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条

教育信条
教育信条

陶行知先生的18项教育信条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继承了多少呢?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用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尤不可因钱少而推诿。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这是陶行知先生为乡村教师提出的十八条信条。虽说是为乡村教师提出的,但有几条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如教学做合一,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应当运用困难等,这些仍然是我们今天的教师可以作为信条的。但我们的每一个教师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哪几条?有哪几条还没有做到?当然,其中很多条是有当时独特的时代背景的,当时陶行知先生主

张教育要为生活服务,教育要为农民服务。陶行知先生明确向教师提出要求:“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新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尽管我们今天身处新社会了,但中国农民相对贫困落后的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遥想当年,有陶行知、梁漱溟诸先生为乡村教育、为农民摇旗呐喊,然而今天我们有关心农民幸福、甘心为农民服务的教育家吗?这是否是今天教育的悲哀呢?

做新教员的要有共和精神。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共同甘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

——《新教育》1919年7月22日,原载1919年9月《教育潮》第1卷第4

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

乡村。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

造》

大凡小学教员,没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便是很枯燥无味的。乡村教师与未来的乡村教师,心里都应当有一个“理想的社会”。比方这里定山已是一个社会,我们要把这个原有社会的恶习惯,坏事情,统弘革除,把我们心中理想的新社会实现出来。虽然时间不各市地我立刻完全成功,但是我们干一段去了,可以把未完工作交给第二届同学,以至于第三届第四届第十届……同学去干。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

错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录自1934年上海儿童书局版孙铭

勋编著《古庙活菩萨》

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虽然不容易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是至少要看重变化。……我们对于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该要有理想的安排。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运用教育力量去变化它;至于优良的虽在这社会之外,也要把它吸进来。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1951年7月《教学会合一讨论集》

方针:甲、以严肃认真态度律己;乙、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丙、以科学方

法治事治学。

——《育才创办年计划大纲》,1951年4月《育才学校》

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铲,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

学校现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

和乡村人民很大……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1927年12月《时事新报》

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我记得一个土地庙前写着一幅对联说:“庙小韩大;天高日月长。”小学校便有如此气魄。

——《介绍一件大事》1917年8月15日,1928年9月1日《乡教丛讯》2

卷12期

导师须是一个火把两头烧。他一方面要把小孩的热心烧滚,使个个小孩都愿做小先生,不再做守知奴。这件事是很容易成功,大概只须一次演讲就行。另一方面,他要把大人的热心烧滚,使个个大人都愿拜小孩子做先生,不再轻视小朋

友。

——《怎样指导小先生》,1934年4月1日《生活教育》1卷4期

他们有科学的头脑,他们是虚心的,好观察和尝试。他们对于科学农业和科学上其他的新发明,都感到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们很切心希望把这些科学常识介绍给农人。这是乡村教师最应当有的态度。如此,才能控制一般农民社会的守

旧性。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原载1927年9月27日《教育季刊》第

3卷第3期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教学合一》,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

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教学合一》,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

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

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1923年《十年来之安徽中学》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互相感化。好

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原载1926年2月《新教育评论》第1卷

第12期

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提的所出警告。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年,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现在我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

德有没有进步?

——《每天四问》,1951年4月《育才学校》

教育人員信條

教育乃百年樹人之大計,凡從事教育工作者,對於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國家、民族、以及世界與人類,均有神聖莊嚴之責任,且對於自身之專業修養,應與時俱進,不斷充實,以提高工作效率。我教育界同仁為期堅定信念,自立自強,善盡職責,達成使命,爰於六十六年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通過「教育人員信條」,共同信守:

