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 赖一雄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与实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284b624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9.png)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与实现1、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能源危机的迫在眉睫,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目前电动汽车充电的主要方式仍然是有线连接充电,这种方式存在许多不便之处,如充电线杂乱、插拔麻烦等。
因此,无线充电技术逐渐成为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进行研究与实现。
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是通过电磁波传输能量的方式,将电能从充电桩传输到电动汽车中。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传输端和接收端。
2.1 传输端传输端是指充电桩或者充电底座,它通过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电磁波,然后将电磁波传输到接收端。
在传输端,充电桩通过直流电源将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能,并使用谐振电路将电能转换为适合传输的电磁波。
然后,电磁波通过天线或者线圈天线发射出去,传输到接收端。
2.2 接收端接收端是指电动汽车上的接收设备,它通过接收天线或者线圈天线接收传输端发出的电磁波,并将电磁波转换为直流电能,充入电动汽车的电池中。
在接收端,电动汽车上的接收装置通过谐振电路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转换为适合充电的直流电能,并将其存储在电动汽车的电池中。
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相比有线充电方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3.1 便捷性无线充电技术消除了传统充电线的使用和插拔的麻烦,用户只需将电动汽车停放在充电座上,无需进行任何操作,即可实现电动汽车的充电。
3.2 安全性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波传输能量,使充电过程中没有电流的流动,减少了电击和触电的风险。
同时,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实现对接收设备的监测和控制,确保充电的安全性。
3.3 效率高无线充电技术采用谐振电路将电能转换为适合传输的电磁波,能量损失较小,充电效率较高。
此外,无线充电技术还可以实现动态充电,即在行进中为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充电效率进一步提高。
4、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挑战尽管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传输效率由于电磁波传输能量的方式存在能量损失,因此无线充电技术的传输效率较有线充电方式低。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系统性研究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系统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bac9c3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e.png)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系统性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4)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原理及分类 (5)2.1 无线充电技术基本原理 (7)2.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分类 (8)2.2.1 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 (9)2.2.2 磁耦合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 (10)2.2.3 射频识别式无线充电技术 (11)三、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设计 (12)3.1 系统组成与结构 (13)3.2 关键技术参数及设计要求 (14)3.3 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 (16)四、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场景与优势 (17)4.1 公共交通领域应用 (19)4.2 家庭充电领域应用 (20)4.3 特殊场景应用 (21)4.4 技术优势分析 (22)五、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23)5.1 发展趋势 (25)5.2 面临的挑战 (27)5.3 解决方案与建议 (28)六、结论 (29)6.1 研究成果总结 (31)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2)一、内容概述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充电方式,能够为电动汽车提供快速、安全的充电服务,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进行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
包括无线充电技术的定义、原理、特点以及与其他充电方式的比较等。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分析当前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可能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无线充电技术的关键环节,如磁耦合技术、谐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及优化。
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计合适的无线充电系统架构,包括充电设备、充电协议、控制系统等方面,并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充电效率和可靠性。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8a5b1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2.png)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近年来,电动汽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电动汽车充电问题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
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不仅存在慢速、充电效率低、安全风险高等问题,而且还需要安装充电桩,给用户带来不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一种重要解决方案。
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等方式,将电能从充电底座传输至电动汽车,无需连接任何线缆。
与有线充电相比,无线充电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便捷性。
无线充电可以让电动汽车实现“停车即充电”,无需担心充电桩进出口堵塞等问题。
同时,无线充电不需要人工操作,更加便捷省心。
二是安全性。
由于无线充电过程中不需要插拔电线,避免了接触电流和接触电线带来的安全隐患。
此外,无线充电在传输过程中也不会产生任何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无害。
三是充电效率高。
与有线充电方式相比,无线充电将两个线圈相对配置,增加了电磁耦合效应,提高了电能的传输效率。
自从无线充电技术问世以来,已经有多个国家和企业投入研发。
