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本感应:针刺部位酸麻胀重。 (2)其他感应:
①凉、热、痒、痛、抽动感、蚊行感、触电感、气流感、水波 感、不自主的肢体活动等。
②循经肌肤瞷动、震颤,或循经皮疹,红白线状;或循经汗毛 竖起,起鸡皮疙瘩、出汗等现象。
③感应因人因部位而异 2.他觉指征(医生感觉)
医生感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
.
①切穴定位:用拇指甲切穴位,使穴位定准而不偏。 ②减轻疼痛:爪切穴位可使气血宣散,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减轻进 针透皮之痛。 3.注意事项 指甲不宜过长,爪前清洁指甲;爪切时不宜过猛,防止伤及皮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1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
(二)循
是循按经脉,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法。
1.操作
用拇指或二、三、四指平直(屈曲第一指关节),以指腹沿刺 穴所属经脉循行路线,或穴位上下左右,轻轻循按或叩击。
.
12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
(三)摄 摄是用爪甲切掐经脉,行气导滞的方法。 1.操作 用大指甲在刺穴所在的经脉上下,进行切压。 2.应用 ①行气:针刺后针下涩滞、疼痛,以指甲沿经上下切压,使经气通
行。 ②解除滞针:滞针后在针穴上下切压,可放松肌肉,缓解滞针 3.注意事项 ①摄法与爪法都有大指甲切掐的动作,但爪法主要在穴位上施术,
4
(二)得气的意义
1.得气与疗效密切相关 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缓慢,疗效较差;不得气者,
难于取效。 2.得气可以推知正气盛衰、疾病预后 3.得气是补泻手法的基础与前提
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针刺不得气,一切 补泻手法都是空中楼阁。
.
5
三.影响得气的因素
(一)患者 得气与患者的体质、病情、禀赋有关。
临床上还可用捻、搓、飞、刮、摇法催气。
.
7
(三)守气法
针下得气后守气勿失,保持针感持续的方法。 1.推弩法
得气后将针尖顶住有感应的部位,手持针柄使针身弯曲成弓弩 之状,持续1~3分钟。 2.搬垫法
得气后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 顶住有感觉的部位,拇指搬针则食指垫针;食指搬针则拇指垫针。
不仅直接影响到针刺的疗效,而且还是衡量上工与粗工的 标准 (二)治神的方法 1.针前治神
(1)医生与患者在针前要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均匀呼 吸
(2)医生针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
(二)治神的方法
2.针中治神 医生
①进针时,医生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意守针尖,不可 分心。
②行针时医生要专心体察针下得气情况,注意患者神情变 化而施针。
衡,是一种治疗原则。狭义的调气法,指调整经气的方向,使气至病所,
实为行气法。
.
10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指辅助基本手法和补泻手法,促进得气、行气,诱导凉热针感的针 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 (一)爪
爪法是标记穴位,宣散气血使进针不痛的方法。 1.操作
用拇指头揣到敏感点后,以拇指甲掐穴呈“十”字形。 2.应用
③注目制神
患者:心定神凝,体会针感,专注病所。 特殊针法时医患配合诱导针下凉热 3.针后治神 (1)针刺之后,嘱患者休息片刻,安定心神,控制情绪, 防止神气耗散。 (2)平时可作静气功、太极拳以养神调神。
二.针刺得气的指征和意义
毫针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的针刺感应(或 经气感应)。这种感应古称“气至”,现称针感。 (一)得气的指征 1.自觉指征(患者感应)
第四章 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第一节 治神法和针刺得气 一.治神法
指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 甚至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
1
一.治神法
(一)治神的作用与意义 《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
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说明治神非常重要,是针刺的根本,针刺的灵魂。它
(二)催气法
毫针刺入腧穴后,采用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
1.搜气法
针刺入所需深度后仍不得气者,可将针退至浅层,改变方向, 前后左右反复搜索,直到得气。
2.循按法 用手指在针穴附近上下或左右循按、爪摄或叩击,以催引气至。
3.弹震法
弹指用手指弹动针柄,促其气至。震是用右手半握拳状将中指 突出,敲震穴位周围。
(二)医生 得气与医生的取穴、操作技术、精神状态有关。
(三)气候与环境 春夏季,晴天,气候温暖时,容易得气;秋冬季,阴雨
天,气候寒冷时,不容易得气或得气较慢。
.