(一)對專業

一、確認教育是一種高尚榮譽的事業,在任何場所必須保持教育工作者的尊嚴。

二、教育者應抱有高度工作熱忱,學不厭,教不倦,終身盡忠於教育事業。

三、不斷的進修與研究,促進專業成長,以提高教育效果。

四、參加各種有關自身的專業學術團體,相互策勵,以促進教育事業之進步,並改善教育人員之地位與權益。

(二)對學生

一、認識了解學生,重視個別差異,因材施教。

二、發揮教育愛心,和藹可親,潛移默化,陶冶人格。

三、發掘學生疑難,耐心指導,啟發思想及潛在智能。

四、鼓勵學生研究,循循善誘,期能自發自動,日新又新。

五、關注學生行為,探究其成因與背景,予以適當的輔導。

六、切實指導學生,明善惡、辨是非,並以身作則,為國家培養堂堂正正的國民。(三)對學校

一、發揮親愛精神,愛護學校,維護校譽。

二、善盡職責,切實履行職務上有關的各項任務。

三、團結互助,接受主管之職務領導,與同仁密切配合,推展校務。

四、增進人際關係,對新進同事予以善意指導,對遭遇不幸的同事,應予以同情,並加協助。

(四)對學生家庭與社會

一、加強學校與家庭之聯繫,隨時訪問學生家庭,相互交換有關學生在校及在家的各種情況,協調配合,以謀兒童的健全發展。

二、提供家長有關親職教育方面

三、的知識,以協助家長適當教導其子女。

四、協助家長處理有關學生各種困難問題。

五、鼓勵家長參加親師活動,並啟示其善盡對社會所應擔負之責任。

六、率先參加社會服務,推廣社會教育,發揮教育領導功能,轉移社會風氣。

(五)對國家、民族與世界人類

一、實踐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培育健全國民,建設富強康樂國家,並促進世界大同。

二、復興中華文化,發揚民族精神,實踐民主法治,推展科學教育,配合國家建設,以完成復國建國的使命。

三、堅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剛毅奮發,有為有守,以為學生楷模,社會導師。

四、闡揚我國仁恕博愛道統,有教無類,造福人群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中文版教案资料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中文版

我的教育信条 [美]约翰·杜威(1859-1952) 第一条什么是教育 我相信——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这些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又反映到社会语言中去。例如,儿童由于别人对他的呀呀的声音的反应,便渐渐明白那呀呀的声音是什么意思,这种呀呀的声音又逐渐变化为音节清晰的语言,于是儿童就被引导到现在用语言总结起来的统一的丰富的观念和情绪中去。 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题目:《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报告人: 指导教师: 日期:2012年6月10日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分享一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思想总结 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 身的社会活动。”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这样,“教师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者,真正的天国引路人。”(二)学校与社会 《学校与社会》是由杜威对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学生家长和赞助人的三个讲演和他的著作中的一些材料汇集而成的。 目前学校存在着专门化的,片面的和狭隘的多种问题。儿童只是从书本上学习别人的经验,在学校中竞赛的负面作用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应该是真正社会生活的一种形成,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学校内包括教学方法,课程都是与社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学校必须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使自身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挥作用。 儿童时代的生活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学校的现状是使用统一的教材和生活,通过刻意地教会语言,让学生采取静听的方法,学习所谓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我相信每个人对美国理想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都不陌生。他是现代西方 199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其影响至今。当然,杜威关于教育的著名文章并不多。然而,这些著名文章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因为尽管美国的公共教育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发展迅速,但当时的学校制度、课程和教学方法仍然融合了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学校传统。形式主义和僵化的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杜威当时试图改变这一现象。他开始从事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写了大量的教育作品。在杜威的早期作品中,《我的教育信条》是他早年在芝加哥大学写的一部纲领性著作。因此,我选择了阅读《杜威教育名著》中的《我的教育信条》,并获得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杜威把他的教育信条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什么是教育;第二条:什么是学校?第3条:教材;第4条:方法的性质;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他的教育信条清楚地分析了每篇文章的重要性和意义。以下是我在阅读这些教育信念后的一些亲身经历。 在这本书里,杜威把教育放在他的教育信条的首位,这表明教育是核心地位。在这一信条中,杜威明确指出,所有的教育都是通过人们对人类社会意识的参与来进行的,而这一过程几乎是从无意识中诞生开始的。这表明杜威把教育作为实现过程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他还强调教育是为了激发孩子的能力,这无疑证实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形式主义和死板的死记硬背。杜威

