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区的四个构成要素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 B.基础 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3、区位论由()首创。
A.佩鲁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4、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A.工资 B.运费 C.集聚 D.原料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
A.易行性 B.先行性 C.服务性 D.普遍性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
A.团块状 B.带状 C.星状 D.组团式 E.一城多镇式7、CBD指()。
A.增长极 B.中央商业区 C.高技术园区 D.城市化8、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 B.植物 C.动物 D.微生物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 B.灵活性强 C.运载量小 D.运输成本高1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学科。
A.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B.生产地域综合体C.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 )所提出的。
A.配弟 B. 佩鲁 C.克拉克 D.库茨涅兹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生产的特点。
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 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工程的活动14、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
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答案解析地理、人口、文化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人口,交通,建筑,自然,工业,土地,水源。
拓展资料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人口,交通,建筑,自然,工业,土地,水源。
资料拓展"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常常包括城市片区规划。
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城市的复杂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按章含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按章含答案第2(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雅典宪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1)城市活动可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
(2)在思想上已经有所认识,在城市建设中要考虑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改善居住区的环境,是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3)“功能”分区的理论,即让四个主要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按各自功能要求找到合适的位置。
2.1939年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即:(1)规模;(2)边界;(3)开放空间;(4)机构用地;(5)地方商业;(6)内部通路系统3.“小区规划”的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主要思想是把小区作为居住区构成的细胞,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
也不仅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控制,而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它天然干道、或人工的界线(如铁路、河流等)为界。
在这个范围内,把居住建筑、把公共建筑、绿地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道路与四周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区别,公共建筑项目及规模也可以扩大,不仅是日常必需品的供应,而且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解决。
4.城市景象包括的五个要素有: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地标。
第10(三)章城市规划的内容和编制程序1、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什么?答: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根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2.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具体任务是什么?答:(1)确定发展目标。
一般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来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2)合理利用土地。
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种类、使用性质、功能分区、开发强度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和节约城市用地。
(3)组合空间布局。
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
(4)安排建设部署。
要制定中、长期发行咱目标,近期建设目标相和当前建设项目的安排。
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使近、远期目标相结合。
第二讲篇 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一、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
首先,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一些大的地貌单元,如平原、山地、高原 等完整地分布,他们往往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 域来。
其次,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中原。
第三,凡后期扩散的区域在空间规模上都要比文明源 地区大一些。 第四,这种区域规模自国家中央向边缘扩大的格局在 我国与民族地区的分布格局相一致。
4.经济区划的分级系统和类型
由于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有层次之分,经济区也有等 级的差异。各国经济区分级系统的确定依据各自地 域范围的大小、地区自然和经济等条件的差异以及 经济发展水平而定。根据划分经济区的目的和内容 可分为综合经济区划和部门经济区划两大类。综合 经济区划简称经济区划,是为国民经济整体服务的。 部门经济区划则分别为各个生产部门服务。如工业 区划、农业区划、交通运输区划等。为了更具体地 指导部门生产布局,在部门经济区划内部又有综合 部门经济区划和单项部门经济区划之分,如农业区 划中就有综合农业区划和单项作物区划(粮食生产 区划、棉花生产区划、油料生产区划等)之分。
苏联在其国内进行的经济区划有着一定的客 观原因
苏联的标准的州级单位一般的土地规模只有几 十万平方千米,相对于其2200多万平方千米的 国土来说,规模和数量都不够用。而部分边疆 区、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面积虽达一百万, 甚至几百万平方千米,但却不能独立管理。所 以苏联可以把多种行政区域归并在一起,组成 十几个、二十几个“基本经济区”来统一管理。
从经济区域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 出,它主要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
1. 经济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各区域有自己独特的经济活动, 并且这些活动是不依附于其他区域的资源,具有独特的活动规 律。
2. 内部经济相互联系密切,并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是生产、流通、分配等可以自成体系的经济综合体。 3. 它在更高一级的经济区域中具有特定的功能。如,为 其他区域提供能源或资源(山西);为其他区域提供工业品和 高级服务(上海);为其他地区提供农产品的农业区等 4. 经济区域中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周围有 广大的农村和中小城镇作为其依托。中小等级的经济区域 可能只有一个占据统领和核心地位的中心城市,大规模的经济 区域可以有几个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作业1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
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
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城市经济学完整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1.城市经济的内涵内涵: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城市经济学的含义产生:城市经济学应城市问题而生。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
R。
