据,直到 2009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只占到39.4%,反观第二产业的比重,竟然占到了58.80%,这对于苏州这样的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无外乎是产业转移不及时,产业链的不完善。
一句话:新型产业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第三产业结构有待继续优化。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生原因的分析(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大的成因分析1.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
2004年,苏州新增注册外资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6%,两项指标均连续两年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一。
而外资在苏州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势必会给第二产业带来高额的产出。
2006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三资工业总产值达5046.05亿元,占64.2%,同比增长41.4%,增速居各经济类型首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3%,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25.8%。
苏州市注册外资与GDP关系图1996-2006苏州引资情况一览表注:数据来自于苏州财政局2.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苏州的民营经济又主要以工业经济为主,服务业领域的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