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财务管理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风险投资、企业并购、企业重组及股权交易等产权交易活动风起云涌,而产权交易能否实现的核心前提就是企业价值的评估。
伴随着财务理论的发展,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得到了广泛认可,这就要求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能准确反映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由此,基于经济增加值指标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应运而生。
EV A价值评估法是当前主流企业价值评估法——自由现金流估价法的演进,EV A法提出了新的价值观,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体系。
它可以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便于企业兼并收购活动的定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理性投资。
引导企业管理者重视价值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有助于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
我们需要大力了解和推广EV A价值评估法。
如今,EV A指标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投资银行和大型基金(例如可口可乐、索尼、高盛、第一波士顿等)将EV A指标作为投资分析的重要工具。
EV A也被《财富》杂志喻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国外各种实践也证明了采用该模型能比其它模型更准确全面地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对指导投资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在国内许多公司、机构(如南方基金管理公司)也试着运用EV A这一方法评价上市公司,并以此作为进行投资的参考。
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EV A进行价值评估,对其的研究当然也在不断更新、完善。
其实,对于EV A国内外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但是,限于系统研究方式的不同,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以及国家地区政策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不同的学者的研究方向、结果略有不同。
1 关于价值评估方法和模型的研究所谓的企业价值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对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并撰写报告书的行为和过程。
企业价值评估是将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依据其拥有或占有的全部资产状况和整体获利能力,充分考虑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背景,对企业整体公允市场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企业未来的收益进行评估,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本文将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收益法的基本原理是企业价值与其未来的收益正相关,即未来的高收益将会增加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预测来确定其价值。
在收益法的应用中,研究者们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来预测未来的收益,如财务分析、市场调研等。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涵盖了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
在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对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金融业、零售业等的企业进行收益法评估的研究,也可以找到对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的企业进行收益法评估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了评估方法,还为研究者们提供了研究思路。
研究者们还对收益法的各种参数和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提高其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者们通过对企业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确定了关键驱动因素对未来收益的影响程度。
他们还改进了不同行业和类型企业的收益预测模型,以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
收益法还被应用于企业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的研究中。
在投资决策中,通过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投资者可以判断是否值得投资,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在资产定价中,收益法可以为资产的估值提供参考,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未来收益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技术变革等。
收益法在某些行业和类型的企业中可能不适用,因为这些企业的价值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其他因素,如品牌价值、专利技术等。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对未来收益的评估,它可以为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提供重要参考。
收益法在预测准确性和适用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概述企业价值评估是指对企业的资产、财务状况、市场地位和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以确定企业的价值。
这对于投资者、股东和经营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了解他们所投资的企业是否具有吸引力。
本文综述了企业价值评估领域的关键文献,探讨了不同方法和模型在评估企业价值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方向。
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1.1 财务指标法财务指标法是一种常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它通过分析和比较企业的财务数据,如收入、利润、现金流量等,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常用的财务指标包括市盈率、市净率、现金流量折现率等。
1.2 市场比较法市场比较法是一种基于市场交易数据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
它通过与类似行业和规模的其他公司进行比较,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常用的市场比较指标包括市销率、市净率等。
1.3 产权评估法产权评估法是一种考虑企业资产和负债情况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它通过评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确定企业的净资产价值。
常用的产权评估方法包括净资产法、调整净资产法等。
1.4 实物评估法实物评估法是一种考虑企业实物资产价值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它通过对企业实物资产进行评估,如土地、建筑、设备等,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常用的实物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场比较法等。
2. 企业价值模型2.1 股利折现模型(DCF)股利折现模型是一种基于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计算企业价值的模型。
它假设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能够预测,并根据这些现金流量计算出一个合理的折现率,从而确定企业的价值。
