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江西诗派主张宗法杜甫,方回“一祖三宗” (《瀛奎律髓》)反对西昆体的诗风。

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讲求“无一字无来处”的主张。

⏹“夺胎换骨”—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白居易:“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黄庭坚:“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第二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生平⏹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山谷集》⏹1、家传:⏹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交游⏹苏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 (《题乐毅论后》)。

⏹关于黄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已意为诗,……山谷用工尤为深刻。

”⏹黄庭坚诗的主要成就就是在艺术上标新立异,精益求精,求新求变,具体表现在:A、诗歌的章法多曲折而少平铺直叙。

B、善于择用出奇制胜的修辞手段,尤其是善用比喻。

C、重视句法结构的出奇变化、字句的锤炼、押险韵和作拗拗句,形成一种瘦硬、险峭的风格。

黄诗的这种自成一体的风格,被称为“山谷体”。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则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趋于平淡⏹《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预关。

江西诗派的演变

江西诗派的演变

江西诗派的演变
一.靖康事变使江西诗派发生深刻变化:
(一)吕本中最早用诗记录,《守城士》《城中纪事》《兵乱后自嬉杂诗》29首等。

(二)其他如韩驹《陵阳先生诗》中颇多呼吁抗金的诗。

(三)咏物、咏史等也有忧国伤时之思,如洪炎《次韵公实雷雨》和徐俯《咏史》。

(四)宋金议和后,逐渐恢复早期题材内容。

二.南宋初,江西诗派风格的变化。

(一)曾季貍在《艇斋诗话》:“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

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

(二)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活法”说。

1.早年诗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

2.入南宋后,吕诗形成轻快圆美新风格,如《春晚郊居》。

3.“活法”:“学诗当活法。

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夏均父集序》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无特定风格论。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1.北宋后期在黄庭坚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两个追随他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体。

2.南宋初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

3.南宋中期一些诗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的范围,各自走上新的创作道路。

烦请高人将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扩充,从而系统清晰的阐明江西诗派的发展流变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影响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

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

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

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知识点:1.元祐时期: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

(另外两个分别是“开元”、“元和”)2.江西诗派: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3.苏黄: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4.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5.山谷体:黄庭坚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其典型特征是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

但“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所以当时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6.黄庭坚自编诗集《退听堂集》,把早年所作的涉及时政或抨击时弊的诗都删去了。

黄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目前存於《山谷诗外集补》中。

二、大题: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1)进士及第后的17年低级官员生活——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2)旧党执政后,黄庭坚任职于馆阁,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3)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被贬謫。

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2.诗歌特色:(1)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大多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

(2)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①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蕴。

如黄诗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禽鸟鱼虫这些自然意象。

又如黄诗中茶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国文学史2-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及南宋诗歌

中国文学史2-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及南宋诗歌


(3)蜕变期。南宋中期,江西诗派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声 势已经大减。以中兴四大诗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虽然早 年都有过学习江西诗派的经历,但后来都纷纷从江西诗派 的窠臼中挣脱出来。但在他们的诗中,江西诗学仍然还是 有蛛丝马迹可寻,甚至成为一些诗人的创作的底色。 (4)馀响期。宋末元初的方回可称为宋代江西诗派的殿军, 他不满于江西末流之弊,力排晚唐之风,力倡一祖三宗, 以期把诗歌重新引回到江西诗学的正轨。但毕竟时移事易, 江西诗学的盛况难以复兴了。然而诗学全面复兴的清代, 宋诗学又有了复活的土壤;清中期的姚鼐,推尊黄庭坚, 至晚近,江西诗学更在陈三立等人的揄扬中再次掀起创作 高潮,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辉煌。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 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 挟骨法,窥入(亦作‚规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 胎法。"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引山谷语) 所谓“夺胎换骨”,就是不必去以有限的才能追摹诗 歌中那无穷的意境,只须把古人诗意稍加改造,用在 自己诗中就行了。有时可不改变其意思,只改变其语 言,这叫“换骨”;有时可揣摹其意思而把它描绘出 来,叫“夺胎"。


(一)黄庭坚的诗歌理论 1、主张创新 ‚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 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 始逼真‛(《题乐毅论后》) 2、强调广泛学习,转益多师。