的长期探索不同于其他学者的长期探索,适应了当时美国教育的现实。这个信条认为应该教育孩子适应社会。 1 没有必要进行一些与社会活动不一致的冷漠的课程教育。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的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他们不只是理论上的,没有实践能力。当然,它们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社会实践。因此,杜威认为这一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方面,二是社会学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它们平行排列,有机联系,不可忽视。最后,杜威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从对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的心理探索开始,必须抓住它们,理解它们的意义。这是教育。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所以杜威在他的信条中阐述了所谓的“学校”。他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而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应该把学校设置成一个贴近生活的真实而生动的地方,这样儿童就可以更容易地学习,也就是说,学校应该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版本,简化了,属于萌芽阶段,从而培养出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人才。然而,这种思想与当时的传统学校相反,但它更适合时代的要求。相比之下,在传统的中国学校,教室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听讲座的地方。此外,教师拥有最大的权力,不会受到挑战。这导致了对老师的恐惧和学习压力,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害怕的地方。因此,学生们都想在放学后马上回家,不想呆在教室里,尤其是传统的私立学校。杜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 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是一本文集,是杜威关于教育理想的阐述,从“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和“明日之学校”六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杜威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的社会情景的各种要求所引起的”。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儿童亲自参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往往单纯指的是学校教育,学生在学校,通过规定的课程,固有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静听”式的教育,儿童是被动的,不能体现儿童直接的本能和活动,更谈不上培养建立在儿童本能基础上的兴趣和能力。 杜威提出:“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并提出了“儿童中心”的概念和“兴趣观”。 儿童中心的核心是把儿童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儿童是有意图的主体,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理解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儿童为中心,需要我们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遵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发适合他们的课程、教学方法,而这些是建立在儿童兴趣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现在说的以学生为中心,往往是单一的,单独针对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交流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如我们课改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最终目的仍然是为考高分奠基,唯分数论的现象依然突出,而谈到课堂之外针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却很少。 所以我认为,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以学生为中心”,不但要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还应该探索儿童的本能和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办各种兴趣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捡垃圾,让他们亲身体会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养成爱护卫生的好习惯,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组织他们参加看望社区老人,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读书思考

《我的教育信条》一书是编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杜威在十九世纪末的一段时间内发表在 不同地方的教育论述的整理汇编,分为教育心理、教育哲学、教育实验三大板块。从这些文 章中,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100多年前伴随着以美国为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在教育 领域引发的教育改革的讨论和实践探索。杜威无疑是这次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之一,他在当时 的所思所想和实践探索,对今天我们正在推进的教育改革依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真正的兴趣 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的两点。问题是,我们是如何认识兴趣的,通 过外在的兴趣激发,真的可以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吗? 杜威认为,兴趣的本质很简单,就是“主体认可了某种活动的价值而参与、专注于、或者完 全从事与该活动。”一个孩子,被游乐场的滑梯所吸引,一遍又一遍地爬上去、滑下来;另一个孩子,被可组装的乐高组件所吸引,坐在那里几个小时都不挪窝,连母亲喊吃饭都置若罔闻……这就是兴趣的本质。一个班级有几十位同学,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同 时激发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不同的学生对教师所创 设的情境的价值判断就不相同;其次,有愿意专注于所创设情境之中的学生,但教师很快就 会将教学内容往后推演,根本就不会给学生以专注的时空。 学生真正的兴趣,往往不是来自教师外在的诱导甚至强迫,而是学生自己内在的自动行为, 是在行动的过程中他对所作的事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由此产生的对客体或者观念的认同。一个学生一有空闲的时间就要去打篮球,另一个学生在钻研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对方法的运用 有了新的体悟,一个学生将周末的时间全都泡在了图书馆,让自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一 个孩子专注于一项实验,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大半天……如果你仔细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生的兴 趣特点,就会对自觉自愿、观念认同、自我冲动、深度投入等词汇有别样的认识,这些都是 真正的兴趣的标志。 也正是因为如此,杜威特别强调:“孩子的自然力量,以及对实现自我冲动的要求,是无论 如何都不可能压制得了的。如果外部的条件使得孩子不能把他的自然力量投入到要做的工作中,如果他发现在工作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他就学会了一种很神奇的办法,既集中他的 注意去处理所给的外部材料以满足老师的要求,用余下的心智力量追随对他有吸引力的意象。”想想看,在学校里,我们的孩子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在儿童本性的发展上,自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对这个原理的忽视便是学校工作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的原因。儿童 被置于被动的、接受的或者吸收的状态中,不允许儿童遵循自己本性的法则,结果造成阻力 和浪费。 学生兴趣的激发除了突出自动自发之外,还有几点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要认真研 究学生,找出他们的实际兴趣所在,找出世界上什么物体和人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什么事 物和人构成了他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第二,兴趣的激发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就像那天天想着到操场上打篮球的孩子,或者坐在桌前组装汽车几个小时不动的孩子, 他们的兴趣绝对不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一个孩子在没有已有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是不可 能认识一个事实或者获得一个想法的。因此,教学的问题是如何诱发这种生长。第三,实现 兴趣就意味着做某件事,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力,然后面对和克服它,使新的经验成 为可能,并倾向于形成新的能力。只有这些困难和阻力被学生的内在所感知,它们才是有意 义的。 二、课程的设置

