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颁布30年(一):买不来一个装备制造强国

30年前,在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林宗棠等老同志建议下,国务院于1983年7月12日颁布了《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又称“110号文件”)。同时,成立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在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在国务院各综合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了机械、电力、冶金、石化、铁道、交通、水利、纺织等10多个部门,对核电、三峡水利枢纽、大型火电、超高压输变电、大型露天矿、大型冶金、大型乙烯、大型化肥、大型煤化工、沙漠及海上石油钻采、北煤南运等重大工程所需关键设备进行攻关,拉开了跨部门大协作、共同搞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的序幕。

30年后,依托“三峡水电枢纽工程成套设备”的研制,我们从只能设计制造32万千瓦水电机组,到一跃而能全部国产化制造70万千瓦特大型水电机组,从只能担当三峡工程机组制造的“配角”,到成为右岸机组独立承包商,国内装备制造企业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依托“年产三十万吨乙烯成套设备”的研制,我们从三十万吨到百万吨乙烯,整个机组实现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安装、自主开车。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成功打破国际巨擘技术垄断。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大型火力发电成套设备、超高压交流和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宝山钢铁总厂第二期工程成套设备等等项目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30年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0年来,“谁来装备中国”、“谁来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国产装备大游行”等一系列问题一直伴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在“买与干”、“国产化与自主化”、“自主创新是馅饼还是陷阱”的博弈中,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负重前行。

沈鼓集团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台百万吨乙烯三机(丙烯压缩机、乙烯压缩机和裂解气

压缩机组)

制造强则中国强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常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是“国产化”的首次提出,也几乎可以说是一直困扰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时追问自己——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从1953到1957年,中国实施了第一个国民经济5年计划,这是新中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其间,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军工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近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以“156项”为重点的工业项目建设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使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为此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项目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目前中国许多重要装备制造企业的基础。比如哈电集团、一汽集团、沈阳机床、哈量、武重、洛拖、洛轴、西电集团、中信重工、中国一重、湘潭电机、中国北车(长春客车厂)、上海电气等。今天,他们都成为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主力军。

1960年7月,中苏关系破裂。此后,前苏联全面毁约停援,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装备工业发展遭遇严重困难,中国高层决策依靠自己力量发展尖端技术,通过攻关和突破核心技术,自主研制先进装备。实际上,当时“国产化”的主要任务在于消化和吸收苏联技术,使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产业能够摆脱对苏联的技术依赖。

原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在《国事述忆》中表示,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经济工作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掀起了自50年代从苏联、东欧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装备之后,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高潮。这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解决中国“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促进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建立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以至对后来的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率先开拓的作用。

这一时期我国的外汇储备比较多,发展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国家计委开始接连提出从国外进口先进的大型成套设备以武装我国工业的计划和方案。

1973年1月2日,国家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了总结和统一规划,在今后三到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即“四三方案”,初步提出进口43亿美元的方案,即大化肥设备13套,大化纤设备4套,石油化工设备3套,综合采煤机组43 套,10个烷基苯厂,3个大电站,武钢一米七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大型项目。

这次大规模技术引进,按可比黄金价格计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七八百亿美元。此时,“买一个现代化”与“干一个现代化”的博弈正式开始。

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研制的世界首台特高压交流1000兆伏安、1000千伏变压器谁来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技术要更新、要赶超世界先进,有以下几条路可走:一是进口外国的机器、电子设备和其他高科技产品,这个方法很简单,但不保险;二是走国产化的道路,这相对来说要困难一些,但是是可行的;三是搞技术改造,这很困难;最后一条路就是闭门造车,完全靠自己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这在实践上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中国掀起了新的一轮国产化运动。

1983年某日,时任国家机械工业部部长的林宗棠与国务院领导一起出差。期间,林宗棠重点汇报了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情况,内容之一就是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问题。当时重点建设工程所需的成套设备大部分依靠进口,为改变这个局面,林宗棠建议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并成立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

7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又称“110号文件”),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一方面要对现有企业有计划地积极地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要加快重点建设,用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装备武装新建和扩建的企业”。并特别强调“对这一工作稍有忽视,必将贻误大事”。

同时,成立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由李鹏、吕东、黄毅诚、周建男、高扬文、李东冶、秦仲达、江泽民、赵东宛、马捷、魏玉明、赵庆夫、陈锦华、林宗棠等同志组成。吕东任组长,李鹏任顾问,黄毅诚、周建男任副组长,并请沈鸿、徐弛为技术顾问。领导小组还可聘请若干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国务院责成领导小组全权处理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中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