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全域旅游发展SWOT分析

合集下载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言
本文旨在研究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旅游业是兰州市的重要经济支柱,然而,当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兰州市旅游业的现状,我们将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1 旅游资源丰富
兰州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兰州黄河湿地、兰州七里河文化景区等。

这些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兰州旅游观光。

1.2 旅游设施落后
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兰州市的旅游设施相对落后,如酒店、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品质和数量都有待提高。

这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2.1 提升旅游设施品质
通过增加酒店、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的投资,提升其品质和数量,能够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提供在线预订、导游服务等,进一步便利游客的旅行计划。

2.2 加强旅游行业协作
兰州市的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相关方应加强协作,通过共同
开展旅游推广、联合举办旅游活动等方式,提升兰州市旅游业的整
体竞争力。

此外,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也是
协作的重要内容。

结论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旅游设
施落后等问题。

通过提升旅游设施品质、加强协作等对策,将能够
促进兰州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SWOT分析

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SWOT分析

2021年5月第3期(总210期)防护林科技ProtectionForestScienceandTechnologyMay,2021No.3(Sum No.210)文章编号:1005—5215(2021)03—0042—03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SWOT分析严明S仇贵芳2,张继强3(1.舟曲九二三林场,甘肃甘南746300)2.舟曲县林业和草原技术综合服务站,甘肃甘南746300;3.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S)、劣势(W)、机遇(O)和挑战(T)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业资源具有区位、资源和民宿文化三大优势,并存在缺乏垄断性资源、内部交通条件差、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和当地客源市场人口较少四大劣势,具有政策、产业和行业三大机遇,同时面临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脆弱、同类景区的竞争和经营管理薄弱三大挑战。

明确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业发展中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舟曲县;国家森林公园;SWOT分析法中图分类号:S759.91文献标识码:A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属于舟曲县九二三林场天然林管护区。

2005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国家森林公园,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挂牌成立。

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以保护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白龙江上游原始林海景观为基调,以神话传说、藏羌风情、山水文化等特色文化为内涵,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集森林体验、养生休闲、避暑度假、森林观光、生态文化展示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山岳型森林公园。

SWOT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分析,亦称态势分析法,是哈佛商学院K.J.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1\SWOT分析是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具有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的优点,在没有精确数据支持和更专业化的分析工具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自创立以来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除用于企业战略研究、竞争分析外,还在政策制定、项目评价、规划编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2—4]o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引入SWOT分析法应用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开发决策收稿日期:2021—03—25作者简介:严明(1972—),男,甘肃舟曲人,大专,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研究,E-mail:1171608639@ 通信作者:仇贵芳(1983—),男,甘肃舟曲人,大学,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资源管理研究,E-mail:258610205@qq. com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3.016中,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5一12〕。

甘肃优劣势分析及开发建议

甘肃优劣势分析及开发建议

甘肃优劣势分析及开发建议前言甘肃地处中国西北,是中国内陆省份。

经济总量位于全国中下游,但是也有自身的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

本文将对甘肃省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议。

甘肃省的优劣势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甘肃位于“一带一路”主要经济区内,是西北经济中心和西部腹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位置决定了甘肃可连接中国内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无限潜力。

2.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甘肃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兰州和敦煌,有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许多重要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如莫高窟、鸣沙山、五泉山石窟和马蹄寺等。

3.资源禀赋优越甘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铁、锌、铅、钼等金属矿产,还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燃料矿产。

甘肃拥有非常丰富的水力资源,也是中国水电开发的重要区域。

劣势1.经济基础薄弱甘肃的经济总量位于全国中下游,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如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也处于较低水平。

2.土地资源有限甘肃的土地资源有限,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等也都较低。

3.交通发展滞后甘肃省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不发达,交通网格结构不够完善,降低了通信、交通、物流等产业的发展速度。

开发建议发展旅游业甘肃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可以开发多种旅游线路和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

同时,也可以开发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输送旅游产品和服务。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内陆开放型经济带甘肃可进一步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甘肃可积极开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知名企业前来落户和投资。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产业是提高甘肃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甘肃可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推动省内外交通设施和物流体系快速、高效、全面发展。

结论甘肃省作为中国内陆省份,拥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

但是,也有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如经济基础薄弱、土地资源有限、交通发展滞后等。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杨昌宏(河西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甘肃张掖734000)摘要: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全国总体相比,还显得相对落后。

