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自文库
二、问题不明,缺乏引导,学生活动无效。
例如:某一位教师在讲授六年级上册的第 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七课《斜面 的作用》时,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分别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一个测力计、一盒 钩码、一块搭斜面的平面木板及四个不同 高度的小物品。
教师对学生说: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进行实 验探究 “斜面有什么作用?” “不同坡 度的斜面?”
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密切联系,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深入挖掘教材、精心领悟内 容,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心设计、创 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自行探究。
三、创设情境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观察、实验、谈话 等方法,谜语、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3、能够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促使学 生在课堂内学得的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密 切联系,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要小而具体。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教师创 设的情境是: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 不能不断溶解,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小学科学课堂 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主讲人:王永红 2011年7月
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的作用:
1、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 向往、探究的欲望;能够使新的学习内容 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进一步明确探究的目的,使学生处于欲罢 不能的状态,给思维以动力。
2、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凭借 观察、实验和文献资料等对问题进行分析、 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 逐步明确的问题是:
1、100毫升水有多少?
2、盐的多少怎么算?
3、怎样才算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然后, 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 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 等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定当中,逐渐 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教师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学生沉默,却很少有人举手。如果教师能够引 导学生先明确:100毫升水有多少?盐的多少怎 么算?怎样才算溶解了?明确了这样的问题, 科学探究就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
2、情境要有启发性。
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 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学生把
头凑到一起,教室内一片嗡嗡声。教师开 始巡视指导。大约过了30分钟的时间,教 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结果是学生热热闹 闹地“玩”了30分钟。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
自观察,自己发现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 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即斜面省力大小与斜面 坡度大小有什么关系吗?但是,由于教师 的问题不明确,又缺乏科学、正确的引导, 学生不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结果白白浪费了40分钟宝贵时间。
例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的教学,教师首 先出示:清水(一杯)、固体物质(一袋) (教师为了实验现象明显,易于学生观察,固 体物质用小儿感冒冲剂代替)让学生观察。然 后教师说:“老师把这袋固体物质放入水中, 能不能知道固体物质溶解的是快还是慢”,很 显然,只用之一杯清水和一袋固体物质很难得 出固体物质溶解的快与慢。
三、问题太多,缺乏思考,形成的知识不 扎实。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中
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的探 究活动。教师提供小石块、泡沫塑料块、 回形针、蜡烛、萝卜、带盖的空瓶、橡皮 等材料,依次进行实验,研究物体的大、 小对沉浮的影响,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 影响。这也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步进行 的两项实验,而老师却把它们列在一个实 验中,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看不出 物体的大小、轻重与物体沉浮的关系”是 必然的。
实验结果与学生的推测相反,这对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思维发展都有好处。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学生的 认知水平、材料结构紧密相关,教师要善 于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的 思维发展角度设计好问题,让科学探究更 有趣更有效。
• 师:物体的沉浮真的跟物体的大小、轻重都没有 关系吗?问题出在哪里呢?真的没有关系吗?我 们接下来该怎样办呢?
• 课堂出奇地安静,学生低头思考,面有难色。
• 在实验前,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为物体 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都有关系,可初步实验后又 看不出关系来,学生前概念又模糊了,怎么回事? 老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来不及思考。对 于小学生来说,同时从多角度关注同一个物体, 是有很大困难的。当学生的思维迷失了方向,用 “我们接下来该怎样研究呢?”这样的问题来引 导后续探究活动,显然不是上策。
问题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
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
一、问题过大,缺少“脚手架”,思考难以入手。
例如:《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节课, 教师创设情境: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 能不断溶解吗?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之后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这似乎成了科学 课上的一句不能不说的话,但从中可以看到,这 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太大了,学生 沉默不语,让学生无从下手。
因为在不少学生的初始概念中,物体越小, 重量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因此,教师可以用 橡皮、萝卜等材料引导学生转化前概念:学生会 认为把橡皮切得很小的时候,会浮起来。
1.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 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 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2.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 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 浮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 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 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逐渐 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这样的情境具 有一定的启发性。
3、情境必须以“有结构”的材料做支撑。 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对问题进行分
析、探索、讨论、归纳,寻找解决问题的 途径。
4、情境要具有现实性。
二、问题不明,缺乏引导,学生活动无效。
例如:某一位教师在讲授六年级上册的第 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七课《斜面 的作用》时,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分别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一个测力计、一盒 钩码、一块搭斜面的平面木板及四个不同 高度的小物品。
教师对学生说: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进行实 验探究 “斜面有什么作用?” “不同坡 度的斜面?”
