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对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院校对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与对策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为促进我国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所提出的新时期的历史任务。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基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以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例,结合实际论述了辽宁省高等院校为该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辽宁省高等院校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以此为契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教兴农;高等院校;辽宁省
Functions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Liaoning Province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proposed in the new times, which improv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civilization of material and spirit and accelerates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s the bas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 practi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pport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were expounded,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supporting process were elaborated.
Key words: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lying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iaoning province
1高等院校对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1为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参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有学者预想中国农业的未来是“精细农业”、“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社会化大农业”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农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1]。高等院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培养人才,因此,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辽宁省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内的农科专业以及高等农业院校通过人才的培养与输送,能够为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持。目前,辽宁省共有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等农业院校,同时截至2007年,辽宁省普通本专科生中就读农学学科的人数分别为
6 393人和10 032人,分别占普通本科在校人数的1.21%和普通专科在校人数的4.00%[2],为辽宁省新农村建设储备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1.2为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和核心内容在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层面上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肩负着科学研究的职能。因此,辽宁省高等院校通过科学研究能够在提升本地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辽宁省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加快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例如,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教授研发与培植的超级稻极大地提高了东北地区水稻的产量,沈阳农业大学李怀玉教授研制的抗寒品种寒富苹果增加了苹果的抗寒性与抗腐性。这些科研成果在农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对于提高水稻与苹果的产量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3为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农村的文化建设,对此,在农村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辽宁省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生态,由于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辽宁省农村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农村的文化传统也受到一定的冲击,辽宁省部分农村文化落后或者说反生态文化仍客观存在着,文化污染现象严重,这对于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在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下,辽宁省高等院校应该为农村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3]。另一方面,辽宁省广大农村尤其是一些地处偏远的落后农村,由于长期以来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不高。为了改善这一现象,辽宁省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三下乡活动,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等措施,让优秀学生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辅导,同时可以通过实施“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等政策为农村部分优秀分子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推动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2高等院校为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
2.1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近年来,辽宁省高等院校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辽宁省农业科技含量的快速提升。从1999年起,省教育厅科技处指导辽宁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大石桥市开展科教兴农示范市活动,辽宁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确定的推广日光温室等10项重点项目在当地取得丰硕成果,为大石桥市建设特色现代化农业做出了贡献。全市良种普及率达到98%,
3.3万hm2水稻全部种植优质品种;日光温室发展到200 hm2,形成全省影响较大的温室西瓜生产基地;在虎庄文甲村建立反季节水果基地,建立反季节桃子温室130多栋,年利润260万元。沈阳农业大学培育的水稻新品种沈农91系列、沈农611、沈农514等,在辽宁省年种植面积达13.3万hm2,占辽宁省水稻生产面积的20%左右,年增产稻谷0.6亿kg,创经济效益近亿元。开展玉米茎腐病综合防治研究,3年累计推广73.3万hm2,增产粮食5.3亿kg,经济效益超过5亿元[4]。此外,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辽宁省内涉农高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工业纤维素酶制取技术,
从生产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已达到工业化生产阶段,植物病毒特效生物农药——植泰乐,共研制出两种制剂,植泰乐1号系烟草花叶病毒弱毒疫苗,植泰乐2号系黄瓜花叶病毒弱毒疫苗,经过几年的生产试验,应用上述疫苗可使两种主要植物病毒引起的作物病毒病终生免疫,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辽宁省高等院校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全省农业科技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提升了辽宁省农村生产力,加快了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2建立科教兴农校外基地,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为了更好地将高校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其真正为本省的农业发展服务,辽宁省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建立科教兴农校外基地将高校与地方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为直接地把高校的农业科研成果在广大农村中推广,为本省农业创收。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1983年沈阳农业大学在辽南的海城市建立了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1986年在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建立了科技扶贫基地;1990年主动深入辽北“粮仓”,在昌图县建立了“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基地,在沈阳市建立了城郊型高效基地;1998、1999年先后在大连市的旅顺口区、抚顺市的新宾县、清原县建立了科教兴农校外基地。沈阳农业大学的科教兴农基地达到了8个市15个县(区)35个乡(镇),完成了东西南北中的全方位科技试验、示范、推广网络的总体布局。20年来,学校先后选派33任科技副职、近百名教师长期蹲点,近千人次常来常往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科学试验、示范推广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4]。
2.3实施农村服务项目,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
辽宁省教育厅为打通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渠道,先后实施了国家项目及省级项目,主要包括:“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辽西北招募计划(省级项目)”、“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县以下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本科生计划(省级项目)”和“三支一扶计划(国家项目)”。“九五”、“十五”期间,辽宁省高等院校在实施上述计划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农村人才入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疏通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渠道。10年间为辽宁省农村培养了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实用型人才与科技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高校共培养出农村大学生10万余人,其中有3万余人回到农村(包括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电视大学以及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2005年首批“辽西北计划”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有182人在基地就业,占499名被选派自愿者的36.5%。2001年辽宁省政府提出的“关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意见”要求全省15 631个村级组织,每村有一名大学生,在10年内完成。2005年辽宁省在1 845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中,精心选出了525名优秀大学生完成了“辽西北招募计划”[4]。通过一系列农村服务项目,大批辽宁省农村居民在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同时,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为辽宁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2.4调整高校专业设置,适应农业发展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辽宁省农业发展需求,促进辽宁省高等院校在为“三农”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功效,辽宁省各高校在调整学科结构、学科与专业建设上为提高“三农”服务做了充分的准备。为适应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新