对我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思路,将使旅游业成为甘肃大开发中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甘肃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甘肃开发旅游业“瓶颈”对策甘肃省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尽管甘肃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差距还很大。

旅游业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区的地位不相称,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

这与甘肃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与东部地区相比,由于历史和生态的原因,导致甘肃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恶劣,并造成了地广人稀、内部市场需求规模小,制约了投资和生产性投入及投资市场的形成,并进一步造成了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足,社会进步发育程度不高,相对封闭,科技文化水平明显低下,人才外流;市场经济不发达;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可以说,甘肃优势明显,劣势也明显,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还会相互转化。

因此,必须坚持辩证法,全面地辨证地评价甘肃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地指导甘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一)观念不到位,资源本底不清是根本的制约因子甘肃旅游业总体尚处于后进状态,其根本原因还是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和限制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

甘肃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旅游意识在根本上长期制约了甘肃旅游业的大发展。

甘肃各级领导干部对旅游业的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不少部门和地区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政策措施’财政收入和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一项经济产业去培养,而是热衷于办工厂、开矿山。

因此,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作为一项经济产业的形象不鲜明,资金投入不足,各相关产业、行业和部门与旅游业发展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乏力。

旅游文化开发的SWOT分析

旅游文化开发的SWOT分析

旅游文化开发的SWOT分析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旅游文化开发进行 SWOT 分析,能够全面了解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一、优势(Strengths)1、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

从古老的历史遗迹、传统的民俗风情到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手工艺,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例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展现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云南的傣族泼水节、广西的壮族歌圩节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2、强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通过旅游来体验不同的文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这为旅游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政策支持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文化开发的政策。

例如,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供税收优惠、鼓励旅游创新等,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促进经济增长旅游文化开发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旅游收入还可以用于文化保护和传承,形成良性循环。

二、劣势(Weaknesses)1、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在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仅仅注重表面的形式,而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

导致游客无法真正领略到文化的精髓,影响了旅游体验的质量。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旅游景区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给游客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不便。

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旅游景点,道路崎岖、住宿条件简陋,制约了旅游文化的发展。

3、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不强,存在宰客、欺骗游客等不良现象,损害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此外,旅游信息咨询、导游服务等方面也存在不足,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2023年甘肃省文旅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甘肃省文旅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甘肃省文旅行业市场调研报告本文主要介绍甘肃省文旅行业市场调研报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二手资料收集等多种手段,深入挖掘甘肃省文旅行业市场的状况、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背景介绍甘肃省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省份,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资源。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成为了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了甘肃省文旅行业需要探讨的主题。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二手资料收集三种方法进行。

其中,问卷调查抽取了300名游客进行深度访谈,并获得423份有效问卷;深度访谈共计访问了5位从事文旅行业的专家、5家旅游企业管理者和5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通过二手资料收集收集2018-2020年的市场数据和文旅相关政策文件。

三、市场概况1.市场规模据市场监管部门数据统计,2019年甘肃省接待游客总数为1.025亿人次,同比增长12.8%;旅游总收入达到871.9亿元,同比增长15.1%。

其中文化旅游占比较大,达到了60%以上。

而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接待游客总数为3697万人次,同比下降64.0%,旅游总收入达到194.34亿元,同比下降77.6%。

2.目的地市场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甘肃省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包括敦煌、兰州、张掖、天水等。

其中,敦煌因其独特文化底蕴和美丽景色而备受游客喜爱。

3.旅游主题市场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甘肃省游客最喜欢的旅游主题为文化旅游和自然风光旅游。

其中,文化旅游以古代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主要内容,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4.旅游产品市场文旅行业的主要产品包括景区门票、旅游包车、线路旅游、主题旅游、酒店住宿等。

其中,景区门票销售额占据了文旅产品市场的50%以上,其次是酒店住宿和线路旅游。

四、文旅行业投资情况根据资料显示,2018年-2020年甘肃省文旅行业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其中投资总额的增长率为12.5%。

旅游发展优势劣势swot分析2022

旅游发展优势劣势swot分析2022

旅游发展优势劣势swot分析2022一、旅游竞争优势(Strengths)(一)特色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1.特色旅游资源。