2.2 盈利能力模型(EP)盈利能力模型是一种基于企业盈利能力评估企业价值的模型。
它通过分析和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如利润率、收入增长率等,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2.3 市场地位模型(MP)市场地位模型是一种基于企业市场地位评估企业价值的模型。
它通过分析和比较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如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等,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企业未来收益进行估算,从而确定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不同类型企业的价值评估,包括上市公司、私人企业以及投资项目等。
在企业财务领域,对收益法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现有文献对收益法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应用模型和计算方式。
通过综合现有研究文献,可以了解到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也是文献综述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可以为企业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从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的角度出发,可以指导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改进收益法应用的建议。
通过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评估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 正文2.1 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和折现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的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股权估值、企业并购、资产评估等领域。
在股权估值中,收益法通常被用来确定企业的公允价值,帮助投资者做出决策。
在企业并购中,收益法可以帮助买方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同时也可以帮助卖方评估自己企业的价值。
在资产评估中,收益法则可以被用来确定特定资产的价值,指导资产的管理和配置。
收益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其原理简单明了,使其成为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收益法,可以对企业进行客观的评估,从而为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充分考虑收益法的局限性和方法适用性,同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点,在评估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适当的权衡,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部分说明了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对读者有助于了解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文章在分析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出当前国内外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尤其是中国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状况,以期对中国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标签:企业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了综述。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企业绩效评价(Performance Valuation)主要是指评价主体按照特定的评价目的,采用一定的指标、标准和方法,对企业某一时期的经营业绩和发展状况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行为。
在企业绩效评价中,评价主体与评价目的是出发点,指标、标准和方法是手段,企业的业绩和经营情况则构成评价的客体。
Bates和Holton指出:“绩效是一种多维建构,测量的因素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Michael Armstrong、Angela Barony,1998)。
Schneider(1986)认为绩效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包括衡量和标准、达成契约、规划、监督、帮助。
综上所述,绩效管理是以完整的系统为前提,与诸多要素相互联系。
因此,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
经营业绩是指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取得成果的贡献;管理效率是指企业在获得经营业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盈利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等的集中反映。
根据Longman辞典的解释,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The act of performing or the state of being performed”,即执行的行为或进展。
目前普遍对公司绩效(Corporate Performance)的理解是:企业绩效指的是企业一定投入条件下产出的量,或单位投入的净产出。
绩效评价:长期以来,企业绩效评价被认为是对企业投入产出业绩的评价,是一种历史评价行为。
企业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企业的ESG表现(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已经成为评估企业综合价值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随着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责任感的增加,ESG因素的重要性逐渐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针对企业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展开研究,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其深度和广度。
二、企业ESG表现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1. 企业ESG表现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的ESG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许多研究证实了较好的ESG表现与长期财务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有研究发现ESG表现不佳的企业可能面临潜在的财务风险。
这意味着,采取良好的ESG实践可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2. 企业ESG表现与股价表现的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ESG表现与股价表现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联。
一些研究发现,市场对ESG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了更高的估值和投资回报,这可能与投资者越来越关注ESG因素有关。
然而,另一些研究也指出ESG表现良好的企业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更高的股价回报,这可能与市场对ESG因素的认知和评估方法有关。
3. 企业ESG表现与企业声誉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的ESG表现与企业声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较好的ESG表现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和信誉,而不良的ESG表现可能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不信任和形象的受损。
