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学-江西财经大学,李新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资金流动形式上看,直接投资逐步成为区域间 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迅速增加;国际融资的证券化比例日益提高,银 行信贷向股票,债券和商业票据等直接融资手 段转变.
2)从流动时间上来看,短期资本流动不断增加强.由 于金融运作工具和手段不断创新,以获得短期 利润或保值增值为目的资本流动的规模不断扩 大.
6.区际分工与生产要素流动
A.课时:4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了解区际分工的必然性、特点、模式 ~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 ~掌握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作用 C.学习重点: 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 D.学习难点: 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 E.正文
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总体形式;农 业生物资源丰度,有东到西、由南到北 逐渐下降,水资源南多北少,能源资源 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分 布于西南,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 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的过度地带。
正是由于自然资源存在区际差异,我国 工业布局呈现南轻北重的态势。
2.社会经济差异
从合作方式上看,有 1)区域合作经营 2)多区域股份化合作 3)异地办独资企业 4)三来一补方式 5)BOT方式
BOT方式:是一区域在另一区域投资建 设,建设方与提供建设用地等资源的一 方商定项目建成后建设方运营的期限, 在运营期满后建设方条件将项目转交给 项目所在区域。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资 源丰富但开发条件不完备的落后地区与 发达地区的合作,我国东西部的合作。
动的
6.1.2.区际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 础
1. 要素存的空间不平衡性是区际劳动 分工的必要条件。
2. 区际劳动分工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 因是经济利益。
区际劳动分工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经 济性的5个表现
(1)提高劳动率。
区域分工使比较优势涉及到发挥,能较快 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又能最大限度合理 使用资源,降低成本。
技术流动:
指一区域的技术持有人把技术的使用权 或所有权转让给另一区域其他人的过程.
主要形式: 根据转让的技术是否有尝,技术流动可分
为区域间的技术贸易,技术交流,技术援助, 三种形式. 1)区域间的技术贸易 技术使用权的买卖,是技术流动的主要形
式.他分为直接技术贸易,引进成套或关键 设备,区域间联合投资三种形式
6.2.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R。沸农于1966年提出,任何产品都有一 个生命周期,这一周期可分为创新初期(技术 创新阶段)、发展期(技术扩散阶段)、成熟 期(技术停滞阶段)三个阶段,处在去不同阶 段的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域不同。在初期阶段, 创新区域将垄断生产;在发展期,技术开始扩 散,该产业在发源地开始衰败;在成熟期,技 术要素对区位学选择的影响减小,劳动力阶段 的重要性增大,产业在落后地区正增长,在发 达地区负增长,新一轮地区开始。
(2)贸易障碍诱发理论:
认为区际贸易由于人为的贸易壁垒或运 输成本而不能自由实现时,就会引起资本 的区域间流动,引起对外直接投资,以此来 绕过贸易壁垒和减少运输成本,保护和开 拓产品市场.
(3)内部化理论:
认为跨国公司为尽可能大地获得经济利 益,通过在不同国家设立子公司,并通过控 制个公司的活动,把正常的商业交往变成 公司内部的利益转移,使公司的业务活动 服从于公司的利益.
—— 300 2 元 / 300 吨
600 50
200 150
“比较利益”示意
产品
A产品
B产品
图表 方 地 指 需求量
式 区 标 (吨)
生产量 (元)
单位产 需求
品
量
投入量 ( 吨
自 甲 50
50
2元/吨 )100
给 区 100
100
4元/吨 50
自乙
足区
甲、乙两地区总投入量
分 甲 50
150
2 元 / 100
元/吨 1 0 0 x
900
45=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050
地区分工毛效益:1025-900
125
地区分工净效益:1025-900-50
75
6.3.生产要素流动
6.3.1.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及其对经济发 展的作用方式有三类:
1)对流:以人和物的移动为特征 2)传导区域间的各种交易,如财政交易. 3)辐射: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
(2)共享和节约基础设施
(3)集中专业技术人员
(4)共享辅助行业的专门服务
(5)有利于专业技术的扩散
总之,区际分工的经济性表现为单位生 产费用的节约,而这种节约的途径为分 工带来的规模经济性。
6.1.3.区际分工的特点和规模
特点: (1)地区经济的专业化 (2)区间生产要素的联系性 (3)区际分工的层次性: (4)区间的专业化分工、区内的劳动分
2)区域间的技术交流:
属无偿的技术转让,非市场的科技资源,情报,仪 器样品的交换,举办学术会议和国际博览会,举 办技术开发中心合共同研究项目,访问,考察或 工作等.
