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合集下载

对一名罪犯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

对一名罪犯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

对一名罪犯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求助者】吴某,男,39岁,汉族,大学文化,有个12岁女儿在妻子身边,因犯受贿罪判刑八年,正在监狱服刑。

【求助原因】求助者的婚姻岌岌可危,因在监狱服刑,正处分居状态,总是想不通“为什么我对她那么好,我吃官司也是为了她,她为什么还要离婚”。

民警多次找其谈心,都放不下这种想法,恨妻子不珍惜自已,害怕离婚,放不下多年的感情,也担心女儿在单亲家庭很可怜,分析了一次又一次,仍不知道该不该放弃这段婚姻。

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经常失眠、吃不下饭、头疼,十分痛苦。

这种状态已有一个多月,影响了正常的服刑改造生活。

求助者主动申请要求咨询。

【观察和他人反映】中等身材偏瘦,光头,穿着囚服,面色苍白,眼圈有些发黑。

情绪低落,动作迟缓,思路清晰,做事有条理,文化程度高并懂一点心理学知识,提到近一个多月的事情会忍不住落泪。

希望能找人说说,帮着分析一下,出出主意。

【评估与诊断】求助者问题的发生、发展,有其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更有其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偏差。

求助者人格的特点表现为内向、比较敏感、高忧虑性、高紧张性、刻意追求完美等。

诊断为应激性情绪障碍,主要是抑郁与焦虑。

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意志行动减退、思维缓慢,同时伴随着不安、烦躁、失眠、坐卧不安、犹豫不决,以及一些躯体症状,离婚与不离婚的冲突常常导致求助者的烦躁不安。

求助者的发病诱因十分明显,主要是因犯罪吃官司婚姻生活发生突变,求助者自信心不足,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引发的情绪障碍。

心理测量SDS粗分:55 标准分:69。

SAS粗分:54 标准分:68。

求助者经体检排除躯体疾病。

初步诊断为抑郁焦虑情绪发作。

【咨询目标、方案的制定】在诸多治疗情绪障碍技术中,咨询师认为,对那些文化高喜欢思考并善于表达的求助者,应用认知疗法的效果会更好。

尤其是象本案例的求助者吴某,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且对心理学有一定认识,非常认可咨询工作,擅于独立思考,对其采用认知疗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1例案例报告

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1例案例报告

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1例案例报告摘要:本文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一例因被判刑及感染艾滋病病毒致使抑郁、焦虑情绪的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

通过诊断、领悟、修通和再教育四个阶段的心理咨询,成功地达到了“认知重建”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求助者的一般心理问题。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不合理观念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张某,男,20岁,初中,未婚,因抢劫罪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此刻江苏某牢狱服刑,家住某县县城。

2.成长史:张某是独生子,从小随父母生活,家庭条件一般。

记忆中父母常常吵架,10岁时父母离婚,他随母亲生活,母亲在一家企业上班,因企业形势不太好,几度面临下岗,父亲又成了家,对他漠不关心。

张某初中毕业后因成绩差未考上高中,母亲节衣缩食花钱让他上职业学校,希望他学个一技之长,因学校学风不好,加上他自己对学习没信心,就读未满一年停学,今年初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在看管所被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精神状态:一个月以来,情绪超级低落,感觉前途茫茫,对不起母亲,老是有想哭的感觉,心情烦躁。

4.身体状态:常失眠,易疲劳。

感染艾滋病病毒,但目前并无其他不适躯体症状。

5.社会功能:成天没精打采,行为懒惰,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个人卫生较差。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1.主诉:最近一个月心里很烦,常失眠,常感觉很疲惫,老有想哭的感觉。

2.个人陈述:小时候父母常常吵架,上小学时我成绩还马马虎虎的,后来学习愈来愈差,我也愈来愈不想学习。

10岁那年父母离婚了,我随母亲生活。

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母亲说让我学点技术,去上职业学校,说不定以后能用上,可不到一年,我实在不想上了,学校学风太坏,我也学不进去,母亲赚钱很辛苦,父亲又无论我,与其浪花钱还不如早些出来。

和我一路停学的还有两个同窗,大家一路瞎玩。

有一次在网吧玩时和他人发生冲突,为了惩罚那家伙,拿走了他身上半包烟,二十块钱。

也就不到一小时,警察把咱们带到了公安局。

后来我被判了四年,几十块钱至于如此嘛,这不是欺人太过吗?这还不算,在看管所,我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在到这里的前两天刚告知我,……我这辈子算是完了,……我母亲太可怜了,她如果明白我得了这病肯定受不了,她为了我这么连年一个人……我对不起她……我不明白以后怎么办,怎么面对我母亲,我一直想啊想,想得头痛,怎么想也没有头绪,心情很烦躁,晚上老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有时感觉哭一下会愉快一些,又怕他人笑话……。

焦虑情绪服刑人员吴某的心理矫治案例

焦虑情绪服刑人员吴某的心理矫治案例

焦虑情绪服刑⼈员吴某的⼼理矫治案例焦虑情绪服刑⼈员吴某的⼼理矫治案例【案例报送时间】2020-08-10【检索主题词】监狱,焦虑情绪,⼼理矫治,案例【罪犯基本情况】吴某,男,1980年⽣,汉族,⼴东潮州⼈,⼩学⽂化,已婚。

2016年因犯贩卖、运输毒品,⾮法持有枪⽀罪被判处⽆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2017年⼊狱服刑改造。