建了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20多个,涉农专业8个。在农工、农理、农经、农文、农管和与农业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专业上做了重大调整,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利用良性发展做好准备。专业和课程设置能从农村实际出发,除开设国家规定专业外,还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专业与课程。形成专科、专业证书等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形式[4]。
3高等院校在为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高等农业院校数量不足
在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以农学学科为优势的高等农业院校能够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到目前为止,辽宁省仅有3所农业院校,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仅沈阳农业大学一所。本科院校在履行教学职能的同时还肩负着科学研究的任务。由于辽宁省本科类高等农业院校仅沈阳农业大学一所,从而致使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方面力量薄弱。此外,辽宁省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仅有2所,分别是辽宁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在技术层面上为辽宁省农业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辽宁省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数量的匮乏制约了本省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影响辽宁省农村的发展。
3.2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经费不足
高等教育经费是高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各类硬件资源建设、各项科研活动等方面的直接经济来源,高等教育经费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辽宁省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经费不足,这在很大层面上影响了高等农业院校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力度。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件资源建设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制约了沈阳农业大学为本省农业发展的贡献力度。沈阳农业大学作为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同时作为本省惟一一所本科类高等农业院校,这在很大层面上决定了学校承担本省农业科学研究的重担与任务。但是,除蔬菜学、作物栽培学与育种学等少数国家重点学科有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外,沈阳农业大学中的多数学科科研经费有限,因此制约了这些学科专业的科研能力,同时也较大程度地抑制了这些学科专业为辽宁省农业科技发展服务的效率。
3.3高等院校通向农村的机制尚不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在由高等学校“面向政府,奉命办学”到“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方向转变,但从本质上看,仍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集权模式,学校仍然有很强的附属性和依赖性。这种体制阻碍了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5]。辽宁省高等院校受国家教育体制的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管理与约束,尤其与“三农”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农业院
校,其隶属于地方政府管辖,因此受到辽宁省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管理,从而制约了学校的自主发展。从管理体制上看,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招生、发放文凭、教师的职称评定方面缺少灵活性,比如,对高校在辽宁省农村办分校仍按城市的标准,要求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办学条件,没有根据农村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政策,制定出适合农村学生的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满足辽宁省广大农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职称评定方面,评定标准重研究,轻教学;重论文,轻实践,导致与农业相关的教师不能把精力放在指导农业生产上,影响了辽宁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辽宁省政府的宏观统筹能力不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使得各部门各行其是,各自为政。
4高等院校为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对策建议
4.1加强高等农业院校的建设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与“三农”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机构,在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据着领头羊的地位。因此,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状况对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辽宁省高等农业院校数量不足这一困境,辽宁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对现有的3所高等农业院校进行必要的教育体制改革,二是适度增加本省高等农业院校的数量。首先,辽宁省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应该联合学校加强对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3所现存的高等农业院校的建设力度,加大对3所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的扶持,促使学校农科等传统优势学科与国家重点学科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稳步前进,从而引导其致力于为辽宁省新农村建设服务。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适度增加本省高等农业院校的数量,以便为本省农村经济发展储备更多的智力资源。一是辽宁省应增加本科类高等农业院校的数量,通过院校重组与合并等措施将部分高校的农科类专业抽调组建农业本科院校,或将现有的辽宁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及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合并组建成农业类本科院校,从而增加本省农业本科院校的数量。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应适度增加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数量,从而在技术层面上为辽宁省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4.2加大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是确保高等农业院校教学、科研职能顺利履行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此,政府应加大对辽宁省高等农业院校的资金投入,从而使省内高等农业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设施等方面得到提升。同时,辽宁省政府还应积极鼓励社会机构为省内高等农业院校捐助,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扩展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省内高等农业院校还可通过校办企业和校友联系等方式自筹经费,从而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硬件资源建设等方面蓄积资金。此外,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大对省内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经费投入,尤其应增加对省内惟一一所本科高等农业院校——沈阳农业大学的科研经费供给,从而促使沈阳农业大学更好地进行各项农业科学研究,以便为辽宁省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与此同时,辽宁省部分涉农企业,尤其是农村中部分涉农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寻求与省内高等农业院校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引导学校为企业中农业相关技术改造、农产品
研发等相关项目进行科学研究与攻关,从而提升涉农企业科技竞争力,同时将研制出的新产品在农村中推广,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快速提高。
4.3打通高等院校通向农村的渠道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农是科教兴国的关键,对此,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目前,辽宁省高等院校通向农村的机制尚不完善,从而成为制约高等院校为辽宁省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瓶颈。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辽宁省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实施四大工程,进一步打通高等院校通向农村的渠道。首先,通过建立辽宁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体系工程,加大省内电视大学向农村延伸的步伐,强化本省电大远程教育服务功能,为普通高校通向农村搭建远程公共服务平台。第二,实施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工程,为传统的农业从业人员、非农从业人员、非农业户的待业人员实现劳动力转移。第三,高等农业院校加强对辽宁省“三农”创新工程的服务,通过科技创新、院校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等措施加大高等农业院校为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力度。第四,实施高等学校为农服务工程,通过试行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科技发展服务项目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项目,形成为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通过高等院校四大工程的有效实施,辽宁省高等院校有望打通通向农村的渠道,从而有力地推动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小勇,符少辉,胡吉.高等农业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69-71.
[2] 魏小鹏.改革开放30年的辽宁省教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3] 苏颖.高等教育要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辽宁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0):30-32.
[4] 张德祥. 教育与新农村建设[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5] 周凤珍. 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