3)区域间的技术援助:
无偿或按优惠条件传授技术知识.形式多样:派 遣专家提供技术服务,协助受援区培训技术人 员,建立科研机构,职工培训中心,医院,学校和技 术推广站,提供技术资源和设备.
6.2.6.技术差距理论
1961年波斯勒提出,能产生大量创新并 生产新产品的区域会获得在这些产品中 的优势。这种优势不是恒久的,其他区 域会仿制这种产品,创新区域会逐渐失 去优势及输出该产品的主导地位。同时, 某些区域能保持新产品创新能力,在仿 制期结束后,仍能创新,并创制新产品 以替代以前的优势产品,以保持技术差 距。
3)从流动方面来看,由原来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变 为发达国家内部为主.
4)从资金提供者看,发达地区是流动资本的主要提 供者.
6.3.3.技术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1.技术流动的特殊性和主要形式 技术: 指制造某项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项服
务的知识,但不包括仅涉及 货物买卖或器物出 租的知识.技术融载于以下要素中: 1)劳动者 2)机器装备和装置 3)技术专利和技术秘密 4)传播技术的情报信息等.
工 区 100
——
吨—— 50
合乙
作区
甲、乙两区总投入量
甲、乙两区区际交换中的投入量(运费)
生产 单位
量
产品
(吨 投入 )100 量3 元 /
50
吨
4.5
元/吨
1025
投入 总量 (元 )
100+ 300= 400 400+ 225= 625
50
3 元 / 300+
100 吨
150=
4 . 5 450
2.技术流动原因:
经济原因有四: 1)跨国公司向子公司转让技术,是维持和扩大
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2)以技术换市场会引起技术转移 3)为获得技术转让费用,尽快收回技术投资 4)技术输出可替代或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输出. 其他原因:出于政治,军事目的考虑,推动发展中
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扩 大.
净流入区. 3)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
2.资本流动的原因:多方面
1)经济原因: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分散风 险.
区际利率差引起流动,保值性资本的流动.资本 流动的理论:(1)需求导向区域理论:认为市场和 竞争者的分布情况决定投资的地域选择.为防 止另一个企业取得夺人之先的优势,每个企业 都必须与其他企业亦步亦趋.尽管收益难以保 证,但能防止可能引起的失误
散等要素流动的内容包括劳动力,资金,技 术的交流等.
作用: 1)生产组合效应,使经济社会组合为整体,
秩序化. 2)有利于强化区域比较优势和分工. 3)有利于降低产品价格和优化资源配置. 4)有利于市场分工的扩大.
6.3.2.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
1.资本流动的分类 1)长期流动和短期流动 2)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流入>流出,则为
6.2.4.德国李斯特的“扶持幼小 产业说”(同前,略)
6.2.5.要素替代理论 1965年W。爱萨德在《区位与空间经济》中阐
明了要素替代对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古典分 工理论与区位理论只强调了相同因素的成本比 较,而忽略了有些生产要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能源之间、原材料之间、资本与劳动力之间都 可以相互替代,必须按各区域最有利的投入组 合方式下计算出来的成本,进行比较。在要素 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由要素边际替代率 和各种要素再不同地区的价格共同决定。
6.2.区域分工理论
6.2.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每个国 家都应生产并出口成本绝对低的产品。 通过交换,将增加社会财富.