⼊狱后,吴某发现⾃⼰和⼥⼉的关系⽇益紧张,尤其当其被告知⼥⼉辍学在家后,担⼼⼥⼉学坏⾛上歧途的吴某开始出现莫明的烦躁、焦虑不安,并产⽣了睡眠问题。

这⼀状况持续了2个⽉,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服刑改造,于是主动向监狱民警申请⼼理咨询。

【罪犯教育改造⽅案的制定和实施】1.成因分析(1)成长过程。

吴某出⽣在⼴东潮州的⼀个⼩县城,⽗母为了维持⽣计,没空管教,所以吴某从⼩就在这样的散养模式下成长。

到了⼩学毕业,⽆⼼就学的吴某便索性辍学回家,到镇上⼀家亲戚开的装潢公司⾥当学徒⼯。

由于和⽗母关系并不好,吴某很少回家,吃住都在公司。

做装潢做了6年后,正好社会上兴起了⼀波美容美发热,⼀直盼望着改变⾃⾝命运的吴某,毫不犹豫地⽤前⼏年搞装潢赚的钱去报了美容美发学习班,凭借出⾊的天赋和踏实肯⼲,吴某在理发上的成长⾮常快,没过⼏年便成为了美容美发学校的⼀名专业⽼师。

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吴某拉着学校的⼀些同事和学⽣⼀起创办了⼀家美容美发店,⾃⼰当起了⽼板。

由于技术过硬,外加周边没有竞争对⼿,吴某的美容美发店发展⾮常迅速,每年的收⼊⾮常可观。

有钱后的吴某再也没有之前创业的劲头,开始在朋友的怂恿下,频繁前往东莞、⼴州、深圳等地的夜店消费,毒品、酒精、性开始充斥着他的⽣活,拉着他坠⼊堕落的深渊,也因此⾛上了犯罪的道路。

(2)犯罪经历。

⼊狱前的吴某,由于长期沉溺于酒⾊毒品之中不能⾃拔,根本不去管事业的好坏。

最终,由于外⾯债台⾼筑,吴某不得不把⾃⼰⾟苦创办的美容美发店低价转让。

然⽽事业的失败没能让吴某醒悟,⼀贫如洗后的吴某为了维持⾼昂的毒品消费,⾛上了以贩养吸这条不归路,最终在⼀次运毒贩毒的过程中落⼊法⽹。

对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

对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

对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咨询报告:对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背景介绍】我根据您的要求,进行了对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分析。

该服刑人员,化名李明,是一名男性,现年38岁,于5年前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长达10年,目前正在监狱中服刑。

通过与李明的咨询交流,我对其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及分析,并在此向您提供一份咨询报告。

【问题描述】1. 李明在服刑期间出现了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2. 李明对于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对自身价值产生了怀疑,心理自卑感明显。

3. 李明在监狱中生活孤独,缺乏亲情与社会支持。

【心理分析】1. 剥夺感和挫折感:服刑导致了李明对自由的剥夺,他对过去犯罪行为的反思带来了罪疚感和挫败感,这些情绪积聚导致了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2. 自卑感和压力:由于被判刑,李明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了怀疑,他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使得自卑感不断加深,并且心理压力过重。

3. 孤独和社会支持缺失:在监狱环境中,李明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缺乏人际交往和情感支持,导致他陷入孤独,进一步加重了心理问题。

【建议和措施】1. 心理疏导和咨询支持:机构应派遣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李明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倾诉和排解负面情绪,并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帮助他建立积极的心态。

2. 自我成长和教育培训:通过监狱内的教育培训机构,为李明提供学习机会,提升他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培养自信和自尊,改善其自卑感。

3. 人际关系建立:监狱可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或囚犯间的互助小组,帮助李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支持网,减轻其孤独感。

4. 思想引导和检讨:通过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帮助李明实现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学会接受自己的错误,并寻求改变,逐渐建立一个更加积极的人生方向。

【总结】本咨询报告对一例服刑人员—李明的严重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服刑期间的抑郁、焦虑、自卑感以及社会支持缺失等问题都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监狱的罪犯心理教育案例(2篇)

监狱的罪犯心理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监狱罪犯的改造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罪犯心理教育作为监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罪犯的矫正和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监狱开展的心理教育案例为切入点,探讨罪犯心理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二、案例概述某监狱针对服刑人员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心理教育活动,旨在帮助罪犯重塑人生,顺利回归社会。

以下为案例概述:1. 案例背景该监狱共有服刑人员1000余人,其中大部分罪犯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监狱为了提高罪犯的改造效果,决定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2. 案例目标(1)帮助罪犯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调整心态;(2)提高罪犯的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3)培养罪犯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促进罪犯顺利回归社会。

3. 案例实施(1)成立心理教育小组由监狱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狱警等组成心理教育小组,负责心理教育的实施和指导。

(2)开展心理测评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其心理状况,为心理教育提供依据。

(3)心理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罪犯开展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罪犯的心理素质。

(4)个别心理咨询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罪犯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扰。

(5)团体心理辅导组织罪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促进罪犯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其心理素质。

(6)心理剧表演组织罪犯进行心理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让罪犯在表演中认识自己,释放心理压力。

4. 案例效果(1)罪犯心理状况得到改善经过心理教育,大部分罪犯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2)罪犯心理素质提高罪犯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抗压能力增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