“点铁成金”法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 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也。‛ 诗文中应该多采用古人的言语和现成说法,但不能照搬剽窃,而 是在广泛学习、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巧妙化用,使陈言生出新 意,犹如点铁成金。 这种化故为新的理论和创作实践都由来已久,如晋朝陆机《文赋》 中提出:“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唐代诗人王勃的名 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源于庾信“落花与芝 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化故为新的好例子。黄庭坚对 “点铁成金”的进一步强调,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诗歌创作手法, 以至于后人把它当作江西诗派的典型诗论

“江西诗派”的由来

“江西诗派”的由来

[键入文字]
“江西诗派”的由来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振图》,把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罗列其中,称为“宗派”,又以黄庭坚为宗祖。

因为黄庭坚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以称他们为“江西诗派”。

这一名称也就被历代沿用直至现在。

江西诗派虽然冠有“江西”二字,但这一派中的诗人并不全是江西人。

吕本中列出的
二十五人中,陈师道是彭城人,潘大观、潘大临是黄冈人,王直方是开封人,等等。

只是因为这一批诗人都学黄庭坚,形成了大体相似的创作倾向,所以才称之为“江西诗派”。

也就是说,江西诗派中“派”是指诗的风格流派,不是地方派别。

诗派的出现及江西诗派的命名,当然不是偶然的。

早在唐朝,张为作《诗人主客图》,就以白居易等六人为不同的宗主,每一主下又有升堂、入室、及门等不同等第,这虽然还没有“宗派”的名称,但实际上已将诗人分了“派”。

诗歌创作在北宋晚期,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波澜富而句律疏”。

以苏东坡为代表;一种是“锻炼精而情性远”,黄庭坚是代表。

苏派才华横溢,一般人学不到;黄派多在字词上下工夫,学起来易见成效。

所以当时学苏东坡的少,学黄庭坚的多。

学黄的人多了,影响就大了。

于是形成了一个“派”。

江西诗派在文学史上是有成就的一个流派。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一、黄庭坚▪(一)生平▪字鲁直,号山谷道人,黄太史,豫章先生,涪翁,黔江居士(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文节。

▪(二)诗歌主张▪1、强调诗歌的内容与社会功用。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戏呈孔毅父》)。

▪赞成“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 (《胡宗元诗集序》)▪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文章者,道之器也。

言者,行之枝叶也。

”(《次韵杨明叔四首·序》)▪反对讪谤怒骂:“诗者,人之情性也。

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2、主独创。

▪“文章最忌随人后” (《赠谢敞、王博喻》)“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诗后》)。

▪3、忌尘俗。

▪《与党伯舟帖》:“诗颂要得出尘有远韵。

” 《再次韵兼履中南玉》:“句中稍觉道战胜,胸次不使俗尘生。

”▪4、重道德修养。

▪“孝友忠信是此物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

”(《与洪甥驹父》)▪5、讲法度。

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答洪驹父书》)▪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记黄庭坚语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无一字无来处”,就是搜猎奇书,穿穴异闻,在诗中多用典故。

▪“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就是变化前人的语言或诗意,推陈出新。

▪(三)诗歌的思想内容1、反映社会现实:如《流民叹》。

▪2、表现自我。

如《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登快阁》。

▪(四)艺术特色▪1、富有思致理趣,耐人寻绎回味。

▪黄庭坚善于即景宣情,托物寄意,借鲜明的形象,寓深邃的哲理。

江西诗派1

江西诗派1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摘要: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诗风黄庭坚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

