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说课稿
、专题分析
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助字辨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也是考查重点。其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识结构、表达语气等。它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文言实词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之、其、以、何、乎、乃、且、若、所、为、焉、也、因、于、与、则、者。
二、学情分析:学生抱怨难学——文言文是古代语文的一部分,它老早就脱离口语交际领域,成为一门只有认真学才能会的学问了,而对文言虚词而言,更是略显枯燥了。
老师感觉难教——要让学生先“识字”,后才能理解内容,这一道“文字”关,就已经让老师们头疼了,实词尚且好教,虚词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规律。
我这两个班的学生文言级别不高,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层次也不高,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似乎有点难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激发兴趣对这节课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和技能:积累掌握“而、之、其、以”四个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认知
能力。
2.过程和方法:小组合作、激趣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好文言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于家国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放弃这些“咬文嚼字”的“国粹”,无异于是对祖先、对民族的“背叛”。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于、与、之”三个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文言知识迁移,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法学法
(一)自主合作,初通句意。古今语言差别很大,疏通文字,了解例句句意,是文言虚词教学的瓶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枯燥乏味的教学状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求取知识、训练技能的天地。教学角色转换,就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互相挑战,明确巩固。在疏通文字了解例句句意的基础上,可采用挑战的形式,促使学生对文言虚词及例句做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三)读读背背,培养语感。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重要的手段。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重要的读书方法。我们只要这样实践过,就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真理性。
2.文以气为主。现在能够留下来的许多句子,是经过几千年读者眼光的过滤,大浪淘出来的金子,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它们不仅思想内蕴丰富,更是气韵生动。这种气韵,我们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六、过程设计
导入--- 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课堂检测
1. 导入
说文解字激发兴趣引出:于,与,之
2.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发学案提出本节目标,让学生自主疏通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了解例句句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状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求取知识、训练技能的天地。(在疏通文字,了解文意方面,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合作中,质疑解难,初步理解字句内容。教学角色转换,就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1)准备阶段:小组里,大家列好自认为重要的字句,准备向别组挑战;为防备被人考倒,小组里的每个人必须过关。
(2)生生挑战:挑战者指定被挑战者,要求被挑战者离开书本资料,对字词做出解释,根据结果确定给哪个小组加分。
(3)师生挑战:先是学生向老师挑战,挑战成功加倍加分。然后是老师采用多媒体向所有学生展示挑战的内容,老师就可以乘机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句落实到位。
(4)读读背背: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重要的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以气为主。
因为挑战带有比赛性质,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之心,他们很感兴趣。让学生堂堂课有所得,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通过日积月累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1 .于,y u介词
(1)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在”“从”等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留下给你做个纪念,从今以后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到”“在”“从”等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大大小小的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府,没有人知道办法从哪里想出来。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学业精深是由于勤奋,荒废是由于玩乐。
(4)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不如派亲信主动和东吴结盟,共同完成传世的大业。
(5)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6)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去向孙权将军求救。(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到赵国。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孔子说,残酷的政治压迫比老虎还要凶猛。(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10)复音虚词“于是”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吴郡的百姓正在内心痛恨他,于.是.乘他厉声呵斥的时候,就大声呼喊着追逐他。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上”“对此”“从此”等
A.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才很不高兴的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盆。
B.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肴之战》——于是穿着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晋国从此才开始穿黑色的丧服。
2.与,y 口
(1)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同”“跟”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人一起受雇佣耕田。
(2)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为“和”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只有你和鲁肃跟我的想法一样。
(3)通“欤”,语气词,可译为“吗”“吧”等。此时读y d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冉有,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4 )动词
①给与
我持,,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我拿了,, 一双玉杯,想要送给亚父。
②结交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失去所结交的同盟者,不明智。
③赞同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屈原列传》——上官大夫见到了想要改动(其中的内容),屈原不同意。
④参加,参与,此时读y u 蹇叔之子与.师。《肴之战》——蹇叔的儿子也参加在这支队伍中。
3 .之,zh i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
A.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B.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母亲听到焦仲卿的话之后,就很生气地拍打着胡床。
C.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一一用刀砍狼的头,几刀就砍死了它。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诗歌)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您宽容我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2)助词