(3)罪犯自信心增强罪犯自信心得到增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4)罪犯顺利回归社会经过心理教育,部分罪犯已经顺利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

罪犯心理情感教育案例(2篇)

罪犯心理情感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犯罪率逐年上升,罪犯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罪犯在服刑期间,由于长期受到法律制裁和监狱环境的限制,心理和情感问题尤为明显。

因此,对罪犯进行心理情感教育,帮助其重塑人格,回归社会,成为监狱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一起罪犯心理情感教育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心理情感教育帮助罪犯实现心理转变。

二、案例介绍(一)罪犯基本情况罪犯张某,男,35岁,初中文化,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张某性格内向,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家庭关系紧张,长期与父母、妻子关系不和。

入狱后,张某表现出明显的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心理情感教育过程1. 建立信任关系针对张某的性格特点,监狱心理辅导老师首先与他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通过多次谈心,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犯罪原因等,让张某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2. 心理疏导针对张某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老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识别和改变错误的认知,调整情绪。

例如,在张某遇到挫折时,辅导老师引导他分析挫折的原因,调整心态,提高应对能力。

3. 家庭关系修复张某的家庭关系紧张,是导致他犯罪的重要原因。

心理辅导老师协助他分析家庭问题的根源,引导他与父母、妻子进行沟通,修复家庭关系。

同时,鼓励张某参加亲情会见,加强与家人的情感交流。

4. 价值观教育针对张某的价值观扭曲,心理辅导老师开展了一系列价值观教育,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律法规、传统文化、社会道德等知识,提高他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5. 心理训练为了帮助张某提高心理素质,心理辅导老师组织他参加心理训练活动。

例如,通过团体辅导、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他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6.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张某在监狱服刑期间,缺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心理辅导老师通过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刑满释放后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一例服刑人员焦虑心理的咨询案例

一例服刑人员焦虑心理的咨询案例

1 O万元而被判刑 1 年。入狱数月后 ,对这突然 0 的角色转换不能适应 ,后在劳动 中违反规定 ,被 民警批评 和扣分。不仅不认真反 思 自己的行为 , 分析 自身的原因 ,反而认为是 民警 的故 意刁难 ,
16心理测 验结果 . S L9 C 一 0自评 量表 :
16 9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3 14 6 2—2 期 21 年第 56 01 . 期 总第 79 0 页
性格外向、固执、争强好胜 ,有较好 的语 言表达 能力 ,做事有点完美主义 ,注重 自己外表。家庭 教育严格 ,对学习方面要求高 ,小学到高中学习
15社 会功能 .
能参与监区规定的学习、集体活动等 ,但劳
经常出错,且不能很好的完成 优秀,喜欢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 , 深受老师喜爱, 动中注意力不集 中, 在读大专的时候曾在全省的演讲 比赛 中获奖。在 劳动任务 ,在劳动上也缺乏主动性 ;能交往 ,防 外婆的影响下对佛教非常感兴趣 ,入狱前是一座 范心理 比较重 ;生活能 自理 ,对所在监狱改造环 寺庙 的俗家弟子。因一时贪恋盗窃寺庙主持钱物 境不满意。

心理咨询师论 坛 ・
社会心理科学 第2 卷 总第 13 1 期 2 1 年第 56 总第 78 6 2—2 4 01 -期 0 页

例服刑人 员焦虑心理的咨询案例
陆 伟
摘 要:本案例的服刑人 员对监管环境不适应,主观上认为民警轻视 自己的才能,对 自己管理过 于严 格,是在故意针对 自己,觉得前途无望而引发 焦虑心理。经七 次咨询后 ,该犯认知有所改 变 ,焦虑 症状 明显 减轻 ,较 为愉 快地投入 到 改造之 中。
人,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 1 年。 0

运用心理疏导 妥善化解服刑人员心理问题

运用心理疏导  妥善化解服刑人员心理问题

运用心理疏导妥善化解服刑人员不良情绪——服刑人员陈某焦虑烦躁情绪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兰州监狱:董红梅【基本案情】陈某,男,汉族,41岁,甘肃省兰州市人,小学文化程度。

1991年5月因犯盗窃罪,被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年,1996年10月刑满释放;2007年7月20日因犯盗窃罪、销售赃物罪,被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八千元(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七千元;犯销售赃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一千元,数罪并罚,决定执行七年,并处罚金八千元。

)现在兰州监狱服刑,2008年7月23日入监,2010年9月20日减刑一年一个月,现余刑二年。

陈某曾经在所有干警眼中一直算是一个非常配合的服刑人员,而他之所以会有如此好的表现,主要是因为他拥有一个让其他服刑人员都非常羡慕的家庭,陈某年迈的父母,非但没有因为他被判刑入狱而放弃他,她的妻子更是独自抚养孩子,多年来始终对他不离不弃,这些都让他在万分感动之余,也不禁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在监狱中好好改造,积极表现,争取能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早日出狱,融入社会与家人团聚。

在服刑的一段时间里,他的情绪发生了很大的负面变化,主管队长发现他话少了,老是在监道里走来走去,也不跟同犯进行沟通。

起初,只是见他很沉默,仿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后来,开始变得脾气暴躁,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横鼻子竖眼,最后甚至发展到了与其他同犯发生口角争执的地步。

