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合集下载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作者:聂建峰杨金观林光彬来源:《成才之路》2013年第20期摘要: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充分了解社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有用性和针对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如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打造了解社会需求的教师队伍;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第二课堂锻炼平台;加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引入外部评价机制。

关键词:社会需求导向;创新素质;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在不同时期总是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或者说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

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着不同的要求。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

但是竞争依然是永恒的主题。

竞争的焦点是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

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学术界与高等学校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创新与创薪型人才的内涵创新是在对原有事物进行分析、总结、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事物内在发展规律,进行更新、转化、应用,实现事物新的有用性或创造出新的事物。

在这里。

事物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实体物质,也包括科学、技术,还包括制度、管理、文化、方法等方面。

事实上,在当前关于创新概念的研究中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创新更多的体现在科学、技术领域,主要指新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

其实不然。

制度、管理、文化诸方面的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重要,绝不能因为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就忽视其重要性。

根据创新的涵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素质,并在科技、制度、管理、文化等方面体现出创造性价值的人。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其侧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实现创新。

而是通过学习,具备创新素质,为在工作岗位实现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普通高中“4+3”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普通高中“4+3”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普通高中“4+3”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14期“4+3”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人才学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4+3”人才分类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人的发展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表现为人的能力发展。

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中,教育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条件,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能使劳动者获得专门的技能技术之外,还能根据劳动者的兴趣专长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人才学分类培养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规律中,人具有顺势成才规律、协调成才规律和扬长成才规律等等。

在人才素质开发的途径中,人才学专家认为“个体不同的禀赋、特长、兴趣等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和智能结构,决定了教育的具体目标,体现出个性化特征”。

因此,从人才的成长规律来讲,教育的个性化特征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理论依据。

教育学理论基础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讲,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教育价值观的融合与统一是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

在多元智能的指导下,人的才能也是有差异的,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品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特长素质,选择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来差剔化育人,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教育,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关注儿童的个性特征和实际需要。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对人的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促进,是教育的基本育人功能。

教育法学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法学者开始强调教育要服务于人的个性发展。

所有教育类法律的核心都是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尤其是保护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不一致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要求国家、社会积极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并保障受教育成功,通过学习促进自我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权利。

打造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临沂大学

打造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临沂大学

首 先 ,开 展 企业 人 才需 求 调 研。 对 企业 需求 人才 专业 类型 、规格 、标 准 、质量 等方面 开展 深入 调研 ,掌握
企 业人 才需求 的 第一 手资 料。调研 显 示 : 临沂 市物流 人才 的培 养与物 流业
的快速发 展极 不适应 ,人才缺 口巨大 , 物流 企业 迫切需 要高 层次 的物流 管理
自动化专业 的《 机械 制造工艺学 》 课程 ;
实验室 科研 团队也争取 到一大 批有影
响的研 究课 题。 总之 ,通过 企校 的深度 合作 ,有 力地推 动 了我校 工科 专业的建设 与发
辟专业方 向 3 余个 ,如针对 临沂 市木 O
材加工机械专业人才紧缺现状 , “ 在 机
械 设 计制造 及其 自动化 ”专业 的基础
收企 业 、政府主 管部 门、社 会各 界参
与学 校 专业建 设论证 会 ,就 增设 专业
的可 行性 、必要 性和人 才就业 前 景进
理 论 内容 ,企 业具 有丰富 实践 经验 的
专家 或技工 讲授 实践课 程 ; 是合作 四 指导学 生进行 职业 生涯设 计或 毕业论
行科学论证,作为增设专业的重要依
求”培养人才
合作共建课程 可以分为两个 层次 :

是课程 体 系建 设 ,按 照企业 人才需
方经济社会决速发展的现实需要。础
( )合作共建实验室 、教授工作 三 室,打 造产 学研 结合新载体
展 ,新办工科专业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
教学 质量不 断提高 。如生物 技术 、电 气 工程 及其 自动化 、应 用化 学 、动物 医学等新办工科专业考研率超过 4 %, 0 学生就业率超过 9 %。 0 ,得到社会 与学 生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很好地满足了地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辽宁省教育厅关于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教发[2008]59号省内各普通高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和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全省教育、就业工作会议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在新形势下高校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1.高校毕业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把“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全党的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十一五”期间,我省每年平均有大学毕业生20余万人,辽宁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大学生就业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各级政府和高校也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部分高校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教学质量还有待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不强。

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解除千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改善民生,依法履行政府职责,实现就业公平的必然要求。