我的教育信条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信条读书笔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 注册发布 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 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下面是精心为大家的读书笔记摘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 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总觉得那是些生硬的道理与说教,没什么实在的意义,也激不起多少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更是无从读起,至今,也未读过几本名篇佳作,想来真是惭愧。近日,似乎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迫使自己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 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 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 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 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

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感觉自己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朱教授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 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

My Pedagogic Creed ---我的教育信条有感

My Pedagogic Creed 姓名张中伟学号2011411368班级2011级心理一班专业:心理学 Education quality, can decid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untry. In "my pedagogic creed", Dewey put his own educational belief into five: First: what is education; second: what is the school; third: teaching materials; Fourth: method of nature; fifth: the school and social progress; his education creed explicitly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ach. The following is my own some experience in reading these educational belief. In this book, Dewey put what is educ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educational beliefs, the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educational beliefs, in this article, Dewey explicitly pointed out that alleducation proceeds by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s ocial consciousness of the race, he also stressed that the aimofeducation is to stimulate the children's ability. Undoubtedly ,education is aimed at children ability, not just like the traditional formalism, mechanical memorizing, this belief that children should be the education to meet the social, do not need some indifferent and social activities,do not correspond with the course education, which is very bold the idea, of course, this not only knowledge of education, or social practice; in the end, Dewey clearly shows that education must explore the children's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中文版

我的教育信条 [美]约翰·杜威(1859-1952) 第一条什么是教育 我相信——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这些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又反映到社会语言中去。例如,儿童由于别人对他的呀呀的声音的反应,便渐渐明白那呀呀的声音是什么意思,这种呀呀的声音又逐渐变化为音节清晰的语言,于是儿童就被引导到现在用语言总结起来的统一的丰富的观念和情绪中去。 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我的学习教育有关信条的读后感想.docx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尹志业2013、12、25 相信大家对杜威这位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并不陌生,他是现代西 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影响至今,当 然杜威的教育名篇多不甚数,然而这些名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是 由于在当时 19 世纪上半叶以来美国的公共教育虽然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的 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法还是集成了欧洲大陆和英国就学校的传 统,形式主义、呆板的教育仍占统治地位,此时的杜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开始 从事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和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其中杜威的早期作品中,《我的 教育信条》是他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早期撰写的一个纲领性著作,因此我在《杜威的 教育名篇》中挑选阅读了《我的教育信条》,而后有了个人的心得体会。在《我的 教育信条》里,杜威把自己的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第一条:什么是教育;第二条:什么是学校;第三条:教材;第四条:方法的性质;第五条:学校与社 会进步。他的教育信条里明确地分析了每条的重要性与意义。下面是我自己在阅读 这些教育信条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该篇著作中,杜威在自己的教育信条里把什么是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说明 了教育是核心地位,在这一信条里,杜威明确的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 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在无意识的开始了。这说 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手段去实施这一过程,并非是最终的目的。他还强调 了教育是为了对儿童能力刺激而来的,这无疑是肯定了教育是针对儿童能力的, 并非只是如传统的形式主义、呆板的死记硬背,这是杜威在长期的探索中得出的有 别于其他学者的,是适应当时美国教育的现实情况,这一信条认为儿童应该是为适 应社会而教育的,不需要一些无所谓的与社会活动不相符的课程教育,这在当时是 很大胆的想法,的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是社会的实践;因此杜威 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强

