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传染病突发事件与应急对策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包括许多种类,传染病引起的突发事件是其中的一种。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处理,已经成为我们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有必要了解它的属性和特点。

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基本特性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特点是原因传染病所决定,而传染病的特点则取决于其特异的病原体。后者的特性决定了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流行与否取决于特异病原体和生态学因素的相互作用。

传染病最基本的特点是自身具有突发性、传播性。与非传染性疾病不同,传染病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然造成大批人群发病或死亡,从而引发群体性恐慌。严重者,可影响到国家安全和政府形象,甚至政治稳定。尤其是新发传染病,其最大特点在于在疫情初发时,临床医生不知采取何种有效治疗方案,发病率或病死率居高不下;预防控制人员也不能及时确定病因,因而无法采取特异性预防和控制措施;政府机构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明确意见,也很难及时做出决策;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恐慌心理严重,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第一节引发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染病简况

能引起人类传染病的微生物很多,它们所导致的传染病表现形式也各种各样。但是能引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却并不多。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必须时刻警惕,因为一旦发生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目前,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传染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过去已经得到控制的古老传染病死灰复燃,如鼠疫、霍乱、结核、流行性脑膜炎、疟疾、病毒性肝炎等。另一类是不断出现的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病、莱姆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新克雅病等。

一、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的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鼠疫在历史上曾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共有三次世界大流行,每次都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尤其是14世纪的第二次大流行,据估计有上亿人死于鼠疫。二战后,鼠疫发病率曾明显下降,但该病在全球的自然疫源地并未缩小,故而局部出现暴发或流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10年内,鼠疫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个别地区的自然疫源地活动频繁,鼠间鼠疫仍然时有发生。人间鼠疫的发生情况基本上与世界总趋势,时有时无,时多时少。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间鼠疫主要发生在少数边远省区,每年数例至数十例,但20世纪90年代后,鼠疫的人间发病例数明显上升,1990~1997年,我国总计报告鼠疫333例,死亡35人,病死率高达10.51%。

鼠疫杆菌侵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但仍能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并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严重的淋巴结炎。若病变仅限于淋巴结,称之为腺型鼠疫。若该菌从病变

淋巴结侵入血流,可导致败血症鼠疫。感染严重者,鼠疫耶尔森菌可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原发性败血症型鼠疫。若吸入染菌的尘埃则可引起肺型鼠疫。败血症型鼠疫可出现中毒处状,如发热、寒战,皮肤粘膜有出血点、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和脑膜炎等,患者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患者死后皮肤常呈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为鼠疫的主要传染源,其他如猫、羊、兔、骆驼、狼、狐等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肺鼠疫病人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带菌者(包括健康带菌和恢复期带菌)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亦应引起重视。主要储存宿主以旱獭和黄鼠最为重要,由于它们是冬眠啮齿类动物,感染后可越冬至第二年春天发病,再感染幼鼠,对鼠的自然疫源的形成和鼠疫耶尔森菌种族延续均起重要作用。褐家鼠是次要储存宿主,但却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之一。

鼠疫的传播途径包括经鼠蚤传播、经皮肤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以蚤为媒介,经“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是主要传播途径。主要的媒介是鼠蚤,如旱獭的长须山蚤等10余种蚤类。蚤类吸入含病菌的鼠血后,鼠疫耶尔森菌在其前胃内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消化道,当在叮咬其他鼠或人时,吸入的血受阻反流,病菌亦随之侵入构成感染。蚤粪亦含病菌,可因搔痒通过皮肤伤口侵入人体。剥食患病啮齿类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可导致经皮肤伤口而感染。在自然疫源地得到某种程度控制情况下,经皮肤接触感染具重要意义,尤其是首发病例,如猎取旱獭等经济动物而接触感染。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构成“人→人”之间的传播,并可引起人间的大流行。

WHO的鼠疫专家委员会指出:“鼠疫自然疫源地几乎分布于全世界,使鼠疫有充分的机会再暴发。在任何时候都能由这些疫源地暴发而引起广泛流行。”人类与鼠疫的斗争将依然是长期而艰巨的,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易越国界甚至洲界引起大流行,从而影响旅游、商贸等国际交往,因而被列为必须实行国境卫生检疫的三种国际建议传染病(International Quarantinable Disease)之一。

霍乱的病原主要是O1群霍乱弧菌(包括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两种生物型所致的疾病在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防治措施等方面基本相同,故而自1962年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以后,《国际卫生条例》将由这两种病原菌所引起的霍乱一律称为霍乱并同样处理。1992年,印度首次发现有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该新型霍乱在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方面与O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难以区别,因此WHO要求将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一律按O1群霍乱进行报告和处理。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世界上发生过7次霍乱大流行。最后一次霍乱的世界大流行始于1961年,截止1991年,传遍全球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导致数以百万的人口感染、死亡12万以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强国境卫生检疫以及传染病管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基本控制了古典型霍乱。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霍乱

第七次世界大流行,我国自沿海局部地区开始,先后出现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共波及29省市、发病34万以上,死亡550例以上。我国自1993年出现O139霍乱后,发病例数日益增加,需要我们严肃对待。

三、炭疽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原系食草动物(羊、牛、马等)的传染病,人因接触这些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坏死及特异的黑痂,或表现为肺部、肠道及脑膜的急性感染,有时伴有炭疽杆菌性败血症。炭疽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其次是猪和狗,它们可因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炭疽病人的痰、粪便及病灶渗出物具有传染性。炭疽可经皮肤、呼吸道以及消化道途径感染。经皮肤粘膜:由于伤口直接接触病菌而致病。病菌毒力强,可直接侵袭完整皮肤。经呼吸道:吸入带炭疽芽胞的尘埃、飞沫等而致病。经消化道: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等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农牧民、屠宰、皮毛加工,兽医及实验室人员。发病与否与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炭疽在动物和人群间发病有一定关系,造成家畜流行的诸因素也与人群中流行的因素有关。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夏秋发病多。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为需氧或兼性厌氧、无鞭毛的粗大杆菌,长4~8μm,宽1~1.5μm;菌体两端平削,呈竹节状长链排列,革兰染色阳性。炭疽杆菌在人及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在体外不适宜条件下可形成芽胞。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自然条件或在腌渍的肉中能长期生存,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制品中可生存90年,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min、140℃干热3h、110℃高压蒸汽60min、以及浸泡于10%福尔马林液15min、新配石炭酸溶液(5%)和20%漂白粉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

炭疽杆菌的抗原组成有荚膜抗原、菌体抗原、保护性抗原及芽胞抗原四种。荚膜抗原是一种多肽,能抑制调理作用,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也能抗吞噬;菌体抗原虽无毒性,但具种特异性;保护性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芽胞抗原有免疫原性及血清学诊断价值。

本菌致病力较强,有毒株的繁殖体能分泌炭疽毒素。炭疽毒素为由第Ⅰ因子(水肿因子,EF)、第Ⅱ因子(保护性抗原,PA)及第Ⅲ因子(致死因子,LF)所组成的复合多聚体。3

种成分单独存在时均无毒性,但保护性抗原加水肿因子或致死因子则可分别引起水肿、坏死或动物死亡。

四、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语缩写(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音译。艾滋病1981年在美国被首次确认,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又称艾滋病病毒。我国首例艾滋病人发现于1985年。

人感染艾滋病毒后,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以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