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

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

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

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

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

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与主张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 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 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黄 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 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 内容比较狭隘。经历了“靖康之变” 的吕本中、曾幾、陈与义等人则写了 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 诗歌。
吕本中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
1、诗学观点 (1)学习杜、黄,试取李、苏求平易圆 活。 (2)同时又试图借禅宗的所谓“活 法”——不拘一格、不强调规定程式的自 心体验——避免诗歌中板滞僵硬的现象。 2、诗歌创作 (1)写景诗韵味最浓,清新可诵 (2)爱国之作、曾幾 1、未入图谱,实为江西巨擘 2、创作: (1)求变学吕而轻快清新 (2)感时伤世,近杜而悲凉 二、陈与义 (一)生平 (二)诗学主张: 1、崇杜甫而忌俗,求创新而戒用事(江西诗风) 2、学杜诗“韵格”,博取他派,形成“新体” (三)诗歌创作: 1、前期学黄陈(师道)咏物写景抒写情怀,更新颖精巧、自然清 丽 2、后期学杜甫感怀世变、苍凉悲愤而引人注目
江西诗派总结
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他 们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三宗。 2.其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3.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 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4.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 一、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 二、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 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 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 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黄庭坚的创作理论
一、宣扬“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 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反对讪谤怒骂。 二、确立杜甫的典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以故为新”诗法 1、确立杜甫地位 论诗以杜甫为宗,也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但主要不是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 精神,而专力在杜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2、提出循序渐进“以故为新”的诗法: 写诗步骤: 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 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 前人而自成一家 创作方法:以故为新(p128) 强调以才学为诗,并把学诗概括为两种方法: “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 (1)点铁成金: 从古代著作中提炼人们不常用的俗语、成语来构造诗句,用以代替那些被人 们滥用了的词藻和句式。 (2)夺胎换骨: 袭用前人的诗境而用自己的语言出之;就前人的诗意加以引申发掘。(即 “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冷斋 夜话》卷一引)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有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位诗人。

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人。

江西诗派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是这一诗派形成的主导力量;陈师道的诗歌创作是对黄庭坚的发展,他不仅继承了黄庭坚的诗风,而且在诗歌内容方面取得了更高的造诣,成为这一诗派最重要的代表;陈与义的诗歌创作是江西诗派的结束,其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七律上,尤其以《菩萨蛮》为最,是江西诗派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一祖三宗”的传统观念,强调宗法关系,自诩“正宗”。

但由于江西诗派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并没有象当时另一个著名的诗歌流派西昆派那样形成排他性的宗派门户。

当时,“苏黄”、“苏陈”两大诗派并立,各有区别又互相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随着五大家族的衰落和江西诗派第二代诗人的出现,一些新的思想逐渐被江西诗派诗人所接受。

陈师道所倡导的“无我之境”和“平淡之境”的理论,张耒提出的“诗者,吟咏情性也”,以及黄庭坚提出的“诗有别才”的见解,都丰富了江西诗派的理论主张。

此外,江西诗派诸人还用词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且提出了词要“别是一家”的主张。

江西诗派“尚意”、“崇雅”的美学主张,使词从音乐的附庸而独立,走上文学舞台,具备了文学体裁的特点。

“一祖三宗”的理论为后世文人所接受。

他们把“师承苏黄”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认为不能违背“祖意”。

他们所说的“祖意”,是指苏轼。

北宋中叶的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很高,为江西诗派所尊奉,于是,他便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

从南宋末年到清初的大部分诗人,都属于江西诗派。

如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洪亮吉、王夫之等。

虽然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领袖,但与黄庭坚并非师生关系。

黄庭坚的诗集《山谷全集》共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余首,但其诗歌只占《山谷全集》的四分之一。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返回
陈与义学习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及沉郁 壮阔的风格,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
曾几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南宋其他诗人受到江西诗派影响大多是以 他二人为中介的。
返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工于五言诗,平淡中 真实的写出对家人亲友 的关怀。
陈诗简洁精炼,质朴 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 深长,创造了“朴拙” 的艺术风格。
返回
“江西诗派”指以黄 庭坚、陈师道等为首的 诗派。 宋末,江西诗派“一 祖三宗”之说。
返回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 文字技巧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
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南宋之 后,他的诗风轻快圆美,在理论上提出“活法”说。
章节概貌
黄庭坚的诗歌
陈师道的诗歌
江西诗派的形成
江西诗派的演变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宋元祐后期,作诗极讲法度, 题材偏重于书斋生活的黄庭坚成为 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北宋末南宋 初,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
返回
黄庭坚在文学创作上 “脱胎换骨”,“以俗为 雅,以故为新”。 黄诗特点是文人气和 书卷气浓厚。
返回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北方新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当时称之为“乐府”。

它与杂剧形式上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文学体裁,散曲属诗歌范畴,与词一样是可以按一定乐谱而唱的曲子。

它在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

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苏轼诗歌在艺术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第一,将情、理、事、景融合在一起,理从事出,理从景出,并且理在情中。