其中,美国的WiTricity公司、德国的BMW和奥迪公司、中国的华为公司等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发成果。
下面我们来聊聊这些无线充电技术。
WiTricity公司的无线充电技术使用了一种非常高效的电磁感应方式,将电能从充电底座传输到电动汽车中。
这种充电方式能够实现高效率的传输并且传输距离也非常远,保证了充电效果。
同时,WiTricity公司还与英菲尼迪、戴姆勒等汽车制造商合作,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应用。
除了WiTricity公司,德国的BMW和奥迪公司也在研发无线充电技术。
BMW 的无线充电技术采用了电磁场耦合技术,传输效率高达90%以上,安全性和实用性都得到了保障。
奥迪公司的无线充电技术则采用了电磁电容诱导技术,可以通过车身板和车底板之间的空气传递电力,非常方便实用。
此外,中国的华为公司也在积极推进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报告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8108bd64b73f242326c5f69.png)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报告无线电能传输又称无线电力传输,非接触电能传输等,是指通过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中继能量(如电磁场、电磁波、激光、微波及机械波等),中继能量隔空传输一段距离后,再通过接收器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过程。
近年来,人们对更加便捷灵活的充电方式的需求愈加迫切,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解决了包括小到电动牙刷、智能手机、家居电器,大到电动汽车等移动设备电源的便捷性供电和充电问题。
但目前,创建一个不受操作条件变化影响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很不容易,特别是当用电负载和发射结构在无线供充电过程中发生相对位移时,要同时保持电力传输功率和效率的稳定,是科学界的一大难题。
系统可在无需电力线缆连接的情况下可成功点亮圆盘上的灯,并且在一米距离内移动圆盘过程中,灯光的亮度维持不变。
现有典型原理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传输效率通常随传输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此系统可以在约一米的距离变化范围内,保持传输效率几乎不变,这一研究开拓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新思路,这项最新发现有望用于为传输距离和方向持续发生变化的移动装置或车辆在线供电或充电。
无线电能传输被评选为未来将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的十大科研方向之一。
无线电能传输为实现电动汽车在道路上无线充电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做法是将供电线圈埋在道路中,在电动车经过时完成充电。
移动式无线充电为解决插电式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受限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动汽车一次完整充电的行驶里程大约在200公里左右,但电动汽车电池的完全充电通常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如果电动汽车能够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充电,就能消除人们对于续驶里程的担忧乃至焦虑,并有助于减小动力电池组容量,降低营运成本,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道路资源,缓解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中心区域充电难的问题。
理论上,人们可以无时限地开车,只要不停止充电。
但目前,实验阶段的无线充电技术传输功率只有毫瓦级,远远达不到电动汽车的供电标准。
电动汽车中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电动汽车中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70f82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8.png)
电动汽车中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和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电动汽车成为了现代城市中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电动汽车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充电难。
相比于传统的内燃机车辆,电动汽车充电需要时间更长,充电站的分布也不够普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无线充电技术逐渐成为了电动汽车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电动汽车中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无线充电技术简介无线充电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无线方式将电能传输到电动汽车电池中。
这项技术的实现依赖于电磁感应、电磁辐射、电磁耦合和电磁共振等原理。
其中,电磁感应是最基础的原理,也是许多无线充电系统采用的核心。
通过在无线充电器和电动汽车之间建立一个封闭的磁通路,可以实现电能的高效传输。
目前,市面上主要的无线充电技术包括电磁感应充电、电磁共振充电和电容式耦合充电等。
二、电磁感应充电技术电磁感应充电技术是无线充电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技术之一。
首先,充电器中的电流会产生磁场,而电动汽车中的线圈会感应到磁场,并在其中产生电流。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电能就可以通过线圈传输到电动汽车的电池中。
值得一提的是,电磁感应充电技术的效率普遍较低,但由于其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仍然是许多电动汽车厂家采用的主要技术。
例如,特斯拉在其充电站中就采用了电磁感应技术。
三、电磁共振充电技术相较于电磁感应充电技术,电磁共振充电技术将能量传输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电磁共振是指两个相同频率的磁场进行振荡,并且将能量留在两者之间交换。
在无线充电中,无线充电器和电动汽车之间形成了一个频率相同的电磁场,从而能够在更远的距离内传输电能。
然而,由于电磁共振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成本也相应更高。
此外,由于频率需与充电器和电动汽车之间的距离相匹配,因此电磁共振充电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制。
四、电容式耦合充电技术电容式耦合充电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容耦合原理的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中的应用研究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5aa93b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b.png)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市场上已经存在了种种充电方式,比如有直流快充、交流慢充、换电池、移动充电车等。
但是这些充电方式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快充对于电池的寿命影响大、慢充需要较长时间、换电池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等等。
因此,人们开始研究新的充电技术,尤其是无线充电技术,以期望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对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文章将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二、无线充电技术与电动汽车的结合三、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四、当前无线充电技术的瓶颈与发展一、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所谓无线充电技术,就是指通过电磁波实现对物体的充电。
