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致辞演讲、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读完一本好书后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书籍的兴趣和热情,促使我们更多地进行阅读,优秀的读后感是对书中描写和插画的赏析和评判,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doc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鲶鱼效应”后,我感触颇多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篇文章的阅读体会,仅供参考!《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阅读体验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如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学校为每位老师统一订购的本学期必读的书之一。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教育中的规律和现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还不够深入,我还不能在教育过程中自由运用。
本书从简单的心理概念和心理效应入手,引导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
它易于理解和使用,在阅读过程中对他们很有帮助,而且读起来也很开心。
今天,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和收获对第一部分教学的心理影响。
1: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记忆能力1:短期记忆的容量是多少-7 2规则如果你的短期记忆和普通人一样,你可以回忆起7个字母,至少5个字母,最多9个字母,或7个2个字母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 2效应这条规则最早是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哈密顿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
2:超越7 2-“块内存”只能容纳“7”短期记忆?例如,”合作”可以很快将这个序列理解为一个单词,意思是“合作”,并且可以很好地回忆起来。
这难道不是与短期记忆的“7·2”效应相反吗?不,这只是魔法“7 2”中的另一个奇怪现象因为短期记忆中的信息单位“组块”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就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单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更小的单位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组合成熟悉的单位:更大的单位,熟悉知识也会影响它。
例如,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五个词“认知心理学”是五个词块。
对那些稍微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它是两大块(认知和心理学);对于专业心理学学生和心理学家来说,这五个词只有一个词块。
然而,不管人们储存什么样的组块,短期记忆的容量是7 2个组块。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从大量的可用信息中找到一些方法来形成少量的组块,我们的记忆广度将会大大增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一)】至此,《心理学》《教育学》一类的书成了我的噩梦,但凡是看到此类书籍,我就会绕道而行。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是歪打正着在某宝上买的一本书。
那天闲来无事,就在网上逛书城,无意间看到这本书,鬼使神差翻看评论,没想到阅读过这本书的人给这本书很高的评价,普遍反应本书通俗易懂,很多人被刘儒德教授顺利圈粉,于是就网购了此书。
这本书的确跟我以前接触到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不一样。
没有抽象的道理,读起来一点也不晦涩难懂,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用极尽浅白的语言描述了66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让我明白了教育的规律,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说到心理学,心理建构是越不过去的,“鱼就是鱼”的童话就是典型的建构主义。
有一条鱼,它听说陆地上有很多有趣的事儿,只因无法脱离水的拥抱,而无法实现想了解了解的心愿。
它的好朋友青蛙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它在陆地上看到的景象向鱼汇报:人、鸟和奶牛。
鱼没有见过这些事物,只能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想象,在它的头脑中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
这就是建构主义。
即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装,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
由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说见多能够识广;也知道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孩子理解的不一样;万事皆有因。
这本书中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一边读一边用他指导我的工作和生活。
就拿班主任工作来说吧,有时它确实需要讲点艺术。
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有一个老师谈到她的管理艺术时说,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接班第一天,班级里乱成一团,她没有大声呵斥,也没有厉声制止,而是马上找了一段轻音乐,在班里播放,不到一分钟,班里就安静下来,同学们的心情也很快平复,上课时我们都心情愉悦,那节课上得非常顺利。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1教育是一项良心事业,而教师正是这项良心事业的主导者。
"教者也,长善救失者也。
"读完刘儒德老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使我对这句至理名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初次捧起这本书看到封面醒目的题目时,我的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深知在现行教育教学中,急需心理学的科学引领,想走近它,另一方面又怕书中的大道理、严肃的学术面孔让我望而生畏,又不敢接近它。
但当我看完前三页后,却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它了,一页一页、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了…刘儒德老师把抽象、枯燥无味的大道理,用小故事导入心理学现象,并把教育案例、教育现象与知识结合在一起,让人通俗易懂。
并会让读者既惊叹于作者渊博的学识,又感动于自己有幸能拜读此书,更会本能地联想到从教以来自身的不足与差距。
当然身边也不乏出现模范与榜样,细想也恰好与本书中所述的种种效应紧密链接起来,只是缺少了高大上的学术名词罢了。
在我们的教学中,当孩子们学习不好,纪律涣散的时候,我们除了横眉冷对,又何曾反思过自己的言行与方法,检讨自己"长善救失"的角色尽心了几分呢?此书涉及到的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多达66条,作者将这66条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大部分展开叙述,真正为广大教师准备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66条中的每一条都可圈可点可借鉴,我仅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四条谈谈感想:一、超限效应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我们经常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而再、再而三、不辞劳苦地纠正批评!甚至成为典型案例,不厌其烦地数落林林总总的不是,更有甚者,过了一段时间,会把这个小错误定期重播一次,恶语相向……这样只能让孩子认为你根本不信任他、不尊重他。
