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物转运和转化

合集下载

第3章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ppt课件

第3章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ppt课件
总悬浮颗粒物
Dp≤100m
可吸入颗粒物
Dp≤10m
细粒子
Dp≤2.5m
超细粒子
0.1-0.3m
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
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inhalabal particulates, IP
能进入人体呼吸道,且能长期漂浮于空气中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物的通透性不同:阴囊>手臂、
后背、腿部、腹部>手掌、足底
37
(四)其他途径
毒理学动物实验: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等
临床:皮内注射、肌肉注射
38
三、分布 (Distribu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 是指化学毒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
巴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 烟和粉尘:
粒子大小:
• 直径> 5 μm者,多因惯性冲击而沉积在鼻咽部:清除、咽下
或溶解吸收入血;
• 直径2.5 μm左右,重力沉降于气管和支气管:咳出或吞咽;
• 直径1 μm以下,吸收入血、清除、或进入淋巴系统长期保存;
• 直径0.1 μm,吸收入血、吞噬系统清除。
34
(2)颗粒物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
✓ 载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rganic-cation transporter, oct)
25
(二)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5. 吞噬和胞饮作用
通过细胞膜的流动将某些液体微粒、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
质包绕并吞入细胞的过程。
26
二、吸收 (Absorption)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2、分布 、
环境污染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的运输, 环境污染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的运输,分散到全身各 组织器官的过程。 组织器官的过程。 一般地说,在提内组织器官的起始分布取决于血流量 血流量, 一般地说,在提内组织器官的起始分布取决于血流量,血液供应 丰富的器官,分布的污染物愈多,如肝脏。 丰富的器官,分布的污染物愈多,如肝脏。而最终分布取决于污染物 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亲和力。 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例如Pb开始时主要分布肝脏中 最终大部分( 开始时主要分布肝脏中, 例如 开始时主要分布肝脏中,最终大部分(90%)分布在骨骼 ) 中。
上呼吸道: 上呼吸道:鼻、咽、支气管 下呼吸道: 下呼吸道:肺
C、经皮肤的吸收污染物的通透性较弱。 较少(如局部毒性),因皮肤对环境污染物的通透性较弱。 ),因皮肤对环境污染物的通透性较弱
D、其他 、
主要是人为地染毒途径,如采用静脉、皮下、肌肉注射进行染毒。 主要是人为地染毒途径,如采用静脉、皮下、肌肉注射进行染毒。
4、排泄 、
指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物由体内向体外转运的过程。 指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物由体内向体外转运的过程。
经肾随尿液排出(最主要):大多数(分子量小于 随尿液排出(最主要):大多数 分子量小于60,000的分子 ) ):大多数 的分子 经肝随胆汁排出:与血红蛋白结合、分子量大于300的强极性的化合物 经肝随胆汁排出:与血红蛋白结合、分子量大于 的强极性的化合物 经呼吸道排出:气体污染物、 经呼吸道排出:气体污染物、挥发性强的化合物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 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运 二、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运
环境污染物与机体接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环境污染物与机体接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与机体接触 称为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发生的位移。 称为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即环境污染物在体内发生的位移。