这种技术主要涉及两个过程:电磁波传播和电能转换。
电磁波传播是指信号从发射装置传输到接收装置的过程,主要依赖于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一种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能量传输媒介,传输效率高,且能够通过空气等物质,使得充电更加方便。
电能转换是指将电磁波传输到接收装置之后,再将其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这里主要涉及到了电学和磁学知识。
在发射装置中,交流电信号被调制成高频电信号并传输,而接收装置发出的电信号,则经过整流、滤波等过程,最终将电信号转化为直流电能,供电动汽车使用。
二、无线充电技术与电动汽车的结合以电动汽车为例,将其与无线充电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自动感应、一键充电、无线传能等功能,使得充电更加高效、便捷、安全。
电动汽车使用的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的充电方式相对来说都比较有限,一般都需要固定的充电桩或者大型充电设备。
而无线充电技术则可以在车库、高速公路和城市街道等地方自动充电,减少了充电的时间和地点限制。
同时,无线充电技术也可以让电动汽车免于携带大量充电线和插头,免去了人工操作的过程,降低了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汽车的使用安全性。
三、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相比较于传统的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有着很多的优势。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综述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dfae24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d.png)
内容三: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
未来,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 充电效率,降低能量损耗;研发更高功率的无线充电技术,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大 功率充电需求;结合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拓展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领域; 寻求与其他能源领域的合作,如太阳能、风能等,实现能源的互补和优化利用。
4、不足之处
为了推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加强 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谢谢观看
内容一: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 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内容一: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分为磁感应充电、磁场共振充电和电场耦合充电三种类型。 磁感应充电是最早的无线充电技术,其原理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通过磁场 产生感应电流为电池充电。磁场共振充电则是利用磁场共振现象,实现电能的无 线传输。电场耦合充电则是利用静电场耦合原理,将电能从电源传输至用电设备。
结论
结论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以其便利性、高效性和环保性等优势,逐渐成为新 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次演示对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的相关研究进行 了综述,介绍了其发展现状、应用前景、挑战和解决方案。尽管目前无线充电技 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程度的提高,相信其在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内容三: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
结论: 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充电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 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演示介绍了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分析了其在车辆使用、电池充电、车辆维修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指出了该技术 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新能源汽车无线 充电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4d6ea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0.png)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第一章:前言电动汽车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等优点。
然而,电动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充电的问题。
传统的充电方式存在着时间长、效率低、安全风险高等问题,而无线充电技术则成为了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新追求。
第二章: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1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无线充电技术起源于1901年,当时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一种无线电传输能量的方式。
经过百年的发展,无线充电技术得到了极大的进步,目前已经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并且逐步向电动汽车领域延伸。
2.2 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现状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领域,包括充电垫、充电地板等多种产品。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下面要讲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三章: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原理3.1 无线充电系统的构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主要由充电垫、控制器和汽车接收系统组成。
3.2 按照原理可以分为两种方式3.2.1 磁共振方式磁共振方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无线充电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传输来实现充电。
其中,充电垫利用高频电磁波发射出去的信号,在汽车接收系统的天线上进行接收并转换成电能,以便进行电池充电。
3.2.2 感应方式感应方式则是通过将充电垫和汽车间的电磁场进行感应,让汽车中的感应线圈转化出电流来实现充电的过程。
第四章: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优缺点4.1 优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最大优点就是充电便捷,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无线充电系统还可以避免电线在充电时拖拉,减少对电池的伤害。