各高校要认清形势,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进一步明确就业工作的性质和定位;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业状况与就业质量是指导学校招生和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招生、培养、就业”是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所需人才职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实践

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实践

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的主题。

而在创新之中,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此,本文将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当代社会需求,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达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贡献于社会进步的目的。

其理念包括:1. 个性化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遵循个性化培养的理念。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擅长领域,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强调人的独特性,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优势。

2. 融合型培养创新的本质是跨越不同学科和领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

因此,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推崇融合型的培养计划,让学生在不同领域进行交叉学习,打破学科和专业的界限。

3. 实践型培养创新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

因此,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是实践型培养。

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实践性课程和项目,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实践:1. 学校为主体,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以教育为主体,推动多元化的教育合作。

多个学校可以合作开办跨校学科研究项目和教育计划,共同培养跨学科、融会贯通的创新人才。

2.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业意识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实践性的过程,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比如创业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合作为主体,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是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过程。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协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科技为主体,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实验探索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目标导向的‘1+1+N’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目标导向的‘1+1+N’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目标导向的‘1+1+N’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目标导向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技术革命引发产业变革,产业变革引发人才市场变化,人才市场变化不断给教育提出新问题。

这一方面是技术革命给教育提出的难题,另一方面也是给教育提供的发展空间。

首先,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高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各种思潮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也是多种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交汇的主要聚集地,高校势必成为各种敌对势力渗入并争夺教育和影响的关键领域,如果大学生的思想有了波动、大学校园动荡不稳,必然会引起社会失衡,伸着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当前,西方不良思潮对我们无孔不入的渗透、敌对势力对我们的觊觎和颠覆,已经从现实的领土空间转向了虚拟的网络空间;从军事武力的入侵逐步向和平演变,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信仰和成才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而艰巨。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象的改变,高校不得不改变教育培养模式。

目前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生子女群和最大的网民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我们熟悉的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迫切需要作出改革和调整。

再次,新修改的《高等教育法》中也特别强调‘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为高校培养新时期人才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跨学科的交叉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自主选择空间,提高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

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

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此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中国,围绕人才培养问题,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

一、理论篇1. 人才培养的观念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从“培养出这样的人”到“培养出能做这件事的人”,再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中国人才培养观念的变革。

将职业信息与个人发展相结合,以求实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2. 人才培养的方法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企业来说,人才培养的方法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高校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同时注重各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而企业更注重实践和技能的培养,为员工提供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学习机会,引导员工在工作中获得发展和提高。

3. 人才培养的目标社会和国家的变化不断地引导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从“大专以上学历”到“拥有一定技能”再到“具备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

当前,中国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各种人才。

二、实践篇1. 高校人才培养实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针对中国国情,高校则具有更为特殊的作用。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的重点在于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以及跨学科教学。

人才培养实践将学生的技能培养与沟通交流、团队合作、领导力等社交能力相结合。

2. 企业人才培养实践企业则是人才培养的实践场所,招聘、培训与管理,这三个方面是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最基本的内容。

企业创新主要依赖于人才的创新,因此企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简单地为企业的发展而服务,而是超越企业,在国家、社会和全球环境下开展交流合作。

3. 人才培养实践案例聚焦新技术和新产业,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寻找市场空间,快速响应人才市场的变化,以及拥有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的创意历练学院等,都是近年来追求创新、发展人才的一些成功实践示范。

这些例子都具有参考意义,可为企业和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的根本原因与实践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的根本原因与实践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的根本原因与实践导向1.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原因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抉择,其根本原因在于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

在经济领域,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社会领域,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民生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政治领域,制度运行中存在薄弱环节,需要通过改革完善制度体系。

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期待。

全面深化改革也是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迫切需要。

改革是为了人民,改革成果也应该由人民共享。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使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一伟大事业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1.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发展质量效益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发生显著变化。

过去那种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对品质的要求也更高。

浅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取向的教育体系。

转变办学模式,改变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衔接和互通的立交桥,才能真正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共中央在《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重视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高职教育在校学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2.3%,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其人才培养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自身特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国际上对高职教育非常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联合国教科文21世纪头10年的技术和教育计划”,提出建立一个资助职业教育的国际联盟,其目标是把TVET(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实现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衔接,提高TVET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TVET 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所有的人提供TVET。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得很快,这种具有活力的办学层次和教育形式,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发展很快,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还很不成熟,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还需研究、探索和实践。

