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导学案共4课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 . . . .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
一、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 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 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 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 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 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 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 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 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 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韩信一生功绩:定三秦 虏魏王 擒夏说 巧夺赵 胁燕国
平齐地 重创楚 围垓下 灭楚军
二、诵读课文,正音正字,
商贾( ) 晨炊蓐食( ) 诸母漂( ) 樵苏( ) 爨( ) 喋血( ) 馈粮( ) 辎重( ) 裨将( ) 拊循( ) 绐( ) 陈豨( ) 蒯通( )
盗跖( ) 阏与 ( ) 井陉( ) 若虽长大 ( ) 四、文章结构 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1-3 早年屈辱
4-7 井陉之战
8 被贬之后
9-10 谋反被诛
11 史官论赞
研读文本 1----3 节
一、找出通假字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晨炊蓐食
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
俯出袴下,蒲伏。

1 / 8
“ ”

二、解释词语: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众辱之曰
亭长妻患之
大丈夫不能自食
中情怯耳
三、古今异义词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贫无行
又不能治生商贾
我哀王孙而进食
四、特殊句式
信钓于城下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何为斩壮士?
【问题探究】
1、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请 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 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3、请仔细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这三个小故事,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 词,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4、司马迁为什么单单从韩信的早年生活中挑选了这三个故事来写?
【补充】
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 赐百钱,曰: 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告诸将相曰: “此壮士也。

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第二课时
2 / 8
.. .. . .
【预习导航】
研读文本 4----6 节
一、找出通假字
虏魏王,禽夏说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二、解释词语:
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愿陛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从间道绝其辎重
可致于戏下。

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鼓行出井陉口
水上军开入之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师事之。

三、古今异义词
其实不过数千
愿君留意臣之计
四、特殊句式
成安君者,儒者也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知其不用
五、词类活用
深沟高垒
3
/ 8
. . .. .
欲东下井陉击赵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恐吾至阻险而还
师事之 名词作状语
六、翻译句子
1、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2、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3、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4、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5、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6、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问题探究】
1、 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三课时
【预习导航】
..
.. .

. .
研读文本 7----9 节
一、找出通假字
右倍山陵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则鞅鞅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二、解释词语:
阴使人至豨所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其舍人得罪于信
相国绐信曰:
虽疾,强入贺。

三、古今异义词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四、特殊句式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何为为我禽
乃为儿女子所诈
信方斩
五、词类活用
如我能将几何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羞与绛、灌等列
六、翻译句子
1、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 ”
3、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5、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6、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
7、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8、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9、国相绐信曰 :“虽疾,强入贺。


【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 么人?
2、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分析“笑”的含义。

第四课时
【预习导航】
研读文本 10----11 节
山东大乱,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一、通假字
上怒曰:“亨之”(同“烹”)
秦失其鹿(同“禄”,政权)
二、解释词语:
秦之纲绝而维弛
山东大扰
英俊乌集
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三、古今异义词
.. ..
【问题探究】
1 、韩信在死之前有什么反应?刘邦在韩信死之后有什么反应?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应?
关于蒯通游说,《淮阴侯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述,读完后你认为韩信对刘邦的是否忠心?
• 齐人蒯通以相人说韩信……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 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 乡利倍义乎!”
• 蒯生曰:“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 名而身死亡。

野兽已尽而猎狗亨。


•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 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 吾将念之。

”后数日,蒯通复说曰……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 谢蒯通。

2、韩信谋反,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有没有可疑之处?为什么要写刘邦抓蒯通的事?
3、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 他是被逼上梁山。

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4、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5、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多多益善
5、逐鹿中原
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悲剧之谜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其《韩信庙》一诗中写道: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世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这首诗不仅概括了韩信之死的原因,而且揭示了笼罩中国历史上空几千年的一个循环怪圈:功高不赏,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登坛拜将,建功立勋,人之所欲,但随之而来就要面对君主过河拆桥、诛杀功臣的危险,以至于人人陷入矛盾恐惧之中。

历史上,文种、白起、李牧、韩信、岳飞等都因此冤死。

对此,姑且称之为“韩信现象”。

韩信悲剧的产生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封建专制制度。

此种制度为家天下,君主一人说算,“朕即国家,国家即朕”,赏罚由心,爵禄随己。

用到你时,你得为我卖命出力,我成功后如认为你有威胁,就要无故置你于死地而没商量。

二是君主个人品德原因。

封建君主并非都诛杀功臣。

如汉光武帝刘秀,明达宽容,从未诛杀功臣;宋太祖赵匡胤虽搞了“杯酒释兵权”来剥夺功臣权位,但并未从肉体上消灭,而且订下了大臣上书言论不犯死罪的规定,这是相当开明的,像后一条只有现代民主国家才能办到,实在难能可贵。

但像越王勾践杀文种,汉高祖杀韩信,宋高宗杀岳飞等,就属于君主个人的品性问题了。

还要指出一点,吕后一妇人,地位再高,怎敢擅杀功高位重的开国元勋韩信?既囚韩信,为何不待刘邦回来再做处理而匆忙杀害?定是刘邦临出征时暗中授意吕后,造成与己无关又是事起仓猝的假象。

此事干得太符合刘邦性格了。

三是韩信自己的失误。

韩信的人品是不错的,他知恩图报,不信拉拢,忠于刘邦;在封楚王后衣锦还乡时,找到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赐千金”,又将对他有胯下之辱的淮阴社会地赖封为“中尉”,表现了宽宏大度的“国士”(萧何评价韩信)之风。

年轻时深思好学,揣摩兵法,志向远大。

“母死,贫无以葬”,但仍“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再加上他那辉煌的军事业绩,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千载之下,令人企羡景仰而同情。

但他在刘邦危急时求封楚王,垓下会战前,不得刘邦裂地分封的许诺则按兵不动,无疑为刘邦日后对自己秋后算账埋下了祸因。

仅这两笔账,足够其死。

刘邦建国后,韩信虽已失去兵权,封侯归第。

但其“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却心怀怏怏,刘邦怎能不知?加之刘邦此时已年过花甲,重病在身,估计韩信此时年不过五十,刘邦身后怎能放心?以封建专制帝王惯有之品性伎俩,韩信不死,已不可能。

“韩信现象”是可怕的,此怪圈一直循环了几千年,冤死英杰无数,阻碍历史进步。

如何避免此种现象?首先要从根本制度上解决,要从民主为出发点构建体制保证,使之对人的处理,不能由最高掌权者一人说算。

其次要以法律为准绳,避免人治。

第三要靠科学态度,要允许用时间和实践来验证人。

不如此,即使现代社会也会出现冤案,像二战前,希特勒为除掉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等杰出战将,伪造证据,斯大林轻信,不做深入调查,不搞科学鉴定,不给时间检验,迅速予以处决,正中希特勒奸计。

但这是轻信不调查造成的冤案,与勾践、汉高祖及宋高宗等人杀文种、韩信、岳飞等或“鸟尽弓藏”除功臣,或以“莫须有”罪名有意诛杀无辜功臣的历史恶性怪圈循环又自有区别。

愿历史怪圈不再循环。

【精要赏析】文章从刘禹锡的诗谈起,提出问题——“韩信现象”,即笼罩中国历史上空几
千年的一个循环怪圈:功高不赏,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然后,从三个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了
产生韩信悲剧的根源所在,可谓分析到位,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最后作者就“韩信现象”进
行反思并获得启迪,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文结构完整、形式典范,值得我们在写作训练中
学习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