4.2 缺点然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集中于效率低、安全性差、成本高等方面。
第五章: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未来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也必将不断完善。
未来,无线充电技术将会在效率、安全性、成本等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成为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cc00d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8.png)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近年来,电动汽车的销量逐年增加,成为了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然而,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瓶颈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普及和应用。
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充电线材的使用寿命较短、充电时间长、充电效率低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第二章: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是指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等方式,将电能传输到电动汽车的电池中,消除了传统有线充电中繁琐的连接操作。
具体来说,无线充电技术依靠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电磁耦合来实现电能传输,其中发射器将电能通过电磁场传输到接收器中。
这种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利用变压器和共振技术来提高充电效率和传输距离。
第三章: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便捷、高效、安全的充电方式,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电动汽车领域,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有线充电方式存在的种种问题,为电动汽车的用户带来更好的充电体验。
同时,无线充电技术在无人驾驶、智能家居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为智能化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
第四章:无线充电技术面临的挑战尽管无线充电技术有着诸多优势,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无线充电设备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和生产,从而影响其在市场上的普及和应用。
其次,现有的无线充电技术在传输距离和充电效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进。
另外,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问题也亟待解决,以便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能够使用同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第五章: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无线充电技术也正不断取得突破与进步。
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开始投入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未来,无线充电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充电效率、扩大传输距离,并逐渐实现标准化,从而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应用。
第六章:结论综上所述,无线充电技术作为电动汽车充电的一种新方式,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研究》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d21b16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4.png)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研究》一、引言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动汽车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交通方式。
为适应市场趋势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本篇论文将围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原理、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无线充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工作。
该系统主要由电源、发射端和接收端三部分组成。
电源为发射端提供电能,发射端通过电磁感应将电能传输至接收端,进而为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
与传统有线充电方式相比,无线充电方式更加便捷,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三、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国内外多家企业与科研机构已开发出多种不同形式的无线充电系统。
这些系统在充电效率、充电速度、安全性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虽然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充电效率方面,无线充电系统的充电效率普遍低于有线充电方式。
这主要因为无线充电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和电磁辐射损失。
其次,充电速度方面,无线充电系统的充电时间较长,无法满足用户的快速充电需求。
此外,成本高昂也是限制无线充电系统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如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设备过热等问题均需得到有效解决。
五、解决方案与未来展望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们正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首先,提高充电效率是关键。
通过优化电磁感应技术、降低能量损耗和改进设备材料等方法,有望提高无线充电系统的充电效率。
其次,加快充电速度。
通过提高发射端的功率、优化接收端的电路设计以及采用多设备同时充电技术等手段,可以缩短充电时间。
此外,降低成本也是推动无线充电系统普及的关键。
通过技术创新、规模化生产和政策支持等措施,有望降低无线充电系统的成本。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探讨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73e691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e.png)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探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充电方式,正在逐渐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
本文将从无线充电的原理、优势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进行探讨。
1.无线充电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实现能量传输。
无线充电系统由发射端和接收端组成。