这样的教育下,时间久了,旧疾未除,又添新伤,孩子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吗?我们,何苦而为?此外,下课了,我们是否会经常站在讲台前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一遍又一遍,一道又一道,苦口婆心地还在继续讲解?并"无私奉献"地多次占有孩子们的非工具学科课程?……其实这些现象在我们教学中屡见不鲜,我们是否注意到了孩子们面部沮丧的表情、洞察到他们心中的无奈呢?这样的认知超载,真的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吗?二、归因偏差现象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自我防御成败归因的倾向,尤其在失败时,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非常多,《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精选了64条,并将它们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以适用于教师的不同方面的工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篇一:《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记得以前在上学的时候,总是觉得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太过枯燥,学起来很吃力,但是手中的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却用了一些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案例等方式将诸如以前学过的首因效应、德西效应、晕轮效应等概念介绍了心理学的规律,在读完每个故事的时候,在心中总会问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那么我应该如何处理呢?代序中“鱼就是鱼”这一则著名的童话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鱼与蝌蚪生活在水中,后来,蝌蚪变成了青蛙,跑到陆地上看到了人、老虎、鸟等等,它回到水中告诉了鱼。
鱼按照青蛙的描述,就想象出女人就是有腿、有乳房的鱼;老虎就是有血盆大嘴的鱼;鸟就是有翅膀的鱼。
就是说,鱼是按照已有的知识在认知新事物。
鱼就是鱼的故事,其实是随时都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观察外部世界。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忘记“鱼就是鱼”这一真理,每个孩子因为周围环境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在我们做到因材施教之前,首先做到的是知道我们的对象是一帮孩子们,有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东西总是不能遂人心愿,我们只是在我们的假定下教学,而忽视了他们也只是在他们的假定下教学。
这些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周全,既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现状,特别对于我们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书中的“知觉中的图形——背景现象”这个理论给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倾向于将对象分为图形和背景,背景就像幕布一样,使最前部的显眼的图形突出来。
2021年关于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
No matter how ingenious calculations are in this world, people are not counted as oneself. In the world, it is impossible to escape the joys and sorrows. I wish to meet such a person, who would only be calculated by him inhis whole lif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关于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篇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我在暑假期间通读了一遍,首先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者一读的“教育宝典”!此处的“教育者”,包括从事的教育人员,也包括学生的家长。
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__的思想产生共鸣,我了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书的目的,就像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共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编排了21、24、19个心理效应。
更让人欣喜的是每一则心理效应它不仅有生动具体的事例,透彻的效应分析,更有根据这一效应,我们在教育中的具体操作。
本书的每篇__都是以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开始,然后再介绍此规律或效应的心理学背景,接着举例说明其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应用。
有几例让我印象深刻,如:“南风效应”通过一个北风与南风比赛的寓言来说明教师应该有一颗如南风一般温暖的心,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心存感激;“仰八脚效应”通过三个演讲者演讲的故事来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求教师走下神坛,远离神位,以一种平常人的姿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出丑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还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却不可乱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资本的时候,方可谨慎行之”。
还有“第十名现象”,这也是现时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8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8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1空下来重新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觉得每一次读都会有所启发。
很多内容在大学时就了解,但是本书中给了我们更多实例,让我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回想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与效果。
其中印象最深的应该说是“互悦机制”。
“互悦机制”不难理解,就是如果你喜欢他,他就会喜欢你。
这是人际交往中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
而师生的交流更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也会讨厌你。
也许这个学生有很多让人不喜欢的恶习,但是你需要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这个恶性循环,转入另外一个良性互动之中:你喜欢一个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你。
回想往日的教学工作,事实真的如此,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往往不是取决于你讲课的水平,而是取决于他对教师的看法和太度。