第二,苏轼具有一种“触处生春”的本领,因而将诗写得生动异常,富有美感。

这种“触处生春”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他能从极平常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表现在他能通过新鲜的比喻将难言之事、理、感受等非常形象地写出来。

另外,苏轼诗也写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李清照的词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早期的词主要表现她作为少女和少妇的生活与情怀。

在她的笔下,少女生活是充满欢乐的。

少妇之词的主旋律则是抒发离别相思的感受,与少女之作相比,明显多了一分沉重。

她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现她作为寡妇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一)语言风格上。

其前期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

如小词《如梦令》中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

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而后期的词以悲凉凄苦为主。

明代江西诗派的兴起

明代江西诗派的兴起

明代江西诗派的兴起简介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而江西地区在明代诗歌创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江西诗派是指在明代出现并繁盛于江西地区的一系列诗人集团,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为特点,为明代文学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背景明朝前期,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南京、北京等文化中心的流动性,使得地方文学逐渐兴盛起来。

江西作为一个文化交流频繁且人杰地灵的地方,吸引了大量才子佳人流派,尤其对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

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1. 邓剡(1483年-1544年)邓剡是明初时期著名的官员兼文学家,在江西地区享有很高声誉。

他擅长写景抒怀类诗歌,并结合了山水田园与政治抒怀等元素,塑造出深远意蕴且情感饱满的作品。

2. 李时中(1537年-1601年)李时中也是明代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倡导“以直树名”、“以刚怀柔”的作风,注重现实社会和政治风貌。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内容涉及修身、家国、时事等多个领域。

3. 唐寅(1470年-1524年)尽管唐寅并非江西本土诗人,但他在江西地区活动较多,并与当地的文学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寅以豪放自由、潇洒不羁著称,他的作品充满伤感和浪漫主义色彩,追求个性表达和人生态度。

江西诗派的特点1. 融合南宋山水诗传统与明代文化思潮江西诗派既承袭了南宋山水诗传统的艺术特点,如描写细腻景色、渲染氛围、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法;同时又结合了明代新兴的文化思潮,加入了更为复杂深刻的社会意象和政治内涵。

2. 关注现实社会与政治风貌江西诗派的作品并不仅仅停留在古代传统的虚构之中,他们更关注当下的社会和政治现实。

通过对社会动态、民生问题以及官场风云等主题的描绘,展现了明代时期江西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

3. 表达情感与人生态度江西诗派注重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并探索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他们以咏物抒怀、讽刺时事、赞颂道德为手段,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

影响与意义江西诗派在明代文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江西诗派,是一个特定的诗歌流派,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文化特色,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有着重要影响。

江西诗派始于晚唐,其成员大多来自江西一带,以温庭筠、张九龄等为代表。

江西诗派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始于晚唐,到唐末五代,不断发展壮大,直到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晚唐时期,江西诗派以温庭筠为代表,以“诗以意会”为主要特征,并在诗歌的内容上,注重人生感悟,崇尚天真烂漫的诗歌风格。

五代十国时期,江西诗派除继承唐代温庭筠的诗风外,张九龄以“抒情”为主要内容,以追求抒情和实用性而著称。

他的诗歌,以淡雅的语言和明快的结构,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富有诗情画意,被誉为抒情诗的经典之作。

宋元时期,江西诗派发展到巅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如王安石、陆游、苏轼、晏殊等,他们的诗歌风格多样,但都力求新颖,探索现实与理想的结合,使诗歌更具有时代感。

从晚唐到宋元,江西诗派发展了三代:以温庭筠为首的“宗派”,以张九龄为首的“抒情派”,以王安石为首的“实用派”。

他们的诗歌风格不仅由“诗以意会”发展而来,更加入了抒情和实用性,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江西诗派,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江西新变到江湖诗人