发射端利用电源将电能转化为高频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将能量传输给接收端,接收端再将接收到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用于充电。
相比传统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以下优势:便捷性:无需连接充电线,只需将车辆停放在充电设备附近即可进行充电,减少了用户的操作难度和时间成本。
安全性:无线充电系统具备多重安全保护机制,如电场屏蔽、过电压保护等,能够有效减少因操作不当或异常情况导致的安全隐患。
高效性:无线充电系统具备高传输效率,能够将电能快速有效地传输到车辆上,节省了充电时间,提高了充电效率。
2.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无线充电技术正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重要方向。
通过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用户体验,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推广。
2.1城市停车场城市停车场是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通过在停车场地面或地下安装无线充电装置,可以使车辆在停车期间无需额外的操作,自动获取充电。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停车位有限的问题,为电动汽车提供了更方便、更稳定的充电服务。
2.2公共交通领域在公共交通领域,无线充电技术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无线充电技术可以用于电动公交车和电动出租车的充电设施,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和运营成本的降低。
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在行驶过程中自动获取充电,减少了充电时间和车辆停运的影响。
2.3道路嵌入式充电系统未来,道路嵌入式充电系统有望实现新能源汽车的长距离行驶。
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分析
![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ee646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9.png)
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分析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的增长,纯电动汽车发展尤为迅速。
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活水平,为了更进一步巩固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内逐渐开始研发电动汽车高效率无线充电技术,并广泛投入到社会各阶层进行使用,造福人民,同时为生产加工及制造领域提供全新的生产技术依据。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创新。
关键词:纯电动汽车高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研究1 引言近年来,伴随全球变暖状况日益严峻,诸多能源危机问题相继涌现,这些问题备受全社会公众的重视。
在产业建设中,如何有效处理这些问题,要对新能源技术进行广泛研究与运用。
比如:在汽车行业发展中,学者们开始进行全新纯电动汽车的研发。
这种汽车在实际使用中更有科学性与环保性。
但这种汽车发展过程中,对充电站建设提出了高质量要求,有关行业只有对充电站建设开发高度重视,才能推动电动汽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从而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纯电动汽车高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造福了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条件,电动汽车高效率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同时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2.1 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发背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造福人民,提高人们的平均收支水平,但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国内生态循环系统,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为了更进一步的节约自然资源,降低对生态循环系统的污染,国内环保机构提出“电动汽车”这一概念,并联合生产、加工及制造领域共同研发出高效率无线充电技术,减少了出行旅游对普通汽车的使用率[ 1]。
在电动汽车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充电条件的客观因素限制,因此造成了使用不方便等问题。
为了促进电动汽车在当前社会中的便捷应用,必须研发全新的电气动车充电技术,基于此,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在社会中的普及应用,为电动汽车在国内的广泛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推动了汽车相关生产制造产业的稳定发展。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ae132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a.png)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电动汽车作为未来交通的主要方向之一,其发展势头迅猛。
然而,充电问题一直是电动汽车的瓶颈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着重探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一、无线充电技术的概述无线充电技术是指通过电磁感应、电磁辐射或者磁共振等方式,将电能传输到电动汽车电池中,实现充电的一种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方便、高效、安全的特点,被认为是未来电动汽车充电的主要趋势之一。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与关键技术1. 电磁感应技术电磁感应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无线充电技术之一。
它利用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原理,通过感应线圈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传输电能。
然而,电磁感应技术存在传输效率低、充电距离短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2. 电磁辐射技术电磁辐射技术是一种将电能从发射端通过电磁波辐射形式传输到接收端的无线充电技术。
它的优势在于传输效率高,充电距离可以灵活控制,但同时也面临电磁波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需要进行更多的安全性研究。
3. 磁共振技术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通过磁场共振效应,在发射和接收端之间实现有效的能量传输的无线充电技术。
它具有传输效率高、充电距离灵活可调的特点,并且对周围环境的干扰较小。
然而,磁共振技术需要精确的频率调谐和功率控制,对系统的设计和调试难度较大。
三、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前景1. 城市公共场所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应用于城市公共停车场、充电站等场所,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
这将大大减少电动汽车用户充电的时间和空间成本,提高用户满意度,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与发展。
2. 道路充电技术道路充电技术是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于道路的表面或底部,实现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无缝充电。