企业声誉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ESG表现可以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声誉。
4. 企业ESG表现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ESG表现有助于企业降低风险并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措施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面临的诸多风险。
较好的ESG表现也可以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和抗风险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企业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企业业绩评价文献综述(1)
企业业绩评价文献综述一、前言企业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运用特定的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
目前,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最活跃的两个领域是企业绩效评价内容的扩展和评价方法技术的完善与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从简单、静态变得更为复杂、动态,随之出现了大量有关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思想,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单一化过渡为多元化,企业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也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评价,向更加注重战略机会选择、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与企业治理结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机结合与互动影响评价发展。
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也从传统的杜邦分析法发展到经济增加值(EV A)和平衡计分卡(BSC)。
虽然上述经典的绩效评价模式在企业管理的研究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实际运用也表现出了局限性,针对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不足,国内外学者又开始对现行的绩效评价模式进行了反思,并且提出了新的绩效评价模型。
二、绩效评价的几种模式回顾(一)、财务模式财务评价模式是在杜邦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期,美国杜邦公司引入了著名的“杜邦公式”,即“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并且在此基础上综合了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通过各个财务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进行了层层分解,将净资产收益率用企业所熟悉的财务指标表示,构成了著名的杜邦分析模型。
与衡量企业绩效的独立财务指标不同,杜邦分析模式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性,将各种财务指标相结合,明确地展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逐层向上共同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每个指标对于公司的整体业绩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杜邦分析模型包括了六层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整个分析体系的核心,由企业的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决定,综合性的反应了股东投入资本的盈利能力,杜邦分析模型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体现出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收益法是企业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企业未来的预期收益来
确定企业的价值。
本文将综述几篇关于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
首先是罗熙敏的文献《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罗熙敏认为,收益法
需要考虑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风险因素,并且需要制定合适的贴现率来计算现值。
他将
收益法与其他评估方法进行比较,并提出了收益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如如何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如何选择合适的贴现率、如何消除市场噪音等。
接着是包小龙的文献《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的应用研究》,包小龙在研究中探讨了
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分析了正确理解未来收益预测的关键,提出了评估中应该考虑的因素,如资产负债率、产能利用率、公司治理等。
他还提出了在评估中使用多种方法以减少
误差和提高准确度的建议。
再来看郑晓波的文献《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及分析》,郑晓波在文中探讨
了收益法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评估方法的创新思路,例如用多元回归和分层分析来确定贴现率和预测未来现金流量,通过对不同过程和周期因
素的分析来改进模型。
他认为,收益法在企业评估中的应用有明显的优点,但也需要注意
评估中存在的风险。
综上所述,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未来
现金流量、贴现率、风险等因素,并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应对。
虽然评估过程
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误差,但通过不断探索改进方法,收益法可以更好地为企业价值评估
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共3篇
企业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共3篇企业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1企业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追求高效盈利和长期稳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机制,以确保资源优化配置和财务风险控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本文将从绩效评价和内部控制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和研究成果。
一、企业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对企业管理、运营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估,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改进方向。
目前,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绩效评价需要选择和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实现对企业整体和各项业务的评估。
多数研究者认为,绩效评价指标应该包括财务、客户、内部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经济利益、市场需求、业务流程和人才管理情况。
2、绩效评价方法选取:绩效评价方法决定了如何对企业进行评价,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有重要影响。
目前,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方法包括BSC(平衡计分卡)、ABC(活动基础成本法)、6σ(六西格玛)、CVP(成本-收益分析)等,每种方法都适用于不同的企业类型和管理目的。
3、绩效评价管理实践推广: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理论成果,但如何将这些成果应用于实践,推动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对此,需加强对绩效评价管理实践的研究,探索更具可操作性和适用性的方法和路径。
