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太爷进城教案
教学设计2:第13课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茅盾及其作品《子夜》2.理解并掌握吴老太爷初到上海的心理感受从而分析吴老太爷的人物形象以及该形象的象征意义。
3.学习小说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及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析吴老太爷的人物形象以及该形象的象征意义。
理解现代文明与封建思想之间的尖锐冲突。
2.学习小说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及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了解小说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方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if you love him,bring him to Newyork,for it's heaven;;if you hate him,bring him to Newyork,for it's hell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然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对一位在乡下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吴老太爷而言,是天堂,还是地狱?(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介绍作家茅盾2.介绍《子夜》的故事内容及本课节选内容的故事前情(三)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本文着重描写了吴老太爷进城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反复阅读节选部分,大家一起来谈谈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分组进行讨论)其眼中的上海:繁华、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伤风败俗其感受:头晕目眩、强烈不适感→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情绪吴老太爷形象:保守、朽弱的封建遗老人物的象征意义:封建遗老与现代文明(对立)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对立)(四)方法小结充分利用了色彩和声音的描写,通过环境描写鲜明而生动地写出了吴老太爷初进上海时的心里感受。
(五)视频欣赏欣赏电视剧《子夜》有关于吴老太爷进城的视频片段。
(六)知识链接1.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A.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B.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C.烘托人物的形象特点D.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E.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2.欣赏环境描写范例展示《林黛玉进贾府》环境描写节选片段(七)延伸练习1.请在横线上为下文加入一段可以烘托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
选修中国小说《子夜.吴老太爷进城》教学设计
《中国小说》第八单元“人在都市”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题《子夜•吴老太爷进城》鉴赏课3课时备课组高二语文编辑王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茅盾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学习烘托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性格;鉴赏本文独特的景物描写。
3.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会正确、客观地评析小说中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达到预习字词、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情节。
2.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文章。
3.通过对全文信息的筛选整合,找出文章景物描写的内容,体会其对人物内心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道理,与时俱进有辨别地接纳新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吴老太爷的人物形象。
理解现代文明与封建思想文化之间的尖锐冲突,体会作者的用心。
学习充分利用色彩和声音的描写烘托出人物心理的艺术手法。
难点:了解典型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教学法诵读、自主学习式、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当历史的背影渐行渐远渐无声的时候,所幸的是我们还拥有经历史的大浪洗涤过的经典小说。
而每翻开一篇小说,我们就翻开了一页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茅盾、走近茅盾的小说《子夜》,走进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看看茅盾是怎样看待新都市和旧思想的。
【自主学习】一、作者及作品1.解题:小说题为“子夜”,有什么深意?明确:“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2.谈谈你对茅盾的认识?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餔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爆发后,散文代表作《白杨礼赞》《风景谈》。
20-21版:第13课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步步高)
2.相关链接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 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吴荪甫 与买办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这条主线,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 侵略下,国民党军阀间的大规模内战中,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敝, 民不聊生的情景;通过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 自保,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讴歌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通过吴荪 甫与双桥镇农民的冲突,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共同压迫 农民的罪行,表现了农民运动的波澜壮阔,从而展现了20年代末30年代 初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面貌。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
“他是什么也不懂的,就凭一股血气,胆又大,——你应该教教 他。”
四、随堂写练
6.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但我们拥 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 你对“模仿”有什么看法?请就此写一个片段。400字左右。
答案
拓展·类文阅读
儿子开会去了 茅盾
父亲又盯住了他儿子的面孔看,心里便想到十一年前的今日。十 一年前的今日,这儿子只有两足岁,刚刚会走。十一年前血染南京路 的第二天晚上,母亲同她的两个女朋友从“包围总商会”立逼“宣布 罢市”的群众大示威回到家里时,一把抱住这两岁的孩子,一面兴奋 地说:“我们一队里有小学生,马队冲开了前排的大人,有好几个小 学生跌倒了,我看见一个——不过十二三岁,在马蹄下滚过,幸而交 通队立刻来救了去。我那时就想到我们的阿向。可是,阿向大了时, 世界总该不是现在那样的世界罢?”