典型XX地貌——XX地貌自然旅游资源是XX县的精华旅游风景景观。

道教圣地——著名的XX风景区、XX广场和XX公园都是城关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XX县东部以山石林为主要特征,植被发育良好,覆盖率高,基本保持原始状态。

XX山、XX林场、岩溶地貌(XX洞)、XX俗村、XX湖(XX 水库)、XX风光和XX景观(梁、峁、塬、涧等)。

2.旅游环境。

旅游需求市场对气候的要求和满意度是根据温湿指数来计算的。

根据温湿指数公式:THI=t-0.55(1-f)·(t-14.47)(式中t为气温,f为相对湿度)一般认为,宜于开展旅游活动的温湿指数(THI)值为15~27(见表3),将所统计的XX县2007~2010年的平均气温(表1)和所统计的XX县平均相对湿度值(表2),代入温湿指数公式,求得XX县2007~2010年各月份的平均温湿指数(THI)值(表4)。

表1 XX县平均气温(℃)表2 XX县平均相对湿度(%)表3生理气候评价指标注释:*表示适宜于旅游活动**表示既适宜旅游,也适宜休疗养。

表4 XX县平均温湿指数(THI)从表中可以得知,XX县适宜于开展旅游活动的月份主要为5~9月份,所以大致舒适天数为5个月,计天数150天/年。

XX县有将近5个月的最佳温湿指数:5月~10月期间的处于舒适指数范围,具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氛围,适宜开展旅游活动。

(二)独特的民俗文化XX县民俗文化在国内有:剪纸、刺绣、面塑、布艺四大产品特色明显,工艺精湛;地方文化的秧歌——九曲黄河阵、串和合等。

(三)开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线的各种旅游活动XX县东部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西部XX地貌奇特,要着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诸如登山旅游、探险科考、旷野观光、XX风情游、民俗文化游、森林探幽、溶洞探奇、林区观鸟、户外摄影、农家乐休闲、湖上冲浪游泳、山林帐篷野营旅游、休闲疗养度假等。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SWOT分析——以甘肃临夏州为例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SWOT分析——以甘肃临夏州为例
《西部金  ̄)2o18年第 8期
乡村旅游精准 扶贫 的 SW OT分析


以甘肃 临夏州为例
王宏燕 陈 江 马建平
(中国人 民银 行临 夏州 中心 支行 ,甘 肃 临夏 731100)
摘 要 :本 文 立 足 新 时代 乡村 振 兴 大 背景 下 ,从 乡村 旅 游精 准扶 贫助 推 农 村 产 业 再 复 兴 、农 村 再 繁 荣 、农 民 收 入 再 增长三 个方 面分析 了 乡村旅游精 准扶 贫的现 实依据 ,介 绍 了临夏 州 乡村旅 游精准扶 贫实践 ,利用 SWOT 方法分析 了 临夏实施 乡村 旅游精 准扶 贫的路径 ,有针对性地提 出对策建议 。
一 、 乡村旅 游精 准 扶贫 的现 实依 据 近年来 ,我国休闲农业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 15%以上 ,2018年我 国休 闲农业市场规模将接近 5900亿元,住建部公布的首批 127家特色小镇中有 70%与旅游业发展相关 。乡村旅游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 有着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扶贫优势 ,是精准扶贫 的重要手段 。 (一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助推农村产业再复兴。一是旅游业是 以本身行业为基础 ,包含一产 、二产及三产 中的体育 、文化 、艺术 、金融、公共服务等相关行业 ,关联度高 ,综合性强 ,产业链长 ,以泛旅游业为代表 的第三 产业带动种养殖 、农产品批发 、旅游商品加工等第一 、二产业发展 ,一、二产业的发展又服务于旅游这一第三 产业 ,形成一二三产业 的融合循环发展 。二是有助于传统农业向依靠 以旅游经济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变。乡 村旅游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商品化和社会化 。商品经济属性凸显。这种典型的绿色经济有利于吸引绿色金 融 、社会 资本 、优 秀人 才 、先 进 技术共 同参与进 来 ,促进 贫 困村 传统 产业 转 型升 级 。 (二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助推农村再繁荣 。一般而言 ,大部分贫 困村经济落后 、基础设施差 、交通不便 、配 套设施不全 ,但生态环境 良好。深入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有利于提振乡村经济 ,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配套 设施条件 ,优化乡村生态和生活环境 ,让人才 、农民愿意 留在乡村 ,企业 、投资者愿意投资乡村 ,市民、游客愿 意进入 乡村 。 (三 )乡村 旅游 精 准扶 贫助 推农 民收入再增 长 。旅 游扶 贫是 “造 血式 ”扶 贫 ,乡村旅 游 精准 扶贫 能够 扩大 对 贫 困人 口覆盖面和扶贫有效性 。一是为贫 困群体提供发展机会 。宏观层面 ,通过发挥旅游业“集聚效应”和“涓 滴效应 ”,促进乡村经济稳步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微观层面 ,贫 困人 口通过参与到旅游经营、旅游服务 中 获得经营 眭收入 ,也可以通过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还可以通过“三变”改革 ,增加财产性收入。二是提高贫困 群体发展能力 。一方面,在旅游扶贫进程 中通过引进优秀的企业和人才 ,能够促进先进 的管理经验 、新型互联 网技术 、对传统农业 的信息化改造在旅游扶贫中的应用 ,调动他们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