积极探索和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认真研究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是 时 代 的 任 务 和 主 题 。 时 新 模 式 , 四 种 模 式 都 强 调 并 重 视 职 业 能 力 这
代 条 件 下 , 的 全 面 发 展 涵 义 就 是 指 人 在 或 是 职 业 技 能 的 开 发 与 培 养 、 证 , 忽 视 技 术 实 践 知 识 , 与 技 术 实 践 活 动 直 接 相 人 认 但 即 德 育智育体 育美育几方 面都得到 发展 , 并
现 好 的 培 养效 果 ? 资 队 伍 的 素 质 是 人 才 师
展。
3. 高职 人才 培养 方案 的 设计 2
根 据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学 确 定 公 共 课 、 科
专业课、 实践 课 教 学 内 容和 课 时 比例 , 照 按 学 内容 , 立 适 应 社 会 需 要 和 高 素 质 技 能 建
科 教 研 究
nviHa_ na nelU Ot r蕾 O d I
基 于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的 高 职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研 究 与 实践 ①
黄 霞春 彭军林 周啸 ( 湖南 理工职 业技 术学 院 湖 南湘潭 4 1 4 1 ) 10 摘 要 : 才培 养方案设 计是 否合理 可行 直接 影响 着高职人 才培养 的质量 。 人 本文在 充分理 解人 的全 面发展 的内涵 的基础上 , 针对 目前 高 职 院 校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存 在 的 一 些 问题 , 高 职 人 才培 养 方 案 进 行 创新 并 实 践 ,以期 增 强教 学 实 效 , 高 培 养 质量 , 进 高 职 才 培 养 目标 的 对 提 促
相关 专 业 的主 要 职 业 能 力 。 术 知 识 : 技 一是
1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的 涵 义

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

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

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要想有稳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有足够的人才储备,而培养人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人才培养涉及到广泛的学科和技能范围,如经济、技术、管理和文化等。

本文旨在探讨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以提高培养人才的效能。

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理论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方法、过程和评价等方面。

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最重要的。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现,是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

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契合。

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考虑自身资源、实际需求以及目标群体的特点,同时,将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在人才培养方法方面,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是关键。

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而实践又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人才培养过程应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人才培养,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实训和实习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素养,提升其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过程涉及到人才的各个方面,如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培养综合素质方面,要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能力方面,要注重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尝试,培养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人才培养评价是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不仅对学生的人才素质进行评价,也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评价。

评价应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

评价过程要科学、客观、公正,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人才培养的实践应以理论为基础,做好实践性教学和实践性科研。

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要推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

在实践性科研方面,学校和企业要密切合作,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革与实践。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愈发受到高等教育界的重视。

本文将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分析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1.1 适应就业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出更加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

1.2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们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接触实际工作,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3 接地气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往往和实际就业需求相脱离,学生们在毕业后需要重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则能够让学生真实接触,了解实际工作的要求,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

2.1 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们能够亲自操作和实验,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高校应当加强实验室设施建设,完善实验教学大纲,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2 强化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核心环节。

高校应该与用人单位合作,开设相应的实习实训课程,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升就业能力。

2.3 加强项目实践项目实践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形式。

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们能够了解项目管理、团队合作等知识和技能,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2.4 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发布时间:2021-09-08T07:38:54.6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月13期作者:蒋迪张小雨[导读]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蒋迪张小雨吉林建筑大学 130118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新经济、新起点背景下提出“新工科”概念。

新工科的提出,为我国工程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传统工科注入了新的内涵。

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高校必须要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加快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于传统工科专业建设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合作、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研究背景国外对工科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非常丰富。

常见的教育模式有:能力导向教育模式(CBE)、成果导向教育模式(OBE)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育模式(CDIO)。

2017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了新一轮的工程教育改革,旨在重构MIT的工程教育教学,从根本上对工程教育进行一次系统性反思和变革,变革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目标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界和社会发展的领导型工程人才。

在工程人才的能力重构上,强调未来产业界将会更加注重工程人才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近几年,我国开展“新工科”建设,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聚焦行业应用,从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思考教育的基本内容。

探索新工科教育及人才培养范式,致力于建设新工科专业及改造传统工科专业。

未来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新工科”理念的出现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解析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解析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解析【摘要】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建设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内涵包括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宗旨。

服务型政府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可以促进人的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发展。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在于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关键举措包括改革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建设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人的全面发展、意义、关键举措、政府改革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理念。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涵盖了政府职能转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