霄( 云霄) 曝(曝光 )
茵( 绿草如茵 )
暴(暴躁 )
孽(孽障 ) ②
蘖(萌蘖 )
魇( 梦魇 ) ④ 靥( 笑靥 )
餍( 餍足 )
21-22版:第13课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创新设计)
第13课《子夜》——吴老太爷进城中国有关城市的文学作品向来比较薄弱,《子夜》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写的又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人物则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类新人——民族资本家。
茅盾对所处时代城市内部的变动与新生所展开的全方位描绘,它“包罗万象的任务和事件之大之广,乃近代中国小说少见的”。
这其中,内外交迫的民族资产阶级与依仗外权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较量,农民的破产和工人的抗争,工商业的弱肉强食,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迷惘,也刻画了一些仇视现代文明的人。
吴老太爷这具“僵尸”身上,“既有着强烈的、厚重的时代气息和历史深度,体现了历史潮流的骚动与趋势,也以自身鲜明的个性构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世界”。
体验无聊一个人如果不能体验到彻底的无聊,大概是一种缺憾。
如今的人很少有无聊的时刻。
成年人的日程表里每个小时都被填满,小孩子几乎要全年无休地上课、做作业、上补习班。
每人手里攥着一个手机,每天面对着它“顶礼膜拜”几个小时——看一会儿新闻,玩一会儿游戏,刷几条短视频,看看朋友圈……如此循环往复,只要你还神志清醒,大大小小的屏幕里自然有无数的内容会不断更新,并以各种方式“投喂”给你。
人和人好像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了。
每一秒钟都很亢奋,哪里有空无聊呢?我们似乎只会疲劳,但无法感到无聊。
回想自己的童年,每年暑假都会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无聊。
父母去上班了,一个人待在家里。
不到开学前几天,就还没到做暑假作业的时候。
那时也根本没有什么课外班或者辅导班。
家里没有几本可以读的课外书,偶尔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书,很快就如饥似渴地读完。
周二的下午没有电视看,红白机里的游戏已经通关了几十遍。
艳阳似火,极少有可以吹空调的地方。
屋外蝉声轰鸣,屋内电扇摇曳。
这一刻才感觉到时间的悠长。
于是一个问题涌上心头:可以做点什么呢?就像一个饥饿的人会想方设法找各种食物一样,无聊的人会绞尽脑汁来摆脱无聊。
把读过的书再读一遍,甚至开始抄书。
把通关的游戏提高难度再打一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8.15吴老太爷进城
4.“刚一到上海这魔窟,吴老太爷的金童玉女就变了! ”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以吴老太爷的口吻评论,说明在他眼中的上海灯红酒绿、伤风败俗,反映了一
个保守、朽弱的封建遗老不适应现代生活,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情。5.吴老太爷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其形象特点。
说《子夜》,走进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走进作家作品
1、介绍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餔子》
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爆发后,散文代表作《白杨礼赞》《风景谈》。1981年临终前,茅盾捐献25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
农民暴动,使得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现已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字左右)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先将故事的来龙去脉给同学大致梳理一下,将都市小说的特点一一讲解,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2.能力提高
在反思作者安排情节的用意时,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进行剖析,了解故事主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3.课堂体验
探究部分,学生参与积极,主动举手发言,思考问题。
课后练习
2、《子夜》梗概: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在上海却纸醉金迷,民族工业艰难地运转着。开办丝厂的吴荪甫接父亲吴老太爷到上海,吴老太爷却因不适应都市生活,深受刺激而与子夜死去。吴府办丧事,上海上流人物都来吊唁。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乘机拉拢吴荪甫和杜竹斋投机公债,贱买贵卖,初战告捷。后吴荪甫野心勃勃,敢于冒险,吞并其他的民族企业,并成立了益中兴托公司。但是、工人运动,
《吴老太爷进城》导学案
《吴老太爷进城》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茅盾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能力目标:学习烘托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性格;鉴赏本文独特的景物描写。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会正确、客观地评析小说中的人物。
学习重点:1.分析吴老太爷的人物形象。
2.理解现代文明与封建思想文化之间的尖锐冲突,体会作者的用心。
3.学习充分利用色彩和声音的描写烘托出人物心理的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了解典型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一、知识链接:1.解题:《子夜》1933年1月出版,它标志着茅盾创作的成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由振兴民族工业到最终破产的悲剧命运为轴心,以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焦点,展示了1930年5 月到7月的社会生活,通过这两个月的历史横断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2.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从小受到了开明的教育。
1921年和王统照、郑振铎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提出了“艺术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茅盾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与鲁迅并肩战斗,促进了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
1932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抗战爆发后,茅盾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和《风景谈》。
建国后,茅盾先后担任了文化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