江西新变到江湖诗人
从江西新变到江湖诗派
宋诗整体走向
宋初三体:模仿唐诗 北宋中期:宋调发硎 欧阳修学李韩,雍容雅致 梅尧臣平淡、苏舜钦豪迈 北宋中后期:宋诗极盛 王安石学杜:工 苏轼学刘禹锡:新 黄庭坚学杜:奇 江西诗派(鼎盛——自觉修正) 南宋时期:中兴四大诗人 宋诗尾声: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一、江西新变
永嘉四灵
“四灵诗派”,是指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 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四个诗 人。因为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灵”字,又都是永 嘉(温州)人,所以称“永嘉四灵”。 反对江西诗派的用典和议论,主张白描、“捐书以 为诗”、“以不用事为第一格”,主张以清新平易 之笔抒写个人的生活情趣; 江西派推崇杜甫,他们便推崇贾岛、姚合的五律, 幽深枯寂、细碎小巧


第三阶段诗风渐趋平淡,但爱国热情依然未减。
忧国忧民之作: 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旧题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 1 7 7),陆游5 3岁。因力主抗 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 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南宋统治者——前线——中原遗民
江湖诗祸:
陈起刻集的前一年,权相史弥远擅行废立,次年又逼死了 被废黜的济王赵竑。史为钳制舆论,便从新刊的《江湖 集》中找出若干诗句,诬陷为讥刺朝政,进行迫害。 《江湖集》被劈板禁毁,且诏禁士大夫作诗。此祸一方 面制约了江湖诗人的现实取向,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诗坛 声誉。

江湖诗人人品流杂,不甚关心国事,也不甘寂寞的 隐逸生活,热衷于交游、结社、互相标榜,甚至干 谒权贵、追求实际利益。故辞意落俗套,尘俗可厌。

江西诗派的发展与影响分析

江西诗派的发展与影响分析

江西诗派的发展与影响分析一、江西诗派的起源与背景江西诗派是指源自于江西省的独特诗歌创作流派,其形成和发展与江西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回顾江西诗派的起源、背景和发展历程。

二、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与作品江西诗派通过许多杰出的代表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而在文学界扬名。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几位著名的江西诗派代表作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 杨万里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初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杨万里以其清新自然、朴拙质朴的风格而闻名,被视为江西诗派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笔下描绘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2. 陈子昂陈子昂(661-702年),唐朝初年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

陈子昂被誉为江西诗派的奠基者,他以豪放奔放、慷慨激昂的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包括《登幽州台歌》、《秋夕》等,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热爱。

3. 赵秉文赵秉文(1357-1412年),明代著名诗人和散曲作家。

赵秉文是江西诗派中一位重要代表,他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特点。

他不仅善于写各种题材的田园诗,并且还创造了多种新体裁,如俚曲、孩儿歌等。

三、江西诗派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江西诗派不仅在江西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整个中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这一部分将探讨江西诗派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并分析其与其他文学流派之间的关系。

四、江西诗派今日价值与传承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江西诗派的影响仍然存在。

现代文学界依然对其进行研究与传承,对其进行借鉴,并在当今的创作实践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本部分将探讨江西诗派今日的价值以及对于文学界的重要性。

结论通过对江西诗派的起源、发展、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江西诗派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独特风格和深远影响,使其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江西诗派的研究与传承工作,以保护和推广这个宝贵的文学传统。

江西诗派与黄庭坚课件

江西诗派与黄庭坚课件
友情与亲情
黄庭坚的诗歌还表达了他与友人、亲人的深 厚感情,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友情和亲情 的赞美与怀念。
黄庭坚的诗歌影响
推动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对江西诗派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诗友和追随者们受其影响,形 成了以他为核心的诗歌流派。
对后世诗人产生深远影响
黄庭坚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刚健有力、奔放 而凝练的特点,以及学古而创新的创作方法,都被后世诗人所借鉴和学习。
03
江西诗派与黄庭坚的关联
黄庭坚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
核心地位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公认的领袖人物,他 在诗歌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对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
VS
精神领袖
黄庭坚的诗歌思想和艺术风格成为江西诗 派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他的作品成为江西 诗派成员争相追捧的对象,引领了江西诗 派的发展方向。
宋徽宗时期
宋徽宗时期,由于皇帝对文学艺术的 偏好,江西地区的诗歌创作得到了进 一步的推动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 地域特色的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初期形成
江西诗派的初期形成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后期,当时一些江西地区的文人开始以地域为中心,探讨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 践,逐渐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与黄庭坚
目 录
• 江西诗派概述 • 黄庭坚的诗歌特点 • 江西诗派与黄庭坚的关联 • 江西诗派与黄庭坚的影响 • 江西诗派与黄庭坚的评价 • 江西诗派与黄庭坚的参考文献
01
江西诗派概述
江西诗派的起源
北宋时期
江西诗派起源于北宋时期,当时江西 地区的文化教育开始繁荣,文人墨客 辈出,为江西诗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江西诗派的形成

