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复兴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

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

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

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

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

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

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

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乡村建筑传统与革新的探索

乡村建筑传统与革新的探索

传统 乡村 建筑消逝的问题需从两方 面来探讨 , 第一方面 ,
传统 的乡村建 筑被在新的建设 中被大量拆除 。为 了解决城 乡
发展不平衡 的矛盾 , 城市 不断 向外 扩建 和 乡村 的城镇 化的建
设, 都将乡村基础设施 的配套 建设 列为重点 , 中建筑 的建设 其 占有着重要 角色 。然而这形 成 了乡村城 镇化 的发展趋 势 , 使
城市 化倾 向, 求新求洋 , 没有 考虑 民族文化传 承问题 , 造成 乡 村、 民族 、 历史 、 地域特色 的全面丧失 。 与此 同时 , 在乡镇 的发 展的规划 上 的对传 统建筑 保护 的 忽视 , 以及村 民求新求异 的 自建房 也使得原 有的特色 建筑风 格消失殚尽 。随着农村 经济 的繁荣 , 为乡村 主体 的农 民富 作
流于形式 上 的模 仿 , 缺少 考究 , 能够 做 到对 传 统 的传 承 。 不 仿, 自然不 比原本 的来 的真实 。文 中所提到的仿古建筑 , 乡 在
村, 多数处 于原有遗迹 的旅游 景点之 中 , 比起 传统建筑 而言 ,

历史 文化 价值的传统乡村建筑在乡村 的改造 、 规划过程 中, 无 声无 息地 消逝了 。传统乡 村建筑 的消逝 , 不仅 是散 落在 民间 建筑 中的传统 风格的“ 隐去” 也是一段段历 史“ , 断壁” 消亡 , 更
于我 国各地 区气候 、 地理 环境差异较 大 , 反映在建筑 环保 、 节 能设计要求也应侧重面不尽相 同: 例如 : 在北方 的建 筑应 注重
在中国乡村传统生活 中, 以传 统的乡 土性社会 为基本 是 特点的 。费孝通先生曾用“ 熟人 社会” 形容 之 , 并指 出 :乡 土 “ 社会 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 们活动范围有 地 域上 的限制 , 区域间接触较少 , 在 生活 隔离 , 自保持着孤立 各 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 会在地方性 的限制下成 了生于斯 、 于 死 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 乡……这是一个 ‘ 悉, 熟 的社 会, 没有 陌生人 的社会 。在这种熟人社会 当中, ” 社会结构 的基 本格局是“ 差序格局” 。因此 , 这样 的社会 模式对 于新 乡村建 设是仍需要借鉴的 。一方面 , 社会 的发展给 予 了现代 乡村不 同以往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 命 。另一 方面 , 发展 中的乡镇在

青田范式: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

青田范式: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
族群 并唤起 族人 , 对 青 田 发 展 将 产 生 重 要
会形 念 , 建 奇丰富 多彩的 “ 乡 村 共 同体 ” 社 了 解 青 田的 特 殊 性 存 在 , 尽 快 洗 刷 被 常 识
会, 以 期 使 乡 村 走 出 困 境 并 有 效 解 决 现 实
问 题
化 或 刻 板 化 了 的 对 乡 村 认 知 。 更 需 警 惕 的 接 ( 图0 2) 。 今 日宗 祠 复 兴 也 是 借 助 传 统
是 , 我 们 往 往 会 有 意 无 意 地 携 带 对 现 代 化 的不满 , 别 有 风 味 地 酝 酿 出 一 种 或 几 种 对 乡 村 社 会 危 机 的 自 我 想 象 。 而 这 种 发 自 主
关键 词 : 青 田, 乡村 文 明 : 复兴 衬 会 形 态
我 们 在 对 浙 江 青 田 地 方 性 知 识 尊 重 的
观 愤 懑 的 想 象 常 常 会 遮 蔽 掉 乡村 的 历 史 真 影 响 。
基 础 卜. 在 追 寻 青 田文 化 脉 络 的线 索 中 , 在 相 和 多 种 文 化 可 能 性 存 在 , 漠 视 了 对 于 青 2 、 青 藜 书 院— — 人 与 圣 贤 的 关 系— — ( 耕 思 考 与今 地 方 性 知 识 的 尊 重 和 青 田 乡 村 的 特 殊 读 传 家 )
田范 式 的 思 考 和 建 构 , 希 望 以 此 来 构 建 中
性 , 随 之 也 会 漠 视 青 田 自 身 逻 辑 中 的 能 动
青 黎 书 院 是 青 田村 塾 , 是 青 田 传 统 乡
国 乡村 文 明 的 复 兴 路 径 。 这 九 条 青 田 范 式 性 与 创 生 力 。 还 要 注 意 到 青 田社 会 在 变 化 村 教 育 的 重 要 遗 存 , 也 是 中 国传 统 乡 村 特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范勇;袁赟;王林申;马明春【摘要】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6页(P96-101)【关键词】乡村聚落;城镇化;重塑;再生【作者】范勇;袁赟;王林申;马明春【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0 引言乡村聚落是乡村的自然本底和独有的人文风情在时间轨迹下慢慢生长出来的,其经过悠久历史所形成的良好社会形态和历史遗存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是滋养人类和自然和睦相处文化道德的土壤。