毒理学基础整理

毒理学基础整理
1.胃肠道
特点:?
因素:
(1)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同时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分子通过胃肠道壁;亲脂性较强的分子,静水层是限速屏障;亲水性较强的化合物则上皮细胞膜是屏障。
(2)胃肠道的酸碱度
(3)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蠕动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2.呼吸道
特点:
(1)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肺泡气与血液之间距离短、肺内血液灌注量大等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
17、代谢解毒: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的过程
18、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
第三章
(1)基本概念(需背诵):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
与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途径能够消除的外源化学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CL同样是一个反映机体清除外源化学物效率的参数。
生物利用度:指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率。利用此参数可以比较外源化学物以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程度。
计算公式为:
F = AUC(非静脉注射途径)/ AUC(静脉注射途径)
5.经肺排泄:(1)体温下以气态存在的物质(2)挥发性液体如乙醇
6.其他途径:
(1)脑脊液
(2)乳汁排出
(3)汗液和唾液
(4)毛发和指甲
(6)生物转化的意义及主要类型。
意义:一、代谢解毒与代谢活化
二、外缘化学物溶解度的变化
I相反应和II相反应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
dmt 胃肠道吸收
肽转运体
pept 胃肠道吸收
在毒理学上,主动转运方式对于被吸 收后化学物的不均匀分布及从肾和肝脏排 泄过程特别重要,而与吸收的关系较小。
(三)膜动转运(cytosis) 1.胞吞(endocytosis) 通过生物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颗粒 状物质或液滴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 吞噬(phagocytosis):对颗粒物 胞饮(pinocytosis):对液滴
消除(elimination) 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排泄的合称。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可能同时发生
意义:
(1)有助于阐明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 机制。
(2)有助阐明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 学物联合毒作用的机制。
(3)可通过改变外源化学物ADME过 程,以预防和治疗外源化学物中毒。
第一节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③外源化学物必须是非解离状态。
单纯扩散示意图
特点: 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
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注意: 分配系数极高的外源化学物易存留在膜 内,不易通过膜。对于只能全部溶于脂 肪或全部溶于水或两者都难溶解的物质, 都难以通过。
2、滤过 (filtration)
是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孔道的过 程。
糖类
蛋白 质
脂质
液态镶嵌模型示意图
1.膜的脂质成分 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排列。
2.镶嵌在脂质中的蛋白成分 结构蛋白、受体、酶、载体或离子通
道。 3.生物膜的多孔性
是某些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的通道。
生物膜主要有三个功能: ①隔离功能,包绕和分隔内环境; ②是进行很多重要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 的场所; ③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表 3-1 细胞膜对外源化学物主动转运系统

食品毒理学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食品毒理学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外源化学物的固有毒性和接触量;②外源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效率。

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排泄Absorption → Distribution → Metabolism → Excretion二、生物转运1.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脂质双分子层基架,分子数超过蛋白质分子数100倍以上。

(稳定性和流动性)蛋白质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

糖类多为短糖链,与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

有的可作为膜受体的识别部分,特异性地和激素或递质分子相结合;有的则作为抗原物质,表达某种免疫信息液态/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

3.意义生物膜这种液态/流动镶嵌结构与外源性化学物转运密切相关。

膜的流动性1. 使膜可以承受较大的张力和外形变化而不致破裂,即使发生较小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修复;2. 使细胞具有变形能力生物膜与细胞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息息相关。

4.生物膜的功能5.生物膜的生物转运方式6.影响生物转运的因素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结构、分子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带电性、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

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生物膜的浓度梯度、厚度、面积、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等。

脂/水分配系数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

第二节吸收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染毒首过效应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首过效应积极的保护作用(肝脏非靶器官)在吸收部位发生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称为首过效应一、经消化道吸收消化道是水和食物中外源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从口腔到直肠的各个部位都可吸收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1.吸收机制:简单扩散膜孔过滤载体中介吞噬或胞饮等脂溶性的非解离型的有机化学物分子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层到达粘膜的血液外源化学物经膜孔(直径为0.4nm)滤过主要是较小(分子量小于200)的水溶性分子一些金属类可以经特异的转运载体机制吸收,如铬和锰可以通过铁转运机制吸收,铅可以利用钙转运机制吸收等一些颗粒物质如偶氮染料和聚苯乙烯乳胶可通过吞噬或胞饮作用进入小肠上皮细胞2.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固体物质且在胃肠中溶解度较低者,吸收差;脂溶性物质较水溶性物质易被吸收;同一种固体物质,分散度越大,与胃肠道上皮细胞接触面积越大,吸收越容易;解离状态的物质不能借助简单扩散透过胃肠粘膜而被吸收或吸收速度极慢。