6
四.促进得气的方法
(一)候气法
毫针刺入腧穴后,留针等候经气而至的方法。又称留针候气。
由于留针有静留针和动留针两种方式,故可采用静留针候气和 动留针候气。
操作:针尖略朝病所,得气后将针尖在得气部位压住不 动。
应用:经气不行或气行不远。
出处:《席弘赋》:“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 调。”可见逼针法可配合呼吸进行。
△逼针法要求医生集中精神,意念于针,逼使经气 到达病所。
.
9
(四)行气法
3.推气法
操作:得气后将针从得气部位轻轻提起,针尖朝病所,拇指向前均 匀用力推捻针柄,当拇指推至指腹后横纹时,轻轻退回,反复推捻直到 气至病所。
2.应用 ①催气:进针前循按可宣散气血,使经气通畅,容易得气;进针后
循按可使气不至者迅速得气。
②行气:循法可促使经气沿经传导,气至病所。
③解除滞针:在穴位上下左右循按,可畅通经气,解除滞针。 ④减轻病人紧张:进针前在穴位周围或沿经循按,可消除病人的紧 张情绪,放松肌肉,减轻进针疼痛。
3.注意事项
①用力要适度:过轻则达不到目的;过重反而阻碍经气运行。 ②循法一般沿经向循。
应用:得气后气行不远。
出处:《金针赋》:“动而进之,推气之法。”
4.按截法
操作:得气后,刺手持针柄,针尖朝病所施以捻转、提插手法,同 时,押手按压在针穴的远病所方。
出处:《金针赋》:“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 前。”
此外,飞经走气四法等方法均可行气。
△调气法:广义的调气指调整阴阳衰盛、经气紊乱,使之归复平
临床上还可用弹法、刮法、颤法守气。 (四)行气法
针刺得气后,采用手法促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其目的 是:促使气至病所。
.
8
(四)行气法
1.循摄法
操作:押手食、中、无名指平按在刺穴经脉循行线上, 循其路线上下往来轻柔循摄。
应用:经气不足,气行缓慢。
出处:《金针赋》:“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2.逼针法
①凉、热、痒、痛、抽动感、蚊行感、触电感、气流感、水波 感、不自主的肢体活动等。
②循经肌肤瞷动、震颤,或循经皮疹,红白线状;或循经汗毛 竖起,起鸡皮疙瘩、出汗等现象。
③感应因人因部位而异 2.他觉指征(医生感觉)
医生感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
.
①切穴定位:用拇指甲切穴位,使穴位定准而不偏。 ②减轻疼痛:爪切穴位可使气血宣散,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减轻进 针透皮之痛。 3.注意事项 指甲不宜过长,爪前清洁指甲;爪切时不宜过猛,防止伤及皮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1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
(二)循
是循按经脉,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法。
1.操作
用拇指或二、三、四指平直(屈曲第一指关节),以指腹沿刺 穴所属经脉循行路线,或穴位上下左右,轻轻循按或叩击。
.
12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
(三)摄 摄是用爪甲切掐经脉,行气导滞的方法。 1.操作 用大指甲在刺穴所在的经脉上下,进行切压。 2.应用 ①行气:针刺后针下涩滞、疼痛,以指甲沿经上下切压,使经气通
行。 ②解除滞针:滞针后在针穴上下切压,可放松肌肉,缓解滞针 3.注意事项 ①摄法与爪法都有大指甲切掐的动作,但爪法主要在穴位上施术,
4
(二)得气的意义
1.得气与疗效密切相关 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缓慢,疗效较差;不得气者,
难于取效。 2.得气可以推知正气盛衰、疾病预后 3.得气是补泻手法的基础与前提
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针刺不得气,一切 补泻手法都是空中楼阁。
.
5
三.影响得气的因素
(一)患者 得气与患者的体质、病情、禀赋有关。
临床上还可用捻、搓、飞、刮、摇法催气。
.