陶行知:我的教育信条

陶行知:我的教育信条(一) https://www.360docs.net/doc/9c3739346.html, 2009-10-21 13:26 中国最大的幼儿园连锁 点击了解详情 一、师德修养 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盖己立而后能立人,已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这人而能教育人生利者。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1918年11月3日《教育与职业》 做新教员的要有共和精神。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共同甘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 ——《新教育》1919年7月22日,原载1919年9月《教育潮》第1卷第4期 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 ——《第一流的教育家》,1919年4月《世界教育新思潮》9号 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操作,尤不可因钱少推诿。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 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 自勉并勉同志 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秉赋。 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 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 莫将少年误。 ——《诗》1924年3月15日,1947年4月郭沫若审编的《行知诗歌集》 大凡小学教员,没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便是很枯燥无味的。乡村教师与未来的乡村教师,心里都应当有一个“理想的社会”。比方这里定山已是一个社会,我们要把这个原有社会的恶习惯,坏事情,统弘革除,把我们心中理想的新社会实现出来。虽然时间不各市地我立刻完全成功,但是我们干一段去了,可以把未完工作交给第二届同学,以至于第三届第四届第十届……同学去干。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录自1934年上海儿童书局版孙铭勋编著《古庙活菩萨》 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虽然不容易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是至少要看重变化。……我们对于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该要有理想的安排。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运用教育力量去变化它;至于优良的虽在这社会之外,也要把它吸进来。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1951年7月《教学会合一讨论集》 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无利也;殊不知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含在其中。愚蒙者我得而智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这,目视后进日上皆我所造就

读书随笔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

什么是教育?这是每个教育者都会思考的问题,而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的看法。为了能够更加了解教育的内涵,我在假期读了杜威早期的名著《我的教育信条》,它让我对杜威更加钦佩。杜威对教育进行了归纳,在《我的教育信条》里,他把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教育、学校、教材、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在他的教育信条里,他明确地分析了每条的重要性与意义,部分教育思想至今还在沿用。 在这篇著作中,杜威把“什么是教育”放在了教育信条第一位,说明了教育是核心地位。在这一信条里,杜威明确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和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开始了,这说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种去实施这一过程的手段,并非最终目的。他还强调教育是针对的是儿童能力,并非只是如传统的形式主义、呆板的死记硬背,这在当时可是很大胆的想法。的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然这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有社会实践。因此杜威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行排列、有机的联系着的,决不能偏废。最后,杜威明确地表明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开始,并要加以把握,明白它们的意义,这样才是教育。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所以杜威在信条里阐述了所谓的“学校”。他认为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而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就应该把学校设置成一个接近真实生活而生气勃勃的地方,这样儿童才能更轻松更容易的学习,也就是说他所认为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现实版的社会,但是这一想法与当时的传统学校是相违背的。在杜威的学校里,教师的职务不是把某种概念强加给儿童或是让儿童形成某些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员来选择对儿童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教师是主角的思想,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权利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让学生更能快乐的学习。 在杜威的第三条信条里,他认为学校不应该给儿童太多与社会无关的专门科目,这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而是选择与儿童本身相适应的社会活动。传统的教法只是把教材上规定的教学方案教给儿童而已,并没有注意儿童的年龄,忽视了他们的天性,逼着他们学一些根本不适合自己年龄的课程,严重阻碍了儿童思想活跃的天性的发展。所以,他认为教材应该是有意义的,应该要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就是杜威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既然有了教育、学校、教材,那就更少不了方法的探究,这也就是杜威教育信条中的方法性质。杜威针对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

校长读书笔记大全

校长读书笔记大全 【篇一:《做最好的校长》读书笔记】 做最好的校长 1、正确处理学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 所谓内涵发展就是依靠事物的内在因素,促进事物的变化、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主要强调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相对于粗放发 展的精细发展,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 新发展。 2、什么是特色学校或者特色园所? 就是领导有风格,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3、有人说,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 4、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 主义,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 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 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5、重结论即重学会,重过程即重会学。 6、现代教师,应该像朱永新教授设想的那样:是一个胸怀理想, 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 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 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7、 3年成为合格教师,10年成为优秀教师,20年成为专家型教师 8、没有灵魂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他们从 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 9、在人的信仰中,政治信仰是以排他和夺权为目的,宗教信仰是 以避世和超脱为目的,而唯有教育信仰是最纯粹最崇高的。 10、进入新的时期,教育发展从“应试教育观”向“素质教育观”转变,导致出现三个层面的教育重心的转移:教育政策从“重点校”向“薄弱校”转移,学校管理从选拔功能向发展功能转移,课堂教学从“教师 主体”向“学生主体”转移。 11、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