这将彻底解决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限制问题,显著提高电动汽车的行驶能力。
3. 家庭和商业用途无线充电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家庭和商业环境,为电动汽车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3db8b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3.png)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汽车行业的技术革新,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新能源汽车以其零排放和低能耗的特点,被认为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一直是制约着其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存在充电效率低、使用不便等问题,因此,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1.无线充电技术的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通信和无线电频率的利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基于此,人们开始探索在汽车领域应用无线充电技术,以便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便利性和效率。
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旨在解决传统有线充电方式所带来的不便之处,让人们能够更加轻松地使用新能源汽车。
2.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的方式,将电能从发射端传输到接收端,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通常,无线充电系统由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
发射端通过电源将电能转化为交流电,并将其转换为高频电流。
随后,高频电流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的方式传输到接收端,并转化为直流电供给新能源汽车使用。
3.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家庭充电和公共充电设施。
家庭无线充电系统可以将发射端嵌入地面或墙壁,使其成为充电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这种方式可以大大简化用户的充电操作,并提高充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公共充电设施的无线充电系统也正在逐渐普及,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便捷的充电服务。
4.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相比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便捷性: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让人们不再需要连接充电线,只需将新能源汽车停放在充电设施范围内,充电就能自动启动,大大提高了充电的便利性。
充电效率高: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提供高效的能量传输效果,减少能量的损失,并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
安全性高:无线充电系统采用闭环作业方式,可以在充电时实现电能输送,并在充电完成后自动断开电源,保证了充电的安全性。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59420b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d.png)
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交通工具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
传统有线充电存在充电效率低、使用不便等问题,因此,无线充电技术成为了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无线充电技术是指无需连接充电器和电动汽车,通过电磁感应、微波传输等方式,在特定区域内实现对电池的充电。
相较于传统有线充电,无线充电技术具有更高的充电效率、更便捷的充电方式,同时也减少了充电线材的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因此备受关注。
一、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及分类1. 电磁感应充电技术电磁感应充电技术是通过电磁场感应电动汽车中的电池,从而实现充电的一种技术。
其原理是在充电座和电动汽车之间建立一个电磁场,通过感应原理将能量传输给电动汽车的电池。
这种技术充电效率高,充电速度快,但受到传输距离的限制。
2. 微波传输充电技术微波传输充电技术是利用微波能量进行距离无线传输,并实现对电池的充电。
这种技术适用于中远距离无线充电,传输效率高,但对电池的安全性要求高。
3. 感应电磁场耦合充电技术感应电磁场耦合充电技术是将电动汽车与充电座之间的电磁场耦合,实现对电池的充电。
相较于传统电磁感应技术,其传输效率更高,充电速度更快,同时也提高了传输距离。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 无线充电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电动巴士、电动出租车等交通工具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实现在线路途中持续充电,从而提高了车辆的续航能力,减少了充电停留时间,提高了运营效率。
2. 无线充电技术在家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随着家用电动汽车的普及,无线充电技术也开始在家庭中得到应用。
通过安装无线充电座,车主可以在停车时实现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无需再携带充电线材,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同时,无线充电技术也可以在用户家庭中构建智能充电网络,实现对多辆电动汽车的统一管理。
新型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中的应用研究
![新型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e7cf0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7.png)
新型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中的应用研究第一章引言在当前绿色环保理念下,电动汽车已成为将来汽车行业主流趋势,由于其无气污染、节能减排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而电动汽车充电就是电动汽车普及的重要瓶颈之一。
为了充满电动汽车的电池包,传统充电方式需要车主彻底拿出插头,并将其插入电源插座,这样充电才能开始。
而新型的无线充电技术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探讨了新型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中的应用研究,介绍了该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第二章现状与瓶颈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电池性能的提高和电池容量的增加也使得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不断增加,但快充或充电站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数量,电动汽车充电成为影响电动汽车普及的难题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是慢充速度慢、安全性差,而快充虽然充电速度快,但充电电流大、充电周期短等问题也难以避免,而针对慢充瓶颈而出现的无线充电技术就给电动汽车充电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第三章新型无线充电技术新型无线充电技术是通过电磁感应、电磁辐射、磁共振等方式完成电能传递,从而实现无须人工介入的充电过程。