对于他身上发生的这些变化,管教民警既焦虑又担心,焦虑在于怕他一时的冲动想不开,毁掉他之前所有劳动改造的成果,担心这样下去对他本人和监区都有害处。

为了能够尽快了解清楚他突然发生变化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管教民警决定申请服刑指导中心专业心理咨询介入,并开始安排他在网上接受心理辅导与治疗。

陈某于09年3月3日第一次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接受了心理疏导帮助,兰州监狱服刑指导中心的民警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心理学专业知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与求助者陈某进行沟通,经过几次咨询终于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询关系,让求助者陈某很快就敞开了心扉,把心里的苦闷尽数倾倒了出来,在咨询中他们发现求助者陈某出现焦虑、烦躁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陈某的妻子与他的父母和妹妹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太融洽,妻子来探监时总是哭哭啼啼的,给他说一些自己在外面生活的不愉快等等这样一些话,并有提出离婚的意向,对他的情绪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服刑人员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服刑人员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服刑人员人员心理咨询个案1.一般资料1.1人口学资料求助者,沙某,男,27岁,汉族,初中学历,未婚,云南建水人,因犯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死缓(限制减刑)。

现在云南省小龙潭监狱服刑。

1.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从小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均以务农为生,八岁时父母离异。

自己为家中独子,读书期间学习成绩不好,经常打架,母亲对其的管教也比较严,但是该求助者经常是阳奉阴违,不听管教。

初中毕业以后,长期在家务农,但经常与村里一些无业游民喝酒,时常打架闹事,并逐渐沾染上毒瘾。

20XX年与同村四名毒友到边境购买毒品,在昆明火车站被查获,被判处死缓限制减刑。

在看守所时,其母亲因肺癌去世,直到三个月前求助者才得知此事后,一直认为母亲是被自己犯罪一事刺激,而生病去世,因此一直怀有较深内疚感。

入监后,寡言少语,一提及其母亲和犯罪一事,表现出较焦躁情绪。

虽然身强体壮,但生产经常不能完成任务,返工率较高,时常找借口调整号室或岗位。

1.3精神状态求助者衣着整齐,情绪低落,低垂着头,一副漫不经心,注意力不集中的样子,一直玩弄手指。

思维逻辑条理清晰,自知力正常,但一谈及其母亲和其犯罪的事情时就表现出较为焦躁、痛苦。

1.4身体状态求助者身体健康,无重大病史,家庭无精神病史。

入监体检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

1.5社会功能只与少数几个罪犯有来往,时常找借口提出换号室和岗位要求。

虽然能正常参加劳动改造,但劳动任务经常无法完成,返工率较高。

1.6心理测验(1)通过使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疾病其他1.8 1.42.5 2.43.3 2.0 1.4 2.1 1.6 1.5从测试的数据显示,该求助者呈现阳性的症状的因子项目是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其中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较为突出。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3分(标准分66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8分(标准分60分)2求助者主诉和个人陈述2.1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头痛,食欲差,伴睡眠障碍三月余。

一例服刑人员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

一例服刑人员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

一例服刑人员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背景本文的咨询对象是一位服刑人员,在一所监狱中已经服刑了3年,即将进入减刑程序阶段,但由于其近期行为表现不佳,带动了其他囚犯参与了一系列违规行为,导致行政处罚,教育改造等措施的实施。

因此,该服刑人员被带至心理咨询师处进行了咨询。

针对其一般心理问题,本文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访谈情况在本次咨询中,该服刑人员对其过往的行为做了认真的反思和批评,并且对自己的近期行为感到愧疚和不满。

通过对其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该服刑人员存在着以下一般心理问题:自我价值感缺失由于长期处于监狱中,该服刑人员认为自己的社会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袭,自我价值感缺失。

他很难找到自己重新回归社会的信心和动力,更加无法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意义。

沮丧和情绪波动在监狱中,该服刑人员长期生活在限制之中,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让他感到了沮丧和情绪波动。

而随着减刑进程的临近,他越来越感到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对未来充满了疑虑和担心。

自我认知狭窄由于缺乏和外界社会的互动和沟通,该服刑人员的自我认知能力相对比较狭窄。

他对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不够全面,也缺乏对自己 inherent 的各种能力和才华的自我发掘和认知。

咨询建议基于以上咨询情况和发现,我们提出以下咨询建议:强化心理疏导针对该服刑人员的沮丧情绪和心理波动,我们需要通过精心的辅导和呵护,帮他走出沮丧情绪,建立积极心态和价值观。

我们建议这位服刑人员在咨询结合上科学的心理疏导,诸如心理评估,认知疏散,情感调节等方法,以达到吐故纳新,消除困顿,以谋求积极心态的建立,并再次提振服务人员未来走向的信心。

进行职业规划在刑期即将届满之前,我们建议该服刑人员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积极由内而外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动向,并通过多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工作,建立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

在心理疏导和心理评估之前,适度调整、比较和审视社会对服务人员所在职场的需求,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向进行明确规划和定位,全方位的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技能,并且重拾自我向上向善的态度。