甘肃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甘肃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内容提要:甘肃省地域广阔,民族风情浓郁,山川自然风光独特,历史人文景观悠远,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来看旅游业发展比较快,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和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通过纵横向比较来看,甘肃的旅游业在时段和结构上发展还不够平衡,表现出起步低,发展慢,总量小的特点。

关键词:甘肃旅游业;比较;建议一、2010年甘肃旅游业快速发展2011年,是全省旅游行业化挑战为机遇、率先复苏增长的一年。

面对一系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巨大冲击,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为3393.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3%,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25.2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92.77亿元,增长40.2%,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29个百分点,相当于全省GDP 的5.7%。

2011-12-14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共计368个,项目投资总额84.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44.55亿元,招商引资39.65亿元。

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省已完成投资28.4亿元,完成投资额的33.7%。

旅游产品开发成效显著。

从2009年开始,旅游产品开发战略由原来的同时培育六大产品调整为重点实施“221”品牌带动战略。

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形成了甘肃丝绸之路全景游与南部藏回风情草原风光游两大特色旅游干线,陇东黄土风情红色之旅线和陇南生态旅游线日渐繁荣,以兰州为中心的一小时系列休闲观光旅游圈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好市场效益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高中端旅游产品。

旅游商品开发也有新的收获,在2009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甘肃省一举夺得1项金奖和4项铜奖,并荣获“最佳组织奖”、“最佳展台奖”,是全国获得奖项最多的省之一,也是西北省区唯一获得金奖的省。

二、纵横向比较(一)纵向比较1.甘肃旅游业20年的发展情况1990-2010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经历了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快速回落—恢复—快速发展—回落的运行轨迹。

甘肃兰州及天水旅游市场分析

甘肃兰州及天水旅游市场分析

游客出游目的构成
游客受教育程度
相较于甘肃其他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的天水市 休闲度假游市场占比较高,生态旅游受欢迎; 游客普遍受教育程度高,注重文化品位,偏好休闲度 假游,天水市文化旅游具备吸引力。
11
甘肃旅游市场分析 ——天水旅游客源市场构成
本地及陕、甘、宁、川为主的周边城市,及京沪等国内发达城市共同构成天水旅游的客源市场
甘肃
天水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天水本地及周边西北地区
宁夏
陕西
一级市场
四川
天水
机会市场 北京、江苏
国内发达城市对天水旅游关注程度高 且出游率与旅游消费水平高 是客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甘肃旅游市场分析 ——客源市场特征
以兰州为代表的西北地区游客特征
2009~2013兰州市人均GDP 兰州市民可支配收入
以北京为代表的国内发达城市游客特征
北京游客的旅游产品偏好
宗教朝拜 文化教育 旅游购物 商务会议 探亲访友 度假休闲 观光游览
4% 7.80% 8.30%
22.40% 27.20%
0.00%
20.00%
40.00%
64.50% 73.60%
60.00%
80.00%
北京游客的出游目的
康体保健 美食
节庆活动 商务
兰州游客近地出游停留时间 兰州游客出游方式
9.90%
21.20 %
30.20 %
38.70 %
1天 2-3天 4-5天
兰州游客出游偏好
兰州游客旅游消费类型
特色娱乐
5.95%
购物
4.76%
景点门票
15.48%
交通
10.71%
餐饮美食

