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元曲三首-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三首-教材分析
[教材优化全析]
一、内容详解
【双调】蟾宫曲叹世
这支曲子名为《叹世》,自然意在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全篇并无一字针砭当世,而只是罗列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读者对历史的联想来体味作者的意图,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这种借古喻今的技巧是很高明的。

“咸阳百二山河”是当年楚汉相争的焦点。

作者却以“两字功名,几阵干戈”轻轻带过,仿佛是无足轻重的功名之争。

评点江山,口气虽大,透露出来的却是对历史的虚无主义态度。

所谓“废东吴”和“兴西蜀”,乃为了对仗的工整而举例,意在标明刘邦成就的事业。

但是作者却把它说成是瞬息幻灭的南柯一梦,认为于世无补。

这就进一步表明了他的虚无史观。

下面又说起了韩信的故事。

韩信是“汉兴三杰”之一,与萧何、张良齐名,在歼灭项羽主力的战斗中屡建奇勋,受封齐王。

后因有人告他谋反,汉高祖刘邦以随游云梦之名,召而执之,贬作淮阴侯,继而为吕后所杀。

反映的仍是功业无用,不足立身的观点。

用得最为巧妙的还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

这显然是对前引楚汉故事的呼应,而句型合乎曲谱的要求,给人以贴切而俏皮的美感。

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一语双关,承上启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引申义已成为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种人情反复的讽喻。

用这句成语导引出“醉了由他”这样一种超然物外、不问是非的情态,这就显得十分自然了。

【南吕】四块玉别情
此曲用代言体写男女离别相思,从语言、结构到音情都有值得称道之处。

曲从别后说起,口气虽平易,然送别的当时,既觉“难舍”,过后思量,心绪自然无法平静。

说“相思”只“一点”,似乎不多,但又不知“几时”能绝。

这就强调了别情缠绵的一面,比起强调别情的沉重那一面,似乎更合情理,此即所谓藕(偶)断丝(思)连。

“凭阑拂袖杨花雪”,一句有二重意味:首先点明季节为暮春(杨花如雪)时候,此时节容易动人离思;二是点明处所系有阑杆处,当是高楼,与此同时也就点明了女主人公在楼头站了许久,以致杨花飞满衣襟,须时时“拂袖”。

“杨花雪”这一造语甚奇异,它比“杨花似雪”或“如雪的杨花”的说法,更具有感性色彩。

末尾三句“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分明是别时景象,它与前数句的关系不甚确定。

可有多种解会:一种是作顺承看,女主人既在“凭阑”,不免由望中情人的去路而引起神伤,“溪又斜,山又遮”乃客路光景,“人去也”则完全是痛定思痛口吻;另一种是作逆挽看,可认为作者在章法上作了倒叙腾挪,使得作品结构不直致,结尾有余韵;这两种解会还可以融合,因为那倒叙也可以看作是女主人公的追忆。

此曲之妙,就在于作者在关键处巧设下了这样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使作品具有多义性和启发性,令人百读不厌。

曲味与词味不同,其一在韵度。

曲用韵较密,且一韵到底。

韵,本是较长停顿的表记。

此曲短句虽多,但句尾的腔口均须延宕,读来韵味悠扬。

特别是结尾以虚字入韵,为诗词所罕见。

以“人去也”呼告作结,极有风致,使人不禁联想到“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那一《西厢》名句。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 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

只要有差使派下来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

这样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

“车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不知道。

他们却在莫名其妙地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 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妆幺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种人的厌恶情绪。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

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

旗队过后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官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的头上,车后是捧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

这里也是按这个规定顺序来写的。

“火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

说“乔男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

皇帝的乐队在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怪家伙在瞎折腾。

那些绣在旗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村中常见的兔、鸟、鸡、狗、蛇。

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只不过是农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和常吃的甜瓜、苦瓜。

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

总之,一切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个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

堂皇富丽的仪仗队,成了一群荒唐可笑的人,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的。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第一层: 写见驾。

