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全国第一届青少年钢琴比赛”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全国第一届青少年钢琴比赛”有感

在飘满浓浓粽香的端午节前,带着一种期待我又一次来到厦门,观摩了“全国第一届青少年钢琴比赛”。从今年年初就期盼着这一次比赛了,不仅是因为厦门这座被大海拥抱的美丽城市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次比赛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谓特殊性,是指该比赛由文化部主办,厦门市人民政府和福建省文化厅联合承办的一次由政府全力支持的钢琴类赛事;所谓重要性,更是因为本次比赛已于今年年初被正式纳入“文华艺术院校奖”系列赛事,并将陆续举办下去,真正体现了目前国家对钢琴艺术发展非常之重视。

比赛由国内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共13人担任评委,分为少年一组(14周岁以下)和少年二组(14至18周岁)两个组别,吸引了全国各地重要的音乐院校近两百名选手参加。首先于4月在北京通过音像资料进行第一轮的筛选,共有75名选手正式入围。然后初、复、决赛均以现场比赛的方式进行,每组有12名选手进入复赛,再有6名选手进入决赛,最终少年一组由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熊嘉诚获得第一名,少年二组的第一名空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陈涵获得第二名。

纵观比赛全程,我想每一个历经者、参与者都会颇有感慨

的。感叹厦门这座名副其实的音乐之岛已经充分具备了接待这种高规格、高水平赛事的能力。正如厦门市文化局罗才福局长所言:厦门完全可以打造一张世界级的艺

术名片!每一位在这里的朋友都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同时也感叹我国年少的选手们,在如此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竟能准备好分量如此之重的参赛曲目,由此可见目前国内

各音乐院校钢琴教学水准的日益进步和选手们技术功底之

扎实!还要感叹的是选手背后所有老师无私付出的爱和不遗

余力的心血浇灌!感叹之余,也想略谈一些感想,一些思索,算

是一种赛后的余味吧。

一、院校之间尚待加强交流

参加此次比赛的孩子年龄均在18岁以下,最小的选手只有10岁,来自国内各音乐院校附中和各地艺术院校。从参赛的选手分布情况和比赛结果看,似乎还是以“上海院”和“中央院”平分秋色的局面为主,间或有四川音乐学院和深圳艺术学校等地方艺术院校的好苗子出现。国内的钢琴教育和演奏的水平在近十年内发展是迅速的,但是各地的发展又是很不

平均的,所以上海音乐学院的杨韵琳老师说:“如何加强交流、取长补短是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应该说此次比赛为全国有才能的选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磋技艺、相互交流、展示才华的平台。

二、让炫技离我们再远一些

此次比赛在规定曲目上,我们的比赛组委会和专家评委们也是颇具苦心的。比赛要求每组参赛选手初赛时必弹肖邦练习曲和巴赫三部创意曲各一首,复赛时必弹一首中国乐曲,由此可见对选手自身具备的扎实基本功的要求,以及对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重视。我们选手们在如此短的准备时间内应对比赛规定的曲目,也足以见选手们自身曲目的储备量。但是部分选手们在技术比拼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重要问题――音乐的匮乏。音乐取自心灵,心灵需要培养,我们应该给学生们什么?是不断拔高技术的艰深曲目吗?还是更多其他方面的养料呢?这个话题似乎是老生常谈,又似乎过于宽泛,但确实是不容我们回避的,而且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中国作品的创作问题也在此次比赛中凸显,近年来我们众多杰出的年轻钢琴家们不断在世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但同时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却似乎遇到了瓶颈,由此演奏人才的不断倍出与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严重缺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但是中国钢琴未来的长久发展却需要二者的共同前进,缺一不可。借此比赛之际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我们的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

三、多给孩子们积累协奏

舞台的经验

在选手们过关斩将进入决赛的时候,是否具有协奏的经验在这个时候就非常重要了。从此次比赛来看,我们的选手似

乎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当然这次不能排除准备时间过短的客观因素。但是这也给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何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协奏的经验,让孩子具有接受“突然袭击”的能力。

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是比赛之后留给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期待仍在继续――期待下一届的到来,期待又见厦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