1981年临终前,茅盾捐献25万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
3.背景资料:课文节选小说第一章。
吴老太爷进城教学设计
吴老太爷进城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茅盾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能力目标:学习烘托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性格;鉴赏本文独特的景物描写。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会正确、客观地评析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重点:1.分析吴老太爷的人物形象。
2.理解现代文明与封建思想文化之间的尖锐冲突,体会作者的用心。
3.学习充分利用色彩和声音的描写烘托出人物心理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典型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还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ppt1)。
小说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再现。
当历史的背影渐行渐远渐无声的时候,所幸的是我们还拥有经历史的大浪洗涤过的经典小说。
而每翻开一篇小说,我们就翻开了一页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茅盾、走近茅盾的小说《子夜》,走进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
二、作者、作品简介1.解题:小说题为“子夜”,有什么深意?明确:“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2.谈谈你对茅盾的认识?简介茅盾: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常用的笔名。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由于在创作和理论上的巨大贡献,茅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巴尔扎克”。
3.简介作品: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开始,赵伯韬拉扰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
课件3:第13课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1932 年到 1937 年抗战爆发,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子夜》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 篇小说有《林家铺子》。抗战爆发后,茅盾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 和《风景谈》。新中国成立,茅盾先后担任了文化部长、中国文联名誉 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1981 年临终前,茅盾捐献 25 万元稿费设立“茅 盾文学奖”。
“时尚”指当时的风尚;“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判断正误:
√ ①追求穿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 ) √ ②小宁学习不好,倒是挺会赶时.髦.。( )
(3)树立·竖立 辨析:二者都有“立起来”的意思。“树立”指在人的思想里使 事物建立起来;对象还可以是抽象的,如思想、观点、信心等;多用 作褒义词。“竖立”指在地上使物体直立起来;对象常是具体的,如 旗杆、标杆、棍子等。 判断正误:
提示:吴老太爷是封建社会的遗老,满脑子封建思想,是“古老 的僵尸”。面对繁华的都市、快速的节奏、时髦的女郎,他深受刺激, 遭受重创。这表达了封建遗老已难以适应现代文明,必将被时代无情 抛弃的主题。
3.人的生活习性、性格心理等常常与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根据选文回答:吴老太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繁华的上海滩在他眼 里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景象在你看来又是怎样的呢?
新课堂·合作探究 1.怎样看待吴老太爷进城这件事?
提示: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是繁华、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伤风 败俗的。环境描写突显了吴老太爷的保守、朽弱。封建遗老头晕目眩、 强烈不适,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情绪,象征了封建遗老与现代文明, 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对抗。
2.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题。
茅盾把文章交给阳翰笙后,觉得自己的批评如此尖刻,他一定不 会用。没过多久,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打开一看,他那篇批评 文章竟然一字不改地印在上面。茅盾捧书良久,不禁叹道:“雅量, 真是雅量!”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吴老太爷进城修改讲课课件5
二、合作探究,赏析文本
吴老太爷形象:
①闭塞、愚昧、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 ②保守、顽固,满脑子封建思想。 ③脆弱、神经质。 封建遗老
二、合作探究,赏析文本
(三)探究主题
吴老太爷因“乡下颇不安宁”而来上海,刚下 轮船时“虽然路上辛苦,老太爷的脸色并不难看, 两圈红晕停在他的额角”,但刚到上海不久就“嘴 唇上满布着白沫,头颅歪垂着。黄绫套子的《太上 感应篇》拍的一声落在地下”而死去。 作者这样安排吴老太爷的结局用意何在?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但不要 重复前面同学的内容。
请写在纸上(5分钟),写完之后自由举手 到讲台前朗读展示,其他同学认真聆听。
二、合作探究,赏析文本 伤风败俗
动荡不安 灯红酒绿
光怪陆离
二、合作探究,赏析文本
(二)把握形象
本文在塑造吴老太爷这一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心 理描写的手法,心理描写的形式主要有①直接描写② 神态、行动表现③景物烘托④幻觉展现。
请结合以上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心理描写,概 括吴老太爷的形象。 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课文,从文中勾画出描写 吴老太爷的语句,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推选 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但不能重复前面同学 的答案。
三、拓展迁移,能力提升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用“陌生化”手法为我们描绘 了吴老太爷第一次进上海时的所见所感,让我们感受到 了他内心的脆弱、闭塞、顽固。相信你也会有第一次去 某个地方的经历,比如一年前到我们的学校十五中,请 以“初识十五中”为题,把自己对它的观察和感受写下 来。
要求:1.运用这节课所学的心理描写的方法。 2.字数50—80字左右。