然而,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不断受到过度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影响,走上了异化以致衰败的道路,曾经如星汉般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许多乡村消失了。

据统计,在2000年至2015年短短的15年时间里,我国的乡村数量从370万个减少到260万个,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每天平均有200个村子消失了[1]。

建筑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建筑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建筑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建筑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建筑不仅仅是房屋和设施的简单搭建,它更是乡村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建筑反映了乡村的文化传承。

乡村建筑往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比如,在一些古老的村落中,传统的四合院、土楼等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更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

这些建筑的布局、结构和装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许多乡村盲目追求城市化的建筑风格,导致传统建筑遭到破坏,乡村文化也随之逐渐流失。

因此,在乡村振兴中,我们应当重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让这些古老的建筑继续见证乡村的发展,传承乡村的文化。

建筑影响着乡村的经济发展。

一方面,具有特色的乡村建筑可以发展旅游业。

一些乡村凭借独特的建筑风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比如,一些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因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宁静的乡村氛围,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景点。

另一方面,合理规划和建设的现代建筑可以为乡村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例如,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厂、电商服务中心等建筑的建设,能够提高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

建筑对乡村的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建筑环境能够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住宅可以让村民住得更加舒适;便捷的交通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建筑如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可以满足村民的教育、医疗和文化需求,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同时,建筑的规划和布局还能够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合理设计的村落布局可以营造出和谐的邻里氛围,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

然而,当前乡村建筑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建筑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

一些乡村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导致建筑布局混乱,土地资源浪费。

浅谈川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浅谈川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浅谈川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当今这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现代化速度越来越快。

但也造成农村人口持续下降,一些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过程中呈现“空心化”,逐步走向消亡。

加之由于缺乏资金和乱搭乱建等种种原因,古民居保存现状令人堪忧。

伴随国家“美丽乡村”的号召,各地积极响应,但保护更新的方式并不都科学。

一些开发商打着乡村旅游旗帜对传统村落进行不合时宜的旅游规划或过度开发,使一些传统村落失去真实性。

川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历史悠久且地域性强,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盲目推倒重建实为下下策。

面对新旧建筑的矛盾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冲击,农村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逐步消失,对川南民居进行寻求实际有效的保护更新势在必行。

标签:传统民居;川南民居;改造修缮;保护更新1、川南民居概述川南地区指的是成都平原以南,沱江中下游、南边岷江下游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湿润寒冷,气候湿润。

川南民居多依地势而建,靠山临水,选址结合风水和封建玄理来定,富有迷信色彩。

穿斗式是川南民居的典型特征,用木枋把柱子串连起来,形成结构体系。

民居普遍为合院式布局,但院落较小,为天井式,多为二至三层。

沿中轴线布置若干庭院,不严格要求对称,有序却不死板。

前有大门,中轴线上的主厅主庭院形成建筑中心,之后在两侧布置次要大小庭院和房间,用游廊相连,园子、辅助用房在末端,多和猪圈相连,位于民居下风向,洁污分流,形成主次分明的建筑序列。