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之一,指企业为达成经营目标,制定并执行有效的管理制度、规章和流程,控制内外部风险的一个过程。
在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内部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内控制度建设: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建立完整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为实现风险控制、业务优化和经营规范提供切实保障。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文献综述
art)为其推广应用做了许多工作。拉巴波特在 1986年出版 了一本 影 响 深 远 的著 作 《创 造 股东 价 值 》,将企 业价 值 理 论 的研究 向前 推进 了一 步 。在 该著 作 中 ,他提 出 了 自由现 金流量估计模型 ,并且认为提高企业价值应 以战略构造 与分析人手 ,进行投资组合审查 与资源配置 ,恰当地设计 绩效评估方法与薪酬方案 ,以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利 益相一致 ,这是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的核心。此外 ,加强与 管理者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后来拉 巴波特 还提出了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 DCF估计的模型,被称为 拉巴波特模型。DCF法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将 1990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 ·F·夏普(WillianF·Sharpe) ̄资 本 资产 定价 模 型 (Capi ̄l Assetpficing Model,简称 CAPM)用 于对股权资本 的计算 ,大大提高了确定折现率时的理论 支持。对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问题 ,夏普认为与未来财务 决策及其现金流量相关 的不是账面数 ,而是市场价值权 数 ,这无疑增大了确定折现率 的难度 ,但却提高了折现率 与企业价值的相关程度 。
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英文版
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英文版Literature Review for the Theory of Business Value measurementABSTRACTBusiness value measurement depends on expectations for the future earning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assess earnings, and the mainly methods are DCF method, 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theory, Economic Value Added valuation method and Real Options Valuation method. 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business value theory, and giv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latest research, then compares thedifferent valuation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Finally,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feat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 value assessment concluded that assessments of the latest theories in Chinese enterprises.KEY WORDS : Business Value, Measurement Theory, Literature Review1、 IntroductionBusiness value measurement theory ro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arlyth1960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50 year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 Western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en greatly applied in practice. At present,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nterprise value evaluation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mature,and it has been used to assess in practice. In China, the application of business value measurement theory is later than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is nowrelatively slowly. Therefore, arranging the present research results and analysis the theory structure have been an important aspects so as to form a tight,coherent theory system. On the guidance of the business valuation practice it can establish new methods of business valuation in China, and it is essentia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tudy.2、 Studies AbroadBusiness value measurement have a history of hundreds of years as an industry in Western countries. During those hundreds of years, many scholars in Western countries on business valuation have done a large number of theoretical studies.Shiller (1981) used the discounted cash flow model to describe stock prices fluctuating boundaries, an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real stock prices change significantly beyond this range. Because these uncertain information is estimated with hypothesis and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Its disadvantage is that it required too many intuition for decision makers, but also achieving many possible distribution[1]hypothesisIn 1995, Ohlson use the conception of clean surplusin 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use of clean-surplus (clean surplus)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concept of 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model [2]. Felthan and Ohlson (1995) further developed this theory, that extraordinary income sources are twofold: first, monopoly rents, second, accounting for sound doctrine. Their mostprominent contribution is present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linear information models (1inear information model) [3]. Evaluation of applying the residual income model, relates to the extraordinary income is not included in the current period in the time series estimates of future earnings, more difficult.1995年,Ohlson在剩余收益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干净盈余(clean[2]surplus)的概念构建并完善了剩余收益估值模型。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绩效管理研究现状国外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的耶稣基督教会,劳动者普遍忠于自己对上帝的信仰,他们认为只有努力的工作,才被周围人和上帝认可。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是西方世界绩效管理思想的启蒙阶段。