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密切联系,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深入挖掘教材、精心领悟内 容,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心设计、创 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自行探究。
三、创设情境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观察、实验、谈话 等方法,谜语、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3、能够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促使学 生在课堂内学得的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密 切联系,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要小而具体。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教师创 设的情境是: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 不能不断溶解,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小学科学课堂 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主讲人:王永红 2011年7月
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的作用:
1、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 向往、探究的欲望;能够使新的学习内容 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进一步明确探究的目的,使学生处于欲罢 不能的状态,给思维以动力。
2、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凭借 观察、实验和文献资料等对问题进行分析、 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 逐步明确的问题是:
1、100毫升水有多少?
2、盐的多少怎么算?
3、怎样才算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然后, 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 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 等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定当中,逐渐 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教师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学生沉默,却很少有人举手。如果教师能够引 导学生先明确:100毫升水有多少?盐的多少怎 么算?怎样才算溶解了?明确了这样的问题, 科学探究就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
2、情境要有启发性。
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 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学生把
头凑到一起,教室内一片嗡嗡声。教师开 始巡视指导。大约过了30分钟的时间,教 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结果是学生热热闹 闹地“玩”了30分钟。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
自观察,自己发现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 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即斜面省力大小与斜面 坡度大小有什么关系吗?但是,由于教师 的问题不明确,又缺乏科学、正确的引导, 学生不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结果白白浪费了40分钟宝贵时间。
例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的教学,教师首 先出示:清水(一杯)、固体物质(一袋) (教师为了实验现象明显,易于学生观察,固 体物质用小儿感冒冲剂代替)让学生观察。然 后教师说:“老师把这袋固体物质放入水中, 能不能知道固体物质溶解的是快还是慢”,很 显然,只用之一杯清水和一袋固体物质很难得 出固体物质溶解的快与慢。
三、问题太多,缺乏思考,形成的知识不 扎实。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中
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的探 究活动。教师提供小石块、泡沫塑料块、 回形针、蜡烛、萝卜、带盖的空瓶、橡皮 等材料,依次进行实验,研究物体的大、 小对沉浮的影响,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 影响。这也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步进行 的两项实验,而老师却把它们列在一个实 验中,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看不出 物体的大小、轻重与物体沉浮的关系”是 必然的。
实验结果与学生的推测相反,这对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思维发展都有好处。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学生的 认知水平、材料结构紧密相关,教师要善 于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的 思维发展角度设计好问题,让科学探究更 有趣更有效。
• 师:物体的沉浮真的跟物体的大小、轻重都没有 关系吗?问题出在哪里呢?真的没有关系吗?我 们接下来该怎样办呢?
• 课堂出奇地安静,学生低头思考,面有难色。
• 在实验前,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为物体 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都有关系,可初步实验后又 看不出关系来,学生前概念又模糊了,怎么回事? 老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来不及思考。对 于小学生来说,同时从多角度关注同一个物体, 是有很大困难的。当学生的思维迷失了方向,用 “我们接下来该怎样研究呢?”这样的问题来引 导后续探究活动,显然不是上策。
问题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
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
一、问题过大,缺少“脚手架”,思考难以入手。
例如:《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节课, 教师创设情境: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 能不断溶解吗?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之后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这似乎成了科学 课上的一句不能不说的话,但从中可以看到,这 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太大了,学生 沉默不语,让学生无从下手。
因为在不少学生的初始概念中,物体越小, 重量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因此,教师可以用 橡皮、萝卜等材料引导学生转化前概念:学生会 认为把橡皮切得很小的时候,会浮起来。
1.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 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 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2.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 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 浮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 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 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逐渐 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这样的情境具 有一定的启发性。
3、情境必须以“有结构”的材料做支撑。 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对问题进行分
析、探索、讨论、归纳,寻找解决问题的 途径。
4、情境要具有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