甘肃优劣势分析及开发建议(一)

甘肃优劣势分析及开发建议(一)
甘肃优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位次不断后移。在即将跨世纪的今天,对甘肃的省情和各种优劣势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科学地选择开发重点,对于加速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优势评价(一)土地资源甘肃的土地资源丰富。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均34亩,比全国平均14亩高出一倍多,居第七位。在全省总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523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9%,人均耕地2.08亩,比全国水平1.45亩多0.63亩,仅次于内蒙、黑龙江、新疆、宁夏和吉林五省区,居全国第六位。草原面积2亿亩(不包括荒漠干旱草原),占29.39%;荒地面积1.82亿亩,占26.74%;沙漠、戈壁面积1.02亿亩,占14.99%;总水面面积231.80万亩,其中能养殖面积36.57万亩,占总水面面积的15.80%。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草场2.69亿亩(包括宜牧草山、草坡和荒漠、干旱草原面积)。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3.84%;山地林间草场594万亩,占2.21%;灌木草丛类草场802.3万亩,占2.98%;草原草场类8592.64万亩,占31.95%;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4.98%;盐生草甸类草场1085.3万亩,占4.03%。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二)矿产资源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的84种矿产中,有32种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5位,有56种矿产的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位居全国第一的矿种有6个,它们是镍矿、钴矿、铂族金属(铂、钯、铱、铑、锇、钌)、硒矿、铸型用粘土、饰面用蛇纹岩。1.能源矿产已发现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石煤、铀、钍和地热。1998年原煤产量为2316.0万吨。但缺少无烟煤和炼焦煤。2.黑色金属矿产已探明储量的黑色金属矿产有铁矿、锰矿、铬矿、钒矿。全省黑色金属矿业主要是铁矿的采选及其压延加工,但富铁矿石严重不足。锰矿、铬矿、钒矿虽有一定储量,由于品位较低,不宜开采。3.有色金属矿产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矿产有铜矿、铅矿、锌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汞矿和锑矿。其中铜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4位,铅、锌矿保有储量分别居全国第4和第3位,锑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钨、锡、钼矿虽有储量,但因工作程度低,外部建设条件差等原因,尚未开发利用。4.贵金属矿甘肃省贵金属矿种齐全,均有探明储量。(1)铂族金属:伴生在金川铜镍矿中的铂族金属储量和产量在全国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综合回收率还较低,尚需进一步研究提高。(2)金矿:为我省潜在优势矿产,岩金、砂金和伴生金矿的开发利用已有相当规模。保有储量位居全国第10位。(3)银矿:有探明储量的矿区27个,均为伴生矿产,保有储量全国第7位。5.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甘肃省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探明储量的有:铌钽矿、铍矿、稀土矿、锗矿、铟矿、铊矿、镉矿、硒矿。其中除铌钽矿外,均为伴生矿产。硒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铊矿和碲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3位,镉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4位。部分分散元素随主矿开采,但尚未综合回收。目前,由于开采科技含量不高,造成开采成本高,开发利用不够,经济效益低,近阶段不宜大幅度开采。(三)水能资源甘肃境内有黄河、白龙江等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总蕴藏量达1426万千瓦,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省资源开发程度,即平均开发利用率为14.1%,其中黄河流域20.2%,长江流域为9.3%,内陆河流域0.9%,目前在黄河上游已建成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水电站和白龙江的碧口水电站,省内还有遍及各地的小水电站。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可加大开发力度。(四)中药材资源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包括野生),居全国第二位。目前经营的主要药材有450种,如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红花、贝母、天麻、杜仲、灵芝、冬虫草等,特别是“岷当”、“纹党”产量大、质量好,是闻名中外的出口药材。据调查,全省中作为药用的动、植物及矿产物中药材约1080种,其中药用植物951种、动物87种、矿物34种、加工类药8种。先后引入生地、人参、黄连、山萸肉、元胡等外地药材多种。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较大。(五)旅游资源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石窟,有“东方艺术宝库”之誉,它以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成为我国众多石窟的代表;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穿越河西走廊,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武威出土的铜奔马已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雄居戈壁;道教圣地崆峒山、天水麦积山石窟和伏羲庙、永靖炳灵寺、喇嘛教格鲁派著名寺庙夏河拉布楞寺等也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独特的人文和地理特色,潜在市场广阔。(六)人才优势1997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81万人,在全国排第19位;科研机构中的科技活动人员1.51万人,在全国排14位;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3.73万人,在全国排16位。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7人,高于全国平均数,也高于广东、山东等发达省份。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甘肃省10万人中的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1561人,位居全国第18位。人才优势将是振兴我省经济的宝贵财富。(七)独特的农业环境河西走廊是甘肃主要的粮食产区,年日照时数为2600─3000小时,年均气温5─9.3℃,无霜期150─180天,太阳辐射强,年均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10─160大卡,比同纬度的我国东北、华北地区高,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加上耕地集中连片,又可引冰雪和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大水系自然灌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盛产优质葡萄,是葡萄酒极好的原料产地。