国外绩效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初成本绩效管理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财务绩效管理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绩效管理创新时期。
目前国外用于绩效管理的主要模式包括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360度考核法和平衡计分卡等。
彼得·德鲁克(1954)提出“目标管理”(Managements by Objectives,MBO)的概念,将企业的使命和任务转化成目标,为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带来良好的绩效[1]。
Andy(1976)学者发明了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并首先应用于英特尔公司,将目标管理自上而下贯穿到基层,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重点,并且确保将整个组织的力量都聚焦于完成组织绩效目标[2]。
Kaplan(1983)指出,国外的学术思想已经逐渐偏离了只使用企业财务绩效指标进行绩效衡量的观念,时间、成本、质量、适应性已经成为了企业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
此外,顾客满意度、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投资者和供应商)也被认为是关键的考核内容[3]。
Wendy(2013)学者觉得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和三方面有关,包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绩效评价体系的使用、技校战略的制定[4]。
乔治·米尔科维奇[5](2014)、雷蒙德[6](2013)等人先后提出绩效棱镜的概念,以利益相关者为研究主体,探讨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并详细阐述了利益相关体本身具有哪些需求,又充分探讨了利益相关体对组织所具有的价值。
Shang-Jyun等(2014)认为,员工绩效评估至少需要选择10-14个评价要素才能保证绩效评估的准确性,并且员工的好友和下属对于员工的具体评价和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评价相比,并不具备太大的参考价值[7]。
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估算出其当前价值和潜在发展空间的过程。
近年来,企业价值评估成为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以下是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的文献综述:
一、现有研究方法
目前企业价值评估主要分为两大类方法:基本面分析法和市场多元化价值法。
基本面分析法主要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市场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面进行分析,得出企业的内在价值。
而市场多元化价值法则是通过对同行业或相似行业中其他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进行对比,推算出企业市场价值。
二、问题与挑战
目前企业价值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数据质量问题、分析模型不准确、市场偏差等问题。
另外,评估企业价值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难度较大,并且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准确的评价模型、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新的评估方法和结合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
究。
同时,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
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企业之间的资本运作越来越多,作为企业资产评估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价值评估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将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其理论和方法已日趋成熟。
我国在理论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理论创新少有亮点,但是最近几十年,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不少学者在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综述一、国外企业价值评估综述1、国外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1906年,艾尔文·费雪在其发表的《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一书中首次阐述了企业价值评估这一新概念。
其中,费雪重点阐述了企业收入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成功地理清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来源问题。
次年,费雪又出版了名为《利息率:本质,决定及其与经济现象的关系》的专著,他在本书中对资本收入与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从利息率的本质出发,结合利息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完善了企业资本价值的评估体系。
因此,国际上将费雪称为价值评估理论之父。
除此之外,经过多年不懈的研究和努力,费雪将企业资本价值的评估系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完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1958年,美国的著名学者弗兰克·莫迪格利尼(Franco·Modigliani)和莫顿·米勒(Mertor·Miller)的著作《资本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管理》一书中提出了有关资本结构的MM理论,他们通过对企业价值与投资或融资决策等关系的研究,发现投资的决策是影响企业价值的主要因素。
企业在正常运营的过程中,根据折现率对预期收益进行折现的资本价值近似等于企业的市场价值。
在1961年,米勒和莫迪格又相继在《商业杂志》上发表了名为《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价格》的文章,他们主要是对股利政策的本质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该文章中提出了MM股利无关论。
1963年,两人再次探讨了MM定理的适用条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企业估价模型,为企业估价理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综述关于资产评估和企业估值相关的研究,西方国家从20世纪就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众多学者的探索,MM模型、现金流折现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实物期权等逐步衍生,极大地丰富了资本价值评估理论,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美国学者艾尔文·费雪尔(1906)[i]第一次对进行了有关的理论探究,他对享受、实际、货币这三种收入之间的联系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梳理。
同时,也探索了这三种收入与资本的内在关联。
最开始的MM模型是源于莫迪格利安尼和默顿·米勒(1958)[ii]这两位学者。
他们认为,通常情况下一个公司的全部价值和其资本组织结构是不相关的。