江西诗派的形成

江西诗派的形成江西诗派是指由20世纪30年代末起,在江西省赣南地区形成的一派现代诗歌流派。

这一流派的形成与当时江西地区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同时,这一流派的诗歌创作也体现出了江西地方文化的特色和个性。

1930年代是中国文化艺术极其活跃的一个时期,时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文艺派别和文艺流派。

那时的江西建立了红色政权,政治上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文艺作品也成为了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江西诗派逐渐成形。

江西诗派的诗人以革命斗争和民生疾苦为写作主旨,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和爱国。

这些诗人们大多是赣南一带的知识分子和青年文艺工作者,尤以“赣南文化沙龙”为代表。

在这个文学组织里,诗人们相互切磋,相互启迪,在碰撞出火花的同时,也共同为民族解放、人民利益和文化繁荣而奋斗。

江西诗派的创作风格自成一派,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写作内容真实,情感真挚,具有热烈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们大多反映了革命时期人民生活的艰苦和苦难和社会的无处不在的矛盾和斗争。

其次是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这种现实主义表现在写作手法上,主要是采用具体形象和生活语言,强调语言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在读者中产生共鸣。

第三是突破传统,推崇自由、多元的创作方式和风格,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使创作能够自由舒展,如方志敏的《听妇女们说》中所写的“那些更纤弱的革命妇女们在冬夜的街头上同革命士兵们并排战斗。

”江西诗派的代表作家有方志敏、周恩来、毛泽东等人。

他们的多部诗歌在江西地区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例如,方志敏的《天路历程》、周恩来的《题词》、毛泽东的《浪淘沙· 东方红》等,都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作品,以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人民生活和革命进程。

总之,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江西诗派在以诗歌为载体的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其诗歌代表作品以真实的生活和社会反映,以灵活的形式和多样的手法展现了江西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20095021341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级三班姓名李杰论文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指导教师职称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一、人物介绍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

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

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

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方回在宋末,杜甫又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二六,评陈与义《清明》)。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二、黄庭坚诗学主张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

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

忠义之气,感然而发。

”(《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

“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

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

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

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三、黄庭坚诗学特色到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就把黄、陈为首的这一诗歌流派命名为“江西诗派”。

“江西”之名取自黄庭坚与诗派中的洪炎等十一人的籍贯所在地;“宗派”本为禅宗术语,因江西是禅宗盛行之地,黄庭坚等又习禅甚深,故借以称呼这一诗派。

《宗派图》尊黄庭坚为祖,下列二十五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过(按,有草字头)、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

吕本中的《宗派图》本是少时戏作,名单的取舍序次都很随意,但他指出江西诗派的存在则是合乎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受到黄诗影响,确实是一个具有相似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依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除了《宗派图》中的人,吕本中、曾几、赵蕃等也被认为属于这一诗派。

南宋的很多诗人虽然自成一家,但在早期也往往受过江西诗风影响。

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四、黄庭坚诗学影响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

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

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

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

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五、江西诗派文学理论与主张江西诗派的主张与黄庭坚旨趣有相似处,重工力,但更强调循规矩而主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讲“锻炼而归于自然”。

(刘熙载《艺概》)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

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

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

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

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

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

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

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几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

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

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六、江西诗派文化影响“点铁成金”是其对杜甫重要的继承。

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崇尚瘦硬风格,常用冷僻典故、稀见的字面,务求争新出奇。

他们反对西昆派讲究声律和词藻,因此努力在艺术技巧上进行新的探索,走上了脱离现实的新的形式主义道路。

总之,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

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之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

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

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在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黄庭坚的诗论中本来就包含求新求变、自成一家的精神,江西诗派中几个比较杰出诗论家都理解并继承了这种精神。

曾季貍在《艇斋诗话》中指出:“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

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

的确,从陈师道、徐俯到吕本中、韩驹,江西诗派成员的诗学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黄庭坚诗论基本精神的首推吕本中的“活法”之说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