目前,河西地区已扩大了良种葡萄的种植面积。今后几年内,国家和省上投巨资开发河西走廊,将为这片古老土地的重新辉煌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甘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八)较为良好的工业基础甘肃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3位,从甘肃的支柱产业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电力、建材、有色金属、食品加工等工业,从它们的技术装备看,八十至九十年代的设备约占80%,从技术水平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9%,国内先进水平的17%,国内一般水平的64%,国内落后水平的仅占10%。全省支柱产业的固定资产更新率为79.8%,高于全国水平。国有工业企业实力雄厚。1998年底,国有工业企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净值671.74亿元,占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净值的89.05%;且国有工业技术装备好,拥有一批较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一大批较为熟练的技术工人。雄厚的国有工业企业基础,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盘活潜力。(九)劳动力资源优势五十年代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省总人口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且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两次生育高峰期间出生的人口都已进入劳动年龄,因而,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是我省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时期。1998年末已达173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9%,高出全国近两个百分点。甘肃省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构成为:16─29岁的占39.37%,30─44岁的占29.95%,45─59岁的占19.99%,60岁以上的占10.69%,16─4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到近七成。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是我省劳动力资源的一大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廉,1998年我省城镇劳动力年价格为4082元,农村为2235元,同期全国分别为6836元和3382元,分别比全国低2756元和1147元。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十)商业流通自建设兰州商贸中心以来,甘肃省市场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多层次、多种经营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的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商品流通总量不断增加,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对周边省份的吸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1998年全省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819个,总成交额318.57亿元。兰州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27个,其中,消费品批发市场50个,市场建筑面积83.74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09.15亿元;生产资料批发市场27个,建筑面积36.81万平方米,年成交额21.84亿元。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达27个,兰州东部综合批发市场、兰州张苏滩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兰州光辉布料批发市场1995年已进入全国50强行列,1998年成交额分别为33亿元、10亿元和18亿元,西北电子商贸城也迅速崛起,年成交额达11亿元。这些市场的建立,推动了全省流通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周边省份的购买力,带动了餐饮业、旅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房地产、信息等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甘肃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商品流通枢纽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十一)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使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的直达铁路,比绕道印度洋的海运费用可节省20%,时间可节省50%,这有利于我们省的出口市场西移,发展内地外向型经济,打开西部口岸,成为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走西口将为全方位开放提供便捷之路。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毕业届别2011届姓名马永亮指导教师张艳荣职称教授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二〇一一年六月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1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2)1.1 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趋于弱化 (2)1. 2 旅游业发展处于省内中游水平 (2)1. 3 旅游业发展远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 (3)1.4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3)1.4.1 优势 (3)1.4.2 劣势 (4)1.4.3 机遇 (6)1.4.4威胁 (7)2 兰州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2.1 市场定位不合理 (8)2.2 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不足 (8)2.3 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8)2.4 交通和旅游服务等设施滞后 (9)2.5 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9)3 对策 (9)3.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9)3.2推进旅游企业制度的创新改革,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多元化改革 (9)3.3改善交通落后的局面,提高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 (9)3.4强化宣传促销,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

(10)3.5对生态的保护和对环境的治理 (10)3.6创新旅游开发模式,拓宽资金渠道 (10)3.7加大旅游精品建设力度,培育旅游产业精品,规划合理的旅游线路。