请阅读以上的情节介绍,快速浏览课文,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自由举手发言。
【公开课教案】高二《吴老太爷进城》教案
吴老太爷进城教学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小说线索,2、剖析吴老太爷感受的变化,概括小说主题。
3、领悟艺术技巧:①用“陌生化”的手法描写景物和人物,②心理描写4、通过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培养比较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理清结构,分析人物感受,概括主题,鉴赏技巧;点拨、探讨、合作、练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道理2、与时俱进,有辨别地接纳新事物。
教学重难点1、重点:如何欣赏吴老太爷的感受2、难点:剖析吴老太爷感受变化,并概括其形象特征。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题目解说1、介绍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餔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爆发后,散文代表作《白杨礼赞》《风景谈》。
1981年临终前,茅盾捐献25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
(课件展示茅盾像)2、《子夜》梗概: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在上海却纸醉金迷,民族工业艰难地运转着。
开办丝厂的吴荪甫接父亲吴老太爷到上海,吴老太爷却因不适应都市生活,深受刺激而与子夜死去。
吴府办丧事,上海上流人物都来吊唁。
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乘机拉拢吴荪甫和杜竹斋投机公债,贱买贵卖,初战告捷。
后吴荪甫野心勃勃,敢于冒险,吞并其他的民族企业,并成立了益中兴托公司。
但是、工人运动,农民暴动,使得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
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现已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
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
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
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
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瞿秋白赞誉为“反映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制作”。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15.《子夜·吴老太爷进城》教案
吴老太爷进城【教学目标】1、分析环境描写,剖析吴老太爷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分析,挖掘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1、剖析吴老太爷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
2、通过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分析,挖掘小说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课文2、认真看《同步解析》P108—P110的内容。
3、围绕“吴老太爷”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主要内容(要求25个字以内)【教学过程】课间播放《夜上海》MV一、导入这是一首老歌,它让你想到了什么?(老上海的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灯红酒绿)。
老上海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先来看故都北京的模样(看图片),这是30年代的北京。
(看图片)这是30年代的上海(哇!30年代就这样繁华啊),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上海更像是一个大都市。
所以,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上海,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上海,因为那里是地狱。
吴老太爷进城是去了天堂,还是地狱呢?地狱。
Why?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首先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自己预习作业的答案。
(写完后找一个同学评价两个答案)二、检查预习围绕“吴老太爷”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主要内容。
(要求25个字以内)吴老太爷坐汽车回公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他是怎么去的呢?是搭的11号车还是坐的小汽车?小汽车)(吴老太爷在汽车上看到、听到了什么?对上海印象如何?身心有何感受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完成ppt上的表格)二、自主学习1、吴老太爷在汽车上看到、听到了什么?对上海印象如何?身心有何感受呢?找到相应句子具体分析。
(先找找吴老太爷看上海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1、5、6、11、12、13、14、26、28)①快节奏“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
”“汽车是旋风般向前进。
”②嘈杂不堪“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
”“匆忙地杂乱地交流着各色各样的车子。
”③繁华奢侈、高楼林立“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平地拔地的路灯杆,无穷无尽”。
21-22版:第13课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创新设计)
4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创新设计》
于是一个问题涌上心头:可以做点什么呢?就像一个饥饿的人会想方设法找各 种食物一样,无聊的人会绞尽脑汁来摆脱无聊。把读过的书再读一遍,甚至开始抄 书。把通关的游戏提高难度再打一遍。一个人上街闲逛,或者到老远的地方去找同 学玩。但无聊很快又袭上心头。时间凝固了,流不动,让人心生绝望。此时,人才 会“置之死地而后生”——我摊开画纸,描绘一个想象的世界;打开作文本,写下 虚构的故事……人在极致的无聊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无穷的,创作才是 逃离无聊的最好方法。
22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创新设计》
3.“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 海……”“汽车是旋风般向前进”。课文多次写到汽车的速度飞快,应如何理解? 答: 答案 作品中几次写到了30年代的“汽车”,“旋风般向前进”,强调一种速度和 节奏,这是现代人的感受,这种感受又和内心的焦虑交织在一起。 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好像处于一种被鞭打的环境,整个人都被 卷到一种社会制度里去,就是匆匆忙忙的动感。这样一种强烈的动感,跟汽车,跟 30年代最现代化的场景结合起来,从一个侧面体现了30年代现代人的感受。