毒理学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毒理学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酶、载体、离子通道) *糖(少量) 功能: *隔离功能 *进行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 *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二) 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滤过(filtration)
2. 特殊转运(special transport)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膜动转运(cytosis)
双功能诱导剂 单功能诱导剂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毒物代谢酶的主要诱导剂 巴比妥类
以PB为代表,可诱导CYP2B1/2、2C、3A1/2、 NADPH-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EH、UDPGT和GST; 多环芳烃类 以3-MC为代表可诱,导CYP1A1/2、EH 和ST; 醇 / 酮类 如乙醇、异烟肼可诱导CYP2E1; 甾类 如孕烯醇酮16α-腈、地塞米松可诱导CYP3A1/2; 氯贝特(安妥明)类过氧化物酶体诱导剂: 可诱导CYP4A1/2和NAT。 多氯联苯(PCB,如Aroclor1254) 兼有PB和3-MC样诱导作用
Disposition
Summary
absorption
Bio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Biotranformation
excretion
Elimination
(metabolism 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研究外源化学物ADEM过程的意义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 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前言 毒物的如何进入机体内的? 在体内发生了什么? 如何排出体外?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1)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1)
层(stratum corneum)的过程,为穿透阶段。 ② 第2阶段:即由角质层进入表皮深层(颗粒层、棘层和
生发层)和真皮(dermis),并被吸收入血,为吸收阶 段。 经皮肤吸收主要机理是简单扩散,扩散速度与很多因素 有关。在穿透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外来化合物分子量的 大小、角质层厚度和外来化合物的脂溶性。
31
血气分配系数: 气态物质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 衡时,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浓度之比,称为血 气分配系数。血气分配系数越大,即溶解度越高,表示该 气体越易被吸收。 ➢ 血气分配系数高的气态化学物质经肺吸收的速率主要 取决于呼吸频率和深度。 ➢ 血气分配系数低的气态化学物质经肺吸收的速率主要 取决于肺血流量;
37
4. 其它途径吸收
其它途径吸收
静脉注射: 腹腔注射: 肌肉和皮下注射。
38
二、分布
1.概念 分布是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后,随着 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2.影响外源性化学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 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 ② 器官或组织与外源性物质的亲和力。
24
对于经胃肠道吸收的化学物,首过消除非常多见。 因为它们在经体循环到达机体其它部位前,首先 要经过胃肠道粘膜细胞、肝和肺的首过消除。
首过效应可以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组织的外 源性化学物的数量,可能减轻毒性效应。 乙醇可被胃粘膜的醇脱氢酶氧化; 吗啡在胃肠道粘膜细胞和肝脏与葡糖醛酸结合; 锰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排泄到胆汁。
第二节 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一、吸收(absorption) 基本概念 吸收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
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外源性化学物主要 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外源性化学物在从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过程中,已经 开始被消除,此即首过效应或首过消除。

第3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3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高浓度--转运→ 低浓度,有载体(carrier) 参加,不需消耗能量,可饱和。
一些水溶性大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 核苷酸等。
(二)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化学物由浓度低--转运→ 浓度高
一侧,引起能量消耗。特点: (1)需有载体参加 (2)载体有一定容量,可饱和 (3)特殊选择性 (4)两种结构相近物质可出现竞争抑制 (5)需消耗一定能量 (6)外源化学物可逆浓度梯度转运
血气分配系数低的气态外源化学 物经肺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经肺血流量 (灌注限制性),在血液和气相之间达 到平衡时间约为8-21min。
血气分配系数高的气态外源化学 物经肺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呼吸的频率 和深度(通气限制性),在血液和气相 之间达到平衡的时间至少为1h。
B.取决于气态物在血液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越大,越易被吸收。 一般水溶性大的物质在血液中的溶
2. 一些特殊的结合蛋白,与毒物的亲和 力很强。如金属硫蛋白(meta1lothionein) 能与镉、汞、锌及铅结合;肝细胞中的γ 蛋白能和胆红素、有机酸、有机阴离子结 合。Z蛋白能和有机酸或金属离子结合。
1、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又称顺流转运。
简单扩散方式的条件是: ①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 ②外源化学物必须有脂溶性;
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是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 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 的比值。一般来说,外源化学物的脂/水分配 系数越大,经膜扩散转运的速率较快。
(三)经皮(skin)吸收
皮肤是一个十分紧密的屏障。经皮 吸收是外来化学物透过完整皮肤进入 血液的过程。
1、经皮吸收的途径
(1) 表皮脂质屏障:需通过紧密排 列的角质层(限速屏障),再经多层细 胞达到真皮,最后进入血液。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答案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生物转运:指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分布和排泄的方式穿越生物膜的过程,其本身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2.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通过代谢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和性质均发生变化。

3.酶诱导:指许多外源化学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合成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

4.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排出的物质多数在肝内经历了生物转化而水溶性增强,进入肠道后可随粪便排出体外,但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可被肠道菌群水解,脂溶性增强后被重新吸收入肝。

5.血/气分配系数:当气态物质由肺泡气进入血液的速度与血液返回肺泡气的速度相等,达到动态平衡时,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称为血/气分配系数。

6.代谢活化:指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7.物质蓄积:当机体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一定时间后,用化学分析方法能够测得机体内存在该化学物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称之为物质蓄积。