(11)3.8优化旅游产业管理,加快人才培养 (11)参考文献 (12)英文摘要 (12)致谢 (12)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马永亮(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7级农林经济管理)摘要: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结合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合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兰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多种文化交融,旅游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但是兰州旅游业的发展在省内比较而言仅列中游,与它的省会地位不符。

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则差距更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兰州市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趋于弱化。

甘肃旅游论文结论报告

甘肃旅游论文结论报告

甘肃旅游论文结论报告甘肃旅游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论文通过对甘肃旅游资源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出以下结论:首先,甘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峡谷、雪山、高原湖泊、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以及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等历史文化遗址。

这些独特的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为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甘肃的旅游业在过去几年中实现了快速增长。

据统计,2019年甘肃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0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据显示了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然而,甘肃旅游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交通不便的问题。

甘肃地处西北边陲,交通条件相对欠发达,这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其次是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甘肃各地的旅游景点不断改善和建设,但在旅游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最后是旅游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甘肃的旅游资源宝藏丰富,但过度开发和滥觞发展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这需要旅游业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密切合作。

为了进一步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对甘肃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

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甘肃旅游的便捷性和可访问性。

其次,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提供更加便利、贴心的旅游服务。

再次,注重保护和利用好甘肃的旅游资源。

加强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旅游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积极拓展甘肃旅游业的市场,加强与其他省份和国外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甘肃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甘肃旅游业在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仍需要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质量,以及注重资源保护和市场拓展。

只有全面提升甘肃旅游的品质和竞争力,才能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24年甘肃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甘肃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甘肃旅游市场调查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甘肃旅游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以便了解该市场的现状和潜在机会,为相关旅游企业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2. 调查方法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采用了以下调查方法:•线上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大众用户了解他们对甘肃旅游的认知和需求。

•线下调查:通过实地走访旅游景点,与当地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获取他们的观察和意见。

3. 调查结果分析经过深入调查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以下结论:3.1 甘肃旅游市场概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甘肃旅游市场具有以下特点:•游客数量持续增长:近年来,甘肃旅游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地域分布广泛:游客主要来自国内的一、二线城市,同时还有不少来自国外的游客。

•游客类型多样:甘肃吸引了各类游客,包括自然风光爱好者、历史文化追寻者、摄影爱好者等。

3.2 甘肃热门旅游景点根据调查结果,甘肃热门旅游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敦煌莫高窟:以其丰富的壁画和雕塑而闻名,吸引了大量艺术爱好者和历史文化追寻者。

•兰州白塔山:作为兰州市的标志性景点,集合了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张掖丹霞地貌景区:以其独特的红色岩石地貌而知名,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

3.3 甘肃旅游市场发展机会除了已有的热门景点外,甘肃旅游市场还存在以下发展机会:•文化旅游发展:甘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进一步挖掘和开发,以满足游客对历史文化的需求。

•乡村旅游发展:甘肃许多乡村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可以开展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

•品质旅游发展: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和完善的旅游设施,以吸引更多高端游客。

4. 结论综上所述,甘肃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相关旅游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甘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挖掘和开发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一、引言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兰州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本报告旨在调查兰州市旅游发展的当前状况,分析潜在机会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兰州市旅游资源兰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是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兰州以黄河和母亲河文化闻名,吸引了许多游客。

兰州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白塔山、兰州大学等。

然而,尽管兰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仍未完全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如今仍缺乏顶级景区和主题公园等设施,同时旅游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

三、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1.基础设施建设兰州市的交通设施相对较好,有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

然而,兰州的旅游基础设施仍需改进。

现有的旅游设施数量有限,需要增加多样化的住宿和餐饮选择,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旅游产品开发兰州市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不足,需要开发更多以当地特色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例如黄河文化之旅、兰州美食之旅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3.旅游宣传和推广兰州市在旅游宣传和推广方面有一定的不足。

市政府应加强对兰州旅游的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加大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推广力度。

此外,兰州市还可以积极与旅行社和在线旅游平台合作,提高兰州旅游产品的曝光度和销售量。

4.旅游管理和服务兰州市在旅游管理和服务方面需要加强。

目前,一些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游客在购票、导游和餐饮方面遇到的问题比较多。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景区的监管力度,加强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机会与挑战1.机会兰州市的旅游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改变,游客对兰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兴趣日益增加。