川南地区盛产竹木,民居取材于当地材料,多以竹子、青瓦、木材、泥土、青砖、石灰为主。

青瓦屋面之间相互连接,檐口轻薄,小青瓦片片相叠于木楞条上,出檐大且深,减少建筑墙面被雨水冲刷。

墙面为木板壁墙或竹编夹泥墙,竹编夹泥墙是川南地区独特的围护方式,即竹篾夹着生土编制,竹篾韧性很强,与生土结合可达到强度和防潮的双重效果,外刷白色抹灰,配以门窗的深棕色木格栅,整体造型轻盈雅秀。

建筑序列有森严的尊卑之分,分界线一般是主厅的中轴线,“左贵右贱”布局:厅堂左侧为主人和长辈居住,即“贵”;右侧是下人和晚辈居住,为“卑”,礼教严格。

文化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宗祠建筑发展的文献综述——以湖北黄石为例

文化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宗祠建筑发展的文献综述——以湖北黄石为例

文化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宗祠建筑发展的文献综述——以湖北黄石为例1引言黄石,位于湖北东南地区,是古代华夏民族青铜玉器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经秦、汉、两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遗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国家实施民族乡村建筑文化振兴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民族宗祠建筑企业开始高度重视宗祠文化与居民生活空间的谐调发展,黄石市共有13个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名录的传统古村落,这些在古村落中至今遗留下来的有古民居祠堂、古民居等民族建筑文化古迹,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印记和历史文化内涵,是黄石和古民间文化的“博物馆”、历史历史乡村文化的“活化石”。

因而在文化振兴背景下对黄石传统村落宗祠建筑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对黄石传统村落宗祠建筑发展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2宗祠建筑文化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产业振兴也被作为推进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环节的组成一部分。

为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柱与丰富文化内涵滋养。

因此黄石传统文化村落中有宗祠背景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需要与传统文化振兴紧密结合,在充分传承优秀传统宗祠建筑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村落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传统宗祠式建筑很难完全满足我们现代人在生活中的需求,宗祠建筑面临着将被淘汰甚至完全消失的严重困境。

同时由于部分村民缺乏对宗祠文化的了解,为改善生活条件对宗祠建筑随意大拆大改,严重破坏了原生宗祠的文化价值。

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如何维护宗祠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将成为未来传统村落宗祠建筑发展的走势。

3传统村落宗祠格局黄石传统村落建筑中的祠堂建筑作为村落形态格局的主要控制因素。

同时也作为村落组团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高级别的建筑,祠堂往往位于村落最佳风水吉地。

同时作为村落中的核心建筑,宗祠的格局和细部构造也是最高的规格。

传统与现代结合探索乡村建筑设计

传统与现代结合探索乡村建筑设计

传统与现代结合探索乡村建筑设计
乡村建筑设计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领域。

在当今社会,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成为了一种趋势,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保留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赋予建筑更现代的功能和美学。

传统文化的传承
乡村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在设计乡村建筑时,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建筑风格、材料选用等方面体现出来,让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现代科技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在乡村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运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可以提升乡村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度,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生态环保的考量
在探索乡村建筑设计时,生态环保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可以打造更具生态友好性的建筑,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文化创意的融合
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可以为乡村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艺术性的设计手法和创新的空间规划,可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建筑,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乡村建设。

乡村建筑设计的未来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乡村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只有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新理念,才能设计出符合时代潮流、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建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观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对乡村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保留传统文化,还能赋予建筑更多的功能和时代特色,是乡村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其他毕业论文农村建筑变迁下乡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更新

其他毕业论文农村建筑变迁下乡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更新

农村建筑变迁下乡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更新真正适合的建筑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技术之间的紧密关联,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在经历长期的文化封锁、经济落后的生活禁锢后,中国农村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迎来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建筑设计是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

农村建筑的变革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现状,整体提高了农村生活质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无法避免的破坏了当地的乡土环境,造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的现象。

1、乡土建筑综合概述1. 1 乡土建筑的基本信息和内涵乡土建筑是指富有民间特色的传统风土建筑,乡土建筑大多具有浓厚的乡村农家气息。

一般而言,乡土建筑包括居民住宅、当地寺庙、祠堂、酒楼、店铺甚至牌坊、小桥等。

乡土建筑其实就是本地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乡土建筑的形成与当地的发展历史、文化风貌、地形环境、生活方式等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可以认为,乡土建筑就是在当地气息的影响下形成的特色艺术形式,因此,多样化与传统化是乡土建筑的两大显着特征。