8.功能蓄积:当机体多次反复接触化学毒物一定时间后,用最先进和最灵敏的分析方法也不能检测出这种化学物的体内存在形式,但能够出现慢性中毒现象,这种情况称之为功能蓄积。

二、选择题1. 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C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B.滤过C.简单扩散2. 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DA.肠道B.唾液C.汗液D.肾脏3. 代谢活化是指CA.一相反应可以增毒,二相反应可以减毒B.经结合反应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C.原来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D.减毒或增毒必须经过四种反应4.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DA.N一氧化,苯胺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C.环氧化,苯并(α)芘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5. 外源化学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是指DA.某些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B.酶的含量增加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D.以上都是6. 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D 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7. 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C A.简单扩散B.主动转运D.滤过8. 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AA.肝B.肾C.肺D.小肠9. 下述哪项描述是错误的CA.解毒作用是机体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B.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及遗传特性,对生物转化的性质与强度均有重大影响C.经过体内的生物转化,所有化学毒物的毒性均降低D.前致癌物可通过生物转化后变成终致癌物10. 化学毒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A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B.血流量C.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D.器官和组织所在部位11. 体内毒物蓄积若要达到最大蓄积量,至少需要几个生物半减期CA.2B.4C.6D.812. 化学毒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CA.食管B.胃C.小肠D.大肠13. 化学毒物经皮吸收必须具备下述哪项条件BA.水溶性B.脂溶性C.水溶性和脂溶性D.分子量小于10014. 化学毒物体内生物转化I相反应的酶主要存在于AA.内质网B.线粒体C.细胞膜D.细胞核15. 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的敏感性不同,其原因不包括AA.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B.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D.宿主的其它因素16. ADME过程指的是DA.氧化、还原、水解B.生物转化C.毒物效应动力学D.吸收、分布、代谢、排泄17.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的供体是BA. 硫酸酯B. UDPGAC. 乙酰辅酶AD. P-450酶系18. Mechanisms that contribute to transmembrane movement of toxicants include all the following EXCEPT CA. the process of passive diffusion.B. the process of active transport.C. the process of biotransformation.D. the process of filtration.19. Absorption of an inhaled gas is usually DA. not dependent on dissolution of toxicant in the blood.B. dependent on degree of ionization.C. not dependent on blood flow.D. dependent on the blood-gas partition ratio.2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active transport? CA. The chemical moves from an area of high concentration to an area of low concentration.B. The chemical moves with an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through a carrier-mediated process.C. The chemical moves across the membrane through an energy-consuming process.D. Administration of metabolic inhibitors that block energy production stimulates transport.三、简答题1. 外源化学物经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案要点:经胃肠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其它途径吸收(静脉、腹腔、皮下、肌肉注射等)。

3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3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第三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 与生物转化
第一节 生物转运
一、生物转运过程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生 物 膜 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 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外面包围的膜
功能: (1)保持细胞和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 (2)选择性地允许或不允许某些物质透过,以便吸 收和排出一些物质;
(3)传递信息;
(7)N-羟化反应
R N H [
2
N
H 2
苯胺
O ] R N H O H
N H O H

N-羟基苯胺
(8)烷基金属脱烷基反应 Pb(C2H5)4 (9)S-氧化反应 [O] R-S-R′
硫醚
Pb(C2H5)3
R-SO-R′
亚砜
R-SO2-R′

(10)脱硫反应
RO RO
C
2
P
H
5
S OR' ( S R')
(四)结合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合反应是进入体内的外源化学物在代谢过程 中与某些其他内源性化学物或基团发生的生物合成 反应,形成的产物称结合物。 外源化学物可直接发生结合反应,也可经第一
相反应后再发生结合反应(第二相反应)。大多数 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均需经过结合反应,再排 出体外。
根据与外源化学物结合的结合剂不同,可将 结合反应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氧化 生 物 转 化 还原 水解 结合 第二相反应 排出体外 第一相反应 外源化学物
(一)氧化
氧化反应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金 属 脱 烷 基 反 应
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脂 肪 族 羟 化

环境毒理学 第三章

环境毒理学 第三章
定义:
是外来化合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 后,随着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 细胞的过程。 吸收后的毒物随血液循环遍及全身,在血液 中呈物理溶解状态,或结合红细胞或结合其他血 浆物质,通过不同途径分布于各器官. 毒物由于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和与组织的亲和 力不同,在组织中的分布和蓄积有很大差异