6.2.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每个 国家都应生产并出口成本相对低的产品, 通过交换,可获得比较利益,比较利益 的实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 取其重”,即优选法则。
附:“绝对利益”示意
产品
A产品
图表 方 地 指 需 要 生 产 单 位
式 区标 量
量
产品
( n b ) (nb) 投 入
自 甲 50
50
量2 元 /
给 区 100
100
吨
自乙
3元/
足区
吨
甲、乙两地地区总投入量
B产品
需要 量 (吨) 100 50
投入总 量
生 产 单 位 (元)
量
产品
(吨) 投入
100
3.技术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作用:
量3 元 / 100+30
50
吨
0=400
2 元 / 300+10
吨
0=400
800
分 甲 50
150
2 元 / 100
——
工 区 100
-—
吨
50
150
协乙
——
作区
甲乙两地区总投入量800-600
甲乙两地区区际交换中的投入量(运费)
地区分工合作毛效益:800-600 地区分工合作净效益:800-600-50
6.1.4.区际合作的原则
1.发挥优势原则:分清单项优势和综合 优势,把必要性与可能性结合。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6.1.5区际合作的形式
从合作的内容上看,有 1)物资交换 2)商品贸易 3)技术合作 4)人才合作 5)资本合作 6)信息合作 7)生产合作 8)混合合作
6.1.区间差异与区域分工
6.1.1.区间差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区间差异的内涵、分类及影响因素 区间差异:只不同区域之间的异质性。 从内容看,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差异、经济
差异、社会因素差异、技术差异等; 从差异的变动特性看,有可以改变的差异和不
能改变的差异; 从物质形态看,有有形差异和无形差异。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差异
自然条件指环绕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各种自 然要素,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
自然资源指自然条件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资 源,如矿产资源,气候和水资源。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和产业布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势地貌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农业资源的空 间结构和开发格局,以及区域中心的位置,决 定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植被的地域性和非地 域性。
6.3.3.俄林的价格要素论(要素 禀赋论)
瑞典的俄林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的价格 差异,来代替李嘉图的生产成本的差异来展开 分析。
他认为国内要素价格差异,产生国内劳动地域 分工及地区贸易;各国要素价格差异,导致国 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主张各国和地区应生产并 出口要素丰富的产品,即劳动力丰富的生产并 出口生产劳动密集型,资本丰富的生产并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
工、局部地区分工
模式
(1)垂直型分工:不同生产阶段和生产 水平之间的分工,如农业区域与工业区 域的分工,东部与西部的分工。
(2)水平型分工:生产水平基本相近的 区间分工,主要表现为部门内部产品专 业化分工,零部件分工,工艺专业化分 工。
(3)混合型分工:既有水平型分工又 有垂直型分工的一种分工方式.
包括经济区位差异,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差异及社会历史差异等。
上述差异综合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主 要以人均GDP、人均GNP、人均社会总 产值来衡量。
(二)正确认识区间差异
区间差异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区 域发展阶段的产物,要防止将差异绝对 化原因有
二(1)区域发展条件有些是可以改变的 (2)有些区位因素在空间上是可以转
2)其他原因:
政治战略考虑进行的经济与军事援助,国 际金融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引 起资金流动.
3.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影响.
1)有利于市场统一的均衡利益的形成和 资本在全国或全球的合理配置.
2)直接投资为资本流入区域造成了就业 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4.战后区域间资本流动的现状 和特点.
2)从流动时间上来看,短期资本流动不断增加强.由 于金融运作工具和手段不断创新,以获得短期 利润或保值增值为目的资本流动的规模不断扩 大.
6.区际分工与生产要素流动
A.课时:4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了解区际分工的必然性、特点、模式 ~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 ~掌握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作用 C.学习重点: 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 D.学习难点: 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 E.正文
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总体形式;农 业生物资源丰度,有东到西、由南到北 逐渐下降,水资源南多北少,能源资源 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分 布于西南,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 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的过度地带。
正是由于自然资源存在区际差异,我国 工业布局呈现南轻北重的态势。
2.社会经济差异
从合作方式上看,有 1)区域合作经营 2)多区域股份化合作 3)异地办独资企业 4)三来一补方式 5)BOT方式
BOT方式:是一区域在另一区域投资建 设,建设方与提供建设用地等资源的一 方商定项目建成后建设方运营的期限, 在运营期满后建设方条件将项目转交给 项目所在区域。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资 源丰富但开发条件不完备的落后地区与 发达地区的合作,我国东西部的合作。
动的
6.1.2.区际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 础
1. 要素存的空间不平衡性是区际劳动 分工的必要条件。
2. 区际劳动分工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 因是经济利益。
区际劳动分工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经 济性的5个表现
(1)提高劳动率。
区域分工使比较优势涉及到发挥,能较快 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又能最大限度合理 使用资源,降低成本。
技术流动:
指一区域的技术持有人把技术的使用权 或所有权转让给另一区域其他人的过程.
主要形式: 根据转让的技术是否有尝,技术流动可分
为区域间的技术贸易,技术交流,技术援助, 三种形式. 1)区域间的技术贸易 技术使用权的买卖,是技术流动的主要形
式.他分为直接技术贸易,引进成套或关键 设备,区域间联合投资三种形式
6.2.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R。沸农于1966年提出,任何产品都有一 个生命周期,这一周期可分为创新初期(技术 创新阶段)、发展期(技术扩散阶段)、成熟 期(技术停滞阶段)三个阶段,处在去不同阶 段的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域不同。在初期阶段, 创新区域将垄断生产;在发展期,技术开始扩 散,该产业在发源地开始衰败;在成熟期,技 术要素对区位学选择的影响减小,劳动力阶段 的重要性增大,产业在落后地区正增长,在发 达地区负增长,新一轮地区开始。
(2)贸易障碍诱发理论:
认为区际贸易由于人为的贸易壁垒或运 输成本而不能自由实现时,就会引起资本 的区域间流动,引起对外直接投资,以此来 绕过贸易壁垒和减少运输成本,保护和开 拓产品市场.