由于乡土建筑的特殊性广泛性,对于乡土建筑有着其具体的识别标准。

一般而言,乡土建筑是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承的设计与建造传统工艺建造的,且与当地环境特色可以完美融合,其功能和限制都是由当地需要而决定的[1].1. 2 乡土建筑的外在延伸由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地域辽阔,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形成了每个地域独有的文化思想与精神理念。

因此,乡土建筑在我国分布广泛,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其踪迹,乡土建筑主要以聚落的形式存在,其中一部分如牌坊等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不仅具有历史研究意义也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是不可移动的国家珍宝。

在现代社会中,乡土文化也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因此,在想要完全保留乡土建筑原貌是难以实现的,但是乡土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不能够因为时代变迁而完全失去自己的特色,对于乡土建筑的保护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

传统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

传统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摘要:传统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如何使这些传统建筑在发展的潮流中,既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又能完善和拓展传统民居的使用功能,使其适应现代乡村生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立足传统建筑的相关概念,探讨如何运用设计,实现对该区域传统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唤起人们的乡愁感,强化村民的归属感。

关键词:传统建筑;地域性;改造设计一、传统建筑解析(一)传统建筑的内涵我国传统建筑体系庞杂,内容丰富。

在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原则,将多民族文化中的元素巧妙的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1]。

建筑与自然的融糅,形成半边山水半边城的景象[2]。

乡村传统民居建筑在发展中受到地势、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及当地风俗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乡村民居建筑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传承和记忆着当地人们的生活印记[3]。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是中华民族依势生存的智慧[4]。

(二)保护传统建筑的意义1.传统建筑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地域性文化,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这些地域性文化多种载体中的一种。

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传统的东方美。

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能有效的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5]。

1.传统建筑为现代建筑提供新的灵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使人们对于住房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建筑上体现在从单纯的实用性转变为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统一的格局[8]。

在这个变化中文化内涵的置入就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让其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往往需要借鉴传统建筑文化,让现代建筑传承传统建筑文化[5]。

例如,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借鉴了苏州传统建筑的特点,再结合江南水乡的特点。

山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策略研究

山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策略研究

山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策略研究作者:王静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8期【摘要】农耕时代,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并形成传统村落这一产物,传统村落不仅反映了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是对国家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现代化飞速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不断衰落,甚至出现衰亡的情况。

因此,有效研究和分析如何保护与复兴传统村落显得十分重要。

山西是中国传统村落较多的地区之一,有着形式多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对山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山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价值,探究山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原则,提出积极唤醒村落自身活力、基于村落优势发展农业、合理遵循村民风俗习惯、有效打造村落文化空间等保护与复兴策略。

【关键词】山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8—059—03引言当前,我国通过优化有关法律法规等途径,不断尝试关于传统村落的复兴与保护。

但当前在山西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影响对山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的实际效果。

因此,为更好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发挥山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的优势作用,需要围绕山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策略展开进一步研究。

从而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和复兴效果,使更多人参与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复兴行列中。

一、山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价值其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农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不同农村所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同,而每个传统村落都是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建筑艺术等的重要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村落和周边自然环境的良好关系,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活着的文化,甚至还充分展现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空间记忆,是有着不可再生性的重要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包含我国最大的文化遗产信息量,也是文化信息遗产的最后一块阵地,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更是具备相应的研究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等。

预言30年后的中国乡村

预言30年后的中国乡村

中国城市自1987年—2007年三十年的发展超越了我们儿时的梦想,这种变化已经让几代人被历史淘汰,更多的都市人不认识自己的城市了,很多城市的连司机都必须要有GPS 才能找到游客去的地方。

三十年之后,中国又开始了一轮新的改革,就是2006年—2036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沿着我们30年的改革之路,中国近百年历史走上了复兴的道路。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今天,中国才开始有了一点自尊,这个自尊不会停止,因为中国政府正在着手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

从新农村建设到城乡一体化,农民、农村、农业的富裕才是中国真正复兴的开始。

我们经历了城市改革的30年,今天我们又在见证乡村新农村的未来会是怎么样?……我想再有一个渴望成真的梦想,但还是要先假设一下或者是预言一次,那就是三十年之后的中国乡村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一、空心村为中国乡村带来希望中国乡村逐步变为空心村,年轻人、有文化的人、考大学的和高中生等都奔向城市,去当白领、公务员、做生意、当领导,不管在城市好与不好,他们就是不再回到乡村,因为那里的生活已经不属于他们了。