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服务型政府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和关键举措等方面进行解析,旨在探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推动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和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2. 正文2.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更加注重公民的需求和利益,在政策制定、实施和监督过程中,政府部门要以公民为中心,将服务公民作为首要任务。

这意味着政府要更加倾听民意,更加注重民生,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

服务型政府要以服务为宗旨,为公民提供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努力满足民众的需求,提升民生水平。

服务型政府还要具备责任感和执行力。

政府部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积极解决社会问题,不断提升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

服务型政府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利益壁垒,加强协作,推动政策的全面落实,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服务型政府还要具备透明度和问责制度。

政府部门要公开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接受公众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新型人才培养的四大模式

新型人才培养的四大模式

新型人才培养的四大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介绍四种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分别是实践导向型、跨学科培养型、创新创业型和国际化培养型。

一、实践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下,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比如,在医学领域,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能够真实地接触到各种疾病,并学会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跨学科培养型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培养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这种模式下,学生需要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将其进行综合运用。

例如,在生物与工程领域,学生需要同时具备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知识,以便能够进行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和应用。

三、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创新和创业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这种模式下,学生将被鼓励进行研究和实践,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的创业平台和机会。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四、国际化培养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培养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这种模式下,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留学或者访问其他国家的学校。

通过与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学生互动,他们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并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知识和经验。

总结:以上所提到的四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实践导向型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跨学科培养型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型鼓励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型培养国际化视野。

不同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灵活组合和应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这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为培养更多有能力、有创造力、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改革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之一。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知识型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一、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大多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职业发展要求人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拥有广泛的综合素质。

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培养综合素质可以使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更加自信和适应。

三、注重培养人文关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能力,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四、加强职业教育传统的教育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忽视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改革应该加强职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各个行业和职业,并且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倡导个性化教育每个人的发展需求和天赋都不尽相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

教育改革应该倡导个性化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培养创新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人文关怀、加强职业教育,以及倡导个性化教育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改革,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科技・ 燃 ・ 争I 毫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 向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张双 德 田禾彦 ( 武汉轻工大学 教务处 , 湖北 武汉 , 创新 活动载体 , 为学生 的素质拓展 创 造条件
学校 围绕 “ 深化教学改革 . 提高本科应 用型创新人 才培养质 量培 养应用型人才” . 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 以满足学 生不 同阶段 和不 同需求层次的需要 3 . 1 构建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 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制度保 障 学校制 ( 修) 订了素质拓 展与创新 学分 、 社会实 践 、 科研训 练和思 想 品德行为学分等管理办法 . 将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创新 学分认 定范 围 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将创新实践教育 、 思想 品德行 为规 范 、 劳动实践 纳入必修课程 。 使素质拓展教育成 为学校人才培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3 . 2 创新 活动载体 . 拓展学生素质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 充分利用工程训 练 中心 、 实验示范 中心 、 大学生创新 活动基 地 等平台 , 将全校性公共选修 课 、 心理 健康教育 、 职业生涯规 划 、 就业 指导 、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环节和思想 品德行为规 范以及第二课堂活 动 等有机结合起来 , 形成 以大学生科技 创新 、 社会 实践 、 身心 健康 、 文 化体 育、 创业 就业等 为主要 载体 的素质拓展项 目 体系 3 . 3 设 置科研训 练环节 . 培养学生 的初 步科学研 究能力 学生通过科研 训练课 程的理论学习和科研 训练 . 在指导教师 的指 导下选定研究课题 . 完成相关研 究实验 。 并 写出具有一定 质量 的总结 报告 、 学术论 文或 申请 专利 , 在 毕业时具有较 强分析 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能够 完成较 高质量 的毕 业论文 . 为今后 独立开展 科学研究 工 作奠定基础。学校不断加强毕业设计( 论文) 的管理和监督力度 , 促进 学生科研水平提高 3 . 4 广泛搭建学科竞赛平台 .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校积极组织优秀学生参加 学建模” 、 “ 电子设计竞赛 ” 、 “ 机 械 创新设计 ” 等影响范围较广 的各 类省级及 以上学科竞赛 . 广泛搭建 学 生参与面较大的校级或学院级学科竞赛平台 . 为调动学生 的竞赛 热情 和实践动手能力提供 了广阔的平台 , 丰富 了大学生素质拓展的 内容。

注重研究性 突出实践性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注重研究性  突出实践性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注重研究性突出实践性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摘要: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而进行及时调整。

