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_省略_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_吴兴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1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5No.12015年1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an.2015

收稿日期:2014-02-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2CMZ033)。作者简介:吴兴帜,男,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文化遗产。E -mail :wxz122602@163.com

①现象环境扩展了普通的环境概念,使之包括自然现象、文化环境以及人类活动改变或创造的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s )。行为环境是指由存在于现象环境之中并通过人类价值准则筛选传承的社会和文化事实所构成的环境。参见Krik ,W.1963,Problems of geography .Geography ,48:357-371.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研究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

吴兴帜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要:节庆遗产的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消费社会中文化旅游的主要对象,但旅游者的消费诉求

和东道主原生性文化过程因时空错位,节庆遗产在旅游消费中出现“度日如年”式的天天节日。从遗产的属性出发,以“分类”作为认识论,以“东道主”为本体论,探讨在文化旅游的情境中,如何对节庆遗产进行活态性的保护传承。

关键词:文化旅游;节庆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傣族;泼水节中图分类号:F5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5)01-

0024-05民族节庆是指特定的人群共同体根据岁时节令、

宗教祭祀、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的纪念、郊游娱乐等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群共同体的文化要素,并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点,从而成为那些在旅游实践中寻找

“差异性”的游客趋之若鹜的消费对象。当节庆文化在消费社会中转化为“人文资源”时,节庆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努

力在使其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文化的延续;节庆文化资源的利用者则按照商品和市场的规律性进行文化的贩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在消费社会中进行利益的协调,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民族节庆作为人群共同体的集体性实践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的集体认知系统,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群众性、地域性、娱乐性、社会性、参与性、神圣性等文化

特点。在现代的遗产运动中,民族节庆从“现象环境”(phenomenal environment )进入“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 )①,成为具有某种头衔的“遗产”,并借助于现代传媒工具,在主流文化的受众中成为独具特色的“异文化”,从而成为文化旅游消费的“吸引物”,在“我者”与“他者”身份的差异性建构中,甚至成为了地方社会的“标识”。但是,此类符号在旅游情境中,只能

是原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物标志”,而非“景物”本身。在旅游情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Dean

MacCannell 所说的“舞台真实”。之所以说是舞台真实,其根本性的问题是违背了民族节庆文化的属性,突

出的民族节庆遗产消费案例是傣族的泼水节。

一、傣族泼水节的原生性文化过程傣族传统民族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众多节目,最有傣族民族特色的节日是“泼水节”,即傣历

新年,傣语称为“桑干比迈”、“楞火桑干”,即六月新年。泼水节于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2年4月、2013年4月,笔者两次深入西双版纳傣族园进行调查。傣族园位于勐罕镇(橄榄坝),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5个傣族自然村寨组成,村民340户,

1638人。傣族园区的泼水节分为“原生性”的泼水节和“表演性”的泼水节。原生性泼水节是

指存在于傣族人群共同体日常生活中,按照节日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开展的节庆活动。表演性泼水节是指傣族园旅游公司为了满足旅游者需要而进行的舞台化表演的泼水节。根据傣族的历法推算,泼水节的时间一般为公历4月中旬,各地的具体时间没有统一。2013年,橄榄坝泼水节在4月15-17日举行,主要包括挑沙、堆沙、浴佛、赕佛、游街、赛龙舟、放高升、祈福、赶摆、选美、泼水等活动。

2013年4月15日下午5点左右,傣族园傣民各家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均到澜沧江江边去挑沙,并在沙上放12颗白色的小砾石。挑回来的沙子堆放到寺庙里专门堆放沙子的白铁皮做成的原型围栏中,白色砾石放置围栏外部。傣民对挑沙行为解释为:“可以进行许愿,保佑家人的平安幸福”。另外,在挑沙的同时,每户人家都从澜沧江里带回一瓶水以备第二天的赕佛之用。挑沙、堆沙之行为,人们赋之意义是许愿,处理的是世俗之事。而世俗之愿的实现具有延迟性,是在未来生活中逐渐显现的事项,在这个过程中的祭祀牺牲就是沙和水。澜沧江的水与沙对于生活在澜沧江边的人们来说,是其生活、生产中的必备物质,他们以世俗社会中的重要物质来交换佛在未来某一时刻给予的恩赐,以消除灾祸,获取平安幸福。