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定义: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
颗粒状物质和液粒,细胞可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 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
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区别: 细胞吞入的物质为液体或极小的颗粒物质,这 种内吞作用称为胞饮作用(pinocytosis)。胞饮作 用存在于白细胞、肾细胞、小肠上皮细胞、肝巨噬 细胞和植物细胞。 细胞内吞较大的固体颗粒物质,如细菌、细胞 碎片等,称为吞噬作用 。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 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④主动转运有一定的选择性。即化合物必须具有一定基本 结构才能被转运;结构稍有改变,则可影响转运的进行; ⑤如果两种化合物基本结构相似,在生物转运过程中又需 要同一转运系统,两种化合物之间可出现竞争,并产生 竞争抑制。 影响因素: 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数量; 细胞内的能量代谢。 肾、肝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血脑屏障等,其细胞膜均具 有主动转运功能。
层,

滤过
定义:化学物质通过细胞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大
量的水可借助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作用通过孔道进入 细胞。外来化合物可以水作为载体,随之而被动转运。
毛细血管的细胞膜有较大的膜孔(40埃),允许分子 量 < 69000(白蛋白)的分子通过。因此,分子量较大的 外源性化学物也可通过毛细血管,在血浆和细胞外液之 间达到浓度平衡。
如任何损坏表皮屏障的因素都可使皮肤的吸收增加,如 擦伤,温热和酸碱的化学灼伤均会增加皮肤的通透性; 脂水皆溶的毒物比溶于脂而微溶于水的毒物被皮肤吸收 迅速; 毒物与皮肤接触的条件(面积、时间、皮肤温度、溶剂 性质): 如出汗有助于皮肤的吸收,因其使气态毒物处于溶液状 态而易被吸收.

培训_第三章 生物转运与转化(靳)2017

培训_第三章 生物转运与转化(靳)2017

而 苯胺pKa =5,如胃内pH = 2,
就是分子中含 有氨基的有机
则 5 - 2 = lg(解离型BH+/ 非解离型B)= 3
化合物,例如
查反对数: BH+/ B= 1000/1 即99.9 %为解离型。 胺类化合物。
另外一些因素如化学毒物的分子大小与构象也可对简单 扩散产生影响。
(2) 滤过
是化学毒物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借助于流体静压和渗 透压使水通过膜上的微孔,化学毒物随之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和肾小球 的膜上具有较大的孔(约70nm),可通过分子量小于白蛋白(分子量 60000)的分子。但大部分细胞的膜孔都较小,只能通过分子量小于100200、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水、乙醇、尿素、乳酸等水溶性小分子和O2、 CO2等气体分子。
一般来说,化学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越大,经生物膜 扩散转运的速率越快。但该系数过高的化学毒物难以通过脂 质双分子层中的水相,且易于存留在膜内,也不容易透过生 物膜扩散。故最容易经简单扩散通过生物膜的是那些既易 溶于脂肪又溶于水的化学毒物。
化学毒物的解离状态
有很多化学毒物为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碱,在体液中可部 分解离。解离型的极性强,脂溶性差,难以经生物膜扩散; 而处于非解离型的极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扩散。
阴囊处角质层最易通过,手、脚掌最难。皮肤改变如 损害角质层,潮湿,充血及局部炎症有利于化学毒物吸收。
(四) 经其它途径吸收
在毒理学动物实验中有时采用腹腔、皮下、肌肉和静 脉注射进行染毒。静脉注射可使化学毒物直接进入血液, 分布到全身。腹腔注射因腹膜面积大、血流供应充沛而吸 收化学毒物很快,并首先经门静脉循环进入肝脏,部分经 代谢处理后(即首过消除)到达其它器官。
主动转运对化学毒物的吸收、已吸收的化学毒物在体内的不均 匀分布以及排泄具有重要意义。