服刑人员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服刑人员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制定咨询方案: 根据服刑人员的 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咨询计 划,包括咨询时 间、咨询方式、 咨询内容等
确定咨询师:选 择合适的心理咨 询师,保证咨询 效果
咨询过程:按照 咨询计划进行咨 询,及时调整方 案,确保实现咨 询目标
咨询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
建立信任关系: 需要咨询师耐 心倾听,理解 服刑人员的感 受,并给予积 极反馈。
心理评估结果
评估方法:采用 心理测验、观察、 访谈等多种方法 进行评估
结果:对服刑人 员的心理状态、 认知能力、情感 状态等方面进行 了全面评估
结论:根据评估 结果,得出服刑 人员的心理状态、 认知能力、情感 状态等方面的结 论
建议:根据评估 结果,提出对服 刑人员进行心理 咨询和治疗的建 议
咨询师与服刑人员的互动
处理敏感话题: 需要咨询师具 备专业知识和 技巧,能够引 导服刑人员逐 步深入探讨。
应对阻抗:需要 咨询师灵活运用 沟通技巧,理解 服刑人员的心理 防御机制,并引 导其逐渐打开心
扉。
长期跟踪与评估: 需要咨询师定期 与服刑人员会面, 评估其心理状态, 并提供相应的心
理支持。
服刑人员心理状态的变化
评估方法:通过量表、访谈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针对咨询目标进行评估,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判断咨询目标的实现情况
后续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咨询效果的巩固和提高
后续跟进与反馈
定期回访:了解咨 询效果,持续关注 服刑人员心理状态
反馈收集:通过问卷、 访谈等方式收集服刑 人员及其家属对咨询 过程的反馈
情绪稳定:咨询后,服刑人员情绪波动减少,心态更加平和。 认知改变:通过心理咨询,服刑人员对自身行为和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观念有所转变。 社交关系改善:在咨询过程中,服刑人员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改善了人际关系。 自我成长:心理咨询帮助服刑人员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自我认知和应对能力。

罪犯心理咨询矫治方案个案

罪犯心理咨询矫治方案个案

4项预测因子的总得分表1
罪犯自杀预测表2
34 5+38 7+74 8+89 0+57=294
三 搜集该犯材料;
• 1 童年时期
在该犯的自述材料中反
映 1987年11月出生于一个相对条件一般的农
民家庭;爸爸起初是一个拖拉机手;后来自己买
了一台神农牌拖拉机;上有两个姐姐;受到重男
轻女思想的影响;从小在家爸爸 妈妈有什么好
• 2011年7月21
组织该犯与家 人进行了入狱 后的第一次会 见;在接见中;该
犯非常感动痛 哭流涕;通过接
见使该犯得到 了家人的鼓励 和支持;并为其 配备了眼镜;大
大提高了该犯 改造的积极性 和自信心;
• 我们知道改造罪犯就一个人的力量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在 这方面我们得到了所领导和相关业务科室的支持和帮助
• 就这样很愉快的结束我们的第一次接触;也为我们今后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
• 在后来的多次交流中我都是像第一次一样让他尽情的倾诉;让他倾诉着自己 的压抑 沉闷和烦恼;往往在倾诉之后心情都会变得很轻松;
• 2 联系相关领导申请对该犯进行一次外诊;帮助起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 眼疾是导致该犯心理压力较大的一个重要问题 之一;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该犯对自己疾病的正确认识;才能解 脱该犯长期以来压抑 消极 焦躁不安的思想情绪;才能使该 犯更好的投入改造生活;安心改造;
吃的好喝的都留给自己;什么事都由着自己可
以说是受到了家人的溺爱;逐渐养成了刁蛮任
性的性格;
• 2 上学期间:1981——1986麻城市铁门岗乡 四角门村小学;1987——1989麻城市铁门岗 乡四角门村中学;该犯自述材料中是这样说的:
• 上学的时候经常逃学跑到 • 几里外的镇上玩游戏机 • 打台球 抽烟还曾经因为 • 老师到家里跟父母告状而 • 打过老师;

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严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王荫平四川省**监狱内容摘要:本案例中的求助者是一名在押罪犯,因杀死自己妻子,被判入狱。

两个多月前,会见时得知父亲去世,导致出现自责、悔恨、抑郁情绪,并有自杀的念头。

心理测验结果显示求助者有中度抑郁和轻度焦虑,其心理问题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干预,经过5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好转,建立起合理的认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为,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该在押罪犯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一、一般资料(一)一般情况淡某,男性,年龄:39岁,四川省**市资中县人,汉族,小学文化,已婚。

2008年12月22日下午因吸食毒品后产生幻觉,认为有人要杀他,当晚先后持刀在资中县重龙镇后西街劫持汽车一辆、摩托车一辆;2009年2月8日,因怀疑其妻对自己下毒,遂于当天将妻子骗至其妹家中,用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妻子杀死后投案自首。

于2009年10月投入四川省**监狱改造,家庭有父、母、哥、姐、女儿等,家庭经济一般,自述父系和母系无精神病史。

(二)成长资料1岁半会走路,1岁9个月会说话,15岁遗精。

小学毕业后不再读书,在家务农,后来到**打工,学会吸毒。

心理教育矫治案例(3篇)

心理教育矫治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监狱内,关押着一名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的罪犯,以下简称小李。

小李在服刑期间,表现较为消极,对改造缺乏信心,甚至出现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监狱心理辅导教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矫治。

二、案例分析1. 小李的基本情况小李,男,25岁,初中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他因为盗窃他人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在服刑期间,小李表现出以下心理问题:(1)自卑心理:小李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导致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2)逆反心理:小李对监狱的规章制度存在抵触情绪,认为这些规定束缚了自己的自由,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3)抑郁心理:小李在服刑期间,感到孤独、绝望,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2. 心理教育矫治目标针对小李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教师制定了以下矫治目标:(1)帮助小李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2)引导小李正确认识自己的罪行,树立改造信心;(3)缓解小李的抑郁情绪,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4)提高小李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其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三、心理教育矫治过程1. 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教师首先与小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倾听、共情等方式,让小李感受到关心和支持。