在仪仗队过后,汉高祖出现了。

这里三次称汉高祖为“那大汉”,真是不敬得很,但也表现出这个农民到此时还没有弄清来的人是谁。

看到众乡亲都向他跪拜,而他只是欠欠身,十分高傲,并不尊重他们。

突然抬头一看,这个农民差点气死了,原来被人们称作“车驾”、“鸾舆”的就是无赖刘三。

这里呼应了开头的疑问。

第二层: 写骂驾。

情节至此也急转直下,从讽刺挖苦变成了指名道姓的愤怒揭露和斥责,把刘邦的出身和过去的丑事一口气不停地都数落了出来。

刘邦并不是什么龙种、赤帝子,而是和他们一样出身于农家的人,不过刘邦还是一个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诈勒索,样样都干的流氓。

这样一数落,皇帝头上的灵光也被抹掉了,“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这几句话把事情说到了十分,真可谓淋漓尽致,不留余地。

这样,又把刘邦从皇帝的宝座上推了下来。

在【尾】中更逼进了一层,转向刘邦索债,说“差发内旋拨还”,“税粮中私准除”都可以。

最后结尾:“谁肯把你揪捽住? 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 ”似乎刘邦是为了赖账才改名换姓称作汉高祖的。

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也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所以这一句很不合情理,但是非常出奇、有趣。

这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

二、技巧鉴赏
1.构思新颖,制作新奇。

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自然意在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全篇并无一字针砭当世,而只是罗列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借助读者对历史的联想来体味作者的意图,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这种借古喻今的技巧是很高明的。

《【南吕】四块玉·别情》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

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此处,外在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作者选取一个没有多少世面但又曾与刘邦有过交往的乡民作为叙述者,采用戏剧代言体的形式,让一切景象都由他的眼中看出、由他的口中讲出,于是所有的场景都像哈哈镜一样变了形,变得极其滑稽可笑:“衣锦还乡”的隆重场面成了拿腔作势的闹剧,趾高气扬的皇帝也不过是地痞无赖,唯其如此,作品的揭露才更为无情,嘲弄才更为痛快,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2.语言通俗本色,生动活泼。

三首元曲语言通俗本色,生动活泼。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如全篇的整个语言表述过程,都是在乡民的独白、旁白和对白中完成的,都是地地道道的俚言口语,粗犷朴野,辛辣犀利,嬉笑怒骂,皆成妙文,充分表现出散曲的当行本色,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痛快淋漓。

比如用“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等一系列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描写日、月、龙、虎、凤
五面旗,这就富有讽刺的意味。

元曲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完全不同。

由于口语运用得好,使人物性格特别鲜明清晰。

三、体裁知识
元曲是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

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形式同宋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

它是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和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

所用曲牌约四百余个,都是北方流行的“北曲”。

元代北曲流行,许多人用以填写散曲或编写杂剧,有很高成就,出现了很多优美的代表作品。

文学史上,常同唐诗、宋词并称。

尤以剧曲(元杂剧)成就更高,因此通常也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散曲是金元时期,继词之后出现于文坛的一种能歌唱的新诗体。

它是曲的一种形式。

原是指分散的单只曲词的意思,相对于有故事情节,有角色扮演的剧曲(元杂剧)而言,又称清曲或清唱。

其曲调主要来自胡乐,也直接采自当时北方民间的“俚曲”,也有从宋词的词调变化而来。

最初主要在市民中流传,故曾被称为“街市小令”,后来被引进文坛。

包括散套、小令两种。

本课中马致远的《【双调】蟾宫曲·叹世》、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别情》属于小令,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则属于散套。

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以用“么”篇或“带过曲”的形式加以重复,或将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几只曲子联结起来的以扩大篇幅。

套数是散曲中的一种大型体式。

它是用多种曲调互相连贯,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也叫套曲、散套。

套数都标明该套曲子属于何宫或何调。

例如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表示这套曲子自“夜行船”以下都属于“双调”。

元散曲中套数常用的只有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锤宫;四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这就是通常说的宫调。

不同的宫调,表示不同的声情。

元代散曲作家代表人物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浩养等;后期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