几乎每个教师都会明白的道理,这其实是一个最有效的让学生对你的学科抱有学习兴趣的方法,用于转化一些后进生,也很有用。
举几个例子:二年级的麦路旺,是一个外国小孩子,由于他的特殊性,很多老师都对他的要求比较低,比如可以不完成作业、不做好课前准备,只要上课不影响别人,下课不与同学打闹就可以。
二年级上学期我接手他们班的美术课时也常提醒他要完成作业,可是从来都没有用。
到下学期的时候我对他多了些关注,下课的时候常常跟他一起玩游戏、说一些鼓励他的话,例如:“你真聪明”、“跑得真快”、“其实你画画很好哇,想法真不错”等等,发现他偶而竟然交了作业——这是其它学科都没有的“殊荣”哦!我似乎也是受宠若惊,在课堂上连连表扬他,有时他没有绘画材料也帮他解决,一学期下来他完成了几乎一半的作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在这个案例中,我的表扬表达对他的认可和喜爱,而他对我的喜爱也表达为愿意完成我的作业,愿意上美术课,“互悦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精选15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精选15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篇1每月的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交流是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契机,3月份的读书交流很多优秀教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来介绍,阅读时能让我激活自己熟悉的真实经历,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对这些突发情况总有这样那样的困扰,读了这本书后里面的很多心理学知识以及指导让我感受到智慧的启迪。
以下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一些心得体会。
1.思维定势——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指在实践中获得的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方式。
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个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个儿子,老大叫大乐,老二叫二乐,那老三叫什么呢?由于思维定势很多人的答案会是三乐,但正确答案应该是小明,因为题目中明确说到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
因此可见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事有本末,物有终始。
归根结底还是思想决定行为,之所以有习惯,是因为养成了惯性思维。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比如学生经常受做题经验的影响,照搬或机械套用某个公式或解题办法而常常张冠李戴或者舍近求远。
因为最先得到的信息会在我们的脑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起来。
因此教师应当创设能够提供自由思维空间的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打破定势的影响。
2.连锁塑造效应效应——小步子,大目标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从不愿意做家务,为此妻子很是苦恼。
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启发,终于用一个巧妙的办法改变了丈夫。
那到底是什么方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进电饭煲里。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以及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所著。
在寒假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以下一些感触分享给大家:怀特海说“在衡量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把书本知识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
第一手的知识才是理智生活的根基。
书本学习很大程度上只是传递第二手的知识。
因此,永远没有直接实践来得重要。
”我们都知道,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都是他人总结的经验,是抽象的难以消化理解的。
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任务的完成,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发展,那么知识便会以填鸭式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大脑中。
最终知识也不过是学生脑海中的一个过客,停留片刻之后转瞬即逝。
但是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发现知识,了解其中的奥秘,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定能发现学习的乐趣,不断学会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获取知识路途中所发生的各种困难,最终获取知识收获快乐与成就感。
本书以“教育的`目的”为题,但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深刻反思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把他们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没有灵魂和思想的机器。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孩子们才能够走上最好的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每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我们需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发展。
唯有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我也希望我在走上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能够不忘初心,为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2读了谢云先生的教育著作《阅读照亮教育》,感触颇深。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阅读照亮的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人生,阅读还照亮了我的职业教育。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假如没有书籍,就好像植物没有了阳光;学习中假如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1记得以前在上学的时候,总是觉得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太过枯燥,学起来很吃力,但是手中的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却用了一些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案例等方式将诸如以前学过的首因效应、德西效应、晕轮效应等概念介绍了心理学的规律,在读完每个故事的时候,在心中总会问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那么我应该如何处理呢?代序中“鱼就是鱼”这一则著名的童话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鱼与蝌蚪生活在水中,后来,蝌蚪变成了青蛙,跑到陆地上看到了人、老虎、鸟等等,它回到水中告诉了鱼。
鱼按照青蛙的描述,就想象出女人就是有腿、有乳房的鱼;老虎就是有血盆大嘴的鱼;鸟就是有翅膀的鱼。
就是说,鱼是按照已有的知识在认知新事物。