(3)内部化理论:
认为跨国公司为尽可能大地获得经济利 益,通过在不同国家设立子公司,并通过控 制个公司的活动,把正常的商业交往变成 公司内部的利益转移,使公司的业务活动 服从于公司的利益.
—— 300 2 元 / 300 吨
600 50
200 150
“比较利益”示意
产品
A产品
B产品
图表 方 地 指 需求量
式 区 标 (吨)
生产量 (元)
单位产 需求
品
量
投入量 ( 吨
自 甲 50
50
2元/吨 )100
给 区 100
100
4元/吨 50
自乙
足区
甲、乙两地区总投入量
分 甲 50
150
2 元 / 100
元/吨 1 0 0 x
900
45=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050
地区分工毛效益:1025-900
125
地区分工净效益:1025-900-50
75
6.3.生产要素流动
6.3.1.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及其对经济发 展的作用方式有三类:
1)对流:以人和物的移动为特征 2)传导区域间的各种交易,如财政交易. 3)辐射: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
(2)共享和节约基础设施
(3)集中专业技术人员
(4)共享辅助行业的专门服务
(5)有利于专业技术的扩散
总之,区际分工的经济性表现为单位生 产费用的节约,而这种节约的途径为分 工带来的规模经济性。
6.1.3.区际分工的特点和规模
特点: (1)地区经济的专业化 (2)区间生产要素的联系性 (3)区际分工的层次性: (4)区间的专业化分工、区内的劳动分
2)区域间的技术交流:
属无偿的技术转让,非市场的科技资源,情报,仪 器样品的交换,举办学术会议和国际博览会,举 办技术开发中心合共同研究项目,访问,考察或 工作等.
3)区域间的技术援助:
无偿或按优惠条件传授技术知识.形式多样:派 遣专家提供技术服务,协助受援区培训技术人 员,建立科研机构,职工培训中心,医院,学校和技 术推广站,提供技术资源和设备.
6.2.6.技术差距理论
1961年波斯勒提出,能产生大量创新并 生产新产品的区域会获得在这些产品中 的优势。这种优势不是恒久的,其他区 域会仿制这种产品,创新区域会逐渐失 去优势及输出该产品的主导地位。同时, 某些区域能保持新产品创新能力,在仿 制期结束后,仍能创新,并创制新产品 以替代以前的优势产品,以保持技术差 距。
3)从流动方面来看,由原来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变 为发达国家内部为主.
4)从资金提供者看,发达地区是流动资本的主要提 供者.
6.3.3.技术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1.技术流动的特殊性和主要形式 技术: 指制造某项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项服
务的知识,但不包括仅涉及 货物买卖或器物出 租的知识.技术融载于以下要素中: 1)劳动者 2)机器装备和装置 3)技术专利和技术秘密 4)传播技术的情报信息等.
工 区 100
——
吨—— 50
合乙
作区
甲、乙两区总投入量
甲、乙两区区际交换中的投入量(运费)
生产 单位
量
产品
(吨 投入 )100 量3 元 /
50
吨
4.5
元/吨
1025
投入 总量 (元 )
100+ 300= 400 400+ 225= 625
50
3 元 / 300+
100 吨
150=
4 . 5 450
2.技术流动原因:
经济原因有四: 1)跨国公司向子公司转让技术,是维持和扩大
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2)以技术换市场会引起技术转移 3)为获得技术转让费用,尽快收回技术投资 4)技术输出可替代或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输出. 其他原因:出于政治,军事目的考虑,推动发展中
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扩 大.
净流入区. 3)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
2.资本流动的原因:多方面
1)经济原因: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分散风 险.
区际利率差引起流动,保值性资本的流动.资本 流动的理论:(1)需求导向区域理论:认为市场和 竞争者的分布情况决定投资的地域选择.为防 止另一个企业取得夺人之先的优势,每个企业 都必须与其他企业亦步亦趋.尽管收益难以保 证,但能防止可能引起的失误
散等要素流动的内容包括劳动力,资金,技 术的交流等.