18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一、文本助读 【结构图示】
19
@《创新设计》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创新设计》
本文从吴老太爷的角度,记录了他从故乡到上海,特别是坐汽车回公馆一路上 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封建遗老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极度不适 应。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吴老太爷不过是一具“古老的僵尸”,一和太阳空气接触 便风化了,上海是专门风化像吴老太爷这样的人的地方,暗喻着封建体制的解体与 新兴力量的强大。
最新吴老太爷进城教案
吴老太爷进城时间2010-4-15 班级:高二(1)执教人:刘孝同课型:公开课教学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小说线索,2、剖析吴老太爷感受的变化,概括小说主题。
3、领悟艺术技巧:①用“陌生化”的手法描写景物和人物,②心理描写4、通过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培养比较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理清结构,分析人物感受,概括主题,鉴赏技巧;点拨、探讨、合作、练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道理2、与时俱进,有辨别地接纳新事物。
教学重难点1、重点:如何欣赏吴老太爷的感受2、难点:剖析吴老太爷感受变化,并概括其形象特征。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题目解说1、介绍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餔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爆发后,散文代表作《白杨礼赞》《风景谈》。
1981年临终前,茅盾捐献25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
(课件展示茅盾像)2、《子夜》梗概: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在上海却纸醉金迷,民族工业艰难地运转着。
开办丝厂的吴荪甫接父亲吴老太爷到上海,吴老太爷却因不适应都市生活,深受刺激而与子夜死去。
吴府办丧事,上海上流人物都来吊唁。
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乘机拉拢吴荪甫和杜竹斋投机公债,贱买贵卖,初战告捷。
后吴荪甫野心勃勃,敢于冒险,吞并其他的民族企业,并成立了益中兴托公司。
但是、工人运动,农民暴动,使得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
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现已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
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
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
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
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瞿秋白赞誉为“反映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制作”。
课件10:第13课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谢谢观看
3.本文的叙述视角有什么特色? 作者利用“陌生化”的手法,即按照人们第一次见到某物的眼光 来描写它。 通过第一次到上海的吴老太爷的眼光,都市景观就显得分外光怪 陆离、摄人心魄:汽车成了“小箱子”“长蛇阵似的”怪物,突 然,“怪物们”“静静地一动也不动”,横在前面的却像河水一 样流淌,男男女女则仿佛被鬼追着似的飞跑——其实不过是红绿 灯指挥下的结果。
2.我们该怎样评价吴老太爷对上海这种现代都市给他的刺激?你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吴老太爷抱以怎样的情感? 吴老太爷代表封建腐朽势力,他惊慌于城市文明对封建农耕文化 的强大冲击,死于一种精神的和文化的“水土不服”。他是时代 的一个记忆符号。 作者的情感:否定与同情并存、批判与悲悯交织——作家的社会 情怀。
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阿成立后,茅盾先后担任了文化部长、 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1981年临终前,茅盾捐献25 万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 1932年到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子夜》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 小说有《林家铺子》,散文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Hale Waihona Puke 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 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小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3年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期满后因家庭困窘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 译所工作。1921年和王统照、郑振铎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文学社 团“文学研究会”,并提出了“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茅盾 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与鲁迅并肩战斗,促进了左翼文学的蓬
文中描写都市风光的文字,多使用短促的句式,既符合都市生活 的紧张节拍,也生动地反映了被声、光、色包围着的吴老太爷的 眩晕感,使我们仿佛能听见他的狂乱的心跳声和急速的喘息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老太爷进城
时间2010-4-15 班级:高二(1)执教人:刘孝同课型:公开课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小说线索,
2、剖析吴老太爷感受的变化,概括小说主题。
3、领悟艺术技巧:①用“陌生化”的手法描写景物和人物,②心理描写
4、通过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培养比较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理清结构,分析人物感受,概括主题,鉴赏技巧;点拨、探讨、合作、练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道理
2、与时俱进,有辨别地接纳新事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如何欣赏吴老太爷的感受
2、难点:剖析吴老太爷感受变化,并概括其形象特征。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解说