鱼就是鱼的故事,其实是随时都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观察外部世界。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忘记“鱼就是鱼”这一真理,每个孩子因为周围环境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在我们做到因材施教之前,首先做到的是知道我们的对象是一帮孩子们,有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东西总是不能遂人心愿,我们只是在我们的假定下教学,而忽视了他们也只是在他们的假定下教学。
这些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周全,既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现状,特别对于我们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书中的“知觉中的图形——背景现象”这个理论给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倾向于将对象分为图形和背景,背景就像幕布一样,使最前部的显眼的图形突出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1记得以前在上学的时候,总是觉得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太过枯燥,学起来很吃力,但是手中的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却用了一些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案例等方式将诸如以前学过的首因效应、德西效应、晕轮效应等概念介绍了心理学的规律,在读完每个故事的时候,在心中总会问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那么我应该如何处理呢?代序中“鱼就是鱼”这一则著名的童话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鱼与蝌蚪生活在水中,后来,蝌蚪变成了青蛙,跑到陆地上看到了人、老虎、鸟等等,它回到水中告诉了鱼。
鱼按照青蛙的描述,就想象出女人就是有腿、有乳房的鱼;老虎就是有血盆大嘴的鱼;鸟就是有翅膀的鱼。
就是说,鱼是按照已有的知识在认知新事物。
鱼就是鱼的故事,其实是随时都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观察外部世界。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忘记“鱼就是鱼”这一真理,每个孩子因为周围环境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在我们做到因材施教之前,首先做到的是知道我们的对象是一帮孩子们,有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东西总是不能遂人心愿,我们只是在我们的假定下教学,而忽视了他们也只是在他们的假定下教学。
这些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周全,既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现状,特别对于我们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书中的“知觉中的图形——背景现象”这个理论给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倾向于将对象分为图形和背景,背景就像幕布一样,使最前部的显眼的图形突出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范文(精选12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范文(精选12篇)刘儒德老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每讲到一个教育心理的原理或规划时着先讲一则寓言或小故事,以此来引导对这一原理,规则的讲解,每读毕一节,有一种令人振奋、心悦神怡之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范文,仅供大家参考!《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篇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我在暑假期间通读了一遍,首先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者一读的“教育宝典”!此处的“教育者”,包括从事的教育人员,也包括学生的家长。
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文章的思想产生共鸣,我了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书的目的,就像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共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编排了21、24、19个心理效应。
更让人欣喜的是每一则心理效应它不仅有生动具体的事例,透彻的效应分析,更有根据这一效应,我们在教育中的具体操作。
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开始,然后再介绍此规律或效应的心理学背景,接着举例说明其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应用。
有几例让我印象深刻,如:“南风效应”通过一个北风与南风比赛的寓言来说明教师应该有一颗如南风一般温暖的心,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心存感激;“仰八脚效应”通过三个演讲者演讲的故事来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求教师走下神坛,远离神位,以一种平常人的姿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出丑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还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却不可乱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资本的时候,方可谨慎行之”。
还有“第十名现象”,这也是现时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有些教师是存“人性关怀”,但是他们往往把这些关怀集中在某些优秀,听话,懂事的学生身上,从而使这些学生“万千宠爱在一身”,在班里和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等他们走进社会,却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学习上远远的落在后面的学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8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8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大学里学习心理学,还记得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揭示发展规律的科学。
所以在阅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之前,觉得此书肯定是关于一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的,提不起兴趣。
可是读起来发现书中的个个小故事似乎很多都是自己平常教学中的缩影,上个月我阅读了前40页,里面的超限效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了我继续阅读的欲望,这个月我阅读了思维定势,小步子,大目标—连锁塑造,詹森效应,普雷马克原理,心灵再一次被震撼,我将这些原理与我的教学结合起来收获颇丰。
一、应用连锁塑造矫正孩子的行为习惯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涛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到自习课,他总爱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老师发现小涛在离开座位之前,一般能在座位上待5分钟。
老师和小涛面谈了一次,告诉他如果他能连续5分钟都待在座位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而且时间要从上课开始,每隔5分钟他都有机会获得奖励,一周以后,老师告诉小涛他做得很好,现在要求小涛必须连续坐在座位上10分钟才能得到奖励,但是,这次的奖励要比以前更多。