这就像中国80年代以来逐步扩大的人群流动,开始不受粮票与单位公章的制约,中国的最底层人,小贩小商、街道上的闲散人员、企业中的编外人员等等,他们在无奈中感觉到了某种希望,开始有了新的目标,有了自己的选择,有了自己的价值。

但是人们最担心的是这样一批人能否承担中国的改革大任?但今天的实事却是——物极必反,中国的这些改革成功了。

今天我们不少学者与城市人批评政府的政策,农村有文化的人都奔向城市,相当于再一次剥夺了农村的文化资源,使乡村一天天的更加没有文化和劳动力。

不!这30年中国农村的粮食年年在增产,农村的空心现象并没有让农业减产,新农村建设也进行得轰轰烈烈。

上面的话正好相反,如果真的把农民从城里叫回到乡村,那才是专家与城市人剥削了农民的希望,因为今天农民70%的收入来自城市。

把农民叫回来也可以,问题是他们做什么?所学的知识用在那里?我在想,三十年后,那时再回到乡村土地上的人不是曾经走出去的农民,而是从城市奔向农村的大学生和工人。

中国传统聚落的特征及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聚落的特征及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

117Culture ·History 文化·历史丨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18)04-0117-03 收稿日期 2017-03-29关瑞明 | Guan Ruiming 张帼卿 | Zhang Guoqing中国传统聚落的特征及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nd the Inheritance &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摘 要 聚落是人类最基本的聚居形式,中国传统聚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受到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聚落形态。

该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来阐述中国传统聚落的特征,结合当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从尊重自然环境、保持聚落风貌、提升居住品质、彰显地域文化等方面,探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传统聚落 文化特征 自然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 传承与发展A b strac t Settlement is t he most b a sic form of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process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 C h i n e s 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have been form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al ch a rac ter istic s due to t he i n f luenc e of natural, social a nd cultural factors. We expou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from two aspects of nature and humanity.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 we discuss the in herita nce a 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culture from such aspects as respect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maintaining the style of the settlement, improving the living quality, and highlighting the regional culture.Key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Cultural c h a rac t er i s t ic s, N at u ra l env i ron ment,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一年所居而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基于地域文化景观的中国乡村复兴建设类型分析

基于地域文化景观的中国乡村复兴建设类型分析

规模
知识基础
与自然的关系
大规模———通常是非视
觉尺度
农业经济、商业模式
自然之道
专业知识、地方性知识
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解决
问题
生活方式———社会行为 行为分析、社会研究、实 当地居 民、 房 地 产 开 发 大规模———通常是非视
分析、整体设计
地调研
商、政府
觉尺度
叙事性
历史和信仰———打造地
域文化特色
基于地域文化景观的中国乡村复兴建设类型分析
邓儒思 谢明洋
( 首都师范大学ꎬ北京 100048)
摘 要:在提出中国农村地域文化景观构成的五个主要方面ꎬ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历史与信仰、传统技术与工艺、视觉形式的基
础上ꎬ以类型学视角展开了初步的相关项目研究ꎬ并对应以农业多样性、村社共建、文化叙事、传统技术复兴和设计如画五大类型ꎮ
第 46 卷 第 7 期
邓儒思等:基于地域文化景观的中国乡村复兴建设类型分析
2020 年4 月
件和人文环境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景观的空间特
征ꎬ不同的空间形态适应不同的生产需求如农田、养殖、林
果园等ꎮ 以农业多样性为基础的乡村建设注重挖掘农业生
产力的转型与振兴ꎮ
斯抽取总结了不同方法类别在目标、设计或分析过程、主要
客户等八个维度上所具有的不同特征ꎬ提出了“ 景观” 一词
所概括的六种景观设计方法类型ꎬ其结果为环境设计领域
提供了一种新的类型学研究模式ꎮ 因此ꎬ本文尝试在传统
的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基础上ꎬ抽取不同的维度对中国美
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法进行分类ꎮ 根据上文五个方面
通过类型分析ꎬ设计及决策相关可以深入认识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价值ꎬ帮助决策者和设计