剧本分“旦本”和“末本”,角色有末、旦、净、杂四类。

剧本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也有例外。

剧本的组成部分: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

元曲有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墙头马上》。

整合感悟
【双调】蟾宫曲 叹世
咸阳山河 功名 干戈南柯
项废东吴

兴西蜀韩信
蒯通萧何醉
【南吕】四块玉 别情
相思
人去也溪斜山遮杨花雪送别难舍⎪⎪⎪⎪⎪⎭
⎪⎪⎪⎪
⎪⎬⎫↓↓↓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
⎪⎨⎧忙郎乡老社长忙乱准备
仪仗进村
见面揭底
见驾、驾驾
讽刺挖苦愤怒揭露和斥责 技巧拾零
误会法
所谓“误会法”,是现实生活中的误会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

人们在认识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有时会把现象看成本质,这就造成了误会。

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能进行交流,这也容易造成误会。

作家在创作时把它们加以艺术的概括、提炼和加工,于是产生了“误会法”。

运用“误会法”,可以使极其简单的故事情节变得妙趣横生,从而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

“误会法”用于细节描写中,对刻画人物形象也有非常之效。

《官场现形记》写文制台接见洋人有一段精彩的细节描写,它以文制台对巡捕所说的话的误解——只道客是常人,不知客是洋人——为枢纽,着重写了两耳刮子和两脚,刻画了封建官僚对内残忍暴虐、作威作福,对外卑躬屈膝、奴相十足的丑恶嘴脸。

美文品读
卖花声 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越调】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正宫】白鹤子
关汉卿
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

澄澄水如蓝,灼灼花如绣。

花边停骏马,柳外缆轻舟。

湖内画船交,湖上骅骝骤。

……
[教材实例探究] 规律发现
阅读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解析:本文主要写的是元朝的现实,从“社长排门告示”的制度到“皇帝仪仗队”的规格,全是元朝的规章和现实。

作者是元代人,对元朝的规章熟悉,笔下大写元代现实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高祖还乡”确实有汉朝的影子,汉高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上台前确实有些流氓无赖行径,这和本文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还应指出的是,它所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中有普遍意义。

比如,流氓无赖打天下、坐天下、二千
年的封建社会就代不乏人。

至于“皇帝一出,山摇地动”的场面,简直是家常便饭。

答案:本文主要写的是元朝的现实,同时有汉朝的影子,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里有普遍意义。

2.嘲骂皇帝有什么积极意义?
解析: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写汉高祖,写村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极尽了冷嘲热讽的能事。

在封建社会里,把皇帝写成了无赖,这是对皇权的否定和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难能可贵。

答案:在封建社会里,把皇帝写成无赖,这是对皇权的否定和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

3.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解析: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的艺术风格是粗犷朴野、幽默泼辣,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由于文章风格的需要,它故意通过一个质朴、天真、无所畏惧的农民的所见、所感、所言、所行来揭示“高祖还乡”的盛举。

吓人壮胆的仪仗,在质朴的农民的眼里、心里不可理解,用生活经验稍加形容,就剥光了皇帝庄严神圣的外衣;而要揭本质,就不得不把“村民”写成有钱、有粮、有神。

风格疏宕宏放,语言清新俊丽。

地、有房的富裕户了,这样写,完全是为了揭露无赖刘三老底的需要。

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虽是文人之作,但元曲广泛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全文的大量口语、俚语都说明了这一点。

这样写,不但真实地传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声音笑貌如在眼前,而且这样揭刘三的根底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揭露刘邦的根底时,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在写王乡老、赵忙郎时,嘲笑他们的穿戴,是穷凑合,装阔佬。

也是一种嫌贫爱富的小市民意识的流露。

答案:轻视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嫌贫爱富。

只有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到广阔的
时代背景上,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中奥秘。

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作品风格,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作家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作家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

对于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或重要作家的风格,前人多有定论,我们不妨“采用拿来主义”。

例如,马致远是元曲豪放派的主将,其作品交织着入世与出世、恋世与神。

风格疏宕宏放,语言清新俊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