毒理学-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毒物动力学

毒理学-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毒物动力学

(三)经皮吸收
部位:表皮及附属器官(毛囊、汗腺、皮脂腺)。 过程:
♪穿透相:过角质层 ♪吸收相:进表皮较深层(颗粒层、棘层、生发层)→
真皮(真皮内静脉、毛细淋巴管)入血 影响因素:
♪脂/水分配系数 ♪种属 ♪皮肤不同部位 ♪皮肤完整性 ♪温湿度
(四)其它途径吸收 腹腔(enterocoelia) 皮下(皮内)(subcutaneous/intracutaneous)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 阐明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 探明化学物种属差异存在的原因 预测人类暴露化学物后的处置及在毒性中的作用
◆有助于阐明化学物的联合作用机制 ◆通过改变外源化学物的ADME过程来预防和治疗化学
中毒
第一节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biomembrane) (一)生物膜的结构 细胞膜(质膜)(cell membrane) 细胞器膜:核膜、内质网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等 组成结构 脂质双分子层 膜蛋白(结构pro、受体、
(三) 毒物代谢酶的抑制与激活 1. 酶抑制
竞争性抑制
因为毒物代谢酶的底物特异性相对较低,活性 有限,如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 为一种酶代谢,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这种抑制 并不影响酶的活性及含量,而是一种毒物占据 了酶的活性中心,导致其它毒物的代谢受阻。
♪利于排泄 ♪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 ♪活性中间产物(reactive intermediate)
▫亲电子剂(electrophilic) ▫自由基(free radicals) ▫亲核剂(nucleophilic)(少见) ▫氧化还原剂(reductant-oxidant, redox)(少见)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一节 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
1)生物膜两侧浓度梯度; 2)外来化合物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可用
脂 水分配系数来表示; 3)外来化合物的解离度和体液pH高低,
对毒物通过细胞膜的难易有很大影响; 4)膜两侧体液中的蛋白质浓度及与之结
合的亲和力。
第一节 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 2、滤过
生物转化:
代谢可使外来化合物发生化学结构和性 质的改变,从而转变成新的衍生物的过程, 也称为代谢转化。
第一节 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 一、生物转运过程的机理
• (一)生物膜
第一节 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 (二)毒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
1、简单扩散 2、滤过 3、主动转运 4、载体扩散 5、胞饮和吞噬
第一节 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3、经皮肤吸收: 表皮吸收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 毒物经皮吸收的两个途径: ①通过表皮脂质屏障是主要的吸收途径。 ②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附属器,绕过表 皮屏障直接进入真皮。
第一节 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毒物经皮肤吸收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穿透相 毒物透过表皮进入真皮。 几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 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和生物转化

容 第一节 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提 第二节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要 第三节 污染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 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生物转运:
吸收、分布和排泄使外来化合物在体内 发生位移,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统称为生物转运。
积 4、体内各种屏障的影响
第一节 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体内的各种屏障:

食品毒理学-第三章1 生物转运

食品毒理学-第三章1 生物转运

生物转运--
吸收、分布与排泄
生物转化--
代谢变化
毒物动力学 Toxicokinetics
毒效动力学 Toxicodynamics
1
化学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 取决于两个因素
➢ 化学毒物的固有毒性和接触量 ➢ 化学毒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在靶器
官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与化学毒物在 体内的ADME
过程有关
1
➢ 气温、湿度:皮肤血流速度和出汗状况, ➢ 皮肤完整性: ➢ 人体不同部位表皮的厚度不同: ➢ 皮肤附属物:汞等一些金属及化合物,可以经过毛囊
、皮脂腺和汗腺直接进入血液 ➢ 种属差异 大鼠和兔通透性好,豚鼠、猪和猴的皮肤
通透性与人接近
四、其它途径
➢ 毒理学动物实验: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等
隔离功能
功能
生化反应和生命活动的场所
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1
(二)化学物通过生物膜转运的方式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free diffusion)
(passive transport) 滤过 (filtration)
高→低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膜动转运 (cytosis)
二、吸收 absorption
外来化合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 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1
吸收途径 1、经胃肠道吸收 2、经呼吸道吸收 3、经皮肤吸收 4、其它途径 :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
1
一、胃肠道吸收
➢ 胃肠道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吸收途径之一 ➢ 外源化合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可在任何部 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等可通过简单扩散经肺排出。
经肺排泄速率与其吸收速率成反比。
血/气分配系数低的物质(如乙烯)排泄快;
血/气分配系数高的物质(如氯仿)排泄慢。 (四)其他排泄途径
➢ 经乳腺排入乳汁 ➢ 汗腺和唾液
➢ 头发和指甲
毛发中重金属等含量可作为生物监测的指标
第二节 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
肠肝循环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和毒理学意义:
生理学上,可使一些机体需要的化合物被重新利用。
毒理学上,可使化学毒物从肠道排泄的速度显著减慢,生物半 减期延长,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例如甲基汞主要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由于肠肝循环,使其生物 半减期平均达70天。
(三)经肺排出
在体温下优先以气态存在的物质,主要经肺排泄,如一氧化碳、醇
括羧酸,磺酸,尿酸和磺酰胺等有机酸。
(二)经肝脏排泄
➢ 胆汁排泄可看作为经尿排泄的补充途径,小分子经肾排泄,较大
分子经胆汁排泄
➢ 谷胱甘肽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主要就是经胆汁排出
2. 外来化学物从胆汁进入小肠后的去路
化学毒物及其代谢物由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可随粪便排出,一部
分由于肠液或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 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由于骨骼组织中某些成分与某些化学毒物有特殊亲和力,因 此这些物质在骨骼中的浓度很高:
氟离子可替代羟基磷灰石晶格基质中的OH-, 使骨氟含量增加,
铅和锶则替代了骨质中的钙而贮存在骨中。
化学毒物在骨中的沉积和贮存是否有损害作用,取决于化学 毒物的性质:
铅对骨并无毒性, 放射性锶可致骨肉瘤及其他肿瘤, 骨氟增加可引起氟骨症,
溶解度,分子大小和分散度
(2)化学物与皮肤接触条件
接触皮肤的面积,持续时间 、皮温和湿度等
(3)皮肤的结构和状况
不同部位的角质层厚薄不同
(四)其它吸收途径
经眼
焦磷酸四乙酯
经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经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
三 分布
(一 )外源化合物分布的毒理学意义
分布的概念:化学毒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
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
研究分布的意义:不同的化学毒物在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也不一样。
研究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分布规律,有利于了解化学毒物的靶器官
和贮存库。
在分布的开始阶段,器官和组织内化学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器官和 组织的血液供应量。
再分布( redistribution):化学毒物的最终分布受化学毒物经膜扩散 速率和器官对化学毒物的亲和力的影响,在机体内的不均匀分布。
被动转运之二 膜孔滤过(filtration)
是化学物通过细胞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动力为生物膜两侧的液体静压梯度差和渗透压梯度差 与毒理学的关系 水溶性差的化合物低渗染毒 化合物的肾小球滤过特殊转运之一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特点 1.需要通过蛋白载体 ——结构的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可饱和性 2.逆浓度差,需要耗能 与毒理学的关系
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外源化学物在从吸收部位转运
到体循环的过程中已开始被消除。 (一)经胃肠道吸收
消化道是外来化合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吸收方式: 1.简单扩散 脂溶性化合物
简单扩散被认为是化合物通过消化道吸收最基本最重要的吸收 方式。简单扩散主要取决于外源化合物的pka、脂溶性和胃肠道腔 内的pH。 2.主动转运 水溶性化合物及金属离子;甲基汞 3.吞噬作用 主要吸收颗粒物质,如偶氮染料
如铅一次经口染毒后2h,剂量的50%在肝内。1个月后铅 体内残留剂量的 90%与骨的晶格结合。