我的教育信条英文版

My pedagogic creed Last summer,I teached English in a local Private tutoring school, in which I came across with a high school boy, he is so smart and handsome that I can't help liking him. But he hates study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he's the most naughty one in his class, making his teachers feel a huge headache. I felt some regret and talked with him after class. He said, So many years he has become accustomed to being criticized by the teachers and parents, beaten and scolded. What is more, teachers only focus on students having good grades but he felt that he would never catch up. Occasionally he makes trouble just to vent anger in the heart. His words aroused my deep thinking, I don't know how many children are struggling weakly like him because of the little attention by adults ,but I know thi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hina where education tends to be utilitarian. All we have to do is to find the crucial reason of these “problem students”, communicate with them and give positive attention. To be the first, treat every student equally.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education, there are some underachievers having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m. Some teachers will take it , “Anyway, they do not participate in comparison and have no hope, there is no need to care for

我的教育信条 英文

My Pedagogic Creed by John Dewey School Journal vol. 54 (January 1897), pp. 77-80 ARTICLE ONE. WHAT EDUCATION IS I believe that all education proceeds by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the race. This process begins unconsciously almost at birth, and is continually shaping the individual's powers, saturating his consciousness, forming his habits, training his ideas, and arousing his feelings and emotions. Through this unconscious education the individual gradually comes to share in the intellectual and moral resources which humanity has succeeded in getting together. He becomes an inheritor of the funded capital of civilization. The most form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world cannot safely depart from this general process. It can only organize it; or differentiate it in some particular direction. I believe that the only true education comes through the stimulation of the child's powers by the demands of the social situations in which he finds himself. Through these demands he is stimulated to act as a member of a unity, to emerge from his original narrowness of action and feeling and to conceive of himself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welfare of the group to which he belongs. Through the responses which others make to his own activities he comes to know what these mean in social terms. The value which they have is reflected back into them. For instance, through the response which is made to the child's instinctive babblings the child comes to know what those babblings mean; they are transformed into articulate language and thus the child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onsolidated wealth of ideas and emotions which are now summed up in language. I believe that this educational process has two sides - one psychological and one sociological; and that neither can be subordinated to the other or neglected without evil results following. Of these two sides, the psychological is the basis. The child's own instincts and powers furnish the material and giv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all education. Save as the efforts of the educator connect with some activity which the child is carrying on of his own initiative independent of the educator, education becomes reduced to a pressure from without. It may, indeed, give certain external results but cannot truly be called educative. Without insight into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activities of the individual, the educative process will, therefore, be haphazard and arbitrary. If it chances to coincide with the child's activity it will get a leverage; if it does not, it will result in friction, or disintegration, or arrest of the child nature. I believe that knowledge of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civilization, is necessary in order properly to interpret the child's powers. The child has his own instincts and tendencies, but we do not know what these mean until we can translate them into their social equivalents. We must be able to carry them back into a social past and see

教育,需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 读后感

教育,需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 ——小记《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最近有幸拜读了杜威的《杜威教育名篇》,他作为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在美国以及世界近代教育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从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就教育本质问题及教育的目的提出了基本观点,也批判了很多教育过程中的缺失。我一边读,一边对其中的遣词造句细细品味、琢磨,似懂非懂地和自己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颇费时间,也颇费精力,但慢慢发现有很多共鸣之处。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那么唤醒什么?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追求最可贵的“真善美”,追求个性,追求知识的欲望……这应该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追求最可贵的“真善美” 古今中外一切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或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曰培养至人、善人,或曰培养哲学家,或曰培养审美人格,或曰培养仁人、君子、成人……表述上各不相同,本质上其实是相同的,就是使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实际上就是真善美的生活,真善美的成长,从而达到真善美的人生。因此,教育实践不仅要追求“真”(自然规律)和“善”(道德规范),而且还应追求美。 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而学科教学的使命就是向学生揭示人间的真善美,发展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自由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就是展现人类真善美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科学、道德、艺术三种不同的形式。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真”不仅指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性,还指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善”不仅指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还要指教学本身渗透着丰富的情操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的内容,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美”不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