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查问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析调研报告关键词:主流信仰问题建议

一,调查背景:

21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环境下,我国人民的精神信仰状态也在不断变化。许多外来思想、观念涌入,对

我国人民的信仰产生巨大冲击,使得信仰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性等。于是

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那么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

信仰状态如何呢?为探讨这一问题,我们特作了本次调查,希望对当代大学

生的信仰状态作大致的了解。

调查方法和操作过程

本次调查活动所用的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

1,调查对象:合肥学院学生。(,团员占60%,预备党员占25%,党

员占15%,)

2,调查问卷: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总分发问卷数:50份,实际收回问卷数:50,份有效份数:50份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是积极的

从数据比例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主流是积极的:

1.1多数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例如,有80%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85%的学生作出了否定回答;有65%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

1.2 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感兴趣。例如,有55%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越来越明白了;而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的态度如何的问题得到了同学们90%的信心支持。

1.3多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例如,有80%的学生反对“真正‘西化’了对我们有好处”的说法;有85%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大向前推进了,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的倾向。例如,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还有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个别学生作出了肯定回答,而有些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再如,存在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及基本内容认识不清的倾向。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持怀疑态度。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的认识上,有的学生弄不清中国特色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一些学生还提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尤其是在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下,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趋同这一突出问题,就有个别学生认为趋同论正确,也有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这说明,在一些学生中关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调查中还发现少数学生中存在着政治意识淡漠的倾向。在西方多党制、多元化等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一些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不坚定、不明确。

从主观方面看,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抓得较紧,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如调查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把就业和考研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动力,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对自己的帮助不大,没有什么用处。即使有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仅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不信仰就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和好的生活。换言之,对他们而言,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入党,就不会有更好的前途。诸如此类的认识,极大阻碍了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和理论思维的培养。

从客观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负面影响。如发展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腐败现象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使一些青年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发生动摇,信仰迷失。

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中,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的形式、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落后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对教学、宣传手段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和宣传中“大”和“空”的现象,一味地戴理论高帽。空话、套话多,其结果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风不够端正,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不适应。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师资力量和理论水平与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不适应;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不够。民间舆论往往把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看作“万金油”,甚至认为是专业能力不行的才去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给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者在评职称、晋级晋职,对外交流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受“歧视”的现象,机会往往不如其他专业课教师。

4.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到位。多年来,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各大专院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近年来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学习都作了明确规定,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除了明确规定的课程考试之外,其他形式的理论学习得不到落实。教学、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相关的教学和学习工作计划虽有提及,但是具体任务、工作目标、考核标准等都相对模糊。

四,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几点建议

要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1,在高校,对学生党员固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但在当代文化多元并存与竞争的时代,更应该大力加强对非党员的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众化和普及化教育。对此,目前最重要的不在于课堂的教学,而在于如何加强大学生课外阅读和业余生活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与关注。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的图书市场,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并且,其中相当部分还让人读之索然无味。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读物少,能吸引大学生主动去阅读的更少。专家、学者都有责任去做这些普及工作。要写好一本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是非常不易的, 要和社会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要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 谈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这几年《论语》热、《三国演义》热在高校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大学生趋之若鹜。这些视、听、读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读者、“粉丝”?就是因为它满足了大众的多样文化需求,迎合了年轻人的阅读品味。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工作中,非常有必要去反思这种现象,并借鉴其中的一些有益做法。

2,当代大学生普遍重视实践能力,喜欢通过自我参与实际的操作来体验理论的精髓。传播者费尽唇舌的理论推导,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往往得不到学生的信任。所以传播者应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的教育理念,自觉地促进大学生将理论的“认知”与“践行”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之间应该通过创造生活、改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我们一直期待的最高境界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