在初次咨询中,教师了解到小李的内心痛苦,并表示愿意帮助他走出困境。

2. 自我探索在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心理辅导教师引导小李进行自我探索,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自我反思,小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源于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3. 情绪疏导心理辅导教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李改变消极的认知,缓解抑郁情绪。

教师引导小李认识到,虽然自己犯了错误,但仍然有机会改过自新,重拾信心。

4. 自我成长在矫治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鼓励小李参加各种活动,如兴趣小组、技能培训等,以提高其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同时,教师还引导小李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5. 家庭关系重建心理辅导教师与小李的家人保持沟通,了解家庭情况,并引导家人关心、支持小李的改造。

[心理咨询] 狱内罪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 狱内罪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 狱内罪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笔者是一名具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资格的医生,笔者共接诊了有各种心理问题的服刑人员126人,进行了254人次的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将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126名求询服刑人员中本省籍101人,外省籍25人:年龄18至55岁,平均3o.8岁;已婚41入,未婚7 2入,离婚12入,丧偶1人;文盲5人,初小9人,小学37人,初中54人,高中17人,大专以上4人;盗窃47人,抢劫33人,诈骗11人,贩毒、强奸、故意伤害各7人,流氓4人,绑架、敲诈勒索各3人,受贿2人,虚开增值税发票、交通肇事各1人;4年以下有期徒刑16人,4至7年有期徒刑46人,7年以上至15年有期徒刑64人;前科一次16人,二次6人,三次2人,四次1人,有前科者占20%。

126名服刑人员中咨询一次73人,二次14人,三次11人,四次22人,五次4人,六次2人。

二、主要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一)心理问题126名服刑人员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的主要心理问题为:1。

情绪沮丧忧郁,兴趣缺乏,消极悲观,对前途无望,无改造目标者21人;2。

情绪紧张,恐惧、焦虑,心烦意乱,坐立不安者11人;3.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愤怒、冲动,经常违纪者10人;4。

不能适应狱内生活,人际交往差,人际矛盾或人际关系紧张者12人;5.敌意、偏见、认知歪曲,不认罪、不服判,逆反、抗拒,不服管教者16人;6.因挫折与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引起持久性精神紧张、过分焦虑,躯体不适感,疑病、顽固性失眠者1 1人;7、患慢性躯体疾病久治未愈,引发心理情绪反应,感觉痛苦、失望者9人;8.言语荒谬,行为怪异,情感淡漠,出现妄想幻觉者8人;9。

智力低下、学习困难,社会适应不良者2入;10、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缺乏罪责感,行为冲动。

冷酷,屡教屡犯,难以吸取教训者8人;11。

因逆反心理严重、犯警关系紧张产生心理危机导致自伤自残者2人;12。

一例服刑人员一般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服刑人员一般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服刑人员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本文是一例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咨询焦虑的个案。

该服刑人员因面临出狱后的一系列问题,引发情绪和行为问题。

通过搜集、整理该服刑人员的一般临床资料,对其基本情况进行鉴别诊断,诊断为焦虑情绪,确定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与该服刑人员协商,制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开展咨询并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咨询中综合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对该服刑人员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与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与其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帮助其识别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同时,协助该服刑人员对咨询效果进行巩固,并鼓励其将治疗中获得的自我调节运用于实际生活。

该服刑人员主观感觉好转,其监区干警对治疗效果认可。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一、服刑人员一般资料刘某,男,23岁,汉族,,出监监区服刑人员,初中文化程度,身高1.65米左右,体型稍显清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父亲、母亲病逝,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主诉及个人自述主诉: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发脾气,焦虑,心情不好一个多月,感到渺茫,生活环境紧张,感觉时间过的慢,最近半月加重。

暂时没有出狱后的生活打算。

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母亲上坟。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1、观察到的情况:首次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服刑人员仪表整齐,面容清秀,但神情紧张,举止拘谨,目光较少直接与人接触;情感活动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基本协调,情绪低落;欲言又止,话语很少,一直流泪,叹气,在咨询师再三申明保密制度后,话语表达逐渐增多,但叙述过程中经常停顿,神情忸怩,不断绞动手指;对近来的改造生活无信心;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提及时忧心、痛苦、焦虑,逻辑思维正常,求治心切。

服刑人员咨询过程中叹气,流泪,情绪比较低落,改造任务完成情况情况尚可,上个月其三姐夫来接见时告诉他,母亲去世,觉得自己无可救药,一无是处,是自己害了母亲,情绪一落千丈,不停自责。

服刑人员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服刑人员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服刑人员心理咨询个案1. 引言服刑人员心理咨询是在监狱或刑事矫正机构中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和治疗的一种专业服务。

由于长期的离家和监禁生活,服刑人员往往面临着各种心理困扰和挑战。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这些困扰,并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 个案2.1 个案基本情况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30岁刑罚类型:入狱服刑5年2.2 问题描述张三在服刑期间,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和精神压力。