但是如果我们在考虑所得税征收的情况下,企业的整体价值及其资本结构之间是存在显著的联系的。
随着不断地完善,两人又在几年后提出了修正的MM理论模型,在新的这一理论中,考虑了所得税的作用。
具体来说是指,一个公司如果展开负债经营,那么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利息能够使得税额发生抵扣,从而减少支出,最后发生节税效应,增加公司的总体价值。
MM理论在考虑所得税对企业价值波动的前提下,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公司价值和负债二者之间的联系。
1962年麦伦·戈登通过对未来的股利计量研究提出了Gordon Dividend Growth Model,由此现金流量折现法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直到1990年,现金流也在汤姆·科普兰(Tom·Copeland)、拉巴波特等学者的探索下被分为股权自由现金流和企业自由现金流,从这也就发展出了FCFF和FCFE这两种不同的估值方法。
与此同时,DCF模型得到不断发展,并逐步成为资本市场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模型之一。
基于哈里·马科维茨(1952)的资产结构理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威廉·夏普、特里诺和莫辛(1964)等学者,提出并完善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的文献综述
Management经管空间 2012年10月059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的文献综述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刘晨摘 要:并购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企业行为,以收购和兼并为手段的资产重组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和企业实力的增长,在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的价值的准确评估直接决定交易的成败,所以对于并购价值评估的相关研究对于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并购 企业价值 协同效应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b)-059-02并购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生产与资本的迅速扩张,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西方国家在企业并购重组方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出现了五次并购高潮。
大规模的并购催生出一大批极具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和跨国公司,增强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
我国自确立市场经济制度以来,也发生过许多次企业间的并购,初期并购以行政性划拨为主要形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逐渐以市场性并购为主,尤其近几年,在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号召下,跨国并购增势明显,但纵观众多并购案例,成功率却很低,在跨国并购中一半以上是失败的。
我国相对于西方国家开展并购活动历史较短,相关的规章制度、理论实践等都不够成熟,而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并购的失败。
在企业兼并和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选择是其前期工作,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而进行目标企业选择的核心环节是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估价是否准确关系到交易的成败,也关系到并购后通过对目标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否产生协同效应,也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在我国的评估实践中多采用成本法,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但由于忽视无形资产价值很容易造成企业价值被低估,在企业并购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现实,我国急需探索出既适合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条件又能准确估算企业价值的新方法,这对我国企业的战略发展和评估行业的成熟壮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文献综述
经济管理79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文献综述王赵亮1 杨慧洁2 孟 宏3 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将企业的投资价值评估模型从传统方法和实证性分析方法两方面作出梳理,旨在帮助投资者用恰当的方法全方位地评估上市公司。
关键词: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1-0079-01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的理念俱不够成熟,显而易见,稳定证券市场的关键所在就是引导投资者正确认识公司内在价值。
那么,有一个合适的评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方法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将对投资价值评估模型做一个系统的阐述和归纳。
一、企业传统投资价值评估模型1.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已在国内外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为通过预测公司将来的现金流量并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计算公司的现值,从而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一种定价方法。
李延喜(2002)采用动态整体现金流量的预测数据、动态折现率、利用不同生命周期曲线得出评估区间等,得出用动态现金流来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
此方法极大地丰富了用现金流量来评估企业价值的模型。
王涛(2010)将自由现金流量法与双程回归方法相结合,在深交所和上交所共选出了36家上市公司,无风险利率采用的是修正后的10年期国债利率,计算过程较为科学严谨。
王静雅(2015)提出,影响自由现金流量法评估结果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未来预期收益、高速增长年限和折现率。
并且她就影响企业价值的两个变量做出敏感性分析,得出加权平均资本的变动比稳定期永续增长率g 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为显著的结论。
2.经济增加值模型(EVA)经济增加值也是常用的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其等于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乘以调整后的公司资产价值。
顾银宽、张红侠(2004)选取3家企业的不同财务指标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为华联商厦的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增长率;原水股份的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股东权益等财务指标;深万科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权益账面值等财务指标,虽然三家企业所用指标不同,估值也比较粗略,但对EVA 的具体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最关键的方法之一。
它主要通过对企业未来产生的收益或现金流进行预测,最终来评估企业的价值。
这种方法在企业估值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将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文献综述。
首先,有研究指出,收益法对于小型企业的估值尤为合适。
这主要是因为小型企业在经营中通常具有较为稳定、可预测的收益和现金流,相比之下,大型企业在经营中受到的影响和波动要更大。
一些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采用收益法进行估值时,小型企业的估值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其实际价值。