1、介绍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餔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爆发后,散文代表作《白杨礼赞》《风景谈》。
1981年临终前,茅盾捐献25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
(课件展示茅盾像)
2、《子夜》梗概:
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在上海却纸醉金迷,民族工
业艰难地运转着。
开办丝厂的吴荪甫接父亲吴老太爷到上海,吴老太爷却因不适应都市生活,深受刺激而与子夜死去。
吴府办丧事,上海上流人物都来吊唁。
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乘机拉拢吴荪甫和杜竹斋投机公债,贱买贵卖,初战告捷。
后吴荪甫野心勃勃,敢于冒险,吞并其他的民族企业,并成立了益中兴托公司。
但是、工人运动,农民暴动,使得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
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现已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
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
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
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
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瞿秋白赞誉为“反映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制作”。
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奋斗、挣扎直至破产的命运为中心,通过一些列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发展更无力改变中国命运的道理。
(课件展示《子夜》封面、吴荪甫、赵伯韬和吴老太爷像)
二、课文解读
1、分清层次,概括大意。
(小组合作探讨、提问、明确)
第一部分:汽车在奔驰,吴老太爷怪眼看景。
第二部分:姐妹谈装束,吴老太爷神经迷惘。
第三部分:姐弟说太平,吴老太爷出现幻觉。
2、分析第一部分
面对繁华的都市,吴老太爷的感受如何?这种感受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来的?反映了吴老太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个别提问、学生订正、教师明确)
①胆战心惊……
②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动作暗示,如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扑到”“打来”“冲将”“准对”……景物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如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
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
③闭塞、保守、落后的性格特点。
3、分析第二部分
分角色朗读二小姐和四小姐的对话,她们的对话,侧面反映了什么问题?听了二、四小姐的对话,看到了女人的服饰等,吴老太爷的感受又有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刻画的?(个别提问、集体订正、教师明确)
①侧面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正在深入发展,工人和民族资本家之间矛盾尖锐;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奋不顾身。
②神经迷惘……
③动作暗示人物心理:“万恶淫为首”!这句话像鼓槌一般打得吴老太爷全身发抖。
吴老太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也不动……
四个短语组成的排比句,有何表达效果?
从听觉、嗅觉和视觉等不同角度表现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的基本特征。
三个“直到”组合的排比句式有何表达效果?
表现了现代化大都市生活与吴老太爷顽固、腐朽的封建思想之间的距离,只能使吴老太爷走向死亡。
4、分析第三部分
①开头一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与全文首句照应。
②二小姐、四小姐和七弟的对话,反映了什么问题?时局动荡不安。
③阅读“但是汽车上的喇叭……汽车停下。
该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吴府豪华奢侈,戒备森严。
烘托了吴荪甫的处境和性格特征。
④阅读“从晕眩的突击中……的声浪。
吴老太爷的感受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如何刻画这种感受的?
精神恍惚,幻觉迭现。
用幻觉刻画,如抓住了这位老太爷的觉醒意识的第一刹那却不是别的,而是刚才停车在“抛球场”时七少爷阿萱贪婪地看着那位半裸体似的的妖艳少妇的那种邪魔的眼光……
5、通过吴老太爷的感受,概括他的性格特征。
愚昧、顽固、闭塞、保守、满脑子封建思想、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社会的“残渣和僵尸”。
6、根据文章内容和吴老太爷的性格特征,请概括文章主题。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浅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理解它的主题。
怎样从不同角度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呢?
①应该到题材中(当然包括环境)去寻找。
题材蕴涵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
②分析小说的主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
③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也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
④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
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____事,表达了_____。
封建遗老难以适应现代文明的主题。
7、“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按照人们第一次见到某物的眼光和感受来描写它。
通过第一次到上海的老太爷的眼光,都市景观就显得光怪陆离、摄人心魄:亮着的窗洞竟成了“怪眼睛”;汽车成了“小箱子”“长蛇阵似的”怪物;在红绿灯指挥下,突然“怪物们”“静静地一动也不动”,男男女女仿佛被鬼追着似的飞跑。
第一次到上海的老太爷的眼光,都市男女就显得格外败坏风俗:二小姐仅仅露出“半只臂膊”,老太爷就有说不出的厌恶;时装少妇“翘起赤裸裸的一只白腿”,老太爷就联想到了“万恶淫为先”;儿子阿萱痴迷欣赏时装少妇,老太爷内心狂跳,简直气急败坏。
课文小结:
结构线索:所见所闻
吴老太爷感受变化:胆战心惊神经迷惘幻觉迭出
进城描写方法:心理描写陌生化手法
主题思想:封建遗老难以适应现代文明
(课件展示课文小结)
三、比较探究
吴老太爷与鲁四老爷性格有何异同?描写方法有何异同?一问(略)
陌生化的手法,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侧面衬托
四、拓展延伸(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