乡村振兴保护农村传统建筑与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保护农村传统建筑与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保护农村传统建筑与乡土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农村传统建筑与乡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传承,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保护农村传统建筑与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首先,保护农村传统建筑与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农村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不仅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还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经济状况、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

保护农村传统建筑可以使人们了解和感受历史的变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其次,保护农村传统建筑与乡土文化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乡村振兴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农村传统建筑和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独特标识,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通过保护农村传统建筑和乡土文化,可以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和增收。

要保护农村传统建筑和乡土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农村传统建筑和乡土文化的认知。

举办相关的讲座、展览和培训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传统建筑的价值和乡土文化的魅力。

此外,开展学校教育,将乡土文化纳入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建筑和乡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其次,加强对农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建立健全建筑保护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对农村传统建筑保护的经济投入。

同时,加强对农村传统建筑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水平,确保保护和修复工作的质量。

此外,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传承人才。

乡土文化传承是保护乡土文化的关键。

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他们学习和传承农村传统建筑和文化技艺。

建立和完善相关机构,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乡村振兴保护工作中。

最后,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建筑与乡土文化的有力手段。

乡村石屋建筑改造方案

乡村石屋建筑改造方案

乡村石屋建筑改造方案乡村石屋建筑改造方案乡村石屋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特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石屋的使用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老化、破损、通风不良、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因此,进行石屋建筑的改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在进行乡村石屋建筑改造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保护文化遗产价值。

乡村石屋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改造工作应尽可能保持原始建筑的风格和特色,避免过度改变。

可以修复破损的石块,保留原始结构和装饰,以体现乡村石屋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二、提升建筑安全。

乡村石屋在经过多年的使用后,可能存在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改造中可以加固地基,修复石块,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此外,应增加防火设施和逃生通道,提高居民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保障。

三、改善室内空间布局。

传统乡村石屋的室内空间布局多为狭小且功能分散。

改造时可以进行内部空间的重新规划,使其更加合理和实用。

例如,可以将几个小房间合并成一个大的开放式空间,增加居住者的舒适度。

四、提高通风和采光条件。

乡村石屋通常缺乏通风和采光设施,导致室内潮湿和通风不畅。

改造时可以在建筑外部增加适当的窗户和通风口,提高室内的通风效果,并加装天窗或大窗户,增加自然光线的进入。

五、改善居住条件。

乡村石屋的厨房和卫生间设施通常比较简陋。

改造时可以升级厨房设备和卫生间设施,提供更舒适和便利的居住条件。

例如,可以安装现代化的厨具和卫浴设备,提供热水供应等。

六、增加环保性能。

乡村石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天然石块,因此具有很好的环保性能。

在改造过程中,可以选择环保材料进行修复和装饰,如使用可再生材料进行隔热和隔音,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等,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

总而言之,乡村石屋建筑的改造既要保持其历史文化价值,又要满足现代人居的需求。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使乡村石屋焕发新的生机,成为适应当代生活的舒适宜居之所。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重生之路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重生之路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重生之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古村落重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古村落作为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由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古村落逐渐衰落,面临着失修、荒废和人口外流的情况。

如何实现古村落的重生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背景、古村落现状和重生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古村落重生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乡村振兴背景乡村振兴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乡村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战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集中,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而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村落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充分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古村落的保护和重生。

古村落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古村落的重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

二、古村落现状当前,我国古村落普遍存在着失修、荒废和人口外流的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到城市工作,导致古村落的人口外流。

古村落的老人居住在家,而年轻人在城市务工,这导致了古村落的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条件较差,以及经济收入较低,导致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古建筑和古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形势严峻。

古村落的传统产业逐渐式微,古村落面临着经济发展困难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村落重生成为了当务之急。

如何让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是当前需要共同努力的工作。

三、古村落重生路径古村落的重生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为背景结合家乡,阐述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特点

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为背景结合家乡,阐述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特点

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为背景结合家乡,阐述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特点
中国北方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和传承北方民居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北方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四合五进院落”的布局,即四面有墙、中央有院的形式。

这种布局能够很好地解决北方气候干燥寒冷的问题,形成自我保护的小区域。

同时,这种布局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封闭式家庭生活模式,强调家庭的隐私和安全。