汤姆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含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3.决定城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1、经济动因: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2、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习俗机制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4.熟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及应用分析比较经济:比较优势的存在使贸易交换得以出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促使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则最终组成大城市的诞生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4.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6.聚集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与正反馈效应7.聚集的类型、聚集经济效应聚集类型:①按指向性集聚分:a.同向多产业部门集聚b.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c.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②按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分a.纵向经济联系集聚: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
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聚集经济效应:①近邻效应②分工效应③结构效应④规模效应⑤洼地效应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B.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C.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D.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9.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2.产业结构的变化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将,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空间结构(PPT 60页)
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 勒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 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 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能的“孤立国”方 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国家是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系,利 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 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 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 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如把城市视为一个大圆他认为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通常呈扇瓣状从圆心中心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放射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其用地逐步形成一个从市中心向外放射出去的扇形区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扇形它可左右隆起
• 城市经济学
第四章 城市空间结构
本章将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概念、 基础理论、典型模式和影响城市空间结 构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讨论我国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 济因素,概括了各个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 及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显示出的继承 性、综合性、动态性、内聚性、扩展性等 特征说明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因素的复杂 性和多元性。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因素要 属政府行为、土地价格、社会结构及人文 类型等因素。
一、政府行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是在农业区位论、工 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 展起来。
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 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 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 择。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 创,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 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系统地建 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区 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
人文地理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1.同城效应【答案】同堿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
同堿效应,意思与“同城化”相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局势下城市间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
2.白兰士【答案】维达尔白兰士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在他的倡导下,法囯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
白兰士认为,自然环境提供了可能性的范围,而人类在创造他们的居住地的时候,则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凭借自身的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3.边缘城市【答案】边缘城市是指受本省中心或省会堿市辐射较小的城市。
德囯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提出的"边缘城市”概念。
城市形态从单核心格局向多核心、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及城市核心区在扩散中出现新集聚的过程中,在郊区发展起来的兼具商业、就业与居住等职能的综合功能中心,这成为了”边缘城市”理论的原型。
4.城市化【答案】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④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5.适度人口【答案】适度人口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学技术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的学说。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口理论,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奠基者是英国经济学家E·坎南,1888年,他在《初等政治经济学》中认为“适度人口”是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规模:最初确定“适度人口”概念的是瑞典经济学家K·维克塞尔,他在《论适度人口》中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有其适度的人口规模、合适的人口密度,绝不能使人口规模超过该国的农业资源及它所能提供食物的综合能力,一国的人口增长应与它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 )“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 “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 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霉观郵济规律办事。
2) “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城市经济空间
城市经济空间理论
城市经济空间理论是对经济空间状 态的科学总结与描述。
通过对城市经济空间理论演变过程 的研究,不仅可以探寻该理论发展 的起源和轨迹,而且对调整现代城 市空间,使其更符合未来城市的发 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城市经济空间理论起源
理论起源
城市经济空间的理论是在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中心地理论 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和 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农业活动在不 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择。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创,他 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 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因地制宜根据地域 差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 系统地建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 区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