他常常失眠、焦虑和易怒,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

他表示无法适应监狱的环境和生活,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和意义。

他还表示有时候对其他服刑人员感到恐惧和不安。

3. 个案分析3.1 心理因素分析张三的心理问题可能与长期监禁和离家生活有关。

进入监狱后,他失去了自由和社会支持系统,面临着孤独、焦虑和挫折感。

此外,作为服刑人员,他也可能感到自卑和羞愧,对未来感到绝望。

3.2 社会因素分析在监狱环境中,张三面临着与其他服刑人员相处的困难。

他可能感到不安和恐惧,并且缺乏安全感。

监狱中的暴力事件和压力也可能导致他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

3.3 心理咨询目标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张三解决以下问题:1.缓解他的情绪波动和精神压力;2.提高他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接受能力;3.帮助他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机制;4.增强他的社交技能,改善与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

4. 心理咨询方案4.1 心理咨询方法针对张三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心理咨询方法:1.支持性心理咨询: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帮助张三表达他的情绪和困惑。

2.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张三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行为。

3.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张三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应对监狱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4.2 心理咨询过程心理咨询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初步接触和评估:与张三建立信任关系,了解他的问题和目标。

2.目标设定和干预计划:与张三共同制定心理咨询的目标和干预计划,为后续的咨询工作奠定基础。

法律适用心理矫治个案(2篇)

法律适用心理矫治个案(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甲,男,25岁,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经鉴定,某甲患有抑郁症,属轻微精神障碍。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考虑到某甲的病情,决定对其适用法律适用心理矫治。

二、矫治过程1. 初步评估在矫治初期,心理矫治师对某甲进行了初步评估,包括了解其病情、犯罪动机、心理状态等方面。

评估结果显示,某甲的抑郁症症状较为明显,且存在一定的心理防御机制,对犯罪事实有一定的否认。

2. 心理咨询心理矫治师针对某甲的心理问题,开展了心理咨询。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矫治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某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调整心态,消除心理防御机制。

3. 家庭干预心理矫治师联系某甲的家庭,了解其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关系等。

针对家庭存在的问题,心理矫治师指导家庭成员如何与某甲相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社会支持心理矫治师积极寻求社会支持,为某甲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服务。

同时,与社区、学校等机构合作,为某甲提供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帮助。

5. 期间观察在矫治过程中,心理矫治师对某甲的病情、心理状态、行为表现等进行观察,及时调整矫治方案。

6. 结案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治,某甲的病情明显好转,心理状态趋于稳定。

矫治师对某甲进行了结案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某甲已具备重新融入社会的条件。

三、矫治效果1. 某甲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抑郁症症状明显减轻。

2. 某甲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消除心理防御机制,对犯罪事实有深刻认识。

3. 某甲的家庭关系得到修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支持。

4. 某甲在社会支持体系的帮助下,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四、总结本案例通过法律适用心理矫治,成功帮助某甲摆脱了犯罪阴影,实现了自我救赎。

以下是本案例的启示:1. 在司法实践中,应充分关注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问题,合理运用心理矫治手段。

2. 心理矫治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敏锐的观察力。

3. 家庭、社会应共同关注犯罪嫌疑人的矫治工作,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论文类型:案例分析论文题目:一例男性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姓名:韩一飞身份证号:所在省市:云南开远所在单位:云南省小龙潭监狱第三分监狱一例男性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云南省小龙潭监狱第三分监狱韩一飞【摘要】摘要:本案例报告是针对一名严重心理问题的服刑人员,因为认为自己母亲的病逝是由自己的犯罪而导致,从而产生了焦虑、烦躁、睡眠差等症状,最近三个多月以来,求助者自卑自责、极少与其他服刑人员讲话,生产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服装加工产品返工率达15%-20%。

为了帮助其解决情绪困扰和错误的认知,制定了详实的咨询方案,在咨询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了五次咨询,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严重心理问题、焦虑、抑郁1.一般资料1.1人口学资料求助者,沙某,男,27岁,汉族,初中学历,未婚,云南建水人,因犯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死缓(限制减刑)。

现在云南省小龙潭监狱服刑。

1.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从小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均以务农为生,八岁时父母离异。

自己为家中独子,读书期间学习成绩不好,经常打架,母亲对其的管教也比较严,但是该求助者经常是阳奉阴违,不听管教。

初中毕业以后,长期在家务农,但经常与村里一些无业游民喝酒,时常打架闹事,并逐渐沾染上毒瘾。

2012年与同村四名毒友到边境购买毒品,在昆明火车站被查获,被判处死缓限制减刑。

在看守所时,其母亲因肺癌去世,直到三个月前求助者才得知此事后,一直认为母亲是被自己犯罪一事刺激,而生病去世,因此一直怀有较深内疚感。

入监后,寡言少语,一提及其母亲和犯罪一事,表现出较焦躁情绪。

虽然身强体壮,但生产经常不能完成任务,返工率较高,时常找借口调整号室或岗位。

1.3精神状态求助者衣着整齐,情绪低落,低垂着头,一副漫不经心,注意力不集中的样子,一直玩弄手指。

思维逻辑条理清晰,自知力正常,但一谈及其母亲和其犯罪的事情时就表现出较为焦躁、痛苦。

1.4身体状态求助者身体健康,无重大病史,家庭无精神病史。

入监体检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

1.5社会功能只与少数几个罪犯有来往,时常找借口提出换号室和岗位要求。

虽然能正常参加劳动改造,但劳动任务经常无法完成,返工率较高。

1.6心理测验(1)通过使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疾病其他1.8 1.42.5 2.43.3 2.0 1.4 2.1 1.6 1.5从测试的数据显示,该求助者呈现阳性的症状的因子项目是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其中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较为突出。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3分(标准分66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8分(标准分60分)2求助者主诉和个人陈述2.1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头痛,食欲差,伴睡眠障碍三月余。