北方民居建筑的外观也有着独特的风格,主要是以灰色、褐色、白色为主,墙体使用砖石等材料建造,屋顶多采用青瓦或黄土坯顶。

这些外观特点往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景观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生态美。

此外,北方民居建筑还有着其他的特点,比如合理的整体布局,灵活多样的房屋内部空间设计,以及优秀的木雕、石雕等工艺品装饰。

这些设计和装饰都能够展现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

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和传承北方民居建筑,不仅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更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和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农村房子被吐槽丑得千篇一律,什么才是中国式的美丽乡村如何走出中国乡村的审美困境

农村房子被吐槽丑得千篇一律,什么才是中国式的美丽乡村如何走出中国乡村的审美困境

农村房子被吐槽丑得千篇一律,什么才是中国式的美丽乡村如何走出中国乡村的审美困境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乡村审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很多农村家庭过度地追求财富,使得农村房子结构被吐槽丑得千篇一律,其审美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当然,也有一些人在恢复乡村的历史文化,建立更有特色的乡村景观。

中国乡村的美丽源自它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可忽视的是历史性和文化性,比如木制建筑、石雕和民俗文化。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对当今乡村建筑进行改造和改善,让乡村建筑更契合现实情况,展示出真正的中国乡村美丽。

另外,当今乡村的审美也有许多新的标准,比如乡村绿化。

改善乡村的循环再利用,提升乡村的绿化覆盖率,减少空气污染,锻炼自然环境。

保护乡村资源,确保乡村景色秀丽。

改善乡村路网,改善农村的交通状况,强化农村的文化影响,使乡村人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有效的政策也是改变乡村审美的关键,比如发展乡村旅游、坚持文化传承,以及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等。

只有通过改善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才能摆脱审美困境,走出中国乡村的美丽。

生态博物馆的复兴——传统村落保护的新思路

生态博物馆的复兴——传统村落保护的新思路

2020·06一、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中国作为一个传承了五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存在着许多具备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景观,也成为了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时间历史的积淀中,传统村落逐渐完成了文化历史形态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其间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具备着特定的属性价值,勾勒出乡村最原始的生态风貌,包括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街巷肌理和建筑遗产。

然而,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腾飞,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方面乡村并入城区大兴土建,完全改造了旧有的传统村落环境;另一方面农村地区落后的生活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导致了大量本土农民人口流入城市,传统村落的日常维系十分困难。

同时,部分传统村落村民容易存在对比心态,对自己的房屋大修大建,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也在逐渐消失。

从2002年至2010年这8年时间内,我国古村落消失了近100万个。

目前,国内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

一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管理组织体系。

2012年最初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当时的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参与;2015年起,主要由当时的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参与。

二是传统村落的认定和评审制度。

2012年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截至2018年底,中国传统村落已达到6799个。

三是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保障制度。

2014年开始,中央财政便统筹资金分批次给予每村(传统村落)300万元的支持,并对资金使用进行专项督察。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政府也加大了专项资金投入。

四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保障制度。

《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出台,为传统村落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外,部分省市也出台专门的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规章。

五是传统村落的警示和退出制度。

为了保证传统村落名录管理的灵活性和持久性,多部门联合发布有关传统村落警示和退出的规定,对各地开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行必要监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复兴
作者:游洪琼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6年第19期
摘要:目前,我国传统乡村建筑面临遭破坏和可能消亡的困境,在一成不变又缺乏个性、样式单一的水泥建筑面前,我国传统乡村建筑要想找到出路,就必须依靠某些手段进行复兴。

根据我国传统乡村建筑目前的发展情况,提出一条复兴之路,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用艺术修复乡村。

关键词:乡村建筑;建筑复兴;艺术修复;乡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6.19.032
乡村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乡村建筑是乡村文化的一种体现,所以,要想建立和发展良好的、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文化,就不能无视我国传统乡村建筑面临发展和消亡困境的情况,而是要试图去修复它。

在建筑中引入艺术手段是逐渐兴起的一种新文化建构方式,而本文的观点是艺术的运用不但能修复残破、混乱的乡村现状,还能推动我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复兴。

1 艺术修复乡村的目的
乡村建筑正在走向落寞,而建筑是文化的表现符号之一,要想挽救一个乡村濒临灭亡的传统文化,就要借艺术的力量修复乡村建筑,因为修复乡村建筑的同时就是在修复乡村本身。