其次,研究还发现,收益法的应用还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例如,企业的规模、所处行业、经营模式等都会对估值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收益法所涉及的预测和假定也需要考虑实际情况,例如对于某些行业或企业,未来收益无法预测或难以预测,就需要合理应对。
还有研究指出,收益法的应用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
例如,在估值过程中,需要综合应用资产和市场方法,以便更全面地考虑企业的价值和风险。
最后,收益法的应用也需要注重估值过程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估值结果需要及时公开并保证准确性,以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总之,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它的实际应用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企业的规模、所处行业、经营模式等。
在应用时,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并注重透明度和合法性,以便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实际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研究背景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与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进行资本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带来了国民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许多规范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及其配套指引,这些都促使资本市场中的并购历程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企业并购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1984年7月,保定市纺织机械厂以承担兼并企业全部债权债务的形式,并购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该厂已处于连年亏损,几乎面临倒闭状态的企业,这是发生在中国的首例并购案例,它开创了中国国有企业间并购活动的先河。
过去的几十年里又相继发生了许许多多类似的并购活动,掀起了一股股来势凶猛的企业并购浪潮。
但由于企业并购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了整整几十年,加之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转轨时期,资本运营的体系不完善,许多制约企业并购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与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企业的并购动力主要是来自政府方面的推动,尤其体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当中。
但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不断推进,许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主动进行并购活动。
第二,并购价值的评估方法陈旧。
虽然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配套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的良性发展。
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价值的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重置成本法和收益法,它们被盲目地广泛使用,而没有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并购类型都适用这两种方法。
重置成本法主要侧重于对当前企业资产价值的静态度量,而没有考虑到企业资本未来的收益能力。
重置成本其实评估的并不是企业的价值而是当前资产的价值。
同时,收益法在我国某些并购案例中也并不适用,因为使用收益法所需的部分行业参数中目前市场条件下很难获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中的评估方法应用。
第三,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大多是通过并购双方直接接触完成的,投资银行等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
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并购发动、融资安排到价格确定等各个环节,中介机构都起到推动作用。
但我国尚处于缺位状态的中介机构,不得不使我国的企业并购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市场化、规范化。
.2研究意义资本市场中并购事件无一不牵涉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产权的转移,能否成功转移都需要合理的定价来支撑,这使并购资产的定价机制也面临考验。
能否合理地评估并购资产的价值,决定了交易价格对资产真实价值的反映程度,也就决定了企业间并购交易能否顺利实现,同时它还影响着资本市场能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纵观资本市场中层出不究的并购案例,其并购的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并购的主体也各不相同,那么目标企业定价所适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所体现的评估方法特点也就不同,因此,在并购资产的评估过程中,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方法的运用对资产交易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以中国资本市场中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为切入点,立足于不同的并购类型,着眼于研究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分析不同的并购类型下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试图在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上提出一些有用之策,从而体现了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对于今后并购活动中的资产定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文献综述并购中的资产定价问题一直是资本市场中各界学者所热切关注的问题。
能否合理地确定并购中的资产价格,选择适当的资产评估方法至关重要。
国内外许多学者也针对并购中资产评估方法的应用作出了许多理论成果,并不断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3.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在过去的并购历史长河中,通过探索研究,得出了多种关于并购活动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按照评估的方法途径不同,主要分为资产价值法、现金流折现法、市场比较法、实物期权法和经济增加值法等等。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是现金流折现法,实物期权法和经济增加值是两种比较新的方法。
艾尔文•费雪(1906)首次从收入与资本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了资本价值理论,这是最早的企业价值评估和增长理论。
他认为资本的本质价值来源是其未来带来的现金流量的现值,由此看来,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应该取决于该企业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值。
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起点,为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费雪的价值评估理论是在确定性的前提条件下才成立,即未来的现金流量和风险折现率都被假设是己知的,很明显这一点与现实条件严重不符,现实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集合,因此,费雪的价值理论仍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对价值理论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