又过一周后,老师告诉小涛连续坐在座位上15分钟才能得到奖励,而且他会更喜欢这次的奖励。
在这阶段中,小涛表现很好,在自习的30分钟内,小涛没有擅自离开座位一次。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班一个比较调皮的同学颜铭辰,他的纪律特别差管不住自己,年级周通报下来每条几乎都有他的名字,早晨纪律差,课前准备差,桌洞物品摆放杂乱,作业抽查也有他不认真,中午自习和同桌说话等等,看到这样的通报全班同学笑了,他也很无奈的笑了,我也尝试将故事中老师对小涛的做法运用到颜铭辰同学身上,我说如果下周你上通报的次数能减半我不但不惩罚你还给你们小组加2分,结果你猜怎样,渐渐的,他的行为习惯有所改观,效果真的很好。
2024年《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三篇)
2024年《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我女儿小时候不爱吃虾,你跟她怎么说,这多么有营养,总不见效。
一次,我们吃酱爆香螺,用牙签一个一个挑着吃,她非常感兴趣,吃了很多,我们非常高兴。
回来以后,我买了一盒牙签,每次吃虾的时候,给她用牙签扎着吃,渐渐地,他特别喜欢吃虾。
原来只是这样做了,没有考虑太多,在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后,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心理效应在起作用,这就是牙签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类求新、求异的思维需求,以获取较好的效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影响,甚至也在自主不自主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来处理问题。
尽管我们不是心理学家,但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效应,对孩子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因为只有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才能触及到灵魂深处。
在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鲇鱼效应”后,我感悟颇多。
鲇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鲜活的沙丁鱼,渔民们如能将活的沙丁鱼带到市场,不仅能吸引人们争相购买,而且还可以卖出高价。
为此,许多渔民虽然想尽了办法,但总不成功。
然而有一条渔船让沙丁鱼成功地活了下来,由于该船船长将其视为秘密,不准船员外泄,所以外人一直不知道其做法。
待他去世后,奥秘才被揭开。
原来他们在鱼槽中放了一条以沙丁鱼为食的鲇鱼,当刚捕捞上船的沙丁鱼放入鱼槽后立即发现了鲇鱼,非常紧张,于是左冲右突,跳跃不停,这么一来,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被运回渔港,从而使人们大饱口福,也使渔民有了丰厚的回报。
这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
科学家计算过,倘若地球上的鱼一年之内产的鱼仔都能成活,都能顺利长成成鱼,可以把地球上江湖河海都塞满,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从鱼仔到成鱼,要经历千百次的自然和自身的淘汰。
最优秀的和最适应的才能留了下来。
自然界要维持其自身的平衡功能,都是在各种压力下完成的,否则生物就会逐步退化。
孩子的成长也应该如此,当有的爱对孩子来讲是不愿承受的负担时,就可以要求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里承担不同的责任,适当、适时的压力也是孩子成长的强大动力。
2023年精选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
2023年精选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篇1利用课余的点滴的时间,我接着阅读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
在刘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浩瀚海洋中,40到80页的规律和效应,主要体现为詹森效应、普雷马克原理、头脑风暴效应、鸡尾酒会效应……其中不少效应令我触动,让我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读这本书时,我感觉它是一面镜子,让我反思我的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又是违背教育心理学的。
它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告诉我怎样做才是科学的、正确的、充满关爱的;我感觉它是神奇的魔术棒,总是带给我无限的惊喜和期待,那是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其中,普雷马克原理就是对我们教师和家长有实效的一个心理效应。
普雷马克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
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
由于祖母对付孙子常用这种方法,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
”所以又被称为祖母原则。
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先让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欢做的事情,然后“柳暗花明”,就可以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和家长的接触较多。
经常听到家长的诉苦和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总是玩电脑、看手机”、“做作业草草了事,应付工事完后就跑出去了”、“让孩子做事情,他不搭理你,真是气死人了”……当时我只是粗暴的建议:“你也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或是适当地惩罚一下孩子,比如拒绝给他感兴趣的东西或是必须完成这件事,不然就怎么样!现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普雷马克原理告诉我,别忘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宛转,用高频活动奖励低频活动。
所以,在学期的家长会上,我会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作一张“行为矫正表”,让孩子明白你享受一些权利之前或同时你必须完成相应的任务,否则一切免谈。
休息日,我也事先和学生们约定一天中他能享受的和他必须做到的事情,效果很不错。
选用学生的最爱作为奖励的方法可以让家长和老师省去较多的烦恼呢!当然,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将普雷马克原理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通用6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通用6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篇1)本学期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里面的一条条教育效应让我读后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书过程中,总能想到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片段,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教育书籍。
现将我感受深刻的几条教育心理效应分享给大家。
一、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每个人都有一个接受心理打击的承受度,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起到反作用,那位牧师演讲的没完没了,一开始准备捐钱的马克.吐温最终选择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元钱,这就是因为牧师不懂超限效应造成的。