1.1 建立更适合东方人的活动空间系统
建筑物是人们经常待着的地方,但因为不同地域的人具有差异性,在生活习惯、喜好特征等方面有所不同,这样一来,根据地域性来划分,不同地域的人需要不同的活动空间系统。

就像是东方人更喜欢硬质的家具,比如红木桌椅,而西方人更喜欢舒适柔软的家具,比如沙发,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喜好,所以,乡村建筑的修复和发展不应该牵涉太多西方传入的现代元素,而应该加入更多的我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元素,让乡村建筑在艺术化的同时更适合东方人的使用需求。

1.2 建设新生后的现代中国乡村
乡村建筑复兴的一大目的是建设一个有精神灵性、邻里相互关怀和仁德对待他人,不失其基本伦理规范的现代中国乡村,而不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所谓的新乡村。

它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借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化新乡村。

在现今这个充斥着各式各样文化的时代里,传统乡村建筑不仅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被外来文化影响,还要找到发扬光大自身的办法,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根据国内艺术文化手段在各领域的广泛应
用,借艺术手段介入部分领域带来新发展的强大能力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目前需要考虑的是运用的方式、方法等。

1.3 提升个人与社会的凝聚力
村民也许会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但是,乡村是他们的家,无论谁都想保有自己家乡那些即使传统也不失流行元素,并能很好地立足于现代生活的乡村建筑。

在尊重村民这一愿望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段发挥乡村建筑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有利于构建多样化的乡村文化,并以此提高个人联系社会所共有的凝聚力。

我国传统乡村建筑是在乡村生活的人可共同感受的文化,所以,使乡村变得生机勃勃既是村民所喜闻乐见的,也是延续传统文化、提升借由文化联系的人与社会的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2 艺术修复乡村的方式和方法
2.1 尊重传统营造法式,善用修复技术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籍记载了传统建筑的建筑形制、工程做法等,这表明,传统建筑有其传承已久的规范。

在这个基础上,对传统乡村建筑的修复既要利用好当代科技,令建筑焕然一新,也得确保传统乡村建筑的本质没有太大的变化。

例如,有些建造年代过早的建筑规划不合理,楼房之间没有留出足够的空位给来拜访的车子停留,诸如此类的问题通过修复可以改善,但是,不可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随意改变房屋本身的布局。

2.2 发挥与生活密切相关部分的作用
乡村文化中包含许多东西,比如代代相传或者仅在某一地区流行的一些传统手工艺。

在对其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并找到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或关联性较强的元素,然后针对这些元素对进行专门性的加强和发展推广。

此外,还可以找到地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艺术加工,并以装饰符号的形式在乡村建筑中使用,让传统的地域文化、乡村文化以一种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的新形式出现。

2.3 复兴岁月传承的民族节日和仪式
曾经生活在这片广阔土地上的祖先们为后代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并通过口口相传、文字记载等方式让其流传于历史的长河中,其中有些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踪迹,有些则仍旧留在发展相对缓慢的乡村里。

因此,适当融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文明习惯等元素来复兴祖先所创立、发展的民族节日和仪式,有利于构建新的乡村文化,即用艺术修复乡村。

这种做法对乡村建筑来说也是可行的,比如祭祀活动一般是在固定的乡村建筑里举行的。

在一定基础上利用一些现代元素对这一活动作出相应的改变,有利于乡村建筑的复兴。

2.4 营造和谐的乡村建筑修复环境
艺术修复乡村实际上是个比较大的工程,而在这一工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乡村建筑的修复和新发展要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并以此建立新的保护标准。

另外,还要对乡村建筑各个部分应赋予的艺术价值进行考量、评估,以便最佳地使用艺术资源修复传统乡村建筑。

3 结束语
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环境中,我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而要想突破这种困境,不仅要在技术修复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段修复乡村文化,还要弄清艺术性乡村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从而更好地定位我国传统乡村建筑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志贤.乡村建筑传统与革新的探索[J].建筑设计与规划,2012(03).
[2]方松林.乡村建筑发展观[J].艺术理论,2011(08).
[3]廖沙泥,谢志贤.拯救·传承——新乡村建筑发展的反思[J].建筑科学,2012(03).
〔编辑:白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