一次静脉注射二恶英( TCDD)后5分钟,剂量的15%在肺 内,仅约1%在脂肪中,但24小时后仅有剂量的0.3%在肺中,约 20%在脂肪中。
组织细胞与化合物的亲和力不同 : ①高度亲和力的化学物 :代谢转化
的浓度增高,可经简单扩散从肾小管回到血液中。 调节尿液pH可减少毒物经肾小管重吸收。
➢ 尿呈酸性时,有利于碱性毒物的解离和排出; ➢ 尿呈碱性时则酸性化学毒物较易排出。
如苯巴比妥中毒时可服用碳酸氢钠使尿呈碱性而促进排泄。 3.肾小管细胞主动转运
肾小管细胞共有两个主动转运系统:
➢ 有机阳离子转运系统,以排出甲基烟酰胺为典型例子; ➢ 有机阴离子转运系统,以排出对-氨基马尿酸为典型例子,还包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亦称代谢转化(metabolic
transformation),是指外来化学物(毒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
化过程中,其数量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动态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一 生 物 膜和生物转运
脂质分子在水溶液中的排列
圆粒结构
双分子层结构
(二)外来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简单扩散
①被动转运
滤过
主动转运
②特殊转运
易化扩散
膜动转运 胞吞
胞吐
被动转运之一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顺流转运。在膜两侧的外 来化学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直至达到动态平衡,此过程不消 耗能量,也不与膜起反应。 Fick定律: R=K×A(c1-c2)/d 简单扩散的影响因素
(2) 气态化学物在呼吸道的吸收部位的深浅决定于水溶性。
气体吸收的影响因素 (3)气态化学物在血液中的溶解度 :
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在饱 和状态时,气体在血液中的浓度(mg/L)与肺泡气中的浓度(mg/L) 之比
➢ 血/气分配系数高的化合物,吸收取决于肺通气量 ➢ 血/气分配系数低的化合物,吸收取决于肺血流量
(1)血浆蛋白贮存库:
血浆中各种蛋白均有结合其他化学物的功能,尤以白蛋 白的结合量最高。故外源化合物在血中存在的形式有血浆蛋白结合 型和未结合的游离型两者之间存在动态平衡。
白蛋白结合型可以认为是暂时性储存外源化合物的一种 保护机制,使游离型的外源化合物浓度降低;结合是可逆 的。
不同的外源性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有竞争性的。 (2)肝、肾贮存库: 可能的机制: ①肝血管窦是一种高度多孔性膜
2.气溶胶 气溶胶经呼吸道吸收时,首要条件是和呼吸道表面接触,从而积
聚(deposition或称附着)并被溶解。
➢ 直径在5μm及以上的颗粒 —— 鼻咽部 ➢ 直径在2~5μm —— 气管支气管区域 ➢ 直径在1μm及以内的颗粒物 —— 肺泡
附着在呼吸道的微粒的去向: ①随粘液咳出或被咽入胃肠道;
②溶解后被吸收入血; 西玛津 ③附着在肺泡表面的难溶颗粒,有的可达淋巴间隙和淋巴腺,部分微粒
故骨骼也是氟和锶的靶组织。 (2)氟骨症
贮存库的毒理学意义: 一方面,贮存库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缓化学物到达毒作用点
的量。 另一方面,成为二次污染源 ,是慢性中毒的重要条件。
(三) 特殊的屏障
屏障是阻止或减少化学物由血液进入某种组织器官的一种生理保护 机制。
主要的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程。 被机体吸收的化合物可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排出体外。
一 经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有较大的膜孔(约70nm),并有滤过压,因 此除与大分子蛋白结合的化学毒物外,分子量< 60000Da的化学物 分子几乎都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而到达肾小管。 2 肾小管细胞简单扩散
经肾小球滤过后,肾小管原尿中水被重吸收,脂溶性化学毒物
转运(biotransport)。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亦称代谢转化(metabolic
transformation),是指外来化学物(毒物)在体内经多种酶催
化,转化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
消除 (elimination):代谢过程与排泄过程的合称
毒物动力学(toxicokinetics)研究化学毒物在生物转运和生物转
贮存库 ②低亲和力的化学物 :不易进入该组织
特殊的屏障 (二 ) 贮存库 定义: 进入血液的化学毒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如果 化学毒物对这些器官组织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称为贮存库 (storage depot)。 主要有下列几种:
➢ 血浆蛋白贮存库 ➢ 肝、肾贮存库 ➢ 脂肪贮存库 ➢ 骨骼贮存库
影响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 毒物的理化性质 ➢ 胃肠状况:肠蠕动,存留的食物量 ➢ 机体状况:饥饿,病理状态
(二)经呼吸道吸收 空气中的化学物是以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等形式存在,因而呼吸
道是气态化学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 气溶胶(aerosol)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烟、雾和粉尘的总称。
1.气体和蒸气 机制:简单扩散 影响因素: (1)气态化学物的浓度 CO
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
①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相互连接很紧密; ②毛细血管周围被星形胶质细胞突包围;
③在CNS间液中蛋白质浓度很低;
④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含有Mdr,Mrp,Bcrp。
因此,化学毒物必须穿过上述屏障才能进入大脑,其通透速度主 要取决于化学毒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
例如,按每日0.1mg/kg.bw剂量的汞隔日给大鼠注射不同汞化合物, 注射硫酸汞,2周后大鼠脑组织中汞含量为0.024mg/kg,而注射甲 基汞时,则为0.755mg/kg,差别显著。
主动转运方式对于被吸收后化学物的不均匀分布及从肾和肝排
泄过程特别重要。
主动转运体系:
➢ 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蛋白): ①多药耐受蛋白(Mdr)
②多耐受药物蛋白(Mrp) UDP和GSH ③乳腺癌耐受蛋白(Bcrp) 硫酸结合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