这使我想到在以前学生犯了错误时自己的一贯做法,就是批评教育,孩子犯了错是要批评教育,但要将批评教育做到最好效果还得遵守超限效应,孩子在犯了错误时为了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他讲道理,给他讲这么做的危害,一开始孩子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时间长了,你总是重复以前说过的一些话,他就不耐烦了,随之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你说的话不以为然,充耳不闻,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教育学生的时候需要注意超限效应,在教学中也一样要遵守这一效应,我们都有这种感觉,每节课前半节孩子们都可以表现得很积极,可是如果我们在孩子感到疲倦的时候还继续讲下去,不去进行一些小游戏或者巧妙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缓解孩子的厌倦情绪,他们就很难坚持到下课了,还有课堂上我们为了给孩子讲清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道理会絮絮叨叨的讲解很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识,有时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以后本学科的学习。
二、要想吃肉,必须吃青菜——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认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可以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
孩子们都喜欢轻松愉快的活动,而不喜欢费时费力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喜欢看电视甚于写作业,喜欢玩游戏甚于做家务,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给孩子提出要求了——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教化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 一篇文章, 一段话, 几句名言, 一段音乐, 把详细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化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希望大家喜爱!《教化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篇1今年假期里, 我读了《教化中的心理效应》。
之前, 我对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经常望而生畏, 所以很不喜爱心理学。
但是读完了此书以后, 反倒觉得心理学中的现象饶有爱好。
这本书是北京师范高校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 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好玩的试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肃穆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 书中细心选择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 分为教学、教化和管理三个部分。
阅读此书, 激活了我本身的学问阅历, 激发了我探究的爱好, 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 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 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学问的同时, 忽然豁然开朗了很多, 受到了才智的启迪, 心灵的震撼。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
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 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教化中常常出现类似的现象。
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打算整理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指责教化……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爱好削减了, 学习效率降低了, 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指责教化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 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老师, 在教化和教学中都要留意避开“超限效应”。
教学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而不是一味地填塞。
教化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开超限效应在指责中出现。
当学生犯了一次错, 只能指责一次。
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 重复同样的指责。
假如肯定要再次指责, 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指责语句, 应当换个角度进行指责, 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 厌烦心理、抗拒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读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心中不由得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慨。
首先,书中提到了学习成绩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这让我深感到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之大。
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是在接受一种教育心理的影响。
教师的期望和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这让我想到了过去学习中的一些经历,有时在做某个任务时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失去信心。
而如果教师能给予鼓励和正确的引导,相信我会有更大的动力去面对困难。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存在于教育中的“齐观影响效应”。
这指的是一位学生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这让我想到了班级里的集体行为,有时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班级,带来负面效应。
教师要及时发现、引导和纠正这种行为,通过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去塑造良好的集体行为。
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相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理的引导和塑造。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期望和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也要关注班级集体的行为影响,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奖励,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行为。