2013年4月16日,是一个神圣与世俗同存的日子。这一天既不属于过去的一年,也不属于新的一年,傣族人需要处理天、地、人的三重关系。赕佛(即供佛)是这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傣族园赕佛的当日,每户人家准备两份贡品:一份包括牛肉、水果、功德钱、生活用品、蜡条等供佛祖享用。一份包括很少的水果、糕点等,这份是丢放在寺庙外面的沙堆旁,供鬼魂享用。赕佛仪式由寨老与僧人共同操持,寨老在仪式过程中起引导与操控作用;僧人念经祈福,起到人神沟通的媒介作用。人们通过对佛祖的“施予牺牲”,期盼佛祖在生活中能够佑其平安,同时期盼佛祖能够赶走鬼怪,拴住灵魂,在来年中祛病消灾。在人们处理好人与神、鬼的关系之后,节庆中人与人之间娱乐活动就成为主要环节。由勐罕镇统一组织的游街、选美等活动于赕佛后在镇上的主干街道进行,赛龙舟、放高升在澜沧江举行。

2013年4月17日,勐罕镇主要活动有祈福、赶摆、泼水活动等。祈福是指在傣族新年中,由寺庙的僧人为世俗的百姓诵经、洒水,以祈求一年的平安,傣族园的祈福活动在勐罕镇的广场举行。“摆”是傣族的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泼水节期间的赶摆为傣族村寨的商贸、游街、歌舞、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活动。泼水是指在节日中,人们相互泼洒纯洁之水,相互祝福。即使是疯狂的泼水,当地人们也遵守着三条原则:孩子不泼、老人不泼、僧人不泼。“泼水”在勐罕镇和傣族园都是从17日中午开始。在此之前是没有人泼水的,即使在傣族园,人们也只能在傣族园旅游公司的泼水广场才能泼水,而村寨里没有人随便泼水。从村寨居民的泼水行为来看,泼水在娱乐的同时,缓解了社会的张力,其打破了男与女、熟悉与陌生、神圣与世俗、尊贵与卑微之间的二元结构。

二、傣族泼水节的文化遗产属性及其保护与传承

傣族泼水节是傣族人群共同体在处理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集体性节庆活动。其原生性主体自然是傣族人群共同体,而在现代遗产运动中,遗产的主体都有一个从“私”到“公”的让渡[1],由地方性向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渡,遗产主体的“公共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遗产原生性主体的“边缘化”,导致对遗产的解释权、接近权、收益权的剥离和对遗产存在的时间、空间的改造。

傣族泼水节核心要素为两个部分,即娱神、娱人。娱神主要是对释迦摩尼佛祖的供奉,处理人们心灵的问题。娱人主要是村民之间的身体实践,处理村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问题。围绕这两个核心要素,泼水节展示了傣族的文化体系,其包括南传上座部佛教礼仪、经文、寺庙文化,以及傣族的村落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龙舟文化、高升文化等,集中体现了节庆遗产的整体性属性,其要求遗产在保护传承实践中,按照遗产整体性要求,对遗产的每个构成要素进行保护传承。当遗产的原生性主体发生让渡时,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传承在文化旅游背景中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阉割。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群共同体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即使是同一人群共同体的同一节庆文化,也会存在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不一致。傣族的泼水节也不例外,2013年的傣族泼水节,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时间为4月14-16日,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时间为4月15-17日。从活动内容安排上来说,西双版纳勐腊县4月14日进行赛龙舟,15日进行浴佛、游街和泼水活动,16-28日县属各乡镇赶摆。傣族园则是15日挑沙、堆沙和浴佛,16日赕佛、放高升、赛龙舟、游街、选美,17日祈福、赶摆和泼水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泼水节的内容逐渐增加,如景洪市2013年开始,就举行大规模的澜沧江取水仪式。同时,由于受傣族文化的影响,与傣族杂居的布朗、阿昌、德昂等民族也过泼水节,丰富了泼水节的多样性。

节庆遗产从其发生、发展、延续的内在规律性来看,活态性与原真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关乎以下几个要素的:(1)遗产所属人群共同体;(2)遗产存在的时间与空间;(3)遗产自我展现的完整性;(4)遗产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2]。泼水节的主体应该是地方的傣族人群共同体。泼水节活动的时间应该是根据傣族的历法推算的日子,空间应该是傣族人群共同体生活的村寨。泼水节的文化构成应该是上述各种要素的综合

第35卷吴兴帜: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