7
(三)守气法
针下得气后守气勿失,保持针感持续的方法。 1.推弩法
得气后将针尖顶住有感应的部位,手持针柄使针身弯曲成弓弩 之状,持续1~3分钟。 2.搬垫法
得气后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 顶住有感觉的部位,拇指搬针则食指垫针;食指搬针则拇指垫针。
不仅直接影响到针刺的疗效,而且还是衡量上工与粗工的 标准 (二)治神的方法 1.针前治神
(1)医生与患者在针前要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均匀呼 吸
(2)医生针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
(二)治神的方法
2.针中治神 医生
①进针时,医生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意守针尖,不可 分心。
②行针时医生要专心体察针下得气情况,注意患者神情变 化而施针。
衡,是一种治疗原则。狭义的调气法,指调整经气的方向,使气至病所,
实为行气法。
.
10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指辅助基本手法和补泻手法,促进得气、行气,诱导凉热针感的针 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 (一)爪
爪法是标记穴位,宣散气血使进针不痛的方法。 1.操作
用拇指头揣到敏感点后,以拇指甲掐穴呈“十”字形。 2.应用
③注目制神
患者:心定神凝,体会针感,专注病所。 特殊针法时医患配合诱导针下凉热 3.针后治神 (1)针刺之后,嘱患者休息片刻,安定心神,控制情绪, 防止神气耗散。 (2)平时可作静气功、太极拳以养神调神。
二.针刺得气的指征和意义
毫针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的针刺感应(或 经气感应)。这种感应古称“气至”,现称针感。 (一)得气的指征 1.自觉指征(患者感应)
第四章 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第一节 治神法和针刺得气 一.治神法
指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 甚至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
1
一.治神法
(一)治神的作用与意义 《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
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说明治神非常重要,是针刺的根本,针刺的灵魂。它
(二)催气法
毫针刺入腧穴后,采用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
1.搜气法
针刺入所需深度后仍不得气者,可将针退至浅层,改变方向, 前后左右反复搜索,直到得气。
2.循按法 用手指在针穴附近上下或左右循按、爪摄或叩击,以催引气至。
3.弹震法
弹指用手指弹动针柄,促其气至。震是用右手半握拳状将中指 突出,敲震穴位周围。
(二)医生 得气与医生的取穴、操作技术、精神状态有关。
(三)气候与环境 春夏季,晴天,气候温暖时,容易得气;秋冬季,阴雨
天,气候寒冷时,不容易得气或得气较慢。
.
6
四.促进得气的方法
(一)候气法
毫针刺入腧穴后,留针等候经气而至的方法。又称留针候气。
由于留针有静留针和动留针两种方式,故可采用静留针候气和 动留针候气。
操作:针尖略朝病所,得气后将针尖在得气部位压住不 动。
应用:经气不行或气行不远。
出处:《席弘赋》:“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 调。”可见逼针法可配合呼吸进行。
△逼针法要求医生集中精神,意念于针,逼使经气 到达病所。
.
9
(四)行气法
3.推气法
操作:得气后将针从得气部位轻轻提起,针尖朝病所,拇指向前均 匀用力推捻针柄,当拇指推至指腹后横纹时,轻轻退回,反复推捻直到 气至病所。
2.应用 ①催气:进针前循按可宣散气血,使经气通畅,容易得气;进针后
循按可使气不至者迅速得气。
②行气:循法可促使经气沿经传导,气至病所。
③解除滞针:在穴位上下左右循按,可畅通经气,解除滞针。 ④减轻病人紧张:进针前在穴位周围或沿经循按,可消除病人的紧 张情绪,放松肌肉,减轻进针疼痛。
3.注意事项
①用力要适度:过轻则达不到目的;过重反而阻碍经气运行。 ②循法一般沿经向循。
应用:得气后气行不远。
出处:《金针赋》:“动而进之,推气之法。”
4.按截法
操作:得气后,刺手持针柄,针尖朝病所施以捻转、提插手法,同 时,押手按压在针穴的远病所方。
出处:《金针赋》:“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 前。”
此外,飞经走气四法等方法均可行气。
△调气法:广义的调气指调整阴阳衰盛、经气紊乱,使之归复平
临床上还可用弹法、刮法、颤法守气。 (四)行气法
针刺得气后,采用手法促使针感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其目的 是:促使气至病所。
.
8
(四)行气法
1.循摄法
操作:押手食、中、无名指平按在刺穴经脉循行线上, 循其路线上下往来轻柔循摄。
应用:经气不足,气行缓慢。
出处:《金针赋》:“循而摄之,行气之法。”
2.逼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