无线充电技术目前有两种主要实现方式:电磁感应和磁共振。
电磁感应的原理是通过电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诱发另一线圈的电流,用来传输电能。
磁共振是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两个共振线圈之间共振,达到传输电能的目的,这种方法虽然效率高,但需要高昂的成本来应对频光调制技术和功率调节问题。
第四章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无线充电技术相比传统充电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无需插线插头,省去了人工干预,安装方便;2)无需人工操作,具有充电自动化的特点;3)能避免电击的风险和线路老化导致的安全问题;4)不会给环境造成太大的污染。
然而,无线充电技术也有以下劣势:1)效率低,无线充电需要将电能传输到手机中,中间会有一定的损耗,充电效率不高;2)充电速度慢,无线充电目前的充电速度远远低于传统有线充电的速度;3)无线充电技术成本高,相比传统充电方式要高得多,在应用与推广时要考虑到成本的问题。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8d700fc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c.png)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与实现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电动汽车(EV)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
然而,传统有线充电技术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充电线束的使用不便、充电时间较长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线充电技术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与实现,包括其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
1. 工作原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在地面上或交通设施中嵌入电磁感应线圈,产生能量传输磁场。
车辆上安装有相应的电磁感应线圈接收磁场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以供电动汽车充电使用。
这种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分为静态无线充电和动态无线充电。
2. 关键技术2.1 磁场耦合与能量传输无线充电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磁场耦合与能量传输。
通过电磁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将能量传输给车辆上的电磁感应线圈。
磁场的形状、功率和传输效率是评估无线充电系统好坏的关键指标。
2.2 功率管理与电网互连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需要实现对充电功率的管理,以确保充电的安全和高效。
此外,还需要将充电系统与电网互连,以实现充电系统的智能化和远程监控。
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提高充电系统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2.3 车载电磁感应线圈设计车辆上的电磁感应线圈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计车载电磁感应线圈时,需要考虑其稳定性、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对于不同型号的电动汽车,需要进行定制化设计,以适应不同车辆的充电需求。
3. 实现与应用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无线充电可以提高用户的充电体验,无需繁琐地处理充电线束,只需将车辆停在充电区域即可进行充电。
其次,无线充电还可以实现隐形充电方式,即在道路或停车场地面嵌入充电设施,使充电设备看起来像正常的交通设施或停车位。
这样的隐形充电方式将提高城市环境的美观度。
另外,无线充电系统还可以应用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如出租车、公交车等。
这些车辆在运营过程中可以通过无线充电技术进行补充电能,减少停车时间和对充电桩的依赖,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新能源汽车车辆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车辆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665c9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6.png)
新能源汽车车辆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以及对环境友好的属性,使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能源汽车车载通讯系统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车载通讯系统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cabd3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5.png)
新能源汽车车载通讯系统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技术不断创新与完善。
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大大提高了交通工具的节能环保水平,为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污染贡献了力量。
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动相关技术的革新,其中车载通讯系统的无线充电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车载通讯系统的无线充电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充电效率。
传统有线充电方式存在着充电插座易损坏、使用不方便等问题,因此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传输至车载储能装置,实现了无需插线即可充电的便利方式。
新能源汽车车载通讯系统的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电效率的提升,通过优化电磁感应系统的设计和加大传输功率,实现充电效率的提高;二是安全性的保障,通过加入电磁屏蔽和过热保护装置,确保无线充电过程的安全可靠;三是兼容性的提升,使得无线充电技术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格的新能源汽车;四是成本的降低,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降低无线充电设备的制造成本,推动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普及。
在充电效率方面的研究,需要从电磁感应系统的设计入手。
首先要考虑充电距离和传输功率之间的平衡,不能一味追求传输功率的提升而忽略充电距离的限制。
其次要考虑线圈的布局和形状,以及频率稳定性等因素对充电效率的影响。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可以找到最佳的电磁感应系统设计方案,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
在安全性方面的研究,需要从电磁辐射和过热保护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设计合理的电磁屏蔽结构,减小辐射范围,保护驾驶者和车内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过热保护装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实现对充电过程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温度异常立即停止充电,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兼容性方面的研究,需要考虑新能源汽车的种类和规格众多,如何使得无线充电技术在不同型号车辆之间通用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b0e334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c.png)
