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课件 钩端螺旋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程由十几天至一个多月。病死率50% ~90%。恢复的猪 往往生长迟缓,有的成为“僵猪”。
母猪流产
怀孕母猪感染钩端螺旋体可能发生流产,流产率 20% ~70%,母猪在流产前后有时兼有其他临诊症状, 甚至流产后发生急性死亡。但除了流产以外常见不到其 他临诊症状。流产的胎儿有死胎、木乃伊,也有弱仔, 常于产后不久死亡。
流产是牛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临诊症状之一。一些牛群暴发本 病的惟一临诊症状就是流产,但也可与急性临诊症状同时出现。Baidu Nhomakorabea
钩端螺旋体(L.interrogans)
抵抗力
钩端螺旋体在一般的水田、池塘、沼泽里及淤泥中可 以生存数月或更长,这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适宜的酸碱度为 pH7.0~7.6,超出此范围以外,对 酸和过碱均甚敏感,故在水呈酸性或过碱的地区,其危 害亦大受限制。
一般常用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易将之杀死。
在发热期,菌体在肝和肾中数量增加,使肝脏变性、坏死, 由于肝组织受到破坏,胆红素直接进入血液和组织内,引起实 质性黄疸。
发病机理
随着黄疸的出现,菌体逐渐自血液、肺、心、肝内消失, 但在肾脏内数量增加。此时,体温下降,肾脏发生变性、 坏死和出血,同时随尿不断向外排菌和血红蛋白。在菌体 毒素作用下,毛细血管(特别是皮肤和口腔黏膜)发生血 栓和周围细胞浸润,血管狭窄,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形成 坏死。
临床表现
不同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对各种动物的致病性有差异,动 物机体对各种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抵抗 力又有不同。
因此,各种家畜感染钩端螺旋体后的临诊表现是多种多 样的。总的来说感染率高,发病率低,临诊症状轻的多,临 诊症状重的少。多为隐性感染。潜伏期2~20d。
急性型黄疸型
多发生于大猪和中猪,呈散发性,偶也见暴发。病猪体温升高,厌食, 皮肤干燥,有时见病猪用力在栏栅或墙壁上摩擦至出血,1~2d内全身皮 肤和黏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几天内,或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病 死率很高。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
主讲:石家庄农业学校 张占峰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重要而复杂的人 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 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黏膜坏死、 水肿等。
本病在世界各地流行,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发。我国许多省 区都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并以盛产水稻的中南、西南、华东 等地区发病最多。
病原
病原为钩端螺旋体科(Spirochaetaceae)细螺旋体属 (Leptospira)的似问号钩端螺旋体(L.interrogans),细螺 旋体属共有6个种,其中似问号钩端螺旋体对人、畜有致病性。
根据抗原结构成分,以凝集溶解反应可将本菌区分为黄 疸出血(Icterohemorrhagiae),爪哇(Javanica),犬 (Canicola),秋季(Autumnalis),澳洲(Australis),波 摩那(Pomon a),流感伤寒(Grippotyphosa),七日热 (Hebdomadis)……等血清群,已知有23个血清群,再以交 互凝集吸收试验将每群又区分为若干个血清型,共有200个血 清型。我国至今分离出来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共有19个血清群, 75个血清型。
病理变化
钩端螺旋体在家畜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基本是一致 的。急性病例,眼观病理变化主要是黄疸、出血以及 肝和肾不同程度的损害。慢性或轻型病例,则以肾的 变化为突出。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变
感染了钩端螺旋体病而引起流产的 胎儿可见皮肤表面有大量的出血点
皮下与各浆膜组织等黄染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变
肾皮质部表面散在灰白色病灶
本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经消化道食入而传染,也可通过 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间通过吸血昆虫等传播。
本病发生于各种年龄的家畜,但以幼畜发病较多。本病通 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传播,有明显的流行季节,每年以7~10月 为流行的高峰期,其他月份常仅为个别散发。
