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年)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野外观测基地)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为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行业野外观测基地的建设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国
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科办基〔2019〕55号)等,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资源开放共享力度。交通运输点多、线长、面广,服役环境对基础设施安全性、耐久性影响很大。野外科学观测作为工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特色和基础。建设野外观测基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补齐行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短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的具体措施。
二、总体思路
(一)基本原则。
系统规划,统筹推进。根据行业需求和交通运输各学科领域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代表性和基础条件,按照成熟程度,分轻重缓急,统筹推进野外观测基地布局。
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加强野外观测基地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规范化的观测指标体系,改善野外观测基地条件,提升野外科学观测试验能力。
开放共享,协同合作。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统一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方式,加强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共享。积极推动野外观测基地向国内外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开放,支撑重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科学评估,动态管理。制定科学客观的野外观测基地评价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建立以依托单位为主、社会多方投入的保障机制,对野外观测基地给予稳定支持。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在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特殊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等方面认定
20个左右的野外观测基地,基本涵盖我国交通运输所处的自然区划和典型地质条件。
建立规范的野外观测基地运行管理制度,改善观测和试验研究条件,加快提升行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在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开放共享和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三、统筹野外观测基地布局
根据新时期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在基础设施长期性能和特殊环境重大工程安全2个方面,依托一批基础条件优势明显的单位,整合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野外观测研究力量,形成学科体系完整、空间布局合理、管理体制完善的野外科学观测体系。
(一)基础设施长期性能。
围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安全、耐久的需求,针对不同区域气候、水文、地质等特点,按照“覆盖全国、网络布局”的思路,在公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航道、船闸等基础设施领域布局建设长期性能野外观测基地,形成覆盖全国不同自然区划、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观测研究网络,积累基础设施长期服役性能数据,掌握基础设施结构、材料的长期性能演变规律和运行状态,为工程结构安全、设计标准完善、养护科学决策等提供技术支撑,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及养护的科学化水平。
(二)特殊环境重大工程安全。
特殊地质条件领域。为掌握不同地质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损伤演变及灾变机理,在高寒高海拔等地区建设野外观测基地,针对环境因素、交通荷载、设施服役性能等开展系统性、长期性的观测研究,优化有关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升重大工程耐久性和可靠性,为川藏铁路、青藏高速公路、高海拔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储备。
自然灾害防治领域。为提升交通运输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在地质、气象等灾害易发、频发区域布局建设野外观测基地,加大灾变数据采集分析、灾害监测预警力度,支撑开展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形成交通运输防灾减灾系列技术储备。
重大工程结构安全领域。为加快提升我国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安全、可靠运营的科学化水平,依托港珠澳大桥、三峡通航建筑物等重大工程布局建设野外观测基地,获取特殊环境下重大工程结构荷载响应等关键性能指标的现场观测数据,科学评估并及时准确掌握重大工程运行状态,为重大工程安全、可靠运营提供支撑。
四、强化野外观测基地观测、研究、示范、服务和科普作用
(一)持续开展长期稳定规范化科学观测。
制定系列科学观测规范与标准。根据不同类别野外观测对象的差异性,制定不同领域的观测指标、观测方法、采集规程、数据标准,规范野外长期观测指标体系、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等技术体系。
建立稳定运行的科学数据汇聚系统。依据《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国办发〔2018〕17号),建立科学数据汇交制度,加快行业科学数据中心建设,推动野外观测基地观测数据进行长期积累和高效汇聚。
(二)加强野外科学试验研究。
围绕交通运输科学问题开展行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密切关注信息、制造、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前沿动态,充分运用野外观测数据,把握行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加强对交通运输发展趋势规律的研究,为行业科技创新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围绕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试验研究。推进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特殊环境工程安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引导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三)推动开放共享和合作交流。
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基础上,推动野外观测基地科学数据、科研设施、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鼓励野外观测基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普产品和展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逐步建立交通运输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行业野外观测基地间的合作机制,推动野外观测基地共同承担国家和行业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