作用: 1)生产组合效应,使经济社会组合为整体,
秩序化. 2)有利于强化区域比较优势和分工. 3)有利于降低产品价格和优化资源配置. 4)有利于市场分工的扩大.
6.3.2.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
1.资本流动的分类 1)长期流动和短期流动 2)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流入>流出,则为
6.2.4.德国李斯特的“扶持幼小 产业说”(同前,略)
6.2.5.要素替代理论 1965年W。爱萨德在《区位与空间经济》中阐
明了要素替代对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古典分 工理论与区位理论只强调了相同因素的成本比 较,而忽略了有些生产要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能源之间、原材料之间、资本与劳动力之间都 可以相互替代,必须按各区域最有利的投入组 合方式下计算出来的成本,进行比较。在要素 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由要素边际替代率 和各种要素再不同地区的价格共同决定。
6.2.区域分工理论
6.2.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每个国 家都应生产并出口成本绝对低的产品。 通过交换,将增加社会财富.
6.2.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每个 国家都应生产并出口成本相对低的产品, 通过交换,可获得比较利益,比较利益 的实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 取其重”,即优选法则。
附:“绝对利益”示意
产品
A产品
图表 方 地 指 需 要 生 产 单 位
式 区标 量
量
产品
( n b ) (nb) 投 入
自 甲 50
50
量2 元 /
给 区 100
100
吨
自乙
3元/
足区
吨
甲、乙两地地区总投入量
B产品
需要 量 (吨) 100 50
投入总 量
生 产 单 位 (元)
量
产品
(吨) 投入
100
3.技术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作用:
量3 元 / 100+30
50
吨
0=400
2 元 / 300+10
吨
0=400
800
分 甲 50
150
2 元 / 100
——
工 区 100
-—
吨
50
150
协乙
——
作区
甲乙两地区总投入量800-600
甲乙两地区区际交换中的投入量(运费)
地区分工合作毛效益:800-600 地区分工合作净效益:800-600-50
6.1.4.区际合作的原则
1.发挥优势原则:分清单项优势和综合 优势,把必要性与可能性结合。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6.1.5区际合作的形式
从合作的内容上看,有 1)物资交换 2)商品贸易 3)技术合作 4)人才合作 5)资本合作 6)信息合作 7)生产合作 8)混合合作
6.1.区间差异与区域分工
6.1.1.区间差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区间差异的内涵、分类及影响因素 区间差异:只不同区域之间的异质性。 从内容看,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差异、经济
差异、社会因素差异、技术差异等; 从差异的变动特性看,有可以改变的差异和不
能改变的差异; 从物质形态看,有有形差异和无形差异。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差异
自然条件指环绕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各种自 然要素,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
自然资源指自然条件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资 源,如矿产资源,气候和水资源。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和产业布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势地貌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农业资源的空 间结构和开发格局,以及区域中心的位置,决 定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植被的地域性和非地 域性。
6.3.3.俄林的价格要素论(要素 禀赋论)
瑞典的俄林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的价格 差异,来代替李嘉图的生产成本的差异来展开 分析。
他认为国内要素价格差异,产生国内劳动地域 分工及地区贸易;各国要素价格差异,导致国 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主张各国和地区应生产并 出口要素丰富的产品,即劳动力丰富的生产并 出口生产劳动密集型,资本丰富的生产并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
工、局部地区分工
模式
(1)垂直型分工:不同生产阶段和生产 水平之间的分工,如农业区域与工业区 域的分工,东部与西部的分工。
(2)水平型分工:生产水平基本相近的 区间分工,主要表现为部门内部产品专 业化分工,零部件分工,工艺专业化分 工。
(3)混合型分工:既有水平型分工又 有垂直型分工的一种分工方式.
包括经济区位差异,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差异及社会历史差异等。
上述差异综合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主 要以人均GDP、人均GNP、人均社会总 产值来衡量。
(二)正确认识区间差异
区间差异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区 域发展阶段的产物,要防止将差异绝对 化原因有
二(1)区域发展条件有些是可以改变的 (2)有些区位因素在空间上是可以转
2)其他原因:
政治战略考虑进行的经济与军事援助,国 际金融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引 起资金流动.
3.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影响.
1)有利于市场统一的均衡利益的形成和 资本在全国或全球的合理配置.
2)直接投资为资本流入区域造成了就业 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4.战后区域间资本流动的现状 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