发病机理
钩体侵入机体后12h即可在肝脏发现大量菌体,在体温升高 以前,菌体主要积聚于肝脏,心肌和肺脏中很少见,偶见于肾 脏和肾上腺。菌体侵入血液并进行增殖时,病畜体温升高,血 糖含量降低,红细胞大量崩解,游离的血红蛋白一部分随尿排 出,引起溶血性黄疸。
宿主
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 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鼠类感染 后,大多数呈健康带菌。鼠类带菌时间长达1~2年,甚至终 生。鼠类繁殖快,分布广,带菌率高,是本病自然疫源地的 主体。
现已证明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 蠕虫等亦可自然感染钩端螺旋体。其中受人注意的是蛙类。
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侵入动物机体后,进入血流,最后定位 于肾脏的肾小管,生长繁殖,间歇地或连续地从尿中排 出,污染周围环境如水源、土壤、饲料、栏圈和用具等, 使家畜和人感染 鼠类、家畜和人的钩端螺旋体感染常常相互交错传染, 构成错综复杂的传染锁链。
流行病学
低湿草地、死水塘、水田、淤泥沼等呈中性和微碱性有水 地方被带菌的鼠类、家畜的尿污染后成为危险的疫源地。
肾皮质与肾盂周围出血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变
肝黄色及出血灶
肺黄染
牛的钩端螺旋体病
急性型多见于犊牛,常表现为突然高热,黏膜发黄,尿色很暗, 有大量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胆色素。皮肤干裂、坏死和溃疡。常 于发病后3~7d内死亡。病死率甚高。
亚急性型常见于乳牛,体温有不同程度升高,食欲减少,黏 膜发生黄疸,奶量显著下降或停止。乳色变黄如初乳状并常有血 凝块,病牛很少死亡。经两个月后逐渐好转,但往往需经两个月 乳量才能恢复正常。
皮肤黄染
亚急性和慢性型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至30kg以下的小猪,呈地方流行性或暴发, 常引起严重的损失。
病初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有时有浆性鼻 漏,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几天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 的泛黄。有的在上下颁、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 俗称“大头瘟”。尿液变黄、茶尿、血红蛋白尿甚至血尿,一 进猪栏就闻到腥臭味。有时粪干硬,有时腹泻,病猪逐渐消瘦, 无力。
母猪流产
怀孕母猪感染钩端螺旋体可能发生流产,流产率 20% ~70%,母猪在流产前后有时兼有其他临诊症状, 甚至流产后发生急性死亡。但除了流产以外常见不到其 他临诊症状。流产的胎儿有死胎、木乃伊,也有弱仔, 常于产后不久死亡。
流产是牛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临诊症状之一。一些牛群暴发本 病的惟一临诊症状就是流产,但也可与急性临诊症状同时出现。Baidu Nhomakorabea
钩端螺旋体(L.interrogans)
抵抗力
钩端螺旋体在一般的水田、池塘、沼泽里及淤泥中可 以生存数月或更长,这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适宜的酸碱度为 pH7.0~7.6,超出此范围以外,对 酸和过碱均甚敏感,故在水呈酸性或过碱的地区,其危 害亦大受限制。
一般常用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易将之杀死。
在发热期,菌体在肝和肾中数量增加,使肝脏变性、坏死, 由于肝组织受到破坏,胆红素直接进入血液和组织内,引起实 质性黄疸。
发病机理
随着黄疸的出现,菌体逐渐自血液、肺、心、肝内消失, 但在肾脏内数量增加。此时,体温下降,肾脏发生变性、 坏死和出血,同时随尿不断向外排菌和血红蛋白。在菌体 毒素作用下,毛细血管(特别是皮肤和口腔黏膜)发生血 栓和周围细胞浸润,血管狭窄,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形成 坏死。
临床表现
不同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对各种动物的致病性有差异,动 物机体对各种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抵抗 力又有不同。
因此,各种家畜感染钩端螺旋体后的临诊表现是多种多 样的。总的来说感染率高,发病率低,临诊症状轻的多,临 诊症状重的少。多为隐性感染。潜伏期2~20d。
急性型黄疸型
多发生于大猪和中猪,呈散发性,偶也见暴发。病猪体温升高,厌食, 皮肤干燥,有时见病猪用力在栏栅或墙壁上摩擦至出血,1~2d内全身皮 肤和黏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几天内,或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病 死率很高。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