莫迪利亚尼和米勒(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共同创立著名的MM模型,揭示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他们认为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条件下,处于同一风险等级的企业,其资本结构不管如何变化,都不会对企业的整体价值有任何影响,也就是影响深远的无关论。
后来,他们都对MM模型进行了拓展,将企业所得税的影响考虑进去,由于企业负债经营,利息会给其还来一定避税效应,因此企业价值就等于不考虑税收情况下的价值再加上利息税盾所带来的价值增加值。
这一经典模型在解决目前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问题上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威廉•夏普(1964)等人先后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资产定价模型,后来理论界学统一将之称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马科维茨教授的证券组论的基础上,集中考虑了资本市场中所有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后得出的,它揭示了证券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本质经济关系,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说明了该模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CAPM模型的前提条件是仅限于单期的资产定价,这一点也制约了模型本身的灵活性。
费雪•布莱克、梅隆•斯科尔斯及默顾(1973)共同提出了首个期权定价模型,即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它首次将期权的概念引入价值评估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定价决策研究的又一次革命。
但是模型成立需满足一系列假设前提件,现实中的客观条件很难满足。
梅耶斯C •斯图尔特(1977)首次在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中应用了实物期权的思想,他认为投资于实物资产,经常可以增加投资人的选择权,这种未来可以选择采取某种行动的权利而非义务是有价值的,也就是实物期权的价值。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投资人所拥有的实物期权会给其带来价值的增加,而不是被动地接爱既定方案。
实物期权的方法大大提高了价值评估方法的灵活性,也是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主要缺陷。
因此,实物期权方法的开拓,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向前发展。
阿斯跃思•达蒙德理(2003)在《价值评估》一书中对价值评估中的各种实用方法,包括相对估价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法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特别是对各方法的理论推导和实践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这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讨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实践中应用评估方法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崛起,国外的学者开始从企业控制权的角度进行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
因为如果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也就等同于该企业的资源配置及盈利能力都由整个公司控制。
Stem Stewart & Co.①(1991)等提出了经济增加值价值评估模型,他们认为经济增加值应该是企业经营得到的息前税后利润扣除所有资本成本后的剩余值。
该模型是在考虑企业所有的资本成本的基础上来对企业整体进行价值评估,是目前最新的企业价值评估方面的理论研究,再一次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角。
目前己经有部分企业在应用该模型进行价值评估工作。
3.2国内研究现状随着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企业间的并购事件也频频发生,国内学者也开始重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方面的研究,借鉴西方理论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以并购为目的资产评估方法研究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但总体上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中部分资产或全部资产产权的定价大多采用重置成本法,以相对价值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为辅。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民经济体制,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国有股转让定价研究和上市公司并购定价研究。
对国有股转让定价方面的研究如下文所述:游达明、肖革非(2002)认为以市场、净资产、市盈率和内在价值等为依据的国有股定价方法各有利弊,他们将四种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比较,指出其各自的适用范围极大地推动了国有股定价研究的发展,同时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国有资产在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其定价应宜低不宜高。
周其仁(2002)认为资产的账面价值只能代表其形成所花费的成本,与资产现在的价值不是完全相符,因此对国有股权转让的定价应该围绕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来进行。
巴曙松(2003)提出现行的国有股权转让按净资产定价存在诸多缺陷,资产的价值应该取决于其未来带来的收益,取决于资产自身的盈利能力,而净资产值作为一种静态的表现,它只能代表资产形成时的历史成本,并不能真正反映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因此利用净资产价格来为国有股权转让定价是不合理的。
赵永伟(2003)对我国上市公司1997后到2002年6月间发生的股权转让定价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国有股权转让大多是在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幅度的溢价成交的。
通过对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他发现净资产收益率与每股转让价格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与总资产的收益率的相关性较高,另外,每股收益与转让价格呈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有股权转让定价围绕每股净资产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是值得进一步证实的。
周子康、杨春鹏、吴冲锋(2004)共同提出一个国有股减持的期权定价模型,该模型中给出了九个影响国有股减持价格的相关因素,但是在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无论以净资产价值还是以市场价格确定国有股减持定价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朱金福(2007)肯定了国有股转让按市价进行,同时他也对其表示担忧。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健全,导致市价有很大程度的失真现象,市价并不能如实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而且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一般都有涉及到控制权的变化,如果单纯地按市价转让国有股权,控股权的变化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一问题关系重大,它不仅影响到国有股权转让的定价问题,更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问题。
周子元(2008)对国有股股权和社会法人股股权的转让价格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国有股股权转让中将每股净资产作为唯一决定因素,这说明国有股股权的转让价格并不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由行政规定主导的。
相比之下,社会法人股股权的转让价格是以每股挣资产作为其重要依据,同时也结合了公司本身的获利能力和未来成长能力,尤其是公司未来收益的实现能力,从中看出市场机制发挥了其价值发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