而且关系到城市能取得多大的外部聚集经济效 益和产生多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甚至对一座 城市的兴衰存亡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构筑和完善良好的城市经济空间是城市 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
主要理论内容
1、城市经济空间理论 2、城市经济空间的区位及构成 3、城市经济空间布局和效益 4、调整和优化我国城市经济空间格局的思路
但杜能毕竟是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艰苦工作, 其理论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 别是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杜能学说的 意义在于为配置城市郊区(腹地)产业、合 理利用土地,使之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及为促 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构思。
2、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是指研究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和优化 的理论。即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组合怎样在一 定区域内合理分布从而获得最好效益的理论。
公共科考试:2021社区治理真题模拟及答案(4)
公共科考试:2021社区治理真题模拟及答案(4)1、社区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
(单选题)A. 人口B. 地域C. 社会互动D. 乡村试题答案:B2、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居民委员会六项任务中,第四项工作任务是()。
(单选题)A. 协助维护社会治安B. 开展民间调节工作C. 进行法制教育D.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试题答案:B3、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
(单选题)A. 功能派B. 发展心理学C. 系统论D. 控制论试题答案:C4、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通过()选举产生。
(多选题)A. 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直接B. 每居民户派代表C. 居民小组推选代表D. 全体居民试题答案:A,B,C5、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是()。
(单选题)A. 社区B. 城市C. 国家D. 乡村试题答案:A6、全球化首先是指()。
(单选题)A. 政治全球化B. 经济全球化C. 军事全球化D. 社会和文化全球化试题答案:B7、根据1993年14部委文件,城市社区服务应该坚持的性质宗旨是()。
(单选题)A. 福利性为目的,经营性为手段B. 福利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并重C. 市场为导向、营利为核心D. 需求为导向、福利为核心试题答案:A8、德国社会学家()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单选题)A. 腾尼斯B. 迪尔凯姆C. 韦伯D. 帕森斯试题答案:A9、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的标志是()。
(单选题)A. 1987年武汉工作会议B. 1993年14部委颁发的加快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C. 1995年民政部颁发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D. 1999年民政部开展全国26个社区建设试验城区试点试题答案:B10、社会环境主要包括()。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
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1)关联性。
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
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
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艾萨德的《区域分析方法》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五.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六.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
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
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
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1-12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⑤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中心地提供的职能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 中心性 ( centrality ) 与中心地等级 根据中心地所执行职能的数量,也就可以把中 心地划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①中心地等级越高, 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 ②高级的 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 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 ③中心地的 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服 务范围也就越大
1958年
公式:∑ Iij = ∑ PiPj 设:Vi = ∑ Iij Dijb
+ PiPi Diib
Pi
则:Vi =∑ Pj
Dijb
+ Pi
Diib
其中:Vi 为i城市的总潜能;
Dii 为i城市地域面积的平均半径;
其他符号与引力模式中的符号意义相同
美国人口潜力图
• 五、城市空间扩散 • 1、空间扩散的基本概念 • 传染扩散 • 等级扩散 • 重新区位扩散 • 2、空间扩散的研究状况 • 阻力作用 • 障碍的作用
• 第三节 核心与边缘理论 • 一、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 均衡增长论 纳克斯(R.Nurkse)。恶性循环,供给
方面:低的储蓄能力,引起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 下,导致供给水平低,进而又影响储蓄能力,引起资 本不足……如此循环不断。需求方面:由于购买力低, 缺乏投资诱因,部分地造成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 下,导致收入少,购买力低……如此循环不息。 • 不均衡增长 赫希曼(A.O.Hirschman)。有些落后 国家之所以落后,错误的投资策略。他认为,对不发 达国家来说,多部门的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 实的。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 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 • 不发达国家的资金有限,效果小,而且还会互相抵消。 因此,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 门,通过横向水平关联效应,吸引相同产业的发展和 集中;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利用主导部门的产品发展 再加工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诱发原材料生产, 扩大经济效果。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第一章概论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2)建筑学解释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4)统计学解释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8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
• 经济类型区的地域范围可大可小,可以连成 一片,也可以互不衔接,交错分布在全国各 地。有的类型区覆盖全部国土,如我国按经 济发展水平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也有的类型区只分布在局部地区,如我国的 经济特区主要分布在深圳、珠海、汕头、厦 门和海南岛等少数地方。
部门经济区
• 部门经济区是指由某个经济部门的相关组织在一 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所形成的经济区。 • 部门经济区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生产、经营特征 的一致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生产和经营方面的 联系或类似。一般来说,部门经济区的资源基础 和发展条件基本相同,内部面临的发展问题也大 体相似。
经济地域综合体组成要素
• 经营性要素——主导专业化部门,是综合体的核心。
• 关联性要素——与专业化部门有直接的投入或产出联
系的部门。 • 依附性要素——利用专业化部门的废料为原料的部门。 • 基础性要素——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 施以及结构性设施。 •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经济地域综合体结构形成的基本 原则。