主讲:石家庄农业学校 张占峰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重要而复杂的人 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 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黏膜坏死、 水肿等。
本病在世界各地流行,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发。我国许多省 区都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并以盛产水稻的中南、西南、华东 等地区发病最多。
病原
病原为钩端螺旋体科(Spirochaetaceae)细螺旋体属 (Leptospira)的似问号钩端螺旋体(L.interrogans),细螺 旋体属共有6个种,其中似问号钩端螺旋体对人、畜有致病性。
根据抗原结构成分,以凝集溶解反应可将本菌区分为黄 疸出血(Icterohemorrhagiae),爪哇(Javanica),犬 (Canicola),秋季(Autumnalis),澳洲(Australis),波 摩那(Pomon a),流感伤寒(Grippotyphosa),七日热 (Hebdomadis)……等血清群,已知有23个血清群,再以交 互凝集吸收试验将每群又区分为若干个血清型,共有200个血 清型。我国至今分离出来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共有19个血清群, 75个血清型。
病理变化
钩端螺旋体在家畜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基本是一致 的。急性病例,眼观病理变化主要是黄疸、出血以及 肝和肾不同程度的损害。慢性或轻型病例,则以肾的 变化为突出。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变
感染了钩端螺旋体病而引起流产的 胎儿可见皮肤表面有大量的出血点
皮下与各浆膜组织等黄染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变
肾皮质部表面散在灰白色病灶
本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经消化道食入而传染,也可通过 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间通过吸血昆虫等传播。
本病发生于各种年龄的家畜,但以幼畜发病较多。本病通 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传播,有明显的流行季节,每年以7~10月 为流行的高峰期,其他月份常仅为个别散发。
发病机理
钩体侵入机体后12h即可在肝脏发现大量菌体,在体温升高 以前,菌体主要积聚于肝脏,心肌和肺脏中很少见,偶见于肾 脏和肾上腺。菌体侵入血液并进行增殖时,病畜体温升高,血 糖含量降低,红细胞大量崩解,游离的血红蛋白一部分随尿排 出,引起溶血性黄疸。
宿主
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 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鼠类感染 后,大多数呈健康带菌。鼠类带菌时间长达1~2年,甚至终 生。鼠类繁殖快,分布广,带菌率高,是本病自然疫源地的 主体。
现已证明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 蠕虫等亦可自然感染钩端螺旋体。其中受人注意的是蛙类。
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侵入动物机体后,进入血流,最后定位 于肾脏的肾小管,生长繁殖,间歇地或连续地从尿中排 出,污染周围环境如水源、土壤、饲料、栏圈和用具等, 使家畜和人感染 鼠类、家畜和人的钩端螺旋体感染常常相互交错传染, 构成错综复杂的传染锁链。
流行病学
低湿草地、死水塘、水田、淤泥沼等呈中性和微碱性有水 地方被带菌的鼠类、家畜的尿污染后成为危险的疫源地。
肾皮质与肾盂周围出血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变
肝黄色及出血灶
肺黄染
牛的钩端螺旋体病
急性型多见于犊牛,常表现为突然高热,黏膜发黄,尿色很暗, 有大量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胆色素。皮肤干裂、坏死和溃疡。常 于发病后3~7d内死亡。病死率甚高。
亚急性型常见于乳牛,体温有不同程度升高,食欲减少,黏 膜发生黄疸,奶量显著下降或停止。乳色变黄如初乳状并常有血 凝块,病牛很少死亡。经两个月后逐渐好转,但往往需经两个月 乳量才能恢复正常。
皮肤黄染
亚急性和慢性型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至30kg以下的小猪,呈地方流行性或暴发, 常引起严重的损失。
病初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有时有浆性鼻 漏,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几天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 的泛黄。有的在上下颁、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 俗称“大头瘟”。尿液变黄、茶尿、血红蛋白尿甚至血尿,一 进猪栏就闻到腥臭味。有时粪干硬,有时腹泻,病猪逐渐消瘦, 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