此外,兰州市还可以开发农家乐、文化体验、医疗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游客。

2025-2031年甘肃旅游市场前景研究与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

2025-2031年甘肃旅游市场前景研究与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

2025-2031年甘肃旅游市场前景研究与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丝绸之路3000里,华夏文明8000年。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第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甘肃省上下坚定不移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推动甘肃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甘肃省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增速多年保持在25%以上,稳居全国前列。

甘肃围绕实施全国旅游“三步走”战略和旅游强省目标,着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了旅游业规模和速度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提升。

甘肃旅游的综合效益正不断突显,经济贡献更加突出。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累计接待游客13.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95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53%和183%,两项指标年均增长率均为24%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24年,甘肃全省接待游客2.76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42.4亿元,分别较2024年增长29.7%和26.6%。

2024年1月5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分布了《甘肃省“十四五”智慧文旅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甘肃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不断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建设和应用,全面提升甘肃省文旅产业全链条的智能化,推动文化和旅游创作、生产、消费、服务、管理智慧化,丰富数字文旅产品业态,拓展文旅消费空间,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着力构建数据支撑、科技引领、业态创新、跨界融合的智慧文旅生态。

“十四五”时期,甘肃省文旅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大省的定位,着力打造西部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切实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为全省“千亿级康养产业倍增计划”的龙头和引擎,通过引客进村、引智进村等有效举措为乡村振兴贡献文旅力量。

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25-2031年甘肃旅游市场前景研究与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共十六章。

首先阐释了旅游行业的定义、特征及地位等,接着分析了甘肃旅游业的宏观发展环境。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摘要甘肃省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一直排在全国末端,为了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持续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新机遇。

本文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通过对甘肃省自身发展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国内外遇到的威胁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甘肃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能够使甘肃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SWOT分析(一)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1.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优势相比于西北地区其他省市,甘肃省东西跨度和南北跨度差距最大,具有发展农业的独特环境,这为中医药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中医药资源丰富独特、量大品优。

不仅如此,甘肃矿产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同时,甘肃省凭借着“河西走廊”这一文化和经济大通道,发展成为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的省份。

2.对外开放平台发展优势甘肃省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以来,已搭建全国东中西、面向亚欧大陆桥的“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平台。

2013年以来,甘肃省陆续建成的敦煌航空口岸、兰州铁路口岸、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口岸平台,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另外,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开放平台都是甘肃省对外开放的优势。

3.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石,由于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甘肃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重化工业、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这是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重大支撑。

(二)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竞争劣势1.城乡收入水平低、消费需求不足表1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较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从数据来看,甘肃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甘肃省全域旅游发展SWOT分析
作者:刘润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2期
摘要:全域旅游是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

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内陆的重要省份、作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关联区域,在新的旅游大环境下,如何应对新的旅游需求和旅游升级,发展全域旅游,推动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甘肃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甘肃省全域旅游发展进行SWOT分析,以期为甘肃省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甘肃省;全域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
(1)资源丰富
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内陆的重要节点,“丝绸之路”黄金段,黄河母亲河的上游,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之一。

历经千年风霜的古老甘肃拥有着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资源,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蜿蜒1600多公里,是古代中西方互通往来、物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存。

甘肃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省内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和高品位性三大特点。

不仅仅有莫高窟、月牙泉这样的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也有张掖七彩丹霞这样的自然旅游资源。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甘肃黄沙遍地、沟壑纵横,实际上甘肃不仅仅有这样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有甘南秀丽的草原风光、天水青山绿水的自然风貌。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甘肃发展出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而44个少数民族,特别是甘肃省内的东乡族、保安族更是甘肃独有,让甘肃省具有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

不同種类的旅游资源聚集在同一个省内,这是较为罕见的,也证明了甘肃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赋条件。

(2)区位良好
甘肃省不仅仅具有规模宏大、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甘肃省的旅游资源也较为集中,具有结构上的空间聚集优势。

从分布的面积相对密度看,甘肃是个旅游资源较集中的省份,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集中优势最为明显。

甘肃省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东邻陕西,西连新疆、青海,南靠四川,北与内蒙古、宁夏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是我国东中部地区和远西北地区的结合部,联结大西北的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也是第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

此外,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