• 区内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经济中心,通常为区内的综 合性大城市或城市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 增长极的功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头羊,通过它 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把各地区(它们的吸 引腹地)连接成一体,构成空间体系。 • 每个经济区都有一定的地理界限,有相当范围的地 域作为其发育、成熟的必要场所,即腹地范围。 • 经济区的形成以经济联系为前提,经济中心与腹地 之间,各个产业部门之间,通过区内的各种交通、 通信网络和组织联系构成了复杂的经济网络,这个 网络在区内传输着各种资源、要素,为经济活动的 开展创造条件。 • 因此,综合经济区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内部联 系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组织水平。
3.多层次性 • 就同类经济区而言,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等级,每 个上一级经济区是若干个下一级经济区的有机集合, 反映出它们之间在规模、经济活动内部方面的差异 和纵向联系。同类同层次的经济区之间规模大体相 当、空间上相对排斥、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4.开放性 • 经济区不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通过 复杂的物质流、信息流、人流与其他经济区保持密 切联系。也只有在对外的开放联系中经济区才能体 现自己的地位和功能。 5.动态性 • 经济区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 会生产地域分工的演变,经济区经历着量的积累和 质的飞跃。前者表现为地区经济特征的相对稳定, 后者导致区域范围和区内经济结构的变化。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1.结合材料,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四个基本特性。
(区域认知)2.运用资料,正确理解划分区域的指标和区域空间尺度大小。
(区域认知)3.通过资料,掌握四种区域类型及其特征。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区域的特征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一定的① 空间范围。
2.区域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含义特征区域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② 相互作用、③ 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包括④ 地质地貌、⑤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要素包括⑥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区域差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⑦ 特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是⑧ 绝对的,而区域之间的共性则是⑨ 相对的区域开放性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⑩ 联系现代社会,区域的⑪开放性不断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广泛区域动态性区域的⑫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区域种类日益丰富,区域的范围和边界亦可随之发生变化易混辨析区域基本特性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和联系。
二者在含义、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
特别提醒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性、区域开放性和区域动态性四者之间的关系(1)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和动态性;而开放性、动态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
所以,区域的四个特性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
一般而言,区域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征上存在的⑬高度相关性。
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第2页区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通达指数;遍在原料:局地原料;原料指数;区位重量;一、名词解释题 (1)第2页 (1)二、问答题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6)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6)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 (6)区位因子的演变 (6)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6)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 (6)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 (7)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 (7)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8)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8)(1)胡佛把运费分成场站作业费和线路运输费,认为在中转场站布局可以节约运费; (8)(2)不同运输方式适宜的运输距离不同,按照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可以通过选择运输方式降低运费; (8)(3)送达价格是采掘费和运费之和,送达价格相等之处是相临两企业的边界。
边界线与运费倾斜线相切的点是市场的最佳规模。
(8)(4)企业一般应布局于区位三角形的顶点。
(8)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8)(1)理论前提: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小交通费;相同的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中心地职能在统一的中心地集聚。
(8)市场区的从属关系和中心地数量的从属关系; (8)(3)三原则的适用条件 (8)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 (8)(1)由基础聚落形成的蜂窝状六边行 (8)(2)门槛值不同的商品,需求相应数量的基础聚落作为其市场区; (8)(3)在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形成疏密相间的中心地分布格局的经济景观。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七章区域系统理论
第二节 区域的基本特征:4个
一、区域的物质性
从哲学上讲,区域是空间的范畴,是空间 的一部分,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区域大体上可以分成自然区(如综合自然 区、地貌区、黄土高原地区 )、社会经济 区(如行政区、军事区、经济区、宗教区、 文化区 )和自然技术社会过渡型区(如技 术经济区、作物果树适宜栽培区、疾病医 疗地理区、供暖区等)三类
国界不可侵犯。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界线也要认真勘定。
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屏障是行政界线的重要类型。
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划分行政界线时大都采用几何直线法。
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以北纬49°为界;美国阿拉斯加州与加拿 大以西经141°为界;埃及与利比亚以东经25°为界;埃及与 苏丹以北纬22°为界;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几内亚 岛上以东经141°为界;智利与阿根廷在火地岛上以西经 30°56′为界。北美和澳大利亚的不少州界也采用几何直线法。
三、边界优势——三个优势
1、边境地理梯度较大
在自然方面,海陆边界、山地和平原边界、大气锋面、地质断层 线是沉积、剥蚀、气流活动最活跃的一线。
在国际贸易上,地理梯度和势能相当于经济上的互补性,是开展 国际贸易的基础。
在旅游上,地理梯度和势能带来奇异风光,是猎奇旅游的上好去 处。我国边境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民俗民族文化景观构成旅游 景点的富集带。
2、边境两重性与和平趋势:军事作用和经济、文化作用。 在经济领域出现两个新现象:
一是涌现大批跨国经营的候鸟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廉价 的原料,选择劳动力相对低廉处加工,到售价最高处推销。
二是区域性集团加强。这两个新现象都加强边境的经济和文不但为相邻地区服务,而且为邻国过境和整个国际贸易 服务。内陆国家开辟出海通道,交替采用武力与和平两种手段。 在和平趋势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协商借道是内陆国家走向大洋的 主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是指在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商业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信息等方面都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城市。
2、腹地
腹地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城市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起着主导作用的地域。
3、经济联系
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城市经济区形成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经济区构成的主要内容,中心城市、腹地范围和空间通道都是经济联系的表现形式。
4、空间通道
空间通道是城市经济区形成的支撑系统,城市与腹地之间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必须依托一定的空间通道网才能得以实现。
空间通道网与经济联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广州陶粒厂广东陶粒厂 编辑:ejdnc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