通过合理设置课程板块、继续调整课程结构比例、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和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山西大学2006级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了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性;实践性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进行及时调整。

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就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16条纲领性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005年6月,我校就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五个转向”的新办学思路,其中强调办学目标定位要从教学研究型转向研究教学型,要求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渗透于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全面提升本科教学的品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巩固2003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的优良成果,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研究和做好本科教学工作,结合三学期本科教学制度的实施,我们于2006年3月—7月进行了200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通过合理设置课程板块、继续调整课程结构比例、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和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了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得到进一步明确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依据,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当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着眼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机制创新构建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机制创新构建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机制创新构建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才培养机制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也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机制创新构建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旨在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一、背景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过去单一、封闭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急需构建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需求驱动1. 了解人才需求建立健全的人才需求调研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

各级政府、大中小企业都应积极参与需求调研工作,了解并及时反馈当前和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

只有准确了解人才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提供实用的人才。

2. 跨学科融合跨学科是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因此培养机制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

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研究院,组织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也可以加入跨学科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和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

这样既能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也能满足社会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

三、培养模式创新1. 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实践与实习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的设置。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或实习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四、评价机制革新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往往将学生培养为应试型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

因此,评价机制也应进行创新,使之更好地体现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1. 多元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可以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项目评估、实践报告、团队合作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潜力。

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即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注重学习知识。

全面发展的人才具备良好的学术成绩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领导能力。

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本文将从理念、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阐述现代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理念现代教育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并将其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

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具备卓越的学术成绩,还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

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还具备跨学科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是个人的发展,还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的培养。

因此,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成绩,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均衡的支持。

二、全面发展人才的课程设置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一些兴趣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同时,现代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纳入到课程设置中。

通过创新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上,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现代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在集体中的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拓展;应用型创新人才
0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许多企事业单位又急需大量留得下、用得上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规格、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结合社会实际,来谈谈我们的改革和实践。

1 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的教育思想观念
教育思想的转变和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也只有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和完成。

因此,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要贯彻在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全过程中。

1.1 树立“全人”教育观念
就是教育学生成为“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他人共处”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注重素质教育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过弱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第一,要传授有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二,培养和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第三,
营造有利于发展创造能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好环境。

2 积极探索并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学校将培养模式设计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

2.1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产生严重脱节,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形式更是难于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
的培养。

为了适应培养人才的多样性要求,学校把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

2.2 建构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来说,产学研合作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服务行业,辐射全国”的办学方针,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办学与行业和地方需要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己任。

学校先后建立120多个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合作单位在合作研究、双师型教师聘用、共建实验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取得了成效。

2.3 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
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与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的“四层次五模块”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尽早接触实践、全程参与科研活动。

同时深化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设科研训练和劳动实践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劳动意识的培养途径。

2.4 建设积极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分类培养。

一是,实施教学改革试验班计划,构建行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强,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个性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相关学科领域的行业精英。

二是,构建“师”字号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会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咨询师等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积极拓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

3 以创新教育为目标,创新活动载体,为学生的素质拓展创造条件
学校围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以满足学生不同
阶段和不同需求层次的需要。

3.1 构建素质拓展教育体系,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制(修)订了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思想品德行为学分等管理办法,将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创新学分认定范围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劳动实践纳入必修课程,使素质拓展教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创新活动载体,拓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实验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等平台,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身心健康、文化体育、创业就业等为主要载体的素质拓展项目体系。

3.3 设置科研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学生通过科研训练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完成相关研究实验,并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总结报告、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在毕业时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为今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学校不断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促进学生科研水平提高。

3.4 广泛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校积极组织优秀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机
械创新设计”等影响范围较广的各类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广泛搭建学生参与面较大的校级或学院级学科竞赛平台,为调动学生的竞赛热情和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丰富了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

4 成效
(1)学生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几年来,我校的学生获得各类竞赛奖励1200余项。

(2)我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

学生以综合素质高、能吃苦、肯钻研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近几年就业率一直名列全校前列,保持在90%以上,每年有多位学生到深圳华为公司、上海贝尔公司、武汉中粮公司、武汉烟草集团等著名企业工作。

2012届学生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王越因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和许多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同台竞聘中脱颖而出,被日本的知名企业录用。

(3)研究生考取率逐年提高。

每年有多名同学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文凯,姚安庆,孙文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江大学农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29). [2]彭兴东,宋华,李胜利.提高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05).
[3]廖惜春,黄清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研究与
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6,12(6):9-11. [责任编辑:丁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