只有学生们在积极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才能更好地发展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二)读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心理效应对教育的影响。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心理效应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实践中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首先,书中指出了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的心理效应。
教师的语言表达和态度对学生的情绪和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其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教师过于严厉或冷漠的态度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和消极情绪,降低其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供积极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学习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关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10篇
关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10篇关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10篇关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1当初在茫茫书海选书时,之所以挑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其实主要因为它是“大夏书系”中的一本。
前前后后误打误撞买来许多大夏书系的书,每一本都很喜欢,这一本也不例外。
疫情仍然没有消散,宅在家中是阅读的好时机。
读完第一遍后,回想到书中提到的“莫等墙倒再造墙”,趁着记忆还温热,又抓紧时间复习了一遍,并且整理出几页读书笔记,心中感到充实、踏实。
主编刘儒德教授在《代序·鱼就是鱼》中说,这个故事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作出了最为直接的表达、形象的注解。
如果对这句话进行延展,就可以概括整本书给人的感受。
书中精心挑选出66条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将它们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适用于教师工作的多个方面。
而通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初步理解和学习了如何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学要素,同时结合书中提到的几个心理学概念对自身行为与内心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思考。
德西效应说明,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人的工作欲望不仅不会增加,有时反而降低,甚至变成二者之差,也就是外加报酬抵消内感报酬。
教师在奖励和表扬学生时应该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理,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不是一些额外的“蝇头小利”。
如果过度讲究表扬或报酬,甚至会损害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德西效应、调控奖励来消减、消除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
有些地区和学校千方百计“引诱”教师读书与写作,很多时候却成效一般。
这种自上而下的、甚至是行政上“强迫”的成长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成长愿望和主动性,甚至那些所谓的“诱饵”,比如如何如何加分、颁发何种等级的证书等,会让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想要真正获得成长,都需要从内里寻找源泉与动机,否则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精选9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精选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暑假期间拜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虽说是拜读,其实是囫囵吞枣。
刘儒德教授把我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屡见不鲜的事,站在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的角度上,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娓娓道来,层层剖析。
书中筛选了66条心理规律和效应,每篇正文前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使那些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对号入座。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平时的很多事原来都有相应的心理效应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很多老师对学生特别认真负责,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可有的人非常努力,效果却并不理想。
读了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等,我更加体会到教育管理学生的诀窍竟有那么多书中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对“超限效应”进行分析。
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
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箱子里偷了两元钱。
这个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
我们有时何尝不是犯牧师这样的错误呢?学生犯了错,批评一次或许会有效果,如果针对这件错事重复批评,就会出现不良效果。
我们常常就会因为孩子一次的错误而一再地指责他。
这会让学生不以为然,收效甚微。
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能宽容地对待他们,进行换位角度,多理解,少批评,适当的留点空白,给他们一个过程,让他们思考、反思,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刘教授的这本书,恰如春天的细雨,久逢干旱的清流,让我眼前为之一亮,很严肃的文字却被现在一些简单的文字、案例、故事所替代,让人有一种一口气读下去的欲望。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此书共分三辑,从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中整理了64条,而且主要围绕了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部分来写。
在每一篇文章里都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或者实验、或者情境,让我们把它所提到的知识和我们已有的知识相结合,产生一种共鸣,也让我们有一种想要读下去,好好研究的欲望,而且丝毫没有累得感觉。
读了书中的“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这一篇,让我有很深的感触,很大的收获。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钟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反而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在教育教学中要避用“超限效应”,比如“超限效应”中的“认知超载”。
在书中我们也终于可以把原本发生的现象,可以用通俗易懂的理论文字所解释了。
例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学生背课文,总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