2.2个人陈述:8岁时父母亲离异,是母亲抚养自己长大。

三年前,我开始吸毒,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从小就记得母亲有肺部和呼吸道不是很好,三个多月前,得知母亲患肺癌去世的消息,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长大,母亲对我的关爱历历在目,是我吸毒而花光了母亲的钱,导致母亲无钱治病,最后还因为运毒被判了那么重的罪,母亲死时我也没能给她送终,我对不起母亲,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现在很后悔我怎么去吸毒啊!如果我不吸毒,母亲有钱治病,也不会受到刺激,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从我吸毒这几年来,母亲就没有过一天好日子,现在母亲不在了,我连尽孝心的机会都没有了。

现在只要看到别的服刑人员接见,我就会想起母亲来看我的情景,我就心慌,紧张,出汗,十分痛苦,注意力不能集中,整天胡思乱想,劳动时也老是出错,因返工率较高还被惩罚。

三个多月来,我紧张、痛苦、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又没有精神,不想吃饭,有时还头痛,觉得自己是活不出去了,同组的服刑人员、老乡和警官不断地安慰我,当时心情会好些,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又回到痛苦之中。

我怕这样下去会跟监区李某一样变成神经病,所以前来咨询。

2.3求助者管理警官的反映求助者沙某,性格内向,做事认真,2012年1月到我监区改造以来,遵守纪律,劳动积极,学习认真。

2013年2月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沙某整天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能参加正常的学习和劳动;4月中旬以来沙某表现更为突出,整天无精打采,晚上两三点钟巡查时,常发现他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行为失常;在习艺劳动中不按操作规程劳动,加工的产品合格率低,监区负责生产的警官找他谈过多次,效果不大,现在不能正常参加日常的教育学习和习艺劳动。

2.4咨询师观察了解的情况求助者衣着整洁,面容消瘦、憔悴,一直低着头,目光有些呆滞,不能正视别人的目光;求助者身体健康,未发现患有其他疾病,性格内向,最近很少与其他学员交往,监区警官评价他做事认真,业余爱好较少,极少主动参加监区组织的文娱活动。

自从三个多月前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求助者一直处于痛苦、后悔自责、焦虑不安之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无家族精神病史。

2.5求助者周围罪犯的反映求助者近段时间以来,晚上睡不着,总是唉声叹气的,有的时候还会用拳头击打墙壁和床板,很少和同改交流,大家也不太敢去招惹他。

3评估与诊断本案例资料来源可靠,情况属实。

3.1据临床资料分析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社会功能状态评估(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自责、紧张、焦虑。

(2)生理状态:睡眠障碍、食欲差,头痛、心慌、出汗。

(3)社会功能状态:与同改交往少,不能参加正常的教育改造活动,习艺劳动效率明显下降。

(4)心理状态评估,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该求助者意识水平降低,心理自控力下降,自信心估计过低,社会交往降低。

总体心理健康状态偏差。

3.2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三个多月,已经出现了泛化、回避、影响社会功能,已经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3)根据求助者的内心受到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义,具有道德色彩,且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所以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心理测验结果支持本诊断。

(5)最终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4病因分析(1)生物学原因:求助者男性,27岁,有三年的吸毒史。

(2)社会原因:○1父母离异,处于单亲家庭,儿童、少年期间缺乏父爱,○2有三年的吸毒史,○3社会交往少,○4母亲的病逝形成较强烈的道德观念因素,对心理问题的形成构成直接的影响。

(3)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原因:○1错误的认知:自己因吸毒花光母亲的钱,外加自己犯罪入狱刺激到了母亲,导致母亲死亡,对不起母亲。

○2错误评价:我是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活不出去了。

○3情绪方面的原因:受情绪低落、焦虑、紧张、自卑自责的困扰,自己不能解决。

○4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5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的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人格相对稳定;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即心理冲突没有变形,可以排除神经症。

6制定咨询方案(1)咨询目标根据以上诊断、分析,通过与求助者沙某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1改善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自责等不适情绪,改善睡眠。

○2改变错误认知,纠正错误评价。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改变其错误认知,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树立自信,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2)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

(4)咨询方法的具体方法、原理和过程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

简要地说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理性观念,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改变错误认知,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这些非理性观念有三个主要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如求助者说:“我不吸毒而用母亲的钱,不刺激到母亲,母亲就不会患肺癌去世”。

○2过分化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制定它的好坏一样。

如求助者:“我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

○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

如:我活不出去了。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持非理性观念的人们一旦陷入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

这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

7咨询过程:7.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共一次2013年5月11日目的:(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3)确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询目标(4)介绍心理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

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介绍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做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向监区民警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该求助者的异常表现情况;本着尊重、热情、真诚的态度使求助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

采用会谈法与求助者交谈,收集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成功地取得了求助者的信任,该求助者逻辑思维清晰,领悟力较强,咨询师直接对其讲解了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原理,指出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症结是其思维方式、信念的不合理,使他陷入情绪困扰状态。

咨询师具体讲解了ABC理论中A代表发生的事件,B指人们对发生的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家庭作业:运用ABC理论,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1)具体找出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B是什么?(2)找出这种想法有什么证据?7.2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共三次2013年5月18日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不良认知,求助者应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