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新能源汽车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
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的主要方式仍然是有线充电,存在充电线路布设不便、使用不便、线缆老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线充电技术成为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的无线充电技术研究。
一、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是指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将电能从充电设备传输至接收设备,实现无线充电的过程。
该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核心部分: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
发射系统通常由充电座、功率电子转换器和发射线圈组成。
功率电子转换器将交流电源转换为适宜的高频交流电,通过发射线圈将电能传输至接收系统。
接收系统则由接收线圈和适配电路组成。
接收线圈负责接收传输的电能,并通过适配电路将其转化为适合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的直流电。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相比有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便捷性:无需插拔充电线,只需将汽车停靠在充电座上即可进行充电,减少了用户的操作负担;2. 安全性:无线充电不涉及金属导体的接触,避免了因接触不良或线路老化引起的安全隐患;3. 灵活性:无需布设充电线路,充电座位置可以灵活选择,解决了因线路不便而无法设置充电设施的问题;4. 效率性: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效率逐渐提高,可以实现与有线充电相当甚至更高的充电速度。
基于以上优势,无线充电技术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充电技术将能够更加高效、安全地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三、无线充电技术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尽管无线充电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能量传输效率低:无线充电技术的能量传输效率相对较低,会导致充电过程中能量损耗较大。
解决方案可以是提高功率电子转换器的转换效率,减小能量损耗;2. 充电距离受限:无线充电技术的充电距离有限,一般在几十厘米到几米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综述赖一雄
摘要:WPT技术是电动汽车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WPT技术因为其运行安全、
灵活便捷、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最为广泛使用
的两种无线充电技术方式,磁场共振式;微波辐射式。
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
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磁耦合谐振
0.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变得严峻,电动汽车因具有绿色环保及无排放等特点
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电动汽车的主流充电方式采用插入式充电器,这种充电方
式的缺点明显,比如充电器与汽车接触不良时可能会产生火花、容易磨损、不便
维护。
尽管电动汽车的发展得到了大力支持,其推广还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车载电池有限的能量密度和高成本制约其发展。
相比于有线充电、更换电池还是
有不少的优势,更换电池的方案存在不同汽车品牌的电池不能互用、换电站要储
备大量电池、维护费用高等问题。
相比以上两种方案,无线充电方案将发射线圈
埋入地下,不占据地上空间且无外漏接口,具有运行安全、便捷灵活、维护成本
低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基本结构。
如图 1.1
所示。
KAIST 的 Moon S.等人于 2014 年提出动汽车静态无线充电电磁耦合机构,增加的小线圈
增加了电磁耦合机构的耦合系数,提高了耦合效率,在传输距离 20cm 的情况下,实现了
6.6kW、95.57%的无线能量传输。
机构中两个大线圈工作频率为 85kHz,轴中心的小线圈工作
频率高于大线圈为 110kHz,这样就避免了频率分叉现象。
同年,KAIST 的 Choi Su. Y.等人提出
了的非对称电磁耦合机构,能量拾取机构远小于发射机构,该机构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
首
先它能够较大幅度地增加横向偏移容忍度,其次它具备了良好的电磁场屏蔽功能。
2.2动态无线充电:
相对于电动汽车静态无线充电,动态无线供电的电磁耦合机构结构具有耦合系数低、激
励值高、抗偏移性能差等特点。
在动态无线供电电磁耦合机构的结构设计方面,UOA 及KAIST 发表的成果较多且较为典型。
动态充电的传输线圈依据发射端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
结构,即集中式供电导轨模式和分段式供电导轨模式,其接收端是安装在汽车底部的接收线圈。
发射端通常为一条固定在地面上的通电长直轨道,由利兹线横穿 W 型或 U 型的铁氧体构成。
3 待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关于无线传输方向性的问题研究的还较少,对于系统偏移角度、偏移距离与传输效
率之间的定量关系,仍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对传输线圈间电磁场中的功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及其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深入分析空间功率密度分布及传递
机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能量传输方向,提高传输效率,合理约束空间电磁场,保证周围电
磁环境安全。
不同谐振网络稳态条件下输入、输出特性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对于短路和开路等特殊
工况下不同谐振网络中电压、电流变化关系的研究较少。
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接入给传输系统
带来了非线性特征,使得系统性能对参数变化更加敏感,控制方法更加复杂。
结合无线传输
的特点,设计并研制高功率因数、低输入阻抗、电路参数兼容性高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是当
前及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双向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为电动汽车参与到电网调度,实现与
分布式微电网的友好融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基于 V2G 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优化设计
也是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武瑛, 严陆光, 徐善纲. 运动设备无接触供电系统耦合特性的研究[J].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05, 24(3):5-8.
[2]武瑛, 严陆光, 徐善纲. 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 24(5):63-66.
[3]张献, 杨庆新, 陈海燕等. 电磁耦合谐振式传能系统的频率分裂特性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 32(9):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